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佛法首页 频道列表

看到不顺眼的事情很容易生气,应当要如何克服?

2017-05-034420
今天要和大家谈谈,有人问到说:“学佛至今已经半年,看到不顺眼的事情也很容易生气,请问应当要如何克服?”
 
  其实这个问题是很多人所共同有的状况,而且还要加上一项叫作“看到不顺眼的人”。就好像有人问说:“贪淫的心念很重,要如何克服、对治?”这个问题是类似的,只差在说所针对的烦恼状况是不同的;也就是说,这两个人的习气是不同的。或许有人会说:“那么我两种状况都有,那又要怎么办?”这往往也是现代人有可能会面临的状况。若是说两种状况都有,或者是说,甚至有三种乃至于是更多的状况,那可以先对治比较严重的情形,当然也可以随着现行状况的不同而随机作处理。首先,要先赞叹提问题的这位学人,因为一般人通常不一定会自己承认或者是观察到自己有上述的问题,这表示说,这一位学人已经能够去观察到自己的问题,进一步也愿意试着去改正它;这不妨是一件善行,所以是应当要随喜而且要赞叹的!
 
  说明瞋恚之法的意涵之前,因为“瞋”与“贪”往往是相随而行的,所以就先略说贪的这个法;这是说众生对于色、声、香、味、触这五尘,或者是财、色、名、食、睡这五欲的境界,产生了执着贪爱的心念。那瞋是说从自己喜爱相对的境界所生起;也就是说,对于违背自己的贪爱执着的境界,或者是说让自己的贪爱执着的境界没有办法继续现起,所以就产生了恼怒、厌恶等心念。所以瞋有时候是从不顺心——也就是说从违逆自己面对的境界——而产生的。一般而言,欲界之中的贪的烦恼是深重的,所以有相对因为失去自己所喜欢的五欲境界而生出的瞋;色界的瞋,主要不在是因为对五欲而生起而言,主要是在讲的是能否安住于禅定的境界而言,这是属于法尘境界的贪;无色界一般而言就没有瞋。
 
  接下来说明我们可能产生瞋恚的情况。古来大德有提到三种情况:
一种是叫作“非理瞋”,他不来恼,而自生瞋;这个情况是说,也许你正无事而闲坐,突然想起一件令你生气的事情,因而不由自主地发起脾气,就想找个人好好来诉说一顿。
第二种叫作“顺理瞋”,他人来恼,尔乃生瞋;譬如说:你或者是无事而闲坐,或者是正在忙着做某一件事情,可是某甲就是前来干扰你,让你或者是没有办法享受清闲,或者是没有办法继续作你想要作的事情,所以因而生起了瞋恚之心;又譬如说:你一向最讨厌的某乙,如今在这种情况下不期而遇,本来心里面还是一片祥和,如今却因为某乙的出现而顿时生起了瞋恨的心。
第三种称作“诤论瞋”,己法言是,他法言非;正当两人在讨论事情的时候,也许是两人的意见不同,虽然各有所长,但却彼此自以为是、互不相让;也许是你发觉说某甲的言论根本是错的,却又不采纳你的说法,或者根本不让你有进一步的解释的机会,所以因为这样的缘故而生起瞋恚的心。
其次,我们可以从上述的说明中进一步了解说,会产生瞋恚的对象,有时候是因为人、有时候是因为事。
因人的缘故,所以当自己不喜欢的某甲不管是做了善事、不管是做了恶事,你都有说词,反正就是要把对方说成不对的状况;甚至于说,某甲什么事情也没做,你看到他就是很讨厌!
因事的缘故,所以当自己不喜欢的某一件事情,不管是你喜欢的某甲做的,或者是你讨厌的某乙做的,你一概都觉得不高兴!也许只是说对两者所产生不高兴的程度有所不同而已。而所以有这些状况,就是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种到八识田里面瞋恨的种子,今世遇到了缘而现行的缘故。因此,要消除掉这些习气、消除掉这些种子,就得要在它现行的时候作一些对治;但这还是要在平常就熏习其相对的知见,再加上还要能够觉察到瞋恚的现行,才能够有所对治。
 
  接下来我们就简单的说明一下“对治”的这个知见。
首先,先从观察到瞋心的过患,来减损我们瞋恚的心念,乃至可以把它消除掉。
《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提到:“佛子!若菩萨摩诃萨,起一瞋恚心者,一切恶中无过此恶。何以故?佛子!菩萨摩诃萨起瞋恚心,则受百千障碍法门;何等百千?所谓受不见菩提障,不闻正法障,生不净国障,生恶道障,生八难处障,多疾病障,多被谤毁障,生闇钝趣障,失正念障,少智慧障,眼耳鼻舌身意等障,近恶知识障。”(《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3)
佛开示了很多,我们举一些例子来作说明。佛说:菩萨假如起了一念瞋恚的心,就是等于自己开启了百千障碍之门;而自己将来会因为果报而受不见菩提障、不闻正法障、生不净国障等等等等。这还只是自身领受的恶果而已,而已经让人家十分恐怖了!
然而,因为对众生生起瞋恚心的缘故,必然同时会与众生结下恶缘;当然,要达到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的愿,就更加遥遥无期了!因为,谁要来听你说法、接受你的度化?因为一看到,就会生出厌恶之心的缘故。
《佛遗教经》里面也这么说:“瞋恚之害,能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憙见。当知瞋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瞋恚。”(《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
因为常生瞋恚之心的缘故,都还不用谈到未来世的果报,今世就已经是人见人厌了!当然,传出去的话都是坏名声。因为种种善法的因缘,就在自己瞋恚的当时就被破坏掉了,乃至于一传十、十传百,真的就像猛火一样,不但焚烧自己,也焚烧与众生的善缘。
又因为瞋恼众生的缘故,不但难以被众生包容,常常也会被人伺求长短而动辄得咎;未来世生活亦不得安稳,多诸众人之所恼害。所以才说:“劫功德贼,无过瞋恚。”
《大智度论》卷14里面也提到说:“当观瞋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瞋恚之人不知善,不知非善,不观罪福,不知利害,不自忆念,当堕恶道。”(《大智度论》卷14)
从经论中佛菩萨的开示,我们就可以了解说:瞋恚心念对我们的伤害有多大!包括它的果报会导致自己现世失去善缘而痛苦,还会死后当堕三恶道。假如你是从自己的身上看到这个果报,你一定会有刻骨铭心的痛,这当然不是我们所愿意见到的。也许说宁可从别人已经曾经发生的经历,来作为自己的借镜;但是这也是要在你相信的状况下,才能够有所改变。
 
  反过来,我们来看看离开瞋恚的好处。《正法念处经》卷60里面提到说:“能舍瞋恚,众人所爱,众人乐见,人所信受,颜色清净,其心寂静,心不躁动,善净深心,离身口过,离心热恼,离恶道畏,离于怨憎,离恶名称,离于忧恼,离怨家畏,离于恶人,恶口骂詈,离于悔畏,离恶声畏,离无利畏,离于苦畏,离于慢畏,若人能离如是之畏,一切功德,皆悉具足,名称普闻,得现在未来二世之乐。”(《正法念处经》卷60)
那你看看,因为离开瞋恚的缘故,常常和颜悦色,再加上说众生就已经比较容易跟你亲近;而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心念更加调柔之后,自己也受用到实质上离开瞋恚的利益,也就会发觉说,自己的慢心越来越减轻;因为不会因瞋恚而跟别人结怨,当然也就不用担心说会受到报复,那就离开了种种的畏惧;慢慢的各种功德也可以具足,这个时候,不但是今世得到了利益,未来世还有更殊胜的果报等着呢!
 
  假如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观察思惟之下,还没有办法浇息瞋火的话,还有一种观行可以作参考用来除去瞋恚,那也许可以称为叫作“报恩观”。
观什么?“观一切众生无始以来于己有恩,云何复起瞋欲加之以苦,乃至欲生损害?”这个“一切众生无始以来于己有恩”,一开始可能是难以接受的!
譬如说:从有水果可以吃这件事情来看,有种水果的、有采水果的、有搬运水果的、卖水果的,有发明肥料的、制作肥料的、搬运肥料的、卖肥料的,有发明车子来载肥料、载水果的、有制作车子的,有开路的、铺路的,有承办这些种种事情的人员。这些林林总总只是举例而言,说明了现代人取得某一种物质,所可能会有的互相间的关系,其实是说之不尽!也许你会觉得说:“我只是吃个水果,怎么会有这么复杂的因果关系?我顶多是付了钱买个水果,就这样而已啊!”其实不用说得多复杂,首先我们就说我们要取得水果的过程,这样说来其实并不过分。其次再说,假如没有这个过程来配合,即使你有钱,恐怕你也买不到水果啊!不是吗?那这样,你是否可以接受说这些人他们都于自己是有恩的?虽然说自己是付了钱买水果,他们也都得到了相对的报酬,但却也不能否认大家对自己是有恩惠的,而其实也是互有恩惠的。见到这一件事实之后,是不是“起瞋欲加以苦,欲生损害”的念头就又淡薄了一点呢?
此外,还有三种慈心观,也就是众生缘慈、法缘慈、无缘慈的观行,也可以作为对治瞋恚的参考。不过这个部分在这里我们就不多作说明了。
 
  总而言之,就是要离“瞋”的过患,得到“离瞋”的安隐。难道你不是这样想吗?可是问题是:说归说,做的时候有时候往往就是觉得力不从心,有时候甚至还会在心里面总感觉有一个人在阻止自己不要起瞋。譬如说,有时候想说:“对方这么过分!应该要教训对方一下。”可是一转眼又想说:“不要啦!现在我已经学佛了,要慈悲一点。”那反过来说,有时候也许想说:“这件事的怨仇真的是不共戴天,非报不可!”一下子又想:“不对!我已经受了菩萨戒,乃至杀父之仇亦不应报,于自他无益的缘故。”这种情况我们有时候叫作:“白天使跟黑魔鬼”。意思是说,正当我们在做某一件事情的同时,会因为我们的习气的缘故,看起来好像同时又有一个人在反对你做那件事情;同时,因为习气深浅差别的不同,也会导致你想要修正自己的过错的快与慢。所以不是同样一种方法,每一个人所能达到的效果都会一样的。
 
  又譬如说,瞋恚的法有四个过程,叫作瞋、恨、怨、恼;
瞋,是说在心中生起了不悦的念头;
恨,是说心中进一步起了记恨的念头,譬如说,有人常常起瞋以后,心里面会这么想,然后乃至口头上会加一句说:“你给我记住!”这样子就是已经达到恨的地歩了,当然记恨的时间长短,也表示出说这个人恨的程度的深与浅;
怨呢?讲的是瞋与恨的缘故,然后进一步想要设计来报复对方;
乃至于说,已经开始进行报复的行动,就已经到了恼的阶段,因为这样就已经会恼害对方的缘故了。
明白这个道理以后,我们就可以来观察说,自己瞋恚的势力在瞋、恨、怨、恼四种状况里面到达什么样的程度?一般而言,假如你能够警觉到而自我反观的情况之下,到恨的阶段还是有可能发生,不过有的可能是气得强烈,有的可能比较气得小一点而已;但是一般而言,不会到怨跟恼的阶段。而有了怨跟恼的阶段的两种情况的众生,他们想要离开瞋恚的烦恼,当然就更不容易了!
一般而言,这些都还不是开始学佛的人。现在假设说,你瞋恚的势力也到了恨的阶段,世俗话不是也劝勉我们说:“当一个人在盛怒之下,千万不要冒然作出任何决定。”
所以我们也可以试着去想说:“这件事情对我们自己伤害会到什么样程度?是不是还可以接受?也许是不是有可能只是一个误会?”然后再加上上述的观察思惟,反复经过起瞋然后压制乃至离瞋,不再有起瞋的这个一些阶段。而要能够有所成就,每一个人的状况也不见得会是相同的,因为毕竟每一个人的习气轻重是不同,而今世所要断瞋的决心也是不同、努力也是不同,所以就不需要怎么样去比较了。
 
上述的状况能够一一了知,或者是已经得到初步的改善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到底有瞋的是谁?当然是我!那我又是谁?我到底是不是真实的?但是这个部分是属于事修的部分,就要请你去亲近可以如实教导你的善知识了。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微信公众号:福宝网

 微信小程序:福宝网
如何避免火烧功德林?
在探讨这个题目之前,我们先来说一则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这样的:说从前有一个人常年在外经商,因为年关已近,于是

评论2017-05-03920

须菩提 恶性缘
《撰集百缘经》卷 10 〈诸缘品〉第 10 :尔 时 世 尊 , 初 始 成 佛 , 便 欲教 化 诸 龙 王 故 , 即 便 往 至 须 弥山下,现比

评论2017-05-03491

安忍的秘诀
佛为我们开示修忍的要领:想要安忍于世间法中或无生法中,应当先破除憍慢心、瞋心及痴心。破憍慢心,在世间法上就能忍,在出世间

评论2017-05-03403

把心念常常安置在慈悲喜舍的心行中
一般人在发脾气的时候,会显现出各种不同的相貌。如果这样的脾气是具有毁灭性的,那他这样的脾气发起来,他心中的想法是希望对方

评论2017-05-03422

为什么我们会起瞋心?
《佛典故事》今天我们要来介绍瞋恚对治鬼。这则佛典故事是出自于《杂阿含经》卷40。这则经文的大意是:如同我阿难亲自听闻,在某

评论2017-05-03405

根据佛经来解释捐赠器官必须注意的事项
我们再想想看,那些对于决定捐赠器官的善心菩萨们,我们是给予赞叹随喜的。一般人认知,行善一定有善报,殊不知没有被善教导,也

评论2017-03-281072

一念嗔心起 火烧功德林
欢迎您收看正觉教团电视弘法节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单元。透过演述解说各种佛法故事的内容,教导如何来看

评论2017-03-28732

如何避免火烧功德林的五种方法
如何避免火烧功德林呢?这主要是在讲:在面对众生给我们的恶事境界时,应该如何生起忍辱之法,这叫作众生忍,简称为生忍。想要发

评论2017-03-28619

忍可分为:世间忍、出世间忍和法忍等三种
我们继续来探讨应该如何对治瞋恚之毒害呢?那就必须修忍辱之行。《优婆塞戒经》卷7云:【我当云何能调众生?忍辱即是菩提正因,阿

评论2017-03-28431

为什么起嗔会火烧功德林 嗔的本质、过失、种类
  所谓火烧功德林是指经过长时的修行,好不容易由戒、定、慧所熏修而成的功德大林,因为一时的不能安忍,生起嗔恨而发了脾气,

评论2017-03-28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