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第二届大运河佛教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临平举行

2023-11-143310
2023年11月13日,第二届大运河佛教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临平举行。研讨会以“之江问道 泽润临平”为主题,围绕大运河佛教文化、大运河佛教历史人物研究等议题展开研讨。中国计量大学教授邱高兴提交了论文大纲《大运河佛教文化:内涵、特质及研究进路》,邱高兴教授在论文中阐述了大运河佛教文化的内涵及特质。摘录邱高兴教授论文主要观点如下:
 
古代社会,人们“陆行载车,水行载舟,泥行蹈毳,山行即桥”,水路是成本较低、通行便利的一种交通方式,因此中国人开凿沟渠,以利通航的时间非常早。司马迁说“荥阳下 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于楚,西方则通渠 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沟江淮之间。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于齐,则通菑济之间。 于蜀,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注:《史记·河渠书》)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魏国、齐国等都有开挖河道的记载,如楚庄王时期(前 613-前 591),孙叔敖曾经导沮水形成云梦大泽,疏通近长江的水路,可以说中国最早开凿的运河(注:参见史念海《中国的运河》)。公元前 486年,吴王夫差开凿了连通长江与淮水的人工河道,这就是邗沟。公元前360年,魏惠王因迁都大梁,开始开凿大梁为中心沟通黄河与颍水的鸿沟。这些早期运河的开凿构成了今天大运河的雏形。隋炀帝时期,是开凿运河的高峰期,分别开凿了通济渠、济渠、邗沟和江南运河,其中通济渠与邗沟相连,邗沟南接江南运河,构成了从洛阳东行南下的水路。永济渠则北上到涿郡(北京)。元代后,运河截弯取直,开通了从北京南下直通杭州的京杭大运河。
 
除了隋唐大运河外,钱塘江南岸还有从西兴出发一直到宁波的浙东运河,全长约250多公里。大致相当于今天的萧山官河、城河,经过衙前镇抵达绍兴,然后再往东至宁波。大运河孕育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伴着缓缓流淌的运河水,一代代人们的生活与信仰,层累集聚,构成了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大运河文化,而佛教文化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大运河佛教文化的内涵:时空、类型、主客
 
关于大运河文化,我们可以从物质精神两个侧面加以理解:
首先,它是人类所创造的人工水系,是一种物质形态的文化。它以人力的方式,开凿沟渠,改造自然,形成了新的人化自然景观。这种景观经过历史变迁,成为自然水系的一部分而融入自然。也有部分需要人类持续不断地投入完成。
其次,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一种文化遗产,是一种精神形态的文化。这种文化自人类开凿运河而诞生,也因时代变化而拓展延伸。
 
作为一种精神意义上的文化,既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动力的前提,也是利用自然的一种方式。由此衍生出和运河相关的漕运文化、政治文化、经济文化、社会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注:参见姜师立《中国大运河的内涵、特质及分类研究》)。
 
基于大运河文化的总体概念,大运河佛教文化应当是大运河文化下属的一个佛教专门领域的文化,可从时空、类型等几个角度来把握。从时间角度看,大运河佛教文化包括了自佛教传入中国开始,在大运河沿线各地的传播的佛教文化。美国学者霍尔指出:“ 时间是所有文化的基础,所有的活动都离不开时间观念,时间观是一个人的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大运河佛教文化同样是在时间中产生、发展的文化,就其时代性而言,文化的传承、创新同样具有历时性特征。
 
从空间角度看,我们理解的空间,既不是空间绝对论,将空间理解为容纳物体的容器,独立并先于万物而存在,也不是空间相对论,以“场”代替“物” 的观念,将空间规定为关系的场所。(注:解丽霞:从“容器 ”“场所 ”到“社会 ”:西方哲学空间叙事的现代转向)大运河佛教文化所涵盖的空间更多是一种社会空间。在社会空间中,人类主体、日常生活、空间生产构成了相互连接的三重关系。大运河佛教文化作为流动的空间文化,在南北不同的空间中,通过佛教的信仰实践,构建了从佛教徒、佛教建筑、佛教行为、社会习俗等,并与地方文化互动的文化空间。在空间中,佛教文化可以是“近观”的形态,即坐落于或分布于大运河周边(近距离)的运河与佛教文化的交融体,包括遗址、景观、信仰活动等。也可以是“远观”的形态,即由运河扩散至周边的大运河佛教文化的空间形态。
 
从类型看,因为佛教文化本身的多面向,所以大运河佛教文化也就包括了佛教典籍、佛教哲学、佛教艺术、佛教遗存、佛教非遗、佛教历史等的主要内容。单就这些佛教文化的内容看,它不具有专属性,而是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涵扩性的观念。
 
大运河佛教文化的特质:水行南北,佛化众生
 
水行南北,佛化众生。在大运河佛教文化的形成中,离不开两大要素,一是“人杰”,即作为行走主体的人,对于佛教而言就是佛教的信徒,即有出家众,也有在家众;一是“水流”,由人力所造成的水流动的空间场所。没有人,运河不可能出现,没有文化,运河是灰暗的;没有运河,人的视野是短浅的,信仰的流动是受限的。因此,大运河文化,是由人和人造自然物构成文化景观,佛教文化景观是其中的一抹亮色。“风景是以文化为媒介的自然景色”,在风景的叙事逻辑中,“它(风景)既是再现的又是呈现的空间,既是能指又是所指,既是框架又是内容,既是真实的地方又是拟景,既是包装又是包装起来的商品”。(注:[美]米切尔编,杨丽、万信琼译《风景与权力》)当其成为风景时,大运河作为一种水上高速公路就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工具,而同时渗入了人的主体意义。这种主体意识中就包括了哲学、宗教等形而上的维度。因而大运河佛教文化的最重要的特质之一就是在南北文化流动中,以佛教文化为线索,串起、沟通和融合南北方人的精神世界。
 
研究进路:七大研究进路大纲
挖掘运河文化中的佛道文化资源,研究大运河佛教文化,展现运河文化多样化的形态可以有多角度的切入。
1、大运河佛教文化典籍的整理。
2、大运河佛教文化人物的研究。
3、佛教遗存与运河。
4、佛教诗歌与运河。
5、佛教风俗与运河。
6、佛教光影与运河。
7、佛教国际传播与运河。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微信公众号:福宝网

 微信小程序:福宝网
2025厦门国际佛事用品春季展盛大启幕
当鹭岛春风邂逅千年古韵,这座海上会客厅再次向世界敞开怀抱。2025年4月18-21日,2025中国厦门国际佛事用品(春季)展览会在厦门国

评论2025-04-1920

江西黄龙禅寺举行黄龙宗始祖慧南禅师圆寂956周年纪念活动
2025年4月14日(农历三月十七),是黄龙宗始祖慧南禅师圆寂956周年的纪念日。作为黄龙宗祖庭,位于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的黄龙禅寺

评论2025-04-1918

浙江温州天护讲寺发布天台学研习所2025年居士班招生简章
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坚持佛教中国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浙江温州大罗山佛学文化研究院第十六届中华传统文化天台学研习所开

评论2025-04-0781

东方山第十二届开茶节圆满举办
2025年3月30日,东方山佛教协会在法藏寺圆满举办第十二届开茶节。此次活动坚持佛学为体,世学为用,以药师琉璃心,东风启香茗为

评论2025-04-07359

2025博鳌论坛宗教分论坛引领全球佛典数字化热潮
从福建泉州港到如今海南自贸港的量子通信,从古丝绸之路的驼铃到今日的数字丝路,数字时代互联互通已成为拉紧亚洲命运共同体的新

评论2025-04-07568

中国佛学院举行护持佛牙舍利赴泰国供奉分享表彰会
2025年3月17日,护持佛牙舍利赴泰国供奉分享表彰会在中国佛学院凤凰岭校区举行。中国佛学院常务副院长明海法师、副院长清远法师

评论2025-03-24110

苏州重元寺、江苏佛学院寒山学院观世音菩萨圣诞活动圆满举行
重元寺观世音菩萨圣诞活动馥郁香台辉慧日庄严宝界拥祥云2025年3月18日(农历二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圣诞殊胜日苏州重元寺庄严启

评论2025-03-24157

农历二月十九 观世音菩萨圣诞暨大乘妙法莲华经胜会庄严启建
视频制作:大菩文化2025年3月18日-22日(乙巳年二月十九至廿三),上虞区通泽寺庄严举行观世音菩萨圣诞大乘妙法莲华经胜会。3月18

评论2025-03-24158

普陀山普济禅寺乙巳年二月十九观音香会期祈福活动安全有序
普陀山普济禅寺乙巳年二月十九观音香会期祈福活动安全有序二月十九早课道慈大和尚拈香祈福早课祈福法会现场早课祈福法会现场早课

评论2025-03-24442

道慈大和尚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宗教界小组讨论中的发言
李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总结回顾过去一年工作,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任务,对今年工作作出了部署,令人振奋,体

评论2025-03-24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