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佛经首页 频道列表

维摩诘所说经注疏全集

2015-01-07433830

维摩诘所说经注疏全集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昆明弥陀寺沙门冰谷注疏
月溪法师讲述
佛国品第一
方便品第二
弟子品第三
菩萨品第四
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
不思议品第六
观众生品第七
佛道品第八
入不二法门品第九
香积佛品第十
菩萨行品第十一
见阿閦佛品第十二
法供养品第十三
嘱累品第十四
这部维摩诘经,就是发挥佛性法身净土绝对妙理,错认无始无明为佛性辨别,错认见闻觉知为佛性辨别。
释迦佛及他世界佛、维摩居士、文殊菩萨、天女及已入地菩萨所说的佛法是从佛性发挥出来,说法身遍满虚空,充塞宇宙,超出时间空间,无穷无尽,绝对的圆融,无碍事理,贯通法身净土妙理。
未入地菩萨认无始无明为佛性,经中所说不二法门一切通通认无明为佛性,佛发挥道理不落二边,是为入不二法门。
佛的弟子二乘人是由见闻觉知发挥一切的道理,认见闻觉知为佛性,故经中说: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
维摩诘所说经注疏卷上
一名不可思议解脱经。
什曰:‘维摩诘,秦言净名,即五百童子之一也。从妙喜国来游此境,所应既周,将还本土,欲显其淳德,以泽群生,显迹悟时,要必有由,故命同志诣佛,而独不行,独不行,则知其有疾也,何以知之?同志五百,共遵大道,至于进德修善,动静必俱,今净国之会,业之大者而不同举,明其有疾,有疾,故有问疾之会,问疾之会,由净国之集,净国之集,由净名方便,然则此经始终所由,良有在也,若自说而观,则圣众齐功,自本而寻,则功由净名,源其所由,故曰维摩诘所说也。’
冰曰:‘维摩诘乃音译,意谓净名,玄奘等重译此经,名无垢称经,即净名之义也。’冰曰:‘此经发挥法身绝对妙理,法身体用,非思惟测度所能及,故曰不可思议,法身绝对平等,得大解脱,故又名不可思议解脱经。’肇曰:‘上以人名经,此以法名经,以法名经,所以标榜旨归,以人名经,所以因人弘道者也。’
此经既是直接表示真如佛性,故与禅宗祖师所发挥者最为吻合,六祖坛经所示道理,与此经共通之处甚多,历代祖师亦多引此经言句以接后学,然法身之理,微妙玄奥,惟证与证,乃能知之,非言诠可及,故此经多以譬喻出之,使智者易以悟入,楞严经云:‘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般若经云:‘校量正忆念,自修行般若之福,不如广为人天巧说譬喻,令前人易解般若,其福最胜。’是以此经所发挥之妙理,自明心见性者观之,自能头头契会,非明心见性者观之,或以为怪诞神奇,不可捉摸矣。故胡适之目为神话小说,许地山谓为极具文学价值,无异以管窥天,以蠡测海,安足以知此经哉?
佛国品第一
什曰:‘经始终由于净国,故以佛国冠于篇首也。’
冰曰:‘净国佛国,皆指常寂光净土,即法身净土,此经发挥法身妙理,无一语离于法身,故其国佛国,其土净土,然佛国岂另有国哉?明心见性之后,变秽土为净土,变世间为佛国,即此娑婆世界,而佛国存焉。入于绝对者,觅净秽了不可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绝对平等,则无往而非佛国矣。’
如是我闻。
经乃后来结集记出,故云:我闻佛所说如此,示非私见。
一时。
以佛眼观之,时间空间皆属虚妄,不能存在,故不言某年某日,而云一时。
佛在毗耶离。
什曰:‘据佛所在方也,毗言稻,土之所宜也,耶离言广严,其地平广庄严。’
庵罗树园。
什曰:‘庵罗树,其果似桃而非桃也。’
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
肇曰:‘比丘,秦言或名净乞食、或名破烦恼、或名净持戒、或名能怖魔。
天竺一名,该此四义,秦无一名以译之,故存义名焉。’
菩萨三万二千。
肇曰:‘菩萨,正音云:菩提萨埵。菩提,佛道名也,萨埵,秦言大心众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萨埵,无正名译也。’
冰曰:‘菩提为觉,萨埵为有情众生,即觉有情众生之义也,简称菩萨。’菩萨以菩提心为体而自度,以大悲心为用而度人,故与声闻缘觉二乘不同。
众所知识。大智本行皆悉成就。
大智者,明心见性,转八识为四智,万行圆满,故名‘成就\’。
诸佛威神之所建立。
明心见性之后,俱八解六通,能转万物为佛性,妙用无穷,皆佛性所建立。
为护法城。受持正法。
什曰:‘法城即实相法也。\’冰曰:‘诸佛所光严住持也。\’
能师子吼。
宏扬大乘佛法,如师子吼,使百兽慑伏。
名闻十方。众人不请。友而安之。
能随顺众生种性,以引导之,出于自动,故曰‘不请\’。
绍隆三宝。能使不绝。
修大乘行,明心见性,故能续佛慧命,使三宝永无断绝。
降伏魔怨。制诸外道。
佛性平等,佛魔不二,恩怨不二,故能降伏一切。
悉已清净。永离盖缠。
自性本源清净,无缠无解。
心常安住。无碍解脱。
明心见性之后,真性如如,常得安住,得大解脱,自在无碍。
念定总持。辩才不断。
行往坐卧,皆在定中,横说竖说,无非佛性。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及方便力。无不具足。
以六波罗蜜自度,以方便力度人。
逮无所得。不起法忍。
佛性本体,圆满现成,无得无证,无生无灭,不受薰染,无有缘起。
已能随顺。转不退轮。
从体起用,随缘赴感,靡所不周,故能随顺众生根性,而宏如来大法,永不退转。
善解法相。知众生根。
能明四乘法相,洞悉众生根性深浅。
盖诸大众。得无所畏。
达于无上正等正觉,故能盖覆大众。大事已了,故无所畏惧。
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严身。色像第一。舍诸世间所有饰好。
菩萨以功德智慧为心身之严饰,不以世间所有为饰也。
名称高远。踰于须弥。
须弥即喜马拉雅山,言其高也。
深信坚固。犹若金刚。
如金刚之不可毁坏。
法宝普照。而雨甘露。
以大乘法破无明生死,普被群生,如雨甘露。
于众言音。微妙第一。
以音声作佛事,发挥真如妙理。
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有无二边。无复余习。
佛性本无缘起,而能以十二因缘之法破二乘外道邪见,离于有、无二边见闻觉知作用。
演法无畏。犹师子吼。
演大乘究竟法门,故无所畏,如师子吼。
其所讲说。乃如雷震。
演说妙法,使众信受悟入,道心萌芽,如春雷动而蛰虫兴起。
无有量。已过量。
佛性绝对,故超越一切,不可度量。
集众法宝。如海导师。
肇曰:‘引导众生,入大乘海,采取法宝,使必获无难,犹海师善导商人,必获夜光也。’
了达诸法深妙之义。
明白真如绝对妙理。
善知众生。往来所趣及心所行。
知众生乃因无明妄想而流于六趣,其心所行,不外见闻觉知作用。
近无等等佛自在慧。十力、无畏、十八不共。
佛性平等自在,无有等级,菩萨为度众生不入涅槃,故曰‘近\’。
关闭一切诸恶趣门。而生五道以现其身。
菩萨已明心见性,故诸恶趣已变为佛性,为度众生,故仍现身于五道。
为大医王。善疗众病。应病与药。令得服行。
以法药疗众生病。
无量功德皆成就。无量佛土皆严净。
明心见性之后,一切功德圆满,将秽土变为净土。
其见闻者。无不蒙益。
所见所闻,无非佛性。
诸有所作。亦不唐捐。
起心动念,皆是佛性。
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其名曰:等观菩萨、不等观菩萨、等不等观菩萨、定自在王菩萨、法自在王菩萨、法相菩萨、光相菩萨、光严菩萨、大严菩萨、宝积菩萨、辩积菩萨、宝手菩萨、宝印手菩萨、常举手菩萨、常下手菩萨、常惨菩萨、喜根菩萨、喜王菩萨、辩音菩萨、虚空藏菩萨、执宝矩菩萨、宝勇菩萨、宝见菩萨、帝网菩萨、明网菩萨、无缘观菩萨、慧积菩萨、宝胜菩萨、天王菩萨、坏魔菩萨、电德菩萨、自在王菩萨、功德相严菩萨、师子吼菩萨、雷音菩萨、山相击音菩萨、香象菩萨、白香象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妙生菩萨、华严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梵网菩萨、宝杖菩萨、无胜菩萨、严土菩萨、金髻菩萨、珠髻菩萨、弥勒菩萨、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如是等三万二千人。复有万梵天王尸弃等。从余四天下。来诣佛所。而为听法。
肇曰:‘尸弃,梵王名,秦言顶髻也。’
复有万二千天帝。亦从余四天下。来在会坐。并余大威力诸天、龙神、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等。悉来会坐。
法身说法,洞彻宇宙根源,故天龙八部,咸来预会,以示无所不包。
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俱来会坐。彼时。佛与无量百千之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譬如须弥山王显于大海。安处众宝师子之座。蔽于一切诸来大众。
表示佛性之崇高,无所不盖,无所不包,所谓圆裹三世,无漏无余。
尔时。毗耶离城有长者子。名曰宝积。与五百长者子。俱持七宝盖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各以其盖共供养佛。佛之威神。令诸宝盖合成一盖。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广长之相。悉于中现。
佛性体不离用,用不离体,体用一如,是无与等。七宝盖合成一盖,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表示佛性无所不遍,即一真法界是也,宝积亦表法身大士。
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诸须弥山、雪山、目真邻陀山、摩诃目真邻陀山、香山、宝山、金山、黑山、铁围山、大铁围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及日月星辰、天宫龙宫、诸尊神宫。悉现于宝盖中。
一真法界,包罗万有,无欠无余。
又十方诸佛。诸佛说法。亦现于宝盖中。
法身说法也。
尔时。一切大众睹佛神力。叹未曾有。合掌礼佛。瞻仰尊颜。目不暂舍。于是长者子宝积。即于佛前以偈颂曰:‘目净修广如青莲。
肇曰:‘五情百骸,目最为长,瞻颜而作,故先赞目也。天竺有青莲花,其叶修而广,青白分明,有大人目相,故以为喻也。’
心净已度诸禅定。
圆觉净心,超越于诸禅定之上。
久积净业称无量。
起心动念,不离佛性,不可称量。
导众以寂故稽首。
开示众生,使同证此常寂光净土也。
既见大圣以神变。普现十方无量土。
常寂光净土,不可用脑筋度量。
其中诸佛演说法。于是一切悉见闻。
佛性遍于一切,故法身说法,一切悉皆见闻。
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财施一切。
法王以法为布施,使众生法喜充满。
能善分别诸法相。
明心见性之后,以平等无碍智慧,分别四乘殊相,随顺众生种性而超度之。
于第一义而不动。
虽分别诸相,而佛性如如不动。
已于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
佛性能转万法,自在无碍,故为万法之王,最尊最上,故名绝对。
说法不有亦不无。
佛性绝对,故离于有无二边,有无者,相对也,比较而得,既见性之后,则有无皆是佛法矣。
以因缘故诸法生。
佛性绝对者,故无因无缘,诸法乃相对者,故以因缘而生起,一切因缘,皆由一念无明攀缘而生。
无我无造无受者。
诸法皆从因缘凑合而生,故无有主宰者、创造者,亦无有我,因缘一散,皆归乌有。
善恶之业亦不亡。
一切因缘,皆由一念无明作主,随善恶业识流转轮回,须明心见性后,方能超出此因果轮回之外。
始在佛树力降魔。
为免业识轮回,故修行破无始无明,降伏心魔。
得甘露灭觉道成。
什曰:‘梵本云:寂灭甘露。寂灭甘露,即实相法也。’
冰曰:‘甘露灭者,以般若智慧,破无明窠臼,见佛性,证常寂光净土是也。’
已无心意无受行。
心意受行,皆变为佛性,不受后有。
而悉摧伏诸外道。
释迦是佛性作用,是绝对。外道是见闻觉知作用,是相对。如以石击卵,无不摧毁。
三转*轮于大千。
始于鹿苑转*轮。
其轮本来常清净。
佛性清净,故*轮清净。
天人得道此为证。
以心印心,慧命相续,得道者皆须以妙明真心为印证。
三宝于是现世间。
世间于是始有佛、法、僧三宝。
以斯妙法济群生。一受不退常寂然。
明心见性,一悟永悟,不受后有,既已成佛,不再变为众生。
度老病死大医王。当礼法海德无边。
以绝对之法药,治众生老病死等相对疾病。
毁誉不动如须弥。
佛性绝对平等,故非诽誉所能动,如须弥之屹立。
于善不善等以慈。
以绝对大悲心,使善恶归于平等不二。
心行平等如虚空。
佛心所行,无不平等,有如虚空。
孰闻人宝不敬承。
众生皆有佛性,即是人宝。
今奉世尊此微盖。于中现我三千界。诸天龙神所居宫。乾闼婆等及夜叉。悉见世间诸所有。十力哀现是化变。
一宝盖而能包罗大千万有,则一心亦能包罗大千万有也。十力即佛性绝对之力量,以同体大悲哀愍众生而示现也。
众睹希有皆叹佛。今我稽首三界尊。大圣法王众所归。净心观佛靡不欣。各见世尊在其前。
佛性无所不在。
斯则神力不共法。
此绝对佛性妙用,非二乘所能测也。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皆谓世尊同其语。斯则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乘一音,随顺众生根性而演四乘。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普得受行获其利。斯则神力不共法。
肇曰:‘佛以一音说一法,众生各随所好而受解,好施者闻施,好戒者闻戒,各异受异行,获其异利,上一音异适,此一法异受也。’
佛以一音演说法。或有恐畏或欢喜。或生厌离或断疑。斯则神力不共法。
佛说大乘法,破法执空执,上根闻之欢喜而断疑,下根闻之恐畏而厌离,故法华一会,退席者三千,盖非二乘所能领受也。
稽首十力大精进。
肇曰:‘此下一一称德而致敬。\’
稽首已得无所畏。
能领受大乘理,深信不疑。
稽首住于不共法。
大乘菩萨十八不共法。
稽首一切大导师。稽首能断众结缚。
破无始无明,了生脱死。
稽首已到于彼岸。
无始无明既破,则达涅槃岸矣。
稽首能度诸世间。
已自度然后能度人。
稽首永离生死道。悉知众生来去相。
知众生往来六趣之原因,及其心之所行。
善于诸法得解脱。
随拈一法,皆是佛性。
不著世间如莲华。
如莲出污泥而不染。
常善入于空寂行。
山河大地,起心动念,皆摄归本源佛性。
达诸法相无挂碍。稽首如空无所依。’
一切法相,皆还元为佛性,为自己原因,故动静无碍,如鸟飞空中,自由自在,此悟后境界也。
尔时。长者子宝积说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长者子。皆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闻得佛国土清净。
已发大乘心,愿闻明心见性,生常寂光净土法门。
唯愿世尊。说诸菩萨净土之行。’佛言:‘善哉。宝积。乃能为诸菩萨问于如来净土之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于是宝积及五百长者子。受教而听。佛言:‘宝积。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
佛性绝对,本无净秽生佛之别,为众生未悟,故说佛土以引导之,及其既悟,乃知众生与佛不二,秽土与净土不二。
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
调伏指二乘人所修法门。
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
指发大乘心人。
所以者何?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
众生根性不同,菩萨随其根性上下而引导之,使皆入于佛之知见,故言佛土净国者,为饶益众生耳。
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宫室。随意无碍。若于虚空。终不能成。菩萨如是为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国。愿取佛国者。非于空也。
众生成佛,乃以其本源自性为根据,如筑室于地上,佛性真实不虚,众生发愿修行,不舍不懈,终得成就,若外道之落空,则如筑室于空中,终不能成。
宝积当知。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
即此直心,便是菩萨净土。沩山禅师云:‘夫道人之心,质直无伪,无背无面,无诈妄心,行一切时中,视听寻常,更常委曲,亦不闭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出传灯录)。’
佛性绝对,故无谄诈。不谄众生,即明心见性众生也。
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
深心即佛性本源也。明心见性,返本还元,自性本来圆满,功德具足。
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
修大乘行,证常寂光净土。
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持戒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行十善道满愿众生来生其国。忍辱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精进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勤修一切功德众生来生其国。禅定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摄心不乱众生来生其国。智慧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正定众生来生其国。
修大乘六般罗蜜者,可以明心见性,生常寂光净土。
四无量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成就慈悲喜舍众生来生其国。
明心见性后,具足四无量心生佛国。
四摄法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解脱所摄众生来生其国。
肇曰:‘以四等法摄众生,为四摄也。一者惠施,财法二施,随彼所须。二者爱语,以爱心故,和言随彼所适。三者利行,随彼所利,方便利之。四者同事,遇恶同恶而断其恶,遇善同善而进其善,故名同事也。’
明心见性后,四摄法皆变为佛性妙用,不为法缚。
方便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于一切法方便无碍众生来生其国。
明心见性之后,一切法皆还元为佛性,故无有碍。
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众生来生其国。
明心见性后,三十七助道品皆是佛性妙用。
回向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得一切具足功德国土。
明心见性后,功德圆满,不欠不余,一切杂行皆回向于本源佛性。
说除八难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三恶八难。
自性清净平等,故无三恶八难。三恶者,地狱、饿鬼、畜生。八难者,无想天、北俱卢洲、佛前佛后、世智辩聪、盲聋喑哑、地狱、饿鬼、畜生。
自守戒行、不讥彼阙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犯禁之名。
佛性平等,故无犯禁之名。
十善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命不中夭。
佛性无寿夭。
大富梵行。
佛性绝对,故其富无可比拟。
所言诚谛。
佛性乃最真实者。
常以软语。眷属不离善和诤讼。言必饶益。不嫉不恚。正见众生来生其国。
佛性中无嫉恚诤讼等事。
如是宝积。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意调伏。则如说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
众生自直心发愿以至修行成道,而生常寂光净土。乃自度之行。
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
明心见性之后,一举一动,无非佛性,佛性清净,故说法等,以至一切功德皆清净也。乃度他之行。
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必先自度,后乃度他。
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
舍利弗未明心见性,尚未自度,故疑此土不净,乃见闻觉知作用也。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佛土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
明心见性者,所见无非净土。未见性者,则有净秽之别,如盲者不见日月明净,非日月咎。舍利弗见土不净,乃灵性中之染缘。
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念。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
螺髻梵王亦未明心见性,所见仍为见闻觉知作用,其所见清净者,乃灵性中之净缘耳,非佛性也。
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
此乃见闻觉知作用耳。
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
若能明心见性,则佛性平等,无有秽净矣。
于是佛以足指按地。
表示佛性也,与拈花示众无别,后世祖师棒喝,以及敲禅床等动作,皆同其旨,若能于此悟入,则看见清净佛性,三千大千世界,皆是庄严佛土,如如不动矣。
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
见本来清净面目也。
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佛语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
众生自性,本自清净,为无始无明蔽障,故不净耳。
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
若能明心见性,则无往而非净土。
当佛现此国土严净之时。宝积所将五百长者子皆得无生法忍。八万四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佛摄神足。于是世界还复如故。求声闻乘者三万二千诸天及人。知有为法皆悉无常。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八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意解。
声闻二乘闻之得解悟,非证悟也。
疏曰:‘佛国品乃全经之纲要也,此经发挥佛性妙理,其佛乃法身佛,其大士乃法身大士,其土则常寂光净土,其国则佛国也。长者子宝积,以宝盖供佛,此宝盖即表示真如佛性之本体,亦即一真法界,故能包罗三千大千世界,大海山河,日月星辰,无不悉现盖中。盖喻绝对佛性,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无所不包也。明心见性之后,因绝对佛性能转万物,一切相对者,皆还元为绝对之一味一相,故秽土即是净土,地狱即是天宫,皆佛性妙用也。舍利弗未明心见性,凭其见闻觉知(脑筋)分别,谓国不净,而为螺髻梵王,则谓国土净如自在天宫,两者皆是脑筋作用,一为染缘,一为净缘,是灵性中之两方面,非佛性也。佛性无染无净,惟证兴证乃能知之。故释迦佛以足指按地,直接表示佛性,不假言说分别,而国土严净悉现,与拈花示众无别,此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之旨也。’序分竟。
方便品第二
什曰:‘此品序净名德者,非集经者之意,其方便辩才,世尊常所称叹,故集经者,承其所闻以序德耳。’
冰曰:‘净名示疾以诲导众生,乃方便法门之巧妙者也。’正宗分起。
尔时。毗耶离大城中有长者。名维摩诘。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植善本。得无生忍。
已明心见性。
辩才无碍。游戏神通。
明心见性之后,六通具足,一切无碍,庞居士云:‘神通及妙用,运水与搬柴。’禅宗所谓神通,乃指明心见性之后,起心动念,穿衣吃饭,一切酬应,不离佛性,自在无碍,非世俗呼风唤雨之神通。
逮诸总持。获无所畏。
明心见性之后,佛性做主,能转万物,不为物转,一切皆由佛性作主,故名‘总持\’。佛性坚固如金刚,故无所畏。
降魔劳怨。入深法门。
佛性平等,故佛魔不二、恩怨不二,入于不二法门。
善于智度。通达方便。大愿成就。
已入不二门,然后能以智慧方便,成就度生大愿。
明了众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别诸根利钝。
明心见性后,能分别众生根性浅深,及其所能达到之四乘境界。
久于佛道。心已纯淑。决定大乘。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仪。心大如海。
已入绝对,故念念无不了知。
诸佛咨嗟。弟子、释、梵、世主所敬。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离。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奉戒清净。摄诸毁禁。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大精进。摄诸懈怠。一心禅寂。摄诸乱意。以决定慧。摄诸无智。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著三界。
超越于三界轮回之外。
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若至博奕戏处。辄以度人。
随顺众生所好而引导之。
受诸异道。不毁正信。
研究外道道理,不为所移。
虽明世典。常乐佛法。
通达世间法,而不离佛法。
六祖坛经云:‘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
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执持正法。摄诸长幼。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
疏山卖布,船主划渡,庞蕴编竹器,皆此类也。
游诸四衢。饶益众生。入治政法。救护一切。
唐之裴休,宋之张商英、杨无为、元之耶律楚材,皆明心见性,身亲政治,不离佛法。
入讲论处。导以大乘。入诸学堂。诱开童蒙。入诸淫舍。示欲之过。
什曰:‘外国有一女人身体金色,有长者子,名达慕多罗,以千两金要入竹林,同载而去,文殊师利于中道,变身为白衣,身著宝衣,衣甚严好,女人见之,贪心内发,文殊言:欲得衣者,当发菩提心,女曰:何等为菩提心?答曰:汝身是也,问曰:云何是?答曰:菩提性空,汝身亦空,以此故是,此女曾于迦叶佛所,宿植善本,修智慧,闻是说,即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已,将示欲之过,还与长者子入竹林,入竹林已,自身现死,膨胀臭烂,长者子见已,甚大怖畏,往诣佛所,佛为说法,亦得法忍,示欲之过,有如是利益也。’
冰曰:‘明心见性之人,无往而非净土,故一切处无碍,而能随缘以度众生。’
入诸酒肆。能立其志。
二祖出入茶坊酒肆,人或笑之,祖曰:‘我自调心,何关汝事?’
若在长者。长者中尊。为说胜法。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断其贪著。若在刹利。刹利中尊。教以忍辱。若在婆罗门。婆罗门中尊。除其我慢。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若在内官。内官中尊。化正宫女。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兴福力。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诲以胜慧。
外道婆罗门修净行求生梵天,所有轮回,非究竟法,故以佛法诲之,使得胜慧。
若在帝释。帝释中尊。示现无常。
帝释爱念未断,故示以无常,引入正法。
若在护世。护世中尊。护诸众生。
什曰:‘护世,四天王也,诸恶鬼神,残食众生,护世四王护之,不令害也。今言尊者,道力所护,兼及十方。’
长者维摩诘。以如是等无量方便。饶益众生。
肇曰:‘法身圆应,其迹无端,故称无量,上略言之耳。’
其以方便。现身有疾。
以方便度生,故现身有疾,其实佛中无有疾患也。
以其疾故。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及诸王子。并余官属。无数千人。皆往问疾。其往者。维摩诘因以身疾。广为说法:‘
肉身有疾患,佛与众生皆同,释迦佛晚年有背痛之病,至法身则无有疾患也。明心见性之后,生死尚不能牵拘,况疾病乎?古德病中偈云:‘老僧自有安闲法,八苦交煎总不妨。’
诸仁者。是身无常。
先从此身说起。
无强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不可信也。为苦为恼。众病所集。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
怙者,接怙也。
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是身如焰。从渴爱生。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是身如幻。从颠倒起。是身如梦。为虚妄见。是身如影。从业缘现。
中阴身从业缘投胎。
是身如响。属诸因缘。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是身如电。念念不住。是身无主。为如地。是身无我。为如火。是身无寿。为如风。是身无人。为如水。是身不实。四大为家。
此身乃四大五蕴合成,四大离散,则此身不存矣。
是身为空。离我我所。
此身既不实,则我及我所皆无所依怙矣。我者我执也,我所者法执也,修行者必先破此二执,圆觉经中佛开示修奢摩他行时,曾曰:‘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
知觉亦是内外因缘和合而成,若离因缘,此身实无知觉。
是身无作。风力所转。是身不净。秽恶充满。是身为虚伪。虽假以澡浴衣食。必归磨灭。
人之最善切者,莫如身,有身然后有生老病死等苦,故先破身执,次破众苦。
是身为灾。百一病恼。是身如丘井。为老所逼。
什曰:‘丘井,丘墟枯井也。昔有人有罪于王,其人怖罪逃走,王令醉象逐之,其人怖急,自投枯井,半井得一腐草,以手执之,下有恶龙,吐毒向之,傍有五毒蛇,复欲加害,二鼠啮草,草复将断,大象临其上,复欲取之,其人危苦,极大恐怖,上有一树,树上时有蜜滴,落其口中,以著味故,而忘怖畏。丘井,生死也,醉象,无常也,毒龙,恶道也,五毒蛇,五阴也,腐草,命根也,黑白二鼠,白日黑月也,蜜滴,五欲乐也,得蜜滴而忘怖畏者,喻众生得五欲蜜滴,不畏苦也。’
为老所迫,是譬喻从前有个人得罪于王,犯了死罪,后来坐监牢,有一天管监的人酒醉,这犯罪坐牢的人,将监牢的门开了逃跑,这个王得闻消息,马上派大象追寻那个逃犯,路上遇了一个枯井,逃跑的罪人就跳在这个井中,井的上面有一条藤子垂在井中,象见了逃犯跳在井中,因象的身比井口径大得多,不能下去,就在井口把守,而井底下面有蝎子、蜈蚣、虺、蜂、蜮等东西,这条藤上面有白老鼠和黑老鼠各一只,在井上面咬这条藤,到这时候,逃犯想上出井外,就怕大象,落在井底,又怕五毒,欲拿住藤站立不动,又恐黑白老鼠咬断藤,但井上有株大树,大树有一巢蜜蜂,恰巧蜜蜂采酿蜜糖时,蜜糖一滴一滴滴在其口中,吞下就很香甜,这时候祗感觉得蜜糖甜,而忘却了井上的大象、井底的五毒和老鼠咬藤的一切。这些都是比喻,罪人好比我们众生有生死,大象好比无常来追我们,白老鼠比白天,黑老鼠比晚间,这条藤好比我们的生命,井底下五毒好比我们的五蕴,树上的蜜糖好比五欲,因我们贪五欲,无常、生命、五蕴、昼、夜通通被五欲所蒙蔽,以至忘记一切了。
是有无定。为要当死。是身如毒蛇、如怨贼、如空聚。阴界诸入所共合成。
什曰:‘昔有人得罪于王,王欲密杀,箧盛四毒蛇,使其守护,有五怨贼拔刀守之,善知识语之令走,其人即去,入空聚落,便于中止,知识复言:此处是恶贼所止,若住此者,须臾贼至,丧汝身命,失汝财宝,宜速舍离,可得安隐,其人从教,即便舍去,复见大水,缚筏而渡,渡已安隐,无复众患。王喻魔也,箧喻身也,四蛇,四大也,五怨贼,五阴也,空聚落,六入也,恶贼,六尘也,河,生死也。善知识教令走者,谓佛菩萨教众生离恶魔、弃四大、舍五阴,众生从教,虽舍远三患,而未出诸入聚落,未免怨贼,复教令乘八正筏,渡生死流,度生死流已,坦然无为,无复众患也。’
诸仁者。此可患厌。当乐佛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法身也。
肉身既如此可患可厌,则当如何?曰:‘修行明心见性,证无生忍,与诸佛同一法身,法身常乐我净,究竟圆满。’以上说肉身之可患,以下说法身之从来。
从无量功德智慧生。
修般若三昧,然后能明心见性,得法身。
从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生。
修戒定慧之学,得解脱知见,戒定慧平等,则得法身。
从慈悲喜舍生。
四无量心,皆法身妙用。
从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进、禅定解脱三昧、多闻智慧诸波罗蜜生。
修六波罗蜜,明心见性,然后得法身。
从方便生。
从各种大乘法门生。
从六通生。
明心见性六通具足,皆法身妙用。
得漏尽通六通具足。
一般人修行能解六通,认为得天眼通者,乃眼睛能见室外或异地之物,天耳通者,乃耳朵能闻百千里外之声音,他心通者,乃能知旁人心中思念之事,神足通者,乃能腾空飞行无碍,宿命通者,乃能知前生之事,漏尽通者,一念不起,思想灭尽,入于涅槃,凡此解释,皆外道魔见,非佛见也。维摩诘经得漏尽通,六通具足,漏尽通者,明心见性是也,明心见性之后,一切皆为佛性,无挂碍,不受后有,名为漏尽通,此之时是也。明心见性之后:眼根所见,无非真如佛性,故释迦拈花,而迦叶微笑,天眼通是也,耳根所闻,无非佛性,风声鸟语,皆是真如,香岩闻击竹而悟道,孚上座闻鼓角而明心,百丈被马祖一喝,三日耳聋,天耳通是也,三世诸佛,同一真心,悟道祖师,一唱一酬,一问一答,和盘托出,心心相印,旁人闻之,如聋如哑,惟证与证,其心相通,此他心通是也,佛性遍满虚空,充塞宇宙,明心见性之后,得意生身,自在无碍,神足通是也,又见性之后,高高山顶坐,深深海底行,过去现在未来,同一真心,不二不异,超出时间空间,不受后有,宿命通是也,华严经所谓‘一根既还源,六根尽解脱’,得漏尽通,则此六通皆具足也,一切不离佛性体用矣,古来祖师,得六通者甚多,幸毋以神话怪说诬之。
从三明生。
三明,即诸佛明、菩萨明、无明明,三明皆法身妙用。
从三十七道品生。
三十七道品,皆法身妙用。
从止观生。
修三净观,明心见性而得法身。
三种净观法门,破无始无明,就是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奢摩他中国音叫做寂静,就是六根齐用破无始幻无明,三摩钵提中国音叫做摄念,就是一根统领五根破无始幻无明,禅那中国音叫做静虑,就是修大乘的六度第五度静虑,六根随便用一根破无始幻无明,破无始幻无明用功,用六根的随便那一根,我们南瞻部洲(即是这个地球)的人,以眼耳意三根为敏利,如用眼根,眼睛就不向外看,而向内看,其余五根也不攀缘外境,清清净净的看,向脑筋里面来看,看来看去,看到山穷水尽的时间,达到黑黑暗暗一无所有的无明境界,这时不可停止,再向前看,看得多,□的一声,无明就会破的,无明一破,豁然贯通,柳暗花明又一村,彻天彻地的看见佛性了,或者六根齐用,清清静静的将一切外缘放下,眼根反观观自性,耳根反听听自性,鼻根反闻闻自性,舌根反尝尝自性,身根反觉觉自性,意根反念念自性,这样用功得多,机缘成熟,□的一声,就会破无明见佛性的,又或者随用一根统摄五根,好比用一主帅,统领兵将来进攻敌人一样,譬如用意根来做主将,其余五根向无明窠臼来进攻,眼耳鼻舌身都到意根上去,放下万缘,清清静静的起一个纯净的思想,来向心里去研究,研来研去,研究得多,功夫纯熟,□的一声,无明就会破的,又或者我们没有时间静坐用功,就无庸收摄六根,眼由他看,耳由他听,意由他想,但是于其中要执持一个念头来照顾佛性,不论何时何地,片刻不忘,好似失去宝珠,必要将他寻获一样,如此观照,机缘一到,□的一声,也可以见佛性。
圆觉经里边说:‘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考查古今禅宗明心见性的人,历史事迹,通通照此三个法门修的。
从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生。
皆佛性妙用。十力,佛有十种之能力,即知是处非处智、知三世业报智、知诸禅解脱三昧智、知诸根胜劣智、知种种解智、知种种界智、知一切至处道智、知天眼无碍智、知宿命无漏智、知永断习气智之十力也。
四无所畏,又名四无畏,化他之心不却,名无畏。四无所畏有佛与菩萨之二种,佛四无畏者:(一)一切智无所畏,(二)漏尽无所畏,(三)说障道无所畏,(四)说尽苦道无所畏。菩萨四无畏者:(一)总持不忘说法无畏,(二)尽知法药及知众生根欲性心说法无所畏,(三)善能问答说法无畏,(四)能断物疑说法无畏。四无碍智,自在说法之四种智辩也,如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辞无碍智、乐说无碍智也。
十八不共法,佛有十八种之功德,不与二乘共同,故云不共法,又二乘菩萨所不具,故又云不具也,一诸佛身无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四无异想,五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己舍心,七欲无减,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见过去世无阂无障,十七智慧知见未来世无阂无障,十八智慧知见现在世无阂无障。
从断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
舍小乘,修大乘,明心见性而得法身。
从真实生。
真实者,真如佛性也。即最究竟之本体法身从此而生。
从不放逸生。
法身绝对,故不放逸。
从如是无量清净法生如来身。
明心见性后得法身,法身平等清净,故一切法皆平等清净。
诸仁者。欲得佛身。断一切众生病者。
既得法身,则视肉身如大海一沤,可有可无,一切肉身病患,亦无关重要矣。
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是。长者维摩诘为诸问疾者。如应说法。令无数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疏曰:‘方便品先述维摩法身之德,大乘人明心见性之后,得法身妙用,游戏三昧,居浊世如净土,出入酒肆淫舍,无非方便度生,疾病为人生之苦患,故现身有疾,借此以为众生说法,肉身有生老病死,而法身无生老病死,故欲免生老病死诸苦,惟有修大乘法明心见性,方能获究竟之解脱也。’此品仍以法身为旨归。
弟子品第三
维摩是明心见性之法身大士,故佛遣弟子亲近之,使获进益,并显维摩法身功德。
尔时。长者维摩诘自念:‘寝疾于床。世尊大慈。宁不垂愍?’佛知其意。即告舍利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什曰:‘声闻法中,诸罗汉无漏智慧,胜菩萨世俗智慧。大乘法中,菩萨二事俱胜,今用声闻法明大小,故先命弟子。舍利弗于弟子中智慧第一,故先命之。知其不堪而命之者,欲令其显维摩诘才辩殊胜,发起众会也。复命余人者,欲令各称其美明兼应辩慧无方也。’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曾于林中。宴坐树下。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舍利弗。不必是坐为宴坐也。夫宴坐者。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
声闻人宴坐修行,断六根,入灭尽定,然六根不能永断,乃暂时停止作用耳。出定之后,故我依然,不能超出三界轮回之外,故非究竟。
法身大士宴坐,动静一如,无时不在定中,超越于三界轮回之外。
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
明心见性之人,不断六根,不入断灭,行住坐卧,无非佛性。
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
明心见性之人,不必背喧就静,虽居闹市如山林,操凡事如佛事,凡圣情尽,一切无碍。
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为宴坐。
明心见性之人,起心动念不离佛性,佛性绝对,无有内外,不住二边,无所不在。
于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品。是为宴坐。
于法无所取舍,真妄不二,邪正不二,故诸妄见与三十七道品不二,不取不舍。
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是为宴坐。
烦恼与菩提不二,明心见性之后,烦恼即是佛性。
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
能如此宴坐,必是明心见性之旨,故佛必加以印证。
时我。世尊。闻说是语。默然而止。不能加报。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声闻人境界及用功方法,与大乘菩萨不同,于此可见。
佛告大目犍连:‘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什曰:‘目连,婆罗门姓也,名拘律陀。拘律陀,树神名也。以求神得故,因以为名。生便有大智慧,故名大目犍连,神足第一者也。’
目连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入毗耶离大城。于里巷中。为诸居士说法。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大目连。为白衣居士说法。不当如仁者所说。夫说法者。当如法说。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
佛性中无众生相,不能住众生相而说法,如说法者,应如真实说法,即发挥法身妙理是也。法身无垢,生佛平等,如此发挥,方是如法。目连所说,不外施戒七事,以及因果罪福等报,使听者起众生想,妄生众相,故非如实说法,如实说法者,应先破我、人、众生、寿者四相。
法无有我。离我垢故。
佛性中无我相,故不能住我相而说法。
法无寿命。离生死故。
佛性中无寿命生死,故不应住寿命相而说法。
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
佛性中无人相,故不应住人相而说法。
法常寂然。灭诸相故。
佛性如如不动,无有诸相,诸相者,乃见闻觉知作用也,非佛性也。
金刚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圆觉经云:‘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
法离于相。无所缘故。
佛性无缘起。
法无名字。言语断故。
佛性绝对,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名字有二种:(一)语言名。(二)思惟名。
法无有说。离觉观故。
佛性离见闻觉知,故不可说。
法无形相。如虚空故。
佛性无形相可见,可见者,皆见闻觉知。
法无戏论。毕竟空故。
佛性真实不虚,故无戏论。
法无我所。离我所故。
佛性中无我及我所。
法无分别。离诸识故。
明心见性之后,八识变为四智,一切皆是佛性,故无分别,分别亦是佛性。
法无有比。无相待故。
佛性绝对,绝对中不容相对之存在。
法不属因。不在缘故。
佛性中无因无缘,因缘皆变为佛性,因缘即是佛性。
法同法性。入诸法故。
佛性绝对不二,故诸法皆变为佛性,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法随于如。无所随故。
佛性绝对,能转万物,不随物转,‘如\’者,如来也。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法住实际。诸边不动故。
佛性乃最究极之真实,永不变易,如如不动,超越三界诸边,三界者,时间也,诸边者,空间也,佛性绝对,无空间时间之存在,若存在于空间时间中者,则是相对矣。
法无动摇。不依六尘故。
根尘识界皆变为佛性平等不动。
圆觉经云:‘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善男子,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故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
法无去来。常不住故。
佛性超过三际,故无去来。金刚经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法顺空。随无相。应无作。
佛性绝对,故空有皆变为佛性,有相无相皆变为佛性,如如不动而动用无穷,故曰‘应无作\’。
法离好丑。
佛性绝对,故好丑不二,若有好丑,则是相对。
法无增损。
佛性绝对,故增损不二,若有增损,则是相对。
法无生灭。
佛性绝对,故无生灭,若有生灭,则是相对。
法无所归。
佛性绝对,故无所归,若有所归,则是相对。
法过眼耳鼻舌身心。
佛性绝对,一味一相,故超过诸根作用。
法无高下。
佛性绝对,故无高下,若有高下,则是相对。
法常住不动。
佛性绝对,故常住不动,若有动摇,则是相对。
法离一切观行。
佛性绝对,故不假修持,若有修持,则是相对,未入绝对。
唯。大目连。法相如是。岂可说乎?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微信公众号:福宝网

 微信小程序:福宝网
《维摩诘经》要义概述
  《维摩诘经》要义概述  作者:理净法师  内容提要:  “经题”是一部经之总纲,也是一部经之中心思想,人们往往通过“

评论2015-01-0746455

《维摩诘经》涵义
  《维摩诘经》涵义  愿世谦  《维摩经》的讲义,已经圆满地介述完成。此经的结构与内容都是非常殊胜。尤其中卷的维摩沉默

评论2015-01-0739371

维摩禅说
  维摩禅说(上)  净明山人讲  圆净居士记  禅人怎样领会经中的禅义呢? 我们应用在禅的修证当中,能够体现出维摩居土, 文

评论2015-01-0794209

维摩诘经 别记
  维摩诘经 别记  太虚大师  今日因本寺培和尚之请,得与诸山长老缙绅先生及清信士女等谈论佛法。夫佛法离四句,绝百非,超

评论2015-01-0763181

《维摩诘经》中的人间佛教思想
  《维摩诘经》中的人间佛教思想  宏智  在高扬人生佛教或人间佛教的今天,正确认识《维摩诘经》中的人间佛教思想具有重要

评论2015-01-0716325

净慧法师《维摩诘所说经》浅释认证版
《维摩诘所说经》浅释认证版净慧法师序 言以前发表的净慧法师浅释的《维摩诘所说经》,是根据录音整理。经净慧法师认证,重新核对校

评论2015-01-0739411

敦煌遗书中的《维摩诘所说经》及其注疏
敦煌遗书中的《维摩诘所说经》及其注疏[兰州]敦煌研究,1994年第4期145-151页-------------------------------------------------

评论2015-01-0724678

维摩诘经释论
序杨曾文妙华法师所著《释论》已在浙江省台州市佛教协会的《台州佛教》连载多期,我曾经看过其中几个章节。最近,他将全部释文编写

评论2015-01-0740802

第三章 第七节 从《维摩诘所说经》谈起
第三章 第七节 从《维摩诘所说经》谈起第七节 从《维摩诘所说经》谈起一、本净任运(彻却脱噶)、无有如是诸菩萨各各说已,问文殊师

评论2015-01-0751763

维摩诘经之凈土观
维摩诘经之凈土观二十世纪的现在,杀人利器发达的今日,来提倡修行凈土,正合着「何处桃源好避秦」观念的人们,虽日厌世,谁说不宜?!况

评论2015-01-0783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