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石自从98年以来,就一直在石市上独领风骚。近年来,随着大化石资源的迅速减少,大约从2002年底就开始出现了打磨石。而地摊上打磨大化石似更多见,甚至有向原石摊位蔓延的趋势。
粗加工:粗坯加工分局部加工和整体加工。工具精度不高,加工技术也很有限。
局部加工:对原石残缺面或水洗度不够的“死面”进行粗坏打磨。一般是把残破的尖锐部分磨圆,或把“死面”的一层粗糙表皮磨掉。
整体加工:一些经敲击取下或毫无水水冲度的块状原石,则全部将石表磨掉,再磨制成大化石特有勒层状、宽面平台状,偶见峰峦、天池状,底部切割平整。
打磨后的石体是难看的哑光灰白色,但上油之后颜色便转为淡青、淡黄,通体色泽一敛,花纹毕露。
细加工:细加工分以下几个步骤:
精磨:用1000#-1200#进口磨片研磨,将粗坯上的原磨痕完全清除掉,有经验的工匠们大都采用“注水磨”的方法,可以很好的掌握磨的分寸。
抛光:用软磨具加抛光膏进行机械抛光,抛光后可达镜而效果。
喷砂:局部打磨的一般会进行喷砂处理,以保持与周围石肤的一致性。整体打磨也有喷砂的,这样可形成比较自然的石肤效果。
涂油:涂油本来足保养石头的手段,在大化石的造假中,却成为不能缺少的一环。 一般是涂抹凡士林。造假者经过反复实践,探索出日光暴晒下涂抹的方法。这样油被“吃”进石体不易干枯,行色和花纹能保持得久一些。
在奇石收藏圈,大化石可谓风情万种、独领风骚。它属水冲石,产于广西大化县岩滩红水河段,亦称岩滩彩玉石。大化石色彩斑斓绚丽,质地坚硬强韧,石肤滋润如玉,造型雄浑大气,极受藏者青睐。
大化石石表呈金黄、褐黄、棕黄、翠绿和陶白等颜色,并伴有黑色草花纹,肌肤的釉面呈现出一种凝重的质感,极富宝气。鉴赏大化石的依据以其玉化的质地与丰富的色彩为主,而对其天然造型的要求则可退居次要地位。大化石的天然造型取决于岩石层理在江河中所受的浸蚀和冲刷程度,多为层状结构,或嵩岳云岗,或璋台危岩,虽说千姿百态,但就是难出各种具象,尤其是人物或山形更是稀贵。
目前,在赏石界内欣赏或收藏大化石出现偏向大石的现象。按理说,奇石之精美不在于其体积的大小,大石透气势,小石藏雅趣,各有千秋。然而,对于大化石自然生成的特征而言,这类奇石具有耐人寻味的博大精深。正是由于这种气韵生动的奇美,才造就出它能够震撼人心的艺术意蕴,激发出一种追求崇高美的审美理想。因此,鉴于大化石具备了“形、质、色、纹、韵”的现代审美特征,促使不少奇石收藏者倾向于赏玩大石,这也在情理之中。如笔者收藏的一方《秋山夕照》,按其体量(27厘米×72厘米×24厘米)已属大石之列。此石石肤苍润、纹理饱满,石表跌宕,柔中透刚,似有传统山水画中云头皴与雨淋皴的结合技法,刻画得山体气势挺拔,俊秀壮美。面对此石,仿佛在鉴赏一幅宋代名画,无论平视、仰视或俯视,均能找出近重远轻、近紧远松、近详远略、近清远浑的关系,实为难得的一件奇石珍品。
对于大化石,不管其“长相”如何,只要符合现代审美中“形、质、色、纹、韵”的若干要求,即可认定它具有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只是在一般情况下求得“宝气”就不能挑剔形奇,而求得形奇就不能兼得“宝气”。因此,欣赏、收藏大化石应将其独有的自然美表现形式综合起来进行鉴赏、评判,甚至将常人认为不足的地方,通过观察对比,逆向思维,变成求之不得的长处,才能真正读懂深蕴石中的艺术内涵,才不致因过分挑剔或不屑一顾而与其失之交臂。
想了解更多大化石知识请继续关注爱菩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