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佛经首页 频道列表

《大乘入楞伽经》讲要

2015-01-07520270

  《大乘入楞伽经》讲要
  讲述:净明山人
  这部经是佛教传灯的经典,达摩从印度来,他就是带着这个《楞伽经》来印证心地的。所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那么,他主要就是直指有根基的人当下见到佛性。如果是已经见到佛性的人就当下能够印证、明白,能够开智慧,能够承当这个本性的真实之道。然后,绵密保护,发扬光大,成就大道。
  现在我们开始。
  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一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奉 敕译
  罗婆那王劝请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大海滨摩罗耶山顶楞伽城中。与大比丘众及大菩萨众俱。其诸菩萨摩诃萨。悉已通达五法三性诸识无我。善知境界自心现义。
  通达五种法、三自性、诸识:即八识、无我的道理,善知一切境界都是自心所现的意义。大圆满也讲,一切境界都是自心之所显现。
  游戏无量自在三昧神通诸力。
  在本性的光明里面做种种游戏,这个游戏有无量,而处处获得自在,具有三昧神通的一切力量。
  随众生心现种种形方便调伏。一切诸佛手灌其顶。
  不用到哪里去求灌顶,证到这个本性光明的人,诸佛都在空中给他灌顶。
  皆从种种诸佛国土而来此会。
  来这个大会。
  大慧菩萨摩诃萨为其上首。尔时世尊。于海龙王宫说法。过七日已从大海出。
  在海龙王宫说法,过了七天之后,从大海出。
  有无量亿梵释护世诸天龙等。奉迎于佛。尔时如来。举目观见摩罗耶山楞伽大城。即便微笑而作是言。
  梵,是梵天。释,是释种。佛看到摩罗耶山的楞伽大城,这个山顶非常的高,人是进不去的,非常高的一个山,这个也不是人间,众生看不到的地方。佛看到那个山以后,就微笑而作是言。
  昔诸如来应正等觉。皆于此城说自所得圣智证法。
  过去的佛都在这个山顶的那个楞伽大城上,说自己所证得的圣智诸法,这就是佛的自证自受用身,自己成就的。有的法是为众生方便讲的、方便建立的。
  非诸外道臆度邪见及以二乘修行境界。我今亦当为罗婆那王开示此法。尔时罗婆那夜叉王。以佛神力闻佛言音。遥知如来从龙宫出。梵释护世天龙围绕。见海波浪。观其众会藏识大海
  这个罗婆那王,他见到佛从龙宫出来,有这么多的梵释护世天龙的围绕,甚至见到海的波浪,他观到“众会藏识大海”,在众会当中,象第八识叫藏识大海。
  境界风动转识浪起。发欢喜心。
  众生都在第八识的藏识当中起种种风波,变现根身世界,他看得很清楚,这个时候他发起欢喜心。
  于其城中高声唱言。我当诣佛请入此城。
  他说我应当去请佛到这个城中来。
  令我及与诸天世人于长夜中得大饶益。
  得到大的饶益。
  作是语已。即与眷属乘花宫殿往世尊所。
  他不是乘着车、乘着马,乘着华丽的宫殿一直到世尊所在的地方。
  到已下殿右绕三匝。作众伎乐供养如来。所持乐器皆是大青因陀罗宝。琉璃等宝以为间错。
  “间错”,互相间错起来的。
  无价上衣而用缠裹。其声美妙音节相和。于中说偈而赞佛曰
  罗婆那王乘着宫殿去请佛、用音乐供养佛,这个时候他就赞叹佛了。
  心自性法藏
  其实他是示现的大菩萨,他在这个偈里面就首先讲,心的自性就是最广大的法藏,一切佛法、一切世界都在这里包含。
  无我离见垢
  当我们没有我的时候,离开了一切知见的垢。垢,就是染污、垢染。
  证智之所知
  以证悟自性的智慧,达到所知的境界。知,就是我们本性的这个作用,智慧的所在,知也就是叫明白。我们听到声音、看到形色,都是我们的知,叫灵知。证到本性的智慧,然后显现这个清净无分别的知,叫妙知或者叫妙光常智。这妙知以后才能起方便用,才能知道怎么用,恰到好处的用。所以开悟的人,他最微妙的地方在哪里?在这个知上。所以神会大师讲了这么一句话:知之一字,众妙之门。从本性里面流露出来,就指六根门头都是放光的,他就是这个灵知。所以说,证悟到真实智慧的人,他所知的是什么?他知的是怎么用,那么
  愿佛为宣说
  这些境界是只有佛才能说,所以说“愿佛为宣说”,这是禅或者说密最高的地方,是佛所自证的地方。
  善法集为身 证智常安乐
  变化自在者 愿入楞伽城
  我们世俗的人以身体为身,四大和合为身体,然后有饮食、衣服、睡眠为庄严,庄严这个身体。但是,修道的人以善法为身,修一切善法作为自己的身体,这个身体就叫报身,善法积聚的报身。证到真实智慧的人会常安乐,一直会安乐自在。“变化自在者”,在这里面有种种的用,这个用就是变化,化身之用、神通之用,就是叫变化。在这个变化当中得自在的人,“愿入楞伽城”,愿你们到楞伽城来,有佛来宣说这个无上的大法。
  过去佛菩萨 皆曾住此城
  此诸夜叉众 一心愿听法
  尔时罗婆那楞伽王。以都咤迦音歌赞佛已。复以歌声而说颂言
  世尊于七日 住摩竭海中
  就是海龙王龙宫里说法。
  然后出龙宫 安详升此岸
  我与诸婇女 及夜叉眷属
  输迦娑剌那 众中聪慧者
  悉以其神力 往诣如来所
  各下花宫殿 礼敬世所尊
  复以佛威神 对佛称己名
  我是罗刹王 十首罗婆那
  今来诣佛所 愿佛摄受我
  这是做为一个弟子对佛的祈请:愿佛摄受我。
  及楞伽城中 所有诸众生
  过去无量佛 咸升宝山顶
  住楞伽城中 说自所证法
  世尊亦应尔 住彼宝严山
  菩萨众围绕 演说清净法
  我等于今日 及住楞伽众
  一心共欲闻 离言自证法
  我念去来世 所有无量佛
  菩萨共围绕 演说楞伽经
  此入楞伽典 昔佛所称赞
  愿佛同往尊 亦为众开演
  请佛为哀愍 无量夜叉众
  入彼宝严城 说此妙法门
  此妙楞伽城 种种宝严饰
  墙壁非土石 罗网悉珍宝
  此诸夜叉众 昔曾供养佛
  修行离诸过 证知常明了
  夜叉男女等 渴仰于大乘
  自信摩诃衍 亦乐令他住
  惟愿无上尊 为诸罗刹众
  瓮耳等眷属 往诣楞伽城
  我于去来今 勤供养诸佛
  愿闻自证法 究竟大乘道
  愿佛哀愍我 及诸夜叉众
  共诸佛子等 入此楞伽城
  我宫殿婇女 及以诸璎珞
  可爱无忧园 愿佛哀纳受
  我于佛菩萨 无有不舍物
  乃至身给侍 惟愿哀纳受
  这是罗婆那王对佛的赞叹和劝请,劝请佛入这个城市对大众说法。
  尔时世尊闻是语已。即告之言。夜叉王。过去世中诸大导师。咸哀愍汝受汝劝请。诣宝山中说自证法。未来诸佛亦复如是。此是修行甚深观行现法乐者之所住处。
  “此是修行甚深观行现法乐者之所住处”这句话很重要。这是什么呢?这是修行大道的人,他证入甚深观行的时候,要现法乐者,得现法之乐。现在明心见性,就不再有烦恼,不再有执着,他住于现法的大乐当中的人所住的地方,其实这个地方在哪里?就在我们每个人的本性当中,那个楞伽大城也就是我们的法城,每个人的本性的觉性之城。说地方,其实都是指自心的。
  我及诸菩萨哀愍汝故受汝所请。作是语已默然而住。时罗婆那王。即以所乘妙花宫殿奉施于佛。佛坐其上。王及诸菩萨前后导从。无量婇女歌咏赞叹。供养于佛往诣彼城。到彼城已。罗婆那王及诸眷属。复作种种上妙供养。夜叉众中童男童女。以宝罗网供养于佛。罗婆那王施宝璎珞奉佛菩萨以挂其颈。尔时世尊及诸菩萨受供养已。各为略说自证境界甚深之法。时罗婆那王并其眷属复更供养。大慧菩萨而劝请言
  这个时候,罗婆那王劝请、供养以后,佛简单的给他们指点了自证的法门。这个时候,大慧菩萨出来了,作了一种劝请。
  我今诸大士 奉问于世尊
  一切诸如来 自证智境界
  一切如来他自己证到的是什么样的智慧、什么样的境界呢?
  我与夜叉众 及此诸菩萨
  一心愿欲闻 是故咸劝请
  我们大家都想听佛的自证境界。
  汝是修行者 言论中最胜
  是故生尊敬 劝汝请问法
  自证清净法 究竟入佛地
  离外道二乘 一切诸过失
  尔时世尊以神通力。于彼山中复更化作无量宝山。悉以诸天百千万亿妙宝严饰。一一山上皆现佛身。一一佛前皆有罗婆那王及其众会十方所有一切国土皆于中现。一一国中悉有如来。一一佛前咸有罗婆那王并其眷属。楞伽大城阿输迦园。如是庄严等无有异。一一皆有大慧菩萨而兴请问。佛为开示自证智境。
  “智境”,自已所证的智境。这里是变化,化作了每个山都有佛,佛前面都有罗婆那王、还有大慧菩萨请法,等等情景。
  以百千妙音说此经已。佛及诸菩萨皆于空中隐而不现。罗婆那王唯自见身住本宫中。作是思惟。向者是谁谁听其说所见何物是谁能见。
  这里就是像禅宗的公案一样,他在这里观照了,作是思维,“向者是谁”,我所面对的是谁?“谁听其说”,是谁在听说?那么,比如说,罗婆那王他是修行了很多劫数了,他是经常请佛说法,难道你这点不懂么?所以说,这个问题提出来就给我们反照:听法的是谁呀?谁听他说法?所见是何物?我们见到茶杯、见到世事物是什么东西呢?是谁能见?是什么东西能够见这些世事物呢?这就是禅宗的参究了,就叫你回光反照。
  佛及国城众宝山林。如是等物今何所在。
  现在没有了,佛都隐退了,又在哪里呢?
  为梦所作为幻所成。为复犹如乾闼婆城。为翳所见。
  “翳”,就是眼睛有病,眼翳。
  为炎所惑。
  阳炎,太阳照下来,地上的阳炎。
  为如梦中石女生子。为如烟焰旋火轮耶。复更思惟。一切诸法性皆如是。
  这样想过以后,现在佛刚才在说法,现在都隐没了,是不是幻化呢?种种比喻。那么,突然之间他就思维到了,更进一步。其实是告诉我们,应该如是思维,“复更思惟。一切诸法性皆如是”,都是空性,一切诸法都不是真实的。
  唯是自心分别境界。
  都是自心的分别境界。
  凡夫迷惑不能解了。无有能见亦无所见。
  其实没有能见的东西。没有能见的心,也没有所见的境界。
  无有能说亦无所说。
  没有能所,佛教讲:“能所双亡,性即真”。能所双亡,这个性就是真性,有能有所都是对立。
  见佛闻法皆是分别。
  见佛和闻法都是分别。
  如向所见不能见佛。不起分别是则能见。时楞伽王寻即开悟。
  这个时候,就是这样思维的时候,楞伽王当下就开悟了。开悟就是通过这段话、这一种明白就是叫开悟了,真正明白了,寻即开悟。
  离诸杂染
  当下心就清净了,没有什么杂染。
  证唯自心。
  证悟到就是自心所现,一切境界都是自心的显现。
  住无分别。
  当下住在什么地方,清净的无分别当中,一切境界都没有分别了。
  往昔所种善根力故。于一切法得如实见。
  “如实见”,就是实相,一切诸相非相叫“如实见”的实相。
  不随他悟。
  不随别人的语言,不随他悟,这是自悟。
  能以自智善巧观察。永离一切臆度邪解。住大修行为修行师。现种种身善达方便。巧知诸地上增进相。常乐远离心意意识。断三相续见离外道执着。内自觉悟入如来藏趣于佛地。闻虚空中及宫殿内咸出声言。善哉大王。如汝所学。诸修行者应如是学应如是见。
  这就是说,肯定他了,空中发出声音,他说:善哉大士,就像您刚才所学的、所思维的,打破能所、离开分别、见到本性、豁然开悟。那么,一切修行人也应该像你这样学,应该如是见、无所见,见到本性。
  一切如来应如是见。一切诸法若异见者则是断见。汝应永离心意意识。
  我们人的心念飘来飘去的,种种想法,总想抓住什么,都是心意识的执着,离开这些,就没有执着。
  应勤观察一切诸法。应修内行莫着外见。
  “内行”,就是心地法门,作自性的功夫。
  莫堕二乘及以外道。所修句义所见境界。及所应得诸三昧法。汝不应乐戏论谈笑。汝不应起围陀诸见。亦不应着王位自在。
  也不要执着王位,何况世界的一些地位。
  亦不应住六定等中。若能如是。即是如实修行者行。能摧他论能破恶见。能舍一切我见执着。能以妙慧转所依识。能修菩萨大乘之道。能入如来自证之地。汝应如是勤加修学。令所得法转更清净。善修三昧三摩钵底。莫着二乘外道境界以为胜乐。如凡修者之所分别。外道执我见有我相。及实求那而生取着。二乘见有无明缘行。于性空中乱想分别。楞伽王此法殊胜是大乘道。能令成就自证圣智。
  这个时候你所证到的就是自证圣智,你的智慧和圣人是一样的智慧,叫自证圣智。
  于诸有中受上妙生。
  “于诸有中”,三界有三?25有,种种变化。那么在这个当中,你受善上妙之生。
  楞伽王。此大乘行破无明翳。灭识波浪不堕外道诸邪行中。楞伽王。外道行者执着于我。作诸异论
  提出特别的东西、奇奇怪怪的东西,标新立异,说自己功夫高、神通大、有智慧、有什么了不起,就这样子,起外道议论,然后和别人争论、辩论、辩个高低。
  不能演说离执着见识性二义。
  外道他不能演说怎么样离开执着、怎么样见到识的本性,这两义他做不到。
  善哉楞伽王。汝先见佛思惟此义。
  如是你刚才见到佛的时候,佛隐没了,你思维这个意义,知道诸法是空性,然后悟到了,这个能见所见都是空的,才开悟了。那么
  如是思惟乃是见佛。
  你刚才这样的思维,是见佛的方法。
  尔时罗婆那王。复作是念。愿我更得奉见如来。如来世尊于观自在。离外道法能说自证圣智境界。超诸应化所应作事。住如来定入三昧乐。是故说名大观行师。亦复名为大哀愍者。能烧烦恼分别薪尽。
  “薪”,就是柴,烦恼的柴已经烧尽了,没有烦恼可以烧了。
  诸佛子众所共围绕普入一切众生心中。遍一切处具一切智。永离一切分别事相。我今愿得重见如来大神通力。以得见故。未得者得已得不退。离诸分别住三昧乐。增长满足如来智地。
  这是楞伽王对佛的一种请求,或者说,一种表示。
  尔时世尊。知楞伽王即当证悟无生法忍。
  前面是开悟,这里还要进一步证悟无生法忍。
  为哀愍故便现其身。令所化事还复如本。时十头王见所曾睹。无量山城悉宝庄严。一一城中皆有如来应正等觉。三十二相以严其身。自见其身遍诸佛前。悉有大慧夜叉围绕说自证智所行之法。亦见十方诸佛国土。如是等事悉无有别。
  尔时世尊普观众会。以慧眼观非肉眼观。
  以慧眼来观,不是用肉眼来观,这句话很重要。慧眼能够见到这个无分别显现,肉眼只看到差别的事相。
  如师子王奋迅回盻欣然大笑。
  佛哈哈大笑,欣然大笑。
  于其眉间髀胁腰颈及以肩臂德字之中。一一毛孔皆放无量妙色光明。
  放光了,前面他所开悟的是见到本性,这里是证无生法忍的证境,所以佛发无量光明,即报身开现光明,让他证到这个大道,这个境界又更进一层了。
  如虹拖晖
  彩虹一样,一片彩虹,拖着无量的光辉。
  如日舒光。
  好像太阳放出的大光明一样,这个时候佛放报身光明。
  亦如劫火猛焰炽然。
  火非常猛烈,佛放无量报身光明,这个光凡夫眼睛都睁不开的,不可能见的,只有开悟的人才能见这种光。见到这种光的时候,自己的报身光明就引发出来了,就是说证的境界,证道的境界了。
  时虚空中梵释四天。遥见如来坐如须弥楞伽山顶欣然大笑。尔时诸菩萨及诸天众咸作是念。如来世尊于法自在。何因缘故欣然大笑。身放光明默然不动。住自证境入三昧乐。如师子王周回顾视。观罗婆那念如实法。
  这个时候,佛没有说什么,就是这样放光大笑,然后观罗婆那王,念如是法。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先受罗婆那王请。复知菩萨众会之心。及观未来一切众生。皆悉乐着语言文字。
  他知道未来的众生都是非常“乐着”执着语言文字,总是在道理上会,他不知道当下证的境界怎么样,所以
  随言取义
  都是随着语言来取义。
  而生迷惑。执取二乘外道之行。或作是念。世尊已离诸识境界。何因缘故欣然大笑。为断彼疑而问于佛。
  他实际知道为了断那些众生的疑惑,他故意要问佛。
  佛即告言。善哉大慧。善哉大慧。汝观世间愍诸众生。于三世中恶见所缠。欲令开悟而问于我。诸智慧人为利自他。能作是问。大慧。此楞伽王。曾问过去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二种之义。今亦欲问。未来亦尔。此二种义差别之相。一切二乘及诸外道皆不能测。尔时如来知楞伽王欲问此义。而告之曰。楞伽王。汝欲问我宜应速问。我当为汝分别解释满汝所愿令汝欢喜。能以智慧思惟观察。离诸分别
  经常要提到“离诸分别”这个字。
  善知诸地。修习对治证真实义。入三昧乐为诸如来之所摄受。住奢摩他乐远离二乘三昧过失。住于不动善慧法云菩萨之地。
  “善慧法云”是九地十地了。
  能如实知诸法无我。当于大宝莲花宫中。以三昧水而灌其顶。复现无量莲花围绕。无数菩萨于中止住。与诸众会递相瞻视。如是境界不可思议。楞伽王。汝起一方便行住修行地。复起无量诸方便行。汝定当得如上所说不思议事。处如来位随形应物。汝所当得。
  意思说,你如果能够安住在无分别念当中,开始的时候是起一种方便行来修行,起这个灵知妙用在现实当中起用,慢慢的“复起无量诸方便行”而行,然后你会得到什么呢?会得到佛刚才示现的这个报身上的功德的无量不可思议的事情,会处于如来所成就的地位。也就是意思告诉我们,一个人开悟见性以后,那么,心里面没有分别了,越来越清净,没有执着,不烦恼,然后要起妙行,在现实当中用,善于转*轮在现实当中用,然后逐步逐步的开发无量的方便行,那么,你的功德就会成就了,报身会圆满了,无量无量不可思议的事自然会出现,而不是求来的,自然会开发出来。所以说“随形应物”,什么叫随形?随种种众生的形而起种种的变化,你去应缘,应他们的缘,汝所当得。
  一切二乘及诸外道梵释天等所未曾见。
  他们见不到,他们得不到的。
  尔时楞伽王。蒙佛许已。即于清净光明如大莲华宝山顶上。
  他也是这样了,就是像佛一样,在清净光明好像大莲花的宝山顶上。
  从座而起。诸婇女众之所围绕。化作无量种种色花。种种色香末香涂香。幢幡幰盖冠佩璎珞。及余世间未曾见闻种种胜妙庄严之具。又复化作欲界所有种种无量诸音乐器。过诸天龙乾闼婆等一切世间之所有者。又复化作十方佛土昔所曾见诸音乐器。又复化作大宝罗网。遍覆一切佛菩萨上。复现种种上妙衣服。建立幢幡以为供养。
  这就是佛这样开示许可以后,因为楞伽王也是很久以来修菩萨的,早已经见性了,这个时候他是示现,蒙佛许可,他又过去生行方便行的关系,奇妙行,现在当下的功德就示现起种种变化,马上就化作很多很多变化出来了。
  作是事已
  作了这样的事情之后呢。
  即升虚空
  升到虚空。
  高七多罗树。于虚空中复雨种种诸供养云。
  下了很多雨,这什么雨呢?种种供养的云雨。
  作诸音乐。从空而下。即坐第二日电光明如大莲花宝山顶上。欢喜恭敬而作是言。
  就对佛这样讲。
  我今欲问如来二义。如是二义。我已曾问过去如来应正等觉。彼佛世尊已为我说。我今亦欲问于是义。唯愿如来为我宣说。
  他是为众生问的,他过去世也问过。
  世尊。变化如来说此二义。非根本佛。根本佛说三昧乐境。不说虚妄分别所行。
  佛有两种,变化的佛是随众生而说话的。根本的佛说什么呢?根本的佛说自证的三昧乐境,不说虚妄的分别所行。
  善哉世尊于法自在。唯愿哀愍说此二义。一切佛子心皆乐闻。
  尔时世尊告彼王言。汝应问我当为汝说。时夜叉王。更着种种宝冠璎珞。诸庄严具以严其身。而作是言。如来常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如来常说,法都要舍,何况非法呢。
  云何得舍此二种法。何者是法何者非法。法若应舍云何有二。有二即堕分别相中。
  有二就是分别相中。
  有体无体是实非实。如是一切皆是分别。不能了知阿赖耶识无差别相。如毛轮住非净智境。法性如是云何可舍。尔时佛告楞伽王言。楞伽王。汝岂不见瓶等无常败坏之法。
  “瓶等”,我们这个杯就是瓶等。意思说,你怎么不见这败坏之法呢。
  凡夫于中妄生分别。
  但是凡夫在中间妄生分别,认为它是什么茶杯、是什么样子,他认为是实有,妄生分别。
  汝今何故不如是知法与非法差别之相。
  你现在为什么不能如是知道法与非法的差别之相。
  此是凡夫之所分别非证智见。凡夫堕在种种相中。非诸证者。楞伽王。如烧宫殿园林见种种焰火性是一。所出光焰由薪力故。
  由柴火烧的,发生光焰。
  长短大小各各差别。汝今云何不如是知法与非法差别之相。
  法就是非法,非法就是法,他的差别之相。
  楞伽王。如一种子生牙茎枝叶及以花果无量差别。外法如是内法亦然。谓无明为缘生蕴界处一切诸法。
  以无明为缘生五蕴、十八界、十二处一切诸法。
  于三界中受诸趣生。
  在三界中受种种趣。
  有苦乐好丑语默行止各各差别。又如诸识相虽是一随于境界有上中下染净善恶种种差别。楞伽王。非但如上法有差别。诸修行者修观行时。自智所行亦复见有差别之相。况法与非法。而无种种差别分别。
  在我们的无分别的智慧当体当中是没有分别,但是在显现的事物当中,无论是内法还是外法,他都存在着差别,在存在差别当中,你能够了知他,能够通达他,能够透彻他,不被他染污,能够善用于他,这个叫什么?叫妙用、本体的妙用,在这里面作游戏而得自在。
  楞伽王。法与非法差别相者。当知悉是相分别故。
  在相上的分别。
  楞伽王。何者是法。所谓二乘及诸外道。虚妄分别
  这些是存在的法,法就是法门,法就是道理,法是规则。
  说有实等为诸法因。
  说有实在的、实存的、实体的诸法之因。
  如是等法应舍应离。
  这些实的、实体的、实质的法,应该离开。修行的一个开悟的人,他不会执着打坐,也不会执着念咒,也不会执着境界,也不执着神通。他说这是法,法应该离开、舍去,不要执着。所以说,等法实等法应该舍离,
  不应于中分别取相。
  取相:你神通大,我神通小;你光明大,我光明小;你打坐的时间长,我坐得怎么这么短。这就是法上的分别了,应该舍离,不能取相,不能去比高低。
  见自心法性则无执着。
  如果见到自性的法性的话,就没有执着了。
  瓶等诸物凡愚所取本无有体。
  茶杯、瓶子等等,他本来没有实体,但是凡夫有执着。
  诸观行人以毗钵舍那如实观察。名舍诸法。
  他如实观察,他是因缘所生,没有实法,所以能舍诸法,不会再执着。
  楞伽王。何者是非法。所谓诸法无性无相
  什么叫非法,诸法没有性,也没有相。
  永离分别。
  永远离开分别心。
  如实见者。
  如实见到诸法之本体是空的,那么,这个就叫非法。
  若有若无如是境界彼皆不起。
  在这个时候,不是有,也不是无。你见性么?如果有见性,那落在有;你见性,你说没有,那落在无。这个时候就无法开口,禅宗在这个地方为什么不能说。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不能说我有,不能说没有。不能有,就是落有见,无就落无见。所以说,非法当中也不能落有无,所以法也应舍,何况非法。有法要舍掉,非法更要合掉,不能落有无。“如是境界彼皆不起”, 这些境界都不能起这个念:我开悟了,我是有开悟,或者我是无。都不能起。
  是名舍非法。
  这叫做舍与非法。
  复有非法。所谓兔角石女儿等。皆无性相不可分别。
  本来不存在,那么,无法分别。
  但随世俗说有名字。
  是假的名字。
  非如瓶等而可取着。以彼非是识之所取。如是分别亦应舍离。是名舍法及舍非法。
  这个意思说,那些妄想境界、那些不存在的东西,不要去分别它,去分别它也是属于非法。兔子没有角的,你说兔子角怎么样了、长高没有啊、他大小啊。就像这些都是非法,要舍离,这是世俗的非法。所以说,这样叫“舍法及舍非法”。
  楞伽王汝先所问我已说竟。楞伽王。汝言我于过去诸如来所已问是义。彼诸如来已为我说。楞伽王。汝言过去但是分别未来亦然。
  这个佛进一步破,你说过去听佛说了,过去也是分别。你说未来我也要这样问,未来也是分别,也是这样,你都是分别心。没有过去,没有未来。
  我亦同彼。楞伽王。彼诸佛法皆离分别。
  一切的佛法都离开分别。
  已出一切分别戏论。非如色相唯智能证。
  已经超出一切分别戏论。所以说,真正破彻底的人,他对一切众生、一切事物都没有分别,不会说这个师父高、那个师父低;这个师父神通大、那个师父神通少;哪个师父对我有恩,特别执着。那么,都会在分别。如果见到本性的时候呢,知道师父和我是一个整体,没有高低之分,他是同一个法性、同一种清净、同一道光明,彼此没有分别、没有能所、没有互相的依赖和执着,他是一个自然性的体现。所以说,佛都这样讲:“诸佛法皆离分别。已出一切分别戏论。非如色相”,不在色相上见,“唯智能证”,只有智慧。这个时候不能从相上来判断,只有智慧能够悟到这一点、证悟到这一点:噢,原来如此!师父示现也是一个相,不同众生,他表现不同,其实他的本性和我一样,根本没有区别。
  为令众生得安乐故而演说法。
  种种法门。
  以无相智说名如来。
  以无相智来讲,是叫做如来。
  是故如来以智为体。
  如来是以智慧为体的,佛教里面这是最根本的。
  智为身故
  以智为身,叫智身。
  不可分别。不可以所分别。不可以我人众生相分别。何故不能分别。以意识因境界起取色形相。是故离能分别。亦离所分别。
  能分别、所分别都要离开。
  楞伽王。譬如壁上彩画众生无有觉知。世间众生悉亦如是无业无报。
  好像世界就是一张画一样。画,众生本来是空的,众生会执着实有。开悟的人见到这个人世间就是一张画,没有觉知的、都是空的。世界众生也是这样,没有业、也没有报,不要执着什么业大小啊、业重不重;也没有什么报,男的、女的,这些种种差别,也不要执着,没有报。
  诸法亦然
  也是这样
  无闻无说。
  没有闻,没有听到,也没有人在说什么,没有。别人说你好也是空的,说你不好也是空的,没有什么,一切都不可得,无闻无说。
  楞伽王。世间众生犹如变化。
  什么变化呢?就电视里放电视一样,叫变化,影子,变化出来的。
  凡夫外道不能了达。
  凡无外道把它当真的,看电视也会流眼泪、也会开心笑,都当真的,凡夫外道就是这样。开悟的人就知道:噢,都是空的,都是假像。
  楞伽王。能如是见名为正见。
  如果你能这样见,就是叫正见。
  若他见者名分别见。由分别故取着于二。
  就有分别内外、能所、好坏,取二了。
  楞伽王。譬如有人于水镜中自见其像。
  镜子里面见到自己的像。
  于灯月中自见其影。
  在灯、在月亮的光影下见到自己的影子。
  于山谷中自闻其响。
  山谷中自己叫一声,就有回音。
  便生分别而起取着。此亦如是。
  所以说,大圆满“幻化光网”有一个大圆满法里面就是有一种观想,观想镜子的像:梦中的境界、水中的月亮,还有山谷的回音、影子等等,叫你观,观照这个修行,悟到了:噢,本性原来是这样,这些都是空花。
  法与非法唯是分别。
  都是分别。
  由分别故不能舍离。但更增长一切虚妄不得寂灭。寂灭者所谓一缘。
  什么叫寂灭呢?有二就不能寂灭了,无论是法和非法,如果你取着,都不能寂灭。什么叫寂灭,就一缘。
  一缘者是最胜三昧。
  一缘,唯一的。唯一的,就是觉性的缘,觉性的起用。我们禅宗叫讲“第一念”,知,当下的知;听就是听,不会起我能听所听;看就是看,不会起能看所看,叫一缘。一缘也就是三昧,时时刻刻一缘就是正定三昧了,就是本性放光了,所以说,一缘者是最胜的三昧了。开悟的人时时刻刻都在一缘当中,他没有分别,但是当下了知,很清净。
  从此能生自证圣智。
  从此以后,自自然然的能生起自证的圣智。
  以如来藏而为境界。
  然后就是以如来藏而为境界,这就是禅宗、就是大圆满的境界,从这里趋入的,就是一样的境界,就是一缘,开悟以后趋于一缘。
  好,先讲到这里。
  (以下部分录音缺失)
  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二
  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一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与摩帝菩萨。俱游一切诸佛国土。承佛神力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向佛合掌曲躬恭敬而说颂言
  世间离生灭 譬如虚空花
  智不得有无 而兴大悲心
  一切法如幻 远离于心识
  智不得有无 而兴大悲心
  世间恒如梦 远离于断常
  智不得有无 而兴大悲心
  知人法无我 烦恼及尔焰
  常清净无相 而兴大悲心
  佛不住涅槃 涅槃不住佛
  远离觉不觉 若有若非有
  法身如幻梦 云何可称赞
  知无性无生 乃名称赞佛
  佛无根境相 不见名见佛
  云何于牟尼 而能有赞毁
  若见于牟尼 寂静远离生
  是人今后世 离着无所见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偈赞佛已。自说姓名
  我名为大慧 通达于大乘
  今以百八义 仰咨尊中上
  时世间解闻是语已。普观众会而说是言
  汝等诸佛子 今皆恣所问
  我当为汝说 自证之境界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蒙佛许已。顶礼佛足以颂问曰
  云何起计度 云何净计度
  云何起迷惑 云何净迷惑
  云何名佛子 及无影次第
  云何刹土化 相及诸外道
  解脱至何所 谁缚谁能解
  云何禅境界 何故有三乘
  彼以何缘生 何作何能作
  谁说二俱异 云何诸有起
  云何无色定 及与灭尽定
  云何为想灭 云何从定觉
  云何所作生 进去及持身
  云何见诸物 云何入诸地
  云何有佛子 谁能破三有
  何处身云何 生复住何处
  云何得神通 自在及三昧
  三昧心何相 愿佛为我说
  云何名藏识 云何名意识
  云何起诸见 云何退诸见
  云何姓非姓 云何唯是心
  何因建立相 云何成无我
  云何无众生 云何随俗说
  云何得不起 常见及断见
  云何佛外道 其相不相违
  何故当来世 种种诸异部
  云何为性空 云何刹那灭
  胎藏云何起 云何世不动
  云何诸世间 如幻亦如梦
  干城及阳焰 乃至水中月
  云何菩提分 觉分从何起
  云何国土乱 何故见诸有
  云何知世法 云何离文字
  云何如空花 不生亦不灭
  真如有几种 诸度心有几
  云何如虚空 云何离分别
  云何地次第 云何得无影
  何者二无我 云何所知净
  圣智有几种 戒众生亦然
  摩尼等诸宝 斯并云何出
  谁起于语言 众生及诸物
  明处与伎术 谁之所显示
  伽他有几种 长行句亦然
  道理几不同 解释几差别
  饮食是谁作 爱欲云何起
  云何转轮王 及以诸小王
  云何王守护 天众几种别
  地日月星宿 斯等并是何
  解脱有几种 修行师复几
  云何阿阇梨 弟子几差别
  如来有几种 本生事亦然
  众魔及异学 如是各有几
  自性几种异 心有几种别
  云何唯假设 愿佛为开演
  云何为风云 念智何因有
  藤树等行列 此并谁能作
  云何象马兽 何因而捕取
  云何卑陋人 此并谁能作
  云何六时摄 云何一阐提
  女男及不男 此并云何生
  云何修行进 云何修行退
  瑜伽师有几 令人住其中
  众生生诸趣 何形何色相
  富饶大自在 此复何因得
  云何释迦种 云何甘蔗种
  仙人长苦行 是谁之教授
  何因佛世尊 一切刹中现
  异名诸色类 佛子众围绕
  何因不食肉 何因令断肉
  食肉诸众生 以何因故食
  何故诸国土 犹如日月形
  须弥及莲花 卍字师子像
  何故诸国土 如因陀罗网
  覆住或侧住 一切宝所成
  何故诸国土 无垢日月光
  或如花果形 箜篌细腰鼓
  云何变化佛 云何为报佛
  真如智慧佛 愿皆为我说
  云何于欲界 不成等正觉
  何故色究竟 离染得菩提
  如来灭度后 谁当持正法
  世尊住久如 正法几时住
  悉檀有几种 诸见复有几
  何故立毗尼 及以诸比丘
  一切诸佛子 独觉及声闻
  云何转所依 云何得无相
  云何得世通 云何得出世
  复以何因缘 心住七地中
  僧伽有几种 云何成破僧
  云何为众生 广说医方论
  何故大牟尼 唱说如是言
  迦叶拘留孙 拘那含是我
  何故说断常 及与我无我
  何不恒说实 一切唯是心
  云何男女林 诃梨庵摩罗
  鸡罗娑轮围 及以金刚山
  如是处中间 无量宝庄严
  仙人乾闼婆 一切皆充满
  此皆何因缘 愿尊为我说
  尔时世尊。闻其所请大乘微妙诸佛之心最上法门。即告之言。善哉大慧。谛听谛听。如汝所问当次第说。即说颂言
  若生若不生 涅槃及空相
  流转无自性 波罗蜜佛子
  声闻辟支佛 外道无色行
  须弥巨海山 洲渚刹土地
  星宿与日月 天众阿修罗
  解脱自在通 力禅诸三昧
  灭及如意足 菩提分及道
  禅定与无量 诸蕴及往来
  乃至灭尽定 心生起言说
  心意识无我 五法及自性
  分别所分别 能所二种见
  诸乘种性处 金摩尼真珠
  一阐提大种 荒乱及一佛
  智所智教得 众生有无有
  象马兽何因 云何而捕取
  云何因譬喻 相应成悉檀
  所作及能作 众林与迷惑
  如是真实理 唯心无境界
  诸地无次第 无相转所依
  医方工巧论 伎术诸明处
  须弥诸山地 巨海日月量
  上中下众生 身各几微尘
  一一刹几尘 一一弓几肘
  几弓俱庐舍 半由旬由旬
  兔毫与隙游 虮羊毛穬麦
  半升与一升 是各几穬麦
  一斛及十斛 十万暨千亿
  乃至频婆罗 是等各几数
  几尘成芥子 几芥成草子
  复以几草子 而成于一豆
  几豆成一铢 几铢成一两
  几两成一斤 几斤成须弥
  此等所应请 何因问余事
  声闻辟支佛 诸佛及佛子
  如是等身量 各有几微尘
  火风各几尘 一一根有几
  眉及诸毛孔 复各几尘成
  如是等诸事 云何不问我
  云何得财富 云何转轮王
  云何王守护 云何得解脱
  云何长行句 淫欲及饮食
  云何男女林 金刚等诸山
  幻梦渴爱譬 诸云从何起
  时节云何有 何因种种味
  女男及不男 佛菩萨严饰
  云何诸妙山 仙闼婆庄严
  解脱至何所 谁缚谁解脱
  云何禅境界 变化及外道
  云何无因作 云何有因作
  云何转诸见 云何起计度
  云何净计度 所作云何起
  云何而转去 云何断诸想
  云何起三昧 破三有者谁
  何处身云何 云何无有我
  云何随俗说 汝问相云何
  及所问非我 云何为胎藏
  及以余支分 云何断常见
  云何心一境 云何言说智
  戒种性佛子 云何称理释
  云何师弟子 众生种性别
  饮食及虚空 聪明魔施设
  云何树行布 是汝之所问
  何因一切刹 种种相不同
  或有如箜篌 腰鼓及众花
  或有离光明 仙人长苦行
  或有好族姓 令众生尊重
  或有体卑陋 为人所轻贱
  云何欲界中 修行不成佛
  而于色究竟 乃升等正觉
  云何世间人 而能获神通
  何因称比丘 何故名僧伽
  云何化及报 真如智慧佛
  云何使其心 得住七地中
  此及于余义 汝今咸问我
  如先佛所说 一百八种句
  一一相相应 远离诸见过
  亦离于世俗 言语所成法
  我当为汝说 佛子应听受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何者是一百八句。佛言大慧。所谓生句非生句。常句非常句。相句非相句。住异句非住异句。刹那句非刹那句。自性句非自性句。空句非空句。断句非断句。心句非心句。中句非中句。缘句非缘句。因句非因句。烦恼句非烦恼句。爱句非爱句。方便句非方便句。善巧句非善巧句。清净句非清净句。相应句非相应句。譬喻句非譬喻句。弟子句非弟子句。师句非师句。种性句非种性句。三乘句非三乘句。无影像句非无影像句。愿句非愿句。三轮句非三轮句。摽相句非摽相句。有句非有句。无句非无句。俱句非俱句。自证圣智句非自证圣智句。现法乐句非现法乐句。刹句非刹句。尘句非尘句。水句非水句。弓句非弓句。大种句非大种句。算数句非算数句。神通句非神通句。虚空句非虚空句。云句非云句。巧明句非巧明句。伎术句非伎术句。风句非风句。地句非地句。心句非心句。假立句非假立句。体性句非体性句。蕴句非蕴句。众生句非众生句。觉句非觉句。涅槃句非涅槃句。所知句非所知句。外道句非外道句。荒乱句非荒乱句。幻句非幻句。梦句非梦句。阳焰句非阳焰句。影像句非影像句。火轮句非火轮句。乾闼婆句非乾闼婆句。天句非天句。饮食句非饮食句。淫欲句非淫欲句。见句非见句。波罗蜜句非波罗蜜句。戒句非戒句。日月星宿句非日月星宿句。谛句非谛句。果句非果句。灭句非灭句。灭起句非灭起句。医方句非医方句。相句非相句。支分句非支分句。禅句非禅句。迷句非迷句。现句非现句。护句非护句。种族句非种族句。仙句非仙句。王句非王句。摄受句非摄受句。宝句非宝句。记句非记句。一阐提句非一阐提句。女男不男句非女男不男句。味句非味句。作句非作句。身句非身句。计度句非计度句。动句非动句。根句非根句。有为句非有为句。因果句非因果句。色究竟句非色究竟句。时节句非时节句。树藤句非树藤句。种种句非种种句。演说句非演说句。决定句非决定句。毗尼句非毗尼句。比丘句非比丘句。住持句非住持句。文字句非文字句。大慧。此百八句。皆是过去诸佛所说(上正列中少二句应访寻)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佛言。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臆度者之所能知。所谓相续生及相生。相续住及相住。相续灭及相灭。诸识有三相。谓转相业相真相。大慧。识广说有八。略则唯二。谓现识及分别事识。大慧。如明镜中现诸色像。现识亦尔。大慧。现识与分别事识。此二识无异相互为因。大慧。现识以不思议熏变为因。
  (缺失)-----到里面的种子当中,这个种子和外面事物一相应,马上会现出来这个事物的样子、情景,马上就知道,这是不思议的熏变为因。
  分别事识。以分别境界及无始戏论习气为因。
  为什么会知道这是谁的话?为什么会知道这是什么人的声音?会去分别他呢?这是因为分别境界,对境界起了分别和无始以来的戏论的习气,里面种下了许多戏论的习气,虚妄的戏论习气为因素造成的,马上就反映。因为,譬如说,我们认识某一个人,这个人刚刚认识,听到他叫什么名字等等,认识了,这个叫戏论,分别戏论,里面有个种子,因在里面。当我们在路上走,突然这个人一叫你:某某人。你马上就知道:哎,谁叫我了。马上就反映了,这个就是这样的变化出来的,意思是这样,就是熏习。
  大慧。阿赖耶识虚妄分别种种习气灭
  大慧啊,你悟道以后,阿赖耶识虚妄的分别、种种的习气如果灭掉的话,已经歇下来的话。
  即一切根识灭。
  一切根和尘就灭了,根尘就没有了。这个灭可以有两种说法,一种,你证的很深的时候,根尘脱落,这个时候就是灵光,这个叫证。根尘脱落,本性现前,如如现前,这个没有根、没有尘、没有声音、没有自己,什么都没有,这个就是一片清净性光,这个叫证入本性,真如佛性现前,完全现前,这个绝对是没有了,阿赖耶识也灭掉了,分别没有了。但是有的时候,见性是见性了,但是根尘在,慢慢的不执着了,不执着他了,轻微一点。那么,悟道以后,见到本性还没有证入,证的不深,没有真正证到那个地方,还不够。所以说,还没有灭尽根识,他还会带起,带起的时候呢,有时候会覆盖,有时候会影响,有习气在,这就是习气,习气还在。所以说“大慧。阿赖耶识虚妄分别种种习气灭”,灭掉了,“即一切根识灭”,没有灭掉习气,还会出现,所以
  是名相灭。
  这叫相灭。相上,相就现象,现象就灭掉了。所以说,证到本性的人才知道:相完全是空的、虚妄的。没有证到之前,还多少带有一种感觉在,还有实有在。
  大慧。相续灭者。
  什么叫相续灭呢?
  谓所依因灭及所缘灭即相续灭。
  所依的因没有了,因就是无明为因啊。过去的戏论习气为因,没有了,及所缘的境界也没有了,相续就没有了,相续性就没有了。相续性没有了,就不会再造业。
  所依因者。谓无始戏论虚妄习气。
  所依的因,无始以来,过去所装下的那些戏论的习气很多,虚妄的习气。
  所缘者。谓自心所见分别境界。
  我们看到东西、分别境界,这两个问题搞清楚了,就成道有余了,就会成就了。这两个问题非常重要的,两个问题搞清楚。所以说,所缘的是什么?自心所见的分别境界:天天看到这个好、那个不好;这个喜欢、那个不喜欢。天天在这里面动,那永远在生死当中。如果见了境界不动心,什么好不好,什么是我的你的,都不分别了,那么相续就没有了。相续没有了,生死就没有了,佛的功德自然开发、自然显现。
  大慧。譬如泥团与微尘非异非不异。
  泥,泥巴,泥团和里面的微尘“非异非不异”,不是两样,又不是一样。
  金与庄严具亦如是。
  金和庄严具也是这样的。“庄严具”,佛像都是金子做的,金子打造的,他也是金子,又不是原来的那种样子的金子了,所以说,也是这样。
  大慧。若泥团与微尘异者。应非彼成而实彼成。是故不异。若不异者。泥团微尘应无分别。大慧。转识藏识若异者。藏识非彼因。若不异者。转识灭藏识亦应灭。然彼真相不灭。
  这些分别灭掉以后,识的执着灭掉以后,这个本性的真相不灭,这就是证道,证到本性、真相。这里讲是比喻的意思,相上的破掉了,那么微尘就是空了,微尘没有什么,就是化掉了,化掉以后呢,里面就真相,这个真相就是虚空相,意思说,如如不动的真相。
  大慧。识真相不灭
  识的真相不灭。
  但业相灭
  业识灭掉了,虚妄的东西没有了,真相就留下来了,本来存在。
  若真相灭者藏识应灭。若藏识灭者。即不异外道断灭论。
  所以说,藏识的体是不灭的。
  大慧。彼诸外道作如是说。取境界相续识灭。即无始相续识灭。大慧。彼诸外道说相续识从作者生。不说眼识依色光明和合而生。唯说作者为生因故。作者是何。彼计胜性丈夫自在时及微尘。为能作者。复次大慧。有七种自性。所谓集自性。性自性。相自性。大种自性。因自性。缘自性。成自性。
  这些以后大家慢慢去体会。
  复次大慧。有七种第一义。所谓心所行。智所行。二见所行。超二见所行。超子地所行。如来所行。如来自证圣智所行。大慧。此是过去未来现在一切如来应正等觉。法自性第一义心。以此心成就如来世间出世间最上法。以圣慧眼。入自共相种种安立。其所安立不与外道恶见共。大慧。云何为外道恶见。谓不知境界自分别现。
  外道是什么?不知道境界是自心分别显现的。
  于自性第一义。见有见无而起言说。
  于自性第一义上,见有和见无,起一种言说。
  大慧。我今当说。若了境如幻自心所现。则灭妄想三有苦及无知爱业缘。大慧。有诸沙门婆罗门。妄计非有及有于因果外显现诸物。依时而住。或计蕴界处依缘生住。有已即灭。大慧。彼于若相续若作用若生若灭若诸有若涅槃若道若业若果若谛。是破坏断灭论。何以故。不得现法故。
  “现法”非常重要,自心所现,第一义当中如如不动,不作有见无见,种种见不生,现法得到法乐,这个法乐就是自性的、无分别的清净显现,就是自性法乐。
  不见根本故。大慧。譬如瓶破不作瓶事。又如燋种不能生牙。此亦如是。若蕴界处法已现当灭。应知此则无相续生。以无因故。但是自心虚妄所见。复次大慧。若本无有识三缘合生。龟应生毛沙应出油。汝宗则坏。违决定义。所作事业悉空无益。大慧。三合为缘是因果性可说为有。过现未来从无生有。此依住觉想地者。所有理教及自恶见熏习余气。作如是说。大慧。愚痴凡夫恶见所噬邪见迷醉。无智妄称一切智说。大慧。复有沙门婆罗门。观一切法。皆无自性。如空中云。如旋火轮。如乾闼婆城。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梦所见。不离自心。由无始来虚妄见故取以为外。作是观已断分别缘。亦离妄心所取名义。知身及物并所住处一切皆是藏识境界。无能所取及生住灭。如是思惟恒住不舍。大慧。此菩萨摩诃萨不久当得生死涅槃二种平等。
  就是这一段,打破了外道以后,就指出来,能够体会到一切都是空中的云,“如旋火轮”,它本来没有圆轮嘛。一切世界都是这样,本来不是真实的。那么,他这样观照以后,离“分别缘”,心没有分别。“亦离妄心所取”的为义,执着什么概念、一种意义,以及“知身及物并所住处一切皆是藏识境界”,知道自己的身体、所有的东西以及自己住的地方都是藏识,“藏识”就如来藏识嘛,这是本性,也可以说本性显现的,都是空的。那么,没有“能所取”,平时生活当中没有能取和所取,也没有“生住灭”的执着、变化。那么,“如是思惟恒住不舍”,经常这样观照、思维、明白、透彻,透彻这一切。那么,佛就讲了,大慧啊,这样的菩萨就是大菩萨了,他“不久当得生死涅槃二种平等”,生死涅槃平等是什么?证得大道,生死就是涅槃,现在不用到哪个时候证什么涅槃,住什么涅槃,现在就是涅槃,生死和涅槃平等不二。
  大悲方便无功用行。
  而且做到大悲方便利益众生是无功用行,不会执着这是功德,我一定要怎么去做,一定要布施多少钱、供养多少钱,一定要做什么。他知道这个大悲方便利益众生是无功用行、自然而行,该做什么做什么。
  观众生如幻如影
  自然观一切众生如幻如影,不会执着。
  从缘而起。
  都是从因缘而起,由缘而起,由缘而灭,缘生缘灭,当体就是空的,当体即空。
  知一切境界离心无得。
  这一切境界离开心都没有,都是心的显现。
  行无相道
  而从此有行无相道,“无相道”,就不着相的道,不执着是男的女的,不执着自己高和低、好和坏,什么都不执着,外面也是一样,一切无内无外,行无相行。
  渐升诸地
  这样子自然升上诸地,菩萨地道自然升上去了。
  住三昧境。
  这样就安住在这个灵知不动的三昧境界当中。
  了达三界皆唯自心。
  了达三界一切法都是自心。
  得如幻定
  得到如幻的定,不是说:噢,我定下来很清净,这是定。不执着这个。一切如幻如幻的显现就是定,做游戏。管理家庭、工作、带孩子、做什么事,都是定,这些如幻嘛,就是定。知道如幻,我不动心,就是定了,如幻定。
  绝众影像。
  什么电视看了,影子都没有。什么事经过了,影子有没有,没有在脑里翻影子。“绝众影像”,影像没有,不会老是有影子:啊,什么影子出来了。看过电视、看过什么人、什么什么------,都在放电影。这心里面没有什么电影,一片空明。
  成就智慧证无生法。
  “成就智慧”,事情来了,自然有相应的智慧会解决这个问题、处理这个问题,证无生法。
  入金刚喻三昧。
  “金刚喻三昧”能断一切烦恼,心不动,像金刚一样。
  当得佛身
  这样的人,他“当得佛身”,佛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都圆满了。
  恒住如如。
  如如,体如如、用如如,就是如如境界了。
  起诸变化力通自在。
  到后来就起诸变化,“力”,道力,神通得自在。
  大慧。方便以为严饰
  这样的人修行到这里,以方便作为庄严。“方便”,什么叫方便?方便就是究竟,方便就是你需要咸的,我给你咸的吃;你需要甜的,我甜的给你吃。一切随着需要、随着存在而显现的都是方便。别人需要的银子,你不用金子给他。别人需要银子,你金子给他就不方便、不庄严了。一切呈现都是方便呈现,就是为庄严、严饰。
  游众佛国。
  游一切众多的佛国。
  离诸外道及心意识。转依次第成如来身。
  “转依次第成如来身”,这就告诉我们,修道成佛是怎么成的,就是这么成过来的。
  大慧。菩萨摩诃萨欲得佛身。应当远离蕴界处心因缘所作生住灭法戏论分别。
  佛总结了:大慧啊,大菩萨他想证得佛身,应当远离五蕴、十八界、十二处。心这个因缘所作的生住灭法的戏论分别。归纳就是最后一句话:不要在这些五蕴、十八界、十二处,以及心数作法的种种生住灭上起什么戏论分别。应该不要分别,用智慧观照。什么叫戏论?有好有坏、有取有舍、比高比低,这些叫戏论。心里面没有什么,就不戏论了。
  但住心量观察三有
  但住自己的广大心量,圆观万法,来作出种种观察三有的境界,要观察的,不是不观察,要显现的。
  无始时来妄习所起。
  这个时候,还要观察无始以来的虚妄的习气所起:我有什么习气,有什么动念处。这个一观察,马上化掉;一观察,马上化掉,自己心里面所显现的,化掉。
  思惟佛地无相无生
  还要思维佛的境界,没有相,也没有生,不要老是在相上去找佛、去找境界,无相也无生。
  自证圣法。
  自己证得圣人的法,都是自证的。
  得心自在无功用行。
  得到心自在,无论睡觉也好、在外面跑路也好,逛街、跑路、做什么、开玩笑也好,都是在用功。“无功用行”,没有有意去用功,自然用功,这就是大圆满的功行、成佛。
  如如意宝随宜现身。
  像如意宝一样,到后来“随宜现身”,哪里人需要你,需要你怎么样做,你就怎么做、怎么说、怎么表现出来,像如意宝一样,众生所求,你自然满他的愿,而不作意,没有觉得我在慈悲你、我帮助你什么,没有做。
  令达唯心渐入诸地。
  这样子的话,令自己的修行达到唯心的境界,都是心量广大的境界。“渐入诸地”,慢慢地进入菩萨地道而成佛。
  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于自悉檀应善修学。
  自己的悉檀,“悉檀”就是相应,也是遍施,应该善于修学,这样的境界。
  这个已经告诉我们,一百零八句以后,达到大悟境界,然后怎么才能成佛的,都说明白了。
  这是《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一》的部分。
  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二
  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二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
  大慧菩萨摩诃萨又对佛讲。
  世尊。唯愿为我说心意意识五法自性相众妙法门。此是一切诸佛菩萨。入自心境离所行相。称真实义诸佛教心。唯愿如来为此山中诸菩萨众。随顺过去诸佛。演说藏识海浪法身境界。
  这是大慧菩萨对佛的请求,请佛讲什么呢?讲什么叫五法?五法是什么?就是相,一切都是相。我们所听到的、看到的,所存在的一切叫相,这是存在相。相,众生,第二就是妄想,在相上起种种想法:这个是高、是低、是是、是非、是好、是坏,有很多很多的想法。这些想法哪里来呢?是因为分别,分别来的。分别这个、分别那个,有了分别心,才有这些妄想。然后,当你开悟的时候,分别没有了,相空了,妄念断了,妄想断了,分别没有了,这个叫智,智慧来了,直心直照,不起分别,但是又能明白,这个明白就是智慧,明白事事物物的缘起,他的存在,他的道理,他的应用,他的因果,他的存在的各种形态,都能够明白。明白内在的和外在的,当下就能明白,而不是通过妄想,也不是通过分别来的,这叫什么?叫智。由于智的关系,不会再造业,不会再烦恼,不会再留影子,不会再落在三界的这个因果烦恼当中。那么,这叫什么呢?就叫如如,自心清净光明,如如不动,这个五种叫五法,中间最要紧的是智慧。所以说,了达于智慧就能证到如如,如如就是佛的境界,不动体的境界。就是原诸佛就不动佛,金刚萨朵也称为不动佛。那么,什么是心意以及意识?下面都要讲的。还有自性,就是三种性,一个是遍计所执性,看到什么就执着什么,都是当真的,都会受他影响,叫遍计所执性。第二种叫依他起性,就是根据客观的存在,这是茶叶、这是茶杯、这是灯,它是缘起,它存在,但是只观没有执着,对它们没有执着,虽然知道这个存在,但是不起情感,不起执着,这种是知道客观存在的,但是还是分别心。第三种叫原呈识性,知道事物的实相,没有分别,也没有能所,没有执着,都是它真实性的体现,全体是佛性的显现,性相不二,这叫原呈识性,叫三种性。以及五法自性相的法门,那么这些法门、微妙的法门,是一切诸佛菩萨证入自心境界、证入自心心境的、离所行相、离对待的一种所的行相的,还有称真实义的诸佛教的中心,“诸佛教心”,言教,所有佛的法门、佛的开示、言教的中心,就在这个地方,告诉我们就在这里。所以“唯愿如来为此山中诸菩萨众。随顺过去诸佛。演说藏识海浪法身境界。”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有四种因缘眼识转。何等为四。所谓不觉自心现而执取故。
  有四种因缘眼识被境界转。有哪四种呢?第一就是不觉自心现。不觉得这些我们看到的东西都是自心显现的。因为不知道的关系、不觉的关系,而执取他的实有,认为是实实在在的。
  无始时来取着于色虚妄习气故。
  第二是无始以来就取着于色这个虚妄的习气。知道这个是色、是形形色色的事物、物质的存在。
  识本性如是故。
  还有执着什么呢,认为识的本性就是这样的,就是去分别这些事物的。就会把这个事物当真的,执着于这个事物的。所以说“识本性如是故”。
  乐见种种诸色相故。
  “乐见”,喜欢,喜欢看到喜欢看的东西,喜欢看那些自己乐意的东西,所以说“乐见种种诸色相故”,这有四种,“眼识”眼睛的识就被境界转了、被他迷惑了。
  大慧。以此四缘阿赖耶识如瀑流水。
  阿赖耶识好像流水一样,他是不断地流,不断地流注在这个境界上去了。
  生转识浪。
  “转识浪”,就是第七识了,转识之浪。
  如眼识余亦如是。于一切诸根微尘毛孔眼等。转识或顿生。譬如明镜现众色像。或渐生。犹如猛风吹大海水。心海亦尔。境界风吹起诸识浪。相续不绝。大慧。因所作相非一非异。业与生相相系深缚。不能了知色等自性。五识身转。
  成为“五识身”,就是眼耳鼻舌身这叫五识身,形成了。就是被境界所动,产生分别,形成相对的关系,然后被他深深地束缚在里面,就眼睛不能离开物质色相,耳朵不能离开声音,就成了相对。一个人一旦在山里面,什么都看不见、什么都听不到的时候,人就会觉得很恐惧、很寂寞、很难受,因为这两个成了相对的执着了。
  大慧。与五识俱。或因了别差别境相有意识生。
  “与五识俱”,眼睛和色相对的时候,这个时候或是因为了别,去了别它的差别境相:这是录音机,这是台灯。了别它的差别:颜色差别、形状差别、功能的差别等等。那么,因为了别差别境相,有意识升起了,就知道给它取名字,然后思维它的意义和作用,然后产生感觉,享受这些境界。
  然彼诸识不作是念。我等同时展转为因。而于自心所现境界。分别执着俱时而起。无差别相各了自境。
  但是在这个分别当中的人,他不知道他里面的这个发展出来的一种因,他不知道,是展转发展的,是一种互相对的作用的,他不知道。所以说,在这个各自的境界里面起了迷惑。
  大慧。诸修行者入于三昧。
  如果是修行人呢,他入于三昧正定当中,或者我们的觉意三昧当中,开发自性。
  以习力微起而不觉知。
  但是因为习的力,还是微起而不觉知。
  但作是念。我灭诸识入于三昧。实不灭识而入三昧。以彼不灭习气种故。但不取诸境名为识灭。
  因为识本来没有灭,就是本性的光明,只是不取于境界了,从此悟到了:噢,这个境界都是心量的作用,对境界的执着。如果现在不执着境界了,境界自然空了,而这个识自然不灭而灭。没有分别,他就本性放光了。
  大慧。如是藏识行相微细。
  非常的微细。
  唯除诸佛及住地菩萨。其余一切二乘外道。定慧之力皆不能知。
  这里面***微细的。
  唯有修行如实行者。
  就是见到本性的、如实修行的人、悟到本心的人。
  以智慧力了诸地相
  知道他的这个识的诸地之相,他的差别微细的地方才知道他的变化。
  善达句义。无边佛所广集善根。不妄分别自心所见
  “善达句义”,就是关于真理、对宇宙这些识、境界、流转,或者说本性开朗的那些道理、真理。那么,善达这些句义是“无边佛所广集善根”,也就是在无边的佛下广集了善根才能善达这些佛的句义的、甚深的真理的,才能开悟和明心见性的呢。所以说,他“不妄分别自心所见”,不会妄加分别,自心所见的任何境界不会妄加分别。
  能知之耳。
  他就能够知道,这样的人才能知道。不妄生分别的人,才能真正如实的知道这样的境界。
  大慧。诸修行人宴处山林
  修行的人宴处在山林寂静的地方。
  上中下修。
  有上等的修:唯观自心。
  有中等的修:依佛的言教去观想、观修。
  下等的修:就是依着师父,老老实实的修一个简单的法门,或者持戒,或者苦行,等等。
  这些的修行人有上中下各种不同。
  能见自心分别流注。
  那么,他在定当中、用功当中,就会见到自己的思想、妄念特别多,一直在流在动,能够见到自己的妄想。已经见到,说明有定力了。有的妄想见不到,还没有定力,分别流注。
  得诸三昧自在力通。
  然后,他在这用功当中,不随着流注转,心能够空掉,那么他就“得诸三昧自在力通”,得到三昧了。心不随妄念转,就得到三昧。然后有自在的力量、神通。
  诸佛灌顶
  这个时候,诸佛给他灌顶,自然给他灌顶。
  菩萨围绕。
  菩萨会围绕着他。
  知心意意识所行境界。
  知道心意识在那里作用,他的作用不同,不同的作用都能了知了。
  超爱业无明生死大海。
  这个时候,他超越了“爱”,一种所有的贪爱,还有“业”力,过去的业、业报,还有无明。生死大海就超越出来了。
  是故汝等应当亲近诸佛菩萨。如实修行大善知识。
  要亲近这些诸佛菩萨,或者如实修行的大善知识。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譬如巨海浪 斯由猛风起
  洪波鼓溟壑 无有断绝时
  藏识海常住 境界风所动
  种种诸识浪 腾跃而转生
  青赤等诸色 盐贝乳石蜜
  花果日月光 非异非不异
  意等七种识 应知亦如是
  如海共波浪 心俱和合生
  譬如海水动 种种波浪转
  藏识亦如是 种种诸识生
  心意及意识 为诸相故说
  八识无别相 无能相所相
  譬如海波浪 是则无差别
  诸识心如是 异亦不可得
  心能积集业 意能广积集
  了别故名识 对现境说五
  这是佛说的总结性的偈子。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以颂问曰
  青赤诸色像 众生识显现
  如浪种种法 云何愿佛说
  青的红的种种的事物的色像,都是众生识的显现。那么,就是好像浪一样,大海的浪涛一样,种种的法,到底他是怎么形成的、怎么转变的。那么,“云何愿佛说”,这到底怎么样,愿佛来开示。
  尔时世尊以颂答曰
  青赤诸色像 浪中不可得
  在这个波浪当中,本来不可得。
  言心起众相
  “言心”,讲这个心升起了众相。
  开悟诸凡夫
  说这样的话,主要是开悟凡夫用的,佛为了使众生明白,就讲了这样的话,说“心起众相”。
  而彼本无起
  识浪境相,青黄赤白,种种的相,本来没有起,本来没有升起。
  自心所取离
  只要你的自心对他的执着离开了,不去取他的相,不着相。
  能取及所取
  能取没有了,所取境界也没有了。
  与彼波浪同
  好像他们的波浪一样,也就空了,本来是空的。
  身资财安住
  身体、资财等等的安住。
  众生识所现
  都是众生的识所现。
  是故见此起
  所以见这些东西升起来。
  与浪无差别
  因为风在动,境风动了,浪就起来。本来水是清的,境风动,所以起波浪。意思说,这些一切都是空的,只要你离开执着,他就空掉了,他本来是空的。
  尔时大慧复说颂言
  大海波浪性 鼓跃可分别
  藏识如是起 何故不觉知
  藏识这样的起波浪了,他是因为分别心起的。但是凡夫为什么不能觉知呢?
  尔时世尊以颂答曰
  阿赖耶如海 转识同波浪
  为凡夫无智 譬喻广开演
  下面讲比喻了,广开演。凡夫没有智慧,没有识破他,执着为真实。
  尔时大慧复说颂言
  譬如日光出 上下等皆照
  世间灯亦然 应为愚说实
  已能开示法 何不显真实
  大慧以颂言请佛用种种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使大众能够悟到这个道理,然后开出智慧来,从此不再执着境界,然后获得解脱、超越。
  尔时世尊以颂答曰
  若说真实者 彼心无真实
  如果讲真实的话,众生的心是没有真实,心是空的,没有一个心。
  譬如海波浪 镜中像及梦
  比如海的波浪、镜中的像以及梦。
  俱时而显现 心境界亦然
  同时显现。
  境界不具故 次第而转生
  是次第,前浪推后浪一样,那个浪不可能一直停着不动。念头也是一样,前面的念头带起后面的念头。他都是空的,一个念头过去了,就没有了,当下就空掉了。所以说“次第而转生”。
  识以能了知 意复意谓然
  而识能够了知。
  五识了现境 无有定次第
  前五识是了现前的境界,没有定次第。
  譬如工画师 及画师弟子
  布彩图众像 我说亦如是
  彩色中无文 非笔亦非素
  不是笔,也不是纸,画出的画不是笔、也不是纸,都是因缘和合、假像而已。
  为悦众生故 绮焕成众像
  那么,画师为了悦合众生,使大家开心,画出很多的众像。
  言说则变异 真实离文字
  言说就变异了,不是真实了。所以说,真实是离文字的。
  我所住实法 为诸修行说
  真实自证处 能所分别离
  真实自证的地方,就是能所分别心离开了。能所分别心离开了,就能证到真实的地方。
  此为佛子说 愚夫别开演
  这是对佛子说的法。对愚痴的凡夫,就不讲这个。讲五戒十善、讲你消灾消难、教你祈求福报,讲这些。教你怎么对治烦恼,他还是教你分别、教你求,所以说“愚夫别开演”。
  种种皆如幻 所见不可得
  但是种种都是幻化的。即使你见到佛、见到光明、有相的话,那也是不可得的。所以说都是幻化的。
  如是种种说 随事而变异
  随于因缘、众生不同,讲的话都不一样,佛所以讲这么多法门。所以说这些法门是对愚夫、愚痴凡夫讲的。
  所说非所应 于彼为非说
  如果说的法不应机的话,那么,就不是正说了。
  譬如众病人 良医随授药
  不同的病,给他不同的药吃。所以说,法无定法。
  如来为众生 随心应量说
  世间依怙者 证智所行处
  世界大众都依怙佛,依佛的正智所行处。
  外道非境界 声闻亦复然
  外道不是这个境界,达不到这个境界。声闻也达不到这个境界。所以说,这里讲的真实法就是能所分别离,就这句话,其他都是应机说法,没有定法。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若欲了知能取所取分别境界。
  菩萨想要了知能取和所取的分别的境界。
  皆是自心之所现者。
  有一天你悟到了,能取所取的分别、所有的境界都是自心的显现的话。
  当离愦闹昏滞睡眠
  应该离开馈闹的地方、很吵闹的地方,还有昏沉、睡眠、停滞、执着、落在一个地方。
  初中后夜勤加修习。
  在没有开悟之前,要精进用功。
  远离曾闻外道邪论及二乘法。
  原来的外道、邪论、二乘法都要远离。
  通达自心分别之相。
  看自己的心在想什么、在起什么用。经常要观照这个心,叫观心嘛。观心、观心,妄想脱落、一念不生,这个时候,灵光自现、见到本来。所以在没有见到本来以前,要精进观照,观照自己的心。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住智慧心所住相已。
  他开悟以后,他住在什么地方?就住在智慧的心上。这个智慧的心既没有分别,又能够明白,又能够通达,又能够应用,又能够观察,不被境界所转,知道境界是空,又能够善用境界、善用诸法。这叫什么?这叫开悟的菩萨“住智慧心所住相已”,这个相是智慧相,是本性的光明相。
  于上圣智三相当勤修学。
  在向上走了,禅宗叫“向上一着”。“于上圣智三相当勤修学”,什么三相呢?
  何者为三。所谓无影像相。
  第一个是没有影子。心里面不留影子,这个人来了,那个人走了,不要老是想着他。电视上看了,没有留影子。一切圣人他都要修到第一种的没有影像相,心里面不留影子。这样的话,心里面就很清净,非常空朗,空空明明,非常的一种觉性的一种自在,他会流现出来。
  一切诸佛愿持相。
  第二种相是什么?“一切诸佛愿持相”,一切诸佛都持着本愿、持着大悲、持着自性的功德,就“愿持之相”他自然会流现出来,愿救度众生,愿恭敬于诸佛,愿利益于一切,愿善巧的利益方便一切事业、一切作为当中。第三种相是什么呢?
  自证圣智所趣相。
  在这个第三种当中,就是自证的圣智所趣的相,自证圣智趣相什么呢?趣相于道,趣相于圆满的成就的一种法界的量,像华严法界,无上的道果的、圆满的果上功德。第三种相要具备。所以说,这三种是已经开悟的人要修学的地方,这里是着重点。
  诸修行者获此相已。即舍跛驴智慧心相。
  就是修行的人,获得这个相以后,他就是智慧相,就舍于“跛驴智慧心相”。驴子,他是跛脚的驴子,站不稳的、走不远的,经常碰到问题、有障碍的。他就超越了这个智慧相了,即依文解意、理解的这种智慧相就超越了。
  入菩萨第八地。
  这样子一直修,这三种相于无相,就是说三相的修学一直到后来就证到第八地境界了。
  于此三相修行不舍。
  这三相修学不舍,一直修下去。
  大慧。无影像相者。谓由惯习一切二乘外道相故而得生起。一切诸佛愿持相者。谓由诸佛自本愿力所加持故而得生起。
  意思说,第一种无影像的是什么境界呢?“由惯习一切二乘外道相故”,原来外道也修空、二乘也修空,后来影子都没有,什么影子都没有,就能生起心中万里无云的晴空一样、什么影子都没有的一种境相,这是第一种。第二种,愿力相是怎么来呢?因为过去是“诸佛自本愿力所加持故”,因为诸佛的本愿力加持你,使你也生起一个愿,每一个菩萨开悟以后,他都会生起一种愿力,这是诸佛加持的关系,当然这个愿也不执着,虽然他生起。这是第二种相。
  自证圣智所趣相者。
  是哪里来呢?怎么产生呢?
  谓由不取一切法相成就如幻诸三昧身趣佛地智故而得生起。
  第三种是最重要的,但是没有前两种也不行。今天有人就问这个问题,陶老师问,他说:修行人的空了以后,是不是都会成就?我就说了:这个空是看他是什么空。如果空了以后,他真的影子都没有,空了以后能够觉性开现,空觉不二,那么这个空是正空。有的人见到空了,觉性没有生起,被空所迷,执着空的的境界,或者在空里面产生了一种执着相:神通啊、感觉啊、什么的。那么他是偏空,不是正空。如果正空生起以后,我给他讲第二步,就会生起出生功德,出生清净、无分别的智慧、愿力、慈悲、方便,他要出生。人就越来越平和、安祥,越来越有方便,对众生越来越慈悲,自然自然地开发,这个第二种要有,才会成就。第二种没有的话,也不会成就,第二种要相对的。第三种,这里讲的,我还没有给他讲到。这第三种是更重要的,“自证圣智”,就是说,第三种达到了,就第八地了。第一种达到了,就初地,起码是初地了,但是这里面有反复的。第二种达到了,就是二地,一点点作上去了,功德自然会增长、开发,一直到第七地。到第八地的时候,“自证圣智所趣相”就是说,“谓由不取一切法相”,到这个时候,一切法相都不会执着,所有的法相都不会执着。“成就如幻诸三昧身”,什么叫三昧身呢?就是说,在这个本性当中,有种种的变化身自然具备,由三昧定所获得的身就是意生身,意生身具备。“趣佛地”,若这样的话,种种变化、殊胜开发的话,就是趣于佛地,慢慢的趣于佛地的智故。所以说,这里面最起码的就是入第八地开始了,“而得生起”。
  大慧。是名上圣智三种相。
  这就是禅宗讲的,开悟以后“向上一路”,其实就是向上一路。就说不讲,已经讲到了。这三种做到是很难的。有的人为什么多少年功夫不增长,他虽然明白了,影子还很多,有影子,他没有去掉;第二种,愿力、功德没有开发;第三种,没有趣相于圣智,就是“自证圣智所趣相”没有,还有取相,取师父相发、取境界相、取光明相、取神通相、取种种法相,还有取着,还有这个在。禅宗讲:你还有这个在。意思说,还不能够成就如幻的三昧身,开发不出来。这样的话,就不成就了。所以说,这个成就,这三点就能表示出:怎么样修行才能成就。所以说“是名上圣智三种相”。
  若得此相即到自证圣智所行之处。
  就能够到自证圣智所行之处。
  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应勤修学。
  应该精进修学这个。这里一直到第八地,然后再上升到佛地位。
  所以说,这个影子也没有,很难的啊。一个人什么事过了,都万里晴空一样新啊,空空朗朗,什么都没有,而且觉性空了,一直保持在这无念清净当中,要保得住。还有一个愿力,慈悲、智慧,这些不断开发,不断相应开发。这个地位就上去了,自然上来了。还有到一切法相都不执着,而且成就如幻三昧身,在光明当中,虽然无相,能够起变化身了,意生身,很多很多变化,然后这样子的话,到后来就是证到佛地位。那些仁波切、成就者就是这样证过来了。我们这段是很重要。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知诸菩萨心之所念。承一切佛威神之力。白佛言。唯愿为说百八句差别所依圣智事自性法门。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为诸菩萨摩诃萨堕自共相者。说此妄计性差别义门。知此义已。则能净治二无我观境照明诸地。超越一切二乘外道三昧之乐。见诸如来不可思议所行境界。毕竟舍离五法自性。以一切佛法身智慧。而自庄严入如幻境。住一切刹兜率陀宫色究竟天。成如来身。
  刚才这里讲的,问的问题,菩萨修学这个三相,以后怎么样超越一切、怎么样得到成就、怎么样自庄严入如幻的三昧境界,而且“住一切刹兜率陀宫色究竟天”,怎么样成如来。意思说,怎么成佛。到这一段问的问题,就怎么样成佛。菩萨已经开悟了,也这么修了,到后来他怎么样成佛的呢?
  佛言。大慧。有一类外道。见一切法随因而尽。生分别解想兔无角。起于无见如兔角无。一切诸法悉亦如是。复有外道。见大种求那尘等诸物形量分位。各差别已执兔无角。于此而生牛有角想。大慧。彼堕二见不了唯心。但于自心增长分别。大慧。身及资生器世间等。一切皆唯分别所现。大慧。应知兔角离于有无。诸法悉然勿生分别。云何兔角离于有无。互因待故。分析牛角乃至微尘。求其体相终不可得。圣智所行远离彼见。
  圣人所行的圣智,行什么?远离一切分别见,有见无见,一切见不生,一切知见不生,就是圣智所行的地方,“远离彼见”。
  是故于此不应分别。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彼岂不以妄见起相。比度观待妄计无耶。佛言。不以分别起相待以言无。何以故。彼以分别为生因故。以角分别为其所依。所依为因离异不异。非由相待显兔角无。大慧。若此分别异兔角者则非角因。若不异者因彼而起。大慧。分析牛角乃至极微求不可得。异于有角言无角者。如是分别决定非理。二俱非有谁待于谁若相待不成。待于有故言兔角无。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微信公众号:福宝网

 微信小程序:福宝网
楞伽经提要
  楞伽经提要  杜大威  由于教学需要,故作此提要,并将全部《楞伽经》文作了白话编译。先略述本经在禅宗内地位。  宋.苏

评论2015-01-0746792

楞伽经概说
印海法师选自‘觉有情’法印寺文教中心发行一、本经的异译二、四卷楞伽与禅宗之关系三、本经的特色四、本经之内容五、本经之组织

评论2015-01-077566

第五章 第三节 《大乘入楞伽经》如来藏修行思想与大圆满法
第五章 第三节 《大乘入楞伽经》如来藏修行思想与大圆满法第三节 《大乘入楞伽经》如来藏修行思想与大圆满法北魏时代达摩祖师从南

评论2015-01-0721010

从《楞伽经》谈禅宗修身观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从《楞伽经》谈禅宗修身观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传统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荆三隆广东省佛教协会举办“禅宗文化与共

评论2015-01-0778591

楞伽经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之上疏月溪法师讲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朝议大夫直龙图阁权江淮荆浙等路制置盐矾兼发运副使上护军赐紫金鱼袋

评论2015-01-0769163

《楞伽经》与灵辨的《华严经论》
《楞伽经》与灵辨的《华严经论》张文良灵辨的《华严经论》是中国佛教学者对《华严经》最早的注释书之一。此注释书本来是百卷大着

评论2015-01-0758785

楞伽经四种禅
妙境长老2002年于法云寺禅学院《楞伽经》的四种禅,我们突然间要讲这四种禅,也应该是有一个缘起的。现在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我

评论2015-01-0715433

从“八识”看《楞伽经》的如来藏思想
廖红宇摘要:《楞伽经》是一部融摄唯识阿赖耶识法义,成立真常唯心的如来藏思想,代表印度后期大乘佛教如来藏系的经典。本经的宗旨在

评论2015-01-0749528

楞伽经四种禅(讲于加州闻思修居士林)
《楞伽经四种禅》2001/02/05于加州闻思修居士林冯居士、各位居士、各位法友,大家好。阿弥陀佛!我们就开始讲,不要讲其他的话,不讲

评论2015-01-0781822

略述《楞伽经》中如来藏“无我”义
聂伟荣如来藏思想的一个简单表述,即认为众生皆有一个自性清净的本体,此清净本体被无明所覆,无法显现其清净本性,佛教中修行的一个

评论2015-01-071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