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故事首页 频道列表

第二、佛陀的修学历程

2014-12-30400400

  第二、佛陀的修学历程
  一、出家
  有一次,佛陀在憍萨罗国首都舍卫城南郊的祇树给孤独园,告诉比丘们说:
  「比丘们!从前,在我还未出家时,过着极优渥与高雅的生活。我的父王为我建了春宫、夏宫、冬宫,那里有着幽雅的环境,各种美食,各种高级服饰用品任我享用,还有诗人、艺妓相伴,让我足不出户也不会觉得孤单。
  纵然过着那样富裕的生活,但还是时常让我想起,从前到宫外出游时所看到老、病、死的恐怖与恶心景象,想到自己也会老、病、死,不禁生起想要脱离之心。
  终于,有一天,我下了决心要解决人生老、病、死的大问题。在家人不舍的悲伤哭泣下,我剔除了须发,穿上袈裟,离开王宫,开始了我的出家修道生活。那年,我二十九岁,正值充满青春活力的年纪。」
  二、修定
  「比丘们!出家后,我清净地守护着自己的身、口、意,首先来到大家尊称为『仙人』的阿罗罗迦摩罗处修学。阿罗罗告诉我,他已修得了超越『一切识处』的『无所有处』禅定境界。我心想,阿罗罗能,我也能。于是精进修行,过了不久,我也体证了『无所有处』的境界。阿罗罗知道了,对我极为恭敬,与我平起平坐,且邀请我与他一同领众弘法。然而,我心知『无所有处』之境界,仍不离情爱,不得解脱涅槃。所以,带着对这种修行法的不满意与失望,我离开了。
  接着,我来到郁陀罗摩罗子处修学。郁陀罗告诉我,他已修得了超越『无所有处』的『非想非非想』禅定境界。我心想,郁陀罗能,我也能。于是精进修行,过了不久,我也体证了『非想非非想』的境界。郁陀罗知道了,也对我极为恭敬,与我平起平坐,且邀请我与他一同领众弘法。然而,我心知『非想非非想』之境界,仍不离情爱,不得解脱涅槃。所以,带着对这种修行法的不满意与失望,我再度离开了。」
  三、各种苦行
  「我继续在摩揭陀国境内寻寻觅觅,后来,来到靠近郁卑罗地方的西那尼加码村附近,发现了一处适合禅修的清净林地,就留下来强练『闭气禅』,想从中得到解脱涅槃。然而,纵然以我强大的毅力持续修练,但因极度强忍闭气,造成身体强烈的头痛、腹痛与灼热感等,种种的身体痛苦与疲惫,使得身体过度负荷而得不到平静。
  之后,我又尝试了裸体、持守各种饮食禁忌、以树皮羽毛等各种奇怪东西当衣服、常站不坐、常蹲不站、以棘刺与铁钉为床、一晚三浴、倒立而行、将身体吊离地面、受烈日曝晒、冬天坐冰块、泡水、禁语等,种种常人难忍的奇怪苦行;长年不洗澡,让身上积满污垢,甚至于长出青苔的污秽行;小心每一个步伐,在乎每一滴水,以免伤害小虫的谨慎行;离群索居的孤独行;吃牛的粪便,吃自己粪尿的不净行;住令人毛骨悚然的弃尸墓地,捡拾尸体残骸为床,任人在身上吐痰、小便;又经历了日食一粒麻、一粒米、一枣果的少食,以致于瘦弱到皮包骨而两眼深陷,头皮皱缩,手一放到肚皮上,就能摸到脊椎,身上的毛一摸就掉下来了,连小个便都会因体力不支而倒栽葱。
  这样的修行,整整持续了六年。」
  四、放弃苦行重返禅修
  「我心想,这六年来我所修的苦行,是没有人能比的,但依然不能让我超越常人,这不是圣者之道。那么,要达成正觉,应该还有其它方法吧!
  于是
  ,想起了从前我还是王子时,在树下体验到的初禅离欲、离不善法之喜与乐。既然都已离欲、离恶不善法,那应当是通往正觉之路,我为什么要害怕,而避之唯恐不及地去修苦行呢?我不再害怕与排斥了。但以目前这样虚弱的身体,实在不能再进入初禅,我应当先吃些食物,让体力恢复过来才行。
  当我开始接受食物时,当初伴我出家修行的五比丘,认为我已经半途而废,放弃修道而堕落了,所以对我感到厌恶与鄙视。
  恢复体力后,我看到一位名叫吉祥的人正在割草,于是,向他要了些草,到尼连禅河畔一棵菩提树下铺座禅修,并且下定决心,不得解脱涅槃,绝不离开。就这样,我进入了一连七天的禅修。」
  五、体证解脱的那一夜
  「在持续的禅修中,我进入了初禅,再继续经第二禅、第三禅,进入第四禅。就在第七天的初夜,我以第四禅的定力,忆起了我长远以来的过去生,每一生中的种种生活细节,而证得了宿命通的第一智。
  到了中夜,再以第四禅的定力,通达了天眼神通,而能知晓众生的各种业力,看见众生死后依怎样的业力往生何处,证得了生死神通的第二智。
  到了后夜,想起未出家以来就存在心里的问题,亦即这生、老、病、死的流转,实在让此世间陷入了极大的苦恼,怎样才能脱离这老与死的苦难呢?于是,又以第四禅的定力正思惟,生起具突破性的无间慧,了悟到老与死是因为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名色;识等层层因缘,在当下身心活动的观察下,由识而返,亦即了悟到识也不离身心,识又缘于名色。我在这样的正思惟中,觉了其中环环相扣的『流转』面,关键就在问题根源的『集』,这样的体证,让我生起『眼、智、慧、明、光』的正觉,这是我前所未闻的无师自悟。
  接着,我又正思惟,生起具突破性的无间慧,了悟到生灭了,老与死才能灭;有;取;爱;受;触;六入;名色;识灭了,名色才能灭,这样,全部的苦迫才息灭。我在这样的正思惟中,觉了其中环环相扣的『还灭』面,让我生起『眼、智、慧、明、光』的正觉,这又是我前所未闻的无师自悟。
  这样的正思惟观察,让我发现了历来诸佛走到正觉的古道!古道的内容是什么呢?就是从『正见』到『正定』的『八正道』。追随着这古道而修,就能如实知『老死……等』;知其『集』;『灭』;『灭之道迹』,亦即如实知众生苦迫的流转,苦迫流转的原因何在,应当用什么方法灭除,而能斩断流转生死的贪爱与无明,证得了灭尽烦恼的第三智,而成就了解脱生死的涅槃正觉。」
  按语:
  一、本则故事第一段取材自《中阿含第一一七柔软经》、《增支部第三集第三八经》,《长阿含第一大本经》、《长部第一四大本经》,《中阿含第二○四罗摩经》、《中部第二六圣求经》。
  第二段取材自《中阿含第二○四罗摩经》、《中部第二六圣求经》,《中部第三六萨遮迦大经》。
  第三段取材自《中部第一二师子吼大经》、《增壹阿含第三一品第八经》,《中部第三六萨遮迦大经》。
  第四段取材自《中部第三六萨遮迦大经》,《增壹阿含第三一品第八经》,《中阿含第二○四罗摩经》,《杂阿含第三六九经》、《杂阿含第三七○经》。
  第五段取材自《中部第四怖骇经》、《增壹阿含第三一品第一经》,《中阿含第一五七黄芦园经》、《增支部第八集第一一经》,《相应部第一二相应第六五经》、《杂阿含第二八七经》,《相应部第一二相应第一○经》、《杂阿含第二八五经》,《杂阿含第二八六经》,《相应部第一二相应第四经》、《杂阿含第三六六经》,《杂阿含第三六九经》、《杂阿含第三七○经》,《长阿含第一游行经》、《长部第一四大本经》。
  二、本则故事是从好几部经文中拼成的,这仅是佛陀从二十九岁出家,到三十五岁正觉解脱的片段与略记。至于涵盖佛陀一生的完整传记,在《阿含经》中还不曾发现。依印顺法师的意见,完整佛陀传记的编成,其时间并不会太早(《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三五七页)。或许,佛陀时代或早期的佛弟子,对佛陀传的需求,并不是那么的强烈吧。
  三、佛陀的修学历程,不论对佛法精髓与特色的认识,或是修行方法的抉择,都会很有助益,是每一位学佛者都应该深入了解的。
  四、「非想非非想定」,是当时印度修定的最高层次,其次,依序为「无所有定」、「识无边定」、「空无边定」、「第四禅定」、「第三禅定」、「第二禅定」、「初禅定」等八种。这八种定力,要依序深入,无法跳越。
  五、《杂阿含经》中,多将「八正道」中「正定」的内容,解说为是从「初禅」到「第四禅」的「四禅」,可以说是特别重视这四种禅定的,这或许跟佛陀由「第四禅」开发神通,继而观缘起得解脱涅槃的修学经验有关吧!
  六、得解脱涅槃,一定要有「第四禅」的定力吗?反之,得「第四禅」定力的修行者,必能因此定力而得解脱涅槃吗?后者,从最初佛陀的修定,以及他那两位修定老师都没有解脱的事实,很容易就能分辨了。前者,无师而自悟的佛陀,是依这个模式成就的,但佛陀后来的教导,从经典文献来看,倒不一定如此,如《中阿含第二○五五下分结经》、《中部第五二八城经》、《增支部第九集第三三经》、《增支部第九集第三六经》都说,从「初禅」到「无所有」的定力,都有机会契入解脱慧,这就是后来论典中所说的「七依定」(参阅故事第八九〈须深盗法〉按语四)。这或许是「无师自悟」的佛陀,与「听闻佛法」声闻阿罗汉的差别之一吧!
  七、佛陀从老死苦迫开始作正思惟观察,这即是缘起法的「此有故彼有」。但到底观察的内容如何?经典的记载并不一致。如《杂阿含第二八五经》、《杂阿含第二八六经》、《杂阿含第三六六经》等三经,同为从「老死」经「生、有、取」,观察到「爱」的五支。《杂阿含第二八七经》说「齐识而还」,但后半段又说到「无明」,前后有十支与十二支的矛盾,而与之相当的《相应部第一二相应第六五经》,主要为从「老死」观察到「识」的十支,但最后又说到「行」,也显得突兀。《相应部第一二相应第一○经》、《长阿含第一大本经》、《杂阿含第三七○经》都从「老死」说到「无明」,为十二支说。《长部第一四大本经》则说老死到识的十支。如果认为十二支中的「无明」与「行」,是指前世的部分,则以佛陀在当天的初夜与中夜,已由第四禅定力开发出宿命与天眼神通力,能观完整的十二支,也说得通。如果从生死流转的「集谛」──「爱」来看,五支的观察已具备契入解脱的可能,如果从现实认识经验与生理组成来看,「缘起的观察,到达『识』,已不能再进一步,不妨到此为止。」「从无限生死来说,无明的覆蔽,爱的系着,确是生死主因。解脱生死,也唯有从离无明与离爱去达到。我以为,十二缘起支,是受此说影响的。在缘起支中,爱已序列在受与取的中间,所以以行──身口意行(与爱俱的身语意行)来代替爱,成为十二支说。说到『此识身』以前,是三世因果说。以三世因果说缘起,应该是合于当时解脱生死的时代思想的。」(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二三九至二四○页)从以上的引述来看,或许「齐识而还」的十支说,有较高的可能性吧。
  八、经典中关于缘起内容的各种不同支数说明,印顺法师在其《唯识学探源》〈缘起的解释〉中,有详细的引述与讨论可以参考。其中,「详细的并没有增加,简略的也并无欠缺」一句,应为该篇论述的精义。
  九、作「缘起的逆顺观察」所得到的重要证悟,就是「苦、集、灭、道」的「四圣谛」了,此点在《相应部第一二相应第六五经》中有最清晰的描述。而《中部第四怖骇经》、《中部第三六萨遮迦大经》与《中阿含第一五七黄芦园经》,甚且略去「缘起的逆顺观察」一段,只略说由「四圣谛」而得灭尽烦恼的第三智。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微信公众号:福宝网

 微信小程序:福宝网
第一、怎样才是真正的赞叹佛陀
  第一、怎样才是真正的赞叹佛陀  有一次,佛陀和追随他的比丘弟子们,在印度当时的摩揭陀国境内游化,打算从首都王舍城,前

评论2014-12-3036864

第三、佛陀的初转*轮
  第三、佛陀的初转*轮  有一次,佛陀在憍萨罗国首都舍卫城南郊的祇树给孤独园,告诉比丘们说:  「比丘们!当我在菩提树下

评论2014-12-3050971

第四、拒绝利用神通传教的佛陀
  第四、拒绝利用神通传教的佛陀  有一次,佛陀来到了摩揭陀国游化,住在那烂陀城郊的芒果园中。  这天,有一位名叫「坚固

评论2014-12-3094878

第五、能成就无量福道的教诫教化
  第五、能成就无量福道的教诫教化  有一次,佛陀来到了憍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城游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天,

评论2014-12-3027869

第六、如何知道圣者
  第六、如何知道圣者  有一次,佛陀在舍卫城南郊的祇树给孤独园对比丘们说:  「比丘们!尚在修学而无他心神通的比丘,如

评论2014-12-3031791

第七、圣者的恬静淡泊性格
  第七、圣者的恬静淡泊性格  佛陀晚年,已经有为数不少的僧众,跟随着佛陀修学。  有一次,大约有僧众二千五百人跟随着佛

评论2014-12-3041629

第八、佛陀如何面对谩骂
  第八、佛陀如何面对谩骂  有一次,佛陀到憍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城游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天,来了一位年轻

评论2014-12-3050349

第九、久离恐怖的佛陀
  第九、久离恐怖的佛陀  有一次,佛陀在摩揭陀国游化,住在摩鸠罗山。那时,佛陀身边的侍者还不是尊者阿难,而是尊者那伽波

评论2014-12-3078359

第十、不闻雷声的赞叹
  第十、不闻雷声的赞叹  佛陀在七十九岁那一年的夏天雨季,在王舍城避雨安居。三个月安居期结束后,又出发往北方游化,一路

评论2014-12-3059322

第十一、对佛陀最诚敬的供养
  第十一、对佛陀最诚敬的供养  佛陀八十岁那年,抱病来到末罗国的拘尸那城。  那时,佛陀患了严重的腹泻,到城中的沙罗林

评论2014-12-3013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