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文化首页 频道列表

岑溪市圆通寺,佛教文化与信仰

2016-11-14 15:1715720
 
圆通寺原名念佛堂,位于岑城镇甘冲村三中背后 
 求神拜佛是岑溪百姓一贯以来的风俗习惯,群众通过这样的信仰行为方式,祈愿风调雨顺、身体健康、合家幸福.........
 求神拜佛是岑溪百姓一贯以来的风俗习惯,群众通过这样的信仰行为,祈愿风调雨顺、身体健康、合家幸福.........
据了解岑溪圆通寺将搬迁至南渡镇古太村,现己动土开工,新在建的圆通寺周围环山绕水、环境幽静,适合坐禅清修、休养生息。 
  看完上面视频相册可以点击下面播放佛教音乐,一边欣赏一边来慢慢了解一下佛教与信仰的好处。
   
 
  那么佛教究竟是什么呢?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对大家至善圆满的教育。教育内涵包括了无尽无边的事理,比现代大学里面的课程内容还要多。时间上,它讲过去、现在、未来;空间上,它讲我们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无尽的世界。所以它是教学、是教育,不是宗教;它是智慧、觉悟宇宙人生的教育。中国孔子的教育,是讲一世(一生)——从生到死的教育。佛法是三世的教育,讲过去、现在、未来。
   以往一谈到佛教,许多人会联想到:去寺庙游玩,烧炷大香就可保佑财源广进、官运亨通;到庙里点长明灯、万佛灯,就可以保佑升官发财、福慧增长;念念经、拜拜忏、打打斋,即可以消灾延寿、拔除业障;甚至见到街头流窜着“和尚”打扮的骗子,拿着化缘簿或护身符拦着向行人要钱,或者拿着八卦、签筒帮人算命、看相……很大一部分社会人士认为这就是佛教。这真是大肤浅了。.
第一、佛教可以使人获得正确的人生观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和乐观两种。
1 悲观:认为人生短暂,生命空虚,人活着就是在等待死亡。因此,整天愁眉苦脸,萎靡不振。
2 乐观:这一类人也不是真的“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因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的和意义。他们只是抱着“及时行乐”的观念,用狂欢、纵欲、热闹来麻醉自己的感官和心灵。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目的是什么,他们漠不关心,同时也无法知道。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地说,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相,把握人生的方向。 有人怀疑佛教是悲观的,因为它提倡“苦空无我”,认为人生充满着诸多的苦恼,认为眼前的世界都是因缘暂时聚合而成的,没有一样是真实的、永恒的。
 
 其实,佛教只是不“讳疾忌医”,根据现实直言罢了,并不是真正悲观的。你看人生不是充满着许多的苦恼吗?你瞧这个世界哪一样是真实的?永恒的?(不是吗?连孔子都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
 
佛教并不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宗教。它先要我们认识这个人生是个苦恼的人生,然后进一步地分析这些人生的苦恼都是人们自己的无知贪欲招来的,因此,人人都可以自己克服这些苦恼。最后指出人生的幸福之道,希望人们要节制自己的欲望,多为别人服务。佛教深信:自己要想快乐,一定不能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只有全体众生都能幸福快乐,个人才会有真正的幸福、快乐。
 
佛教认为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因此,劝人不必太贪恋、太贪求;相反地劝人要布施,修福慧,要能看破,要能挣脱名枷利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财富的多少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精神充实与否,只有修养道德,净化心灵,才能欢度心安理得的人生。
 
第二、佛教可以使人积极奋发向上
佛教在“否定”人生的一切之后,使人不再盲目地贪恋、追求,这样才能积极地为群众服务,高度地肯定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佛教说人的身体是空的、假的,目的在劝人不要“处处为我”,而要“我为人人”,因为“我”既然是“空的”、“假的”,那么功名利禄要来何用?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认为自己做的得由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刻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劝人要“少欲知足”,并没有要人逃避责任。佛教要人“铁肩担道义”,不能做独善其身的“自了汉”,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就是最好的说明。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硬的束缚,而是热情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戒”为例,它的真正精神和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总之,作为一个佛教徒应该苦口婆心地、不厌其烦地劝人改邪归正。
 
这样,“各人自扫门前雪”的自私心理将不复存在。人人急公好义,古道热肠,“天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就是一个充满着爱与同情、公理与正义的人间
了。
 
第三、佛教可以净化社会人心
我们每天打开报纸可以看到一些人犯了“杀、盗、淫、妄(欺诈)”的新闻。在这些作罪者的行列中,一个真正的佛教徒是不会挤到里面去排队的。
因为一个在家佛教徒最少要严守下列五种基本戒律:
1 不杀生:不残害生灵;
2 不偷盗:不偷、不抢别人的财物;
3 不邪淫:不拈花惹草,不红杏出墙,只维持正当的男女关系;
4 不妄语:说话句句真实,不虚伪,不说谎;
5 不饮酒:酒能乱性,使人失去理智,导致违犯以上四戒,因此必须戒绝。《论语》中孔子也有“不为酒困”一语。不过酒在当药用医病时,暂可通融。
大家想想看,这五戒不是刚好与儒家所提倡的仁(不杀生)、义(不偷盗)、礼(不邪淫)、智(不饮酒)、信(不妄语)不谋而合吗?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也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
 
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只要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
这样,这个社会不就成为宁静、安乐的社会了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第四、佛教可以使人得到真正的快乐
人要想真正的快乐,大概需要满足下列几项要求:
(1)心情平静,不生烦恼;
(2)对于眼前的苦难,能随遇而安,不怨天尤人;
(3)对于宇宙、人生的种种问题,能得到合理的解答:
(4)对于未来(来世或人死后最后的归宿)能有满意的答案;
(5)自己的前途、命运、归宿,以及成败、苦乐不操纵在别人的手中。
 
我想世界上任何的宗教,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一个宗教能够完全满足人类这些要求的。(有些宗教只能满足其中的一、二项。)
1.佛教劝人知足常乐,要学习禅定,乐观进取。依照这样去做,心情自然平静,不生烦恼。(举例说明:一般人像三岁小孩,丢了一块糖就焦急、哭泣;而佛教徒像懂事的大人,不会为此而烦恼。这是观念、智慧、境界的不同。)
2.佛教认为眼前不如意事都是以前自己做的因所结的果,所以要勇于忍受,敢作敢当,不可怨天尤人。
3.佛教所有的经典不是在显示佛的权威和能力,而是完全而彻底地解释宇宙、人生的基本问题,能使人得到合理的解答。所以英国哲学家罗素说:“世界上的宗教,我最赞成的是佛教。”孙中山先生说:“佛学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康有为说:“佛学之博大精微……虽有圣哲,无所措手。其所包含,尤为深远。”章太炎说:“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梁启超说:“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
4.佛经上说:“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一大“因缘”(即来世间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让众生能转迷成悟,从苦难中解脱,永远享受自由和快乐。
5.佛教认为人就是顶天立地的人,在人之上没有一个可操纵我们生死、成败、福祸的神,人是自己的主人、自己的主宰,只要自我奋发努力,一定有光明灿烂的明天。因此我说信仰佛教,可以得到真正的快乐。
 
第五、佛是人类最慈祥的导师
释迦牟尼降生人间,贵为太子,抛弃了功名富贵,难道他是傻瓜吗?不是的,他实在是一个具有广大的慈悲心和智慧的人。他“先天下之忧而忧”──为人类的生、老、病、死不能得到解脱,食不甘味,席不暇暖,而出家求道。他更是“后天下之乐而乐”──说法四十九年,凄凄惶惶,夙夜匪懈,留下了多少宝贵的真理和训诲,是人生黑暗中的一盏不灭的明灯,是汹涌苦海中的一只不沉的慈航。谁像佛有这样的慈心,立下“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誓愿,在众生度尽以前绝不歇息的?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
佛平常教化众生,在回答弟子疑问时,认为要采取下列四种方法:
⑴某些问题必须直截了当地答复。
⑵某些问题须以分析的方法解答。
⑶另有一些问题须以反问为答复。
⑷最后,有一类问题须予搁置。(亦即暂时不给予解答,因为对方在目前尚不能了解这种道理,说了反而增加他的疑惑和迷惘。如小学生问微积分,他连算术都不会,老师怎能解答呢?)
这种回答问题的方式,就是应机说法,也就是因材施教的意思。
佛永远以慈心和慈悲来教导弟子,他不认为有愚笨到不可教育的人,有凶恶到不会悔悟的人。
 
佛一生贡献出他的智慧和慈爱,详尽地说了无数伟大的真理,教导了无尽的众生;但他永远不以“教主”或“主宰”自居。他认为他来到人间,只是尽到了承先启后的责任──发扬过去无数佛所发现的真理,启发后知后觉的人。
 
他本身是佛,而佛确信宇宙中的所有众生,将通过他们本身的努力和磨练,而达到和他自己一样睿智、无上的境界。
佛和众生是平等的,每一位众生都是未来的佛,他们之间并不是“主人和仆人”的关系,也不是“主人和奴隶”的关系,而只是一种暂时的“师生”关系。因为迷的时候是众生,一旦开悟的时候就是具有真知灼见的佛了。
 
所以我们不必泄气,就如那已经昏暗了十年的漆黑房间,只要点燃起一盏灯,就可以驱逐十年的黑暗,而带来满室的光明啊!(佛家叫做:“十年暗室,一灯能照。”)
读者们,快点燃起你心中那盏不灭的灯,光明就在你的周围,幸福就在你的身边。
这些道理就是伟大的佛陀告诉我们的,他不是最慈悲的导师吗?
 
第六、佛教可以培养自尊自信和独立自主的人格
佛称他自己是“无依道人”,因为从修行到证果,没有别人能够替代得了,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努力。
佛教肯定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不是别人的奴仆,不必仰赖神或佛,只要努力修法,照样可以成佛。这可以鼓舞我们的自信和自尊心。
 
佛教认为人人都具有成佛本性,“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没有谁可以驾驭人类,可以奴役人类,人的成败福祸全在于自己。而修行证果,自我完成伟大的人格——成佛,这是人类自己的努力,不是神的恩典,也不是神的救拔。(是众生自救的。)
 
佛教确认为,人是为“自己”而活着,为“一切众生”而活着(为了使宇宙的众生都能活着、快乐),同时,一切努力的成果是自己奋斗来的,荣耀归于人类自己;如果失败了,这是自己努力得不够,还要更加勤奋不怠,朝着目标迈进。
 
佛教这种思想,使人从神权的束缚中释放出来,从而得到自由;提醒了人类对自己的行为要自我负责,不能归罪于天或埋怨别人。
 
人有决定自己命运和前途的权利,人有独立自主的人格(不是隶属于神的,受神操纵、控制的)。有了独立自主的人格,才能谈到自尊和自信。
 
这就是佛对人类自由、平等、博爱的伟大宣言,这个宣言比法国大革命所提出的口号早了二千四百多年,比欧洲文艺复兴时产生的“人文主义”也早了将近二千年。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微信公众号:福宝网

 微信小程序:福宝网
“芥子山——中国大足石刻文化国际交流摄影艺术展”拉美巡展·阿根廷首展开幕
阿根廷时间2024年11月13日晚,由重庆华岩寺、重庆市华岩文教基金会参与主办的芥子山中国大足石刻文化国际交流摄影艺术展拉美巡展

评论2024-11-1828

“禅心佛缘”——吴聪燕佛画艺术展在上海玉佛禅寺开幕
2024年9⽉29⽇下午,禅⼼佛缘吴聪燕佛画艺术展在上海⽟佛禅寺开幕。原国家宗教事务局副局⻓蒋坚永,南京天沐堂泼墨泼彩画院院⻓

评论2024-10-0390

深圳市民族宗教界“深爱祖国 同心同行”书画展在深圳弘法寺举行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与宗教健康传承,深圳市民

评论2024-10-0395

南京市佛教协会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书画展
翰墨赞盛世,丹青颂党恩。9月27日,南京市佛教协会在灵谷寺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书香庆华诞翰墨谱新篇书画展。南京

评论2024-09-3098

普陀山佛教协会“祖国颂 普陀缘”书画展
翰墨歌盛世,丹青谱华章。2024年9月18日,普陀山佛教协会在普陀山佛教书画院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祖国颂 普陀缘

评论2024-09-2096

丝绸遗韵走进齐鲁大地,重庆华岩寺藏敦煌绢画精品展在兖州开展
2024年9月17日(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丝路遗韵重庆华岩寺藏敦煌绢画精品展继尼泊尔、马来西亚、埃及、泰国、越南,以及香港、

评论2024-09-18106

俄罗斯佛教代表团拜访中国佛教协会
2024年9月14日下午,以俄罗斯传统佛教僧伽会第一副会长、布里亚特共和国总堪布奥奇洛夫为团长的俄罗斯佛教代表团一行5人拜访中国

评论2024-09-17113

杭州国际佛教文化交流中心暨潮音禅院举行中秋普茶会
9月13日晚,杭州国际佛教文化交流中心暨潮音禅院甲辰中秋普茶会在杭州国际佛教文化交流中心会议中心举行。杭州市佛教协会会长月

评论2024-09-17108

浙江省佛教界暨杭州市佛教界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书画展开幕
翰墨颂盛世,丹青谱华章浙江省佛教界暨杭州市佛教界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书画展在杭州国画院美术馆开幕9月14日上午,由浙江省民

评论2024-09-15111

沛溪先生书画禅 首展亮相少林寺
2024年9月10日,由嵩山少林寺、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民盟中央艺术研究院北京分院、中国(香港)书画禅艺术研究院联合主办,北

评论2024-09-1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