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佛法首页 频道列表

生活礼仪篇

2014-12-20397610

  生活礼仪篇
  一、相见的礼仪
  二、说话的礼仪
  三、电话的礼仪
  四、共处的礼仪
  五、待客的礼仪
  六、访友的礼仪
  七、职业道德的规范
  八、书信的礼仪
  九、便条的礼仪
  十、衣着的礼仪
  十一、饮食的礼仪
  十二、居家的礼仪
  十三、乘车的礼仪
  十四、喜庆的礼仪
  十五、探病的礼仪
  十六、吊丧的礼仪
  十七、接机的礼仪
  十八、旅游的礼仪
  佛教讲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这是说行住坐卧之间都要合乎威仪,如: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总之,在佛门里,吃饭、穿衣、走路、会客,乃至开会、访友、探病都有一定的礼仪。例如:有人批评某一个人吃饭没有吃相,走路没有走路的样子,甚至坐没坐相,站没站相,这就是没有生活的行仪;有的人衣冠不整,这就是没有合乎穿的礼仪;有的人谈吐庸俗,这就是没有语言的礼仪。所以在佛门中说,语默动静安详,一切合宜,这就是礼仪。
  现在的礼仪也不只是古礼而已,譬如电话有电话的礼仪,接机有接机的礼仪,旅 游有旅游的礼仪,乃至交通有交通的规则,那也是礼仪。因此,这里所说的礼仪,是从衣、食、住、行、人际往来约略谈之。其实,礼,存乎一心,只要行之有据,都是礼仪。
  一、相见的礼仪
  人是群居的动物,在家庭里有父母兄弟,学校里有老师同学,机关里有长官同事,街道上人和人摩肩擦踵。所以,每个人不管在工作上,或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和很多人相见、来往。那么,我们与人相见时,应该具备什么仪礼,才不失礼貌,不失风度呢?
  初次相见
  应互通姓名,或递名片,依其身分鞠躬或颔首或握手或合掌。由他人介绍相见时,经介绍人说明彼此姓名后,相互颔首或握手或合掌为礼。
  介绍时,依左列次序行之:
  介绍职位低者于职位高者。
  介绍男众于女众。
  介绍年少者于年长者。
  被介绍者如有二人以上,应先介绍职位高者或年长者,后及职位低者或年少者。
  一般相见
  子女见父母、学生见师长、晚辈见尊长、信众见僧众、同参道友相见等,应按行辈或职衔分别称呼。
  一般直系亲属的称呼
  直系: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亲。 旁系:高伯祖父母、曾伯祖父母、伯祖父母、伯父母;高叔祖、曾叔祖、叔祖父、叔父、婶母;姑婆祖、姑婆、姑母。
  平辈:堂兄弟、堂姊妹。
  晚辈:侄子、侄女、侄孙。
  对外亲戚朋友一般的称呼
  母直系:外高祖、外祖父母、舅父母、姨父母。
  母旁系:外高伯祖、外曾伯祖、外伯公、外舅父母;外高叔祖、外曾叔祖、外叔公、叔父母;姨婆祖、姨婆、姨母。
  平辈:表兄弟、表姊妹。
  晚辈:甥、甥女、甥孙。 自称:对外祖父母外孙(女)对舅父母、姨父母外甥(女)对妻之兄弟内兄弟对妻姊妹丈夫襟兄弟称人双亲:令堂、令尊。
  自称:家父、家母。
  不明身分者:令亲。
  佛教中,信众、僧众的称呼(详见第参篇寺院巡礼佛门称谓)
  长者入室,起立致敬。
  同辈入室,相互合掌。
  一般常常见面的亲朋好友,即使见了面也要有话说,彼此才不会生疏。譬如每天早上起来和父母、兄弟姊妹、眷属、儿女见面,出门到了公司机关,和同事、长官、部下见面,都应该要有三句话,不要面无表情,一句话也不说就离开了。现在,我们的民生富饶,生活水准提高,更要有高水平的相处之道,所以今天我们提倡人和人见面,要有三句好话。
  有时候好朋友几天不见、几个月不见,现在相逢了,都应该要寒喧问好"近来好吗?"、"近来得意吗?"虽然只是只字词组,别人听起来也觉得很欢喜。
  和他人相见交谈的时候,一定要面带笑容,而且态度要亲切,让人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二、说话的礼仪
  人与人相处,说话实在是一大艺术。当你要向人表达意思时,除了文字、肢体动作外,说话也是一种传达工具。但是说话不当、不得体,也容易在语言上伤害别人,造成人我相处的不和谐。因此,如何说话、说话的场合、分寸的拿捏,都是不容忽视的说话礼仪。
  很多不必要的误会、口角皆因"说话"而起,在《读者文摘》上,有一则"话如衣冠""说话就像穿衣,有时一本正经,有时轻松随便,例如:
  求职信或读者投书这是穿黑礼服打领结的语言。
  有些比较随便的语言是穿较为舒适但依然讲究的西装。
  晚上和周末与密友谈话使用的语言则是穿牛仔裤、运动衫的语言。 随口说出全不用合语法的话,使大家更亲密这是穿睡衣和披头散发的语言。
  夫妇间闲谈,叹息和咕哝是最不自觉、坦白和原始的语言。"如果"话"与"冠"没有配合好,自然就起误会了。怪不得古德要说,纵然周知天下事,不知进退,总是愚人。在念佛堂里,常听到两句警策的话:"多念一句佛,少说一句话。"在禅堂里,不但不可讲话,连动念都不行,所谓"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语言本来是沟通感情,传达意思的工具,但在一个修行者,语言过多并不好,因为不少的烦恼是非,都是由于闲谈杂话而来。
  禅宗对语言的看法是,你道即是非;维摩居士的一默似春雷。我国教育,一向也是身教重于言教,一个喋喋不休的人,社会并不看重于他。
  我们经常遇到一些好讲话的人,一知半解,胡天胡地的乱说,给你没有不听的自由,其苦真叫人难以忍耐。相传苏格拉底善于演说,以如何讲话教人,每月学费十元。一天,一位青年前来请其教导演说,并说明演说如何重要云云,苏格拉底等他说了半天以后,向他要两倍学费,青年问为什么,苏格拉底说:"因为我除了教你讲话以外,还要教你如何不讲话。"这是给好噜苏的人一个很好的教诫。
  过去曾参观几处佛教胜会,一进道场,给人没有一点庄严肃穆之感。三个一群,五个一堆,谈天说地,语笑喧哗,这不像佛教的聚会,这像早晨的市场。佛教道场,应该肃静;佛教聚会,更应该肃静。曾有人告诉我说,他有一次参观法国,法国本是个浪漫之国,但一进教堂,虽童子,也正身端坐,沉默不语,他曾叹曰:浪漫的法国人,能将法国治得列为强国,从教堂里才可看出个中原因。
  一个国家的兴盛,自有支持兴盛的精神;一个团体的成就,自有使其成就的纪律。东晋时候,名士习凿齿,本是带着一种不友好的态度去拜访大家称道的道安法师,道安法师在战乱中几次播迁,住在檀溪寺,习凿齿在檀溪寺住了数日以后,写了一封信报告宰相谢安道:"来此见释道安,故是远胜,非常道士。师徒数百,斋讲不倦,无变化技术可以惑常人之耳目,无重威大势可以整群小之参差,而师徒肃肃,自相尊敬,乃是从来所未见。"
  "师徒肃肃",就是沉默诚敬,为什么今日道场法会,僧俗弟子一定要用讲话来表示热闹呢?沈默可以启发智能,肃静才能变换气质。因此,佛教的聚会,大家不要讲话,在静默之中,身心才会扩展,人格才会升华。否则,大家把道场看作茶馆,看作联谊中心,喋喋不休,大讲特讲,岂不把佛教讲翻! 自古就有"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明训,讲话确是一门艺术,虽不是要每个人都能言善道,但至少要应对得体,如果能在责备的话里带抚慰,批评的话里带赞扬,训诫的话里带推崇,命令的话里含扶掖,抱着如此诚恳和平易的心境讲话,一定会到处有人缘。
  佛教中,说话是一种很切实际的修行,菩萨度人常用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的"四摄法",引人进入佛法大海。其中,爱语正是懂得说话的技巧,能令听者心情愉快,充满喜乐;相对的,若口出恶言、妄语,却是引起是非烦恼的来源。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因此,平时应多说智能的语言、慈悲的语言、喜悦的语言,并应注意说话的礼仪。兹将其要点叙述如下:
  说话要诚恳庄敬。
  说话不可主观武断、强词夺理。
  谈话中,即使自己所言为对方所接受,亦不可滔滔不绝讲个不停,以免防碍他人发言的机会;如与对方意见相左,要机智的转变话题,幽默地弥补争端与气氛。
  与人来往,要说不同的佛法,也就是说应众生不同的根机,不说对方不喜欢听的话。
  说话要说正派的话、善良的话、中肯的话,"说话"主要是要让对方知道我心里是怎么想法,以方便沟通,所以哗众取宠、举止轻慢、危言耸听、信口开河的话,尽量不说。
  要用心聆听别人讲话的内容,不要光是发表个人的意见。
  要尊重对方,不可一直讲叙过去的人事。
  于他人讲话时,不可率性插嘴。
  言谈举止太过做作,故弄玄虚,或言词抽象,容易让人产生误解,故讲话表达
  要简单明了。
  口气缓和真诚不急躁,言词扼要,不拖泥带水。
  主管彼此对谈时,不宜在旁抢着讲话,或言论讲得比主管还长。
  与人交谈时,对方在表达意见,不可边听边做事或边看报纸,可缩短讲话时间 ,但不可显得不耐烦。
  与多数人在一起,不可专与一、二人谈话,并避免以方言交谈。
  当对方有所要求而自己办不到时,若要拒绝,必须以委婉的态度说明原由,切莫语气严峻,毫无通融的余地,容易令人难堪而反目成仇。
  不可攻讦他人短处,夸大自己的长处。
  和人谈话,要讲正事,谈正题,不要常常偏离主题,自我宣传。
  不可说或问对方难以回答的事。
  寻求他人的优点,避免谈及缺点,并给予适当而诚恳的赞美。
  应避免谈及他人的隐私,或攻讦他人的私生活。
  谈话中,避免有倦怠的神情,如"打呵欠"、"屡屡看表"等。
  说话时要面带微笑、谦和有礼、态度亲切。
  只要是善事、好事,就该勇于在大众面前发表。
  重承诺。人无信不立,能守信的人,别人才会放心和他相处。
  盛怒之时不轻易发言,以免伤害别人,造成摩擦。
  已听过的事,又听别人谈起,仍应耐心听,不可显出不耐烦之态。
  参加谈话或讨论,要能适时发表意见,但不可说得太长而令人讨厌。
  与人谈话要正视对方,不可左顾右盼。
  谈话时,不宜拉住对方的衣袖或手臂,或附耳讲话。谈话切忌以讽刺、取笑、毁谤或打击别人为乐。
  对方的话尚未告一段落,不可打断抢说,如须先说,则要请对方原谅。
  谈话时,音声、速度适中,并应将内容说清楚,讲明白。
  言谈中,不可与人争执冲突,以免产生烦恼。
  谈话中常予人赞美、肯定。
  过去丛林大众,彼此相处有一套语言,如"请您老开示"、"请您老慈悲原谅"、"感谢您老提拔"、"后学初参,请您多多开示"、"欢迎法座光临,在此接驾了"、"打扰您了,非常对不起"、"我能为您服务什么吗?""感谢您老给我学习的机"您老法相庄严"、"常住道场好清净,您老好威仪"、"特地前来亲近学习"、"大众慈悲"、"学人饶舌"、"弟子惭愧",所以丛林大众再多人住在一起,因有一套丛林参学语言,故大家能相安无事。
  三、电话的礼仪
  随着社会转型,人际往来频繁,"电话"已成为现代人联络、沟通的重要管道。但是,有的人往往在接听电话时,一听到不喜、不悦、不顺的语气或事情时,就会掼电话,丝毫不考虑这一掼,把功德、人缘、善因、好感都掼掉了,因此,如何善用"电话"以成功的拓展人际关系,甚至开创事业,这也是生活于现代社会的人们必须学习的。使用电话的礼仪,条列如下:
  电话铃响,要尽快拿起话筒;听到对方声音,应先报上自己的姓名或机关名称,并礼貌性的问候"您好"或"您早"等。
  如果电话响过三声才接,要说:"对不起,让您久等。"
  欲了解对方的身分,应礼貌的问:"请问您是那一位?"
  通话中,遇有听不清楚时,应说:"对不起,听不清楚,可否请您再说一次,谢谢。"
  通话中,遇有急事,应说:"对不起,临时有急事,我会再跟您联络。"
  转接电话,应问清对方所说的话,再将电话转给另一方,如此,可减轻对方因电话转接而不断重复相同的内容。
  接听电话,如果没有征求受话人的同意,最好不要回答"在"或"不在",只要说"请稍等一下"即可。
  电话中虽看不到对方的表情,但仍必须保持面带微笑,同时讲电话的声音要清晰、平和,语调要诚恳、谦虚。
  电话中,询问受话人在不在时,应先说出自己的姓名。
  当受话者外出时,应请留言,记下对方的姓名、电话、是否回话等,或听明转告。
  受别人之托传达重要事件时,应主动说出自己的姓名。
  办公时间内,避免打私人电话。
  借用他人电话,应先征得对方同意,使用后应向对方道谢。
  使用电话以三分钟为限,不可以在电话中聊天,或交谈过久,以免占用线路。
  受话完毕,打电话的一方应等对方挂电话后,方可轻轻挂下话筒。如果打电话的一方是长辈,则应由长辈先挂下电话。
  使用电话,声音不宜过高,以不干扰别人为原则。
  在会议、法会中,应将行动电话关机,以免干扰他人。
  打电话时,应说明己方姓名,如拨错号码,宜表示歉意。
  四、共处的礼仪
  世间万法皆由众缘和合而成。人活着不可能单独存在,必须仰赖社会大众、亲人眷属的共同成就。所以每个人不论走到那里,总离不开人群,每天都会和很多人来往、接触。我们应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对待别人,才能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呢?
  不嫉不疑:有一首偈语说:"山也空来水也空,随缘变现体无穷,青山绿水依旧在,为人疑嫉难兼容。"我们和大众相处,最怕的是彼此相互嫉妒、怀疑。疑心,会造成分裂;嫉妒、嗔恨心,也会形成人际的冲突。因此,人我之间如果能够不嫉不疑,你喜欢我,我信任你,自然能彼此融洽。
  不打不斗:俗话说:"做人要争气,但不要斗气。"人我之间,不要用心思打击别人,用言语打击别人,用种种方法打击别人,也就是不要和人斗争、斗气。不欺不凌:我们和别人相处,不要仗势欺人,不要处处想要凌驾他人,一个人能够与人和平相处,与人为善,必能受到大家的敬重。如果人人都能对人不欺不凌,社会必然安定、祥和。
  不妄不骗:和别人相处,不妄语,不欺骗。信用是做人的根本,如果没有信用的话,你一次说谎、二次说谎,常常妄语,你再有办法,人家也不喜欢的。做人不但要守信用,不妄语,还要不骗人,不要用诈术欺骗别人,掠取利益。因此,不妄不骗是人我和谐的要件。
  彼此尊重:有一天,眉毛、眼睛、鼻子、嘴巴在开会,眼睛、鼻子、嘴巴都认为眉毛最没有用,怎么可以高高在上?大家你一言我一句,说得眉毛招架不住,只好自愿移到下面来。但是不管移到眼睛、鼻子或嘴巴的下面,都不成人形,最后只好还是让眉毛高居上位。所以人与人之间要彼此尊重,才能互相帮助,互得利益。
  互相帮助:有一个趣谈指出天堂和地狱的不同:地狱的人吃饭用的筷子有三尺长,夹了菜还来不及送到自己嘴里,便给邻座的人抢去吃了,因此便互相责怪对方。天堂里的人吃饭用的筷子也是三尺长,不过他们夹了菜以后是互相送给对方吃,对方也是如此。由于彼此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友爱,因此,天堂里永远充满和谐、快乐的气氛。
  谦恭下意:社会上人与人交往,谦虚恭敬很重要。有人说:世界宇宙有多高?五呎高,五呎高的宇宙要能容纳我们这六呎之躯,所以我们必须要低一点头。因此,谦恭下意才能获得朋友。
  知次第坐:我们进退动静,一定要知道谁比我们长?谁比我们大?谁比我们高?要礼让他,要知道尊卑次第,应该知道自己的座处在那里。你的地位很高,让晚辈、部属坐到前面也不行;你的地位很低,抢到前面去坐,也不合礼节。所以进退的分寸要能拿捏得宜。
  要之,与人相处的艺术,最好的方法不外跳"探戈",对方进时,我们就要退;我们前进时,对方就要后退。当进则进,当退则退,能有此共识,必能相处融洽。
  五、待客的礼仪
  一个优秀的人,必具有大众性、社会性,肯与人接触,帮人解决问题、困难,并从尊重沟通中,与访客建立友谊,令其有"宾至如归"的感觉,这也就是待客之道。待客的礼仪如下:
  会客时,对于来访的客人名字要注意听,要与每一个人寒暄,不可只招呼一个人,也不要自我卖弄宣传,要懂得谦虚客气。 对初来访客须先问好,请至客厅上茶后,了解访客的来意。
  添茶要适量,尊重客人的意愿,接受人家的婉拒,才能宾主尽欢。
  穿著整齐端庄。
  语气温和,谈吐幽默。
  亲切微笑。
  举止安详。
  态度要亲切、随和、友爱、招呼,不令访客有拘束不安之感。
  应慈悲、热情、主动、耐烦接待招呼客人。
  记住访客的姓名、特性、嗜好,真心为他服务。
  赞美鼓励,让来访者宾至如归。
  能与客人谈说佛法,使他们认识佛教,让他们感受到法喜,获得法益。
  谈话内容应为访客所关心、熟悉者。
  言谈中,不可自赞毁他,不可两舌,论人是非。
  依访客的需要提供协助,如食宿、交通、参观、访问等。
  如有先后两批客人来访,应一视同仁,不可冷落一方;彼此若互不相识,应适时为他们互相介绍。
  留客用餐,夹菜、添食要适量,尊重客人的意愿。
  了解客人,与之沟通。
  访客离去时,得以佛书、念珠等法物与客结缘。
  待客之道又可分为三类:
  属于亲友的客人:要尊重他,礼遇他,要让他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属于有关系的客人:例如工商、记者、警察等,要给予善意接待,尽快解决问 题。
  属于临时的客人:偶然的访问,可因人、因时、因事而定,但总要给人欢喜,给人满意。
  总而言之,"相"上虽有差别,待客的诚心是不变的。
  六、访友的礼仪
  世间上每个人都需要朋友。朋友相交,贵在彼此相互帮忙,相互协助。因此,平常就要建立良好的友谊关系。于是,"访友"成为日常社交生活中重要的一环,愉快而得体的拜访朋友,有助于人际沟通,并促进友谊长存。
  拜访朋友应注意如下的礼仪:
  拜访前须先约定时间,并准时守信。(以不干扰对方家居生活为原则,凡公务,应约定办公时间及地点见面。)
  不宜选择周末或例假日前往拜访,除非朋友已作表示。
  不宜利用清晨、夜晚或用餐时间前往拜访。
  拜访时,应准时抵达,为防交通拥挤阻塞,应提前出发。
  如因故不克前往拜访,应实时通知致歉,取消约会。
  拜访时,略微寒暄后,即应简要说明来意。
  依主人的邀请入座,但应避免坐主位。
  倘有其它客人或其家属,应与他们招呼后再就座。
  如系业务拜访,谈话内容要点应实时记录备查。
  倘若主人因另有要务或急于离开而有所示意时,应即告别,不宜拖泥带水,站立续谈。
  告别时,礼貌上主人仅送到办公室或家门口,拜访者如见主人刻意相送,应请主人留步。
  拜访时,若女主人曾出来打招呼或奉茶,辞退时,勿忘问候女主人。
  七、职业道德的规范
  佛教讲"诸法因缘生",世间上一切事物都必须靠众缘和合才能成就。因此,一个人不管就业或创业,不管身为老板或员工,都必须靠上下一心,共同努力奋斗,彼此各守本份,各尽所能,才能共同成就。同行之间,也应该"同舟共济",而非"同行相忌",如此社会才能繁荣、发展。因此,每个工作者都应该认识并共同遵守职业道德:
  重视工作伦理,服从领导。
  对上司交付的任务欣然接受,并马上处理,随时提出报告。
  对于自己身负的任务,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与了解,才能执行无误。
  奉公守法,敬业乐群;固守岗位,勤奋工作。
  不假公济私,不诿过塞责;不浪费公物,不徇私图利。
  不因循茍且,不图谋利益,不压迫属下,不打压同行。
  不抢人功劳,不越级报告,不越俎代庖。
  有关工作的资料,必须准确,尤其现在是信息的时代,讲究统计资料,对于数据资料尤须精确。
  保守公司业务机密,不关说,不接受馈赠。
  发挥敬业精神,不断充实专业知识。
  向上级长官报告,或对部属说明时,必须简明扼要,透彻明了,不噜苏累赘,令人生厌。
  工作上搜集各种资料与实例,须客观分析,深入比较。
  有任何建议时,必须具体不空洞。
  遵守职业道德,与同业之间不作恶性竞争,不互相倾轧,不互相挖角,不可见不得人好,不存同归于尽的心态。
  工作主动勤奋,提升工作效率,注意服务品质,时时抱持"给人欢喜、给人信心、给人希望、给人方便"的工作信念,而不以"磨人为乐"。
  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
  上班时,不在办公室吃零食、聊天、睡觉、看书报杂志或处理私事等。
  不在工作上宣泄个人的情绪,不发牢骚,不发怨言,不暗中批评同事。
  上下坦诚交流,彼此融和尊重。
  离职时,必须向人事单位办理离职手续,并依规定办妥移交。切勿带走公物或业务机密,要保持应有的风度与礼貌。
  八、书信的礼仪
  科技文明日新月异,人际间的沟通透过电话、电报或传真机的传送,既方便又快捷,书信的往来彷佛有被这些新兴科技产物取代的趋势。然而,事实上,书信并未随着文明的演进而被淘汰,因为任何大小事情均可藉由书信来表达,无论是否同住,都可利用书信连系,许多不便直接陈述的事情,利用书信表达,将较为婉转妥切,因此书信的效用仍有其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
  写信的目的在叙事达意,因此,行文要切合格式,措辞用字宜力求简练明晰,尤应了解套用语句及应酬语的含义,使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真挚的情感。本篇就书信的结构、书写要领、书信的折法和信封的书写等基本常识及应注意事项,一一说明。
  书信的结构及书写要领
  书信的结构包括三个部分:前文、正文、后文。
  前文:包括称谓语、提称语、启事敬辞、起首应酬话。
  称谓语:寄信人在书信的开端对受信人的称呼,即为称谓语。称谓语要切合收信人与寄信人双方的关系,是信函中最重要的地方,既不可省,更不能错用。如"父亲大人"、"意公吾师"。
  提称语:紧接在称谓语下,是表示对受信人的礼貌,以及请求查阅的意思,又称敬称语或知照敬辞。如"膝下"、"尊前"。
  启事敬辞:紧接在提称语下,作为正文的发语辞。现多不用。如"敬禀者"、"敬启者"。
  起首应酬语:应切合受信人与寄信人之间的关系及情景,表现出真挚的情感,恰当生动。如"叩别慈颜,时保孺慕"。
  正文:是书信的主旨所在,不能轻忽草率,凡叙事、论理、说情,必须文字通顺,层次分明,具体扼要地将自己的感情、思想、意见表达与对方知悉,才算达到了写信的目的。若信件内容含糊其辞,不知所云,则易让人发生误解。
  后文:包括结尾应酬语、结尾敬辞、署名、署名之敬辞、日期等。 结尾应酬语:这是书信结尾的应酬话,不外含有候覆、盼祷、致歉、保重之类的话。套用这些语句时,应适合受信人与寄信人之间的关系。运用得宜,可增添书信的力量,不当套用,不免贻笑大方。
  结尾敬辞:作为结束上文的敬辞。结尾敬辞可分为两部分,一为敬语,如"肃此"、"谨此"、"端此"、"草此"之类,敬语如用来申诉自己的情意,对信中已表示过的事作个综合收尾时,称为"申悃语",如用以请对方收鉴,与申悃语具有连带关系,并可连起来用的敬语则称请鉴语"。一为请安语,如对父母,用"敬请 福安"、"跪请 金安";对亲友长辈或长官,用"敬请 崇安"、"祇请 钧安",对师长,用"敬请 道安"、"敬叩 铎安";对平辈,用"顺颂 时祺"、"祇颂 台安"等。
  署名:书信在正文写完之后,必须在左方下端签署寄信人的姓名。在信末具名时,一般对家属及至亲好友,只写名不写姓,对普通朋友应写姓名。署名的右上角要加上自己和受信人关系的称谓,这个称谓必须和起首的称谓相呼应,如对父母,用"儿","女",对长辈用"晚",对平辈用"弟"、"妹",对晚辈儿女用"父"、"母"、"愚"等。
  署名下敬辞:在署名下须再加敬辞,如对尊长,用"顶礼"、"敬禀";对长官用"敬呈"、"敬上";对老师用"敬叩"、"敬上";对平辈用"敬启"、"谨启"、"谨上"、"合十";对晚辈用"手书"、"手启"、"手泐"。
  日期:在署名敬辞的右下方用略小的字体写下写信的日期,以表示书信的时效。一般仅写月日,有时年月日可全写,甚至加上时间。遇有节气或特殊日子时,亦可加写,如"端午节"、"中秋节前一?quot;。
  附候语或补述语:在书信末尾另行补注,除非事实上的需要,否则宜避免之。对于内文未述及而必须补充的事情,可在署名之后,另起一行书写,称为"补述语"。"附候语"则是附笔问候的意思,也要另起一行书写。
  书写信封应注意事项
  字体:应力求工整,绝不可潦草,尤其写给尊长,最好用正楷书写。
  地址:受信人地址及寄信地址均应书写清楚,不可省略,尤其寄挂号信及限时专送时,寄信人应将地址、姓名详细写明,以备无人收信时退回,避免误事。
  姓名:受信人姓名应写在信封上长方形框格内,首字不可低于受信人地址的首字。寄信人姓名亦应写明,尤其是寄挂号信及限时专送信件。不过一般平邮信件多将其简略化,只写姓。
  受信人称呼:书写受信人称呼,佛教徒可写"居士"、"大德",亦可视受信人的身份而定,如"同学"、"老师"、"法师"、"师父"等,然对于政府官员及具有相当社会地位的人则应把受信人的官衔及职称与姓名一并写出。
  收启字:收启字因受信人与寄信人之间的关系不同而有所分别。对尊亲属如祖父母、父母可以用"安启",对有官衔者可以用"勋启",与大德通信应写"慈展"、"尊启"、"道启"等,对老师可以用"道启",对长辈可以用"赐启",对尊长及长官可以用"钧启",对平辈则用"大启"、"台启"、"惠启",对于晚辈可以用"台展"、"台览"、"收启"、"亲展"或"启",如属机密性书信,不愿别人窥看的,则可用"亲启"、"亲钧启",或"密启"。然而寄明信片时,则无开启的动作,所以对受信人只能用"台收"、"收"。
  邮票:邮票的黏贴并无定则,不过邮票和图案多为我国的风光宝物、先哲名贤、名画典故,应将其正贴,若是贴倒或贴歪,还是不妥。
  封缄字:在寄信人的署名下则用"缄"或"寄"字,对长辈用"谨?quot;、"谨寄"。如果寄明信片时,由于没有封闭(缄)的动作,所以只能用"寄"。
  托人带信:在信封长方框外右侧写"敬请"或"敬烦",然后空一字,写出"吉便带交"或"转交"、"转致"、"转陈"、"转呈"、"携交"、"面呈"、"面陈"、"面致"等字样。在长方框外左下角写"○○○拜托"、"○○○敬托"等字样,并附月日。
  若在"敬烦"或"敬请"字上加注寄交者的姓名及称呼,其首字不得低于受信者姓名首字。
  请对方送信人带回的信:在信封长方框右侧写"藉复"或"藉陈","回文"、"回陈"等字样。在长方框外左下角写"名内具",受信人是尊长时则改作"名内肃"。
  折信法
  过去对于信纸的折法十分考究,现在则比较不重视,但仍应把信折叠整齐,放入信封时,使称谓语在上方,靠向封口,当受信人启封时,可以先看到称呼他的称谓语。
  附对佛教人士尺牍称谓表
  ┌──┬───────┬────────┬────────┐
  │称别│开首(任用) │结尾(任用) │自署(任用)│
  ├──┼───────┼────────┼────────┤
  │ 对 │某公大德仁座 │敬请 慈安 │后学某某跪白 │
  │ 长 │某公大和尚慈鉴│恭请 尊安 │晚某某和南谨上 │
  │ 辈 │某公大法师尊鉴│祇颂 得大自在│弟子某某顶礼 │
  │ │某公长老佛眼 │跪颂 慈安│晚学某某拜禀 │
  │ │某公法师讲席 │恭祝 福慧无量│侍学某某拜启 │
  │ │ │ │学人某某作礼 │
  ├──┼───────┼────────┼────────┤
  │ 对 │某某师兄慧鉴 │顺颂 净乐 │弟某某合十 │
  │ 平 │某某道兄净鉴 │即请 禅安 │小弟某某谨启 │
  │ 辈 │某某我兄道鉴 │即颂 法喜 │惭愧弟某某谨白 │
  │ │ │ ││
  ├──┼───────┼────────┼────────┤
  │对 │某某法师慧鉴 │敬颂 道绥 │学者某某敬启│
  │不 │某某大德净览 │祇请 慧安 │不慧某某和南 │
  │明 │某某仁者莲右 │谨颂 法安 │不学某某谨上 │
  │平 │某某上人法鉴 │敬祝 智能圆满│学人某某顿道 │
  │长 │某某和尚惠鉴 │肃叩 法喜无量│末学某某谨白 │
  │辈 │ │ ││
  └──┴───────┴────────┴────────┘
  与大德通信,称呼当尊之以"长老"。自称"学人"、"弟子"、"学生"、"门徒"、"三宝弟子"皆可,信封面应写"慈展"、"道启"等字。
  尽量尊称大德字号,不全称名讳,或以上下一字称之。
  若为在家众,则尊称为"居士"。
  九、便条的礼仪
  便条是简便的字条,也可以说是一种变式的书信。
  今之社交应酬,除应用电话、传真、书信往来沟通外,很多时候必须亲自走访,当面商议决定。但抵达目的地后,并不一定能见到所要会见的人,对方或许因事外出,或许另有他事,短时间内不能会面,此时访客又不便久候,只好留置名片,并在名片背面留言。
  然而名片背面空间有限,虽简明扼要,有时并无法表明必要的意思,所以可能就地取出任何一张可以写字的纸条留言,以表达来访目的,或择时再会,此为便条的由来。
  由于"便条"书写简便,已成为今人最常用的一种应用文,其撰写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如下:
  撰写便条的方法
  便条的书写不同于书信,以简明扼要为重。
  "开头应酬"、"启事敬辞",甚至"称谓及敬称语"等,均可省略。但对交谊深厚及熟悉的亲友,便条开始可写"称谓及敬称语",或仅写"称谓",在称谓下加冒号。
  "正文",为便条书写的目的所在,可直接叙述。
  "文后应酬话"及"结尾敬辞",则看情形而定,如空间许可,最好一并写上,以表尊重、谦虚。
  "署名"、等应尽量齐备。对不熟悉的亲友留置便条,文末如仅署名,无法表明自己的身份、职务、官衔,事实上也不便在便条纸上写自己的职位官衔,此种情形,须同时留置印有职位官衔的名片,名片正面,名字的右上方写自称语,名字下方写礼辞,名片左上方写"敬陈○○先生台鉴"等语,注意"○○先生台鉴"须另起一行。
  注意事项
  对于新交或尊亲长辈,若非不得已,尽量避免使用便条。
  撰写时,文字简明扼要得体,字体不潦草,使人容易阅读为要。
  纸张不可太小,以免容易遗失而未传到对方手中。
  十、衣着的礼仪
  衣服为蔽体之用,但求整齐清洁、简单朴素,不求奢侈华丽。佛门有谓"衣单二斤半",即表示要懂得节俭、朴素。
  《佛遗教经》说:"惭耻之服,无上庄严。"就是说,一个修行者应该以道德为衣,而不必汲汲于物质的追求,致为物欲所束缚。
  佛陀曾教诫弟子,穿衣时应当念偈云:"若着上衣,当愿众生,获胜善根,至法彼岸。""若着下裙,当愿众生,服诸善根,具足惭愧。""若整衣束,当愿众生,检束善根,不令散失。"可见在佛门里,连穿衣都是一种修行。但是也不能故意穿著垢腻破烂的衣服,以表示有修行。因此,做一个佛教徒,对于如何穿衣,应该有所认识。
  衣着应保持整齐、清洁、朴素。
  穿著要合乎自己的年龄、身分。
  衣服要裁剪合身、款式合时,并要配合季节、场合而穿,尤其要注意庄严、得体为要,切勿奇装异服。
  居家服为日常生活及就寝时所穿,以宽松为原则。
  社交服乃参加喜庆宴会、社团活动、联谊会议时所穿,以庄重大方为原则。
  海青、缦衣等法服,仅于诵经、礼忏、寺院中穿著,平时宜收放保管于净处,不可穿于街市中。
  不可当众赤身露体或更衣、整衣、脱袜。凡穿大衣及戴帽者,入室即应脱下。
  出外不得穿著睡衣、拖鞋或妨害善良风俗的衣着。
  参加典礼或重要集会对服装有规定者,应从其规定。
  十一、饮食的礼仪
  "民以食为天",饮食有维持生命,长养色身的功能。佛教徒除了日常三餐外,还有滋养法身慧命的法食,是为充实人生的资粮。
  一般人常因个人好恶而挑肥拣瘦,食不知味,佛教徒则应以感恩心受食。在佛门有所谓"吃饭三称念"、"过堂五观想"。
  三称念是:第一匙默念"愿断一切恶",第二匙默念"愿修一切?quot;,第三匙默念"誓度一切众"。
  五观想是:第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第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第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第四、正视良药,为疗形枯。第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进食时,要保持良好威仪,此外,还应注意饮食的礼仪:
  食物讲求卫生,餐具务须清洁。
  长者未食及家人未到齐以前,不宜先食。
  坐时腰背挺直,手臂平贴身体,勿张开双臂,或把手肘撑放在桌上;双脚应平放,不可翘脚、摇晃。
  以自助餐方式进食时,应衡量自己的食量,勿取用过剩而造成浪费。
  进食时,态度从容,仪态优雅,不可狼吞虎咽;口中含有食物时,不可高声谈 笑;食物尚未下咽,不可离座;与同座谈话,声音不可太高,并且不可挥动筷匙刀叉。
  吃面包(馒头),宜撕成小块,不可大口咬食。
  喝汤时,不宜发出声音,不宜吹气令冷;使用餐具宜轻声,勿使碰撞作响。
  吃粥时,不得张口吸食作声,当徐徐食之。
  挟菜应使用公筷母匙,并以靠近自己面前者取用,勿在盘中任意翻拣,尤其不可从盛菜盘碗中直接挟送入口中,应先送进自己的碗中,再慢慢食用。
  与长辈一起进餐,注意用餐速度勿太快或太慢,长辈尚未食毕,不可先行离座。因事必须先行离座,须向长辈及同席者致歉。
  全桌食毕,待长者或主人起立,然后离席。
  饮食中有虫,应掩藏;剔牙时,应掩口。
  餐后应将果皮、残肴放入盘中,不随地丢弃。
  离座时,应将餐具理好,坐椅亦应放回。
  十二、居家的礼仪
  家庭生活的和谐,是社会安定的基石。家人相处,应以真诚的态度互相沟通、包容、尊重,协助成长,始能和乐共处。
  居家礼仪应注意如下数事:
  家人之间应分工合作,共同承担家务,尊卑长幼彼此亲爱敬重。早晚应对父母、尊亲问安。
  父母召唤,应立即答应,并趋前承命,不可虚诺。
  子弟应服从尊长,如有意见,应婉转说明。
  出门说去处,回家报平安。
  做错事要勇于承认。
  常说"请"、"谢谢"、"对不起",脸上经常带微笑。
  物品用后应归回原处。
  保持居家内外环境整洁,勿将废物随意丢弃户外,不乱倒污水。
  入室应先按铃或敲门,等候室内回答。
  隔窗不窥视、隔室不窃听、不呼唤。
  与邻居应和睦相处,守望相助,遵守住户规则。
  开放收录音机、电视机及谈笑等各种声音不可过高,并应适时,以免妨碍他人作息。
  出入门户,上下楼梯,应步履轻缓。
  睡时熄灯,夜迟归来,须保持安静。
  当街过道不晒衣物。屋外停放车辆,不可妨碍交通。
  小心火烛,谨慎门窗。
  随手关门,随手熄灯,随手关水。
  室内一切动作,均宜轻缓,以保持宁静。
  邻居遇有不幸或丧事,不可高歌作乐。
  十三、乘车的礼仪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交通工具已由步行、脚踏车、机车,进步至火车、汽车、轮船、飞机等,其中以汽车最为普遍,几乎许多人皆离不开汽车。
  如何使行车安全?如何有一愉快的乘车经验,这些都需要乘客与司机互相配合,兹将要点叙述如下:
  司机注意事项:
  定期保养汽车,对汽车的性能应熟悉。
  维护汽车内外的整洁,应定时清洗。
  注意油量,若接送贵宾,须事先加好油,不宜于途中至加油站加油。
  接送贵宾时,要事先把车子准备好,以免贵宾久候而浪费时间。
  遵守开车时间,并事先检查、发动,以维护行车安全。
  遵守交通规则,不超速,不超载,不闯红灯、不酒后驾车。
  乘客的礼仪:
  主人开车,其旁位置最大。
  司机开车,其旁位置最小,后座靠右侧位置最大。
  大车子,前座为尊,应让给长者坐。
  小车子,长者后上先下,晚辈应帮忙开关车门。
  团体乘车出外参访,下车后应排班依序行进。
  搭乘公车,应排队上下车,不可争先恐后,不可高声谈笑,不可抽烟。
  遇年长者、孕妇、病人或残障者,应当让座,并协助其上下车。
  不可在座位上斜躺或横卧,妨碍他人乘坐。
  行李应放行李仓,切忌塞进座位上下,妨碍邻座。
  维护车辆清洁,不可随意拋弃纸屑果皮。
  行车时,不得任意拋弃杂物或垃圾于车窗外。
  行车时,切勿将头手伸出窗外。
  十四、喜庆的礼仪
  喜,福也;庆,贺也。《周礼.秋官.大行人》云:"贺庆以赞诸侯之喜。"今俗凡吉祥之事,皆谓之喜,皆值得庆贺。如:嫁娶生子、高龄祝寿,乃至新居落成、新书出版、金榜题名、仕途高升等,可知值得庆贺的喜事不胜枚举。但不管是任何喜庆,均以简单隆重、不铺张浪费为宜,参加者若能注意以下礼仪,则能皆大欢喜。
  家有喜庆,得酌将日期、时间与地点通知至亲友好,但须避免浮滥。
  亲友遇有喜庆,得亲往庆贺,或寄贺卡或以电话祝福。
  致贺时,应依时前往,避免迟到早退。
  穿著要得体,言行要恰当。
  贺礼的选择,应注意其意义及实用价值,如佛书、念珠等。
  十五、探病的礼仪
  经云:"八福田中,看病第一福田。"过去丛林设有如意寮、省行堂、涅槃堂、延寿院等养病之所,这些都是佛教关怀病苦众生的慈悲体现。生命是庄严神圣的,每一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每一个生命都应该受到尊重,尤其人在生病时,感情最脆弱,很希望有人来慰问关怀,因此凡佛弟子见人疾病,皆须应时看护。如何探病才如法 ,以及如何看护病人,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礼仪。
  看护病人的礼仪
  看护者要能宽心耐事,举止轻声,即使听到病人口出恶言,亦不可怨恨或回嘴。
  精进不懈怠,先起后卧,不贪睡。
  须有慈悲心,不可傲慢、轻视、不耐烦。
  以法供养,不贪饮食。
  注意病人的起卧,给予协助,但不要触及病人疼痛处。
  帮助病人安睡,注意避免一切喧哗滋扰。
  病人所使用的器具、衣服、饮食等要适当、清洁、卫生。
  遵照医师的指示服药,不要轻信他人的偏方,乱投医药,以致误事。注意病人的饮食、睡眠、大小便等变化,并向医生报告,可作精确的治疗。
  病人焦躁不安时,可随机说法,使其心灵得到安慰。
  以欢喜心为病人服务,如送信、打电话、读报等。
  可阅读报章杂志、文章或讲些有趣的事,让病人排遣寂寞,保持心情愉悦。与病人谈话的时间不宜太久。
  了解病人身体的病痛外,更要知道病人的心理状态,以帮助其恢复健康。
  病人的问题,如事业、家人、生活经济等,应予关怀。
  病人垂危时,要为其说法,帮助他念佛,使病人能安然往生。
  探病者的礼仪
  了解探病的时间,不宜太早或太晚,尊重病人意愿,以免影响病人作息。
  遵守病房规则。
  可赠送鲜花(除特殊病情外)或书籍,让病人心灵获得慰藉。
  事先了解病人能吃什么,喜欢吃什么,不要赠送病人不能食用的物品。
  不宜介绍偏方。
  进入病房时,表情应自然,切忌哭泣,以免影响病人及其家属的心情。应当讲体恤家属辛劳的话。
  不宜谈刺激病人的人、事等,以免病人情绪反应过度,影响病情。
  谈话声音适量,以免妨碍其它病人。
  慰问病人应说充满希望的话,给予病人鼓励。
  不要坐在病床上,以免令病人产生不舒服的感受。
  不宜带小孩去看病人,除非病人渴望见到这个小孩。
  自己感冒时最好不要去探病,以免把病菌传染给病人,加重病情。
  见有他人来探病,应适时告辞。
  离开病房时,要使病人保持愉快而乐观的情绪,祝福病人早日康复。
  如何帮助病患?
  病人刚进医院,第一个产生的是对医疗仪器的恐惧,以及对未来前途的惶然。因此,多听他倾吐,缓和他紧张的情绪最重要。
  鼓励他对未来抱有光明的希望。事前对病人作较深入的了解,届时观机逗教,应病与药。
  病人是佛教徒,可以带佛教文物、佛教书刊、佛像、录音带、大悲咒水等探望病人。人在生病时最脆弱,宗教的力量能带给病人不可思议的帮助。
  一般人都是在病人刚生病时,一窝蜂赶集似的前去探病,时间久了就冷淡下来,反而容易让病人有被遗弃的感受,继而发生身心的诸多问题。所以,要时时关心病者,才能有效的帮助病患走过病痛的岁月。
  当病患疲累痛苦时,除了给予适当的慰语,最好的话就是身体语言慈悲的笑容、柔和的照顾,尤其在加护病房内,病患插着各种管子,无法言语,身体 语言会给他很大的信心。
  可以告诉病人,人难免会有一些病痛,生病的人应该把事情放下,把生死交给佛菩萨。
  如何在探病中把佛法传到医院?
  探病时,除了真诚的关怀,应启发他对宗教生起信心。
  可小声为病人念佛,并视病人对佛教的认识程度,为其讲述佛法。
  平时和病患建立良好关系,病人恢复健康后,也会引导他的家人皈依佛教。
  得以佛像、念珠、梵呗录音带等,作为传播佛法的桥梁。
  成立探病小组,一组两人,探病时可携带各种资料、物品,如:念珠、佛像、 佛书、念佛机、录音带、大悲咒水等,可主动巡回到各医院或病患家中慰问病人,如观世音菩萨的寻声救苦。
  当身体四大不调时,身上就有疾病。当心灵被贪嗔愚痴、怀疑邪见的病毒所侵害时,出之于口两舌、恶口、妄语、教唆,口中就有疾病;形之于色没有表情、面带敌意,脸上就有病;动之于手杀生、伤人、盗窃、邪淫,社会就有疾病。
  身体有病,要找医生治疗;心灵生病,除了靠善知识劝告提醒之外,最重要的还是要靠自己来医治。弘法半世纪以来,我看遍人生形形色色,曾经有感而发,仿效石 头希迁禅师的"心药方",也为众生的心病开了一帖药方:
  慈悲心肠一条 真心本性一片
  惜福一点 感恩三分
  言行实在 守德空间一块
  惭愧果一个 勤劳节俭十分
  因缘果报全用 方便不拘多少
  结缘多多益善 信愿行通通用上
  此药用包容锅来炒,用宽心炉来炖,不要焦,不要燥,去火性三分(脾气不要大,要柔和一点),于整体盆中研碎(同心协力),三思为本,鼓励作药丸,每日进三服,不限时,用关爱汤服下,果能如此,百病全消。 切忌言清行浊、损人利己、暗中箭、肚中毒、笑里刀、两舌语、平地起风波,以上七件速须戒之,而以不妒不疑、不放纵、自我约束、心性有道来对治之。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病为鉴,则可以提起正念,扩大自己。昔时,悉达多太子目睹世间疾苦,心生悲愍,因而立愿精进修行,终于成就佛道,作大医王,疗治众生病;南岳慧思大师罹患严重风疾,无法行动,后以般若空慧观照,不但豁然痊愈,而且开悟见性,后来法化一方,度众无数。我们不必祈求疾病之不临己身,而应该效法古圣先贤,以疾病为良药,自救救他,以疾病为针砭, 己利利人。
  十六、吊丧的礼仪
  生死是人生的二件大事,依佛法的观点来看,生不足喜,死亦不足悲,惟以庄严的心态面对之。因此,遇有亲朋好友往生,应以庄重的心情参加吊丧,并注意吊丧的礼仪。
  接获电话或讣文通知时,应以诚恳的语言安慰家属,勿在言行中加重家属的悲伤。
  穿著朴素,举止肃穆,以表达致哀之意。
  奠吊时,应肃穆静默。
  司仪在称扬亡者行谊时,应庄重聆听。
  上香时,齐眉一举即可。
  除直系亲族成员外,一般行礼者以鞠躬或问讯即可。
  向亡者致意后,接受二边家属的答礼并回礼。
  奠礼的选择,应视亡者及家属的需要,尤以念佛为最佳。
  团体参加公祭时,行动要整齐一致,勿到处走动喧扰。
  车辆的停放,不可妨碍邻居出入。
  十七、接机的礼仪
  国际礼仪是国与国、政府与政府、人民与人民间,在不同语文、礼仪、生活、习惯下往来的准则,又可称为"外交礼仪"。
  在民间团体交流中,机场迎接时所应注意的礼仪如下:
  事前确定班机抵达时间,准时前往接机。
  如果客人身分特殊,可考虑申请贵宾证,进入机场内,在空桥出口处迎接。
  洽借航空公司贵宾室,将客人安排在贵宾室休息,等候办妥行李通关等手续。
  如客人素未谋面,应事先告知入境时,将派何人迎接。
  确认迎接对象无误后,应自我介绍,并致欢迎之意。
  十八、旅游的礼仪
  旅游已成为物质丰饶的现代人的生活时尚,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不仅可开拓心胸,拓展视野,更可增长见闻,开启智能。然而在旅游之际,如何成为一位高尚的文化传播者,甚至出国旅游时,如何同时做好国民外交,首先必须学习旅 游的礼仪。
  一般旅游
  衣着要端庄、整齐、清洁,不可奇装异服。
  不高声喧哗。
  行进间,不可吃零食,不可勾肩搭背。
  所到之处应注意随手功德,保持环境的清洁。
  入公厕时,不宜嬉笑吵杂,并应随手冲水,保持清洁,以便后人使用。
  公共场所,应遵守规定,不可随意吸烟,乱拋杂物,践踏草坪,攀折花木,或在树木上刻字。
  候车、购物(购票)、入场,均应遵守先后秩序。
  商场买卖,应有礼貌。
  不肆意购物,以避免浪费及上当。
  参观竞技,不可无谓叫嚣。
  听乐观剧,按时进退,保持宁静,鼓掌中节。
  对解说员及向导应尊重,注意聆听解说。
  不冒险或单独到危险处。
  如至寺院参访,不随意乱行,东观西看,或随意出入,应知会知客师。
  出国旅游
  出国前
  应将旅程表、旅馆与联络电话告知家人。
  个人盥洗用具、衣物尽量简化。私人药品应随身携带,放置于易取处。
  勿携带伪禁药、禁品、兵器、动物标本等物。
  应事先了解当地气候状及民情风俗等。
  搭乘飞机
  行李件数、重量,应遵守航空公司规定。
  在候机楼等候,俟宣布登机后,持证排队,依序登机,不可争先恐后。
  勿在"禁止吸烟区"吸烟。
  上飞机,坐上座椅务必扣上安全带。
  座椅仰卧或小桌的机件,如不明白使用方法,可以请服务员服务。
  坐飞机应注意礼貌,向邻座借道前应说一声"Excuse me."(对不起),过后再说一声" Thank you. "(谢谢)。
  空服人员说明飞行安全设施,如穿著救生背心及氧气面罩示范时,应予以注意。
  进餐时,将前座背后的小桌放下来,以便服务员将菜盘放上。进餐时间内, 尽量不要在座位间进出行动。
  空中小姐在餐后问你"Tea or coffee."(要茶或咖啡)时,可任选其一,如两样都不想要,就回答"No, Thank you." (谢谢,都不要)。
  上洗手间应注意门上的标示:
  "occupied"是有人在使用中,不要再去敲门。
  "vacant"是表示没有人,就可以拉门入内,不要忘记将门关上。
  厕所内有"flash" 的标示,就是使用后按冲水钮冲洗。
  厕所内绝对禁止吸烟。
  在机舱内不可高声谈笑,如需要空中小姐服务,可以按电钮,但不宜随便呼唤。
  飞机降落后,尚未停妥前,不要抢着行动,应等候空服人员的招呼,顺序下机。
  进入他国国境
  入海关时,须顺序排队,并出示护照、机票等证件,待验毕时,务必确实收好证件。
  提取行李,应留意提取处班机号码的标示,自行提取,所以随身行李以轻便为宜。
  在旅馆内
  进住房间,应详阅使用说明书,了解疏散路线。
  旅馆大厅不得喧哗。
  行李由服务生送至房间验收后,须给予小费。
  外出时必将门窗行李锁好,以防盗窃,门匙交由柜台保管,以防遗失。
  在房间内最好锁上房门,或将绊炼拴上,以策安全。有人敲门,应先问清来人,不宜随意请入房内,以免发生意外。
  勿着睡衣、拖鞋在旅馆内四处走动,也不宜站在走廊中交谈、抽烟,尤其不应窥视房门敞开的左右客房的动静。
  如两人同住一房,应与同住宿者相互礼让尊重。
  使用电器,应注意当地电压。
  旅馆的客房是客人自己享受休息的地方,应保持宁静而不要妨害到邻室的安宁。
  如非至亲好友,不宜带到自己房内。会见宾客,可利用旅馆大厅或休息 室。
  在电梯内不吸烟,不大声谈笑,同时要面向电梯门站立。
  盥洗要在浴缸里擦肥皂,不要使肥皂水外流地面。
  离开旅馆前,应清点行李,以免遗忘。旅馆内物品,如睡袍、壁画、烟灰缸等,如欲带回纪念,可以购买,切勿顺手带走。
  虽是付费住宿,但离开时仍应将房间稍做整理,切勿留下一大堆废物垃圾。
  小费
  在国外旅行,除了在飞机上之外,差不多都有付小费的习惯,要给多少,并没有一定的规定,通常以美金五角或一元为宜。但费时较多,而且较麻烦的 服务,要多付一点小费。
  吃饭时帐单如未加服务费,应给一成或一成半的小费,如已附加百分之十的小费,则另给百分之五就可以了。
  观光导游人员、公共场所保管外衣或行李,剧院里带座的人,通常都要给付小费;搭乘出租车,大都是小额零钱免找。
  购物
  购物,切勿随便要求折扣优待。
  不要使旅行团成为采购团。
  观光活动
  参加观光游览团体,绝对要遵守时间,严守"十分钟前"报到的原则,以免时间匆促,心慌意乱,举止失措或遗忘东西。
  参观名胜古迹,不要动手触摸,标示禁止吸烟的地方不可以吸烟。
  同车游览的人,要互相保持友善的态度,笑脸示意,动作礼让。
  团体游览导游人员说明时,即使听不懂,也不要显得不耐烦或在一旁高声谈笑;若有问题,应待导游人员解说告一段落后提出。
  下车参观时,切记车辆号码,听清楚开车的时间,准时上车,以免迟到而让全车的人等候。
  到达观光地点,应先注意听导游人员介绍解说后,才拍照留念;禁止拍照的地方,即使无人看守注意,也应遵守不可拍照的规定。
  进入教堂、寺庙应保持肃静,不可随便拍照,以免惊动他人。
  前往剧场、音乐会或夜总会时,通常须穿著正式服装。
  在剧场或音乐会中如遇精彩表演,可于节目告一段落时鼓掌,不可嘘声怪叫;表演进行中,切忌起身走动或离场。
  不可随意吐痰、丢弃果皮、纸屑或烟蒂,行车时不可向车窗外拋弃杂物或纸屑。
  人心易散乱且放逸难收,人格需要在生活中培养。在丛林生活中所训练出来的人之所以不同于社会人士,乃是在于生活中有规范,行、住、坐、卧合乎律仪。 一个人只要能在生活中举止言行守住律仪,不管外在环境如何污染,一定会是一朵净莲。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微信公众号:福宝网

 微信小程序:福宝网
修行资粮篇
  修行资粮篇  一、平时自修功课  二、念佛共修会  三、朝山  四、短期出家修道会  五、受持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

评论2014-12-20478

寺院巡礼篇
  寺院巡礼篇  一、认识寺庙庵堂  二、寺院参访  三、佛门称谓  四、各种忏仪  五、各种法会  古代的丛林,只要有

评论2014-12-2018451

人生礼仪篇
  人生礼仪篇  一、毓麟之礼  二、皈依之礼  三、成年之礼  四、佛化婚礼  五、寿诞仪礼  自古以来,佛教徒总是在

评论2014-12-2087247

应用礼仪篇
应用礼仪篇  应用礼仪,是将佛教仪轨运用于现代社会生活中,使之佛法化。例如在佛像安座、新居落成、工厂开工、商店开幕、破土

评论2014-12-201425

丧葬礼仪篇
  丧葬礼仪篇  一、临终关怀  二、撰写遗嘱  三、殡葬奠礼  讣文范例  四、附录  祭文范例  在很多的礼仪中,丧

评论2014-12-2093720

佛化家庭篇
  佛化家庭篇  一、家庭教育  二、职业选择  三、人际关系  四、养生之道  五、养老之道  六、修行之道  七、设

评论2014-12-2088272

社会团体篇
  社会团体篇  一、国际佛光会  二、佛学讲座  三、座谈会  四、社教弘法活动  五、社会服务类  人是群居的动物,

评论2014-12-2022304

佛教育乐篇
  佛教育乐篇  一、体育活动  二、音乐  三、书艺  四、花和茶  五、劳动  六、修持  自明清以来,佛教大都在寺

评论2014-12-2037785

佛门用语篇
  佛门用语篇  大凡学习各种语言、知识、学术、技术等不同领域的学问,都有他专有的名词或术语。宗教也不例外,尤其是佛教,

评论2014-12-2085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