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3日,时逢禅门耆宿、法眼宗硕德第十世寂照灵意老和尚圆寂三周年,为追思老和尚家风,传承老和尚续佛慧命的使命担当,追思老和尚中兴道场的奉献精神,弘扬老和尚持戒苦行的师德风范,内蒙古普济禅寺举办灵意老和尚圆寂三周年纪念系列活动之法眼宗传承交流座谈会。
诸山长老、法眼法子、专家学者、护法居士齐聚大漠五原,深入研讨法眼宗历史传承与现代价值。
法眼宗是汉传佛教禅宗的重要法脉,唐末五代时期由法眼文益禅师创宗,经天台德韶弘扬,大成于永明延寿,七代四国师,禅道盛一时。宋以后,因缘变化,钟沉鼓寂,法脉式微。近代,虚云禅师遥嗣法眼,法眼从此再续灯焰。
法眼秉持“理事圆融”的宗风,提倡“禅净合修”,被诸方设为修学法门,是佛教中国化臻于圆融无碍的具体表现。
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副院长兼教务长理海法师作主旨发言,他以“守住传统根本,光大法脉传承”为主题,首先介绍了灵意老和尚在法眼宗传承中崇高的历史地位,梳理了十多年来法眼宗传承的历史进程,同时对光大法眼法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理海法师说,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坚持以戒为师,从严治教,既能绍隆祖德,令宗风不坠,又能返本开新,守正创新。为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作出更大的贡献,以取得的新成绩告慰灵意老和尚。
原南京审计学院教务长、法眼宗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葛长森教授以“继承‘兴吾宗’遗愿,加强新时代祖庭文化建设”为主题发表主旨演讲。在纪念灵意老和尚的特殊因缘下,葛教授通过法眼祖庭南京清凉寺与内蒙古普济禅寺的时空对话,系统阐释了祖庭文化建设的当代使命。他提到,清凉寺历时数载的复建工程,在建筑规制上完整呈现法眼宗“理事圆融”的哲学意蕴与禅门智慧,由此形成的“古法新诠”营造范式,使其获得了各界广泛赞誉。
葛教授特别强调,祖庭是佛教中国化的实体见证。这种从“历史记忆场”到“文化共生体”的创造性转化,不仅是对灵意老和尚“兴吾宗”遗愿的践行,更为新时代佛教中国化实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祖庭样本。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荣休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清凉寺法眼宗研究中心主任董群教授,以"当代学术界对于法眼宗的研究"为题作主旨发言。
董群教授系统梳理了学界关于法眼宗研究的学术谱系,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学理辨析。他立足当下,深入阐释了法眼宗思想资源的当代价值与应用,指出“理事圆融”、“对机接人”等核心教义在化解现代性困境中的独特价值。
广西贵港南山寺首座果颖法师以“法眼宗的禅修观”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他从法眼宗“禅理、禅法”切入,例举数个公案,系统性阐释了法眼宗“观物契理”、“日用即道”的禅修特质。这一兼具学理建构与实践指向的阐述,不仅深化了法眼宗禅法研究维度,更为佛教修行体系对接现代社会需求提供了思考路径。
灵意老和尚是虚云老和尚亲传法眼宗传人,追随虚云老和尚十一年之久,开道场,兴祖庭,持戒律,修苦行,说法如云,言行中秉承虚云老和尚的浩然正气。
座谈会上,与会嘉宾共同追忆了灵意老和尚的生平事迹,探讨法眼宗的历史传承与现代意义,并就如何进一步弘扬法眼宗风、推动佛教中国化进程进行了深入交流。
此次座谈会不仅是对灵意老和尚的深切缅怀,也是对法眼宗法脉传承的重要推动。与会嘉宾一致认为,法眼宗“理事圆融”的宗风与“禅净合修”的修学理念,对当代佛教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佛教界将继续以灵意老和尚为榜样,秉持虚云老和尚的教诲,弘扬法眼宗风,推动佛教中国化进程,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