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西安美院院长陈启南与玄奘法师像背后的故事
原西安美院院长陈启南与玄奘法师像背后的故事
今年4月4日,83岁的陈启南不幸病逝,得知噩耗的众多美院师生和国内多位雕塑家悲痛不已。27日,陈启南师生作品联袂展在美院西部美术馆举行,时宜、马改户、张淑瀛、邢永川等国内及省市多位著名雕塑家出席展览。
他的艺术灵感扎根于这片土地
陈启南1960年开始在西安美院任教,1983年任院长,1993年离职休养。他一生致力于雕塑艺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上世纪80年代,他的《转战途中》《唐玄奘法师》《春潮》《春晓》等被评为全国美展优秀作品。上世纪90年代,他为多座城市创作、设计的雕塑《伏波将军》《神医扁鹊》《林则徐》《葛天氏》《司马迁》等都成为当地的标志性景观。而为西安市民所熟悉的《玄奘法师》《张骞出使西域》和《唐诗魂》《唐诗峡》等,都是陈启南2000年后的作品。
在当日的展览上,陈启南和多位学生的50余件作品公开亮相,其中包括了陈启南的多件代表作,还有一些大型群雕的图片和资料。雕塑家石村是陈启南的学生,他告诉记者,陈启南一直很重视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老师认为保守并不是件坏事,成功的经验和独特的风格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但无论提不提创新,每件作品都要有新意。”石村说,陈启南强调既要继承又要创新,“他本人的作品就体现着民族特色和我们西北的独特风貌。”西安美院院长郭线庐也回忆起陈启南任院长时的点点滴滴,并评价他的作品是“运用了中国语言的雕塑,他的艺术灵感就扎根于陕西这片土地。”
他的《玄奘法师》背后有故事
大雁塔南广场上《玄奘法师》纪念像是西安人最熟悉的雕塑之一,这座创作于2000年的作品背后,是否也有故事呢?从当日参展的学生、亲属口中,记者了解到了陈启南创作《玄奘法师》时的构思过程。
“起初有人建议参考《玄奘负笈图》,把雕塑做成玄奘赴西天取经的样子,表现取经的艰辛。”石村说,可是陈启南考虑了广场的特殊性,没有采纳这个建议。“大慈恩寺是玄奘译经的地方,老师认为应该选择他取经归来后的形象。”因此陈启南选择了玄奘归来后受到官民欢迎的情景,将衣服纹理处理得端庄厚重,手中的禅杖参考了法门寺出土文物的造型,而脸部刻画则吸收了古文中描写玄奘的两句话“美丽如华,端庄如神”,整个雕塑庄重肃穆。“老师也没采用高座,因为玄奘不是高高在上的帝王,这增强了他的亲切感。”
虽然《玄奘法师》受到群众的认同,陈启南自己也认为这是件比较成熟的作品,但他的女儿陈璐告诉记者,“这件作品仍留有遗憾。”她说。原来,陈启南考虑到广场的面积,将《玄奘法师》设计的比现在更为高大,但是可惜当时铸造的技术还无法完成陈启南的要求。“所以只好缩小了一点,现在的雕塑与整个广场比起来,就显得稍微有点不协调。”陈璐说。
随后的座谈中,出席展览的雕塑家、美院师生追忆了陈启南的人生道路和艺术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