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课 法相宗(二)
四、五位百法
俱舍宗立七十五法,成实宗立八十四法,以总括宇宙万有 (1)。本宗则立五位百位,五位者:一、心法,又名心王,二、心所法,三、色法,四、不相应行法,五、无为法。百法者:心法八,是识的自性,心所法五十一,是识的所属,色法十一,是心法心所法之所变,不相应行法二十四,是心法心所法,和色法的分位,也是与心色皆不相应的法,无为法六,即前四法的实性,合之为一百法。其情形与俱舍略同而较详 (2),但俱舍以色法为主,此则以心法为主,这是不同之点,兹将详目列表于下:
五、第七识与第八识
俱舍和成实二宗,对于心王法,都以意识为究竟,并不知在第六意识之外,还有第七末那识、与第八阿赖耶识的存在,于此可见:小乘两宗,其慧解不及大乘法相宗。
末那译为意,为恐与意识相混故,所以不名为意,而保留末那的译音,因它执定第八识见分 (17) 为我,而恒审思量之,所以它的特点,是「执我」和「思量」,但其行相微细,属于潜意识,故不易察觉。它的性质,是属于有覆无记 (18),因为有覆而执我故,所以与我疑 (19) 我见 (20) 我慢 (21) 我爱 (22) 这四烦恼,,常相应不离,而别名为染污识。大地众生,为了各有这染污识,在潜伏作崇,所以损人利己,此疆彼界,一切的思限和行动,皆以「我」为出发点,因而把整个世界,闹得混乱而苦痛。
阿赖耶识,是无始以来,善恶种子之所寄藏处,含有能藏、所藏、我爱执藏二义,故名藏识,或含藏识。一切众生,每动了一个善恶念,都会造成一个业种子,这种子在未生果受报之前,是寄藏在此识中薰习,所以有能藏义。前七识的心心所法,算是能薰能缘,第八识是它们的所熏所缘,为了它是无记性,自己没有成见,故能爱薰成种,而为前七识的习气所藏处,所以有所藏义。若就第七识与它的关系说来,第七识是永远执定第八识的见分为我,而为它所爱,所以有我爱执藏义。
阿赖耶识的别名甚多,它是无始以来,一切有情生命之所寄托,在一期无常中 (23),最先来,最后去,并不随生死而消失,故又名无没识。为了它能摄藏一切法的种子,故又名一切种识。而内面的许多种子,变异而熟 (24),异类而熟 (25),异时而熟 (26),故又名异熟识。倘若将八个识生起的顺序言之,则它实为诸识之首,故又名第一识。但若用卷廉式,由末归本言之,则又被称为第八识。若就一切唯识之义言之,则成佛时,亦不离识,所以此识在佛位上,名无垢识,或第九识。总之,此识是真妄和合,故含有生灭与不生
灭二义;若就生灭言之,实为一切心法色法之所由起,是则识藏。若就不生灭言之,其中有随缘不变的真如在缠,是即如来藏,识藏如来藏,非一非异。
【注释】
(1)
详中级第三十二课,及第三十四课课文。
(2)
参看中级第三十二课七十五法表。
(3)
恶是不善不正确的意思,见是心中的见解,并非眼见。恶见有五种,亦名利使,详初级第三十二课课文见浊段。
(4)
是别境五心所中「念」的反面,参看中级第三十二课注六,念字的解释。
(5)
是正知反面。
(6)
使人为凡夫的本性,名异生性,系指见惑的烦恼种子而言,俱舍论云:「云何异生性?谓不获圣法。」
(7)
又名无想果,无想事,指外道修无想定者,命终生无想天,受五百大劫心心所灭,而身亦如枯木,彼等误认为真涅槃境界,岂知过五百大劫后,又复动念,再入轮回。
(8)
在差别因果中,互为差别,而不相混乱的分位,名为定异。
(9)
依瑜伽论之意,有三种相应,一者,一切所缘之境,与心相应,名境相应。二者,行与理相应。名行相应。三者,三乘圣者,所修诸功德法,因果相符,名果相应,此三种相应,摄尽一切法。
(10)
有为法刻刻生灭,其势甚速,名势速。
(11) 谓诸法生起或经过的次序。
(12)
在因果中,众缘集会,名为和合性。
(13)
此与上和合性相反,即众缘离散之意。
(14)
生于色界第四禅天,灭苦乐二受粗动,所得的真如,名不动灭无为。
(15)
生于无色界非想天,入灭尽定,想受俱灭,名想受灭无为。
(16)
真如法性,离于施作,本自无为,名真如无为。
(17)
见初级第二十七课注八。
(18)
非善非恶,谓之无记,第八识平易近人无覆无记,第七识是有覆无记,有覆即有染污义,因为它有四烦恼相应而起,所以有染污。
(19)
疑即愚疑,亦即无明亦无知,是无知识无理智之谓,因它对于我相真理,不能了解,故名我疑。
(20)
我见就是我执,一切众生的肉体与精神,皆因缘所生法,本无我的实性存在,但他们皆于此非我法上,妄执为我,故名我见。
(21) 慢是倨傲,即自高自大的心理,把他人及万物,都看得低了,此种心理,是依我执而有,故名我慢。
(22) 等于我贪,于所执我,深生贪爱,故名我爱。
(23) 万法皆时时处于生灭变化中,不能常住不变,名为无常,一期无常,即指一度生死。
(24)
一切法的种子,薰习成熟,由因位变异而入果位,所以说变异而熟。
(25)
因有善恶,但善因所感的乐果,与恶因所感的苦果,皆属无记性,若有记者,则自能生善恶果,不待他生,善恶与无记,种类不同,所以说异类而熟。
(26)
种因在先,受果在后,先后时间相差,或至无数劫,所说异时而熟。
【习题】
(一)
一、在五位中,俱舍宗以何法为主?本宗以何法为主?二、俱舍和成实二宗,与本宗所立的心王法,
所不同处在那里?
(二) 解释:一、定异,二、势速,三、和合性,四、不动灭无为,五、想受灭无为。
(三) 末那识的特点是什么?它的性质,是属于那一类?
(四) 一、与末那识相应的四烦恼是什么?二、世界会闹得这样的混乱而苦痛,其原因是在那里?
(五) 一、阿赖耶识,何以名为藏识?二、 业种子未生果受报之前,是寄藏在那里?三、第七识是永远执定什么东西为我?
(六) 一、阿赖耶识,何以名为无没识?异熟识?二、它在佛位上名为什么?
第一、二、三课、综合指要
第一、二、三课 综合指要 1. 人类本来是多欲的凡夫,一切见思惑,悉皆存在。学佛之后,只能算是迷途初返,若论身口意三
评论2014-12-2195367
第四课、华严宗(一)
第四课 华严宗(一) 一、华严经有三本三译 大方广佛华严经,简称华严经,为释尊成道后,三七日间所说。此经由文殊菩萨与
评论2014-12-2165579
第五课、华严宗(二)
第五课 华严宗(二) 四、法界缘起与法界三观 本宗以法界 (1) 无尽起 (2),皆一心所显发。心的作用,不可思议,旷荡虚寂
评论2014-12-218216
第六课、华严宗(三)
第六课 华严宗(三) 七、十玄缘起 十玄缘起者,谓此十玄妙法,互为缘而起他,故曰十玄缘起,系示四种法界中,事事无碍法
评论2014-12-2127348
第四、五、六课、综合指要
第四、五、六课 综合指要 1.相传华严经由文殊与阿难结集后,藏入龙宫,后龙树入龙宫见之,有三种本,乃取下本,流传世间,
评论2014-12-2138197
第八课、天台宗(一)
第八课 天台宗(一) 一、天台宗的渊源 北齐 (1) 慧文禅师,,读大智度论「三智 (2) 在一心中得」之句,又读中论 (3)「因
评论2014-12-2124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