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上海玉佛禅寺方丈觉醒大和尚携关于宗教界助力“一带一路”、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等4份提案前来参会。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上海玉佛禅寺方丈觉醒大和尚(图片来源:资料图)
核心提示:2016年3月3日,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中国“两会时间”正式启动,中国三大语系佛教界领袖分别作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出席盛会。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上海玉佛禅寺方丈觉醒大和尚携关于宗教界助力“一带一路”、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等4份提案前来参会。在题为《依托法治基础弘扬慈善文化关于推进宗教慈善管理的建议》提案中,觉醒大和尚表示,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宗教界更成为了我国社会慈善事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宗教慈善组织参与了大量救助救灾、兴办教育、扶危济困、助老安贫等慈善活动。2010-2015年,仅佛教界的慈善捐款就高达44亿多元。觉醒大和尚建议以此次审议《慈善法》为契机,建议将宗教慈善的定位、规范、管理方式等,纳入《慈善法》中,加强宗教慈善法治化管理。以下为提案全文:
依托法治基础弘扬慈善文化关于推进宗教慈善管理的建议
扶贫济困、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践行公益、传递爱心也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都在论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强调慈善事业的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指出: “慈善事业是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做出“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的工作部署。十八大报告又强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支持发展慈善事业”。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指出:发展慈善事业,引导社会力量开展慈善帮扶,是补上社会建设“短板”、弘扬社会道德、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必须创新机制,使慈善事业与国家保障救助制度互补衔接、形成合力。可以说,随着我国进入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进一步稳步发展,慈善事业正被赋予更多的社会责任。
慈善立法自2005年开始,由民政部推动。2015年12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草案)》(下简称“《慈善法》”)二次审议稿,并决定将草案提请此次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可以说,在现阶段,以立法的形式,保障、引领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即是国情的需要,也是必然的趋势。
宗教与慈善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乐善好施、扶贫济困,为社会提供公益慈善服务,是我国宗教界的传统美德。佛教一向主张“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自汉代传入我国以来,佛教寺院在各地陆续设立养病坊、福田院等公益慈善设施,扶助孤残、护生戒杀、施药治病、赈灾济贫。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宗教界更成为了我国社会慈善事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2012年2月16日,国家宗教局联合中央统战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民政部和税务总局等部门印发《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为宗教界开展公益慈善活动提供政策指导。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宗教界开展公益慈善活动,一批宗教界的慈善基金会也相继成立。近年来,宗教慈善组织参与了大量救助救灾、兴办教育、扶危济困、助老安贫等慈善活动,以佛教界为例,2010-2015年,仅慈善捐款就高达44亿多元。应该说,宗教界为推动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纵观此次《慈善法》,对于慈善组织的法律地位、监督机制、捐赠活动程序,慈善事业准入、评估、监管、公益产权等内容,都做了阐述、界定,而对于宗教慈善的定位及管理,尚未涉及。当前,随着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宗教慈善要融入现代社会慈善的洪流,就必须坚持以法治化为基础,充分发挥宗教在慈善文化方面的优势和作用。
有鉴于此,以此次审议《慈善法》为契机,建议将宗教慈善的定位、规范、管理方式等,纳入《慈善法》中,加强宗教慈善法治化管理。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宗教文化中利他奉献、大爱无私的慈善理念,培育公民的慈善意识,形成良好的慈善文化环境,从而促进国家发展、社会和谐。
要明晰包括宗教类慈善组织在内的社会慈善组织信息公开规则。待时机成熟时,由民政部门牵头,建立全国统一的慈善信息公示平台,让慈善事业始终在阳光下,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要加强公益慈善从业人员的身份认同、福利待遇、荣誉评定,推动慈善事业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建议将慈善组织从业人员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在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上,可比照公务员,促进从业人员的职业认同感。
要抑制过度娱乐化、世俗化的慈善传播方式。对于一些公众人物以慈善为名,“傍话题”行自我炒作之事;少数不良媒体,罔顾社会责任的现象,有关部门应当严厉禁止,对于相关当事人和媒体,应采取严厉的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加以制止和处罚,真正发挥慈善传播的正能量。
结合《慈善法》的相关内容,就宗教慈善组织在制度保障、社会动员、国际交流、文化培育面临的问题,还有如下几点建议:
第一,在制度保障方面,建议国家宗教局、中央统战部、民政部等相关部门以《慈善法》审议为契机,根据此次慈善法的原则、内容,根据宗教界的特性,对2012年印发的《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进行重新修订,为宗教慈善组织从事公益慈善活动、传播慈善文化,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空间。
第二,在社会动员方式方面,利用互联网+慈善的新方式,发动社会大众积极投入到公益慈善中来,倡导日行一善、轻松公益。
此次审议的《慈善法》中,在慈善组织开展公开募捐可以采取的方式中,已经增加了可以通过互联网发布募捐信息的内容。应该说,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为公益慈善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便捷的工具。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平台,借助朋友圈传播、移动支付、线上众筹、网络公示等新方法,慈善组织、尤其是宗教类慈善组织,可以突破受众面窄、活动范围局限、形式呆板的特点,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公益慈善的洪流中,轻松公益,快乐行善。
第三,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发挥宗教慈善组织的独特优势,结合“一带一路”战略,在文化、教育、救助等领域,深入开展国际慈善交流合作,提升我国国际形象。
“一带一路”涉及的国家和地区,自古就是多元文化、多元宗教并存的地区,宗教慈善走出国门,既可以成为国际交流的文化平台,又可以成为中国故事的叙述者。
因此,建议将国际交流纳入《慈善法》体系中,对于如何与境外慈善组织的合作、交流方面的内容进行界定。保障包括宗教慈善组织在内的慈善组织,更好地“走出去”,依托“一带一路”战略,以慈善为纽带和桥梁,加强国家、地区间的交流、合作、互鉴、互信,互相支持、互相协作,共谋发展。
第四,在慈善文化培育方面,弘扬宗教中的优秀慈善理念,淡化“宗教符号”,着力培育社会公众的慈善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慈善文化环境。
此次慈善法将“国家采取措施弘扬慈善文化,培育公民慈善意识”列入其中。与其他慈善组织相比,宗教类慈善组织在文化上,有着天然的优势。以大爱无私、利他奉献、乐善好施、慈悲济世等为核心的慈善文化,是宗教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议宗教类慈善组织除了开展扶贫帮困、救助救灾类的活动之外,应大力发扬文化优势,以文化、教育为切入点,开展一系列弘扬慈善文化、培育慈善意识的活动和项目。在慈善活动中,宗教慈善组织应着力淡化“宗教符号”,大力弘扬大爱无边、利他奉献的慈善精神,让慈善作为一种文化价值在社会领域传播开来,净化人心、净化社会、促进和谐,共筑中国梦。
广东省珠海佛教中国化成果展开幕式
广东省珠海佛教中国化成果展开幕式在珠海金台寺举行出席开幕式的诸山长老道慈大和尚应邀出席道慈大和尚与领导嘉宾、诸山长老共同
评论2025-01-13284
普陀山法雨禅寺举行甲辰年冬季精进禅七法会
礼请信光法师主七请监香师起七行香养息香静坐静坐静坐打警策摄心护念参祖道,三七齐聚学无为。2024年12月21日至2025年1月11日(
评论2025-01-13333
印广教核心理论“一心三藏”是邪见邪说
一心三藏一词是明朝交光法师和近代圆瑛法师对楞严经科判时的总结整理,彰显楞严一真法界圣义,而印广法师标新立异,以偏概全,倡
评论2025-01-08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