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历史上十三朝古都所在地,华夏文明在这里步入鼎盛,这片作为丝绸之路起点的土地,曾是中国佛教文化交流的中心。陕西第二大城市宝鸡,历史文化底蕴浓厚,是炎帝的故里周秦王朝发祥地。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就像一颗种子,在陕西生根发芽,又在宝鸡散枝开花,这块神圣的土地也因为供奉着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全世界佛教徒向往和尊崇的圣地。
在宝鸡眉县的太白山脚下,上千尊佛教造像静静的陈列在占地一千五百平米的博物馆中,诉说着千年来的佛教文化,这就是华达佛教艺术博物馆。在第二十七届世界佛教徒联谊会期间,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精选了华达佛教艺术博物馆珍藏的隋唐至明清佛造像100余件作为借展品,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二楼北展厅举行了为期半年的展览,这些佛教藏品一经展出,便引起了业内很大的关注,一时间,华达佛教艺术博物馆和馆长张俊海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本报记者也有幸受邀来到这个坐落在眉县秦岭北麓的佛教旅游艺术圣地,见到了华达佛教艺术博物馆馆长张俊海。
禅心如一
古籍中有:“金星之精,坠于终南圭峰之西,其精化白石若美玉,时有紫气复之,故名。”在北望佛教圣地法门寺,南眺太白积雪的含精之处,张俊海凭借一己之力,建造了这座让收藏界、佛界为之震动的民办博物馆。
张俊海
我见到过书中描写的张俊海形象,中等身材,体魄魁梧,有一双厚实的大手等,真正见到其人时,还是被他身上一种莫名的东西觉得心头一震,虽然已近古稀之年,却是思路清晰,声音洪亮,也许是理佛日久,面目眉宇间透露着一种不易察觉的祥和,既觉得他平易近人,又总是被他骨子里透出的一种气场让他异于常人。他热情的招呼着大家先参观他的博物馆。同去的还有陕西省政协文教委主任、著名作家、书法家雷涛和西安曲江皇家大玉坊博物馆馆长梁昌宏等,我们一行人在张俊海的陪同及馆员引领讲解下,恍若是走进了一场梦幻般的佛教文化之旅,随着一尊尊精美绝伦佛教艺术品的呈现,一张2000年佛教文化发展历史大图在我们眼前逐步拉开,同时也层层揭开了华达佛教艺术博物馆的神秘面纱。
铜锤碟鎏金四面佛塔
馆内藏品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佛教文化,二为民俗藏品及名家书画。佛教文化分为四个展室,即精品展室、汉传佛教石雕造像展室、汉传佛教铜铸造像展室、藏传佛教铜鎏金造像展室。共计展出四百余件佛教珍品,年代跨度从北魏、北齐、唐、宋、元、明、清到近现代。造像质地可分为青石、砂石、汉白玉、青铜、鎏金、紫铜等几种类别。此外,馆内还藏有各类唐卡绘画艺术,均由藏地画师精心绘制,技艺精湛,绚丽无比。除了佛教文化艺术展示外,还有一批关中民俗及民间文化遗存也在这里展示,古老的石雕、柱础石、抱鼓门墩、拴马桩、石狮等,还有部分木雕、绘画家具、字画等。
精品展室
其中,精品展室中珍藏着年代久远,保存完整,工艺精湛的佛教造像文物。如:北魏时期的千佛背光释迦牟尼立像、北周时期的释迦牟尼石雕头像、南宋的泥塑菩萨头像、北宋的石经幢、明代的藏式铜鎏金释迦牟尼造像、辽三彩骑狮观音坐像等。
镇馆之宝:千佛背光释迦牟尼立像
在二楼展览室,张俊海指着一尊拼接在一起的石造像高兴的说,这尊北魏年代的造像可是我们的镇馆之宝,你们看她正面是释迦牟尼佛,头像的四周千佛围绕,学名叫背光千佛阁,背面是线刻的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和供养人的造像,十分珍贵。谈及造像的来历,还真有一段故事,当时张俊海是无意中听朋友说渭北有这么个稀罕宝贝,他着急的当天晚上都睡不好觉,第二天一早就出发了,连续赶了300多公里路,一口气到达目的地,很快达成协议,当天就踏上了返程的路,回到家里,全家人都不知道他还出了趟远门。
铜鎏金镶宝水晶佛塔
张俊海说,他在收藏这些佛像的起初年间,很多人不理解他,但冥冥之中,总有一种力量在推着他往前走,让他冲破阻力,不惜代价,这大概就是佛家讲的“缘分”吧。他说,这些佛像在流通渠道颠簸流离,先不说在反复的运途中可能造成的损伤,更重要的对佛也是一种不敬,他不忍心让这些佛教艺术品在流通中频频易主,所以,无论收藏的道路有多艰辛,他都义无反顾,因为他知道,这些珍贵的造像,只有到他这里,才得以安宁和呵护,为了这一点,他选择了这条路,一走就是三十年。
慧心如海
在博物馆的接待大厅,有一副雷涛老师题写的书法作品“智慧如海”,初看到时,理解“如海”大概是取张俊海名字中的一个字吧,随着讲解员小杨介绍的深入和我们对张的进一步了解,才逐步理解雷涛老师用字的个中深意。
著名书法家、作家雷涛为张俊海题词
2014年12月30日,张俊海为法门寺捐赠景泰蓝三世佛造像,这三尊造像为佛教中的横三世佛,即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三尊佛像法相庄严,面容清秀,身穿通肩式袈裟,手结印相,双脚为全跏趺坐。均是铜铸造像,袈裟处为景泰蓝工艺,内攒铜丝,制作精湛。此次佛像捐赠仪式众缘和合,圆满吉祥。
原全国人大环境资源委员会主任毛如柏先生(左五)、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增勤法师(左六)参加宝鸡华达佛教艺术博物馆开光揭牌仪式
2014年11月3日,张俊海先生向大兴善寺、大慈恩寺、草堂寺、香积寺、兴 教寺、卧龙寺、广仁寺、罔极寺、清凉寺、西五前台云居寺等十座寺院捐赠佛像。佛像回归寺院进行供养,供大众朝拜礼佛,对张俊海来讲,是为她们找的最好的家。
张俊海是华达佛教艺术博物馆馆长,更是华达集团的董事长,业务涉及建筑、装饰工程、旅游及文化产业等,张俊海说,集团是股份公司,他身为董事长,收藏些艺术品,没有让集团出过费用,资金来源都是他个人多年的积蓄。身为企业家,他把企业所赚的钱几乎全部用于博物馆的收藏和公益事业。我们从毕业于贵州大学宗教学专业的工作人员杨克贤口中得知,张是个对工作很严谨的人,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他所热衷的收藏事业,但凡到博物馆,总要把每件藏品仔细看一遍,哪怕是一个标签的位置放置不妥,他都要一一更正过来。几百件藏品,每一件都装在他的脑子里,而在生活上,却是个极其简朴的人,他不抽烟,不喝酒,无任何不良嗜好,不讲排场,脾气也很好,对她们的学习生活,都很关心,在她们的心里,他不像董事长,更像是个和蔼的长辈。
2003年张俊海给渭南灾区捐款场景
谈及收藏的过程,张俊海感慨万千,刚开始收藏时,自己也走了不少弯路,随即又一笑,走这条路,交学费是免不了的,这恰恰也是促使自己不断学习研究的动力,由于他的坚持和信誉,几年后,便有很多人来找他,还有些人是慕名前来,把自己的珍藏的藏品在市场高价上涨的诱惑下,以较低价格让给他,因为他们知道,藏品到了张俊海这里,才算是找到一个真正的家而不再漂泊。他说,收藏不仅需要长年累月的专注,更需要一颗沉静的心。是啊,这颗沉静的‘慧心’,正需要一副广阔的像海洋般的胸怀来容纳。
铜鎏金莲花生大师
在我们听他介绍、跟他参观博物馆的两个小时中,我一度疲惫,而眼前这位近七旬的老人却是红光满面,脚步轻快,从他从容的谈吐和炯炯的眼神中,你实在无法和他的年龄去联想。他用人唯才是举,不分高低,还经常深入施工地的职工食堂,宿舍,检查饮食冷暖,早些年还亲自攀脚手架,查找安全隐患。张俊海说,只有把职工当成企业的主人,才能同心同德成就事业,他一手创办的这个企业,他的股份并不多,在他的企业走向成熟后,他把他个人的一部分股份拿出来分给跟他一起创业的人。
他之所以有这样硬朗的身板,和他传奇般的人生阅历有直接关系。他的祖母当年为了躲避饥荒和战乱,带着他的父辈们逃荒漂泊数年在外,让他继承了这种坚强忍耐、百折不挠的奋进精神和吃苦精神。也正是这样的一种精神推着他,从村建筑队、乡建筑对到县城乡建筑公司,再到后来享有国家建筑行业一级资质的华达建筑工程公司。
背屏式三尊立佛石雕造像 (正反面)
张俊海的母亲是个吃斋念佛之人,受母亲影响,他从小就学会了乐于助人,积德行善。母亲希望他能建一个小寺庙,为了完成母亲的心愿,他拿出了十几尊精美佛像捐献给陕西的十几个寺庙。在张俊海的人生档案里,记载着这么一段话“我办企业为人民,富了不忘众乡亲、当好致富带头人,捐资助学是己任”这是一个共产党员、人大代表、劳动模范对党、对人民的一片赤诚的表白,他累积施工已有二十万平方米,盖成广厦千万间,自己却住的很简单。可是他为家乡、五保户、贫困户捐款、捐物、为家乡建校、助学、修路、打井等公益事业累积捐资200多万元。
布艺设色唐卡:菩萨像
“我本一胡杨,长在沙石旁,雨露也滋润,阳光满胸怀”,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徐德龙写给张的一句话,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是对张俊海在坎坷经历中一种昂扬向上的正气和百折不挠奋斗精神的写照。 张俊海的胸中充满了阳光充满了爱,他热爱父母兄妹,爱同学邻里,爱同事朋友,爱祖国和家乡。创业致富后,不忘亲朋相邻,不忘建设家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他对这块土地最深沉的爱!这种博爱和胸怀,又何尝不是一种海的境界。
心结释怀
博物馆中现存的近千件藏品,囊括多种佛教艺术表现形式,涵盖多宗派。这是张俊海一生的心血,问及这些藏品的传承和未来归宿,他的笑容轻松而愉快,原来,我们问的问题也曾一度是困扰他很长时间的心结。不久前的一天,他以探视的口吻问及他的孙子对他藏品的归宿看法,没想到孙子明确表示这些藏品将来还是要捐给国家的,这是最好的去处!!孙子的一番话让张俊海惊又喜!这何尝不是他的心愿,而又一直纠结后代的看法是否能统一,老人谈及他优秀的孙子,掩饰不住内心的自豪感。小小年纪竟能有这样的境界和心胸,真的很难得,我想应该和他们的家风家教有直接关系,祖辈的言行举止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下一带,孩子们优秀的品格和气度才是他们要继承的也是最宝贵的财富。
铜鎏金释迦牟尼坐像
光阴荏苒,年俞古稀的张时常会想起过去的事,自己虽然一生经历坎坷,但也丰富,这时就想给儿孙们留下什么。经过几年的努力,张俊海编写的自传体纪实文学长卷《击水人生》面世。在出版的过程中,得到了吴忠贤、薄厚、徐德龙、雷涛的帮助和鼓舞。此书的出版,就是让后人知道村史、家史、民情、亲情、感恩、教育子孙后代不忘历史,学会吃苦和付出,使积善厚德忠孝的美德代代相传。
铜鎏金文殊菩萨像
张俊海说,他已给现存展品建立档案、编号造册。通过宝鸡市文物局十几位专家考察辩证,已获得宝鸡文物局的正式批准文件。据他透露,经政府出面,一个恢复太白山唐代法云寺、武功县老武功镇报本寺遗址及佛教博物馆一体的方案已在酝酿中……他希望借博物馆的创建,让更多的人认识佛教艺术,传承佛教文化,为丝绸之路的文化建设和丰富祖国的文化资源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