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佛在给孤园走动,来到须达精舍.当时有贤人一千二百五十.
<>佛对大众说:有四种良好的行为,智者遵守它,丈夫修行它,通达之士总是奉如戒律,可是,不聪明的人们却远离这四种嘉行.哪四个呢?
一:孝敬父母,使他们心情愉悦,口体之奉长不缺失
二:仁心慈意,现于行色,保持不杀生,爱护一切有情,像对待兄弟姐妹一样
三:周济帮助贫乏困难的仁,不生悭吝之心,不生厌恶遗弃之心
四:遇到政治清明的时代,选择光荣为民的事情做,身体力行"道"的原则和内涵.
<>下面简单说说第一段的生僻字.<>"吝逆"和"捐荣"两个词语大家或许比较陌生吧.一般我们在寻常文章里看不到这两个词语,基本上属于自造的词.为什么不用大家熟悉的词,用这些生僻的词语呢?
<>一,古人所熟悉,今人往往陌生.大家对于古典文言的学习大概都比较贫乏.但是佛经都是文言写的啊.所以,平时注重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很重要,也不费什么事.拣到篮子的都是菜,得一是一,乃至得万.只是都是这样积累的.但是智慧不是积累的,智慧则要修行.有智慧的仁一定有知识,有知识的未必有智慧,这个道理,大家可以自己想想.
二.出于简练的需要.除非出于文采辞藻的需要,一些重复意义的,或者偏意复指的词语才会出现.文采还是次要的,往往因为语气或者抒情的需要,古文中会出现一些形容词,或者叠韵词,连声词,还有两个意思完全相同的字."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辞>),扶就是将,将就是扶.为了压韵的需要,所出现字意重复.这里么提醒大家一点的是,这种用法,在古文里,不算病句.但是在白话文中,两个相同意义的词一出现,就会是病句.为什么呢?难道是厚古薄今?不是的.现代白话往往都是两个字做一个词语,古代多一个字表一个意思.现代人说"美丽",古代人就不会这么说.要是说相貌好,就说"姣",或者"好"什么的.若说景物美丽,古代人就会说"秀"什么的.当然,古代诗赋里,重复词语较多,不能和散文相提并论.现代白话用两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已经足够了,若再来两个字,就很冗赘.所以视为病句的一大来源.这是大家么注意的.古人散文,为了洗练,就把两个字相连接,根据骨节和流畅性,来断定文风和文章水平.
大家再来看"吝逆"."吝"是一个意思,"逆"是一个意思,糅合到一起,大家可能觉得拗口孤僻.我们要单个字来看,并且结合上下文.前面说"慧施",这里出一个"吝",就好理解,表示爱惜自己财物,不愿布施慧人."吝"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小凶".是占卜对事情的四大解释状态之一,用的比较少,一般都做"吝啬"来理解.
"逆"是什么意思?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乞丐,冷天无宿处,就找到一个妇人的大门前睡去.早上妇人出来,不但心不慈悯,还十分恼火生气,那种态度好像自己的脸面受了多大损伤,甚至错误的根本就是乞丐,于是富人气势汹汹,振振有辞,恼羞成怒的把乞丐赶走.这在心理上是一个怎么样的状态?大概可以说"逆"了吧.不是想到自己该布施,或者起码的同情都没有,而且反过来觉得乞丐玷污了他,伤害了他一样.这就是"逆".不遵循常情,乱发嗔心,行动不柔和,很暴躁,这就是"逆".
经常听说"逆子",怎么理解这个"逆"?单单是违背父母心意吗?肯定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他不奉养孝顺父母,还要父母养他,父母养他还不算,他自己还觉得天经地义.这就可以成为"逆"了------与"孝"相反,相悖逆.
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吧,不知道大家理解没有.
"吝逆"合起来,就是说不仅不愿"慧施",甚至觉得贫困者站在逆面前就像要夺逆财物一样.这就是不顺人伦常情,而从"吝"到"逆"了.这里,大家可以体会一下:逆比吝更加严重.就是这样的.
你看,古人用字用的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