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楞伽经》谈禅宗修身观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2015-01-07786000
从《楞伽经》谈禅宗修身观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传统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荆三隆
广东省佛教协会举办“禅宗文化与共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是具有弘法利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举措,本文谨从禅宗文化中丰富而深刻的修身理论方面加以阐述,以襄盛会。
禅宗文化系统是具有丰富思想内涵的宝藏,无论在历史或是在现实的生活中,都产生过广泛而深入的影响,认真地发掘禅宗珍贵的思想文化资源,对于促进社会的祥和安定,使人们在处理各种纷扰的利益关系时,保持互谅和睦;解决各种社会矛盾时,做到圆融会通;对待各种不同价值理念时,予以宽容和尊重。禅宗思想能在社会生活诸多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其博大宏赡、系统致密的禅学理论体系及其思想影响,浸润在人们的心灵中,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在《楞伽经》中的修身理论,不仅展示了广阔的理论空间,同时也构成了一整套修身的独特思想方式,成为知行兼备、定慧双运的实践和体验,对中国历代文人以及社会文化心理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修身理论是以“唯识”、修“心”为出发点的,一切修行方法都要落实到对治“妄心”上。
认为如果心平气和,人就如傍临一泓清泉,自然会觉得身心清爽,从而知妄除幻。修身要修心,不断修悟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和看法,这反映的是佛教对于人的基本认识。其对治妄心的实证,把人的思维推向了极为精巧的阶段,对理念、思辩、心理探究的贡献难以估量,反省自心、反观自身,探索妄心形态的思维方式,在纷扰现实的世界与物质至上日益凸显的今天,对于教化人生,培养健全的人格独有其思想意蕴。
《楞伽经》内容丰富,共一百零八义,以唯识学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为主旨进行论述,对唯识学主要逻辑体系中的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等范畴逐一阐发。其思想包括了佛教的基本理论,如“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涉及“无我”论、“涅檠”论、“佛性”论、“宗说兼通”论、“渐悟顿悟”并重论、“见性成佛”、“转识成智”、“由凡人圣”的“三身四智”说,这些论说在佛教史上异说并起,教界、学界皆非止一家之言,反映了禅学思想史的诸多理论问题,并最终演化为佛教中国化的典型宗派——禅宗,自唐至今,一直影响着中国佛教,影响着中国社会思想。[1]这里仅就《楞伽经》三界唯心影响下的禅宗修身观在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淡一点认识,以求教于方家。
一、三界唯心理念的认识,有助于自我心灵的和谐
《楞伽经》开篇偈云:“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2]明示世间的一切,都离不开生灭变幻,就好比虚无梦幻的华光。智者证悟f无所谓有与无,就会产生渡人脱于苦海的心愿。一切事物的法则如离奇的梦幻,都是由心中生发而来。要求人们了知一切有灵性的生命的真实,证悟心为万法,从而洞察人心。满足不同层次的要求,从各个方面消除执着于有我与物的认识,达到对实我、因缘、真实、物我两空的觉悟,并运用自如。三界唯一心,心外无别法,一心一切法,一切法—心。妄心之因,是从各种现象中产生的心念,依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感知到心念,形成无始至今的妄想熏染,形成了分别认识的事物。只有:
不勤因缘,远离内外境界,心外无所见。次第随入无相处,次第随入从地、至地,三昧境界。解三界如幻,分别观察,当得如幻三昧。度自心现,无所有,得住般若波罗蜜。舍离彼生所作方便。金刚喻三摩提,随入如来身。随入如如化。神通自在,慈悲方便,具足庄严。等入一切佛刹,外道入处。离心意意足,是菩萨渐次转身,得如来身。大意,是故欲得如来随入身者,当远离阴界入心,因缘所作方便,生住灭妄想虚伪。唯心直进,观察无始虚伪过,妄想习气因,三有。思惟无所有,佛地无生,到自觉圣趣。自心自在,到无开发行,如随众色摩尼,随入众生微细之心,而以化身随心量度。诸地渐次,相续建立。
是故大慧,自悉檀善,应当修学。[3]
认为只有注重内心的修持、不受主观和客观环境的因引缘牵,欲、色、尤色三界于心皆澄静无澜,脱离心之意念,自识妄见,即得转妙之身,才能自觉觉他,内证而成,化度众心。这种高度关注人内心世界的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清澄的修身思想是很有认识价值的,从理念上看,与我们今天倡导的和谐社会的共识是一‘致的,是中国佛教禅宗修身思想的重要内容。这种认识,可以归纳为:提高人生素养,应从我做起,从自我内心的宁静和谐做起。
在今天经济飞速发展,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被人们普遍认同的社会中,这种认识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在当代,人们处于充满了诱惑、机遇、挑战、竞争的氛围之中,成功与失败、通达与困顿的社会现象,人们屡见不鲜。心理失衡,也成为—个现代人常见的心理问题。人们往往容易去追求现实的、功利的、物质的目标,而欲壑难填,贪欲就好比—只没有脚的飞鸟,只能一个劲地往前飞,最终会坠落。有了无休止的贪欲之心,心理永远不会平衡。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使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协调,使整个社会处于融洽平稳发展的状态。禅门追求纷扰世事中人心的宁静和修悟,体悟三界唯心的义理,对于消弥社会发展中个人心理的失衡,化解心理矛盾,有积极作用。如“无欲则刚”、“知足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这些有益的人生格言中,都包含着深刻的意蕴,不失为进行自我心理调适,使之趋于和谐与平衡的良药。
二、三界唯心理念的实践意义
三界唯心的理念不仅仅在认识论方面有理沦价值,在处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关系时,也有积极意义。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实现融洽、平等、安乐、和睦是三界唯心理念指导下的现实归宿。《楞伽经》卷二云:“不知心量,愚痴凡夫,取内外性。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自性习因,计着妄想。”[1]认为妄意外物,刻意区分相同与差别、得与失以及有与无,常存与变幻,都是心识的迷失。这种理念对于引导人们摆脱世俗名利的束缚,淡泊名利得失,修心养性,正确对待人际往来之间所反映出的各种利益关系,都有积极意义。《楞伽经》中论述的心之:妄想的认识,对人的理性回归的感召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会渗透在人们相互之间交往时的言行之中,形成一种行为规范和自我约束的力量。重视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内心的作用,摈弃斤斤计较个人利益的执着,就会起到净化人的心灵,提升道德观念的作用。这种作用有益于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改变人与人之间以利益为取向的价值关系,形成诚信、自重、相互尊重、互相帮助的相互促进关系,也是禅宗思想文化中的重要资源;、尽管禅宗的修身义理和实践,是不能以“常人之心”而论的,不能仅仅从历史现象、社会现象,文化现象的角度去把握世人的认识,也不过是“妄念”与驱动的心识活动,但在意向上,仍是要引导众生摒弃世俗,走向清澄。即:
愚夫计着名俗数名相,随心流散。流散已,种种相象貌,堕我我所见,希望计着妙色,计着已,无知覆障,故生染着。染着已,贪恚痴所生业积集。积集已,妄想自缠,如蚕作茧[5]。
告诫人们如果执着于物质利益的多少,贪欲的妄念就会产生贪婪、怒愤的痴迷,从而不可自拔。只有体察内心,了知识由心生,体悟并远离妄有形态,才能使人的由于欲望而产生的对他人,对社会、对生活所形成的怨恨、不满,归之于冷静、平衡、和谐。
禅宗不但有系统的修身理论,还要有独特的修身实践,即我们常说的坐禅修学,这种修行方法是通过静虑凝神的观想,了知一切形态的真实本质,从而达到思其过、悔其行、净其心的作用。这种作用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形成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理想和目标是一致的。《楞伽》宗风所倡导的那种万法唯一心,反省内心、反观自身、探求对治妄心的修身理念与践行,在纷扰和物欲横流盛行的现实世界中,有利于教化和培养健全的人格,形成良好的世风。
总之,《楞伽经》中反复阐发的三界唯心的修身观,旨在消弥人们心中所执着的“妄心”,以及由此产生的“贪、恚、痴”的意念。这种认识是当代“人间佛教”实践的重要思想基础,与我们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倡导社会公平和正义,使绝大多数人都能分享改革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带来的成果完全一致,有利于促使人内心保持和谐,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和谐,具有促进全社会扬善除恶、团结互助的认识价值。同时,《楞伽经》中所反映出的修身观是禅宗文化资源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对于人们的思想认识有启发意义,而且还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意蕴,是一座十分丰富的精神宝藏。随着我们对于禅宗修身观中禅定、禅观、禅境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进一步认识,必将会为弘扬优秀禅宗文化传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参见拙作:《白话楞伽经》导读,台北云龙出版社,2001年,第27—30页。
[2]《大正藏》卷16,480上。
[3]《大正藏》卷16,《楞伽经》卷l,第483页下—484页上。
[4]《大正藏》卷16,491页上。
[5]《大正藏》卷16,《楞伽经》卷1,第483页下—484页卜;《楞伽经》卷4,第511页上。
微信公众号:福宝网 |
微信小程序:福宝网 |
楞伽经提要
楞伽经提要 杜大威 由于教学需要,故作此提要,并将全部《楞伽经》文作了白话编译。先略述本经在禅宗内地位。 宋.苏
评论2015-01-0746811
楞伽经概说
印海法师选自‘觉有情’法印寺文教中心发行一、本经的异译二、四卷楞伽与禅宗之关系三、本经的特色四、本经之内容五、本经之组织
评论2015-01-077593
楞伽经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之上疏月溪法师讲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朝议大夫直龙图阁权江淮荆浙等路制置盐矾兼发运副使上护军赐紫金鱼袋
评论2015-01-0769178
《楞伽经》与灵辨的《华严经论》
《楞伽经》与灵辨的《华严经论》张文良灵辨的《华严经论》是中国佛教学者对《华严经》最早的注释书之一。此注释书本来是百卷大着
评论2015-01-0758800
楞伽经四种禅
妙境长老2002年于法云寺禅学院《楞伽经》的四种禅,我们突然间要讲这四种禅,也应该是有一个缘起的。现在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我
评论2015-01-0715449
从“八识”看《楞伽经》的如来藏思想
廖红宇摘要:《楞伽经》是一部融摄唯识阿赖耶识法义,成立真常唯心的如来藏思想,代表印度后期大乘佛教如来藏系的经典。本经的宗旨在
评论2015-01-0749544
《大乘入楞伽经》讲要
《大乘入楞伽经》讲要 讲述:净明山人 这部经是佛教传灯的经典,达摩从印度来,他就是带着这个《楞伽经》来印证心地的
评论2015-01-0752041
楞伽经四种禅(讲于加州闻思修居士林)
《楞伽经四种禅》2001/02/05于加州闻思修居士林冯居士、各位居士、各位法友,大家好。阿弥陀佛!我们就开始讲,不要讲其他的话,不讲
评论2015-01-0781829
略述《楞伽经》中如来藏“无我”义
聂伟荣如来藏思想的一个简单表述,即认为众生皆有一个自性清净的本体,此清净本体被无明所覆,无法显现其清净本性,佛教中修行的一个
评论2015-01-0718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