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沙县天灵茶以香气清新持久,汤色黄绿明亮,滋味浓醇甜润而闻名,而要说到天灵茶背后的茶文化、历史,就不得不提到一座寺庙。
驱车到达金沙县东部的后山乡,已是午后,就在乡政府所在地西面约八公里,后山乡第二高峰插旗山下,就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佛教圣地———天灵寺。
自古名寺出名茶
天灵寺建于明朝,而真正兴起是在清朝。据《金沙县志》、《黔西县志》、《金沙县地名考》记载,寺院占地约2100平方米,重檐式木结构建筑,分正殿、配殿、三重堂、佛殿、禅房、斋房及粮仓,茶坊、茶堂、油坊、酒坊等附属设施50余间。在当时,天灵寺的建筑规模在仁怀、黔西一带为最大,也被称为黔北四大名寺之首。
清朝年间,寺庙有僧人、帮工、佃户共百余人,寺庙拥有十个山头。除部份僧人从事佛事活动外,帮工、佃户及部份比丘沙弥从事煮酒,造纸,银耳栽培等付业生产。此外,寺院因地制地,种上一些零星茶园,还设有种茶僧,制茶僧专门管理种茶和制茶事宜,并设“茶头”专管烧水煮茶,献茶待客,“佛茶”专门向佛像敬茶。而一些佃户则以粮食生产为主,寺庙向佃户收租,保证寺庙粮食供应。煮酒造纸收入作为扩大寺庙,重塑金身,僧人衣被等开支。咸丰年(1845年)又在天灵寺半山腰分别新修了“园通寺”和“观音寺”,两个寺庙,并在庙中办学,学生在此进行免费读书。在天灵寺的统领下香火不断,天灵寺与省内各方佛界都开展了广泛的交流。而来自遵义、仁怀、古蔺、大定(今大方县),黔西、息峰,修文等县寺庙和香客都来天灵寺“朝寺拜佛”。当时兴旺的盛况有这么一段文字作了完整的记录:“岁如蚁聚,香风缥缈,朝寺信众络绎不绝”。
在天灵寺中殿旁的园地中有一座牛坟,虽然被杂草掩盖,却也吸引了不少来往的人们。传说,在天灵寺开山和尚在修建天灵古庙期间,一头神牛跑来相助,它无须人跟着,只要后山上开石处的人把石头装上木笼,牛便会自觉地拉到寺庙,反反复复干了十余年,直到大庙修成,牛便因疲劳过度而死。牛死后,长老和尚就以人间最真诚的礼节为其做法事,去法号为“弘能”,并葬于寺庙中殿旁边,以供后代祭奠,不忘牛的功劳。
除了佛教教务活动兴盛外,天灵寺还以山高密林,风光绮丽,林木荫翳而闻名遐迩。现在,站在寺庙门口,依旧可以看到一览众山小的美景。当时,凡到天灵朝寺拜佛的僧尼、信徒、大师、施主、游客,寺庙都会热情按待,天灵寺生产的天灵茶一般是用来贡奉佛祖,大量的是自用和敬献香客、施主。每一位来访者都必到茶堂静心品茶,到钣堂素食填腹。至今,在天灵的茶园茶地里,还有近千年的古茶树还在顽强的生长。据说天灵寺院还曾在山门前派数名比丘,茶僧为香客、施主和游人惠施茶水,凡遇盛大香会,将派数名茶僧到寺院前的圣经之路“错欢喜”施茶,为香客、僧尼上山解渴。
“有庙就有茶”,“自古名寺出名茶”,这些话都是有依有据的。
佛教寺院一般都建在山中,地理环境十分适宜茶树生长和发育,而最初,茶为僧人提供不可替代的原料,而僧人和寺院又在促进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上取得了进步。寺庙对种茶,饮茶都尤为看重。据传,有人询问天灵寺僧能方主持,贵寺先师置备数十山头,地少林多,先师是何打算?僧能方主持回答道:“听先师教悔,数座青山多种茶,山前庙后摘新芽,水蒸火燎凡心去,暮鼓晨钟静‘禅那’。(禅那,梵语为‘坐禅’,‘静虑’之义)。”而“寺必备茶,僧必饮茶”的惯例一直被沿袭下来。
品茶论道抗日救国
禅师们讲经说法,文人们谈诗作对,品茶调韵。这是当时天灵寺常见的场景。“梵香引幽步,酌茗开净筵”。茶清静纯洁的品质内涵与妙香流溢的佛法禅机相映生辉,茶的自然属性被赋予人文的理想之中;成为“修身养性,开慧益智”的正信之道。
禅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这一种精神决定了禅茶文化具有一种不同于哲学和伦理学的社会化育功能。它包含的禅学哲理和民族的文化载体,影响着人们的思想道德。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一茶一禅两种文化有同有别非一非异一物一心两种法数有相无相不即不离心心相印一啜一饮甘露润新一酬一和”这就是对“禅茶一味”最好的解释。
天灵寺僧能方主持曾说过:“能为一切众生,种植善根,以众生心作大福田,获无量胜果,所生龙活虎之处,常得见佛闻法。直至三慧宏开,六通亲证,速得成佛”。庙侧有一碑记,已风化锈蚀,字迹不清,其主要意思是:“佛祖家当,本地风光,八面玲珑,不假色荘,山河应是山河,边疆应是边疆,动物任其孕子,植物随其流香,气候任其寒署,时间随自短长,家翁主宰无心,家丁服务平常,与之者不知亲疏,受之者不知其详,天然大业,最忌装璜,有意求全,反致损伤”。可见佛教主张的天人和一的勾通,人与自然之和谐。
在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黔西州成立佛教会至民国十七年(1928),黔西佛教改为中国佛教会黔西分会,天灵寺主持僧能方一直被推选为黔西佛教会会长。民国二十五年(1936)起,天灵寺为黔西佛教会驻地。民国三十年(1941)金沙立县后,又与局势相结合,以茶为载体传播文化,成立中国佛教会金沙僧尼抗日救国会,僧能方出任主席,天灵寺又成为金沙僧尼抗日救国会驻地,直至抗战胜利。当我们走访于天灵寺时,住在天灵寺内的农户张开拿出了他家中的宝贝——中国佛教会金沙僧尼抗日救国会会章。张开说,这是他1992年农作时在土里挖到的,挖到后便像宝贝一样珍藏着,虽然天灵寺已经破败,但会章也是见证天灵寺历史的物品,值得珍藏。
寺庙虽遭损坏名声却扬帆再起
在封建时期,天灵寺遭到破坏,如今我们能看到较为完整的也只是寺庙的大门。大门顶上赫然刻着“天灵古刹”四个大字,书体圆润,笔力苍劲雄健。两尊石狮位于左右大门,狮身背上各立一门柱,石柱上有对联一副,上联是:天台山上祥光拥能仁。下联是:灵鹫门前瑞雪临圣果。上殿后面,有一乾隆年间修复寺庙所立石碑,因年代远久,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仅有碑顶“永存万古”四个字还依稀可辩。庙中梁柱的脚石雕刻精致,庙后有两个和尚墓坟,修得也很考究,从其中一个可认出是乾隆十三年丁未年立,是庙中和尚觉洪、觉全为师叔本贤和尚修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