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偈颂
2015-01-07602900
六祖坛经/偈颂
唐释门人法海录
【悟法传衣第一】
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名璩,与官僚入山,请师于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
偈颂:史君请师说,摩诃般若法;三教官与民,恭敬闻法要。
大师告曰:善知识!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大师良久复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偈颂:般若除妄心,息妄显真心;自性本清净,真妄尽假名。
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
偈颂:三岁父既殁,孝养侍老母;无钱上学堂,安贫随缘过。
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能一闻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即开悟。
偈颂:先有苦其志,后能闻经入;心若无所住,何愁不开悟。
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礼拜五祖。能安置母毕,即便辞亲。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
偈颂:见道未证道,悟后始修道;求法心迫切,安家至黄梅。
问能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唯求作佛,不求余物。
偈颂:万缘尽放下,为求佛智慧;一切如空花,不存余物想。
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偈颂:行者为法来,祖试其见地;相虽有差别,佛性本无二。
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予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着槽厂去。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能破柴踏碓。
偈颂:福自心中来,慧由自性生;两者本不离,何处修福慧。
经八月余,祖一日见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知之否?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
偈颂:见地虽可用,亦莫强出头;嫉妒人心恶,潜藏待机缘。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偈颂:人生何事重,生死为最大;修福不修慧,岂能了生死。
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我辈谩作偈颂,枉用心力。诸人闻语,总皆息心,咸言:我等以后依止秀师,何烦作偈。
偈颂:生死无人替,有谁可依怙;他人无法度,唯靠众自度。
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
偈颂:呈偈与不呈,妄想起分别;心若无所求,何来有难矣。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卢珍画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流传供养。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徧体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
偈颂:见性自能知,何须由偈证;心乱意不净,呈偈亦枉然。
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着,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
偈颂:终身在道场,毕生不见道;惭愧心生起,始能成佛道。
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偈颂:色身本无常,心念亦生灭;着相觅菩提,何时能见性。
秀书偈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秀复思惟: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有缘;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
偈颂:妄心不止息,念念烦恼生;缘过当放下,莫于境上转。
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间绘画图相,忽见其偈,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来。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门人诵偈,皆叹善哉!
偈颂:诸相因缘起,无常故虚妄;五祖权巧说,修此能利益。
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偈颂:神秀教授师,为人说佛法;说者心未明,依然门外汉。
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
偈颂:自性无生灭,岂是相上修;菩提本来有,一悟一切悟。
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
偈颂:弘忍愍弟子,不舍一众生;神秀今未悟,执偈挂心头。
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房过,唱诵其偈。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
偈颂:惠能未蒙授,早悟佛法意;童子久在寺,闻法不会意。
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童子言:尔这獦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此偈,依此偈修,免堕恶道。能曰:我亦要诵此,结来生缘,同生佛地。上人!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
偈颂:童子不识圣,如人不见佛;今朝尘尽破,放光照大千。
童子引至偈前作礼,能曰: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时有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能闻已,因自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别驾言:獦獠!汝亦作偈,其事希有。
偈颂:别驾名日用,识字不识佛;惠能虽柴夫,识佛非文字。
能启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
偈颂:佛性无形体,岂可事相论;轻慢智成识,恭谦识转智。
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偈颂:身由四假合,心从五蕴生;一切如幻化,何能染性空。
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云:亦未见性。众人疑息。
偈颂:闻道有先后,悟道无分别;其貌虽不扬,心地却菩提。
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即问曰:米熟也未?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能即会祖意。
偈颂:惠能来求法,为此忘身躯;并非不见性,犹欠祖印可。
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偈颂:金刚自性身,能生万种法;无住离诸相,即生智慧心。
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偈颂:空性自具足,清净不动摇;性空能缘起,法本不生灭。
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偈颂:万物有本末,凡事有终始;不识自本心,学法有何益。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听吾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偈颂:护念此本心,付嘱度群伦;发愿化众生,实无一人度。
祖复曰:昔达磨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唯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能曰:向甚处去?祖云:逢怀则止,遇会则藏。
偈颂:昔时人未信,故藉衣钵证;法本心传心,无须身外求。
惠能三更领得衣钵,云:能本是南中人,久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五祖言:汝不须忧,吾自送汝。祖相送直至九江,驿边有一只船子,祖令惠能上船,五祖把橹自摇。惠能言:请和尚坐,弟子合摇橹。五祖云:合是吾渡汝。能云: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惠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付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祖云: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两月中间,至大庾岭。
偈颂:迷时师度徒,悟了乃自度;本无迷悟事,原是人糊涂。
五祖归,数日不上堂。众疑,诣问曰:和尚少病少恼否?曰:病即无,衣法已南矣。问:谁人传授?曰:能者得之。众乃知焉。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
偈颂:和尚怎有病,只因众生恼;谁能识其义,便是大医王。
一僧俗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性行粗慥,极意参寻,为众人先,趁及于能。能掷下衣钵于石上,云:此衣表信,可力争耶!能隐于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动,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能遂出,坐盘石上。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良久谓明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偈颂:息缘总净心,莫思善与恶;当下无别想,即见真面目。
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
偈颂:人人有佛性,个个却不知;原是无秘密,全由此心造。
明又问:惠明今后向甚处去?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明礼辞。明回至岭下,谓趁众曰:向陟崔嵬,竟无踪迹,当别道寻之。趁众咸以为然。
偈颂:惠能向南去,惠明往北行;二人随法缘,各自在一方。
能后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乃于四会县,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但吃肉边菜。
偈颂:无缘待时机,有缘则说法;悲悯众生故,潜藏十余载。
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遁。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云:风动。一僧云:幡动。议论不已。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
偈颂:缘熟当弘法,时值涅槃会;风幡境上争,实乃心妄动。
印宗延至上席,征诘奥义。见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能曰:不敢!宗于是执弟子礼,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
偈颂:印宗门内人,能识非常人;闻言契实相,不由文字出。
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能曰:指授即无,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偈颂:入道之首要,以慧解为本;不论次第法,直言见性门。
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谓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能曰:法师讲涅槃经,经明见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涅槃经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偈颂:佛法不二法,人心有差别;性本无对待,何来起分别。
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真金。于是为能剃发,愿事为师。能遂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
偈颂:昔时是人师,今日愿为徒;印宗此风范,世人永赞叹。
能于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今日得与史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累劫之因;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智。愿闻先圣教者,各令净心;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世圣人无别。
偈颂:此生闻顿教,又逢六祖言;若无善根厚,岂会遇斯法。
师复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
偈颂:般若世人有,自迷不能悟;只因狂心起,歇息即菩提。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偈颂:口说为迷人,心行乃智者;自性本是佛,离性无别佛。
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瞋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剎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偈颂:自性本空寂,何有一法得;应观诸法性,无有差别相。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着空。第一莫着空,若空心静坐,即着无记空。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着,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
偈颂:性空并不空,能含一切法;若见诸法相,不着亦不染。
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
偈颂:迷人不识空,静坐无所思;犹如无情物,旷劫不见性。
善知识!心量广大,徧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偈颂:般若非无情,分明知一切;应用无障碍,方是自性空。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偈颂:般若从性生,非由身外得;修口不修心,自欺到何时。
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当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偈颂:时时念不愚,处处心不迷;对境无取舍,即是般若行。
何名波罗蜜?此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着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偈颂:着相即众生,是故有生死;离相则为佛,是故名涅槃。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偈颂:迷人口说空,念念却不空;智者心悟空,一切尽无碍。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偈颂:迷时佛众生,悟时众生佛;烦恼即众生,菩提即是佛。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皆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
偈颂:诸佛般若生,众生无明起;了知五蕴空,三毒成三学。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着,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偈颂:心生千万智,诳妄故尘劳;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枣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
偈颂:金刚本自性,般若由此生;谁能识心性,即明此经义。
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偈颂:自有般若智,当起智慧观;文字由心造,字字不离心。
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
偈颂:根小不识大,性劣不堪授;若传大乘法,未利先受害。
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
偈颂:般若无大小,根性有利钝;闻法不开悟,邪见烦恼深。
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闻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偈颂:自心起正见,不执一切法;尘烦不能染,即是见性人。
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去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
偈颂:内外不执着,来去皆自在;若能如此修,即是真受持。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
偈颂:有病良医治,因病良药服;若无众生心,何劳佛说法。
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偈颂:不问为愚人,问人即不愚;闻法心开解,与智无差别。
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偈颂:心生一切法,万法尽在心;从心直顿入,见性成佛道。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
偈颂:六祖是何人,众生亦如是;若能自见性,您我同惠能。
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
偈颂:凡愚自不悟,须求善知识;此是过来人,直示汝正路。
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要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剎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偈颂: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若是不自悟,谁来也枉然。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
偈颂:正观内与外,一切唯心造;心若不执着,解脱得三昧。
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徧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偈颂:诸法心不染,自然念清净;妙用亦不着,来去自通达。
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偈颂:无念无障碍,万法尽通达;谁悟无念法,与佛同一般。
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
偈颂:同见伴同行,发愿得受持;知见若有异,各自好珍重。
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唯记吾言,亦无有益。
偈颂:僧俗相不同,愿力亦有别;人人依法修,皆可成佛道。
听吾颂曰: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偈颂:口说心能行,智者无不通;教人自见性,行正破邪执。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偈颂:佛法本无分,众生自有别;只论见本性,不谈其余事。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
偈颂:八万四千法,总归此一心;妄起无明蔽,妄除智慧生。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偈颂:邪见烦恼至,正见烦恼除;二见皆不执,当下自清净。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偈颂:觉性本自有,何须起心求;净妄同一心,但因惑所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偈颂:修道修自心,心当无所碍;常改自身过,即是修道人。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偈颂:众生本不同,相处当宽容;自若离道心,岂能见大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偈颂:闻道莫虚度,精进勤修行;若欲见真道,依教当奉行。
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偈颂:无心道不成,无行道不至;有心来修行,只见己过失。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偈颂:人非即我非,我非心不正;人非我不非,我非枉修行。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偈颂:自心除邪见,正起烦恼破;无贪亦无瞋,无执便自在。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偈颂:自觉当觉他,度人须善巧;化解彼疑迷,令他得见性。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偈颂:佛法在人间,人间遍佛法;不悟法身现,何处觅菩提。
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偈颂:本来无正邪,亦无出与入,邪除正亦亡,菩提自可见。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悟则剎那间。
偈颂:顿悟究竟义,真实一乘法;迷人总不信,舍近向远求。
师复曰:今于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时韦史君与官僚道俗闻师所说,无不省悟。一时作礼,皆叹:善哉!何期岭南有佛出世。
偈颂:师示顿教门,令人皆见性;若非佛出世,谁能演大法。
【释功德净土第二】
次日,韦剌史为师设大会斋。斋讫,剌史请师升座,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解说。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
偈颂:有疑当请问,师为弟子说;闻后应思惟,信解依教行。
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磨大师宗旨乎?师曰:是。公曰:弟子闻达磨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供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磨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
偈颂:修外不修内,着相性不明;有漏之福田,报尽后便坠。
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供养、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偈颂:武帝久学佛,尚且无正见;何况一般人,福功分不清。
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
偈颂:因地有功行,果德终成就;证得法性身,方是真功德。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
偈颂:自身有功德,心谦行普敬;贡高内无功,虚伪外无德。
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
偈颂:修心是功夫,修身有德行;修善得福报,修行名功德。
又问: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彼否?愿为破疑。
偈颂:念佛念自心,自心即是佛;念念若清净,当下极乐国。
师言:使君善听,惠能与说。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偈颂:心邪造恶业,西方路遥远;心正意清净,西方在眼前。
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
偈颂:迷人相上求,悟者心上作;端看净不净,莫分东与西。
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剎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
偈颂:若真念佛人,除恶行诸善;信愿念觉悟,便睹阿弥陀。
惠能与诸人移西方于剎那间,目前便见。各愿见否?众皆顶礼云:若此处见,何须更愿往生。愿和尚慈悲,便现西方普令得见。师言: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偈颂:弥陀在西方,西方于汝心;汝心能作佛,作佛是自心。
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瞋是地狱,愚痴是畜生。
偈颂:自迷即众生,自觉即是佛;原来凡与圣,只在一念间。
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无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除,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大众闻说,了然见性,悉皆礼拜。俱叹善哉!唯言:普愿法界众生,闻者一时悟解。
偈颂:心地无三毒,自有觉性起;净土非何方,遍地皆净土。
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偈颂:人人可修行,不论缁白衣;心若能清净,自性即西方。
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师言:吾与大众作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依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
偈颂:理性无差别,事相善分别;想修当要行,见性与师同。
颂曰: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偈颂:心平真持戒,行直实修禅;智者能心行,圆具戒定慧。
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偈颂:人成即佛成,不分亲与疏;报恩孝父母,仁义愍众生。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偈颂:谦让能下心,尊卑自和睦;忍辱无所诤,众人便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偈颂:钻木久取火,精进定成就;人在红尘里,不染心自净。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偈颂:不悟当求教,闻法虚心受;佛法是良药,汝须亲口服。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偈颂:知错即改过,无过智慧生;护短不修正,非贤便是愚。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偈颂:诸恶虽不造,仍应众善行;成道非修福,但须利众生。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偈颂:佛在心中坐,何劳身外求;迷悟全由己,毋须向人寻。
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偈颂:闻此无相颂,依教来奉行;心净佛土净,即是西方境。
师复曰:善知识!总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众人且散,吾归曹溪。众若有疑,却来相问。时刺史官僚,在会善男信女,各得开悟,信受奉行。
偈颂:佛法甚难遇,闻法当珍惜;若要真修道,各自见己性。
【定慧一体第三】
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
偈颂:定慧本不二,不二是佛法;性体本自定,妙用名为慧。
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种,定慧即等。
偈颂:心定智慧生,开口妙善语;心乱无明起,胡言又乱语。
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
偈颂:无诤心平等,有诤心得失;修行自身事,莫与他人辩。
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如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着。
偈颂:一心勤修行,自然入三昧;面对一切法,念念不执着。
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
偈颂:若修坐不动,恰似无情物;对境心不起,犹如木头人。
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若言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诃。
偈颂:天生一切物,必然有所用;心若有所滞,岂能道通流。
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
偈颂:一盲引众盲,执修不动起;心似活涌泉,岂是死水滩。
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偈颂:心定如明灯,慧光破暗夜;灯在光亦在,灯亡火也亡。
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契,悟人顿修;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
偈颂:法本无高下,人却有不同;空中无差别,姑且立假名。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
偈颂:若要能见性,直参无一字;管它念相住,尽概不执着。
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
偈颂:诸法本来空,自性亦如是;念念无所住,不缚生其心。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即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
偈颂:见相非实有,自然离诸相;能离诸法相,清净心无着。
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劝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
偈颂:遇境心清楚,只是不染境;事来心相应,事去不停留。
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
偈颂: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法本无可得,妄起有所获。
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
偈颂:诸法无二相,故无尘劳心;念念见本性,即是真如用。
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偈颂:若明诸法相,根即不染境;真性常自在,如如亦不动。
【教授坐禅第四】
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偈颂:对境不着相,自见性不动;所有诸境界,一切无障碍。
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偈颂:离相心自净,不乱心自定;性本净且定,着境动则乱。
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偈颂:离相心得定,是名为禅定;念念当清净,自然成佛道。
然此门坐禅,元不着心,亦不着净,亦不是不动。若言着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若言着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着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
偈颂:坐禅非定相,唯有不执着;不是不能动,而是心不动。
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着心着净,却障道也。
偈颂:口非身不动,与道相违背;守心执清净,却是障道因。
【传香忏悔第五】
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听法,于是升座告众曰:来!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自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今可各各胡跪,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众胡跪。
偈颂:自性生万法,万法从性起;念念净其心,自度己成佛。
师曰: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瞋、无劫害,名戒香。
偈颂:不犯诸过错,心中自无非;恶念不再起,是名为戒香。
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
偈颂:睹善心不嫉,见恶心不瞋;顺逆皆不着,不乱名定香。
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着;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
偈颂:止恶修众善,不执行善心;自心常观照,见性名慧香。
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
偈颂:自心息诸缘,善恶皆放下;从今无所碍,自在解脱香。
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沈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
偈颂:放下并提起,不可守空寂;学法度群生,解脱知见香。
善知识!此香各自内熏,莫向外觅。
偈颂:香从自心燃,内熏莫外觅;久修证菩提,如同然灯佛。
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
偈颂:事忏为有相,理忏名无相;三世不可得,悟空业清净。
善知识!各随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偈颂:往昔念不觉,皆因愚迷染;我今皆忏悔;永不让它起。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憍诳染;从前所作恶业憍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偈颂:从前念不正,皆被憍诳染;我今决心改;永不让它犯。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偈颂:过去念不善,皆被嫉妒染;我今誓愿断,永不让它造。
善知识!以上是为无相忏悔。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
偈颂:忏则永不起,悔则不复作;如是能做到,即名无相忏。
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愆不灭,后过又生;前愆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
偈颂:无相无不相,理空事不空;若无信因果,怎能真忏悔。
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
偈颂:烦恼成众生,自度断烦恼;学法当见性,誓愿成佛道。
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恁么道,且不是惠能度。
偈颂:佛法虽无边,众生仍自度;并非佛不度,而是人不觉。
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偈颂:度化心众生,止恶除邪迷;无明尽散去,自性乃自度。
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
偈颂:邪来正见度,愚迷智慧破;十恶成十善,是名为真度。
又烦恼无边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
偈颂:烦恼本来空,妄想执着有;了知如梦幻,不断自然除。
又法门无尽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
偈颂:万法不离性,故须自见性;时时依正行,是名为真学。
又无上佛道誓愿成,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愿力法。
偈颂:行正离迷觉,不执般若生;真妄亦不实,言下佛道成。
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归依戒。善知识!归依觉,二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
偈颂:归心不依外,性具觉正净;修福兼修慧,离欲众所尊。
从今日去,称觉为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
偈颂:正觉无邪迷,清净不染着;自性有三宝,名曰佛法僧。
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二足尊。
偈颂:少欲能知足,自离财与色;布施种福田,离色般若生。
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着,名离欲尊。
偈颂:心正念无邪,无邪无执爱;人我众寿者,四相尽不着。
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着,名众中尊。
偈颂:六根触六尘,不染便无劳;于境不取舍,心地自清净。
若修此行,是自归依;凡夫不会,从日至夜,受三归戒。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成妄。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
偈颂:昔佛今不在,自佛未远离;外求三归戒,何不自归依。
今既自悟,各须归依自心三宝。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
偈颂:性有觉正净,内调自心性;相有佛法僧,外敬人如佛。
善知识!既归依自三宝竟,各各志心,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见三身了然,自悟自性。总随我道: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
偈颂:色身即是假,三身名为真;借假来修真,真亦不可得。
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
偈颂:殿中三如来,迷人心外求;性中三身佛,智者心内见。
何名清净法身?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
偈颂:性中自清净,只缘无明盖;浮云若散去,天清日常明。
善知识!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着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
偈颂:明事乃为智,达理名为慧;不明不达者,闻法除迷妄。
善知识!自心归依自性,是归依真佛。自归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憍慢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人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归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归依。
偈颂:自心归自性,除迷即见性;心平行正道,通达无滞碍。
何名千百亿化身?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
偈颂:自性能多变,法界任游走;善恶一念间,天地各有别。
何名圆满报身?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
偈颂:一灯除千暗,一智灭万愚;去执三世心,念念智圆明。
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直至无上菩提,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
偈颂:善恶性无二,果报却不同;愚者造诸恶,智者两不执。
善知识!从法身思量,即是化身佛;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
偈颂:性具体相用,亦是三身佛;法体变化相,起用为报身。
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归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舍宅,不言归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
偈颂:一佛说三佛,一性言三身;自悟自修行,乃是真归依。
吾有一无相颂,若能诵持,言下令汝积劫迷罪一时消灭。
偈颂:往昔造诸恶,皆因贪瞋痴;今向心中忏,勤修戒定慧。
颂曰: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偈颂:行善名修福,不执乃修道;有漏非无漏,福与道不同。
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
偈颂:无住行施供,福德无有边;执善不断恶,三毒依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
偈颂:作恶得恶果,行善乃善报;因果总不差,修福罪还在。
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
偈颂:罪缘由心来,故向此中除;善恶性本空,永不造新殃。
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
偈颂:深达罪福相,一切毕竟空;往昔诸恶业,从今罪不生。
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
偈颂:常观性清净,万法从此生;直至无上道,与佛同一般。
吾祖唯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
偈颂:佛传一乘法,祖师授此心;普愿大众等,悟空性平等。
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
偈颂:清净法身佛,人人本身是;离诸法相尘,垢除自性现。
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
偈颂:行者当努力,切勿空悠悠;一息尚不来,轮回至何时。
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偈颂:若见自心佛,即悟大乘法;虔恭求佛道,得法度群伦。
师言:善知识!总须诵取,依此修行。言下见性,虽去吾千里,如常在吾边;于此言下不悟,即对面千里,何勤远来?珍重好去!一众闻法,靡不开悟,欢喜奉行。
偈颂:佛性莫远求,只在汝心头;自心见本性,自悟证佛道。
【参请机缘第六】
师自黄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无知者。有儒士刘志略,礼遇甚厚。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涅槃经。师暂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尼乃执卷问字,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尼曰:字尚不识,曷能会义?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尼惊异之!徧告里中耆德云:此是有道之士,宜请供养。有晋武侯玄孙曹叔良及居民,竞来瞻礼。
偈颂:明月非手指,因手见明月;佛理非文字,因字悟佛理。
时宝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废,遂于故基重建梵宇,延师居之,俄成宝坊。师住九月余日,又为恶党寻逐。师乃遁于前山,被其纵火焚烧草木,师隐身挨入石中得免,石于是有师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纹,因名避难石。师忆五祖怀会止藏之嘱,遂行隐于二邑焉。
偈颂:虽藏在村落,盛名早远播;招来恶党寻,隐身避难石。
一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参祖师,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师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
偈颂:念过心不执,念起能觉知;一切唯心造,离相即是佛。
听吾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等,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偈颂:明心有智慧,见性乃禅定;定慧须双修,等持意清净。
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赞曰: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
偈颂:心迷是众生,心悟是自佛:双修离诸相,清净即是佛。
僧法达,洪州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来礼祖师,头不至地。师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曰: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师曰: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
偈颂:久诵有功夫,执着无德行;实修不为胜,即与师偕行。
听吾偈曰: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
偈颂:礼拜折傲慢,对人应恭谦;我慢罪即生,不执功乃大。
师又曰:汝名什么?曰:法达。师曰:汝名法达,何曾达法?复说偈曰: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但信佛无言,莲华从口发。
偈颂:空诵不解经,迷人执功行;知佛说妙义,依教菩萨行。
达闻偈,悔谢曰: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弟子诵法华经,未解经义,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广大,愿略说经中义理。
偈颂:诵经三千部,仍然不解义;况且一般人,何时明大意。
师曰: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本无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经,以何为宗?达曰:学人根性暗钝,从来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
偈颂:诸法本通达,妄心起障碍;念经不明宗,如同鹦鹉啼。
师曰: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之一遍,吾当为汝解说。法达即高声念经,至方便品,师曰:止!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于此。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
偈颂:诸佛来世间,为说佛知见;众生有佛性,教人见本性。
世人外迷着相,内迷着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
偈颂:外迷着事相,内迷着空理;有无皆不落,一念自心开。
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
偈颂:觉为迷开示,心净自契入;开示生信解,行证则悟入。
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
偈颂:人悉有佛性,早已具知见;自心本有觉,何用佛开启。
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
偈颂:众生觉未现,执取蔽光明;劳佛苦口劝,息缘莫外攀。
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瞋嫉妒,谄佞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
偈颂:心邪造恶业,自开众生见;心正修福慧,即开佛知见。
汝须念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汝若但劳劳执念以为功课者,何异牦牛爱尾?
偈颂:念念佛知见,正见名出世;时时众生见,邪见是世间。
达曰: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耶?师曰: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口
微信公众号:福宝网 |
微信小程序:福宝网 |
六祖坛经义解
六祖坛经义解 行由品第一 第一集 今天开讲《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先诵此《钟声偈》。 「钟声传三千界内,佛法扬
评论2015-01-0726395
六祖坛经的般若思想
六祖坛经的般若思想 闽南佛学院 济群 禅宗自四祖后,《金刚经》逐渐取代了《楞伽经》的地位,四祖道信劝人念"摩阿般若
评论2015-01-077874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序 考唐书方伎传、后魏之末、有僧号达磨者、本天竺国王之子。以护国出家。入南海、得禅宗妙法。自释迦文佛相
评论2015-01-0758040
《坛经》中的阿含精神
《坛经》中的阿含精神 林崇安(2001) 在中国佛教史和禅宗的源流上,《坛经》占有非常显著的地位。流传中的《坛经》,有
评论2015-01-0794420
《六祖坛经》的净土思想
《六祖坛经》的净土思想——略论西方净土的方位释成峰一、序言《六祖坛经》中,慧能大师主张修行人首要的任务就是识自本心、见自本
评论2015-01-0741467
六祖坛经讲义
六祖坛经讲义时间:公元一九六一年春地点:美国旧金山六祖本来姓卢,法名慧能,他的历史常见经里头的序,不必多叙,现在将经中精华略略
评论2015-01-0741057
禅伏述要― 六祖坛经开讲绪言
禅伏述要― 六祖坛经开讲绪言甲、戒定慧与无上禅,六祖法宝坛经是禅宗主要的宝典之一,在讲『 六祖坛经』 之前,先为各位简介一下「
评论2015-01-0784579
慧律法师《六祖坛经第二品随缘开示》
我们上一次谈的是生死的问题,今天我们讲的是《六祖坛经》的般若品第二,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本性上的东西,这个是修行的精华。你不了解
评论2015-01-0718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