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知识相以及关于的经文很多,有高度概括性的描述,也有具体相状的分辨......以每部经立意不同而有差异。这里仅将末学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分辨善、恶知识的标准分享如下.......
《杂阿含(七二六)》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夹谷精舍。尔时。尊者阿难,亦在彼住。
时。尊者阿难独一静处,禅思思惟,作如是念:半梵行者,所谓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非恶知识、恶伴党、恶随从。
时。尊者阿难从禅觉,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独一静处,禅思思惟,作是念:半梵行者,所谓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非恶知识、恶伴党、恶随从。
佛告阿难:莫作是言,半梵行者谓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非恶知识、恶伴党、恶随从。
所以者何?纯一满静,梵行清白,所谓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非恶知识、恶伴党、恶随从。
我为善知识,故有众生于我所取念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如是择法觉分。精进.喜.猗.定.舍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以是故当知。阿难。纯一满静,梵行清白,谓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非恶知识、非恶伴党、非恶随从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阿难白世尊言。所谓善知识者。即是半梵行之人也。将引善道以至无为
佛告阿难。勿作是言。言善知识者。即是半梵行之人。所以然者。夫善知识之人。即是全梵行之人。与共从事。将视好道。我亦由善知识成无上正真.等正觉。以成道果。度脱众生不可称计。皆悉免生.老.病.死。以此方便。知夫善知识之人。全梵行之人也
复次。阿难。若善男子.善女人与善知识共从事者。信根增益。闻.施.慧德皆悉备具。犹如月欲盛满。光明渐增。倍于常时。此亦如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亲近善知识。信.闻.念.施.慧皆悉增益。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识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
若我昔日不与善知识从事。终不为灯光佛所见授决也。以与善知识从事故。得为与提和竭罗佛所见授决。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识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九马血天子问八政品第四十三之二(一0)》
由上可知,梵行具足是分辨是善、恶知识的重要标准之一。梵行具足的标准又是什么?有九梵行........
云何九难解法。谓九梵行。
若比丘有信而不持戒。则梵行不具。比丘有信.有戒.则梵行具足。
若比丘有信.有戒而不多闻。则梵行不具。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则梵行具足。
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不能说法。则梵行不具。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则梵行具足。
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不能养众。则梵行不具。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能养众。则梵行具足。
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能养众.不能于大众中广演法言。则梵行不具。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能养众.能于大众广演法言。则梵行具足。
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能养众.能在大众广演法言。而不得四禅。则梵行不具。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能养众.能于大众广演法言。又得四禅。则梵行具足。
若比丘有信.有戒.多闻。能说法.能养众.在大众中广演法言。又得四禅。不于八解脱逆顺游行。则梵行不具。有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能养众.于大众中广演法言。具足四禅。于八解脱逆顺游行。则梵行具足。
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能养众.在大众中广演法言。得四禅。于八解脱逆顺游行。然不能尽有漏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于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有。则梵行不具。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能养众.能在大众广演法言。成就四禅。于八解脱逆顺游行。舍有漏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于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有。则梵行具足——《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九/(一○)第二分十上经第六》
从[信]直至[所作已办,更不受有]有九种梵行具足渐次。有什么办法在这九种梵行渐次中观察谁是善知识?谁是恶知识?
象观察月圆、月缺那样,以九梵行为依据观察是否善、恶知识......
生闻梵志复问曰。瞿昙。云何观恶知识
世尊答曰。梵志。当观恶知识犹如月也
生闻梵志复问曰。瞿昙。云何当观恶知识犹如月耶
世尊答曰。梵志。如向尽月。日日稍减。宫殿亦减。光明亦减。形色亦减。日日尽去。梵志。有时月乃至于尽。都不复见。梵志。恶知识人于如来正法.律亦得其信。彼得信已。则于后时而不孝顺。亦不恭敬。所行不顺。不立正智。不趣向法次法。彼便失信。持戒.博闻.庶几.智慧亦复失之。梵志。有时此恶知识教灭善法。犹如月尽。梵志。如是当观恶知识犹如月也
生闻梵志复问曰。瞿昙。云何观善知识
世尊答曰。梵志。当观善知识犹如月也
生闻梵志复问曰。瞿昙。云何当观善知识犹如月耶
世尊答曰。梵志。犹如月初生。少壮明净。日日增长。梵志。或时月十五日。其殿丰满。梵志。如是善知识于如来正法.律得信。彼得信已。而于后时孝顺恭敬。所行随顺。立于正智。趣向法次法。彼增长信。持戒.博闻.庶几.智慧亦复增长。梵志。有时彼善知识善法具足。如十五日月。梵志。如是当观善知识犹如月也。——《中阿含梵志品何苦经》
若观察有人从信渐至圆满九梵行,如月增长,是人为善知识;若人虽先有梵行,却如月日日稍减,是人为恶知识。
观察一个人是否善、恶知识是一个长期过程,甚至是一生,期间可能多有反复,勿早下定论。
回向后 自己不留任何功德受用吗?要有具体的目标与对象吗?
问、可否烦请开示「回向」的真义?譬如修学正法时,若将功德回向给亲人以超度,或回向给冤亲债主以解冤释结,此时是指将所有功德
评论2017-03-26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