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五
云何名为八正道耶?是道,观受有三种相,一者苦。二者乐。三者不苦不乐。如是三种,俱能增长身之与心。何因缘故能增长耶?触因缘也。
我看到这篇与大家分享一下,这是小弟第一次写这种文章,也希望不吝指教,大家一同探究经义! 佛在这里面教我们何谓八正道?就说八正道,是观察受有三种相,这三种相,都能增长身心。因为触生受。
是触三种。一者无明触。二者明触。三者非明、无明触。言明触者,即八正道。其余二触,增长身心及三种受。是故我应断二种触因缘。触断故不生三受。善男子。如是受者,亦名为因亦名为果。智者当观亦因亦果。云何为因?因受生爱,名之为因。云何名果?因触生故,名之为果。是故此受,亦因亦果。智者如是观是受已。
分三种触, 依阿毗达磨界身足论卷上,所解说的是:“明触云何?谓无漏触。无明触云何?谓染污触。非明非无明触云何?谓不染有漏触。”
依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六十九,所解说的是:“是道,观受有三相者,即三受相。然此三受,能增长行阴中身心烦恼也。何因缘故?能增长者,从三触因缘故生。第一无明触者。烦恼触也。第二明触者。能生无漏八正道也。第三非明、无明触者。世俗善心也。如是受亦名为因。亦名为果者。从触生名果。能生爱故。亦名因也。观受作三门既竟。”
依集解的说法,是比较好懂,所以标出蓝字,大家参考参考!
1.重点在于明触,能生无漏八正道。而乐触(无明触)乐受,源于无明烦恼。
2.触断的话,要观察的三种受相就没了。
3.那触→受→爱,中间的受,亦是爱因,亦是触果。别忘了要观察受相,所以佛再强调一下,准备接下来要观察的爱(爱→取→有→.....)
4.非明、无明触:虽然不似无明触的染污,但也不似明触的无漏,但也不污,所以涵盖了一切有漏的善、无覆、无记之触。
次复观爱。受果报故,名之为爱。智者观爱复有二种。一者杂食。二者无食。杂食爱者,因生老病死一切诸有。无食爱者,断生老病死一切诸有,贪无漏道。智者复当作如是念。我若生是杂食之爱,则不能断生老病死。我今虽贪无漏之道,不断受因。则不能得无漏道果。是故应当先断是触。触既断已受则自灭。受既灭已爱亦随灭。是名八正道。
依大般涅槃经集解卷第六十九,所解说的是:
“今次复观爱,果报者因爱而生,所以须观也。智者观爱复有二种。杂食,爱者四食也。无食爱者,断四食得无漏也。若欲断爱。先断受因。近因是受。远因是触。因果尽断。”
1.解释一下,有爱就有取,接下来就有生死果报了,所以也需观察爱。爱有两种。
2.杂食爱,爱有四食,依唯识论四曰:‘食有四种:一者段食,二者触食,三者意思食,四者识食。(中略)此四能持有情身命,全不坏断,故名食。’ ,有这杂食之爱,就继续轮回吧!
3.无食爱,断了上面四种杂食,可趋无漏道果。
4.总结一下前面的触→受→爱: a.有爱←→有乐受;有非爱←→有苦受;有非明触、(非)无明触,有不苦不乐受。 b.乐受和苦受相待,是由无明触产生。 c.不苦不乐受,是由非明触、(非)无明触产生。
这个总结,是另外参考别的论来的,如果有错请提出指正,谢谢
CBETA No. 1545《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149(http://ccbs.ntu.edu.tw/cbeta/result/app/T27/1545_149.htm)
<>善男子。若有众生能如是观。虽有毒身其中亦有微妙药王。如雪山中虽有毒草,亦有妙药。善男子。如是众生虽从烦恼,而得果报。而是果报,更不复为烦恼作因。是即名为清净梵行 明触呢?带着我们走向无漏道果!我们为了这个,故意不断掉他。 以我们之贪,欲得无漏道果而成道。
<>明触可以从下面的经文看出他的意义和效果,而行于八正道。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八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六
迦叶菩萨言:“世尊。如来先于余经中说。三十七品佛是根本。是义云何?” “善男子。如来先说众生初知三十七品佛是根本。若自证得,欲为根本。” “世尊。云何明触?名之为因。”“善男子。如来或时说明为慧、或说为信。” “善男子。信因缘故亲近善友。是名为触。” “亲近因缘得闻正法。是名为触。” “因闻正法身口意净。是名为触。” “因三业净获得正命。是名为触。” “因正命故得净根戒。因净根戒乐寂静处。因乐寂静能善思惟。因善思惟得如法住。因如法住得三十七品。能坏无量诸恶烦恼。是名为触。”
善男子。若有众生能如是观。虽有毒身其中亦有微妙药王。如雪山中虽有毒草亦有妙药。善男子。如是众生虽从烦恼而得果报。而是果报更不复为烦恼作因。是即名为清净梵行。 1.佛在经卷中,有说出这个比喻,代表的含意:“善男子。雪山喻者即是众生。言毒草者即是烦恼。妙药王者即净梵行。善男子。若有众生。能修如是清净梵行。是名身中有妙药王。” 2.如能如此观察触、受、爱,以明触而至行于八正道,此即是众生的妙药王也!即名清净梵行! 希望我的解释大家还能懂~有错请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