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小小的桃核上,可以雕刻出苏东坡泛舟游赤壁的故事,还可以雕刻出栩栩如生、不同姿态的十八罗汉。
南线都市产业园二楼,是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学龙的工作室。不到40平方米的店面,装修很简单,也没有过多修饰,但却因核雕而闻名。从艺40多年的王学龙,能用特制的刻刀,在许多桃子、杏子、橄榄的坚硬果核以及核桃外壳上,奇迹般地雕出各种古今人物和可爱的动物。由于他构思绝妙,技艺非凡,雕出的每一件核雕都令人感到惊叹。
由于口碑好,找上门来请他帮忙做艺术雕刻的人很多,他平均每三天接一个单子。“在南京,核雕还是很有市场的,可以做礼品,也可以做家具摆设,还可以收藏。”王学龙坦言,其实最缺的是人。事实上,真正在做高端手工定制木雕的艺人屈指可数。
用五十年的手艺养活自己
王学龙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十几岁的时候被分配到了南京电子线路厂,负责模具的制作。从那时候起,他就开始用业余时间做些雕刻自己把玩。当时厂里有个同事的爱人擅长雕刻牙雕,问他是否愿意跟着学,他欣然同意。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从那之后的五十多年,王学龙就再也没把木雕放下过。
“90年代,我就有一个工作室,是单位照顾我的爱好给我的,那时候大多是去做展览,或者是做了送给亲朋好友。2000年以后,进入市场,慢慢的开始用这门手艺养活自己。”王学龙说道,“因为之间积累了口碑,我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生意还算好做。”
据了解,政府曾在“非遗基地”甘熙故居以及夫子庙大观园,都曾给王老安排了工作室,但为了照顾年迈的母亲,王老只能放弃这些机会,在家里的阳台上进行雕刻。2012年终于在家附近的南线都市产业园,租了一间小小的工作室,取名“禅之工作室”。
每天上午,王老在家中照顾年迈的母亲,下午就步行到工作室,一个人坐在窗边,静静的雕刻。
核桃上讲述各种故事
最让王老得意的作品是核雕作品《东坡泛舟赤壁》。2012年完成时,曾在国内造成了不小的轰动。
为了成功的做出这个作品,王老研读了无数遍《核舟记》,对其中的每个细节都烂熟于心。文中说,明代常熟核雕艺人王叔远在一枚小桃核上雕刻出苏东坡泛舟游赤壁的故事,船上共刻有五个人、八扇窗、一张箬篷、一支桨等物品。“我在场景和细节方面尊重原文,只是材质改成了更适合做微雕的橄榄核。”王学龙说,他花了两个月的时间,终于完成了属于自己的“核舟”。
整个雕塑作品的“原材料”就是一颗小小的橄榄核。 “核舟”长4厘米,高1.6厘米。橄榄核雕成的斗篷船上有五个人,神态各不相同,左右各雕四扇小窗,精妙的小窗有轴,可灵活开关,关上窗户,就能看到窗门上分别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细若蚊丝,勾画了了,真如明人魏学洢描述的那般奇巧灵怪。
核舟最精妙的部位当属八扇可自由开合的窗户。“第一次刻核舟失败了,力气大了一点点,窗户刻坏掉了。做第二个的时候,特别小心,把玩的时候也都是小心翼翼地用镊子打开窗户。”王学龙说。
老人告诉记者,工作室从两年多前成立到现在,自己就没有闲过。每个核雕作品具体制作的时间却相差很多,这主要是因为每个作品的大小、木料等等都不一样。但是他尽力把每件都做到最好。
有市场,最缺的是继承者
“同样难度的作品,人家宁愿花一万多去苏州买,也不愿意在我这里订。”老人无奈的笑着说,据了解,南京并非没有核雕市场,不论是作为礼品、家具摆设都有很大的需求,但是真正在做高端手工定制木雕的艺人屈指可数。
据王老介绍,苏州一带的木雕产业非常成熟,从事木雕的艺人也多,氛围好,作品自然推陈出新,相比而言,南京市场虽大,但是多半的优秀木雕作品都是来自外地,本地以此为生的人屈指可数。“每年我都要去苏州采风,带些木料和工具回来。南京连木雕的工具都买不到啊!”王老告诉记者。
“雕刻还是得跟着市场走,我一开始是做大型木雕,材料难找还没有市场,现在转做小巧精致的摆件和手串,顾客就多了起来。近几年发现象牙果的市场很火,目前从广州进原材料,这个大小就很适合做汽车挂件。”王老说。
王老的女儿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在企业工作了七八年后,现在师从父亲,也开始以木雕为生,她是王老目前唯一的传承人。“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沉不下心来做啊,都喜欢敲敲键盘就有成绩这样的工作。这在我们这行就不可能了,做这个东西又累又脏,有时候做一上午,身上都是灰,很少有人喜欢。可是我年纪大了,很多东西渐渐地自己做不来了,得赶紧找人继承啊!”王老说,来来去去的徒弟虽收了不少,但是却没有能坚持下来的。
“这门手艺能传给我的女儿,就是我现在最大的欣慰啦。”王老笑着说。木雕讲究慢工出细活,一开始学的时候,往往花费好几天的时间来做,但却还是卖不出去,这要求艺人有极大的耐心和百折不挠的决心。
做木雕这么多年,也出现过严重亏本的情况。有的大客户,付了定金,王老用了几个月做出成品来,却遭遇逃单。“本来我的工作室叫藏之,后来改为禅之,因为很多时候,需要修禅的心去做这件事,要淡定。”王老一边打磨着手上的牛首一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