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讲金刚经讲义节要述记
2015-01-06430850
讲义节要述记
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
今日承应韩瑛、郑英良居士启请的殊胜因缘,在新加坡佛教居士林与大众同学研习《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世尊当年在世说法四十九年,以二十二年的时间演说般若,前后共有十六会,由此可知,「般若」是整个佛法教学的中心。《大般若经》中文译本有六百卷,据说藏文有千卷之多。这样大部的经典,读诵已经相当困难,何况受持、演说。因此,世尊特别在第九会,由博而约,宣说「金刚般若」。
此经在中国前后有六种译本,流通最广的是罗什大师的译本。罗什大师将它翻译成一卷,又加上魏译一小段,全经只有五千八百三十七个字,以现代人来看,不算是一篇很长的文章。但「般若」的精华、宗旨尽在此经之中。我们读此一卷,整个佛法都在自己掌握之中。
这一卷经是「般若」的纲要。般若是一切佛法的总纲领,必须通达一切佛法,才真正通达「金刚般若」。古人有个比喻说,「因网而得纲」。捕鱼用鱼网,因为有网才能抓到纲领,网和纲关系非常密切,实在分不开。换言之,必须对「金刚般若」的义趣深解,对于一切佛法才能「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因为纲举则目张故,这是说明互为因缘,就是佛法的纲要与整个佛法的关系。
此经,既然是整个佛法的纲领,它的重要性由此可知;义理的深广,条理之繁密也由此可知。本经文字虽然不多,但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唐代,禅宗五祖忍和尚与六祖惠能大师极力提倡,所以《金刚经》在中国早已家喻户晓,流通之广无过此经。用现代话讲,在中国佛经里知名度最高的,无过于《金刚经》。有很多人不知道《阿弥陀经》,但是没有人不知道《金刚经》,这就是古德的提倡。由于经典流通得广,读诵的人多,国家、人民皆蒙诸佛护念加持,则是必然的事实。
今日我们采取的经本,是江味农居士的校正本,跟一般流通本稍稍有些不一样。江居士一生读诵、受持《金刚经》,为人演说。他根据敦煌石窟的写经,及古大德数十种注疏,一字一字、一句一句的校对,这样才订正全经的经文。现在我们所见各种《金刚经》的本子,可以说这是最好的版本。诸位可以参考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校勘记。
江味农居士出生于民国前四十年(公元一八七二年)。祖籍江苏江宁,距离南京很近。祖父在湖北作官,所以全家就迁到湖北。因祖父每天读诵《金刚经》,所以他从小也就熟读《金刚经》,每天读诵,一生不缺,再忙也会读一遍。光绪二十八年(一九O二),三十岁时中举人。虽可以作官,但他对于功名相当淡泊,官场的兴趣不浓。此时又逢他的夫人过世,此事也是学佛的增上缘,他倍感世间无常,对于学佛就更认真、努力。
民国七年(公元一九一八),江居士正式皈依佛门,依止禅宗大德微军和尚,受菩萨戒。同时,又亲近谛闲老法师(天台宗近代的大德),听老法师讲《圆觉经》。他每天听讲都写笔记,隔天请老法师校正、印证,完成后即《圆觉经亲闻记》,流通很广。同年,他又接受教育部的邀请,整理、校对敦煌石窟里的唐人写经,用两年多的时间校对八千多卷。这对他深入经藏是大好机缘。
民国九年(公元一九二O年),江居士办了一个佛经流通处,印经流通佛法,从事于弘法利生的事业。一九二一年他请谛闲老法师讲《大乘止观》,也是每一堂都写笔记,很用心且费了相当长的时间将笔记整理出来,请谛闲老法师校正,这就是《大乘止观述记》。虽然是谛闲法师讲的,内容很多重要的发挥,几乎都是江味农居士的心得,是他的领悟与体会;所以谛老对他说:「这不应该用我的名字,该用你的名字才对。」学生的成就,当然一切都要归功于老师,实际上,《大乘止观述记》是他写的。
公元一九三O年,江居士以一年多的时间将《大乘止观述记》讲
圆满。一九三四年七月,他在上海省心莲社讲《金刚经》。老居士见解可说晚年完全成熟,契入佛境界,真正的证入「金刚三昧」。由于他晚年体弱多病,因此一周只讲两次,从一九三四年七月到次年九月讲圆满。他讲《金刚经》确实有许多地方是古大德注疏里没见过的,真有独到的见解、有超越古人之处。譬如,经的一开端,他告诉我们,世尊说一切重要的大乘经典,往往都以放光、现瑞来发起,像《无量寿经》,发起的因缘非常希有殊胜。唯独《金刚般若》,发起于穿衣吃饭,入舍卫大城乞食。金刚般若又是整个《大藏经》的精要,用意非常深。「尔时」世尊表演给我们看,将至高无上的佛法,究竟圆满的智慧,落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没有离开生活。
学佛,学什么?诸佛菩萨生活在究竟圆满的智慧之中,表演给我们看。我们凡夫很可怜,终日生活在妄想、烦恼之中,苦不堪言。「学佛」就是教我们如何从妄想、烦恼的生活里突破;也要活得像诸佛菩萨一样,生活在究竟圆满的智慧之中,这才得到真实的受用。所以,我们也不要辜负江居士的启示,当然更不能辜负诸佛菩萨的加持,希望在这一会中,大家皆得真实受用。这是他说经善巧之处。
通行本《金刚经》,前后两次问答,经文皆作「云何应住」。一般的本子多用昭明太子的三十二分。前十六分是前半部,后十六分是后半部。江居士根据敦煌的写经,就是唐朝以前的古注来校对,发现前后句子不一样,四个字完全相同,但组合不同。前半部是「应云何住」,后半部是「云何应住」。字句颠倒,意思完全不同。他说,前面问「应云何住」,就是我们的心应该住在那里。这是问,发菩提心要如何安住,才能使心神集中,不至于分散。所以,明明是为初发大心的人说的。而后半部是讲「云何应住」,为什么要这样安住?意思当然不一样,确实不同。前面世尊教我们「离一切相,发菩提心」,于是就不能没有这一问。
既然说要「离一切相,发菩提心」,为什么应住菩提心?如果不住,则没有菩提心。所以这一问,发菩提心的人是将心安住在菩提心上;
而佛说不许我们住,发了菩提心,要不要住在菩提心上?不住菩提心上,就不发心了,就没得发!究竟怎样降伏其心?问的意思在此。换言之,这是为已经发心修行的人而问。这样深入发明,在古大德注疏里没有见过。他对于《金刚经》的要义,发挥精采、透彻,像这样的地方很多。我们在这份讲义里能看到,他的讲义写得非常详细。
以上简单介绍的这些文字,都在江居士传记里,在讲义序文里写得很清楚。他是民国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年)五月十八日往生的。他往生时,自己告诉大众,金光遍照,佛来接引,这是决定往生。他见到佛、见到佛光。最后的遗言劝导大众,修持以普贤十愿为最要。江居士一生所标榜的是「教宗般若,行在弥陀」,所以他是念佛往生的。这位大德可以说是清末民初,在家学佛成就最殊胜最希有,是我们的好榜样。
他在《金刚经》上真正用功夫,大概有四十多年;小时候念经,不懂经义,往后真正下功夫研究,四十年间,将《金刚经》整理出一个完善的本子。他的功德不在夏莲居之下,夏莲居为我们整理一部《无量寿经会集本》。他以十几种版本校勘,订正一个最好的、最完整的《金刚经》的本子。这都说明我们这一代学佛人有福报,有这样不可思议的大德为我们选择版本。
《金刚经讲义》很长,分量太大,于是我将讲义里精采的部分节录下来,写成《金刚经讲义节要》,内容全是江居士所说的。节要的分量,大概还不到讲义的十分之一。
【卷一】
◎纲要
『纲要』即是一般讲经的玄义。江居士采取天台的五重玄义,先说明全经纲要。
1、大乘以自度度他为本,自度度他以六度为本,六度以般若为本。
首先说明,般若部在整个佛法里所占的地位和重要性。我们学佛、听经,首先要问问自己,为什么学佛,为什么听经?首先要将我们的目标、方向找清楚,决定不能含糊笼统,这样才能得到佛法真正的受用。有些人是为了升官、发财、平安、长寿而学佛,他们所得到的利益太少了。要是为这个目标,不学佛也能得到。学佛正是为「自度度他」。
什么是「度」?比喻过河,我们坐小船从此岸度到彼岸。「度」与「渡」是一个意思。此岸是生死、轮回、烦恼。我们要从此岸,度到诸佛菩萨永远没有生死、轮回,真正自在快乐的彼岸。这是我们学佛的目的,换言之,如果不将目的定在了脱生死,超越轮回。我们这一生学佛一定空过,真正可惜!
诸位同学今天能在此讲堂坐上两小时,世尊在《无量寿经》上讲过,在《金刚经》里也讲过,你们「不是凡人」!不是普通人,都是过去生中,曾经亲近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善根福德无比深厚,才能欢欢喜喜在这里坐上两个小时。既然是无量劫来,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为什么今天还落到这个地步!还当一个苦恼众生!这不能不问问自己。原因是生生世世学佛,都没有下定决心要了生死出三界。由此可知,无论你修学那一个法门、那一个宗派,修得再好,要是不能超越六道轮回,都不能算成就。为什么不能算成就?想想我们现在这个状况就明了,我们无量劫供养诸佛如来,岂不是生生世世修行,修成这个样子,所以不能算成就。
要想在今生有成就,一定要发心求生净土。江味农居士自己虽然一生研习《金刚经》,讲解《金刚经》,他也是念佛求生净土的。
这么多年我专讲净土,为什么这一次又将《金刚经》提出来?固然是韩、郑二位大德之启请,也是见到许多念佛的同修,功夫不得力。为什么不得力?第一是看不破,第二是放不下。所以虽然念佛,若不能往生,又空过了这一生。所以,想想《金刚经》不ji错,再讲一遍(净空法师讲金刚经),帮助大家看破,放下。真的看破放下,自然就老实念佛了。我此次再讲《金刚经》目的在此,一定要了生死出三界。换言之,我们只当这一生凡夫,来生定要作菩萨,决定不作凡夫,这才是自度;同时我们也要帮助别人。自度度他,一定要修六度,本经特别着重六度,要将六度变成我们日常生活行为;六度是菩萨行。
佛法的殊胜处,就是能在自己本位生活环境中,在自己本身的行业中,落实六度万行,就是修菩萨道,就是成佛。任何一个行业都是菩萨行,都是菩萨道。《金刚经》为我们说出学习的理论、方法。《华严经》末后一品「普贤行愿品」,一般称为《四十华严》,里面最著名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五十三位善知识即是五十三尊佛,在《金刚经》里称「诸佛如来」。他们所示现的,有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是在本行修学,没有改行,都在自己日常生活环境之中,懂得怎样修学六度万行,怎样修学菩萨道,怎样学习普贤行,一生达到圆满成就。《金刚经》讲的是理论、方法;《四十华严》是诸佛菩萨落实理论方法,而作榜样给我们看,表演出来。「金刚般若」跟「华严」是一不是二,理论、方法与要领在这部经上。
本经一开端,世尊不用放光、现瑞来发起,就在日常生活中表演给我们看,看看诸佛菩萨,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什么样的生活。我们要向他学习,这就是「自度度他,以六度为本」。六度即是菩萨的生活规范、守则;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而以般若为主。换言之,佛教导我们,希望我们生活在究竟圆满的智慧之中,这样就是佛菩萨。
2、般若摄无量义:性体空寂,我法俱遣,情执尽空,得无所得。
『般若』是智慧,含无量义,这是真实的无量。般若之体是空、是寂。这个『空』不当「无」讲。为什么称为空?因为它没有形象,眼睛看不见;它没有音声,耳朵听不见;它不是形体,我们捉摸不到。不但摸不到,起心动念想,也想不到,而它真实存在,所以就用「空」
字形容,它的体是空。
『寂』是定、是清净至极的意思,丝毫不染。不但没有『我』,也没有『法』,就像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无一物,就是我、法两边都离开。「离」就是不执着,也就是《金刚经》说的「不住」、「应无所住」的意思。
『遣』是放下、舍弃。『情执尽空』,「情」是起心动念。贪瞋痴是很严重粗显的情执。起心动念是微细的情执。「执」是执着。这两个字就是世尊在《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情是妄想;执就是执着。可见「情执」就是妄想与执着。将妄想、执着去掉,自性就恢复,也就是禅家讲的「明心见性」。所以,为什么要将情执放下,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现在变成凡夫在生死轮回中受这样的苦,就是情执不肯放下。为什么不肯放下?事实真相没搞清楚,不知道它是什么。佛在本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情执是虚妄,不是真的。但是你将假的当成真的,坚固的执着,这个亏吃大了。佛得无所得,菩萨得无所得。试问,我们有没有得?我们还是得无所得。若你自己以为有所得,你就错了,这才是真正情执,迷惑颠倒!「得无所得」是真的,我们要从此处觉悟。
生知─诸法缘生,未见本性,逐相而转,迷而不觉。
『生知』,「生」是众生,众生的知见。众生以为『诸法缘生』。这是佛常讲的,即使佛不讲,众生也发现了。现代西方很多科学家,发现一切法是缘生的。他们讲,一切物质分成分子、原子、电子、粒子,认为是小的组合而成。佛法讲的是因缘生法,他不称因缘,但是跟佛法讲的因缘是一个意思。他懂得,但是『未见本性』。近代科学家比上一代进步很多,晓得根本没有物质存在。
物质的现象是什么?爱因斯坦认为是「场」,「场」是能量集中而产生的现象。也有科学家说,一切物象是「波动」的现象。这些说法与佛法相当接近。佛在大乘经里告诉我们,物质现象从那里来的。唯
识经论说,「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就是妄想。「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样发展为十法界依正庄严。物质是从无而有的,换言之,「有」是从「空」变现出生的。它的体是空寂的,所以「有」不是真有,称为「幻有」,在佛法里称「妙有」,而不是真的有。科学家虽然讲「场」、讲「波动」,还没有见性,还是凡夫知见。凡夫『逐相而转,迷而不觉』。这就是苦!所以他没有办法超越轮回,很难突破轮回的界限。
佛知─缘生性空,有即非有,当体即空,觉而不迷。
『佛知』的是『缘生性空』。佛菩萨明心见性,知道一切现象是缘生的现象,体是空寂,没有自性。真正的自性就是真如本性。故『有即非有』。有与非有是一,不是二。《心经》说「色即是空」,「色」是色相,是物质,就是空。不是说色等于空,本身就是空。『当体即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这话很难懂,要是真正懂得,你就很自在、很快乐,许多烦恼都没有了。
《金刚经》末后教我们修行的方法,「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佛举这个比喻教我们观察。我们都有作梦的经验,两个人睡在一起,各人作各人的梦,同床异梦,没有作一样的梦。当你作梦时,如果你是学佛的,学佛学久了,佛法的印象比较深刻,梦中忽然想到,佛讲梦,我正在作梦,梦里的现象是不是当体即空?《心经》说「色即是空」,则梦即是空,空即是梦,空与梦是一,不是二。从这里体会得,常常这样想,这样观察,再看看现前这个花花世界,一切众生,就跟作梦没两样!一切万法当体即空,有即非有。有与非有,空与有是一,不是二。
我们在佛法里最难明了的,就是将色与空看成两桩事,怎么也合不来,不晓得它们根本就是一桩事,不是两桩事。《金刚经》发挥这个道理的经文很多。真的了解「当体即空」,就是『觉而不迷』,不会随着境界转。不会受外面环境的诱惑。因为外面境界当体即空,了不可
得,你就不会受它欺骗,不会为它所转,不会为它作牛、作马、作奴才。世间人之可怜,佛眼看,可怜愍者!都在作梦,在梦中造业,苦不堪言。佛与众生对于宇宙人生真相,迷悟不同,众生迷,佛觉悟。
3、因迷而成六道,因悟而有三乘。
六道轮回从迷执来的,迷执就有六道。为什么会有六道?迷执的浅深不一样。迷得浅一点的是天人两道。天有二十八层,所以天上还有天。迷得轻的升天,迷得重的就往下堕落,最重的是地狱。六道皆因迷执而现。觉悟也有究竟、不究竟,换言之,觉悟的功夫也有浅深不一样。究竟圆满觉悟的称为佛;少分觉悟的是声闻、缘觉、菩萨。一乘比一乘高,但不圆满,所以觉悟有三乘果报差别。这就说明十法界是怎么来的。佛常讲,十法界是依迷悟浅深不同,而说三乘六道。三乘是声闻、缘觉、菩萨。
4、本经纲要─遣除妄想执着,念佛净心之枢要。
本经的目的非常明显,帮助我们破妄想、去执着。情执要是破除,念佛就不难,功夫容易得力,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都不难达到。
『无始无明』,「无明」就是我们完全不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人生真相,我们本来是明了的,现在不明了,现在「无明」了。有同修提出疑问,「本来我们明了,为什么会不明了?我们几时不明了的?现在我们依照佛法修行,破了无明,恢复明了;我们恢复明了之后,会不会那一天又不明了?」其实这个问题,在佛法里称为根本大问,可见不是小问题,是根本的大问题。
世尊当年在世,富楼那尊者就提出这样问题。他听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既然众生本来是佛,为什么会迷了变成凡夫?几时迷的?现在修行成佛之后,将来会不会再迷,再变成凡夫?这个问题,我在此地不解答。诸位如果想明暸,可以参看《楞严经》第四卷。富楼那尊者问,释迦牟尼佛答复。你看佛是怎么解释的,好好的读那一段经文,看看你会不会开悟。若果开悟,你就成佛了。
「无明」是「无始」的,这两个字非常妙!不是指很久以前,说不出时间。「无始」就是没有开始。你若不相信,我问一个很浅显的问题,你能不能答得出来,晚上你是几点、几分、几秒开始作梦的?这不是很近似的问题,连这个问题都答不出来,就不要再问了。梦也如是,因为心里本来没有梦,梦那有开始。有始有终,就真有这件事。既然当体即空,怎么能说它是事实!「无始」,就说明它彻底是假的,根本就没有这个事实,那有开始。若真有其事,才可说有始有终。
「无始」的深义,就像圆一样。圆,那个地方是起点,从那里开始?圆没有开始。若明此理,破无明就不难。无明真有开始,真有结束的话,我们怎能破得了,修行还能有成就吗?正因为它无始,所以只要心清净,不再分别执着,不再妄想,无明就断了。无明有两个现象:一是『妄想』,一是『分别执着』。这就是《华严经》上说的「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妄想是『分别心』,执着是『我执』与『法执』,分为这两大类。一是执着身是我,执着能思惟、能想象,有思想见解的是我。即是《金刚经》上讲的「我见、我相」,所有一切烦恼都是从这里生的。「我执」演变就是『烦恼障』。一是法执,认为所有一切诸法也是真实存在。不知道一切诸法也是当体即空,于是就变成『所知障』。「所知」是你应该知道的,本来知道的,现在被障碍住,就不知道了。这叫「所知障」。
众生因此两种执着就变现出六道轮回的幻象。『惑、业、苦』是轮回的因果现象。两种障是迷惑;迷惑就造业;造业就有果报。「苦」是果报,六道轮回就是惑业的果报。受报时又迷惑;迷惑再造业;造业再受报,这就是轮回的现象。从这个现象观察,我们来生会不会比这一生更好呢?事相则是愈迷愈深,造业愈造愈重,所以后来的果报必然是愈来愈苦。六道,住不得,太苦了!一世不如一世,这是事实。觉悟的人,明白的人,要下定决心,在这一生中决定要超越六道轮回。
「妄想」是分别心,『能变境界』。佛在大乘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从心想生的。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真正能体会得。佛教导的理论方法,自然就能相信,不会怀疑。因为「从心想生」;想佛,就变成佛,就是佛法界,所以佛教我们念佛。念佛就是转变观念。现前的念头是念贪瞋痴,是念自私自利,将来的果报是地狱、饿鬼、畜生,苦不堪言!如果能将现前念头转一转,我们念佛,将来就作佛;念菩萨,就作菩萨。念什么,就变什么境界。连作梦都如是,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若情执很深,晚上会作梦,梦境现前,证明佛讲得没错。我们每天晚上作梦都梦不到佛,原因是佛的念头太淡薄,印象不够深刻。晚上作梦都梦见妖魔鬼怪,这说明妖魔鬼怪的观念太深刻。因为耳目所见闻的,电视、报纸、杂志,全是妖魔鬼怪,所以晚上作梦就乱七八糟。我们能将佛所讲的道理,在生活中体验、证实,然后才知道佛讲的道理方法正确。只要我们一心专念,决定能变境界。
『情执我见,实为爱根』,这一句话要牢牢的记住,因为佛在经上常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娑婆就是六道轮回。爱不重不入轮回,入轮回是情爱很重的,不是好事,一定要觉悟!『爱根不除,心何由净』。贪、瞋、痴、慢,都是从情爱生的。这个根若不拔掉,则心不能清净。心不清净就不能生净土。我们为什么念佛?即是修清净心。我们在《无量寿经》上讲得很清楚(净空法师讲无量寿经),经题上标示修行的总纲领「清净平等觉」。我们的功夫就在清净心,心净则佛土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靠清净心。清净心就变现清净佛土。如果心不清净,口里念阿弥陀佛,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心里还有贪瞋痴慢、利害得失、是非人我,古人讲得很好,「喊破喉咙也枉然」,一点也不错。我们念佛就是要恢复清净心。用佛这一念,将我们九法界的念头,都转变成佛的念头,这才是念佛人。
5、般若是自性本具正智─无上正等正觉─照见事实真相,此即佛之知见。
『般若是自性本具正智』,「般若」是佛法的精髓。我们不能将它看得太深、太玄,好象高不可攀。它是我们的自性。「自性」就是自己的真心。自己的真心本性本来具足的。六祖惠能大师说得很好,「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这就是佛在经上常讲的『无上正等正觉』。梵文称之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我们真心本性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来的。学佛,首先要知道这个事实。我们学佛,不为别的,只是恢复自己本性而已。
『照见事实真相,此即佛之知见』。《法华经》说「入佛知见」,就是此义。唯有自性真智现前,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明了,这是「照见」。可见它不是分别见,不是妄想见,是照见。像镜子照物一样,清清楚楚,无有分别执着。
6、老实念佛,则能一心不乱。若不断世间一切染缘,攀缘不息,何能老实。
老实可贵,但不容易!由此可知,我们无量劫来,虽然多劫长时供佛修行,可惜从来没有老实过,所以落到今天这个样子。果真老实,早就成就,早就出三界了。没出三界,就是不老实。为什么不老实?攀缘,就是常常讲的,放不下!这样也贪,那样也爱,这就坏了。又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此地的金银财宝不肯放下,那怎么行!所以才搞到这个地步。所以,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乱,没有别的,就是老实。老实就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因为身心世界都是因缘所生,不是真的,经云「当体即空」。所以,佛教我们放下,是正确的,是真实智慧。不
肯放下,还有贪恋就是情执,就是迷惑。
本经的宗旨是帮助我们「看破、放下」,这是般若的总纲领。
◎经题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金刚般若波罗密》七字是本经的别题。末后的「经」字是通题。『经题』七字,可分为三段。
1、金刚:物名,金中之精,最坚最利。能坏一切物,一切物不能坏。又金刚宝光明能照数十里。喻般若正智,能破烦恼重障;彻见一切凡情妄相,照破无明。
「金刚」是第一段,是比喻。『金刚』是『物名,金中之精』。即是金中的精华,金中最精之物。「最坚、最利,能坏一切物,一切物不能坏金刚」。先说明这个物质的名字是「金刚」,因为在一切物质里,它最坚固、最锋利,一切物不能破坏它,而它能破坏一切物,比其他五金都坚固。经中又说『金刚宝光明能照数十里』。这种希有之宝物,现在已经见不到了。因为众生福薄,许多的宝藏,我们都见不到了。一切众生福报大时,许多的珍宝自然出现。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依报随着正报转」。「依报」就是我们生活的环境,随着正报的大小。福报大的,七宝自然现前;没有福报,七宝就隐没了。这都是心转境界,证明佛在经上所讲的原理是真实的。因此,世尊用金刚比喻,『般若正智,能破烦恼重障』,是取它坚利、锋利能破烦恼的意思。『彻见一切凡情妄相』,这是比喻它的光明能『照破无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见到了。金刚的特性:坚固、锋利、光明。以这三个特性比喻般若。
2、般若:是梵语,义为自性本具之正智,所谓佛之知见。就理体曰觉性。又名实相般若。就作用曰正智,即观照般若。
『般若』,是梵语的音译,意思是智慧。我们不将它翻译成智慧,
仍用『般若』梵音,这在从前翻译体例里称为「尊重不翻」。对这个名词尊重,所以用音译,再加以解释。
『义为自性本具之正智,所谓佛之知见』。佛与大菩萨对于宇宙人生一切事理、因果,看得非常清楚、非常明了,这种能力就称为「般若正智」。『就理体曰觉性』,般若之体就是觉性。觉性就是真如本性。本性、本能就有觉的意思。自觉觉他,觉性圆满。
『又名实相般若』,「实」是真实,决定不是虚妄的。意思就是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而「般若」是真实的,不是虚妄的。这种能力是真实的,一切现象是虚妄的。这都是讲它的本体,理体。
『就作用曰正智』,有体就有用,净宗法门的体是清净心,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正智」,就是「照见」。我们现在的心不清净,是被污染了。佛常说,「五浊恶世」,从事上讲,是指我们生活环境;从理上讲,就是指我们的心。「浊」是污染。五种严重的污染,所以心起作用,就是起贪、瞋、痴这些恶念。因为有恶念,才有错误的行为,才有苦报。用现代话讲,即是恶性循环,轮回不息的缘因。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正智照见。宇宙人生的真相,看得清楚明白,即『观照般若』。所以,观照般若是实相般若的起用。
体用一如,觉照一体,故皆名般若。
『体』与『用』是一不是二。清净心是体,清净心起作用,是照见,所以体与用是一。学般若、学大乘,要从此处体会。
佛为一切众生,开示大乘,使令悟入者,名文字般若。
众生迷,自己心性里虽然本来具足,本有,但是不知道。一切众生的真心都清净,不清净的是妄心。我们都有一个真心,但是真心迷了,虽有,不知道。它依然在起作用。佛告诉我们,我们眼见外面的色相,耳听音声,第一念就是真心。为什么第一念是真心?它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你见得明白清楚,没有执着,没有分别,这是真心。可是第二念就迷了,分别这是花、这是红的、这是黄的、这很美,我
很爱它,这就迷了,堕落在妄想分别里。诸佛菩萨有本事保持第一念,不堕入二念,他们用真心。我们第一念是真心,二念、三念就迷惑,变成妄心。妄心作主,真心不管事,不起作用,这是凡夫。所以,能永恒保持第一念就是佛、大菩萨、法身大士,不是普通人。佛将事实真相、道理为我们说清楚,后人将佛的话记录下来,成为经典。佛当年说法,是般若,是言说。现在记录下来成文字,就是『文字般若』。文字是帮助我们开悟的,帮助我们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虽然说三种般若,其实是一而三,三而一。
3、梵语波罗密:义为彼岸到。所谓离生死此岸,渡烦恼中流,达涅槃彼岸。波罗密又有到家、究竟、圆满诸多义。
『梵语波罗密:义为彼岸到』,这是印度梵文的文法,与中文文法恰恰相反。中国人讲「到彼岸」,他说「彼岸到」。依原文的义译,就是到彼岸的意思。
『所谓离生死此岸,渡烦恼中流,达涅槃彼岸』,这就是「到彼岸」的意思。「涅槃」是梵语,义为不生不灭,也就是一般宗教讲的永生。以后再没有生死,称作涅槃彼岸。「涅槃」也译成「圆寂」。圆是圆满,寂是寂灭。灭的是念头。生死轮回的根本就是妄念,妄念是生灭法,前念才灭,后念又生。有生灭,就有生死,就有轮回。涅槃的意思是永灭生灭的妄想,心真正达到清净,一念不生。不生当然就不灭,这是真心完全现前。妄心没有了,生死轮回的现象就没有,所以称为了生死出轮回。佛将这个道理为我们说出来,只要你心里没有生灭的念头,就没有轮回,就没有生死。轮回、生死都没有了,你还会老、病?当然没有,生、老、病、死都没有了,这些完全是事实。
『波罗密又有到家、究竟、圆满诸多义』,梵文「波罗密」的含义很多,有「到家」的意思。功夫做到圆满,我们称为「到家了」。印度人称之为「波罗密」。波罗密就是到家了。作画功夫,达到最好境界,就是作画到家了。炒菜功夫好,色香味具足,也称波罗密,凡是功夫
到家,究竟圆满,即称为波罗密。
4、梵语涅槃:义为不生不灭,所谓本自不生,今亦不灭。又翻圆寂。
这是解释「达涅槃之彼岸」。『涅槃』有不生不灭的意思。『不生不灭』就是真心,就是本性。禅宗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见性就是见不生不灭之理体。所以,千万不要误认为「涅槃」就是死,果如此又何必修行,岂人人最后皆入般涅槃。「涅槃」是真正证得不生不灭,证得清净心现前,就是证得涅槃。所以,涅槃与死完全不相干。死了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死了就不得了,决定不能死。学佛,我们就要在这一生中,真正证得不生不死,真的了断生死。证得不生不灭,这才是功德圆满清净寂灭。
5、因见思烦恼,而有分段生死。因尘沙无明,而有变异生死。
佛法说生死有两种,一种是『分段』,就是一阶段一阶段,粗显的现象,像我们现在这一生,是一个大的阶段。小的阶段,如一年比一年老化,一年是一个阶段。再细分,一月是一个阶段。再分,一天是一个阶段。每天晚上睡觉,等于死了一次;昨天再也不会回来,永远消失了。要是头脑再清楚一点,再明白一点,则剎那剎那又何尝不是更小的阶段。人不是一天一天的老化,而是剎那剎那的老化。这是真正觉悟,真正明了。剎那、剎那即是分段生死。
『变异』是变化。从幼到少,从少到壮,到老,到死的变化。这是很明显的变化。微细的变化在心里。心里的变化,如果我们冷静一点,细心一点,也不难觉察到。迷悟的变化,情识的变化,贪瞋痴慢,烦恼的变化,无量无边,这都是变异生死。在佛法里讲,「变异生死」主要的意思是指「超凡入圣」,境界不断的改变。菩萨刚刚证得初信位,初信到二信是一个变化,二信到三信又是一个变化,就好象我们在学校念书,从一年级到二年级是一个变化,二年升三年;小学到中学,中学到大学,这种心境上的提升称为变异。菩萨有五十一个位次,即是五十一次变异,称之为变异生死。变异跟分段不一样,分段里有无明烦恼,变异则是分破无明烦恼。一是从烦恼障来的,一是从所知障来的。因为障有两种,所以生死有两种。尘沙无明与见思烦恼,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两种生死都断了,这是「圆寂」,圆满、清净、寂灭。
大智度论云:有无二见,皆属此岸;二执俱空,始达彼岸。
《大智度论》在佛教经典中,是一部很重要的论典。这部论典在古印度梵文典籍里,分量相当大,有千卷之多。中国人好简厌繁,所以译经的大师,为了在中国弘法,也像我们现在这种情形,把它节要翻译,并没有完全依照梵文翻译。只有初分,就是第一分完全详细译出来,后面则取其经论摘要的翻译,译成一百卷。这一部论典是《摩诃般若波罗密经》的注解。古德讲经、注经,引用《大智度论》里的文字很多,所以我们常常会见到。
大论上说『有、无』,这两种看法、想法,都是属于『此岸』,也就是经上讲的「轮回见」。与佛菩萨的正知正见不同。「有、无」这两种见解都是错误的;说有、无,只是举一个例子来讲,有、无是相对的,换言之,凡是相对的见解都是轮回见。例如:人我、真妄、善恶、邪正、是非,皆是相对的,乃至于大小、长短无非都是相对的,也称为情识的知见。真如本性则是一念不生,没有对立。故佛教人必须把两种执着,相对的两边都离开,心得清净;像古德讲的,「本来无一物」。清净心超越轮回,因为轮回是从妄心建立的。相对的知见是虚妄的,所以才变现轮回;心恢复清净,轮回就没有了。
六度中,布施、舍也,若不舍,则不离此界。众生不肯舍,无观照正智耳。
菩萨修学的纲领是六度。『六度』是菩萨日常生活必须遵守的六条原则。这六则归纳起来,只有一个「布施」。布施有三种: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持戒、忍辱可以说是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是法布施。所以一个「布施」就把菩萨的行门全部包括了,「布施」非常重要。
「布施」真正的意义,不是要你在寺院庵堂舍一点钱;要是这种看法,就完全错了。「布施」是舍,是放下。譬如,「有、无」二见,你要把它舍掉。舍就是布施。如果不舍有无二见,就像本经所说的具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是凡夫,决定不能出离六道。要想出离六道,一定要舍,一定要放下。舍到无可舍,连「舍」也要放下。如果还有舍的观念,依旧不能出三界。这个『界』指三界,就是六道轮回。
众生为什么不肯舍,为什么放不下?因为他没有智慧,没有「看破」;换言之,他不清楚、不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如果真的明白,不需要佛菩萨劝告,自自然然就放下。因为一切法,都是虚妄,不是真实,包括自己的身体,起心动念的念头,我们讲的心,也是假的。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决定不执着,才能恢复清净心。清净心是真心,是永恒不会变的。佛法讲的「常住真心」,才是自己本来面目。禅宗参究的话头「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所以此处讲,『无观照正智』,没有智慧,不能把世间真相看破。
般若波罗密,因位名圆满之观慧;果位则般若即是波罗密。
菩萨在修学时代,还没有成佛之前称为因地,包括等觉菩萨都是属于因地。般若就是『观慧』,《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包括世出世间一切法。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相」有「体」空,是真正的智慧见解。证到究竟果位时,也就是成佛时,般若和波罗密是一回事。『般若』义为智慧,『波罗密』义为圆满。智慧达到究竟圆满,就是般若智慧,是一不是二。由此可知,在出世间甚深佛法中,假如还有二的念头存在,就不能成佛;必须入不二法门,才能成佛。
我们在《六祖坛经》里看到,惠能大师初到广卅,听印宗法师讲经,当时风吹幡动,有人问是风动?还是幡动?几位法师争论不休,
有的说风动,有的说幡动;惠能大师说了一句话,「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印宗法师听了,晓得这个人很不寻常,以后知道他是从黄梅得法,是五祖忍和尚的传人,欢喜无量!向他请教,问五祖在黄梅说法开示,有没有讲到「禅定、涅槃」。能大师的答复非常好,他说「禅定与涅槃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这种答复极高明,真正说到真实之法。印宗非常佩服。这就说明,菩萨还有二的念头就不能证果。不但究竟佛果证不到,分证佛果也没有办法证得。他的境界达到最高,也是天台家讲的相似位;相似再往上才是分证,他没有办法证得。必须两边都放下了,才能证到分证的佛果。分证佛果就是《华严经》上讲的「法身大士」,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才得佛法真实受用。如果我们看到般若波罗密是二法,自己晓得,不能证得分证果位。这也是举例说明。
「有无二见」是世间法,「般若波罗密」是佛法,佛法与世法都不能执着,所以世尊在本经说得很清楚,「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舍」就是放下,不能执着。我们要善用「法」,但是不能执着。
金刚即喻此观智,最坚、最利、最明。果位喻如来法身,金刚不坏身也。
『金刚即喻此观智』,经题上「金刚」比喻智慧,观察世出世间,照见一切法的智慧。『最坚、最利、最明』,这是金刚的性质。在念佛法门讲,最坚固就是无比的信愿。念佛法门成功的条件有三,称为三资粮︱信、愿、行。我们的信与愿要坚固。行就是执持名号。这一句名号能断烦恼,就是「利」。这一句佛号能破无明,就是「明」。最利、最明,念佛的功夫要利、要明。
有同修问我:念佛功夫不得力,烦恼、妄想还是很多,一面念佛,一面生烦恼,起妄想、杂念怎么办?我告诉他不用怕,这是很平常的现象。假如没有烦恼、没有妄想,你就成佛了,还要念佛吗?正是因为妄想、杂念多,才要用念佛的方法克服。何以伏不住?那是功夫还
不到家。你的妄想、烦恼、习气,无始劫就培养成,你念佛才念几天,怎么能伏得住!明白这个道理就好,妄想起来,不要理它,把精神集中注意在佛号上,一直念下去,念久了,功夫得力,妄想、杂念慢慢的少了。几时到没有妄想杂念,只有佛号,没有妄念,这是「事一心不乱」,就是「念佛三昧」。
「三昧」就是禅定。用念佛的方法得禅定。得禅定就是没有妄念,这是「事一心」。继续念,一直念下去,念到无明破了。怎么知道无明破了?般若智慧现前,也就是《心经》上说,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相,完全呈现在面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开般若智慧了。不但明了现前的事,即使是过去、未来也都能明了,这是智慧开了的样子。智慧没有开,没有妄想,是得禅定,是事一心不乱。从事一心提升至理一心,则金刚坚、利、明,「明」的作用就现前了。
『果位喻如来法身,金刚不坏身也』,如来的法身,是肯定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法身大士证得。虽证得,但不究竟、不圆满。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一直把四十一品无明断尽,证到究竟的果位,法身才圆满。所以,圆教初住菩萨证得一分法身。法身即是金刚不坏身。
此经别题,简介说竟。此经题对我们修学有很大的帮助,我们修学净土法门,将金刚之坚、利、明,融汇入三资粮,这样念佛,功夫自然得力。
经:具贯、摄、常、法四义,常则三世不易,法则十界同遵。又有径义,修行成佛之路径。
『经』是通题,凡是佛所说的一切法都称为「经」。「经」有很多意义,此处只取最常说的四义,就是『贯、摄、常、法』。
一、贯─是贯穿的意思。古人对佛经的注解,在经文前面都有科判,像表解一样。再大部的经,科判都判得很细密。《大方广佛华严经》,分量很大,它的科判表解就有厚厚的一册。更大的,像六百卷《大般若》,分量大,它的科判有好几本。我见到之后,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科判是解释经的,从科判里观察,才发现佛经不简单,真正做到不能增减一字。章法结构组织的严密是科学方法。从章法结构里看它思想体系的细密,条理整齐,丝毫不乱,这是贯的意义。最好的文章才能符合这个标准。
二、摄─指其文言能摄受人心。这就比较难,浅而言之,就是使你读了之后欲罢不能,好象磁石吸铁一样,有摄受的力量。诸位看报纸,看一遍,不会想再看第二遍,就是没有摄受的能力。好的小说,像中国古代的四大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你还想看第二遍,但是看过十遍、二十遍以后,就不想再看了。但是读《四书》、《五经》,摄受的力量就强,从小念起,念到胡须都白了,还是愈念愈有味道。换言之,这种能力可以摄受几十年,让你一生都不会厌倦,每读一遍有一遍的味道,这个摄受力量就大,所以称之为「经」。
佛经的摄受力量超过世间典籍,众生自初发心一直到成佛,这一部经都念不厌。这种摄受力太强大了。佛门的典籍,任何一部经论都有这种摄受力。读的遍数愈多,体会愈深!他为什么喜欢读?每读一遍有每一遍的悟处,愈念愈欢喜。
三、常─『常则三世不易』。「三世」指过去、现在、未来。老一辈的大德们,如虚云老和尚、印光法师、谛闲法师都采用中国古代的记载,释迦牟尼佛灭度到今年,三千零二十二年。三千年前讲的理论原则,现在也适用,将来还适用,永恒不变,这就是「三世不易」。世间许多典籍,很难超越时空,现在有用,过几年、百年、百世纪,终于被淘汰了。佛的典籍、教训永恒不变,万古常新。
四、法─指修行的方法,破迷开悟的方法,修行证果的方法。『法则十界同遵』,十法界众生,包括佛法界。佛还需要吗?需要,因为佛有很多不同种类的佛。天台家判教,有藏、通、别、圆四教。藏教佛、
通教佛、别教佛都要遵守这个方法、原则,才能达到究竟圆满的佛果。只有圆教佛才是究竟圆满,所以说「十界同遵」。具足以上四义,才称之为「经」。
『又有径义,修行成佛之路径』,「径」是道路的意思,是成佛之道。我们要寻着这个道路,才能超凡入圣。「经」还有「镜」的意义,就像是镜子。读经,要以经典的道理为标准,与自己的起心动念对照。用经典中的教训比照自己的心,清不清净,善不善良?经教是圣贤的标准。
合起来说,《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好比金刚一样坚固、锋利、光明,究竟圆满的般若智慧。佛说这部经,希望我们都能依世尊所说的金刚般若,开启我们自性的金刚般若智慧。这一生一定过得非常幸福、美满,决定超越三界六道;决定往成佛之道迈进,以至于达到究竟圆满的佛果。这是佛说这部经的意义。
◎显体
『体』义为性质,也就是世尊所说的理论依据。佛讲这部经是依据什么理论说的。如果没有依据,怎么能取信于人。所以一定要有理论根据,说明佛讲的这些道理、方法是从那里生出来的,这称为「体」。『显』是显示、显明。让我们清楚、明白,对佛讲的理论与方法的依据就能生起信心。
1、一切大乘经,皆以诸法实相为体。佛四十九年所说,无非宇宙人生真相而已。
这是说明佛讲经的由来。佛完全是根据事实真相,不是他凭空推想的。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法称之为『诸法实相』。「诸法」就是宇宙人生的一切法。「实」是真实,「相」是相状,实相即是真实相。佛经为什么值得我们相信、采取、接纳,因为他所讲的都是事实真相。「宇宙」是我们生活环境;「人生」就是本人。换言之,世尊所说一切经,
无非是为我们说明我们自己和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而已。还有什么比这个对我们更亲切!由此可知,如果对自己,对自己生活环境真相不明白,这就是迷。「迷」就是凡夫。如果对于自已,对于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清楚、明白,这个人就觉,「觉」就是佛菩萨。可见佛菩萨与凡夫,只是对自己和自己生活环境真相,迷、悟的不同名称而已。除此之外,那有凡圣的差别?所以凡圣是二法,也不能执着。凡圣名词的来源,就是对这个事实真相迷悟而说的。离开迷悟,确实没有凡圣这个名词。
2、智者大师以「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为经体。江味农以「生实相」为经体。
天台宗的祖师︱智者,在他《金刚经注解》的「显体」部分,是取本经的经文『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作为本经的经体,也就是世尊说法的依据。江味农居士以『生实相为体』。此处应当注意什么是「生」?我们原来是迷,现在觉悟了。其实「生实相」就是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世尊是依此而说经。下文解释实相。
3、「实相即是非相」,此中非字,是一切俱非,空、有、双亦、双非之诸相俱非,非亦不立。诸法实相,本来如是,真实如是。无以名之,强名实相耳。
『实相即是非相』,「实相」二字很难体会,难在凡夫总是离不开分别、执着。心中稍有分别、执着,距离「实相」远之远矣!这是「般若」最难懂之处。佛说「实相」,我们就紧紧抓住、执着一个实相,便又错了。清净心里那有这些东西?但是佛要不用这些假名词,怎么说法?为了说法,表达意义方便起见,不得不假设许多名词,是要学人从假名里,体会真实义。开经偈云,「愿解如来真实义」,才是如来言说之目的。要了解如来真实义,决定不可以分别、执着;一有分别、执着,就错了。故世尊在此不得不说「实相即是非相」,意思是教我们不要执着。
『此中非字,是一切俱非,空、有、双亦、双非之诸相俱非』,这是佛经常说的根本四句。我们起心动念,总离不开这四句,不是落在「有」,就是落在「空」,不然就是「亦有、亦空」,「非有、非空」。这就是佛法里常讲的「四句百非」;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着,就是这样产生的。佛告诉我们,这些错误观念都要舍。「非」就是舍的意思,都不能执着。『非亦不立』。非的念头也不可放在心上,「非」也不能成立。它只是指引众生悟入之言。若再执着这个「非」,你又错了!你的悟门永远堵塞。
『诸法实相,本来如是,真实如是。无以名之,强名实相耳』,「强」是很勉强的。建立一个名词称为「实相」。真实状况里,丝毫分别、执着都没有,则「一切皆如,一切皆是」;你就能看到一切法的真相。真相是「相亦非有,体是真空」。我们见不到真相,因为我们把「相有」与「体空」分成两桩事,相是相,体是体,不知道这两个是一桩事,所以没有法子开悟,没有法子懂得佛说的真实义。几时这种妄想杂念都没有了,就是真的离四句,真的没有妄想分别执着了,才能悟入体、相、作用是一,不是二,是一个整体。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生生不息的整体,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佛说这是法身,这是真我,这是事实真相「诸法实相」。
我是我,你是你,他是他,怎么会是一体?你若跟人说自他是一体,他不能理解,六道众生皆是把假相当成真实。所以对佛说的大经、深经,很难体会。我们接受佛的教导,一定要用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才能体会,像《无量寿经》经题上显示的修行三大纲领:清净、平等、觉。清净,是丝毫染污都没有。什么是染污?七情五欲,情爱、嗜爱是染。怎样平等?永离一切分别就平等。稍有分别,即是不平?由此可知,要离妄想、分别、执着,才真正能达到清净、平等、觉悟的境界。如果心里不清净、不平等,则是迷心。学佛就是要觉悟!我们修什么?就是修清净、平等。在不清净里修清净;在不平等里修平等。清净、平等心现前,这才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实相如是,没有
办法表达,不得已起个名字称为「实相」。
4、离即不取之义,「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无以名之,强名曰生。
『离』就是离相。世尊在大乘经上常说,「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不取』就是不分别、不执着。心里不要起分别执着的念头,事相上不能离开。事相上若离开,也错了,就落空;心里分别执着,就着有。因此心里实无分别执着,事上努力认真的做,这样才是空有两边都不执着,两边都不取,也就是本经末后教导我们修行的总纲领,『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不取于相」,最粗浅的意思是不受外境的诱惑。现在修行人为什么不能成就?在家同修难成就,出家人也一样不能成就,原因是受不了五欲、六尘、名闻利养的诱惑。六根接触外面境界,就起贪、瞋、痴、慢,就动心了,这怎么能成功!要想成功,必须外面不被诱惑,里面能做到不起念不动心,这才是真功夫。有此功夫,无论修学那个法门,都会成就;念佛可以得一心不乱;参禅可以明心见性;学教可以大开圆解,关键在此。这样深、这样重要的经典,释迦牟尼佛发起此经的因缘,完全在日常生活中,「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意义在此。
佛证得究竟圆满的果位,每天还去托钵,于世间荣华富贵的环境中,他真能放下,不受诱惑,内心确实如如不动。世尊所示现的最佳模范,无论在家、出家修学,要想成就道业,第一要「以苦为师」,唯能吃苦,才不为外境诱惑;第二要「以戒为师」,必能守规矩、守本分。人能守规矩、守本分,喜欢吃苦,这个人就能成就。不肯吃苦,不肯守法,修得再好,也决定出不了轮回。
从前出家人没有财产,住的道场是十方常住的,真的是「贫僧」。从前出家人修行都能了生死、出三界。现在出家人不一样了,现代是「富僧」。佛门常讲,「地狱门前僧道多」,现在出家人将到哪里去?真
的到地狱吗?!应当要有高度的警觉心。
现在出家人怎么会是「富僧」?接受供养多。从前出家人没人供养,一般信徒只是供养常住,而不是供养个人。个人纵然得到供养,也都交给常住,个人没有私财。现在出家人皆有私财,有积蓄,还有不少比在家人还要富有。须知出家人无财时没有贪心,心还在道上,老实念佛求生净土。若是积蓄钱多,还想再多,贪心愈来愈重,如何放下。
现在出家人,若不接受他人供养也不如法,怎么办?应知这里接受来,就当辗转布施出去,不可以积财物,要知道积蓄财丧道,果报在三恶道。人生光阴有限,要是堕落三恶道,历时极长,经有明训,亏就吃大了。所以要有高度的警觉心,要记住佛的教训「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在家修行成就,也是这两句。你看大藏经的《居士传》,在家修行成就的,不少是大富长者,自己的生活还是很简单、很朴素。他有福报、有财富,将财富布施给大众,让社会大众共享。他自己不享,福报虽然愈来愈大,社会大众享他福的人愈多,他与大众广结法缘,这是真正有智慧。古今中外的例子,我们看了很多。所以佛说的这两句话真实教诲,吾人果真想了生死出三界,一定要遵守。
『无以名之,强名曰生』,生实相,也没有办法说,不得已起个名字为「生实相」。
5、文字诠此实相。观照、观此实相。实相般若,则圆满显现,到彼岸矣。
『文字诠此实相』,文字和言语都是世尊教化众生的工具。『观照、观此实相』,所以言语、文字全是说明事实真相而已。你要得受用,要得好处,要用观照观察。「照」是用智慧观察,不是用情识思想。用智慧仔细观察,逐渐才了解事实真相。『实相般若,则圆满显现,到彼岸矣』。观察一切人、事、物,要用智慧,不能用情识。情识和智慧从那
里分别?有分别、有念头、有执着的就是情识;没有分别、不动念、无执着的就是智慧。
「观照」要用清净心、平等心观察一切法。如果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就不是观照,决定不能了解佛所说的真实义。纵然你说得天花乱坠,所著作的也全是凡夫知见,全是轮回心造轮回业。用轮回心、用凡夫知见解释佛法,佛法也变成世间法,所以佛法着重在行,不在说。如果心地真清净,一个妄念都没有,真的做到清净、平等,则一切世间法皆是佛法。若心不清净,则《大方广佛华严经》也不是佛法。此处要细细体会,才不至于学佛,学了一辈子,原来所学的全是世间法。由此可知「金刚般若」的重要性,我们不可以再错用功,否则就浪费自己宝贵的光阴与精力。
6、本经之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喻如金刚者,以其能离一切诸相,除我见,断烦恼,生实相。
这是为金刚立名,比喻本经的文字,教人观照的方法。『以其能离一切诸相』,这是《金刚经》修行重要的原则。「离一切诸相」,就是不取、不执着;不但世间一切诸法不执着,佛法也不执着。『除我见,断烦恼,生实相』。「实相般若」是一切众生自性本来具足的,不是外面来的。为什么本来具足的实相般若,现在不能现前?因为众生有我见,有烦恼。实相般若像太阳一样,我见、烦恼如云雾;阴天,云雾把太阳遮住,阳光不能现前。「金刚般若」能令乌云化解,使太阳光明遍照,就是「生实相」之义。所以,这部经的理论、方法、确实能协助修行人「除我见、断烦恼」。烦恼习气重的人,对本经所说的理论与方法,应当特别留意。我们了解佛说经的根据,道理、方法、境界,自然不会怀疑。所以,显体的目的,无非建立我们学习坚定的信心。
「信」为入道之门!世出世间,求学、修道成功与否,关键在老师。亲近一位好老师,他不但有修有证,而且和自己要有缘。没缘,再好的老师,对你也起不了作用。什么缘?你对他信赖、尊敬,这是
最重要的缘。因为你尊敬信赖,他讲的话,就能听,能照做。如果对老师没有信心、没有恭敬心,老师的教导听不进去,也不照做,就一点用处都没有。所以,和老师的缘,就是你心目中最仰慕、最尊敬的,你跟他学,决定有成就,《华严经》上说「信为道元功德母」。
◎明宗
『宗』是宗旨,修行的纲领。明白经典的理论出处,有了信心,信、解、行、证,他为什么不讲「解」,就讲「行」?这说明「行」的重要。佛法教学自始至终着重修行。纵然不解而能力行,也能成功。解得再透彻若不肯行,还是等于零。所以,在总纲领里不讲解而讲行,道理在此。事实上,我们观察自古至今,有很多没听过、没有读过经的人;老师教他念一句「阿弥陀佛」,他就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真的证得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往生时站着走的、坐着走的,预知时至,也不生病,证明行比解重要。
「解」是为什么人说的?为信心不坚固、半信半疑的人说的。为他详细讲解,建立信心。真的完全相信,解则可以暂时放下,一心专注修行,念到心地清净自然就解、就开悟,何必费那么多口舌!由此可知,世尊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就是为信心不坚固的人所说的。慈悲到了极处!上智之人(特别聪明、有智慧的),佛一说,他就懂、就开悟了。第二种是下愚之人,他不需要懂、不需要听,老实念就好,他也能成功。这两种人容易成就!最难的是半吊子,说上不上,说下不下,所以佛为这些人,才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凡是来听经的,都是当中这一层次的人,最难度的。这就说明他为什么不用「解」,而用「明宗」表修行。
1、宗者修也。经义之主体虽显,非修莫证。读经闻法,必以如说修行为主。
『修』是修正、修理。我们心思行为有了错误,才要修正。那些
错误?我们对于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说法、作法错了,惹出许多麻烦。麻烦就是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从一切心行错误中发生的假相,都不是真实的。「相」虽然是假的,受苦的感受可不假!就像晚上睡觉作恶梦,吓得一身冷汗,梦是假的,吓得一身冷汗是真的。在六道里,受苦是真的,因此就有必要修正。
修行,「行」是行为。行为包括见解、思想,意业是心理行为;口是言语;身是造作,身、口、意三业的行为都错了,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一个念头起,立刻就要省察,这个念头是正、是邪,是善、是恶,要很清楚明了。恶的、不善的,立刻止息。大家千万不要误会,修行一定要剃头发,一定吃长斋,要每天敲木鱼念经。那是修行的样子,表演给人看的;真正修行在起心动念之处。
『经义之主体虽显,非修莫证』,前一段显体讲的「实相般若」,要不是真修,还是见不到事实真相。一定要自己亲自证得,才能得受用,使我们生活在真实智慧佛华严的仙境中。
『读经闻法,必以如说修行为主』,为什么要熟读经典?经典的道理、方法,要牢牢记住,时时刻刻不忘记!这是我们修行的标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想想与佛在经上讲的相应、不相应。
佛教我们要生清净心,生平等心,生慈悲心。有人以为这种说法很难行,什么事都不能办。而认为办事定要心狠辣手,事才办得成功;孰不知佛办事比你高明多了。你今天办事成功,属下还怕你,心里并不服。佛菩萨办事令人心服口服,甘心情愿替他做。岂不比你高明多了!
本经须菩提尊者说过「深解义趣」,对于佛的经典,要深解。深解才晓得如何运用在生活上,用在工作上,用在处世待人接物,才是高明!因此我们熟读经典,一定要深解义趣,如教修行。所以佛法以修行为主,修行以读诵闻法、深解义趣为先。
2、修学唯以自悟心性为主,不重经教,谓之宗下。依文字,起
观照,证实相者,谓之教下。此佛家自称宗教也。
『修学唯以自悟心性为主』,禅家修行以明心见性为主。但是要明心见性,一定要修清净心。禅家用禅定的方法,恢复清净心;到相当深度的禅定,才能开悟。《楞严经》上说得很好,「净极光通达」,心净到极处就放光。心起作用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性德完全恢复。「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是我们修学的主要目的。
心性显露,不但智慧透出来,福报也现前。虽然福报现前,佛菩萨不受。释迦牟尼佛成佛了,佛的福报是圆满的,他不享受,每天还出去托钵,还当苦行僧。「不受」是真实受用、是大慈大悲,作修行者的榜样给大家看,要这样才能明心见性,才能达到一切究竟圆满。如果诸佛菩萨在果地上,福报现前,他若如凡人一般的,即不能教化众生。众生眼见佛菩萨享福,而要自己修苦行,就不能相信佛所教的。佛教我们修苦行,自己要先修苦行,作个榜样,我们才会心服口服!
我们吃苦,以为真的吃苦。佛修苦行,佛苦不苦?不苦,佛在恶逆境中没有苦受,在善顺境中没有乐受,他的心永远是清净、平等的。凡夫心有苦乐忧喜舍五种受,真的有苦、有乐。苦乐两边都舍离,才是真乐。离苦得乐的乐,不是苦乐之乐。苦乐的乐还是苦,还是有问题的。
『不重经教,谓之宗下』,佛法教学大分宗门、教下两门。「宗」专指禅宗,禅宗不着重文字,不着重经教,它着重悟性。禅宗接引的对象是上上根人。『依文字,起观照,证实相者,谓之教下』,这是从经典研究、探讨,依照经典的理论、方法来修行,称为「教下」。『此佛家自称宗教也』,此是佛家自称「宗教」之由来,与社会上一般人讲的宗教,意义概念完全不同。佛家讲的「宗」是禅宗,禅宗以外的宗派统称为「教」。中国佛教总共有十个宗派,除了「禅宗」之外,其余九个宗派都称「教下」。
现在学佛很难有成就,原因是佛教已变成「宗教」,而以宗教徒对于宗教的狂热,皆以此种心态来学佛。如果此人心地很清净、很善良,来生的果报是人天福报。换言之,佛法真正修学的目的,与此毫不相干;宗教式的学佛门路全走错了。不但禅宗以悟明心性为主,教下也是这个目的。只是方法、手段不同,方向、目标决定是一致的。
净宗念佛求生净土,还是这个目标。古德说得很清楚,「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我们业障重,烦恼习气重,参禅不开悟,研教也不能开悟,老实念佛求生净土,见到阿弥陀佛,就开悟了。阿弥陀佛有大智慧、有巧妙的方法,跟他学习容易开悟。此乃十方一切诸佛菩萨,为我们介绍的最高明的老师;同时生到西方净土永脱轮回,这个目的就达到了。
3、智者大师以「实相之慧,修无相之檀」为本经之宗。
智者大师解释《金刚经》,都是取《金刚经》的经义作为纲领,为我们说明修行的方法,以「实相的智慧,修无相之檀」。「檀」是布施。什么是无相之檀?不分别诸相,不执着诸相,就是真实智慧。布施之时,心里不留痕迹,若无其事,这才是『无相之檀』。着相布施是感情、情识,念念不忘自己做多少好事、多少功德。其实你把《金刚经》参透了,就了解着相布施全错了,所得的果报很小,三界有漏的福报而已。
如果是无相的布施,福德不可称量;纵然修小施,得大福德。因为他的心量大,尽虚空、遍法界,得福总与心量相应。着相的福有界限,所以修大布施,得小福。这是本经修行的宗旨,修行的纲领。
4、江注以「离一切相,修一切善」为本经依体起修之妙宗。
江味农居士所说的,与智者大师没有两样。江居士是近代人,所说的浅显易懂。智者大师是古人,用的文字比较深,二者是一个意思。『离一切相』,不着有;『修一切善』,不着空,空有二边都不着,就符合世尊在本经教导的精神。
5、本经修宗,在「无住」二字。全经观门、行门,尽在其中。
当年六祖惠能大师听忍和尚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开悟了!一悟一切悟,向下经文不必讲了,完全通达。不但《金刚经》通达,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都通达。不但佛法通达,世间法也圆满通达,这才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于是后人就认为《金刚经》这二句话最重要;其实不然,每个人的机缘不一样。其实《金刚经》上每一字、每一句,都能令人彻底觉悟。《金刚经》如是,其实一切经、一切法,又何尝不如是呢?但是「无住生心」,的确是《金刚经》上很重要的修学纲领。
『无住』就是不执着,一切法都不执着,世出世间法,空有二边都不执着。实在讲,惠能大师的根性与常人不同。他初见五祖时,五祖问他:「你到佛门里来,想求什么?」他答道:「来求作佛!」这个口气了不起,他到佛门是来作佛的。我读《无量寿经》,对法藏比丘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比六祖高明。六祖只说作佛,而法藏在世间自在王佛面前说,不但要作佛,而且要超过诸佛。
我们观察六祖的愿心与常人不一样,他改正神秀禅师的偈子,与《金刚经》修行的方法就相应。神秀要「时时勤拂拭」,六祖将它改为「本来无一物」。「无住」就是本来无一物,心境多么清净!
「观门、行门」二句很重要。『观门』就是对于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行门』就是怎样过生活。凡夫过的是无边苦海的生活,诸佛菩萨过的是圆满智慧的生活。我们如何脱离苦海,过佛菩萨高度智慧的生活,这是行门。观门、行门、修学的精华、纲领都在这部经中。
此经愈往后、愈精采,愈往后、愈明显。前半部所讲半吞半吐,后半部则完全说出来了。《金刚经》味道很浓!
6、大智度论云:般若要旨,在离一切法,即一切法。
『离一切法』是无住,『即一切法』是生心,生心与无住是一、不是二,是同一桩事,是同时的,没有先后,没有次第。生什么心?自度(自己觉悟)度他(与一切众生共同觉悟)之心。虽生心,决定不
能住,有住就错了。「住」就是着相、分别、执着,心就不清净。心里有一物,就不是能大师所讲的「本来无一物」。明白这个原理,就能体会到,空有,真妄,善恶,是非,人我是同一桩事情,「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体」。若能领悟到这一层次,契入这个境界,就不是凡夫,是法身大士。世尊讲经说法真正的目的,就是希望众生能契入这个境界,证得这个境界。
7、经云: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又云:以无我人众寿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菩提。阿耨菩提者,实相般若也。离一切相修一切善,观照般若也。因观照而证实相。
以此段经文作明宗的总结。世尊在本经告诉我们,离一切相就称为『诸佛』。此处讲的「诸佛」是指从初住菩萨一直到究竟佛果,总有四十二个阶位,是指分证位佛。由此可知,分证位的菩萨确实是佛,分证佛不是假的。
大乘经典里,如《法华经普门品》说:「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什么人能现佛身?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以上,都能随心应量。〈楞严经云:「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都有能力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以佛的应化身示现在世间教化众生,所以称为「诸佛」。这个地位也就是《华严经》讲的「法身大士」─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个位次。
要想证得法身,必须破一品无明。世尊在此教我们「离一切诸相」,才有能力破无明、证法身。如果着相就不行;着相修行,修得再好,能出三界,不能出十法界,也不能见性。如果修不好,三界都出不了。粗相不能执着,「粗相」指世出世间很粗显的形象。经云:「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此四相就涵盖世出世间一切诸相。动物、植物、矿物,乃至大自然种种现象,总不离这四相。
微细的四相很难离,难在自己还没有能力发现。一定要从粗显的地方离,譬如「名闻利养」是很粗的相,若不能舍弃放下,决不能出三界。念佛也不能往生,对于修行人是大障碍。「五欲六尘」,「五欲」是财、色、名、食、睡;「六尘」就是六根接触的对象,色、声、香、味、触、法,这些都是很粗的相。
经上教我们「不住」,教我们离都是放下、不可执着的意思。要从内心对一切法不执着,决不能放在心上,这样才能断烦恼。粗的烦恼,见思烦恼是贪、瞋、痴、慢、疑、恶见;细的烦恼就是无明。对一切法不执着才能得定,定功深了,才有能力破无明;假如还执着一切法相,还不能放下,「定」怎能成就?要有很深的定功,才能破无明,证法身,入诸佛的境界。
『以无我人众寿』就是离四相、离一切相。经上将菩萨的标准说为,「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非菩萨」就不是菩萨。此处的菩萨,标准相当高,是指大乘明心见性的菩萨,也就是法身大士,是真菩萨。在佛教里有权教、实教,「实」是真实,这是真实的菩萨。通常像我们受了菩萨戒,也认真努力修学六波罗密、修学十大愿王,这也称菩萨。所以,有名字菩萨、观行菩萨、相似菩萨,这三个位次的菩萨没离四相,都不在《金刚经》上。《金刚经》的标准最低限度是分证菩萨,四相都离了。天台家讲六即佛,菩萨也是六即,我们要辨别清楚。
在这部经里,世尊屡次重复四相;他的用意,我们不难体会。即使念一遍《金刚经》,若问佛在《金刚经》里讲些什么?「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便会记得。因为在经上重复念了很多遍,这就是教我们牢牢记住,一定要离相。不离不行,不离不能「见性」,我们所希求的无上菩提没分。「阿耨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菩提。无上菩提是成佛之法,证得无上菩提就成佛了。所以,世尊在此教导我们要离相,离一切诸相,包括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要认真的修善,真实利益一切众生的即是善。什么是真实利益,标准在那里,对初学的人来说,还是模糊不清;必须讲得更清楚明白一点。帮助一切众生开悟,这是善。如果在一切善法中,不能帮助众生觉悟的,都不是真善。佛法讲,菩萨帮助众生,度众生,第一要帮助众生觉悟,我们就能体会需要发心弘法利生。
世尊当年在世,一生就作榜样给我们看,到处讲经说法,将宇宙人生的真相为大众讲解明白,劝人离相修善。佛不但在言语上教导我们,还以身作则,这是行菩萨道。往后我们读到经文,就能看出世尊一生言行的细密之处,点点滴滴都为后学人作好样子,让我们向他学习。所以,佛教化众生不仅是言教,有身教,有意教。身、口、意三业,都是究竟圆满的教导。我们要学佛念念帮助一切众生觉悟,这是正法,决定不要让众生有疑惑、误会,走向迷信。这样的修学才能得阿耨菩提。
『阿耨菩提』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成中文是「无上正等正觉」,也是经上所讲一切善法的绝对标准。帮助众生觉悟,要正觉,不是邪觉。决定是离相,明心见性的这个方向、道理就是「正觉」。世间法里也有觉,世间的科学家、哲学家,对于宇宙人生也有相当的觉悟,但是他们未能破无明,未能见本性。这种觉不能算是正觉。世间一些宗教家对于宇宙人生,也有相当程度的觉悟,但是不能超出三界十法界。印度的宗教比一般宗教高明,他们修证可以生到非想非非想处天,依旧出不了三界,这也不能算是正觉。正觉唯独佛法中有。换言之,一定要离四相,才得到正觉,在佛门称为「阿罗汉、辟支佛」;再向上提升称为正等正觉。
佛法确实是「正」字招牌,正觉,正等正觉,没有离开「正」,正而不邪。「等」是等于佛,还未成佛;也是平等的意思。「平等觉」是法身菩萨所证的。换言之,见了性,性是平等的,所以见性的菩萨称为「正等正觉」。从圆教初住至等觉菩萨,都称为正等正觉。见性之后与一切众生接触,是用真心不用妄心。没有见性的人用妄心,不会用真心。妄心就是意识心、生灭心,一个念头起,一个念头灭,用的是妄想心、生灭心。见性之后,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用的心与如来果地上的真诚心一样,用真心。真心是永远不变,清净、平等的,
真心决没有分别、执着,所以称作平等心,真的达到清净平等。用这个心,即称之为正等正觉。
正等正觉达到究竟圆满,就称为「无上」。如来果地上所证的,一般也称为「圆觉」,圆满的正觉。我们对他用很尊敬的称号,「大觉」─圆满大觉,此即如来果地上所证的。是不是真的得到?如果真的有「得」的念头,则还有「我相」。「我得,你没得」,我相、人相,四相具足,确实没得。这是佛不得已,而方便说法,假设有个得,其实没有得。「得而无得,无得而得」,说有得就错了,说无得也错了。因为究竟圆满的大觉,是自性本来具足的。本来没有的,现在得到了才是得。佛说一切法,都是我们自性本来具足的,只是现在迷了自性,智慧德能不能现前。佛教我们断除一切妄想杂念,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心地立即恢复清净。清净心中,智慧德能又现前,似乎得到,其实是本有的。所以,大乘经上常讲「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是真的得无所得,此即是入不二法门。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本经『实相般若』。这一桩事佛说了许多名词,用意皆是教我们不要执着佛教的名词术语。实相般若就是真如本性,就是自性清净心。『离一切相,修一切善』是从事相讲的,般若是从体上讲的;事相也可以从作用上讲。有体当然有用。「自受用」是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念念不迷,「他受用」是帮助一切众生觉悟。无论自受用、他受用,都称为『观照般若』。若不能离相修善,纵
分享到: 1
微信公众号:福宝网 |
微信小程序:福宝网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文 述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文 述义 王骧陆居士著 我今天为什么要讲金刚经,用白话来述义呢?为要把金刚经上的妙用,移用在社
评论2015-01-0650653
金刚经讲义
金刚经讲义 吴润江居士 西康诺那呼图克图法嗣 大持明金刚上师阿阇黎耶 莲花金刚藏班智达 吴润江居士讲授 金刚乘
评论2015-01-0678532
沈家桢讲金刚经研究
沈家桢讲金刚经研究 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廿六日讲於纽约大觉寺 缘起 镜腊喻 发愿每日持诵金刚经 金刚经的感应
评论2015-01-0618285
《金刚经》中的关键句
《金刚经》中的关键句 在《金刚经》中,释迦牟尼佛说: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
评论2015-01-0650253
郭耀华讲《金刚经》
郭耀华讲《金刚经》 时间:2007年10月7日 14:00 地点:北京海淀区肖家河西山庭院 参加者:北京大学宗教哲学研究会
评论2015-01-0625359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略述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略述 徐恒志居士 缘起 前不久,欣收徐老赐赠《般若之花》等文集,拜读恩师近作《〈金刚般若波
评论2015-01-0658204
《金刚经》宗要释论
《金刚经》宗要释论 汉译佛典中,若论历来持诵者最多、感应最为昭著者,当首推《金刚经》。尤其从达摩门下五祖、六祖盛倡
评论2015-01-0661828
王骧陆居士全集 金刚释义意见
金刚释义意见 滔滔尘世,患起人心,心迷外境,自居于奴。遂迷声色,迷货利,迷武力,迷邪说,一切皆迷信,而以我是为众迷
评论2015-01-0697422
金刚经的现代意义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
评论2015-01-0637938
金刚经讲记
《金刚经讲记》自序绪言-介绍《金刚经》一、《金刚经》的地位-诸经中之最高(一)从有我的烦恼,到无我的解脱(二)从现实的生命,知究
评论2015-01-066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