从福建泉州港到如今海南自贸港的量子通信,从古丝绸之路的驼铃到今日的数字丝路,数字时代互联互通已成为拉紧亚洲命运共同体的新纽带。
2025年3月25日至28日举办的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上,跨越数字鸿沟,加强数字能力建设,共促数字化时代国际合作的新思路与新举措,成为与会60多个国家与2000名各界嘉宾对话的焦点之一。其中,博鳌亚洲论坛宗教分论坛聚焦的全球佛典数字化主题,也成为了热门话题,引领全球佛典数字化热潮,引发全球宗教文化人士的热切关注。
3月28日上午,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第十届“宗教和合与文明互鉴”分论坛圆满收官,来自六个国家和地区的12位高僧大德与文化学者,以圆桌会的形式围坐一堂,围绕主题“百千法门 同归方寸——佛教典籍数字化工程的探讨与展望”展开研讨,交流洞见,凝聚共识,促进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助推全球佛教典籍数字化工程跨上新台阶。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副主席、世界宗教和平组织联合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演觉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浙江省佛教协会会长光泉法师,中国中华书局古联(北京)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总编辑朱翠萍,中国台湾佛教电子佛典基金会董事长、台北艺术大学与法鼓文理学院名誉教授惠敏法师,中国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研究助理宏祥法师,日本净土宗宗务总长川中光教,日本净土宗综合研究所副所长户松义晴,韩国曹溪宗高丽大藏经研究所名誉理事长宗林法师,泰国副僧王、泰国最高僧伽委员会委员、金山寺住持帕·蓬玛西提,缅甸僧伽大导师委员会主席桑迪玛·毗旺萨,斯里兰卡科伦坡岗嘎拉玛寺首席住持卡林德·阿萨吉等在分论坛发言。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海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印顺法师主持了会议。
成果斐然 六国高僧分享佛典数字化经验
印顺法师指出,全球佛典数字化不仅是技术命题,更是文化使命;不仅为珍贵的佛教古籍提供保存保护的技术手段,更激活了佛典的数字化生命,赋能佛教文化的全球化广泛传播。
印顺法师强调,汉文佛教典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又是世界上惟一同时拥有汉传、藏传和南传三大语系佛教传统的国家,佛典数字化既是时代要求,也是历史责任。中国佛教既有能力,也有责任站在全球佛教的高度推进新时期的佛典数字化工程,推进新时代佛教中国化走深走实,促进国际社会加强团结合作,促进各国民心相通,展现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围绕佛教典籍数字化工程,中国已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实践经验和理论思考。印顺法师分享了本焕学院采用数字化技术编纂的《中华佛教大辞海》;面向泛南海诸国推动的佛教经典数字化互译工程,以及《南海佛教史》的编撰等等成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海佛学院作为中国首个面向东南亚的佛教国际教育平台,迄今已招收培养了来自老挝、蒙古、柬埔寨、尼泊尔等国106名留学生。相信这些留学生也将为全球佛教典籍数字化工程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浙江省佛教协会会长光泉法师分享了杭州灵隐寺研发的“基于人工智能的古籍OCR引擎”“古籍数字化生产平台”“古籍数字化工具平台”“佛典阅读平台”等多款网站平台。
中国台湾佛教电子佛典基金会董事长、台北艺术大学与法鼓文理学院名誉教授惠敏法师分享了上世纪90年代初成立的“国际电子佛典倡议会EBTI”,为台湾的数字佛典平台建设奠定了基础。
中国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助理宏祥法师以敦煌文献珍品《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的数字化工程为例,分享了敦煌文献的数字化成果。
作为《中华大藏经》《中华大藏经续编》和其他重要佛经文献整理的传统出版方,以及古籍数字化的践行者,中国中华书局古联(北京)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总编辑朱翠萍则呼吁早日启动世界佛教文献的结集工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日本净土宗宗务总长川中光教与日本净土宗综合研究所副所长户松义晴则展示并分享了日本净土宗推进的“增上寺三大藏经数字化”的成果。
韩国曹溪宗高丽大藏经研究所理事长宗林法师分享了韩国海印寺30余年开展高丽大藏经数字化的成果。
泰国副僧王、泰国最高僧伽委员会委员、金山寺住持帕·蓬玛西提,缅甸僧伽大导师委员会主席桑迪玛·毗旺萨,斯里兰卡科伦坡岗嘎拉玛寺首席住持卡林德·阿萨吉也一一分享了斯里兰卡在佛教文化遗产保护与佛典数字化方面的探索心得,并纷纷提出愿借助南海佛教圆桌会与博鳌亚洲论坛宗教分论坛两大平台,与各国携手合作,积极推动全球佛典数字化世纪工程。
面临挑战 共商跨越数字化鸿沟
全球佛典数字化涵盖了文献保护、人才培育、AI赋能、国际协同与伦理规范等五个维度,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世纪大工程。
与会嘉宾从各自角度纷纷提出了在佛典数字化工程中面临的难题:一是人才问题,目前既懂数字技术,又懂佛教典籍的综合性人才较为匮乏;二是佛典规模庞大,版本众多,传统的校对方式费时耗力;三是古籍中存在大量电脑无法录入的文字;四是佛典资源分布广泛,全球众多寺院、图书馆等机构都曾收藏佛典,获得授权,整合资源还面临诸多障碍。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印顺法师提交了《关于加快中华传统文化典籍数字化建设的提案》,提案中指出了佛典数字化面临的人才不足、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等诸多问题,并提出了加强中华传统文化典籍数字化复合性人才的培养,打通各方资源渠道、完善各机构共享机制,搭建开放交互的中华传统文化典籍数据库平台等等极具前瞻性的建议,获得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
和合共生 助推佛典数字化进程
论坛最后,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演觉法师为本届分论坛作精彩的总结发言。演觉法师表示,佛教典籍不仅是佛教研究的资料宝库,也是哲学、历史、文学、艺术、语言、天文、医药、建筑等多学科不可多得的丰富宝藏,为人类文化和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演觉法师提出,自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发出“实施佛教典籍数字化工程”的倡议后,多个国家和地区佛教界、学术界给予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
演觉法师强调,中国佛教界将始终与各国、各地区佛教界、学术界一道,在真诚对话、平等交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中,共同推动佛教典籍数字化工程建设,共同分享佛教典籍数字化成果,共同弘扬佛教经教事业,为助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佛教的智慧和力量。
与会嘉宾高度认同演觉法师的发言,一致呼吁佛教典籍数字化这项世纪工程,离不开本国政府、教内组织、研究单位等的大力支持,也离不开国际间的通力合作。亚洲各国应携手建立跨国协作机制,共研多语种文本处理技术,联合破解异体字规范、文献修复等等共性难题,加强数字建设能力,跨越数字鸿沟,以数字纽带深化文明交融,让亚洲佛教智慧在云端焕发新的生机。
新闻报道 聚焦分论坛三大亮点
今年的宗教分论坛,一如既往地获得了中外媒体的聚焦关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新社、人民网、中国政协报、凤凰卫视、凤凰网、中国日报、以及路透社、美联社、新加坡日报等等数百家中外媒体报道了分论坛盛况,全方位扩大了分论坛的海内外传播效果。
部分媒体聚焦报道了本届宗教分论坛的三大亮点:一是紧扣数字时代脉博,干货满满,赋能当下,精准把握当今佛教的重大使命,彰显了中国佛教的责任与担当;二是团结面广,代表性强,对话嘉宾人数创历届之最,扩大了中国佛教界的朋友圈;三是共识度高,凝聚力大,有效推动了亚洲各国携手跨越数字鸿沟,共建亚洲数字文明纽带,为促进亚洲和平与发展、增进人类福祉贡献佛教的智慧和力量。
本届宗教分论坛由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中国佛教协会主办,海南省宗教事务局、海南省佛教协会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