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为今用 如虎添翼
两千五百多年前出现于世的佛教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博大精深的文化。而企业文化,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几个教授刚刚开始研究的,仅有三十多年历史的年轻文化。虽然出现时间悬殊几千年,但在这两个文化之间,却可以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若能将二者相互融合,则无论对企业的运作,还是对个人生活的指导,都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正面、积极的作用。因为佛陀的智慧一定会给大家带来光明,佛陀的爱心一定会给大家带来温暖。
从文化结构上来讲,企业文化是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以及精神文化四个方面构成的。其中的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当中最核心的灵魂。而精神文化,又建立在企业文化价值观的基础之上。企业的价值观,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存亡与兴衰,所以非常重要。
佛教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融,并不是要求所有企业家都要去学佛、信佛。有没有信仰,都没有关系。能借鉴佛教的智慧,并将其运用于企业的经营与发展,用于维护员工的心理健康等等,都的确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与手段。佛教当中的绝大多数思想,确实是跨世纪的伟大思想。即使跨越了两千五百年的漫漫长路,在日新月异的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佛教思想仍然充满了活力与新鲜感,并成为现代人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总说六度
浩若烟海的佛教文化,用简短的文笔实在无法一一尽述,此处只能用有限的笔墨,为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大乘佛教的六度,也即六波罗蜜多。
波罗蜜多,是外来词,为古印度梵文音译。意即“从此岸到达彼岸”。当然,从佛教的角度来讲,这个词汇所包含的内容更为深广。
对我们而言,一个人的成长,一个企业的成长,从无到有,从有到发展壮大,都可以比作从此岸到彼岸的过程。那么,该怎样利用六波罗蜜多,来充实企业文化呢?
六波罗蜜多,也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一,布施。也即给予。在企业宗旨、企业使命以及企业文化当中,给予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二,持戒。所谓持戒,并不是要企业家们都到寺庙去吃素、念经、受斋戒。持戒的内在含义,是一种自我约束的道德准则。是要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如今横行于世的地沟油、毒奶粉等问题,就是道德沦丧的结果。持戒,是企业的道德底线。有了道德底线,就不会有丧尽天良的事情发生。
三,忍辱。对现代人来说,忍辱尤其重要,因为我们现在面临的境况,就是物质生活空前发达,心灵自愈越来越弱。心灵危机,已经引发了各种各样的不和谐,所以,我们非常需要忍辱。
四,精进。无论做任何工作,若能热爱自己的事业,努力用心去做,就叫做精进。精进,是企业文化的动力。如果高层管理者和员工都很热爱自己的公司和事业,企业一定会蓬勃发展。日本在十九世纪以后的一百年中,原有的一百多个企业,最后只剩下两个。为什么企业的生命力竟如此脆弱?为什么企业的寿命都如此短暂?就是因为内部没有凝聚力、向心力。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缺乏精进。试想,连在公认为凝聚力最强的日本,都是这样的结局,其他国家就更不用说了。
五,禅定。虽然了解的程度可能不一样,但想必所有人都听说过禅宗、禅文化这几个字。禅文化在中国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尤其是近几年,禅文化已经由东方慢慢进入西方,并引起了西方人的高度重视。事到如今,禅文化已经普及到全世界,成为妇孺皆知的心灵文化。但多数人的所谓“知道”,只是对名词的了解而已,至于禅文化当中有些什么样的东西,如何在生活、工作当中合理地应用禅文化,我想了解的人可能并不是很多。
大家都知道,乔布斯(Steve Jobs)之所以能推出全世界一致推崇的苹果系列产品,他的很多重大决策,都与他的修禅密不可分。关于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从乔布斯的传记当中了解到。禅定,完全可以把一个人的头脑训练到清醒、智慧的状态。在此基础上去做选择,一定会更加出色地完成企业运作与产品开发。
禅定不仅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与重大抉择有着高瞻远瞩的指导性意义,而且对企业领导者与员工的精神层面,更有着不可或缺的存在价值。试想,在没有禅定的情况下,企业高层如何去面临那么多的应酬?如何去化解那么多的压力?还有心灵空虚、浮躁的痛苦,失眠、抑郁的困扰,以及效率低下的现状?在压力重重、事务繁多的情况下,想做出一个万无一失的重大决策,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通过禅修,就能缓解甚至消除这一切的不如意。而我们平时一直推崇备至,拼命努力去挣的钱,在这个领域却是无济于事的。
六,智慧。所谓智慧,并不是指我们平时所说的在读书、赚钱等方面很有才干等等的聪明。智慧和聪明不是等同的,它们的层次和级别都不一样。智慧有着更广更深的内涵,对人生、世界的认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等等,都与智慧密切相关。有信仰的人如果没有智慧, 他的信仰就会变成迷信。
爱因斯坦在晚年的著作中曾说过一句话,我觉得非常有意思。他说:“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的确如此,任何一个宗教,都要有智慧与证据,如果没有这些东西,那就是盲目的崇拜,就纯粹是迷信。同样,科学要正常发展,也要取决于人心。而人心,却需要用古代的智慧来纠正、挽救,这样才是完整的。
同样,发展企业的目的,原本是为了发展经济、造福人类,过上幸福的生活。但如果缺乏了智慧,这些想法都会变成幼稚的空想。
心灵演变的规律,是一个自然规律。它不是由上帝、造物主、万能神在控制,也不是由其他鬼神在控制。释迦牟尼佛也不是规律的创造者,而仅仅是发现者,他只是发现了这些自然规律,发明了相应的调整方法,并将其推而广之而已。
无论是否信仰佛教,这些调整方法,我们都可以学习。看看佛教的书籍,打打坐、修修禅,并不意味着学佛,而只是博取众家所长之举。就像某些宗教团体制造的药物,只要有疗效,能够治病,我们也可以服用一样。
我们承认,当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基本需求都得不到保障的时候,肯定大多数人也不会感到幸福。仓廪实而知礼节。在温饱问题解决以后,人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吃喝的层面,而应该去追求精神乃至心灵层面的富裕。此时,哲学、艺术、宗教等精神乃至心灵食粮,就应该提到更重要的位置了。
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要懂得如何把赚钱的过程,转化为比较幸福的过程。无论高层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在追求利润与收入的过程中,如何能开心一点、幸福一点?
每个商业界、企业界、娱乐界的名人,都有两个空间。一个是大众看到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充斥着钱财、地位、荣誉、辉煌,大家都很羡慕、很渴望。但这些人同时还有一个更小的、属于自己的空间。除了成功者自己与身边极少数的人以外,没有人知道这个空间里面是什么样。或许,在这个小空间当中,陈列着旁人所难以相信的压力、痛苦、彷徨、狂躁、焦虑、抑郁,很多高层人士在小空间故障过多的时候,就会在无形当中,把自己不好的能量,传递到下属每个员工的身上。有些是有意的,有些是无意的。传递的结果,就是所有人都不开心,严重的结果,甚至会导致某些人走上绝路。
虽然普通老百姓因为不出名,知道的人非常少,所以没有太多层次的空间。基本上只有自己的空间,而没有外围的空间。但即便如此,让自己的小空间保持良好的氛围,也会有利于家庭、社会的和谐与平安。而作为一个企业家,若能先理顺自己的空间,再把这个良性发展的空间复制到每个员工的小空间里,就能让公司上上下下的所有人,都体会到经济富裕与内心幸福的双重快乐。企业也会更有向心力、凝聚力与生命力。
如何打理、创建一个优良的内部空间,取决于当事人的智慧。在这个空间中,依靠聪明而创造了外在辉煌的人,却不一定能成功。所有这些问题,都必须用智慧来解决。因此,智慧就是企业的向导。此时,佛教智慧就派上用场了。
可能有些人会想:佛教不是吃斋念经吗?企业不是赚钱吗?这完全是两个相反的方向,怎么会有关系呢?虽然佛教也提倡吃斋念佛,但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不同的是,大乘佛教是非常开放、非常人性化的。我们不能认为,菩萨就是高高在上,没有七情六欲,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其实,就像一个人的照片并不是这个人一样,我们在寺庙里看到的泥塑或绘画的佛菩萨像,也并不是真正的佛菩萨,而只是佛菩萨的象征。真正的菩萨,就是愿意为了其他生命的幸福,而无私奉献的活生生的人。无论是谁,只要修学大乘佛法,都有可能变成菩萨。这与吃斋念佛不一定有关系,与工作、外貌、身份也没有关系,而是与内在的思想有关。过去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在佛教当中,“人”这个字要换成“生”,“毫不利己,专门利生”,如果利益的对象单单只有人类,范围就有点狭窄。此处的“生”,是指所有的生命。若能做到这一点,就变成菩萨了。老百姓形容一个好人,往往会说他是“菩萨”。其实,好人和菩萨还是有一定层次上的差异。可以说好人就像菩萨的种子,好人一升级,就变成菩萨了。那么,如何才能成为菩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