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莲花
源自印度的瑜伽,在梵文里的本意是合一、连接、结合,与宇宙至尊联系在一起,类似于我们说的“天人合一”,是印度六大哲学派别中的一系;探寻梵我相连的道理法则与“道”或许形式相异,本质上却是相通的。瑞诗凯诗是瑜伽的发源地,红尘是《印度瑜伽圣地密码》的作者,正是怀揣着对瑞诗凯诗的渴望,她的印度之旅才得以缓缓开启……
“印度是一处混乱之所,既是众神与信仰之国,也是嘈杂与贫困之国。”诚如甘地所言,每个踏上印度土地的旅人的感情都是复杂的;爱恨交织在一起,因为以前所有的旅行经验都不足以应对,一个自诩老道的背包客也会发掘出意想不到的狂热,以及可称为某种考验的艰辛……游历过充斥着酷热与喧嚣的新德里,瑞诗凯诗的洁净与清凉无疑显得越发难能可贵。
它坐落于喜马拉雅山脉入口处,印度人心中神圣的母亲河——恒河从中蜿蜒而过,将其一分而二为左右两岸,然其神韵始终相通。这座依山傍水的素食之城被神秘而圣洁的气氛笼罩着,每处风景都可能孕育着一个古老的传说,以至于当你徒步穿越横亘恒河之上的罗摩桥时,竟也有了仿若身处宏大史诗中莫名的暗自心动,按红尘的说法、“成为一个被传诵的角儿。”喜悦到足以忽略遍布地面的尘世污垢。“……你难道看不见满地的垃圾秽物吗?”一个练瑜伽的同伴好奇地问红尘,而她则回答:“……第二天我就看不见了。”
现在的瑞诗凯诗不仅是印度最主要的瑜伽静修圣地,更是这块“记忆与现实交错的幽暗之地”著名的朝圣中心之一;如果说闹、挤、热、脏是印度生活特色的固有印象,瑞诗凯诗无疑指示了一种“生活在别处”的可能性。“穿过这些日常生活的表象,你会发现另外还有一种灵性的生活,像花儿一样慢慢在你眼中盛开……欣赏风景不只是用眼看的……当痛苦与混乱存在,你要与它并存,把它大口吃掉,然后痛苦与不适就会消失。”随着红尘纱丽般轻盈柔滑的叙述缓缓接触到瑞诗凯诗生活的内核,一个别样的瑰丽世界呈现于我们眼前,瑜伽便是通向它的那条芳径。
“友爱、悲悯、寻找、发现、参与、在神灵中静心”是这里最悠久也最兴盛的道场——悉瓦南达精舍的座右铭,它附属的慈善医院免费为游民与穷人提供食物与医疗服务,充分体现了创始人悉瓦南达医生自始至终的行为准则“做善人,行善事”,也是每个瑜伽修行者所要奉行的人生守则。
所有的瑜伽经典都强调修行时一定要有古鲁的亲自指导。梵文中Gu意为黑暗,ru意为光明,合起来便意味驱散黑暗带来光明的人;不是泛泛的领路人而是灵性的大师,传授的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艺术。
“在瑜伽里面,师父是非常重要的,是归于中心、得道的人,唯有当你非常接近一个归于中心的人,你自己的归于中心才能发生。”年轻的瑜伽师苏扬斯如是说,年仅29岁的他从9岁起在悉瓦南达精舍学习瑜伽,师从路德拉古鲁,已经做了7年的瑜伽教练,与他同练瑜伽是一种美的享受——全身无一赘肉。“瑜伽就是体验身体完整连结的全过程,如果你无法享受到快乐,那么一定是你的体式不正确。”西方医学界的新术语“瑜伽伤害”便专指练习瑜伽过程中的错误方式给人体带来的伤害,应当避免;学会倾听自我身体的需求,顺势而为才是瑜伽修行的真谛。
瑜伽的奠基之作《瑜伽经》是这样定义瑜伽的:瑜伽是存在性的、经验性的、实验性的,并非一种宗教、一种狭隘的体操以及空谈的哲学。它是灵修旅程的始与终,甚至被认为需要花上一个人好几世的时间……这解释了为何印度男瑜伽师占大多数且某部分终身未婚;它并不隶属于印度教、锡克教或者佛教,回教徒或基督教徒也能成为优秀的瑜伽行者;它只导向身心的安宁与自由,“头脑的静止”,不需要绞尽脑汁去思辨什么,只要去做、去体验,亲身践行拂去头脑中遮蔽本心的思绪乌云,澄明碧空般的自我存在终将显现,便是绝对的平静以及祥和。
平静的修行并不意味着孤独与寂寥,红尘所属的瑜伽团队——“绿粉团”成员来自五湖四海,有爱尔兰的中学督导、葡萄牙的广告总监、奥地利的律师与西班牙的大学毕业生……“我们足踏尘世,头在天堂”,正是西班牙小伙圣迪亚哥对瑞诗凯诗生活的精准概括。《瑜伽经》说,友爱与优雅是瑜伽练习者的两大基本品格,相信所有用心修行瑜伽的人,生命会如莲花般静好绽放,善莫大焉。
“印度,印度,带我到你的心,你向我揭示古老的神秘……”1968年约翰列侬带着乐队成员追随“超觉静坐”创始人玛哈士在瑞诗凯诗的修行已成为过往,留下朝圣的旅人、虔诚的信徒与流浪的苦行僧在恒河边徜徉不已。“我在寻求一个深远的答案,我知道我永远都不会在这里找到它,它已经在我的心中……”列侬这首未曾发表的乐曲似乎暗示我们,学会看清自己的内心,便是瑞诗凯诗之行的终极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