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二维码   
气动力禅修打坐垫
佛宝旅游泰国禅修
北京芳香展

大势至圆通章释义

2015-01-07 浏览次数:39758 手机访问 使用手机“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即可分享本文到“朋友圈”中。


  大势至圆通章释义
  ——摘自《自在之行——佛法正道论》(华夏出版社,2010年)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被奉为净土五经之一,作为修证念佛三昧以往生西方净土的宗本。实际上,此章为经中所示二十五圆通法门之一,二十五圆通法门,乃释尊为示教阿难及后世众生修三摩地以得圆通、明心见性,而命诸大菩萨、大阿罗汉各各呈说。大势至圆通章的着眼点,亦在如何修证圆通,与禅宗的旨趣实相一致。诸经中,言禅净融通,以此章最为精采,宜奉为禅净双修的圭臬。此章有古今注疏多种,笔者续貂添足,从禅净双修的角度,作一番解释,或许可便利初学。
  门门皆趋性海
  或曰:若论证圆通、明心见性,则经中二十五圣各自呈说当初修证门径之后,佛命文殊菩萨从其中拣选出最适合阿难及后世众生修学者,文殊独选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为第一,势至落选,何用尊奉?文殊偈评大势至圆通法门说:
  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灭,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
  谓大势至菩萨所修念佛三昧,所依的念性(记忆),属第六意识相应的心所法,生灭无常,因果殊异,如何依它而获证圆通?
  答云:拣选观世音第一,势至第二,并非说势至法门不证圆通。不见佛言,二十五圣所入门径虽各有异,而“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门门皆趋圆通性海?又言:
  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
  应时契机,从阿难及此世界后世众生修证圆通易于入手、易于成就的角度,选观音菩萨修行法门第一;若从仗他力接引往生净土、即生了脱生死的角度,则应选势至法门为第一,你看《无量寿》、《阿弥陀》、《观无量寿》等数十种经,皆强调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净土,最当末法众生之机。此经中力说耳根圆通,只是说耳根现行的功用最具圆通性,并非说意根绝无圆通性。经云:六根最多各具一千二百功德,其中耳、舌、意三根都圆满具足一千二百功德,尤其是意根,能“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唯圣与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人的意念最具超越性,能超越时间,过去未来,忆想无碍;又能超越空间,千里万里,乃至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极乐世界,随念可到,其速度远远超过光速,实为世间最不可思议之物,其圆通性未必在耳根之下。
  意根圆通与大势至菩萨
  依意根修念佛三昧,获证圆通,发明心地,亦如就路还家,易于成就,大势至菩萨便是由此门成就的典型。经载他应佛教敕,自我介绍其当初修念佛三昧的缘起说: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大势至(梵MahasthamaPrapdta),音译摩诃萨驮摩钵啰钵多,略译摩诃那钵,简称势至,又译为得大势至、得大势、大精进,意为获得无上威力者。《观无量寿经》说:
  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此菩萨名大势至。
  《大日经疏》卷十三解释大势至名号说:
  如世国王大臣威势自在,名为大势,言此圣者以至得如是大悲自在之位故,以为名。
  谓此菩萨“能普护一切众生潜萌之善,使不败伤,念念增长”。关于此菩萨的来历,据《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至菩萨受记经》讲,过去久远无量不可说阿僧祗劫前,在一个叫无量德聚安乐示现的国土,从莲花中化生出一双童子,同于当时住世的金光师子游戏佛所发菩提心,这两个童子便是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的前身。两人于无量亿劫广修众行,早已登等觉位,后来同在西方极乐世界,为阿弥陀佛的左右辅弼。是则大势至菩萨与观世音菩萨,实为无量劫同心协力的兄弟、道友。《观经》第十一观,描述大势至菩萨的报身庄严相,谓其身量大小如观世音,身高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一由旬约当三十华里),其圆光面各二百五十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举身光明,照十方国,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又说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地涌宝花,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观此菩萨微妙色相,除无数劫阿僧祗生死之罪,不处胞胎,常游诸佛净土。
  藏传佛教说大势至菩萨密号金刚手,禅宗初祖达摩,为此菩萨化身,又说三十三天天主帝释亦为大势至菩萨化身。可见此菩萨的功德成就,与观世音菩萨不相上下。法王子,乃大菩萨、登地菩萨或一生补处菩萨(候补佛)的别称,佛号法王,菩萨生于佛家,从佛正法之口而生,绍继佛法不令断绝,有如世间王子必将绍继王位,故称法王子。
  楞严会上,应佛教敕自述当初修证圆通之门径者,大势至菩萨为第二十四位。经载他与同伦的五十二位菩萨,从座而起,五体投地顶礼佛足后,禀告佛说:回忆在恒河沙数那样数不清的劫数前,有同名无量光的十二位佛陀相继出世,共经一劫,其中最后一位佛名超日月光,这位佛教给我修念佛三昧的方法。
  同伦,即同一类、同一流,谓此等菩萨与大势至菩萨一样,当初都是由修念佛三昧而得的圆通。五十二数,有表菩萨道五十二阶位之意,五十二个阶位的菩萨皆修念佛三昧而证圆通,正是《华严经》所说菩萨位位修行皆不离念佛、念法、念僧之义。无量光,即梵文阿弥陀佛(Amidabha)的意译,当为古佛。超日月光佛之名号,亦与《无量寿经》所说阿弥陀佛十二名号中的最后—名相同。古佛与今佛同一名号,表示其所证功德相等。
  念佛三昧
  超日月光佛教大势至菩萨所修的圆通法门,名念佛三昧。三昧(梵Samadhi),具译三摩地、三摩提等,意译定、正受、等持、正心行处、调直定、息虑凝心等,泛指摄心专注一缘而不散动的心境。念佛三昧,是以佛为系心境缘的定,亦即专意念佛而不散动的心境。念,不是念诵之“念”,而是忆念之念,乃心所法中的念心所,《成唯识论》卷五解释:
  云何为念?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
  念佛三昧,可从因与果两个角度解释。从因的角度讲,初修定者系心于佛,名修念佛三昧。可系念佛的相好、白毫、光明、净土及眷属庄严,佛的名号、佛的誓愿、三身四智十力四无所畏等功德,及佛的心性、法身、实相等。汉传佛教界一般将诸经所说念佛三昧归纳为四种:
  一持名念佛,专持念一佛名号,出《阿弥陀经》、《文殊说般若经等》,亦称一行三昧,持念方法有出声念、默念、金刚念诵、掐珠念、随息念等。
  二观想念佛,想象佛的形相及净土庄严相等,亦称观佛三昧,出《观无量寿佛》、《大集日藏》、《观佛三昧》、《大集贤护》等经,以《观经》所说观想阿弥陀佛的十六观法,最称周详。《大般若经》称“专心系念于一如来,审取名字,善想容仪”的禅定为“一相庄严三昧”,略称“一相三昧”,为该经所举百八三昧之一。
  三观像念佛,以塑画的佛像为曼茶罗,置于面前,开眼观像,闭目忆想,其法出《大宝积经》卷八九等,实为修观想念佛的一种方便。
  四实相念佛,思惟佛的法身、实相、心性,或以实相心念佛,《文殊般若》、《维摩》、《佛藏》、《菩萨念佛三昧》、《仁王般若》、《一向出生菩萨》、《小品般若》、《舍利弗陀罗尼》,《大集》、《摩诃般若》、《无尽意菩萨》等多种大乘经,皆说观佛实相,亦即观诸法实相,是真念佛。《佛藏经》谓“见诸法实相名为念佛”。《维摩经》谓“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诸法实相、诸佛法身,本来离言绝相,不是以主客二元对待的观想忆念方式所能念者,毕竟不可念,无念、无忆、无分别等,于是便成为实相念佛的诀要。如《摩诃般若经》卷二三谓“无所念是为念佛”,“无忆故,是为念佛”。《佛藏经》谓“无有分别,无取无舍,是真念佛”,“无觉无观,寂然无想,是名念佛”。《曼殊师利千钵大教王经》谓“于心无动,是真念佛”。清彻悟禅师谓“以实相心念实相佛,以法界心念法界佛”。
  此外,密乘的本尊瑜伽,尤以佛为本尊者,实际上也是念佛三昧,名秘密念佛。其念法多三密相应,身作佛姿势,口诵佛真言,意观佛形相、佛曼荼罗或真言种字,或观佛的法身、心性,熔持名、观想、实相念佛于一炉。无上瑜伽部的本尊瑜伽,更以三密相应与调息制气、修气脉明点相融合,观修仪轨颇为严整。
  又《华严经.入世间品》,述善财童子南参,首遇德云比丘,告以智光普照、令安住力、令安住法、照耀诸方、人不可见处、住于诸劫、住一切时、住一切刹等二十一种念佛门,其所念的佛境界,极为广大庄严。
  依诸经论所示,念佛三昧的修证,一般应依次修四种念佛,从有相入无相,从观想、观像或持名念佛入实相念佛,以实相念佛为究竟。这即是依止修观,从奢摩他(止)入毗婆舍那(观),为佛法一切禅门的通途。如《大集贤护经》谓从观想持名入三昧,现量见佛形相之后,应以思慧修观,思维:
  今此佛者,从何所来?而是我身,复从何出?观彼如来,竟无来处及以去处;我身亦尔,本无出趣,岂有转还?彼复应作如是思惟:今此三界唯是心有。何以故?随彼心念,还见自心,今我从心见佛,我心作佛,我心是佛,我心是如来,我心是我身,我心见佛。心不知心,心不见心,心有想念则成生死,心无想念即是涅椠。诸法不真,思想缘起,所思既灭,能想亦空。
  强调须以智慧观察所念和能念,见所念能念皆空,达无想无念,与实相相应,此即是在观想念佛的基础上修实相念佛。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沦》卷十一说,新发意菩萨应先念色身佛,念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转深入得中势力(定力)后,应念佛法身,心转深入得上势力后,“应以实相念佛而不贪着”。先从持名念佛而入者,据《文殊般若经》之说,也是先见佛色身,后见佛法身。密乘的本尊法念佛,也都是先念色身,修有相瑜伽,后观心性,修无相瑜伽,与显教念佛三昧的路子相同。
  从果的角度讲,系念于佛,深入正定,证念佛三昧时,现量见所念佛的相好、净土庄严乃至心性、法身等,名念佛三昧。《观佛三昧海经》谓“念佛三昧者,见佛色身了了分明,亦见佛心一切境界”,并见佛身一切光明,见佛身一一毛孔悉生八万四千莲花,一一花中有八万四千化佛,佛佛相次满十方界,一切化佛伸右手摩行者顶,得见此者,名念佛三昧,亦名“佛现前三昧”,或名“佛立三昧”,梵文名般舟三昧(Pratyutpanna Samadhi),为《大般若经》所说百八三昧之—。《观经》谓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但当忆想,令心眼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大智度论》卷七说念佛三昧所证境界有大小乘二种:
  一者声闻法中,于一佛身,心眼见满十方,二者菩萨道,于无量佛土中念十方三世诸佛。
  《无尽意菩萨经》说由修实相念佛,“不缘一切境界,不生诸想我及我所,不起见闻觉知之想,究竟能到一切解脱,心心数法灭不相续,净诸忆想、非忆想等”,见佛法身,通达实相,是名菩萨念佛三昧。若由念佛契证实相,明心见性,得相似无生法忍,则此三昧亦名一行三昧。密乘行者修三密相应之念佛,当念到所观境相闭目开目了了明见,乃至通达空性时,名见本尊,为有相瑜伽成就之相,乃世间成就;观心而见心真实,为无相瑜伽成就,方为出世间成就。
  念佛三昧既以实相念佛、明心见性为究竟,则与禅与密,入手虽异,到家无二。念佛三昧中的实相念佛一门,可以把禅宗之禅、天台圆顿止观等实相禅及显密大手印、大圆满澈却等,都包摄在内。而且,就念佛三昧之果“心眼见佛”而言,无论从哪种禅门入手,当证见心性、见道登地之时,于实相定中也会心眼见佛及净土庄严境相。如《禅秘要法经》所言:
  修诸三昧,得无我三昧时,当自然见佛。
  藏密大圆满妥噶法修习成就,至四种显现中的第三明体进诣显现时,会明见五方佛及其净土等,为即将穷尽法性的前奏。
  广而言之,从修证方法和所证境界来讲,念佛三昧,甚至可广摄佛教诸乘诸宗一切禅门。明藕益大师说“权实四教,无非念佛法门”,皆可摄归念自佛、念他佛、双念自他佛三种念佛三昧。禅宗、光明大手印、大圆满等专念自佛,净土宗主念他佛,密乘本尊法双念自他佛。然自佛他佛,共同一法身理体,本无彼此之异,故无论从哪一门入手,当真见他佛时,即见自佛,真见自佛时,即见他佛。佛,为众生自性圆满开发的表征,为佛教徒心目中最悦意的所观境,佛为三宝总体,为实相、真如的同义语,其法身、相好、光明、智慧、净土庄严、弘誓大愿、十力四无所畏等功德,全显自性、实相之体、相、用,故念佛即念法、念僧,即念实相,即念四谛十二因缘、三学六度等一切佛法。
  修念佛禅,更有得佛力护念加持之妙,实为至极殊胜的深妙禅门。《念佛三昧经》云:
  当知如是念佛三昧,则为总摄一切诸法。
  印光法师说得好:“念佛一法,乃佛教之总持法门。”
  从小乘禅到密乘禅,无不以念佛三昧为必修的重要禅门。小乘禅以念佛为初学者所修八念或十随念之首,列为五停心观之一,谓多障众生尤须修念佛观。《增一阿含经》卷一说专精念佛形相、功德、智慧,仅修此一法,便可“自致涅槃,不离念佛,便获功德”。大乘《华严经》强调菩萨位位修行,皆不离念佛、念法、念僧,经中记述善财童子参访五十三员大善知识,表五十三位菩提路,首参的德云比丘,便成就念佛三昧,意味着初发心菩萨应先修证念佛三昧。《十住毗婆沙论》偈云:
  般舟三昧父,大悲无生母,一切诸如来,从是二法生。
  喻念佛三昧为出生诸佛之父,可见念佛三昧的重要性。
  以如子忆母之心念佛
  今日的学佛众生,多障重力弱,须有所依怙,念佛三昧倍显当机。如何修证念佛三昧?最好是依超日月光佛教给大势至菩萨的方法: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比如有两个知心朋友(比为恋人更好),一个是敦厚多情,常惦念他的好友,一个却薄情些,容易遗忘对方。他二人一旦离别(或因闹别扭而不见面),那深情者,自然是倍加忆念对方,而那薄情者,饱尝了离开良友的寂寞,认识到友情的重要,也苦思他那深情的良友。双向的相思,必然促使两人重逢。经过一番离愁别绪,两人友谊弥深,发誓今后永不分离,其坚定的誓愿使他们乃至生生世世永结同好,形影不离,和谐如水,不再离异。
  这一比喻,说的是佛与众生的关系。佛就像那深情的一方,无论何时,常在惦念众生,众生就象那薄情的一方,虽然从来不知忆念佛,但经过长劫生死沉沦,深感轮回海中、人生路上缺乏导师良友的落寞之苦,认识到佛的可亲可贵,乃忆佛念佛,誓愿生生世世以佛为依怙,永不离佛。超日月光佛又比喻说: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于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十方诸佛,恒常在慈悲忆念众生,那种深情,就如同慈母惦念她的子女,子女如果弃母而去,慈母纵然对他们苦思苦忆,又顶什么用?众生如果背弃佛而漂溺于生死苦海,佛纵然无时不在想着济度他们,仅一厢情愿,又何能成事?子女若能以慈母忆念他们一样的深情忆念慈母,子母必然重逢,从此生生世世不相乖离。众生若能象佛忆念众生一样忆念佛,则必然与佛相会,生生世世永不离佛。
  超日月光佛说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并非文学性的譬喻,而是佛直吐肺腑真情的诚谛之言。诸佛断尽私我之执,以与众生共同一体的实相为法身,转生起假我之执的根本无明染污末那为平等性智,以其佛眼明了照见一切众生皆具佛性,与佛平等,因而恒常等视一切众生为未成之佛,予众生以最大的尊重,所谓“佛无一切心,唯有悲心在”,以其同体大悲,对众生流转生死的痛苦感同身受,悉知悉见,常思济度拯拔,即使谤佛谤法的极恶之人,佛对他们也视同一子,不舍悲心,《涅槃经长寿品》释迦牟尼佛即说:毁谤正法及一阐提(断尽善根的极恶之人),或杀生、邪见、故意犯戒者,“我于是等悉生悲心,同于子想,如罗睺罗(佛在家时的儿子)。”佛以无碍宿命明,照见一切众生于过去世皆曾为自己的父母、子女、眷属,皆曾互相为父母子女眷属,故不仅常以父母慈爱子女的心肠怜念众生,而且以子女报父母恩德之心等视众生,《大方便佛报恩经》载佛言:
  如来本于生死中时,于如是等微尘数不思议形类一切众生中具足受身,以受身故,一切众生亦曾为如来父母,如来亦曾为一切众生而作父母。
  一切众生于佛有重恩,有重恩故,如来不舍众生。
  佛无时不在慈念我等众生,而我等众生却迷昧不觉,有眼无珠,不识过去父母、真实依怙,不体渚佛父母慈念我等之悲心。今既有幸闻法,应信赖佛言,以如子忆母之心念佛,以子女孝敬父母之心报答佛恩,应确信超日月光佛的教诫: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
  如果众生能以游子思母一样的心忆念佛,现在或将来,必然亲眼见佛,不再远离佛,直趋佛果。《大宝积经》载佛言:
  若有菩萨以胜意乐,能于我所起于父想,彼人当得入如来数。
  现前见佛,乃由修念佛三昧成就,乃至见道证果,于定中见到佛的形相、净土或法身、实相。如《般舟三昧经》所言,具深信、持净戒者,能于一日一夜至七日七夜,或二七、三七、七七乃至三月、百日、一年、终身,专心系念一佛,精进不懈,除散乱昏沉睡眠,“不得有世间思想如弹指顷”,便能于定中眼见彼佛乃至十方诸佛。汉地修此三昧者多以九十日为一期,昼夜常经行念阿弥陀佛,不坐不卧,天台宗称为常行三昧。又如《文殊般若经》说欲入一行三昧者,“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汉地修此三昧者亦多以九十日为一期,闭关专念阿弥陀佛名号,天台宗称为常坐三昧。又《观经》说依法修十六观,观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观想成就,能心眼见所观境。
  将来见佛者,已成就念佛三昧,尤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之人,临命终时必蒙佛接引,往生极乐,从此时常见佛,如子母相会,永不分离。即使现在未成就念佛三昧心眼见佛,只要以净信心多少念佛,则已播下了将来见佛成佛的不坏种子,临命终时或他生后世具因缘时,必然见佛。如《阿弥陀经》说深信切愿执持阿弥陀佛名号,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无量寿佛经》、《观经》说即使临命终时十念念阿弥陀佛,也得往生乐邦,花开见佛。
  念佛见佛
  据《般舟三昧经》说,修念佛三昧,忆佛念佛而得心眼见佛,由三种力所成就:
  一、佛加持力。诸佛证得不可思议的威神法力、无碍妙用,能随净缘加被于众生,激发众生本具的佛性妙用。当众生一心念佛、全身心向佛开放之时,接受佛力加持的信息渠道便被打开,受到佛力的激发,涤除心眼的业垢障蔽,便会见到所念的佛。尤以深信愿念阿弥陀佛,现前纵未能见佛,临终时见佛来迎往生净土,主要靠阿弥陀佛本愿功德力强大增上缘的摄引。
  二、依三昧力。经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恒久持续专注一缘,定力牢固,有不可思议的功用,不仅忆佛念佛可心眼见佛,即忆想一切境相,只要力极功深,都可现见所念。甚至还可由此成就天眼、神变等神通,达念力自在。就像世间热恋中的人,念念都在想着他(她)的心上人,其心上人的倩影娇姿,也能浮现于脑海,形诸于梦寐。从佛法深理而言,万法唯心造,一切从想生,众生心性中本来具足十法界万法,具足佛法界的三身四土,常人平素唯念人畜,故唯见人畜,修念佛三昧者心心相续,忆佛念佛,则自性中本具佛法界三身四土便能依念力之缘而显现。如佛在《观经》中所示: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所见之佛,唯是定心所造,自性本具。
  三、依本功德力,或云自善根熟。修念佛三昧,有现前见佛者,有现前未见而临终见佛者,亦有虽念佛而终身也不见佛者。是否见佛,见佛迟速,唯取决于本人功德力是否具足,善根是否成熟。功德善根,由宿世今生的多种因缘所积集,主要者有四缘;第一是信心,深信忆佛念佛必定见佛,是见佛的前提,若乏信心,狐疑满腹,疑世间无佛,疑佛言无据,没有如子忆母的深情,则因疑成障,难以见佛。第二是资粮加行,见佛,为极大善果福报,必须具有得大善果福报的资粮,如《观经》所言孝养父母、修十善业、受持三归、具足众戒、发菩提心等三福,称为“净业正因”,若缺正因,则无法得见佛之净果。第三是业障消除,众生之所以不见佛,唯因宿世今生的恶业所障,若业深障重,则难见佛,如囚犯难得会睹国王,盲人难得亲睹日光。诸经论中,皆说见佛相好乃业障消除的标志,即使念阿弥陀佛,临终见佛接引,带业往生,也起码须消除障碍临终见佛往生的重障——如狐疑不信、欲爱牵缠、暴卒横死、临终昏迷等。第四是定力,现前见佛,须定力足够,无沉散间杂,若定力不足,虽专念而心有流逸,虽闭关而未足时日,则不堪现前见佛。
  又见佛一事,有邪正浅深种种分别,大略而言,有见鬼魔所化佛、见幻觉佛、见三昧佛、见佛化身、见真佛几种,必须善于识别。
  鬼魔所化佛,多为善根功德、三昧力不足,宿世有鬼魔恶缘,及着相贪名者所见,修正定人也时有见者,其形相虽似真佛,也放光说法,或有其实体,而能令人增长烦恼,误入歧途,若执为真佛,窃自庆幸,则必入魔,丧失慧命。识别之法,当其现时,瞪目视之,或暗诵佛菩萨神咒,观空性,若其相隐没,则肯定为鬼魔。又其气冰冷者为阴鬼,其气热者为神魔。又,魔所放光刺眼或发热,佛所放光不刺眼而清凉。
  幻觉佛,为自己意识所现幻影,无实自体。现在一些练气功修禅定者,没几天功夫,便自称见佛见菩萨,其所见不是幻觉相便是魔所化佛,身体病弱神经过敏者往往容易见到。
  三昧佛,为专修念佛三昧及其它正定者定中所见,其形相一如所观想,若有不同,即是幻觉。三昧佛虽然是定心中所现,但也还是自己意识变现,若不识唯自心现而起实有之执,则善境亦能出生恶果,起障入魔。
  见佛所化身,未必是现前三昧成就,多为宿世善根因缘成熟,其所见相,往往为随缘变化,当时不觉,过后方悟。
  见真佛者,其所见形相虽亦不离自心变现,然依阿赖耶识相分所变,有其意识外的实体,此又依修行所达层次,有见佛三身、十身乃至无量身、无量佛的差别。化身佛为比丘形,身高八尺或丈六,为凡夫、二乘圣者及未证法性身的菩萨所见,修净土人纵居凡夫地,临终见佛化身来迎,是为真佛。报身佛为天冠天衣披发的天相,其形量极大,如阿弥陀佛赞所言“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的阿弥陀佛,即是报身相,此相非凡夫心眼所能睹,唯是法身大土所见。见报身者,必然见佛法身,法身即实相,实相离一切相,非言思所能及。
  超日月光佛所说忆佛念佛必定所见之佛,指三昧佛及真佛,主要指真佛。只要见真佛,去佛不远,则如经言:
  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无须借助其它方便,便会自然开悟见性。方便,为梵文沤和(Upaya)意译,意为为便于达到目的而设的方法、技巧、权便,这里指修禅而达见性的方便,如显教的反观内照、参看话头公案,密法的随察渐收、念“呸”斥念、修气脉明点等。心开,即妄念消落、真心开显,有如云散天开,彻见本来,亦即所谓的开悟、见性,密教所谓“脉解心开”。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意谓只要从念佛三昧一路深入,便可开悟。这在其它经中也有开示。如《观经》谓见极乐国土极妙乐事,“心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又如《文殊般若经》说先知般若义理,次修持名念佛,便入一行三昧,见三世诸佛,“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亦即见真如实相,见自心佛性。当日禅宗四祖、五祖便教人依此说称念佛名,以达见性。即如净土宗人念佛,即使现前未得见性,只要临终见佛往生净土,不久便花开见佛,得无生法忍,所谓“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念佛见佛,为什么会自然开悟?因为佛果境界全显实相,念佛见佛,即使是见化身佛,也自然会受佛法界信息熏染,受佛力的加持,转烦恼为菩提,转妄识为智慧,令自心佛性得以开显。古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经中比喻说,就像那常接近好香的人,即使不往衣服上洒香水,身上也自然会沾染上香味。这个法门叫做“香光庄严”——以佛功德之香,庄严自性本觉佛,令佛性进发出光明,世界庄严清净。若利根者,直接从实相念佛或理持、理一心入手,当见到佛法身时,也就见到了自心佛性、自性法身,这更是直接的见佛心开。
  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以上是超日月光佛教给大势至菩萨的念佛法要。大势至菩萨又介绍他自己由念佛三昧得大成就的经验说: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因地,相对于菩萨道果而言,指菩萨最初所发菩提心、所修之道,犹如土地,出生佛果,为佛果正因,故称因地。《楞严经》中释迦佛强调说,因地心须与果地觉相同。大势至菩萨当初发心修道的因地,是按超日月光佛的教导,修念佛三昧,以忆佛念佛的因地心,直入菩萨无生忍位。无生忍,具称“无生法忍”、“无生忍法”,意为通达本来不生不灭的法性,安住于所证悟实相,不动不退,一般说为第七、八、九地菩萨所证境,或初地菩萨初证。以念佛心入无生忍,正是因地心同果地觉,因为“念佛心即是佛”,经云:众生心念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所以能以此心证实相,乃至直入如来大觉之位。大势至菩萨早巳超无生忍位,现在常于此娑婆世界,专门摄引念佛人往生净土。此所言净土,即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只要往生彼国,便寿命无量,不再轮回六道,能在阿弥陀佛的耳提面命下,在净土诸净缘的熏染下,径直获证佛果。
  往生西方净土,是三根普被、而尤当末法众生机宜的究竟法门,是佛法诸乘诸宗之归宿。大势至菩萨与观世音菩萨等辅佐阿弥陀佛,驾苦海慈航,度无量众生,不上弥陀大愿船,谁能即生出苦海?欲得速满菩提愿,须做笃诚念佛人。念佛人,指依净土诸经所示,修净业三福,具深信切愿,念阿弥陀佛以求往生乐邦者,佛赞此等人为人中上好妙白莲花。如何念佛?大势至菩萨所示的法诀至为精要: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大势至菩萨说:佛命我等各自呈说当初修证圆通的门径,我所修不是选择一根而一门深入,而是以念佛一行齐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令念佛的净念相继不断,直到得三摩地,这是我证圆通的第一诀要。圆通,意为通彻法性,心性圆明周遍、妙用无碍。此经中的证圆通,相当于小乘罗汉果位、大乘七地无生忍位或六根清净位以上所证法性。三摩地即三昧,原义泛指一切定境,此经中专指堪断尽烦恼的金刚三昧,大势至菩萨是由修念佛三昧,证无生忍,入金刚三昧的典型。
  大势至菩萨所示“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八字,与《阿弥陀经》的“一心不乱”四字,历来被奉为修证念佛三昧的诀要,古德对此八字阐释颇精。综而言之,“都摄六根”可以作四种解释:
  1、六根齐摄于佛果境,如修十六观者,眼观佛相好及净土庄严相以摄眼根,耳听佛说法音声及净土“水鸟树林,皆演法音”以摄耳根,鼻观净土花香以摄鼻根,舌观净土饮食以摄舌根,身观净土妙乐以摄身根,意观佛心以摄意根。或如秘密念佛,口宣佛号,耳听其声,意观佛形相。如此则六根皆被佛果境界所摄,渐转清净。
  2、以一根摄六根,如默念佛号,耳听其声相,意观能闻所闻,眼不视色,鼻不嗅香,舌不辨味,身不知触,以耳根摄六根,此则合观音、势至二圆通法门于一。
  3、以意根摄六根,如宋长水子睿大师集《义疏》云:
  念属意根,意根即诸根所依,故摄六也。
  此所言意根,指法相唯识学认为第六意识之根的第七末那识,此识潜在于意识底层,“恒审思量”,联络前六识与第八识,向内执八识见分为自我,确为起心动念之根本。现代了然法师《般若净土中道实相论》也说念佛欲达一心不乱,须用意根末那念。然在末那识上下功夫,初学难以下手。念,只能由第六意识发动,只要从第六识念起,摄余五根,念念念佛,当达到只存佛念而无能念相时,即自然转第七识为佛念,乃至完全离念时,连第八识也转为佛念,即见佛法身。
  4、六根不动。“六根才动被云遮”,六根若动念,真心即被遮蔽,只有六根不动,方与佛心相合。明真鉴大师《楞严经正脉疏》云:
  都摄六根者,令六根不动也。
  谓念佛不可用分别识心念,应摄根念,“其法以一念不生,六根湛寂,不妨圆照三身,洞彻四土。”这即是以实相心念佛。宋真歇清了禅师教人以宗门看话头法念四字佛号,“不以有心念,不以无心念,不以亦有亦无心念,不以非有非无心念”,亦是六根不动之都摄六根念佛法。
  净念相继之“净念”二字,可有浅深二解。浅显地说,初入门者摄心念佛,令念佛之念持续不断,中间无丝毫杂念、昏沉、沉没间隔掺入,可以叫做净念相继。念佛之念,相对于念世间五欲、人我是非的尘垢之念,可谓净念。然就深义讲,到这境地,还算不上净念,真正的净念,须是打破了根本无明,没有了能念所念的对待,即所谓离念之念。长水子睿大师释谓“念即无念,故云净念”。明憨山大师《梦游集》有云:
  殊不知四字佛号相继不断者,是名系念,非净念也。乃中下根人专以念佛求生西方,正属方便净土一门耳。
  说真正的净念,须透彻本来面目,参到一念不生之地,“无念乃为净念”。这种意义上的净念,与唯一真心意义上的“一心”,是同义语。以这种净念相继不断,才能见道证果,住于这种净念,任运自在,才能入无生忍,获证圆通,得金刚三昧。证得这种净念,念佛一心不乱,才可得上品中等以上往生。
  念佛三昧,不仅是大势至菩萨获证圆通的成功之路,而且被多种经论强调为十方三世诸佛初上菩提道的必由之门,对其功德赞叹不绝。如《观佛三昧经》载,佛赞观佛三昧为一切众生犯罪者药、破戒者护、失道者导、盲冥者眼、愚痴者慧、黑暗者灯、烦恼贼中大勇猛将、诸佛所游戏首楞严等诸大三昧的始出生处,告阿难言:
  我与十方诸佛乃至贤劫千佛,从初发心,皆因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种智。
  此三昧能得佛护念加持,灭重罪业障,得达金刚三昧等诸深禅定。尤深信切愿念阿弥陀佛,有往生净土、横超三界之利,被赞为“无上深妙禅”。不仅净土宗祖师力事弘扬,即余宗祖师大德,也纷纷弘护。如天台智者大师高推“易入而证深,无过念佛”,“唯有大智度者、生而知之者、深修定慧者,善经论者,请检此门!”愿与同志者,依势至圆通门,以游子忆母之心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地,证无生忍!
  (原载《法音》1992年第11期)
 
文本助手 资讯搜索 分享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阅读关键词
  • 手机浏览本文

    手机应用中扫描本文二维码,即可浏览本文或分享到您的社交网络中。

  • 福宝网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福宝网微信公众号,实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版权/免责声明:

佛云网是专业的佛教.寺庙综合互联网技术服务商
今日热点文章更多
品牌聚焦更多
推荐品牌更多
热门频道
福宝网京ICP备2022007900号 公安备案          2005-2018 北京 福宝网 www.fobao.cn 版权所有 佛教用品门户网站 佛教行业商务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