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讲《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二(1994年3月)
2015-01-06431000
本经最重要的修学宗旨,就是本经的第一段: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前面已经简单介绍过了,色蕴包括了一切的物质现象,与物质相对的精神这一方面,一共有 受想行识 这四蕴,这四种都是因缘四法。
大乘经上常说的缘起性空,凡是因缘生法,都没有自体。这是观察到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的真实相,真实相都是空相。小注里头简单将这个空义介绍了四种,第一个空是什么都没有的意思,这个好懂。因缘所生执法,都没有自性,所以自体不是实在的,那么这个叫毕竟皆空。这一条好懂。第二个意思是虚空的意思,虽然没有粗相,但是有细相,有微细的相,一切诸法都是有虚空之意。我们必须要用智慧去观察才能体会的到。
第三个意思是心空义,第四个意思是法空义。大乘经纶里面所讲的空义实在是偏重后面这两个。心空是心理面清净,一丝毫的染著都没有,这就是心空的意思,也就是离蕴的意思。经纶里面常说,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远相,我们才能够观察到事实的真相。这个说法包含了这四种空义。法空,空是诸法的真相,因为一切法 相有体无 事有理无。因此一切诸法毕竟了不可得。金刚经上用梦幻泡影来形容,说的是非常的恰当,能把事实真相看透了,看清楚了,看明白了,这一切的苦难自然就消失了。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因为一切的苦难是从迷失事实真相当中产生的,迷了事实真相,就会有妄想,就会有执着,妄想执著带给我们无量无边的苦难。事实真相明白了,妄想消除了,执著永断了,所以一切苦难就远离了,这叫做度一切苦难。
表解里面给我们简单说明。第一个是叫我们谛观身心,但见五蕴。谛是仔细的意思,观是用智慧去观察,我们的身是色蕴,心是受想行识,仔细去观察,只见五蕴。在五蕴当中,求人我相了不可得,于是无量劫来。这个我执虚妄的执着就破了。一切烦恼都是从我执而生的。所以我执空了,烦恼就断了。烦恼断了之后,我们要求六道轮回,也了不可得了。什么原因呢?六道轮回,是从烦恼障义现出来的。所以小乘四果罗汉断见思烦恼他就超越了六道轮回,道理就在此地。所以六道里面分断生死就了了。我们在用智慧仔细去观察五蕴。蕴从缘生,所以,色受想行识也没有自体 缘生无性。这样求五蕴相也是了不可得,我们的法执也尽了。法执产生的障碍,就是所知障,障碍了菩提,障碍了涅槃。所知障尽,菩提涅槃自然现前变异生死也尽了。六百卷大般若,它真实地经义就在这一卷。所以,佛陀为我们说出事实真相,的确不难。可以说是一语道尽,一语道破。而我们在这一句话当中,为什么很难领会很难接受很难契入呢?那就是因为我们无量劫来,妄想执著太兼顾了,牢不可破了。必得劳累本师释迦摩尼佛,以二十二年的时间来为我们说出这一个事实的真相。而这一部心经正是这个真相的刚义。
上来这是讲般若修学的宗旨,说出来了。下面要详细说明五蕴。这个十二处十八界的真相,为的是便利我们观察,如果没有真实智慧的关照,就很难明达这一些事实的真相。经文的第二段阐明色空,先看经文: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一段经文里面,是说明五蕴皆空的道理。佛法里面讲空,空不当作无讲,空要是当做什么都没有了,那就不难懂了,也用不着世尊用二十二年的时间来解释它。难的不是离色相了解这个空义,也不是色相消失说它作空,而是讲空跟有是同时的,空与有是同一种事情,这的确非常不容易领会的。世间人的观念,空与有是对立的,是相对的。有就不是空,空就不是有,这个我们世间人理解。如果说有就是空,空就是有,我们听了就很难接受了,就很难懂了,但是它是事实的真相。所以般若里面所讲的色与空,是即色之空。即空之色呢,称之为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因为色是四大组合的现象,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一合相。空就是般若真空之理。法空是说的中道第一空,绝不是偏空。所以本经五蕴皆空是主题。色不异空这底下四句,可以说是它的注解。一切诸法,不但世间法,佛法也不例外。一切诸法,都是一合相,都是幻有,都无自性。如果我们细心从这个地方去观察,不难了解到事实的真相。
中论里面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我说是佛说的。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这个四句要合起来看,就是心经这四句话。由此可知,佛所讲的色,讲的空,讲的名,讲的中道,实在都是说明一个事实,都是说明一桩事情,我们不能够领会,是我们把这四个名相,看做四个事情。不晓得佛说讲一切是说的一桩事情。从一桩事情去体会,真相不难领会。
色法如是 受想行识跟前面这个意思完全相同,如果要细说呢,真要把色换成受想行识就行了。色不异空,我们把色换成受,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乃至于底下的识: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我们这样去念。多念几遍。古人常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不要落在意识里面,什么叫做意识,分别执着。离开一切分别执着。我们念,反复不断念着四句。意识就能够体会到了。
经文前面这个小标题里头,为我们说明色空的关系。第一句呢,是从假入空,就是色不异空这一句。第二句是从空出假:空不异色。空是真如,是自性,是本体。色是讲一切现象。一切现象是依本体而变现出来的。所以既然体不可得,相当然不可得。体不可以执着,相当然也不可以执着。第二句,空不异色,从空出假,尽虚空偏法界,一切万象统是从自性变现出来的。底下这个两句是空假相即,说明它是一不是二,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法如是,法法皆然。没有一法是例外的。所以佛在华严上说,破一微尘,出大千经卷。又说,佛在一毛孔,一毛孔中转大法伦,都是这个意思。如果色空不相即,性相不相即,怎么可能有这种奇妙的现象呢。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了解这个事实了。佛在经上所说的种种不思议的境界,我们自然能够相信,能够接受。般若所说的五蕴皆空的总纲领,对于我们念佛求生净土,有很重要的关系。
净宗常常说,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这些话也的确是事实。过去我在台中莲社求学的时候,李老师就曾经跟我讲过好几次,莲社的莲友有二十多万人,李老师非常感慨的说,真正念佛往生也不过是三五万人而已。当然,他老人家的话是非常的保守。因为我们晓得,台中莲社这么多年来,真正念佛往生的人,数字相当可观。如果说一万人当中有三五个人,这个说法就相当正确。可是这个比例还是非常大。关键在哪里呢,是在说就是看不破放不下。而般若经对于我们最大的帮助,就是帮助我们看破,帮助我们放下,换一句话说,它确确实实能够帮助我们念佛得生净土。因此,我们对这个经典也就不能不重视,这是我们今次研讨心经目标之所在。
五蕴,色是身体,受想行识是心理与心理的作用。那么皆空就是说明,我们这个身不是真的,心也不是真的。佛法里面所说的真与假,它的定义,真是永远不会变的,那叫做真。凡是会变的那就是假的,就不是真的。那么我们想一想,我们这个身体有生老病死,它是刹那刹那在变化,刹那刹那在生灭,那么它不是永恒的,它不是不变的。这就是说这个身相是假有,而不是真有。那么心与心理呢,也是如此。受想行识,这个心与心理的现象,心里的作用也是刹那生灭。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这是我们能够体会得到的。如果我们勤念,这个念能够保持而不失掉,那就成了三昧了,就叫做定了。这个定不住啊,那就做妄念。其实纵然得定,成就三昧了。三昧是什么,也不是一个念头的相续相而已。为什么呢,那个定的境界,既然有得就有失,有生就有灭嘛。所以定是相续相,世间四禅八定,第八定可以能够持久到八万大劫,他都不失掉。在八万大劫滞后,还是会失掉。这就说明,定的境界是一个念头的相续相而已。那么什么样的定才是真定呢?大乘经上佛告诉我们,自性本定,那才叫真真的三昧。自性本定没有生灭,没有入定出定,没有出入。像楞严经上所讲的,首楞严大定,这叫自性本定。华严、法华上所说的,就是这个境界。这个才叫真实的。性定跟修定完全不相同。凡是属于修定的,都是一个念头的相续相。唯有性定呢,离心意识了,换句话说,所有妄想执著分别统统都舍弃了。自性现前,自性本定。
那么由此可知,性定不是修来的。那么性定什么时候现前呢,到那一天,你真的照见五蕴皆空了,这个时候性定就显现了。为什么呢?五蕴皆空的时候,我执空了,烦恼障碍尽了,法执空了,所知障尽了,自性现前。所以自性本定当然也现前了,这个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确实是相当不容易。为什么呢?这就是前面所说的了。我们反复无始劫以来,我执习气非常之重。古德们所谓,理可顿悟,事须渐修。佛把这些事实真相,几句话就为我们说破了。根性利的人,善根厚的人听了能接受能明了。可是要把境界转过来,那还得要想当时间的去修持。所以事要渐除。事,怎么个除法,那一定要明理。要知道理跟事是一不是二。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之间。我们对人,我们观察万物,我们对事,心里面时时刻刻能提起关照的功夫,那就是 照见五蕴皆空 ,照见这一切,人事物皆是诸法空相。我们在这个诸法空相 里面修什么呢?把自己无始劫以来,这些错误的见解,错误的思想,习气能逐渐在般若智慧光明之中,把它淘汰的干干净净,这叫真正修行。佛在 大方广佛华严经 中,特别是末后一会,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给我们作出了历事练心,真实修行的一个好榜样。我们能够多度,多思维,多体会,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就能够断烦恼,就能够断习气,就能够看破放下,然后对于弥陀的愿行,才能够有真实的体会,才能有几分相应。决志求生净土,这一生当中自然成就,这是般若对于我们极大地帮助,极大的利益。
诸经说五蕴,先说色后说心,这个次第也有一个道理在。因为五蕴的根源是重叠而生起的,由 一念不觉,这一桩事,佛在楞严经里面说的很透彻,说的很多,说的很明白。这一念不觉,就把真如自性转变为无明业识。这些话,要仔细的听,不能够去思维想象。正是马鸣菩萨所说的,我们要 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换句话说,我们只听,老老实实听,不要去想它的意思,一想就错了。怎么一想就错了呢?就是我刚才讲的,一念不觉,把真如自性转变成无明业识。你就想,真如本性是真实的,它为什么会变成无明业识呢?你这一想,你就把真如自性转变成无明业识了。话不能不这么说,事实真如怎么会变成业识呢?不会的。譬如我们说今天阴天,太阳被云层遮盖住了。我们听了意思明白了。今天阴天,为什么会阴天?太阳被云层遮住了。假如你要是细细的想呢?太阳比地球大的太多了。太阳怎么可能被云层遮住呢?那这就生起了妄想了。说实在话,太阳永远不会被云层遮盖。真如自性,永远不会变成无明业识。无明业识是什么呢?就是那个一念不觉。就是这个东西。这叫无明本。无明的根本。 那么有了这个东西呢,真如本性起作用,在作用上戴上这个东西。譬如说,我们眼睛能见。眼睛是自性。我们戴上眼镜,这个眼镜是附带的。戴上眼镜呢,眼睛还能见。眼睛透过了眼镜见外面的景象,我们就做它作无明业识,叫它做第八识,那么眼镜,是不是真的妨害了眼睛呢?没有。这个里面的关系。一定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么因为有识,这就是阿赖耶识了,所以才有行。因为有行,所以才有想,因为有想,所以才有受,因为有受,它才有色。这是我们从五蕴里面来讲。
要是从法识里面来讲呢,那就是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说法虽然不一样,意思是一样的。同样都是说出这一个事实的真相。那就是讲自然现象的发展是从细至粗,它有层次,所以它有秩序,它不紊乱。世间人不知道事实真相,看到这个星球在太空运行,大地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不晓得事实真相,以为是有一个神明在那里主宰,在那里安排,安排的这么有条理,这么样有秩序。他不晓得这个大自然的演变是有次序的。那么这个就好像我们一个人穿衣服,穿衣服一定先穿里面的一件,再穿外面一件,再穿外面的外衣,是从里面一件一件的往外穿。脱的时候,先脱外面,再拖到最后,这个次第不能够错乱。所以迷的时候,从无明逐渐逐渐发展到粗相,那么我们要回归自性的时候,一定要先从外面下手,所以先管色空,然后再管行空。就是先除五蕴的色蕴,然后次第再除受想行识。楞严经上说,生因识有,灭从色除,就是说的这个意思。所以五蕴次第是这么来的,决定不能够错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用功,对于念佛人来讲,有很大的帮助,我们把事实真相搞清楚了,搞明白了,就是看破了。
看破之后,真正的功夫就是放下。第一,我们对于一切色法不执着了。知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对于自己的身体色身,以及这个世界所有一切人事人物,我们能够放得下,这是第一。再进一步,我们对于受,受也能放下了。那就是说不在追求享受了。苦乐忧喜的享受,能够随缘而不攀缘,正是普贤菩萨所说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苦乐忧喜不是没有,有。我们处在顺境逆境当中,心地都清净,都平等。顺境里面不起乐受,逆境里面不起苦受。我们这个受,真的就放下了。再进一步想行识,像前面这个例子一样,都可以舍离,都可以放下。那么念佛自然就成就三昧了,自然就得一心不乱。
微信公众号:福宝网 |
微信小程序:福宝网 |
心经讲解
心经讲解 作者:黄念祖居士 一、《心经》要义 今天给大家讲我们经常念的一本经,也是字数最少的一本经。它就是《般
评论2015-01-0650655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解释
心经解释 作者:林中元居士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运用智慧观察),照见五蕴皆空(了
评论2015-01-067485
心经 广释
心经 广释 〔古印度〕扎夏萨生论师释 任杰由藏译汉 顶礼妙吉祥童子及圣观自在菩萨 此经当以十义显明释:(一)般若之
评论2015-01-0666169
心经 讲记
心经 讲记 圣一法师讲 [弟子衍轮恭录] 一九九二年五月於九龙文化中心 内容简介: 佛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
评论2015-01-0650906
《心经》隐藏的神奇密码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唐太宗时,有一
评论2015-01-0638368
心经略释
心经略释 [迦湿弥罗]姿纳弥扎论师释任杰由藏译汉 顶礼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母 于此薄伽梵(世尊)母般若波罗蜜多心
评论2015-01-0649922
《心经》讲记
佛说《阿含》十二年,继说《方等》八年,然后说《般若》二十二年。《心经》三百字,包括《大般若经》全部。 《心经》译本
评论2015-01-0643804
心经略说
心经略说 黄念祖老居士 以一九八七年于美国维州莲华精舍录音为基础 一、心经两种形式 在我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的
评论2015-01-0610983
心经释义
心经释义 无论是世间或是出世间,「听闻」均扮演重要的角色。世界各国对教育及知识的提升非常重视,台湾的知识教育水平很
评论2015-01-0612737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句解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句解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释智谕作解 心经译本甚多,唯玄奘大师因缘殊胜,且译笔简洁,古今独多采用
评论2015-01-063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