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佛法首页 频道列表

从学习经论和亲近善知识间的关系说起

2015-04-2423200
从学习经论和亲近善知识间的关系说起 ——写给恒河之声师兄的一点建言 看了恒河之声师兄有关“依经、依师”学佛的观点和以前的一些发言,有一些感想,随手写下来,既是对自我的一个提醒,也算是写给恒河之声师兄的一点建言吧。 这几天,有同修私下问后学批评恒河之声师兄一些观点和做法的发心是什么,后学说:“我要发心作他的朋友啊,只不过我要做他的诤友,希望能有益于恒河之声师兄改变自己一些错误的做法,若抛开实际的效果不谈,恒河之声师兄意欲利益他人的发心还是很好,值得学习,在这一点上也算是后学的善知识”,修行人直心是道场,对方有什么问题应当直接指出,如果像一些同修那样因不同意恒河之声师兄的作法,不当面提意见,却在别的地方背后乱发牢骚、泄愤批评乃至漫骂侮辱,这样只能是作恒河之声师兄的怨亲债主,既不能有丝毫利益于恒河之声师兄,又损害了自己的修行、造下了说四众过失的口业,何苦为之呢?修行人更应该慈悲,对任何众生都应该以平等利益之心待之,而不是在背后漫骂侮辱再简单地扣上一顶大帽子打倒,虽然每个人的境遇是其自身行为的果报,但一如我们反对恒河之声师兄类似做法一样,我们同样反对他人如是对待恒河之声师兄。若是四众间有分歧完全可以通过当面交流来弥和分歧,真正的佛弟子哪有不闻过则喜、从善如流的?一时意见不能一致也没关系,大家可以在大方向上求大同存小异,和而不同,不要采取背后攻击和漫骂的方法,不顾佛教团结发展的大局,于事无补还走入了佛所批评的斗争坚固的误区,徒令外道和魔王耻笑——想用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方法去纠正另一种错误方法,套用经典上的一句话,就是“无有是处”。所以后学愿意在这里带个头,同恒河之声师兄用交流意见的方式交换一下看法。 我们佛弟子必须知道,依据经典学习佛法和亲近、依止善知识学习佛法从来不是矛盾和对立的,恒河之声师兄把两者对立起来并发心成立一边、否定另一边,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岂有不弘扬佛的教理、教法而堪称善知识者?两者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这一点无论世、出世间法皆是如此,我们可以把任何一个大学生乃至博士后叫过来问问:“你们中间有没有这样一个人,他从婴儿开始,只是天天抱着一整套大英百科全书自学成才到现在的水平的?”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否则,各国教育部大可以解雇所有的老师、关闭所有的学校,只留下售卖各种知识教材的书店,把那些需要学习的无知幼童关到书店里即可,我们就只需等着他们自学成为大科学家、大文学家等等各种人才——如是行为岂非荒唐透顶!采取这种做法的国家能够培养出人才来才是咄咄怪事。对于学习世间学问来说,学习教材和依师学习两者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在老师辛勤地培育下,一个懵懂无知的幼童会逐渐成长为一个社会的栋梁之材,而学习佛法亦复如是,否则我们就应该只需人手一套《大藏经》,就可以一劳永逸地关闭所有有善知识讲授佛法的佛学院、讲经堂,关闭网络上交流、传播佛法的一切论坛、网站,然后在门户上贴出封条,上书五个大字:“回家读经去!”——不知恒河之声师兄意下如何?有一个现象值得大家注意,当前信息时代,人们获得佛教经典远比印刷术极不发达的古代来得容易,拥有一套《大藏经》不是什么困难事(电子版的就更容易),可是何以现在反而成了正法衰微的末法时代呢?原因之一就是众生业重障深,当代能够广泛传播佛教教理、度化众生的善知识太少太少了,当然,能够依教奉行的人也不多。 《华严经》告诉我们亲近善知识是学佛的根本和必由之路:“若菩萨亲近善知识,则能精进不退修习出生无尽佛法”, “一切菩萨行、一切菩萨波罗蜜、一切菩萨地、一切菩萨忍、一切菩萨总持门、一切菩萨三昧门、一切菩萨神通智、一切菩萨回向、一切菩萨愿。一切菩萨成就佛法,皆由善知识力,以善知识而为根本,依善知识生,依善知识出,依善知识长,依善知识住,善知识为因缘,善知识能发起”,在可以成就佛法的十种方法中,第一条就是“不离善知识成就佛法”。 《华严经》还以善财童子之口讲述了善知识的作用:“善财童子蒙善知识力,依善知识教,念善知识语,于善知识深心爱乐,作是念言:‘因善知识,令我见佛;因善知识,令我闻法。善知识者是我师傅,示导于我诸佛法故;善知识者是我眼目,令我见佛如虚空故;善知识者是我津济,令我得入诸佛如来莲华池故’”, “善知识者,如慈母,出生佛种故;如慈父,广大利益故;如乳母,守护不令作恶故;如教师,示其菩萨所学故;如善导,能示波罗蜜道故;如良医,能治烦恼诸病故;如雪山,增长一切智药故;如勇将,殄除一切怖畏故;如济客,令出生死暴流故;如船师,令到智慧宝洲故。善男子!常当如是正念思惟诸善知识”。 待续

    是不是善知识有这么多好的作用,但是我们只能如恒河之声师兄所说,要依据经典自学佛法而不能依止善知识学习佛法呢?当然不是,因为依止善知识学习佛法恰恰是佛在经典上的教导,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经典、学习佛法,与“依法不依人”没有一丝一毫的矛盾,初学佛者面对浩如烟海的佛教经论,就如同一个幼童面对深奥的大学教材,需要善知识时时的帮助和次第地接引,虽然我们不否认确有因自学佛经而成就者,但难易是不同的。即使是等觉菩萨,也离不开他的善知识——佛的帮助,《地藏经》中地藏菩萨尚说自己“若非如来大慈力故,即不能作如是变化”,更何况我们这些凡夫呢?
   
   《文殊师利问经》告诉我们学佛依经和依师都是可以的,并无矛盾:“既闻法已如说修行。若依经书若依师说。于说法人父母善友常怀佛想”,《华严经》则告诉了我们亲近、依止善知识的利益“菩萨由善知识任持,不堕恶趣;由善知识摄受,不退大乘;由善知识护念,不毁犯菩萨戒;由善知识守护,不随逐恶知识;由善知识养育,不缺减菩萨法;由善知识摄取,超越凡夫地;由善知识教诲,超越二乘地;由善知识示导,得出离世间;由善知识长养,能不染世法;由承事善知识,修一切菩萨行;由供养善知识,具一切助道法;由亲近善知识,不为业惑之所摧伏;由恃怙善知识,势力坚固,不怖诸魔;由依止善知识,增长一切菩提分法。”
……
经典中有关善知识和学佛之间关系的论述还有很多,远不止这些,留待将来系统整理后供养大众,在此不作进一步详述。佛法难闻,善知识难遇,后学借此机会愿与一切大众于此发愿:“愿从今日乃至成就菩提,生生世世得闻佛法,值遇上善知识,依教奉行,速成佛道”。
那么,我们如果像恒河之声师兄这样始终说“只依据经典”、“依法不依人”,是不是就可以肆意批评佛门善知识、整理所谓的“邪说”、定义和册封“邪师”呢?是不是像恒河之声师兄所说“只要有根据,就没问题”了呢?
   不是的。问题就出在恒河之声师兄当前的实际作法已偏离了理性探讨教理的范畴,自己制定了没有任何依据的“只要讲出不符合佛法的言论,就是邪师”的标准,由之无限上纲随意否定弘法利生的善知识,“依法不依人”就实质上变成了“借法而毁人”。
    我们说过,对于教理的探讨是没有禁区的,对佛所说的话有疑问也可以提出来探讨,更何况是后世讲经说法的善知识们呢?讲经说法的善知识们又不是个个都是圆满如佛,要知道具备善知识十德的八分之一就是堪为师表的下边际,若他们在一些教理问题上偶尔记错、说错也很正常,只要不是故意误导人且闻过即改就没有大问题,“依法不依人”地进行教理的探讨是有益的,但是探讨的态度却一定要端正和恭敬,佛弟子绝不可以抱着一种“伺过求短”、见猎心喜的态度,不知学人万丈之长,专门求人赢寸之短,切莫把仅仅是四众间枝末教理的分歧无限上纲到敌我矛盾,甚至取代僧团的职责,自己一个人就编造标准任意册封“邪师”、“外道”或把佛批评魔王外道的经文按自己对善知识言论的曲解强安到自己所攻击的善知识身上(说是没有自己的意思,实际上自己的曲解已经加了进来),这就违背了佛菩萨的教导,犯了《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中所批评的“常伺求他短,不自见其过,轻毁有德人,是名众务过”的过失,大乘菩萨戒中明文规定,对于“伺过求短”之人是完全可以不作法布施、不予理会的。另外,佛弟子应当恭敬一切众生,《佛说净业障经》“见犯戒者而生轻慢。说其过恶。令他闻之生不恭敬”,对于犯戒者尚不应说其过恶而轻慢之,何况是讲经说法的善知识们呢?《华严经》所说“轻慢善知识退失佛法”“嫌恨诸菩萨退失佛法”之类的错误值得我们警惕,我们总不能学那些看别人弘法不顺己意就要把人“恨不得一棒子打死喂狗”的人吧?如果我们不知道随喜赞叹护持讲经说法的善知识们,而是只知道寻找善知识们讲经说法时个别的不圆满处乃至善巧方便处并任意放大、断章取义,然后无限上纲借以全面否定,如此把佛教的善知识们都打倒了,估计也只有波旬之类在窃笑了,《华严经》“于善知识所有教诲皆应随顺,于善知识善巧方便勿见过失”的教诲始终值得我们深思。
    常言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对于任何一个佛弟子而言,心中也一定要建立如何做才能有助于利益众生、有助于佛教在末法时期的发展的大局观念,时刻把佛教的兴衰惦记在心里。我们必须知道建设难、破坏易;培育难、扼杀易;弘法难、挑错易的道理,一座大厦的建设需要一块一块砖的垒上去,破坏一座大厦则只要一颗重磅炸弹就够了;培育一棵幼苗,需要花费心血不断的浇水、施肥、剪枝,扼杀它则只需要将它连根拔起即可;一位弘法利生的善知识不仅需要有过人的戒德、智慧、学识和辩才,更要有燃烧自己照亮他人、诲人不倦的奉献精神和处众无畏的勇气,还要有百折不回的忍辱心、精进心才能克服重重的困难去应对佛法浩如烟海的教理和众生种种不同的根性,才能观机逗教,真正地利益众生,而作一个挑错者就简单多了,有几本工具书,加上有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执着和形而上学、彻底否定他人的勇气足矣。恒河之声师兄应该反思自己,如果是换位思考一下,设想一下自己出来讲经弘法时,能不能做到圆满无错?切莫说如一些真正善知识那样讲经说法、著书立说,就是在这个普通的探讨少量教理的主题里,恒河之声师兄不妨算一下自己犯下了多少概念性和常识性的错误就可以预想到结果,难道也要轻易地以自己依据的“只要讲出不符合佛法的言论就是邪师”的标准来全面否定自己、自封“邪师”吗?末法时期的邪师当然不少,但这是僧团乃至教团的大事,决不应该由个别初学佛者来自制标准任意册封、自行公开宣扬。
    佛教里有严格的关于善知识的标准(如《华严经》法师十德、《瑜伽师地论》善友八支、《大乘庄严经论》善知识十德等,详见后注),只要是符合善知识的标准,我们就应该学习、随喜、赞叹并依止、护持善知识,对于一些善知识开示中不圆满的地方,在探讨教理时一定要特别谨慎,绝对应避免给善知识的法缘带来负面影响,伤及佛法弘扬的大局。当今时值末法,斗争坚固,无论是在网络上还是现实生活中,对于问题理性的讨论已经越来越少见了,我们经常看到的往往是借法毁人的现象,本来只是对一个问题答案的探讨,由于理性的缺失、语言的失礼和心量的狭小,常常很快就演变成上纲上线、大帽子乱飞的混战场面,而这种情况发生在佛教四众弟子之间时,则是最令人痛心的事,放眼佛教现状中派别林立,时有互相贬低、互相攻击的事情发生,甚至在同一师门之间,也经常因为见解的不同而导致激烈的言语冲突,而对于任何一个弘法利生的人来说,只要你为佛教和大众做了些事情,有了些名气,就一定会受到许多无理地诽谤和攻击,断章取义,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比如广钦老和尚曾被称作“哑羊僧”,虚云老和尚曾被污为“同性恋”,宣化上人曾被叫做“老魔王”,果卿居士曾被污为“外道、骗子”,杨洪居士则被封为“邪师”……不知还有谁可以举出一位著名的、没有任何争议和负面评价的善知识?对于这些自赞毁他的末法乱象,相信只有魔王看了才会欢喜。
    给善知识“挑错”并不是不可以的,但一定要本着有利于弘法大局的出发点。后学有一项工作就是专门“挑错”的——许多善知识的书籍和开示送到后学这里这里进行整理和校对后再公开出版,每次后学都会提出许多意见:“这个地方是不是讲得不圆满”、“这个地方是不是应该进一步阐述教理才有利于大众的理解”、“这个地方是不是应该欠缺一个事例”、 “这个地方这样讲是不是不太妥当”(这要是提供给有些同修,该整理出多少××邪说呀),这些善知识看到所挑的“错”,竟也是非常的欢喜,核实无误的,就很乐意修改自己原有的说法,为什么?因为我们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更好地弘扬佛法、更好地利益一切众生,所以,如果能本着善意当面给善知识“挑错”,互相探讨一下教理,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前面曾有同修提及后学与果卿居士的“深厚法缘”,其实,后学原先与果卿居士素不相识,正是因为后学依经论给果卿居士的《现代因果实录1》提了一些意见,果卿居士闻之生喜,才有了后来相续而来的法缘,从《现代因果实录2》的整理校对开始,协助这位善知识作些利益众生的工作——提意见本身不是问题,提意见的方式方法才是重要的,若当面不说、背后乱讲,于人、我皆无利益,绝对应当避免。错误的行事方式也会使本来的好事变成坏事、错事,比如弘扬《金刚经》是不是好事?弘扬《地藏经》、《楞严经》是不是好事?当然都是。可是,若一个人到善知识弘扬《地藏经》的场所大叫“要弘扬《金刚经》”!到弘扬《金刚经》的场所大叫“要弘扬《地藏经》”!到弘扬《大佛顶首楞严经》的场所大叫“要弘扬《首楞严三昧经》!”——很遗憾,这样很难弘扬什么,只是起了一个捣乱的作用而已,此中道理值得恒河之声师兄深思。同样的道理,若有同修反对恒河之声师兄的错误做法,不要采取同样极端甚至更为错误的作法,不当面提意见、背后乱发牢骚、泄愤批评乃至漫骂攻击。

待续

为什么后学总是一再强调每一个佛弟子应建立佛教是一盘棋的大局观念、避免因小失大的弊端呢?若公开讨论时涉及了特定善知识,是否如恒河之声师兄所说“只要我们有根据就没错呢” ?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执著于小处的是非,却反而失去了大是大非的标准的现象:有的儿子因为母亲做错了一件小事就终生记恨,有的学生因为有的老师因为一件小事冤枉了自己就再也不好好听这位老师的课程,乃至于有的还到处宣扬自己母亲、老师的过失,使别人也不再尊重自己的母亲,使别人也不再听从自己的老师正确的教导,“她(他)确实做错了、对不起我呀!”这是他们挂在嘴边、觉得自己有道理的口头禅,却不知自己虽然在那件小事上有道理,却已经在孝道和师道的大是大非上犯了错误,忘记了自己母亲对自己恩重如山的爱护、老师在教育工作上桃李满天下的积极作用。在佛法的教理探讨中亦复如是,若总觉得自己“有根据就没错”,执着于一些咬文嚼字的小概念而轻毁弘法利生的善知识,不能做到四依法原则中很重要的“依于义不依于语”,不计善知识们对整个佛教弘法事业的正面作用,最直接的一个不良后果,就是影响初学佛者的信心,使之无所适从,因为只彰显了善知识的赢寸之短,却障蔽了善知识的万丈之长(恒河之声师兄所批评的诸多善知识中,恒河之声师兄可曾记得自己赞叹随喜过他们一丝一毫的长处吗?),使许多众生失去信心从而失去了从这位善知识受到教益的机会,《华严经》告诉我们“近善知识难,遇善知识难”、“ 值同行善知识难”,那么使人对善知识失去信心、错失接受善知识教诲的过失就无量无边,是典型的因小失大。另外,这种做法也沉重打击了初发菩提心者意欲弘法利生的信心——谁能保证自己说法丝毫不犯错误呢?劳心费力还要一定落个邪师的称号何苦呢?哪如在一旁品头论足、挑挑毛病来得轻松自在而且出名也快(棒打名人者往往也很快成名)?这样就给初发心者树立了一个非常不好的榜样,谁还乐意去拿起烫手的教鞭、瓦刀费心劳力地去搞教育、搞建设呢?那根很容易挥舞的大棒倒是充满了诱惑力——看,这位公认的大德说错了这句话、搞错了这个概念,实际是个魔王啊;瞧,这位讲经说法的大德曾干过一件坏事,比如贪污过三宝物什么的,哇,几十万美金咧!(嘿嘿,管它是真是假呢,先爆料再说),哈!他实际是个骗子和外道啊!如是种种,使末法佛教的发展最终难免走入斗争坚固的误区,给佛教的弘扬带来严重的伤害。这一点对于善知识如此,对于初发心者也一样,这也就是为什么后学在本论坛夏鸣蟋居士所发主题中制止恒河之声师兄给夏鸣蟋居士扣“附佛外道”大帽子的出发点(
http://www.bskk.com/dispbbs.asp?BoardID=1&replyID=446603&id=44588&skin=0)——初发心者欲利益众生、实践佛道的菩提心苗更需要的是支持、爱护、增益和善意的指正,而不是迎面打来的大棒。《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提醒我们“憍傲于多闻,执着诸诤论,失念不正知,是名世话过”——纵使你具备多闻,知道不少正确的法义,但却因为骄傲而执著于争论是非对错,从而生起了烦恼、失去了正念,那么就犯了世间话语的过失,这就是小处对而大处错的典型例子。
    《华严经》告诉了我们为什么亲近善知识可得以迅速解脱生死的原因:“若诸菩萨。于此十法。具足圆满。则能速疾得此解脱。所以者何。由诸菩萨具足智慧勤求善友。见已亲近。欢喜爱敬生如佛想。 以亲近故。常蒙教诲。蒙教诲故。则能难行勇猛精进。得精进已。能以善法灭诸不善。灭不善故。令众善法皆得圆满。善圆满已。则能远离一切障惑。离诸障故。令身口意得大清净。正行相应。由此清净。能于一切诸佛菩萨善知识教。心生尊重。尊重教故。勤求观察诸法空寂。悟法空已。其心所向。皆无罣碍。深达缘起。离无因见。灭邪见心。修习正道。入正道已。得真实智。得实智故。得此解脱。证深法界。”《瑜伽师地论》则告诉了我们对待善知识言论不要“伺过求短”的正确态度:“若诸菩萨欲从善友听闻法时。于说法师由五种处不作异意。以纯净心属耳听法。一于坏戒不作异意。谓不作心此是破戒不住律仪。我今不应从彼听法。二于坏族不作异意。谓不作心此是卑姓。我今不应从彼听法。三于坏色不作异意。谓不作心此是丑陋。我今不应从彼听法。四于坏文不作异意。谓不作心此于言词不善藻饰。我今不应从彼听法。但依于义不应依文。五于坏美不作异意。谓不作心此语粗恶多怀忿恚不以美言宣说诸法。我今不应从彼听法。如是菩萨欲听法时。于是五处不应作意。但应恭敬摄受正法。于说法师未尝见过。若有菩萨其慧微劣。于说法师心生嫌鄙。不欲从其听闻正法。当知此行不求自利退失胜慧”,佛菩萨的上述教诲和《华严经》“于善知识所有教诲皆应随顺,于善知识善巧方便勿见过失”的教诲都提醒我们,在从善知识那里听法时千万不要执着于自己所认定的个别词句的不圆满处(即上面经论中所提到的“坏文”)以“伺过求短”,要从善知识度化利益有情的善巧方便角度去会通理解,“依于义不依于文”,掌握善知识度化利益有情的大方向,尊师重教,勇猛精进地断恶修善、依教修行,远离“伺过求短”的邪见过失,以免误人误己“退失胜慧”。
    佛门的善知识向来是有不同的类型,有的偏重于讲经说法,有的偏重于实修实证;有的偏重于出世修行,有的偏重于入世教化,这些不同类型的善知识都从不同角度在建设佛教、利益有情,应相互扶持,绝不可以互相诽谤,《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特意提醒我们“读诵修行演说菩萨,于修禅定诸菩萨所,不应障碍为作留难”,即读诵经典、讲经说法的大乘修行人,不可以对于修学禅定的大乘修行人作障碍留难,为什么?——前者肯定对于佛教经论的教理理解要深于后者,知道的也比后者多,可是,佛教的根本在于戒定慧,见地只是初步,智慧才是目的,而读诵经典而来的闻慧远远比不上修慧究竟,多知道几个佛学名词,并比不上降服烦恼、启发智慧来的实在,这就是神秀大师比不上慧能大师之处。后学接触了不少有真修实证的佛门善知识,虽然有些善知识并没有读过很多的经论,但由于持戒精严、深入禅定,照样智慧过人,就如那不识字的六祖大师一样,教化众生有种种的方便善巧,可以利益许多众生,三言两语就能劝得有缘人持戒茹素、发心修行,而我们这些佛门初学,虽然读了一些经论、掌握了不少佛学名词,却往往是口头禅,道理懂了不少,事到临头,自己的烦恼依然还是烦恼,满腹的经论连自己也说服不了,杀生噉肉、偷盗贪财、邪淫、妄语、饮酒……改起来样样吃力,想去度化众生,常常没想到由于定力不足,自己先被众生给度到忽嗔忽喜的烦恼坑里去了,就像是一个虽然读了不少菜谱的书生,一旦真炒出菜来却味道欠佳,远不如一个并不知道多少菜谱的老厨师炒出菜的色香味,在真正脚踏实地的老修行们面前,可以值得学习的地方太多了,令人时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慨,佛菩萨的经论浩如烟海,初学者经常觉得无从下手,而真正的善知识作为一个过来人却可以观机施教、应病与药,几句关键的点拨就令人顿开茅塞!
     因此,切莫说是恒河之声师兄这些初学佛者轻毁善知识不对,就是当今有位学识远超恒河之声师兄的某X居士,抓住自古至今诸位善知识言论中的个别瑕疵,欲以之全盘否定大部分佛门善知识,从细节上看,也许他没错,有些甚至还很有见地,可是从大处看、全局看,却是大错而特错,错在哪里?——就是违背了上面佛所阐述的道理。


待续

今时值末法,佛言斗争坚固,正法衰微,偶得一偈,送与恒河之声师兄参考,也与所有末法时期意欲振兴佛教的同修共勉:


勿执善师赢寸短  尚应学其万丈长
学长避短普皆宜  借法毁人须思量
善巧方便不求过  断章取义无事忙
携手荷家谋大义  切莫轻毁妄逞强


    (详解:虽然我们可以探讨任何教理,但应对事不对人,请不要于对于真正的善知识一些枝末细节的、自认的不圆满处而执著不放,使自己一叶障目,要知道除了佛和大菩萨,人人都有不圆满处,我们更应该全面地看问题,学习善知识弘法利生、六度万行的万丈之长,这已经足够我们终生学习的了,如果只说短处,就会使自己和无量众生错失从这位善知识那里得到法益的机会;我们只要抱着学长避短的心态,那么就会从每个人那里得到益处,就算是魔王,我们把他作为反面教材,当成佛菩萨来考察我们会不会通过考验的示现,也同样会受益。若是我们学了佛只知道把佛法当镜子来照别人,对他人苛刻,对自己却宽松,总觉得人人都有毛病,惟有我自己永远正确,甚而伺过求短、借法毁人,那就需要反思了,否则等人家用同样的标准列出自己犯的大量错误来编辑“××邪说”,又当如何?佛法是为了度众生所说,并无定法,《华严经》“于善知识所有教诲皆应随顺,于善知识善巧方便勿见过失”、 《瑜伽师地论》“若诸菩萨欲从善友听闻法时,于说法师由五种处不作异意” 的教诲即是此意,善知识一切都是为了众生的解脱,对众生是观机施教的,许多说法也是有前提和当时的特定对象的,正说反说乃至于拳打棒喝,也能利益众生,你要是断章取义、从中求过,乃至于执著于是不是依据了经典,乃至于以自己好恶取舍经典,以此谤彼,可以说是无事生非、自寻烦恼,对于自他皆无利益,这也凸现了从全局看问题、会通经典及善知识教诲的必要性,假使有些言论确属有误,可以分离出来理性探讨教理;当我们还都是佛门初学,尚不具备多闻和智慧时,一定要谨言慎行,不要轻毁自己并不了解的人、事、物来争强好胜,动辄用“邪师、令人发指”一类的贬义词肆意定性他人,而应把主要精力放在自我的修证和学习上,就不至于总犯“阿罗汉没有漏尽”这类不着边际的教理错误了,另外,一个佛弟子也应该注意,如果总犯“仪器也测不出动物的喜怒哀乐”一类的常识错误和“照片不说明任何问题,说明问题的只有佛经”一类的逻辑错误并公开讲述,也会令社会大众因之轻视佛弟子,造下过患,同样值得避免,要靠不断的学习因明、工巧等五明来提高自己,大家应该各自发挥自己独有的长处,以建设的态度来为佛教的事业添砖加瓦、共谋大业,一起担负如来的家业,避免陷入互相攻击、斗争坚固的误区,这一点也同样值得在背后对恒河之声师兄乱发牢骚、泄愤、批评乃至漫骂侮辱的同修深思,一个人如果犯了错,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才能帮助他纠正错误,世尊对波旬、提婆达多尚且慈悲教化救度,何况我们面对的只是不知道佛教中正确处事方法的佛门同修呢?)。
 
       因此,为了把佛教中“依法不依人”四依法《华严经》佛的教诲“于善知识所有教诲皆应随顺,于善知识善巧方便勿见过失”、 《瑜伽师地论》的教诲“若诸菩萨欲从善友听闻法时,于说法师由五种处不作异意”的基本原则统一起来,都能得到严格的遵守,后学郑重地在此向所有佛弟子建议,如果觉得某为善知识的一种说法不符合教理,在批评这种自己所认定的见解时应该将其与特定的个人分离出来进行探讨,只讨论法而不讨论人,恰恰是完整体现了佛说的上述原则,这样就既学习了教理,又避免了对特定善知识的弘法事业的损害,对事不对人地进行理性的教理探讨始终是有益的(几种情况可以例外,如可以同特定善知识当面交流时,针对僧团乃至教团公认的邪教、邪师、外道时)。《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中说:“于后末世五百岁中。少有菩萨。能生忧悔舍离烦恼。多有菩萨。其心刚强不相尊敬。怀增上慢互相是非。”佛在这里提醒我们,在末法时期,连许多发了菩提心的修行人之间都因为心性刚强和傲慢而不互相尊重、互相谈是说非,令人深思。记得05年针对教内流传的“谁显神通谁就是魔王”、“白衣不可说法”、“不提倡白衣说法”等错误见解及一些诽谤、攻击在家善知识的现象,后学以《神通的中道观》(http://www.bskk.com/dispbbs.asp?BoardID=1&replyID=122203&id=13179&skin=0)、《弘法利生,人人有责——驳“白衣不可说法”之错见》(http://www.bskk.com/dispbbs.asp?BoardID=1&replyID=289903&id=27978&skin=0等文作为回应时,曾有同修建议使用“邪见”一词并公布事情真相、公开点名批评具体个人的见解和具体过失,后学为之解释说,这些文字应当定性为教内教理的探讨,目的是为了用佛知佛见统一四众的认识,应对事不对人,且持有错误见解的四众弟子在别的方面也有值得大家学习的长处,不仅绝不可轻毁,还要向其发出“和合息诤”、“何不携手荷家业,各用所长报如来”的呼吁,至于事情真相无需辩驳也早晚会大白于天下,历史自有公论,我们要维护的绝不只是特定的几个善知识,而是所有值得维护的善知识以及作为一个末法时期的佛弟子,人人都应当念兹在兹、鼎力维护的佛教六和敬大局,后来的事实也证明,纯粹的教理探讨对于佛教的积极作用反而要远胜于谈是说非的争吵。

      本文行文仓促,肯定有不少不周之处,限于时间和精力,这次与恒河之声师兄的交流也仅限于讨论学佛依经与依师的相关问题,对恒河之声师兄所涉的其他问题留待以后有时间时再继续交流,虽然不奢望恒河之声师兄全盘接受,但这些论述也都是经论圣言量的原意,只要恒河之声师兄能听得进一句半句,则不枉后学作为佛门同修欲为诤友之心。在此祝愿恒河之声师兄早日转换角色成长为一个当代佛教的建设者、一个能够真正弘扬正法利益众生的如来法将,同时祈愿:佛教四众弟子和合息诤,依戒定慧,携手合作,中兴佛教,共荷如来家业!

 

                                             惭愧后学   圣住


                                                2007年2月6日

(本文缘起于http://www.bskk.com/dispbbs.asp?boardID=1&ID=69847&page=2中恒河之声师兄的相关问难。) 注:


善知识(经论中有善友、善士、法师等不同说法)的标准:
一、善知法义,善知一切诸法的真实义;
二、能广宣说,能为广大众生宣讲佛法的妙义;
三、处众无畏,处于大众之中宣讲佛法时,随他问难悉能酬答而无畏惧;
四、无断辩才,能以无碍辩才连续不断的说法度生;
五、巧方便说,能以各种善巧方便为众生说法;
六、法随法行,能使一切众生都如所说的信受奉行;
七、威仪具足,即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有威可畏,有仪可则;
八、勇猛精进,发大勇猛心,精进修行一切善法,以化导众生;
九、身心无倦,即修诸胜行,常起慈心,摄化众生,无有懈怠;
十、成就忍力,修习一切之忍辱,以便早日成就无生法忍之功力。
——出自《华严经.十地品
一者住戒。于诸菩萨律仪戒中。妙善安住无缺无穿。
二者多闻。觉慧成就。
三者具证。得修所成随一胜善。逮奢摩他毗钵舍那。
四者哀愍。内具慈悲能舍自己现法乐住。精勤无怠饶益于他。
五者无畏。为他宣说正法教时。非由恐怖忘失念辩。
六者堪忍。于他轻笑调弄鄙言违拒等事。非爱言路种种恶行。皆悉能忍。
七者无倦。其力充强能多思择。处在四众说正法时。言无謇涩心不疲厌。
八者善词。语具圆满不坏法性言词辩了
——出自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供养亲近无量品第十六

?调静除德增?有勇阿含富
?觉真善说法?悲深离退减
一者调伏。
二者寂静。
三者惑除。
四者德增。
五者有勇。
六者经富。
七者觉真。
八者善说。
九者悲深。
十者离退。
调伏者与戒相应由根调故。寂静者。与定相应由内摄故。惑除者。信念与慧相应烦恼断故。德增者。戒定慧具不缺减故。有勇者。利益他时不疲惓故。经富者。得多闻故。觉真者。了实义故。善说者。不颠倒故。悲深者。绝希望故。离退者。于一切时恭敬说故。
——出自无著菩萨《大乘庄严经论》亲近品第十九: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微信公众号:福宝网

 微信小程序:福宝网
什么是真正的供养法?
〖云何名为供养于法?善男子!若能供养十二部经,名供养法。云何供养十二部经?若能至心信乐、受持、读诵、解说、如说而行;既自

评论2017-03-29999

什么是真正的供养佛?
〖所谓如来,身心具足;身有微妙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具足大力。心有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五智三味、三种法门、十一种空观

评论2017-03-29472

随喜功德、随喜福德都是很重要
佛又接着开示:如果有人能以遍满四天下的宝物供养如来,福德当然很大;但若有人没有钱财,而以佛地的种种功德法相,至心恭敬的说

评论2017-03-29498

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
由世间法进入佛道的关键,就是要明了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所谓欲为不净是说,因为修福生到欲界天,很容易就会沉迷在天

评论2017-03-291246

施论、戒论、生天之论
世尊在《楞严经》当中有开示过,众生的心念中因为情与想所造成的差别:想可以说是神智,意思是说如果神智清明的话,就会聪明灵巧

评论2017-03-29710

如何祭祀?祭祀的原理是什么?有用吗?
现在我们来谈谈,有关祭祀的一些正见。在台湾有不少人,有到处进香拜拜的习惯,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如果我们在宗祠或是其他地

评论2017-03-26446

如何为亡者追福
我们有谈到,如果为亡者追荐、追福,一定要这个亡者是落入饿鬼道,他才能够得到受用。如果说我们的先人、亲友,他在世时没作过恶

评论2017-03-26400

回向后 自己不留任何功德受用吗?要有具体的目标与对象吗?
问、可否烦请开示「回向」的真义?譬如修学正法时,若将功德回向给亲人以超度,或回向给冤亲债主以解冤释结,此时是指将所有功德

评论2017-03-26425

贩卖佛像 造流通佛菩萨形像 有违佛戒吗
问:梵网经云:菩萨见有恶人贩卖佛菩萨形像,当赎回。但我却看到有很多受了皈依的佛教居士在贩卖佛像,并以此为业。让我很困惑。

评论2017-03-26621

菩萨代众生消业的问题
问、经云:菩萨代众生受地狱苦,如三禅乐。然而,地狱众生所见到的地狱,他们所受的地狱苦,是他们自己的业力所变现出来的。各人

评论2017-03-26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