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佛法首页 频道列表

佛说譬喻经-生死真相

2015-04-2822840
 佛说譬喻经
大唐三藏法师义净译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于大众中。告胜光王曰。大王。我今为王略说譬喻。诸有生死味着过患。王今谛听。善思念之

话说一次世尊在给孤独园于大众中讲法,对胜光王说道:大王,我今天为你说说生死贪欲过患的譬喻。大王要仔细听闻,好好思考这个道理。


乃往过去。于无量劫。时有一人。游于旷野为恶象所逐。怖走无依。见一空井。傍有树根。即寻根下。潜身井中。有黑白二鼠。互啮树根。于井四边有四毒蛇。欲螫其人。下有毒龙。心畏龙蛇恐树根断。树根蜂蜜。五滴堕口。树摇蜂散。下螫斯人。野火复来。烧然此树

无量劫之前有这么一个人。在荒野中旅行时被凶猛的大象追逐,无依无助,害怕的很。见到一口枯井,有一颗树根垂入其中。于是就顺着这个树根到井中藏匿。

这时候有黑白两只老鼠在上面咬这颗树根。而井的四壁有四条毒蛇,想要咬蛰这个人。井底有一条毒龙守候。他害怕毒龙、毒蛇,更怕树根折断。这个时候见到树根有蜂蜜,就尝了五滴。由于树木摇动,蜜蜂惊醒,就来蛰他。此时又出现野火,燃烧树根。


王曰。是人云何。受无量苦。贪彼少味

胜光王问:为什么这个人受到如此种种苦痛,还贪欲这么点美味呢?

尔时世尊告言。大王。旷野者喻于无明长夜旷远。言彼人者。喻于异生。象喻无常。井喻生死。险岸树根喻命。黑白二鼠以喻昼夜。啮树根者。喻念念灭。其四毒蛇。喻于四大。蜜喻五欲。蜂喻邪思。火喻老病。毒龙喻死

世尊告胜光王曰:大王,旷野就如无明黑暗没有尽头,(没有无明则无一切迷茫错乱,不会出现危险苦痛)。这个人就如同六道轮回的众生。

大象比喻无常。(这个无常随时在追迫众生轮回不止)。井比喻生死(我们被无常所迫,总是在生生死死中存身)。

树根比喻生命。(我们如此痛苦百端中唯一的支撑,被我们牢牢抓住,不愿放舍)。黑白二鼠比喻昼夜、时间。他们随时不停地吞噬着生命的‘树根’,就如同我们念念生灭。早晚这个树根都会被咬断。

而四毒蛇比如四大,蜂蜜比如五欲快乐,蜜蜂则如邪思邪见。(贪着五欲快乐就会引发种种邪思)。

野火比喻老病,或许不等老鼠咬断树根,火就烧断了它。

毒龙则比喻死亡。树根早晚会断。人们早晚会死。


是故大王。当知生老病死。甚可怖畏。常应思念。勿被五欲之所吞迫。尔时世尊重说颂曰

所以大王,要知道生老病死是十分可怖的。应当常常警惕,不要被五欲所吞噬逼迫。

世尊重新说偈颂:

 旷野无明路  人走喻凡夫
大象比无常  井喻生死岸
树根喻于命  二鼠昼夜同
啮根念念衰  四蛇同四大
蜜滴喻五欲  蜂螫比邪思
火同于老病  毒龙方死苦
智者观斯事  象可厌生津
五欲心无著  方名解脱人
镇处无明海  常为死王驱
宁知恋声色  不乐离凡夫
 


旷野无明,凡夫迷走,无常巨象,追迫非常,生死井岸,藏身于中,寿命树根,昼夜消减,如同二鼠,啮根不停。四大毒蛇,五欲蜂蜜。
引动邪思,如同蜂螫,老病烈火,毒龙为死。有智之人,观此得见,厌恶生死,无著五欲,名解脱人。

处无明海,住生死躯,宁恋声色,不离凡夫。岂不悲哉

尔时胜光大王闻佛为说生死过患。得未曾有。深生厌离。合掌恭敬。一心瞻仰。白佛言。世尊。如来大慈。为说如是微妙法义。我今顶戴

胜光王听到佛讲述的生死过患,未曾有这样的领悟,生厌离心,合掌恭敬,一心向佛,道:世尊,如来无量慈悲,说如是微妙法义,我今顶受佛语。

佛言。善哉善哉。大王。当如说行。勿为放逸

世尊道:善哉,大王,当如前说依教奉行,不要放弃怠谢。

时胜光王及诸大众。皆悉欢喜。信受奉行

胜光王及大众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微信公众号:福宝网

 微信小程序:福宝网
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一者出家
世尊把从云何菩萨自他庄严起这一段的开示,作了一个结论: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为二庄严,是不为难;

评论2017-04-02713

菩萨摩诃萨知是七相,则能自利及利益他。
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之中,又接着开示说:善男子!复有七相;何等为七?一者乐化怨雠,二者化时不厌,三者要令成熟解脱,四者尽

评论2017-04-02547

菩萨的三三昧
为什么说菩萨断了我见就能够开始离开我等四相呢?因为断了我见就一定会证得三种的三昧就是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而无愿三

评论2017-04-02677

福德庄严 智慧庄严
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之中,接着又开示: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造作不共法之因缘,名福庄严;教化众生,悉令获得三种菩提,名智

评论2017-04-01614

一念具足如是六事;是名功德智慧庄严
因为时间的关系,经中的:善男子!如诸众生贪心杀时,一念具足十二因缘;菩萨施时亦复如是,一念具足如是六事;是名功德智慧庄严

评论2017-04-011020

菩萨“福德庄严”与“智慧庄严”的关系
各位就可以了解:布施等六度之法,虽然有的看起来属于福庄严,有的看起来属于智庄严,但是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中的开示:福德庄

评论2017-04-01669

智慧庄严即福庄严
那么忍辱之中的福庄严是什么呢?忍辱的外相,可以从布施等法上看出来。譬如说,某甲正在布施饮食、物资给一些受灾的人民,本来某

评论2017-04-01472

福德庄严即智庄严
那么,布施为什么会有智庄严?也许有一些一般人听到善知识在开示布施法的种种相貌的时候,可能就会生起一些念头:哼!不就是想要

评论2017-04-01461

念戒、施、天,名福庄严
念戒二字,除了念持戒的功德的意涵之外,进一步其实还包含念时时持戒不犯。念戒为什么会有福庄严?如同前面所说,若单从一般律己

评论2017-04-01545

念佛、法、僧,名智庄严
佛在《优婆塞戒经》中,还开示说:复有六法二庄严因,所谓六念:念佛、法、僧,名智庄严;念戒、施、天,名福庄严。(《优婆塞戒

评论2017-04-01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