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一笔
——从乐山大佛浅窥佛教文化
乐山大佛,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它的鼎鼎大名。它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乐山大佛最早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年。但是我们今天要说的既不是她的宏伟壮丽,也不是那三江汇流时泾渭分明的景色,更不是它建造至今悠长久远的历史。我们要谈的是它牌匾里蕴含的那些鲜为人知的佛教文化。
一
凌云寺
凌云寺的“凌”字,平时我们写的都是两点水,可是这块匾额上的“凌”字却是三点水。分明是一错字,但其中却大有文章。此匾相传乃是清末大书法家赵熙所题,“淩”字偏旁三点水恰恰象征着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条江,表示缺一不可。
二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的“雄”字和“殿”字的笔划都是十三划。可以看到,这两个字的写法都稍作改动,刻意凑了十三,因为在佛教中,十三这个数字代表了功德圆满。
远在拉萨的十三层的布达拉宫同样也是取此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