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故事首页 频道列表

念佛

2014-12-26348820

  念佛
  真发心念佛,所得到的是理一心不乱。如果不能发菩提心,但有菩萨之大愿,用识去念佛,求带业往生,谓之事念,专心即可。念佛求功夫打成一片,心中无杂事,今生即可以生凡圣同居土,净土法门之殊胜在此。
  从前在抗州西湖旁边,有一所古刹,名叫弥陀寺。寺内有一位大德,法号古昆。大师一生,别无所愿,但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终日专心一意念佛,几十年来,如同一日。所奇者,比丘圆过菩萨戒后,或在头顶,或在两臂,或烧一颗,或烧三颗,或烧九颗,或烧十二颗戒疤不等,而大师的头顶上,烧了十六颗戒疤。这还不算,尤其难得者,在大师圆寂后,遵其遗嘱,付于火葬。当焚化时,那头顶上的十六颗戒疤,放出十六道光明,于每一道光明中,皆现出一尊佛像,每一尊佛像,皆跏趺于莲华座上,火灭像隐,众人见之,啧啧称善,咸谓希有。
  按:是凡修学佛法的人,不管修那一种法门,若工夫真到炉火纯青的时候,都有一种或大或小的感应。如古昆大师,终日专心一意的念佛,积几十年如一日,这即是“感”。待圆寂后火化,而佛光现于戒疤上,这即是“应”。所以佛法但怕我人学而不行,若持有恒心,从信解发愿如法实践,则佛无感不应,从而不失时机。如慧远大师,于定中三睹圣相,善导大师,念一声佛,有一道光明从其口出。诸如这些念佛感应的事迹,在历代净土高僧选集里,比比皆是,于此不胜枚举。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上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般舟三昧经》上也说:“修般舟三昧,而现见阿弥陀佛。”
  眼看现时念佛的人,到处皆是,多如牛毛,而于生前死后得有感应者,实如麟角。其弊端何在?无非是缺乏恒与专,恒是念佛能持久,不可一暴十寒。专是精而不杂,切忌口是心非。将一句阿弥陀佛,要恒常专精的念下去,不求感应,则感应自现,临终决定往生,如操左券。
  念佛人讲求一心不乱,一心即是心中没有念,亦即是一真法界;诸佛菩萨弘法利生,并未动心起念,凡夫把动念与不动念分为两个,而佛是无住生心,所生之心统是无住,所动之念统是无念,生心与无住不二,生心与无住同时,即无分别,能所均断,才能念到一心不乱,即是见性。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微信公众号:福宝网

 微信小程序:福宝网
世尊接受众生的供养,都是事出有因
世尊接受众生的供养,依然是事出有因。假如观察众生的因缘是不成熟的,或者是根本还没有发菩提心,只是知道供养 世尊的福德是无量

评论2017-03-309692

贫人须摩持缕施佛缘
三藏十二部流传下来的内容中,有一大段记载是被归属在《本生经》的部分,说的是或说己身、或说他身;或示己身、或示他身;或示己

评论2017-03-3015869

诸经巡礼--阿含藏 一
《诸经巡礼--阿含藏》 v 目 录 w-------------------------------------------1.增一阿含经卷二十 声闻品〔一位具异能者皈佛记

评论2017-03-299667

诸经巡礼--阿含藏 二
6.增一阿含经卷十八 四意断品〔佛会衰老吗?〕 有一天,阿难尊者来向世尊礼足后,又双手捧摸如来足,并以口抚触如来足上而说道

评论2017-03-299572

诸经巡礼--阿含藏 三
11.中阿含经卷十三 说本经〔施一饭予辟支佛所得的果报〕佛在波罗奈的鹿野苑时,诸比丘集坐于讲堂,共相谈论:在家居士天天获利百

评论2017-03-299478

诸经巡礼--阿含藏 四
16.中阿含经卷三十 怨家经〔心生怨恨的后果〕 世尊告诉诸比丘:有七怨家法,而作怨家,谓男女辈,瞋恚时来。意思是说:不论男女

评论2017-03-299303

诸经巡礼--阿含藏 五
21.增一阿含经卷十九 四意断品〔比丘因病厌世的一则特殊个案〕世尊在祇园精舍时,婆迦梨尊者身得重病,须卧着大小便,想拿刀自杀

评论2017-03-296636

佛经中讲述修梵天道的例子-----长阿含经----典尊经
长阿含经----典尊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罗阅祇耆阇崛山。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执乐天般遮翼子。于夜静寂无人之时。

评论2017-03-2568333

佛经版“愚公移山”
佛说末罗王经宋居士沮渠京声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时有国王。号曰末罗。土地丰沃。士民壮

评论2017-03-259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