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佛法首页 频道列表

第十四课、生活

2014-12-22905790

  第十四课 生活
  一、在家信众应该注重怎样的生活行仪?
  要奉行清净的生活行仪:1.不接触非法的场所,如赌场、酒家等眩惑六根,沦丧清明智慧的地方;2.不从事非法的工作,如开设或投资具有赌博或非正当谋生性质的行业。凡违反国家法律及脱离佛教八正道的生活,就是非法,不合乎清净的生活行仪。
  佛陀的三十二相好,都是从累劫注重生活行仪中修来的。生活的行仪,除了要奉行戒律,防非止恶,更要积极的饶益有情,举凡施予他人信心的和风,欢喜的煦日,方便的雨露,服务的温暖,都是学佛者实践清净生活行仪的内容。
  二、佛教徒的人我相处之道?
  人与人相处,布施及喜舍即是最好的人我之道。人际间的冲突、矛盾,都在于大家只顾及自我的立场,忽略了对方的需求,因此,造成彼此的怨恨及诤论不休。
  佛教的人我相处之道,本著护念众生的柔软心,视一切众生如父如母,如亲眷手足,自然能够和乐相敬。人我相处之道,秉持光荣归于他人,你大我小的信念;利益归于他人,你乐我苦的胸襟。能以佛心、菩萨心与人相处,便能水乳相融,无有嫌隙。
  此外,佛教的四摄法:「布施」,令众生身心无忧;「爱语」,令众生发大信心;「同事」,令众生信受法义;「利行」,令众生入佛之智。慈悲喜舍是人我相处之道,忍耐柔和是人我相处之道,惭愧感恩是人我相处之道,惜福结缘是人我相处之道。
  三、在家信徒如何过五欲的生活?
  五欲为财、色、名、食、睡,涵盖了眼、耳、鼻、舌、身五根,对应于色、声、香、味、触等外境的活动。如何在五欲的生活中修行自在呢?
  1.对于色,要不贪美色,对于感情要净化、升华,要持守不邪淫的合法婚姻生活。
  2.对于声,要常闻正法、梵呗赞佛之音,并懂得要善听、兼听、全听,所谓「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
  3.对于香,家中常有一炷清香供佛,藉此安定心神,俗虑尽消。
  4.对于味,饮食的调理不要酒香、肉香,要清淡的菜根香。
  5.对于触,一般世俗的触,是感官的舒适、快意、刺激、麻醉,但佛教的「触」,是人我接触要自然,要中道,以柔软心、慈悲心、平等心相对待,彼此精神一致,心神意会。
  四、佛教徒如何规划生涯?
  依出家、在家分别说明如下:
  1.出家的生涯规划:第一个十年,为培植福德因缘的阶段,应学习持戒的生活,苦行作务,熟悉各种佛事行政。第二个十年,为广学多闻发心的阶段,奉行慈悲,立志为众,随缘参学,以专经专论作为自我的密行。第三个十年,为住持道场教化的阶段,弘法教化,安僧办道,将其经验传承后人。第四个十年,增上发心,伸广长舌,作狮子吼,讲说佛法,度无量众。第五个十年,为放下万缘游化的阶段,随缘自在,游化各方,树立慈悲形象,著书立说,令法音流传十方。
  2.在家的生涯规划:第一个阶段,重视信仰的增进,如:听闻正法,布施结缘,参于共修,义工服务等。第二个阶段,重视慧解的加强,如:研读高僧传记、佛教历史、宗派专书等,深入经藏,以法乐自娱。第三个阶段,重视修持的内涵,如:自我的修行:念佛、禅坐、诵经、拜佛等。大众的修行:为教奉献财物、劳力、智慧等。能够明了修持的内涵所在,肯定参于教团的活动,即是修持。第四个阶段,为辅助教团弘化的阶段,把经验传承给后人,协助教团的发展。第五个阶段是学习出家的生活,受持斋戒,离俗世家,阅读经藏,著书立说,破邪显正,讲说佛法,协助教化的工作。
  佛教徒的生涯规划,以自利利他为根本,不求速成,不急功好利,以知苦恼、知惭愧为内学,庄严成熟美好的佛国净土。
  五、在家信徒的布施之道?
  1.不自苦:应衡量现实的经济状况,不必存有与人比较的心态,只要随力布施,即使微分供养,也会得到无量无边的福德。
  2.不自恼:凡所有施,皆随喜随缘,不须为难勉强。
  3.不后悔:布施后,不生起懊悔的心,不计算功德多寡,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4.有意义:布施就像播种,种子要落在肥沃的土地,才能有丰富的收获。选择一块具有文化、教育、慈善、共修等利益大众的福田,让每一分的布施,都能发挥无限的功用。
  布施之道,除了不自苦、不自恼、不后悔、有意义之外,还要有欢喜心、恭敬心,懂得细水长流之道。此外,身体的礼敬、劳动服务;言语的赞美,传播正法;心意的随喜及智慧的贡献,并对于众生无畏的布施,给予信心、希望、方便,更是布施的真谛。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微信公众号:福宝网

 微信小程序:福宝网
第一课、信仰
  第一课 信仰  一、怎样才是正信的宗教?  正信的宗教必须具备以下的条件:  1.有教主:历史上真有其人,而不是从神话鬼

评论2014-12-2289535

第二课、教理
  第二课 教理  一、「空」的意义是什么?  「空」,是佛教重要的教义,也是佛法不共其它宗教及世间学说的特质。《般若心经

评论2014-12-2243007

第三课、文史
  第三课 文史  一、何谓「本生故事」?  本生,又作本缘、本生谭、本生谈等。主要记述佛陀于过去世受生为各种不同身形及身

评论2014-12-2250820

第四课、宗派
  第四课 宗派  一、何谓大乘佛教?何谓小乘佛教?  「乘」,即车乘,是运载之意。指佛法可以运载众生从生死此岸到达涅槃彼

评论2014-12-2210328

第五课、戒律
  第五课 戒律  一、戒的类别有那些?  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世间一切道德行为的总归。受戒犹如学生遵守校规,人民恪守

评论2014-12-2241758

第六课、制度
  第六课 制度  一、什么是佛教的僧伽制度?  佛教对僧团的管理,以「六和敬」为主要的僧伽制度。六和敬不仅是建立僧团的重

评论2014-12-2238601

第七课、称谓
  第七课 称谓  一、佛教常用的称谓有那些?  佛教的称谓是一种礼仪,常代表著当事者的身分或职务,也是一种修持程度的表征

评论2014-12-2249610

第八课、仪礼
  第八课 仪礼  一、佛教对于民间节庆的看法如何?  中国民间节庆有新年春节、元宵、清明扫墓、端午、中元、中秋;美国有万

评论2014-12-2295356

第九课、菩萨
  第九课 菩萨  一、与我们娑婆世界最有缘的佛、菩萨有那些?  依佛教的宇宙观而言,十方三世有无量诸佛,其中最为人所知晓

评论2014-12-2265607

第十课、修行
  第十课 修行  一、佛教徒有何必修的功课?  现代人生活忙碌,佛教徒在生活中必修的功课,主要不离福慧双修的范畴。佛陀被

评论2014-12-228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