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佛法首页 频道列表

第三十四课、三十七道品 (一)

2014-12-21582120

  第三十四课 三十七道品 (一)
  行人的最后目的,为成佛道,证涅槃。然而生死海深,菩提路远,这中间若不假资粮 (1),就不能得效果。资粮虽非一端,其中最重要者,无过于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分为七科,即一、四念处。二、四正勤。三、四如意足。四、五根。五、五力。六、七菩提分。七、八正道分。此七科三十七品,能助道业增进,故称道品,或助道品。
  小乘行人,既修五停心观 (2),以遏止乱心,当更修四念处观,以开朗智照,是为定慧双运,以期契合于奢摩他 (3) 与毗钵舍那 (4)。
  四念处又称四念住,或四念处观。即一、身念处,观身不净。当观我及众生之身,上下内外,悉皆秽恶不净,此观成已,则能厌弃色身,而得涅槃之净。二、受念处,观受是苦。当观乐受则有坏苦 (5),苦受则有苦苦,舍受 (6) 则有行苦 (7)。此观成已,则能厌弃世间,而得涅槃之乐。三、心念处,观心无当。当观妄心,念念生灭,无常之极。此观成已,则能生无住心,而得涅槃之常。四、法念处,观法无我。当观诸法,皆因缘生,无有自性,我及我所,悉非实有。此观成已,则能厌弃假我,而得涅槃之我。
  四正勤,谓正心勤力,断恶修善也。又称四意断,谓此四事,应由意中决定,而断行之。又称四正断,谓能正断懈怠也。又称四正胜,谓于正策励身语意中,此为最胜也。即一、已生的恶心恶行,急念断除。二、未生的恶心恶行,勿令生起。三、已生的善心善行,速令增长。四、未生的善心善行,速令生起。
  四如意足,原系四种禅定,谓修此四者,则能如意发通也 (8)。前四念处,是修智慧,四正勤,是修精进,今此是修定静。在修道的过程中,慧与勤虽多,但若定力弱少,亦不能得神通,所以必须修定,以为配合。又称四神足,神是灵妙之德,足为所依之义,言妙德依定而生,如身依足而立也。即一、欲如意足,言修道趣果的欲望增进也。二、念如意足,言念念一也,住于正理也。三、进如意足,言精进直前,功无间断也。四、慧如意足,言真照离妄,心不散乱也。
  【注释】
  (1) 资为资助,粮为粮食,修道亦如远行,要有善根福德正法等粮食资助之,才能到达,故称资粮。
  (2) 即五种停止心念,观察事相之法以为对治者。一、多贪众生不净观。系观察一切根身器界,皆属不净,以对治贪欲者。二、多嗔众生慈悲观。系观察一切有情痛苦可怜之相,以对治嗔恚者。三、多疑众生因缘观。系观察一切法皆从因缘生,前因后果,历历分明,以对治愚疑者。四、多散众生数息观。系观察呼吸出入之相,每一出入,皆暗数自一至十,以对治散乱心者。五、多障众生念佛观。系观察佛身相好,功德庄严,以对治业障者。
  (3) 译为止,或寂静,谓于染净等境,心不妄缘也。
  (4) 译为观,谓以正慧观察事理也。
  (5) 三苦之一,乐境变坏而生苦故。
  (6) 五受之一。不违不顺,无苦无乐之境,名为舍。
  (7) 三苦之一。行是迁流之义,谓心身虽感受忧喜苦乐,然而念念迁流,无刹那安住,是为苦也。
  (8) 谓开发神通也。
  【习题】
  (一) 三十七道品,分为七科,这七科是何名目?
  (二) 五停心观,是何名目?对治甚么?
  (三) 解释奢摩他和毗钵舍那。
  (四) 何谓四念处?每一念处,是观甚么?观成已,能得甚么效果?
  (五) 四正勤是做那四种工作?
  (六) 试述四如意足的名目,并解释之。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微信公众号:福宝网

 微信小程序:福宝网
第一课、佛
  第一课 佛  「佛」是「佛陀」的简称,或作佛图、浮屠、浮图等,凡此皆为印语的意译,原是如来 (1) 十号之一,于义为「觉者

评论2014-12-2161078

第二课、释迦牟尼佛 (一)
  第二课 释迦牟尼佛 (一)  开创佛教的教主,是本师释迦牟尼佛 (1),于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岁,四月八日,诞生于印度毗罗卫

评论2014-12-2131560

第三课、释迦牟尼佛(二)
  第三课 释迦牟尼佛(二)  释尊始成正觉,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说大方广佛华严经,宣示圆顿 (1) 大法说梵网经,制大乘菩萨戒

评论2014-12-2116668

第一、二、三课、综合指要
  第一、二、三课 综合指要  1.  佛的境界甚深,凡夫谈佛,如坐井论天,不特所见甚陋,甚至可以说:完合不对。因为垂迹者,

评论2014-12-2139055

第四课、药师佛
  第四课 药师佛  我们的世界之外,四方上下虚空中,皆有无数佛国,每一佛国,皆有一佛,住持其间,为诸众生,演说佛法,令其

评论2014-12-2158767

第五课、如来十号
  第五课 如来十号  十方三世诸佛,其应身 (1) 各有各号,或取因言,或取果言,或取性、相、行、愿言,佛佛各别,此为别号。

评论2014-12-2115693

第六课、佛法
  第六课 佛法  三乘行人(1),自修行以至于成佛,皆依据佛法为轨则,佛法以外的法,悉不足凭。在成佛前后,还须以此法救度众

评论2014-12-2160582

第四、五、六课、综合指要
  第四、五、六课 综合指要  1.  佛自度已毕,法身永住常寂光境,原自无为,但是,为了大悲心切,劫须摄土度生,以圆满大愿

评论2014-12-2124508

第七课、菩萨
  第七课 菩萨  梵语 (1) 摩诃菩提质帝萨 (2),译为大道心众生 (3)。后来简称为菩提萨陀,菩提为觉,萨陀为有情 (4),谓虽能

评论2014-12-2121591

第八课、弥勒菩萨
  第八课 弥勒菩萨  菩萨姓弥勒,译义为慈氏,名阿逸多,译义为无能胜。生于南天竺 (1) 婆罗门家 (2),先释迦佛入灭,上生兜

评论2014-12-2137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