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大佛有“江南第一大佛”之誉,但它并非江南最古老的佛像。在它成像的28年前,绍兴一地就出现了一尊石佛。,
[原标题]镇馆之宝丨比新昌大佛早28年原貌已失的南齐石佛留下真假之谜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千余年前的唐代诗人杜牧目睹江南一带寺院林立,发出的感慨。千余年后的现在,当年的佛寺盛景已不复存在,唯留下尊尊佛像追忆着香火旺盛的往昔。
千余年间,经历了灭佛运动,目睹了改朝换代、战火纷飞,它们幸存了下来,但历史也在它们身上留下了无法抹去的印记。绍兴博物馆内的南齐维卫佛造像就是其中的一员。历史,记录了它的身世,改变了它的形态,也让它至今存留真假谜团。
这是尊怎样的佛像?它的身后又是一段怎样的曲折故事?
近日,记者到访佛像所在的绍兴博物馆,听副馆长娄烈讲述了它的身世之谜。
比新昌弥勒大佛早28年 或是江南最古老佛像之一
在位于博物馆一层的《越地春秋——绍兴历史文化陈列》内可以看到这尊佛像。这是一尊南朝时期的石佛,通高59厘米,两膝间宽45厘米,底部纵35厘米,横38厘米。原身为青石雕刻,身着圆领通肩大衣,紧密的弧形衣纹横向缠绕于身,一截衣摆下垂于双腿之间,全身外塑贴金,现在,除面部以外的大部分外塑已经脱落,斑驳的表面倒是平添了几分沧桑感。
佛像造型作全跏趺坐式,施禅定印,上身略向前倾,头部比例较大,螺发髻珠,肉髻低平,宽额丰颜,慈眉善目,鼻梁宽扁,薄唇微启,双耳及肩,脖颈粗短,肩膀宽厚,躯体丰腴,仪容端庄,神态和悦。
佛像背部有三行楷书铭文:“齐永明六年,太岁戊辰于吴郡,敬造维卫尊佛”。
通过这几行铭文,我们便可得到石佛的造像时间和所造之像。石佛造于“齐永明六年”,也就是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南齐政权的年号,即公元488。所造之像为维卫尊佛。
“这与梁天监十五年(516)成像的新昌弥勒大佛时代相近,而维卫尊佛的成像比他早了28年,应该是江南地区最古老的佛教造像之一。”娄烈表示,同时,这也是绍兴最早的一尊佛像了。
佛教传入绍兴始于东汉,东晋时期得到迅速传播与发展,到了南朝,南方的佛教已颇为盛行,江浙一带寺院林立,这便有了唐代诗人杜牧那句著名的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娄烈告诉记者,当时南方流行的是小乘教,而维卫佛则是小乘教“过去七佛”中的第一佛陀,维卫佛是梵语音译,也译作毗婆尸佛,意译为胜观佛。此外,江浙地区又多次出现维卫佛、迦叶佛石像浮海而来或涌地而出的灵异之说,一度盛传于朝野之间,维卫佛深得民间信仰而广为推崇。维卫佛造像在历史上并不少,据传,绍兴的天衣寺曾有金铜维卫佛像,在云门寺也有过维卫佛像,然而,这些早期的佛像如今都已失传,唯有绍兴博物馆还保存着这尊南朝维卫佛石雕造像。
事实上,这尊石佛能在千余年间留存至今,也是渡尽劫波,历经了千难万险。
石佛经历坎坷 终留故里
千余年间,这尊石佛又是如何来到了博物馆呢?好在,它的身世仍有迹可循。
据娄烈介绍,关于石佛的有关史料,最早见于南宋施宿《嘉泰会稽志》,其记载:“在县东五里,唐大和九年建,号南崇寺,会昌废。晋天福中,僧行钦于废寺前水中得石佛,遂重建,治平三年赐今额,石佛今在寺中。”又说道:“此石佛即得之水中,又一人可负之而趋者,安知非吴郡所造而迁徙在会稽耶?”清杜春生《越中金石记》、清阮元《两浙金石志》、清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等古籍中也有提及,后续传承资料则主要来自相关知情人的文章与口述。
经梳理,石佛的身世大致是这样的:南朝南齐永明六年,在吴郡制作了一尊维卫佛石像,当时的吴郡也就是今天的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一带,会稽郡则在浙江东部。唐大和九年(835)在绍兴(会稽郡县城)城东五云门外的南崇寺建成后,石佛或已出现在那里了,唐武宗李炎发起“会昌灭佛”运动时,南崇寺被废,石佛不知去向。过百年后,到了五代后晋天福年间(936—943),有位名叫行钦的僧人在原南崇寺前的水池中得到石佛,并将废弃的南崇寺重建安放石佛,该寺在北宋治平三年(1066)被赐名石佛妙相寺,到南宋时石佛仍在妙相寺,是越中著名古刹,直到清末寺院衰落。
辛亥革命后,乡间名士徐逖园、袁梦白将石佛移至城内戒珠寺。1916年冬,北洋军阀孙传芳部队入城,屯兵戒珠寺内,人们担心石佛遭毁,匆忙将其搬迁到当时的县商会处存放。此间有日本人获悉石佛乃稀世之宝,欲以12万银元购回到日本,遭到各界人士拒绝。1924年,乡坤王子余把石佛迎往开元寺,募资请住持华皋建感岵楼供奉石佛并筑佛龛予以保护。1941年,侵华日军占领绍兴,将开元寺作伪军兵营,日军首领北岛探得石佛信息,派兵拆毁佛龛,盗取石佛,秘藏于伪维持会内,准备伺机运走,幸抗战胜利,石佛终于被保住,并归还戒珠寺,不久又移到龙华寺。
新中国成立后,乡贤王贶甫将石佛移交绍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1961年,这尊屡遭劫难、历尽坎坷的维卫尊佛造像正式由文物管理部门收藏保护。现在,这尊维卫尊佛造像已在绍兴博物馆安了家。
原身尚存原貌已失 石佛仍留真假之谜
千余年间,历朝历代对石佛的外貌改造是显著的。如今,端坐于博物馆内的它,已全然没有了南齐的风貌。所以,从它面世的那一刻起,学术界对石佛是真是假的质疑声便不绝于耳:
面部造型线条软弱,表情柔媚,与南北朝刀锋犀利,神情深沉的风格迥异;头部肉髻与底发浑然但髻珠明显,与南北朝高肉髻无髻珠的造型不合;衣皱纹与衣摆褶折的装饰手法不协调,背部铭文的魏碑书体其实是描摹味浓重的楷书体……
另有专家认为佛像的坐姿和衣饰衣纹等仍存早期特点,雕刻风格或有南北地域审美差异和工匠技艺因素,铭文书体也与浙江的南齐墓志风格相近,南朝的魏碑体中尚有魏晋遗风。
目前较为权威的一种说法是,佛像很有可能是南齐原身,虽经后代修改而失去了原貌。
石佛的原貌是怎样的,还能还原吗?娄烈表示,并不容易,这尊维卫佛造像主要疑点在于时代风格不一致,并且缺少可作比照的同地域、同时代的同等实物依据,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尊维卫佛造像面部尚有外塑覆盖,外塑是后做的,但真面目如何目前已不得而知。
“不过,就像新昌大佛造像那样,同样有过后代的修改,但仍不失为一件弥足珍贵的文物。”他说。
此外,由于南朝继而禁碑,目前存世的碑文资料稀少,佛像背部的南朝铭文价值甚高。所以,当清代书画、金石学家袁梦白见到此铭文后,赞誉其“南齐石藻翰,压倒东西汉”。另一位清代学者、书法家包世臣也曾说道“此题字最著人间”。无独有偶。1916年绍兴兰亭镇灰灶头村出土一方“吕超静墓志”石,据鲁迅考释为南齐永明十一年(493),观其书体也属楷书,该墓志后来与维卫佛背部的铭文一同被收录在张彦生《善本碑帖录》中,作为南朝稀有的碑铭资料广受推崇。
但对于文字的风格也一直有争论,从碑文上看,既有魏碑体的风格,也有王羲之的楷书笔触。这是为什么呢?会不会是后代仿写的呢?娄烈表示,南朝的时候盛行魏碑体,南方受北魏的影响较少,所以,绍兴一带受王羲之的影响较为深远,“如果真的是仿字,可以完全临摹北魏的魏碑体。”
广东省珠海佛教中国化成果展开幕式
广东省珠海佛教中国化成果展开幕式在珠海金台寺举行出席开幕式的诸山长老道慈大和尚应邀出席道慈大和尚与领导嘉宾、诸山长老共同
评论2025-01-13283
普陀山法雨禅寺举行甲辰年冬季精进禅七法会
礼请信光法师主七请监香师起七行香养息香静坐静坐静坐打警策摄心护念参祖道,三七齐聚学无为。2024年12月21日至2025年1月11日(
评论2025-01-13333
印广教核心理论“一心三藏”是邪见邪说
一心三藏一词是明朝交光法师和近代圆瑛法师对楞严经科判时的总结整理,彰显楞严一真法界圣义,而印广法师标新立异,以偏概全,倡
评论2025-01-08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