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故事首页 频道列表

佛陀品.第十四品

2014-12-26301670

  佛陀品.第十四品
  佛陀的教诲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偈183)
  诸佛说涅槃至上,忍辱是最高的苦行,伤害他人的人不是出家人,压抑他人的人也不是沙门。(偈184)
  不诽谤,不伤害他人,严守戒律,饮食知节量,僻静处独居,勤修增上定(注),是诸佛教。(偈185)
  有一次,阿难尊者请教佛陀,过去诸佛的佛法是否和释迦牟尼佛的佛法一样?佛陀回答说,所有诸佛的佛法都是一样的,佛陀马上背诵过去诸佛在说法时所开讲的一些偈语。
  (注) 「增上定」:八定。
  -----------------------------------------------------------------------
  不知足的年轻比库
  即使天上洒落金币,也无法满足欲望,爱欲是乐少苦多。
  明白这种道理的智者,甚至对天界的欲乐也不企求,佛陀的弟子希望能灭尽爱欲。 (偈 186 / 187)
  有一次,祇树给孤独园的一位年轻比库被他的老师送到别的精舍去学法,他的父亲却在这时候逝世了,并且留下一些财产给他和他的弟弟。等他给回给孤独园时,他的弟弟告诉他父亲的死讯,和父亲留给他的财产。一开始的时候,他说不需要这份钱财。可是后来,他觉得还是过世俗的生活比较好,因此,他对出家修行的日子渐渐不满意,而日益消瘦。其他比库于是说服他去听佛陀的忠告。
  这心中不满的年轻比库告诉佛陀,如果拥有父亲给他的钱,他可以过很舒适的在家生活。佛陀忠告他,世人是不知足的,甚至具足大量珠宝财富的君王也一样。佛陀接着告诉他顶生王的故事,顶生王是四王天和忉利天的圣王,享受这两处天神的尊崇。有一次,他在忉利天住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后,希望自己是忉利天唯一的统治者,而不要与帝释共同治理。但他无法达成这个愿望,所比当下变老,衰弱不堪,不久就逝世了,天神是非常脆弱的众生,一旦屈服于强烈的爱欲刺激,他们很容易毁坏。
  听完佛陀的劝诫,年轻比库决定继续留在僧伽中,精进努力求解脱。
  -----------------------------------------------------------------------
  祀得皈依三宝
  人在面临危险时,会去寻找很多的保护,如山岳、森林、园苑、树神和神舍。
  但这些都不是安隐的保护,也不是最佳的保护,如此的保护无法使人脱离诸苦。 (偈 188/ 189)
  皈依佛法与僧伽的人,可以透过智慧明白四圣谛:苦、集、灭和灭苦的八正道。
  这才是真正无上安全的皈依和保护。如此皈依的人,可以脱离诸苦。 (偈 190/ 191/ 192)
  祀得是摩诃憍萨罗王的国师。摩诃憍萨罗王是波斯匿王的父亲。摩诃憍萨罗王逝世后,祀得放弃所有的财产,离开家里,成为苦行者。他和他的弟子们到靠近鸯迦国,摩竭陀国与拘留国三国边境附近的地方住下来,当地附近有一只凶猛的龙。祀得经常向弟子和这三国家的人民说:「礼敬森林、山、公园和树木,如此,你们就可以解除生命中所有的苦痛。」
  有一天,佛陀透过天眼,观察到祀得和他的弟子们,而且知道他们证得阿拉汉果的机缘已经成熟了。佛陀就派遣大目犍连尊者先去向祀得和其弟子说法,佛陀本人随后也会前去说法。大目犍连尊者就到祀得居住的地方,他请问他们可否借宿一夜。首先,他们加以拒绝,后来却答应了,但指引他去龙住的地方。这只龙非常敌视大目犍连尊者,就和尊者展开一场斗争。最后,龙终于臣服了,而卷起身子,伸出头来,像雨伞般护持大目犍连尊者,表示对尊者的礼敬。第二天一大早,祀得和弟子们前来观察大目犍连尊者的命运如何,当他们发现龙已经驯服,温顺地以头保护大目犍连尊者时,都大感惊讶,他们也因此向大目犍连尊者礼敬。
  这时候,佛陀也来了。大目犍连尊者从座位上站起来,向佛陀顶礼问讯,然后告诉众人:「这是我的老师--最尊贵的佛陀,我不过是伟大佛陀的一位谦恭弟子而已。」听完大目犍连尊者这么一说,先前对尊者驯服龙的能力留有深刻印象的人对佛陀的能力更感讶异。
  佛陀告诫他:「祀得,人民受到危险的威胁时,会前往山上、森林、花园、公园和树木去寻求庇护,但这些地方无法保护人们。只有依止佛陀,法和僧伽的人才能从世间苦解脱出来。」
  佛陀说法完毕后,祀得和他的弟子们证得阿拉汉果,他们也都加入僧伽为比库。当天从鸯迦国,摩竭陀国和拘留国前来礼敬祀得的弟子看见祀得和他弟子们都身穿比库的袈裟时,感到困惑,而在心中想着:「究竟谁的法力较强?我们的老师祀得或乔达摩呢?一定是我们的老师法力较强,因为是乔达摩前来这里找他!」佛陀知道他们心中的念头,祀得也认为他应该去除他们心中的猜测,所以,他就向佛陀顶礼问讯,然后说:「世尊!你是我的导师,我不过是你的一位弟子而已。」经过他这么表白,这些人都明白佛陀的超凡卓绝。
  -----------------------------------------------------------------------
  最高贵的人
  圣者极难得,不是每个家族都能生出圣者,但圣者出生的家族和乐兴旺。(偈 193)
  阿难尊者有一天突然想起一个问题:「我们的老师--佛陀告诉我们,纯种的大象只生长在参达塔和优萨陀种中,纯种马只生长在信度种中,纯种牛只生长在优沙帕种中。事实上,他只告诉我们有关纯种象、马、牛的事,但却未提及最尊贵的人到底生长在何处?」
  经过一阵思考后,阿难尊者就前去请教佛陀这个问题。
  佛陀回答他:「阿难!最尊贵的人并不生长在某一特定的家庭中。但,最尊贵的人生长的家庭,一定快乐兴盛。」
  -----------------------------------------------------------------------
  幸福是什么
  诸佛出生在世间令人喜悦,佛法在世间弘扬令人喜悦,僧伽和合令人喜悦,比库持戒令人喜悦 。 (偈 194)
  一群比库在讨论「幸福是什么?」的问题。他们明白不同的人对幸福的解释也不同,所以他们说:
  「有人认为拥有国王般的财富和荣耀就是幸福。但有人则认为感官乐趣才是幸福,更有人认为得尝美食才是幸福。」
  正当他们在讨论时,佛陀来了。佛陀明白他们讨论的话题后,说:
  「比库们!你们所说的那些喜乐无法使人解脱苦。在这世间上,幸福的来源是:佛陀出现世间,听闻奥妙佛法的机会和比库们和谐相处。」
  -----------------------------------------------------------------------
  尊敬值得尊敬的人
  供养值得供养的人--诸佛、诸佛弟子和克服执着、邪见与傲慢,远离诸忧患的人;
  供养寂静、心无畏惧的人,功德不可衡量 。 (偈195)
  佛陀有一次和众多信徒前往波罗奈,而在路上遇见一座供奉精灵的神舍,离神舍不远的地方有位婆罗门正在耕种。佛陀瞥见婆罗门时,请他前来相见。婆罗门来的时候,向神舍礼敬,而没有向佛陀礼敬。佛陀说:「婆罗门,你礼敬神舍是对的。」
  佛陀的话使婆罗门心情愉快,佛陀眼见婆罗门处于有利的身心状况之下,就运用神通,在空中示现迦叶佛的金色浮图塔。佛陀更向婆罗门和信众解释有四种人值得建立浮图塔:佛、辟支佛、圣者弟子和转轮圣王。佛陀也指出有三种塔:
  (1) 装遗骸的骨塔、
  (2) 供奉肖像或模仿肖像的肖像塔、
  (3) 供奉袈裟、钵等遗物的遗物塔。菩提树属于遗物塔。
  佛陀强调要礼敬值得礼敬的人,佛陀说法后,这婆罗门就证得初果。迦叶佛的浮图塔一连七天在天空中示现,人潮不断前来礼敬,第七天结束后,浮图塔消失了,而为一座石头浮图塔取代。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微信公众号:福宝网

 微信小程序:福宝网
南传法句经故事集.目录
  南传法句经故事集.目录  马来西亚 达摩难陀 长老 著  第一品 双品  瞎眼的阿拉汉  何必妄想  报复的苦行者  累

评论2014-12-268485

双品.第一品
  双品.第一品  瞎眼的阿拉汉  心是所有法(注)的先导,  心是所有造作的主导,  若人造作身口意恶业,必定受苦报,  

评论2014-12-2621126

不放逸品.第二品
  不放逸品.第二品  摩酰提利阴谋陷害珊蔓娣皇后  精进是涅槃之道,放逸使人趣向生死轮回;  精进的人不死(注1),放逸的

评论2014-12-2671681

心品.第三品
  心品.第三品  无法控制心念的弥酰  心念飘忽不定,难以制服,  智者调服心念,一如工匠使箭笔直一般。  人心如同被丢

评论2014-12-2665018

华品.第四品
  华品.第四品  观身  谁能如实知见六道轮回,谁能如实知见三十七道品,  一如技艺精湛的花匠,精挑细选花朵一般 ?  

评论2014-12-2628145

愚品.第五品
  愚品.第五品  波斯匿王迷恋他人妻子  对失眠的人而言,长夜漫漫;对满心忧郁的人而言,路途遥远,对佛法一无所知的愚人,

评论2014-12-2630411

智者品.第六品
  智者品.第六品  证得阿拉汉果的可怜人  人应该追随会规劝别人过错的智者,一如追随向导前往埋藏宝藏的地点。追随智者,较

评论2014-12-264843

阿拉汉品.第七品
  阿拉汉品.第七品  佛陀和名医耆域  不再生死轮回,不后悔,解脱一切,自由自在,断一切系缚(注1) 的人(注2),没有任何贪

评论2014-12-2610620

千品.第八品
  千品.第八品  证阿拉汉果最快的方法  唱诵毫无义理的千句偈语,不如唱诵一句有法益的偈语,听闻之后,使人趣入寂静。  

评论2014-12-261941

恶品.第九品
  恶品.第九品  一位穷苦婆罗门的慷慨奉献  行善要趁早,并且要制止心,不要去作恶,若迟疑,则心易于造作恶行。 (偈116) 

评论2014-12-2610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