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佛法首页 频道列表

言多必失,尽量沉默

2014-12-20799040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用多说,即能正确传达思想;愚昧之人即使滔滔不绝,也说不出所以然来。最有智慧的人,是最懂得聆听的人。心胸狭小的人,就像那些窄口瓶一样,里面装得愈少,在倒出来时就愈大声。言语就像树叶般,愈是茂密的树叶,愈是难找到丰美的智慧果子。不会叫的狗会咬死人,无浪的水面则能淹死人。
  当人家不发一言而只是点头时,就是你该停止说话的时候了。保持缄默,通常是最聪明的策略。高声的咒骂,不如沉默的斥责,令人来得刻骨铭心。人们过于依赖语言的功能,却忘了沉默的力量。你的思想已被你的饶舌谋杀了一半。说没有内容的话,等于发出没有思想的声音。喋喋不休的人,像一只漏水的船,每一位乘客都想尽快逃离它。
  沉默是对诽谤的最好答覆。沉默是谈话的最大艺术。未有人因沉默而后悔者。沉默永远不会出卖你,所以保持沉默便是保护自己的安全。沉默为真理之母。既不会机智的谈吐,又不知道适时沉默,是很大的不幸。言语是银,沉默是金。缄默有时是最严厉的批评。未出口的言词决不会致害。我们可能被多言伤害,但不会被沉默伤害,故智者寡言。交谈中,沉默与谦虚最高贵。说话出自天性,沉默出自智慧。羊每叫一声,就少吃一口草。智慧由听而得,悔恨由说而生。要做一个善于辞令的人,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学习听人家说话。
  交浅言深,君子所戒。君子话简而实,小人话杂而虚。不必说而说,这是多说,多说要招怨;不当说而说,这是瞎说,瞎说要惹祸。措词用得确当,是宝贵的工具;随意乱用,则甚为危险。女人的舌头,是在她整个身体中最后停止活动的“地方”。关于寡言,就是只说必要的。并不是说应该完全禁语,而是应该只说有用和必要的话。多思考,少发言。我们因说话所树立的敌人,远比因做事所结交的朋友要来得多。跟你嚼舌根的人,也会说你的闲话。说话时我们只能重复自己所知,倾听时则是学习他人的知识。听得太少的另一面,就是说得太多。真诚者寡言;虚伪者多辩。宁因寡言被人谴责,毋因多言为人责怪。多言不如多知。言语如箭,一发难收。
  “蜚短流长”乔装成目光锐利的老鹰,其实只是一只盲目的蝙蝠。沉默永远不会出卖你,所以保持沉默便是保护自己。沉默是谈话的最高艺术。未事不多言语,临事不动声色,既事不伐功能。多门之室生风,多言之人生祸。居家戒诤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多言必失。辩不如讷,语不如默。动不如静,忙不如闲。人一口,则为合。也许当年造字的老袓宗早就暗示我们,人生一世,少开尊口方是“合”理。沉默之成为巨大的力量,一如黑色聚集所有的光线。光用嘴巴争来争去,不过是意气之争,无法改变现状,倒不如把时间花在行动上,用事实证明一切。
  话人人会说,对于喜欢逞口舌之快的人,多半是说得多,做得少。深度不足的演说家,会以长度来表示。戏言无法战胜敌人,但常气走朋友。口为祸福之门。对一件事唯一知道得最多的,往往是那个不露声色的人。我深信实事求是而不讲空话的人,一定没有许多话可说。沉默较之言不由衷更有益于社交。如果知道是有害和不实的,就别说;如果知道是有益却是虚假的,也别说;如果知道是有害却是真实的,一样不说;而知道是有益且真实不虚时,则该伺机再说。一般人总是自己忙着讲,智慧的人却是忙着听别人讲。如果你能记着,除非你是律师或医生,使听你话的人,必须付费,否则人们并不会听你的规劝,那么你可以省却许多不必要的谈话了。唯一越常用便越锐利的工具,便是利舌。不落言诠者最善于驾驭语言。
  失足犹可追,失言难挽回。使人生厌的可分为两类人:一是自己没有一件事需要谈的人,一是不需有什么可谈的事而要胡扯的人。两种可贵的聪明中,一是能适逢其会的想起一句漂亮话来说;一是能及时想到不该说,闲谈与谎言,形影不离。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微信公众号:福宝网

 微信小程序:福宝网
先于 佛陀来人间布局的菩萨们
各位萤幕〔屏幕〕前的菩萨们:阿弥陀佛!各位现在所收看的节目,是由佛教正觉同修会为各位准备的“三乘菩提之法与次法”的节目,

评论2023-02-2114548

十善业与业报因缘
十善业对于一般人来说大多耳熟能详,许多修学者也或多或少都有在行十善业。在经典里面也常常在强调十善业的重要性,而十善业也是

评论2017-05-037861

修福报与学佛修道,到底有何关联?
大家都知道,佛有一个名号叫作两足尊,意思是说佛的福德与智慧,两者是具足圆满的。智慧的部分,简而言之就是要能够证到一切种智

评论2017-05-031452

学佛的目的在离苦得乐,如何才能真正地离苦得乐?
学佛的目的在于离苦得乐,这个乐永远存在吗?若永远存在,如何得到?  离苦得乐这一件事情,应该是学人从接触佛法以来,一直存

评论2017-05-031126

如何能够“生于安乐、死于安乐”——世世都安乐 1
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今天要和大家来谈谈,《孟子》里面这么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那有人就问说:如何才能够生于安乐,而且也

评论2017-05-031183

如何能够“生于安乐、死于安乐”——世世都安乐 2
  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今天要和大家继续来谈谈,《孟子》里面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人就问说:如何才能够生于安乐,又死

评论2017-05-03918

由世间法进入佛道的关键是什么?
世尊在《楞严经》当中有开示过,众生的心念中因为情与想所造成的差别:想可以说是神智,意思是说如果神智清明的话,就会聪明灵巧

评论2017-05-03444

菩萨福德为什么越来越深广?
为什么菩萨经过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终于十信圆满入于住位,之前他在外门修学六度之时,其中有一项是可以令其作为来世亲证

评论2017-03-29450

一个人福报的好坏,可以从这么多方面来显示出来
佛法之中,其实是有着不同层次的福报,一部分通于世间法,一部分则是出世间法,随着每一个人所修学的差别不同,有时候不但可以自

评论2017-03-29436

为什么要勤修福德?
佛法之中,还有另外一个层次的人,叫作转轮圣王,这是有金、银、铜、铁四个等级,最高的金轮圣王可以王四天下,换句话说,他的福

评论2017-03-29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