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初,赵朴初居士高瞻远瞻地提出“佛教是文化”;1987年,又创办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创办《佛教文化》、《佛学研究》,开创了中国佛教协会以文化弘法的新局面。国家宗教局王作安局长在中国佛教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强调:“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守护者和传承者,当代中国佛教承担起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可谓因缘具足、责无旁贷。”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作为中国佛教协会主办的佛学研究和文化交流机构,将积极顺应时代需求,探索中国佛教文化现代化与“化现代”作为努力方向,呼吁全国佛教界重视佛教文化的弘扬,凝聚共识,整合资源,共同弘扬中国佛教文化,为中国佛教的现代化、“化现代”而努力。现代化是佛教文化进入社会的途径和方法,“化现代”是佛法净化现代社会的最终教化目的。
中国佛教协会第九届理事会首次将文化建设提升为佛教自身建设的重要一环,把弘扬佛教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大力倡导全国佛教界加强文化建设。学诚会长2015年8月25日在“全国佛教道教文化建设研讨班”开班仪式上的发言中指出,要办好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加强佛学研究,发挥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在佛学研究领域的作用,整合教内外研究资源,联合学术界积极开展多角度、跨学科、系统化的佛学研究,编辑出版佛学研究论著和期刊,通过设立研究课题、举办学术研讨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推动佛学研究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促进佛学研究国际交流,不断提高佛学研究的国际化水平。这一讲话对推进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各项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佛教文化的内涵与发展思路
佛教文化是以佛教徒为主体的创造性实践与理论的结晶,它包含着佛教的价值观念、思维方法、生活样式和信仰习俗;在不同的国家与地区流传的佛教文化,更与国家的历史和传统密切相关。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演讲说:“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中国人根据中华文化发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佛教理论,而且使佛教从中国传播到了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习主席的讲话,涉及到中国佛教文化的形成与影响,更是强调了佛教文化的重要性。所以,“佛教文化”的本质是信仰,内涵是思想,功能是教化,形式是文化,这是佛教文化的自身属性规定。
一、“佛教文化”是用文化形式表达佛教信仰的神圣性、超越性,而非是世俗的娱乐,更不是人性的堕落;所以弘扬佛教文化是一种信仰的表达、价值的传播、责任的实现,必须彰显“清净的品格”,对世俗具有批判与教化的功能,是一种社会良心的塑造、佛教价值的传承;而且要求弘扬佛教文化的形式是清净的、恭敬的,而非媚俗与“炒作”。
二、“佛教文化”的内涵是佛法的思想观念与价值体系,这是佛教文化特有的思想高度,赵朴老重视并提倡“学术研究”即是此意。中国佛教文明融合了佛教文明与高度发展的中国传统儒道文化,其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是文明的核心价值。所以,弘扬佛教文化的重要活动是教理、教义的学术研究、讲经弘法,是思想观念的传播;而且要求弘扬佛教文化的形式是理性、宁静的,而非狂热与喧嚣的。
三、弘扬“佛教文化”的目标是佛教教化功能的实现,其途径则必须是制度的落实,即是“契理契机”,在现实的缘起中,应机设教,方便度生。所以,弘扬“佛教文化”必须有战略、有策略、有方法,是系统性、制度性的落实,而非被动的、零散的、任意的、模仿的。
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要有佛教信仰的主体本位,要有佛教思想的价值塑造与品格追求,要有制度性与系统性的策略、战略与方法,这是佛教文化自身属性所规定的;同时,要有现代中国的认识、全球的视野、世界的眼光;最后,更要吸收与借鉴现代科学的技术手段,体现中国佛教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