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文化首页 频道列表

寻访智者大师故里——略谈监利天竺山北洲寺与两圣僧

2018-07-18 21:328770

南北朝隋代之际,监利县出了一位杰出高僧,世称之为“东方释迦”,也是中国哲学史上屈指可数的伟大哲学家,他的名字叫智顗,被皇帝敕封为“智者大师”。

2018年早春的一天,风和日丽,大地一派生机。我应邀和监利县径行念佛团的几位朋友一起,驱车寻访智者大师故里天竺山北洲寺。

天竺山北洲寺位于监利县城西北三十公里,即今周老嘴镇所在地西约三公里处,监利至武汉的国道就途经这里。刚进周老嘴西郊,只见公路南则一片绿树掩映,亭廊曲回,碑林磅礴,景观宜人,这里是湘鄂西烈士陵园,早期柳直荀等湘鄂西烈士就埋葬在这里。主席悼念柳直荀的著名诗篇《答李淑一。蝶恋花》手迹,镏金镶嵌在硕大的浮雕屏上,庄严隽永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大时期,湘鄂西中央分局、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就曾设立在周老嘴,如今这里是全国重点遗址保护单位。不仅如此,周老嘴以及周老嘴附近的天竺山一带,历史上还曾先后是古华容县、华容公国、成都郡(侨置)、丰都县、玉沙县、监利县治所所在地,文化底蕴十分深厚。

烈士陵园西侧,一条白色水泥道路穿过如画似锦般的田园直达天竺山北洲寺。

一、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映入眼帘的天竺山,没有奇岩怪壁,没有古木参天,而是一个于一望无际水稻地里隆起的土丘,唯有散落于土丘满坡的秦砖汉瓦碎片在诉说着它的古老与沧桑。山上两幢殿宇一栋寮房呈品字形掩映在绿化草本丛中;坐北朝南的中轴主殿以及东则辅殿都在规划施工中。寺中住持法师年届不惑,兼任监利佛教协会副会长,知识广博,亦很健谈。寺僧介绍说,他早年出家,游方过粤、浙、湘、鄂等地,于2014 年巡游天竺山北洲寺,因有感宿世因缘,便在这里驻锡下来。他说:北洲寺始建于汉光武帝(25-57)时期,比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汉明帝永平七年(64)还早一二十年。南北朝时期的智者大师七岁时就是在这里跟着母亲拜佛、诵《普门品》的。

二、何为“天竺”?

“天竺”是古代对当今印度和巴基斯坦南亚国家的统称。《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天竺国一名身毒”。唐初统称为天竺。

天竺山北洲寺之“天竺”是否与历史上西域佛教传入监利有关呢?多方寻访当地耆老都不得而知。不但北洲寺所在地名冠天竺山,而且天竺山所在地也叫天竺村,古今一如。这些都说明在这里曾经一定发生过与西域文化相关的重大事件。

《监利地名志》编写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新中国成立后,也是有史以来普查较为全面,收集较为详尽的一部地名专著。关于天竺,上面有这样的记载:

“天竺大队:地处揭老公路东侧。以境内古有天竺山而得名。华容城遗址位于天竺大队三房台(村)附近,方园约十余平方公里。城址西沿有两大墓葬区,一西南向,一西北向,分别长?约百米,古砖碎瓦隐约可见,陶片刀币亦时有发现。城西北向有一宽约50米的开阔地带,传系古时通往江陵(当时称南郡)的车道。战国末期白起陷郢,偏师即沿此道东下容城。城南偏僻小径即著名的古华容道,曲折蜿蜒过毛市(自然镇)涉沙湖南下曹桥(村),长约12公里。三国时曹操赤壁败绩,曾抄此道狼狈北归。

古天竺山(天竺山因何得名已难考信),即楚章华台遗址。文人墨客多涉此地,并留下了不少著名诗篇汉时,章华台已成废墟(毁于何年已不可考),征西将军马援曾在此废墟上修‘百(北)洲寺’。唐初,尉迟恭重又扩建,并请画匠绘`章台晓霁`缀以诗文挂于内壁。寺门大书对联云:

名著容城登八景 寺由汉室立千秋

可惜后来兵火叠径,古寺终至倾圯,仅存古画`章台晓霁’。清时录入《监利县志》,称`容城八景’之一。”

此外,遍查《监利县民间文化三大集成》,“天竺山”名字由来仍一无所获。

三、《北洲寺碑记》

“功夫不负苦心人”。旧版清同治《监利县志》在监利县仅藏有二套,一套藏县档案馆,一套存县史志办公室,平时查阅不甚方便。好在2016年县地方志办公室重刊该志并赠予本人一部,悉心翻开旧志艺文篇,竟赫然发现一篇《北洲寺碑记》,有关天竺山北洲寺的来历尽载其中,令人喜出望外。碑记中云:

“容城天竺山北洲寺,何昉乎?稽诸父老所传闻,则自汉光武帝始也。汉遣马援征临沅,曾驻节容城。班师凯旋,民老幼妇女不惊,市贾不变。邑之人思慕其功德不衰,相与立祠祀。历代以来,废而复兴。邑人岁时展谒,必拜伏波将军。亦可知将国兵而为人之司命者,不在彼而在此也。迨后西竺僧普慧杯渡江上,飞锡峰头,炉无火而,泉有宝而常聚,迄今乡人犹啧啧以为美谈。此天竺山北洲寺之所由名也。”撰述者张逢吉。

张氏何人?要识其文先识其人。经查科举,张逢吉:监利县人(所属乡镇不详),清康熙五年丙午(1666)举人,涞水(属今河北保定)知县。

肇启建寺时间汉光武帝年间与民间传说相同。有所出入的是建寺由来,民间传说是“马援征交趾(交趾,今越南河内)”率军过云梦,不期突遇大风浪,不能前行。于是,马援在这里拜祭神明,并许愿若得风平浪静,顺利出征,待得胜回朝,定来建祠答谢,永祀香火。果然风雨即停,马援率部一举平定了交趾郡二征叛乱;回朝后奏准皇上,在这里建祠祭祀。就是说北洲寺最早是由马援所建。

而碑记所载,系马援征临沅,曾驻部这里,军不扰民,秋毫无犯,邑人感德而立祠纪祀马援,即寺由乡人所建。兹看马援征临沅的历史记载:

《后汉书·马援传》:建武二十四年(48),湘西武陵五溪蛮(五溪是五条河的名字,都是沅江的支流)叛乱。武威将军刘尚奉命征讨,全军覆灭。接着,光武帝又派谒者李嵩、中山太守马成等前去征讨,也都遭到失败。“五溪蛮”成了光武帝乃至中原的心腹大患,这可如何是好?这时,六十二岁的马援坐不住了,主动请缨。光武帝担心他年迈,不许。马援请求再三,并亲自上马表演了一番,以示英武不减当年。光武帝放了心,笑道:“矍铄哉是翁也!”于是,命令马援率军士四万人南征五溪。

次年春天,马援率军到达临乡(今湖南桃源县)。适逢蛮军进攻临乡县城,马援指挥军队迎击,蛮军大败,斩获两千余人。后又与蛮军于下隽(今湖南沅陵县)、五溪、壶头山(今湖南沅陵东)苦战,

双方对峙了几个月之久,汉军粮草消耗殆尽,主将马援也终因年迈体弱,感染时疫病死在沙场上。而马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的名言,流传至今,激励男儿勇于上战场,不怕牺牲。

临沅与监利滨江(长江)介湖(洞庭),尤其监邑南境“三江口“,是扼守洞庭咽喉军事要地,三国吴鲁肃就曾率水军据守在这里。依此可知,马援征临沅,驻军容城,乡人感念其功德为其立祠记念,应当比较符合历史真实,因此天竺山北洲寺的始建是乡人所立,祠祀马援。

但是,立祠纪祀马援,当初就称“北洲寺”吗?古代祭祀场所都称之为祠、庙;而“寺”是官署,是国家一级机构相关办公场所。如“大理寺”,官署名。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庭,掌刑狱案件审理。“鸿胪寺”,秦曰典客,汉改为大行令,武帝时又改名大鸿胪。鸿胪,本为大声传赞,引导仪节之意。大鸿胪主外宾之事。

东汉永平十年(67),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永平十一年(68),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佛教寺院的一种泛称。

因此,北洲寺的“寺”,作为祭祀马援场所的名称是不妥的,原因在于“寺”引伸用于佛教寺院,是马援生后多年的事情,且“寺”仅限用于佛教场所。

那么北洲寺最初何名?我们在《大清一统志》里找到了答案。《大清一统志·巻二百六十九》载云;“马伏波祠:有三:一在江陵县东草市,一在石首西南,一在监利县北八十里,祀汉马援。”也许这三地都是马援征临沅所驻军过的地方,其德风所被,一同感戴。可以说天竺山北洲寺,古为古容城“马伏波祠”(马援征交趾,敕封“伏波将军”)。《隋书地理志·荆州》云:“大抵荆州率敬鬼,尤重祠祀之事。”盖也为佐证。

四、天竺神僧杯渡禅师

《北洲寺碑记》载云:“迨后西竺僧普慧杯渡江上,飞锡峰头,炉无火而,泉有宝而常聚,迄今乡人犹啧啧以为美谈。此天竺山北洲寺之所由名也。”却原来古容城“马伏波祠”,迄此由于“西竺僧”杯渡禅师的住锡,则其地化名为“天竺山”,祠改名为“北洲寺”,一个神明祭祠场所变更为佛教伽蓝,实现了它宗教意义上的融合与飞跃。

杯渡何许人也?

据《大藏经·梁高僧傳·卷十》记载:“杯渡禅师为南北朝刘宋时代来自天竺的佛教僧人,不修细行,神力卓越,世莫测其由来。”当初人不知他的姓名,但因他常以木杯放水中泛行渡海,故此称其为“杯渡”。

据说杯渡是把佛教传入地藏菩萨道场九华山的第一人。《乾志》四十二:“东晋隆安五年(401),佛教由天竺高僧杯渡禅师传入九华山。”“九华化城寺,始于晋隆安之五年,初名九华。唐建中初,郡守张岩,表请敕赐今额,天竺杯渡禅师所筑也。”

嗣后元嘉年间(424-453),杯度自称:“贫道当向交广之间不复来也”云云。当时的交广地区相当于现在的广东省、广西省和越南北部。据《嘉庆新安县志》卷之十八胜迹略云:杯渡“憩邑屯门山,后人因名曰杯渡山。复驻锡于灵渡山,山有寺,亦名灵渡寺。”“新安县”即今深圳市;“屯门山”即今香港青山。“杯渡仙踪”曾列入新安八景之一。青山禅院位于香港屯门区西青山山腰,是香港三大古寺之一。原名杯渡寺,是香港的三大古寺之一,寺内的遗迹有杯渡庵、杯渡禅像等,当年青山人文景观如今仍为不少游人所称颂。

关于杯渡禅师的名字,传无明载,但地方文献有迹可循。《乾隆太平府志》卷十四《重建单传阁记》有这样记称:“太平州隐静寺实杯渡尊者道场,江左大迦蓝(寺院)也。”《太平府志·古迹·寺观》载:“隐静寺,在县东南三十里隐静山,一名五峰寺。刘宋(420-479)杯渡禅师建,旧额‘江东第二禅林’。宋大中祥符间(1008-1016),改普慧禅寺。”“明洪武初(1368年为洪武元年)改今名。”太平府治所在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这就是说隐静寺,初为五峰寺,杯渡禅师重建后更名“普慧寺”,明代改今名。杯渡禅师重建五峰寺后更名“普慧寺”,想必“普慧”关联杯渡禅师,且后改今名“隐静寺”亦指杯渡禅师栖隐地。如果这个设想成立,那么此“普慧”与《北洲寺碑记》中的“普慧杯渡”相吻合,说明“普慧”是杯渡禅师的名字,“杯渡”是他的指代名称。

同时,《北洲寺碑记》还记述了杯渡禅师运化神通的两个重要情节:一是无火自然,井涌百宝,其宝井遗址犹存,为乡人所传诵。二是“飞锡峰头”。据说杯渡禅师游化四方,凡测度胜地的时候,常用“飞锡”神通,就是把袈裟包裹锡杖扔向空中,锡杖飞向之处便是游化之胜地。可见昔日的杯渡“飞锡”,有如今日的电子雷达,赋人以千里眼功能,探万物于目前。杯渡禅师既然飞锡而来,天竺山北洲寺必是胜异之地。杯渡禅师如此神通广大的西域神僧,是不会无缘无故地来住锡天竺山北洲寺的,一定是有大事因缘。什么大事因缘?恐怕世人至今不明。据传记云:杯渡禅师游化南州(指楚以南之地),过一陈氏人家时,特地对陈家人作悬记,说他们是善门之家,祖上有德,日后会出有大福报的人,并在陈家门上写了“福德门,灵人降”六个大字。南州:泛指南方地区。《楚辞·远游》:嘉南州之炎德兮,丽桂树之冬荣。 姜亮夫 校注:南州犹南土也,此当指楚以南之地言。《晋书·羊祜传》:南州人征市日,闻祜丧,莫不号恸。是指羊祜官荆州剌史,荆州百姓在集市之日闻之羊祜的死讯,罢市痛哭,街巷悲声相属,连绵不断。同是晋朝之时,杯渡游化南州,当是游化到荆州。

传记中并无记述陈氏名谁,最终出了什么样的人。传记之外的多年后,南州果然有人天景仰的高僧,人称东方小释迦,“八相成道”在陈氏人家降诞,法名智顗,俗名陈德安。

五、颖川世家,迁居容城

《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门人灌顶撰)载云:“大师讳智顗,字德安,俗姓陈氏,颍川(今河南许昌)人也。高宗茂绩,盛传于谱史矣。暨晋世迁都,家随南出,寓居江汉,因止荆州之华容县。父起祖,学通经传,谈吐绝伦,而武策运筹偏多勇决。梁湘东王萧绎之荆州,列为宾客,奉教入朝领军。朱异见而叹曰:‘若非经国之才,孰为英王之所重乎?’孝元即位,拜使持节散骑常侍益阳县开国侯。”由此可知,智者大师俗姓陈,字德安,祖籍颖川今河南许昌人,晋代随朝廷自洛阳迁都建康(今南京)而迁居荆州华容县。古华容县即今监利县(今湖南之华容县是隋开皇十八年(598)由安南县改置),古华容县治所在古容城即今周老嘴镇天竺村。至智者大师出生时,陈氏人家已迁居这里近200年。

智者大师祖上陈家为颖川贵族,为什么没有随朝廷南迁当时京都建康(南京),以至智者大师父亲陈起祖文才武略时为东湘王、荆州刺史萧绎的重要智囊,并助萧绎在荆州立帝,功封持节使、散骑常侍、益阳开国候,也没有官居后梁之都荆州,而是僻居容城呢,其中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久远的文化承续。

汉末魏晋是中国历史上士族门阀制度最为鼎盛的时期。东汉末年以来,地方上的世家大族对起着巨大的作用,士族名士成为士大夫的核心。颍川陈氏正是以汉末大名士身份起家成为当时的巨姓望族,世代传袭,名重魏晋。汉末魏晋颍川陈氏家族成员陈寔、陈纪,陈群、陈泰、陈佐、陈坦、陈眕等十三人史实见载于《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及《世说新语》等书。颍川陈氏可谓为当时的一流高门。所以智者大师别传中云:“高宗茂绩,盛传于谱史”。

晋永嘉五年(311),晋王朝内部刚刚平定“八王之乱”,外又遭北方割据势力汉赵刘聪遣石勒、王弥、刘曜等率军攻晋,在平城(今河南鹿邑西南)歼灭十万晋军,又杀太尉王衍及诸王公。旋攻入京师洛阳,俘获怀帝,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是为永嘉之乱。

永嘉之乱后,晋朝统治集团南迁,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史称衣冠南渡。衣冠,古代士以上戴冠,因用以指士以上的服装。衣冠南渡,指大批缙绅﹑士大夫及庶民百姓随之南迁。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南迁,据现代史学工作者统计,这次迁徒人口达90万,占全国总人口450万的20%。南迁的中下层民众,大多集中安置在江南、福建一带,如福建新设晋安郡,即是晋人集中安置之所。而少部分士大夫上层阶级,他们本身则因而游走宦海、因经济而求田问舍、因文化而纵意肆游、因出身而免除税役,既游离于集中安置政策之外,又不被居住地官吏所辖,被称之为“游宦”。智者大师祖上大概属于此类,这是智者大师祖上迁居容城的原因之一。

此外,容城与颖川还有一个文化关连上的重要因素。何为容城?春秋战国时期,许国(今河南许昌、晋时的颖川),遭到郑国的侵略,请求楚国保护,得到了楚王的允许,后经过很多周折,终于在昔日楚国腹地今监利县境内建立了容城国,成为楚王的附庸国。许国外称许国,内称容城国,是国中之国,所以称之为容城。《春秋左传》:成公十五年(-576)“许灵公畏逼于郑,请迁于楚。”《春秋?定公四年(-506)》:“许迁于容城。”

楚国为什么不直接吞并许国还允许许国在自己境内存在呢?“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其实,楚国有楚国的划算。楚国要掌控一个地近周天子所在地洛阳的政权,以便日后以协助许国复国为借口,挥师北上,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实现“问鼎中原”之梦。

许国侨置于容城这段斑澜历史曾彪炳于史册,想必来自许国亦即颖川的智者大师的先祖们,对容城这个曾经的第二故国,是不同于旁人,至少在文化上会有某种莫名的亲近感的。

容城即汉华容县治所,由于容城境内有楚王行宫章华台,遂取“华美容城”之义名“华容县”。《水经注》:“台在今华容城内。”《湖北省建制沿革》:“《清一统志》梁(555-587)废华容入监利。”宋沈括《梦溪笔谈》:“华容即今之监利,非岳州之华容也,至今有章华故台在县郭中。”《湖北通志》:“周老嘴关西三里为华容县故城。” 潘桂明(苏州大学哲学系教授、苏州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智顗评传》:“智顗,字德安,俗姓陈。陈氏祖籍颍川(今河南许昌)”。“永嘉南渡之际,为躲避北方战乱,陈氏一家随之南迁,寓居荆州华容(今湖北监利县西北)。”以上一系列典籍文献,与《天竺山北洲寺碑记》互鉴不悖,一致说明今监利县天竺山北洲寺即智者大师故里。

就在笔者撰写本文的过程中,天竺山北洲寺住持登首法师又传来消息、电子图片,北洲寺又挖出新的石碑,碑云北洲寺还曾名“容城北门古寺”。这一记载非常重要,它为北洲寺与华容县容城确定了连为一体的方位座标,具有“活化石”价值与意义。

六、智者大师生平与行持

智者大师名智顗,字德安,生于梁武帝大同四年(538),圆寂于隋文帝开皇十七年(597);世寿六十,僧腊四十。师俗姓陈,祖先原居今河南许昌;晋朝时,先人因避乱而迁居今湖北监利。父陈起祖,母徐氏,二人均虔信佛教。徐氏生大师前,曾夜梦五彩祥云萦怀,又三梦口吞白鼠。师诞生之夜,室内竟然无灯自明、光照粲然,直到隔天早上。正当陈家为再度添丁、准备杀猪宰羊大事庆祝一番之际,意外发现火灭汤冷,始终无法生火烧开洗擒猪羊的用水。适巧,当时有两位僧人扣门相告,对起祖公说:“善哉!善哉!府上二公子宿植德本,日后将出家为佛门龙象。”师自幼“卧便合掌,坐必面西”。稍长,大师一见佛像便虔诚礼拜,每逢僧人必恭敬以待。七岁时,大师喜往佛寺,得寺僧口授《普门品》;大师将读过一遍即能背诵,诚宿慧之开显也!

大师十五岁,正值梁朝颓败之际,深切感受邦国不靖、家园离乱的痛苦,志求出世,遂于长沙佛像前发大愿,“誓作沙门,荷负”,以续佛慧命为己任。十八岁时,师依止湘州(湖南、广东与广西交界处)果愿寺法绪和尚出家,随后师事慧旷律师,并诣大贤山(湖南衡阳南部)读诵《法华经》、《无量义经》与《普贤观经》,大师于二十天内,即穷尽此三部经的奥义秘旨。

陈文帝天嘉元年(560),大师二十三岁,至河南大苏山亲炙慧思禅师。师徒二人初会面时,思师即叹曰:“昔在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大师在慧思禅师的指点下修习“法华三昧”,经十四天的用功,当读诵《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至“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时,大师寂然入定,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大师将定中所证之悟境向慧思报告。思即叹:“非尔弗证,非吾莫识。所入定者,‘法华三昧’前方便也;所发持者,‘初旋陀罗尼’也。纵令文字之师千群万众,寻汝之辩,不可穷矣!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尔后慧思每令大师代为宣讲经论;大师“智方日月,辩类悬河。”慧思曾有如下之赞语:“可谓法付法臣,法王无事者也!”大师亲教慧思七年后,奉慧思“传灯化物,莫作最后断种人”之严命,与“汝于陈国有缘,往必利益”之指示,偕法侣二十七人至金陵(南京)弘化,时年三十岁。

大师于金陵瓦官寺八载,宣讲《大智度论》、《次第禅门》等经论。期间,僧俗二道求法于师者,不绝于途。大师善巧开示,咸令彼等同餐法味、皆蒙法益。陈太建七年(575)秋,大师依先前梦兆迳往浙江天台山,时年三十八。大师初抵天台,即获居山三十年之定光老禅师的全力护持。定光对大师说:“山下有皇太子基,可造寺院。”大师问道:“如今盖草舍尚且困难,不知何时才能办到?”定光答说:“今非其时,待三国(北周、北魏、南陈)统一后,自有贵人来造此寺。”定光更预言:“寺若成,国即清!”大师因此萌发建寺之愿。

大师幽栖天台山前后十年,不但禅观功夫更趋究竟,也在此自修自学阶段,建立天台宗完备的理论体系,使天台宗成为佛教东来后,首先发展演变为最具中国本土佛学特色的宗派。大师依据经论以《法华经》为宗骨,以《大智度论》为指南,以《涅盘经》为扶疏,以《大品般若经》为观法,并传承北齐慧文禅师的“一心三观”、南岳慧思禅师的“法华三昧”,加上自己修学的体证,直承佛旨,建立“教观并重”、思想体系博大精深的天台宗。“五时八教”、“五重玄义”、“一念三千”、“六即佛”等重要的佛教义理名相,皆出白天台宗。

陈少主至德三年(585),大师四十八岁,应陈少主七次遣使诏请,出天台山再度到金陵弘化。隋文帝开皇九年(589)隋灭陈,师率众避难于庐山。次年,文帝派使者向师问候,并请大师与他“共振佛教,以化世人”。开皇十一年(591),大师五十四岁,复应晋王杨广(即日后继位的隋炀帝)礼请,到扬州为彼授菩萨戒。晋王对大师赞叹说:“大师传佛法灯,宜称智者!”此后,人们便以“智者大师”尊称之。不久,大师为报答师长恩,专程到南岳衡山,为慧思禅师启建法事功德。开皇十二年(592),师归故里荆州;为报答生地之恩,于荆州当阳县玉泉山建寺,宏扬佛法。开皇十七年(597),大师示寂于天台山,遗书晋王杨广曰:“山下一处非常之好,请敕建一伽蓝,不见寺成,瞑目为恨!”杨广不负大师命,于隋仁寿元年(601)完成该梵刹的兴筑(初名天台寺,后隋炀帝赐额为国清寺),遂成为天台宗祖庭。大师也因为对中国佛教所作的巨大贡献,而被尊为“东土释迦”。

结语:

净土宗十三祖师印光大师说:智者大师乃“古佛应世”。既谓“古佛应世”,必有“一佛出世,千佛拥护”。

西域神僧杯渡禅师飞锡天竺山北洲寺,可以理解此举全程是为了智者大师“古佛应世”而来,首先,为陈氏人家手书“福德门,灵人降”,悬记智者大师降诞陈氏人家。正如《高僧传》卷第九、十〈神异〉云:杯渡“或显现神奇,遥记方兆”。其次,融合儒释二道,重建马伏波祠为北洲寺,传佛教入容城。正是因为有了北洲寺,才有智者大师“父陈起祖,母徐氏,二人均虔信佛教”。才有智者大师七岁时,得往佛寺,蒙寺僧口授《普门品》,读过一遍即能背诵,开显宿慧。再者《智者大师别传》:“至年七岁,喜往伽蓝。”伽蓝即天竺梵语,音译作僧伽蓝摩僧伽蓝。原意是指僧众共住的园林,即寺院。后引伸为伽蓝土地的守护。《别传》喜往伽蓝,与《北洲寺碑记》所记该寺已由儒家神明祭祀场所改变为佛教伽蓝的历史相吻合。

总之,“法不孤起,仗境方生。”当年西域与东土人文信仰在这里互鉴相融,中原文明与南蛮文明在这里风云际会,因缘和合,降诞了一位伟大高僧;一千五百年后的今天,时代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在这里抚今追昔,发拙这一历史文化,它将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助力社会发展进步焕发出绚丽而灿烂的光辉。(文/任茂礼)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微信公众号:福宝网

 微信小程序:福宝网
“弘一大师黄福海师徒书法集萃展”在京开幕
新华社报道, 2022年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一曲《送别》背景音乐,让全世界进一步知道了一个名字李叔同,即弘一法师。近日,高山

评论2022-04-26547

中国弘一大师弘体书法传习会成立并开放
中国弘一大师弘体书法传习会于2022年4月15日正式对外开放。中国弘一大师弘体书法传习会设立于北京通州区宋庄小堡画家村艺术园区

评论2022-04-26531

“黄檗文华润两邦——隐元及师友弟子的禅墨世界”书画展媒体报道综述
今年适逢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和隐元禅师圆寂350年,为彰显隐元禅师为促进中日两国人民文化交流和增进两国人民友谊所作的贡献,

评论2022-04-26440

中央文明办调研组莅临华夏文化艺术研究院调研指导
1月19日上午,中央文明办一局局长薛松岩带领调研组一行莅临鄂尔多斯华夏文化艺术研究院调研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工作,中央文明办一

评论2022-03-06573

咸阳考古发现中国最早金铜佛像 东汉晚期即出现独立的、体现宗教信仰意义的佛像
2021年5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北杜街道成任村东南发掘了一处东汉家族墓地,成任墓地南距汉长安城遗址约15.7

评论2021-12-131264

朱白云艺术馆开馆暨慧云书画院成立庆典在金山万寿寺举行
佛宝网上海讯 翰墨书香颂党恩,花鸟国粹迎国庆。9月29日上午,在全国人民共同庆祝国庆的大喜日子里,我们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欢聚

评论2021-10-15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