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叶小文所言,梵净山生态文明与佛教文化论坛不仅仅坐而论道,更加注重知行合一,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佛教文化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据中国·梵净山生态养生指数报告结果显示,近五年梵净山生态养生业呈现良好的快速发展态势,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1.45%。2015年中国·梵净山生态养生指数为217.57点,较2014年增长24.75%。从分项指标来看,近年来铜仁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和健康养生产业方面发展迅速,成为梵净山生态养生指数增长的主要动力。
梵净山既是一座生态之山,又是一座文化之山。“生态景观是梵净山的形,佛教文化是梵净山的魂”,梵净山的自然生态和人文文化完美合璧,享受“梵天净土”之美誉,形成“弥勒道场·养心天堂”之品牌。
心态决定生态,生态影响心态。人即自然,自然即人。“人们都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只有心态平和,才不会做伤害环境的事情。佛教信徒要知行合一,按照佛教教义去修行,去尊重大自然。”五台山佛教协会会长、五台山黛螺顶住持昌善法师说,论坛以生态文明和佛教文化为主题,有助于深入挖掘佛教的环保思想和生态理念,更好地发挥佛教文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来到梵净山,从山名中,已经感受到了心灵的净化。
知行合一,和谐共生。普陀山佛教协会副会长、普陀山慧济寺监院释智宗认为,佛教重视自然生态,自古以来,寺院建筑常与山林融和,不破坏森林环境;僧人修行力求淡泊简朴,不侵犯自然资源,都是与万物同体共生的表现。历代高僧大德植树造林、整治河川、修桥铺路、珍惜资源,倡导戒杀、放生护生,更是保护自然的具体实践。
和谐相处,减少困扰。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四川峨眉山方丈永寿法师认为,进入21世纪,生态环境越来越为大家所关注,近年来我国提出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这与佛教所提倡的众生平等不谋而合。践行这一发展理念的关键在于如何去认识、如何去解读。人类只是众生万物中的一员,以往人类注重自身发展,忽视了周边的环境和生物,如果大家都能按照众生平等的思想发展,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的困扰将会逐渐减少。
“依托梵净山之名与梵净之本意,建立真正的人间仙境之胜地。”九华山佛教协会副会长释果卓建议,要恢复重建影响寺院,促进文化发展,同时寺院建设要注重质量,彰显佛教文化魅力,让寺庙在新形势下发挥积极作用;要继承传统文化,发扬孝道精神,激起感恩思想,方能构建社会和谐;要保护民族文化,推动梵净山事业的发展。铜仁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文化是其独特的风景,保护民族生活方式,规范建设传统民族文化是推动梵净山发展的重要方面。
洗心净身,修道自然。“梵净山有深厚的佛教文化,也有浓郁的生态文化,要深入挖掘佛教文化,在保护和发展佛教文化的同时,要严格遵守国家的宗教政策法规。”贵州省佛教协会会长释心照在参加论坛时说,通过深入挖掘梵净山佛教文化来积极发展梵净山的生态文化,这对梵净山的未来发展能够起到积极作用。佛教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起的作用非常大,僧人到各地去朝佛或是到名山修道,都有很多森林植被,森林非常好的地方。
遏制恶之根,倡导善之本。贵州省佛教协会副会长通植法师在参加论坛说,人类无限的欲望是生态恶化的症结根源所在,而这种状态绝不是靠科技进步就能轻易解决的简单问题。在全球性生态危机和发展困境的大背景下,应从利润为本的价值观回归以人为本理事无碍的价值观,赋予“天地同根,万物一体”以新的内涵,变“掠夺性增长”为“绿色共享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