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湛如教授最近出版学术新著《西明东夏——唐代长安西明寺与丝绸之路》(中华书局),这是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唐代长安佛教与丝绸之路研究”(15AZJ003)的部分成果,耗时几近八年。若以湛如教授青年時代就戮力研习敦煌吐魯番學、中古史、佛教學算起,又何止八年计?这是一段长程的学术事业,更是湛如教授一生的志业,“长安”“敦煌”“佛教”“西明寺”……这些语词大约已经熔铸在他的学术生命里。
多年前就听导师李利安教授说起湛如教授在做一个关于西明寺的大项目,惜未得详情。西明寺在今天大众生活中早已湮沉无闻,却是昔日唐长安城之大寺,盛名东亚,其旧址位于延康坊西南隅右街(今西安市白庙村一带),与同在右街的大庄严寺及左街的慈恩寺、荐福寺齐名,同为盛唐时代之皇家寺院。西明寺历史之沉浮,其高光与没落,均与大唐命运密不可分。西明寺一寺之兴衰,可谓承载唐时甚或中古时期之政治与宗(佛)教、社会万象、文明交往等诸多复杂的历史面相。但囿于资料抑或视角,过往的研究,西明寺历史大关节上的诸多细节甚少被发掘,以西明寺为中心的长安佛教、敦煌佛教以及东亚佛教、印度佛教的交往鲜少综合的考量,而将西明一寺置于丝路文明的大视野全面考察更是缺无。湛如教授《西明东夏——唐代长安西明寺与丝绸之路》一书,可谓恰逢其时,不仅从细节上弥补了前述的学术缺失,更有诸多关于佛教转型的深度思考以及人类文明交往的理论关怀。
《西明东夏——唐代长安西明寺与丝绸之路》分为“研究篇”与“资料篇”,上下两册,共计一千二百余页,是我所读过的以一寺为中心研究推展而成的最为厚重的学术著作,其研究成果之丰赡、资料编撰之宏富,是近年佛教史著述之少见。“研究编”除去“绪论”和“结论”外,包括七章,涉及西明寺寺史兴衰与学风传承,西明寺与敦煌佛教、长安佛教、东亚佛教及海上丝路的交往脉络与文化故实,并综论西明寺之多重社会功用等。该书聚焦西明寺,又不止于西明寺。如作者所说“本书所为,在于西明一寺,又非局于西明一寺”,“以一寺之兴衰沿革,可叩中古时期世风转变之肯綮,发政教互动之关键。牵一发而动全身,窥一管而知全豹,由小而期见大,见微而求知著”,以小切入呈现大历史可谓本书之大特色,就像陈金华教授在该书序言中评价的:“芥子可纳须弥,毫尖能吞巨海,西明一寺之兴衰者,吾国佛教荣辱与共。”本书“资料编”,以日本学者小野勝年《中国隋唐长安寺院史料集成(史料篇)》为基础和出发点,全面收录与唐代长安西明寺相关的原始资料,并对过往图文资料进行了版本拣择、校勘及编年等。“资料编”与“研究编”相得益彰,没有这些扎实资料的钩沉与集成,诸如西明寺與唐代皇室、五台山、敦煌、日本佛教的交往细节以及中古流行的《仁王经》《佛顶尊胜陀罗尼》《金光明经》等佛教经典的产生与流传之间的紧密关系等,我们将无从知晓。此外,“资料编”还可为“庶几求学者津梁可资,好古者索骥有冯焉(陈金华老师语)”,也为长安佛寺研究的深入推展树立了资料搜集整理与学术研究的典范。
《西明东夏——唐代长安西明寺与丝绸之路》一书,既有具体的人事物,如法号、法会、仪式节庆的历史细节,更有丝路交往、世界史、文明交往史的大视野;既有一寺兴衰之历时性考察,更有一寺推展开来的敦煌佛教、长安佛教、东亚佛教共时性综论;既有一时一地之佛教史写照,更有对汉传佛教整体历史命运的关怀,这也是我读罢深为感佩之处。诚如作者在书中写道:西明寺曾是胸襟开阔、气象万千的唐帝国的缩影,也是那个曾经具有世界主义的宗教传统最后的背影。……“会昌毁佛”不过是在大唐放弃国际主义慢慢走向自我封闭的必然结果。在此之后,带有商业特征的世界性的宗教特点,也就慢慢在汉传佛教之中褪去了颜色。……西明寺的钟声预示着一个开放、世界主义的中古都市佛教文明正在走向尾声,而更具有中国农耕文化特点的以山林为基地的禅宗文化慢慢破蚕而出,并且在此后的一千多年中蔚为汉传佛教的主流(P488)。
西明寺,长安一故寺。《西明东夏——唐代长安西明寺与丝绸之路》,非一故寺之故实也。以西明一寺之场域,中古政与教、俗与圣、内与外、上与下的交互一幕幕演绎……无论是关注长安佛寺历史细节还是汉传佛教转型的大关节,《西明东夏》一书都不容错过,它为长安故寺的研究开启了丝路新章。
文/王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