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二维码   
气动力禅修打坐垫
佛宝旅游泰国禅修
北京芳香展

道源老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讲录

2015-01-07 浏览次数:21480 手机访问 使用手机“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即可分享本文到“朋友圈”中。


  佛说阿弥陀经讲录
  道源老法师讲
  序
  法航
  进入能仁佛学院,亲近源公院长,算来已是整整四年了。在这四年当中,院长一直坐镇院内,为我们讲经授课,而且规定每一学期至少讲一部经。这是他老人家为作育英才,而尽责的一面。院长讲经的本事,早已有口皆碑,不但被誉为台湾独一,就是海内外也无二!我们在他座下四年,深受法益,的确是盛名毫不虚传。
  自从受教以来,法恩的化育,使我充满了庆幸与感激!善知识难逢难遇,我终於遇到了,而且是遇得那麽长久。这是托福於善根因缘,也是仰赖於佛光的照临。因为亲近院长除了身教、言教可以使我获益良多之外,还使我得到净土法门的究竟利益。院长在了生死的行门当中,是以净土法门为依归。我在他老人家座下学法,也就很自然地认识了净土法门的殊胜。院长说:「末法时代的众生,非念佛无以了生死,非念佛无以度有情!」这正同於印光大师说:「九界众生虽是门,上不能圆成佛道,下不能普利含识」了。所以再一转胞胎,便不知升沈何所的茫茫大海里,我能够直截了当地亲近到慧眼别具的净土宗师,这是何其有幸啊!
  由於院长是位净土宗师,所以同学们都一直希望著,能在他老人家座下听一部阿弥陀经。去年佛学院学期满,全体同学由院长的领导下,打了个圆满佛七。佛七期间,院长以阿弥陀经,作为念佛的开示。一来是满同学求法的心愿,二来是特藉此难得的机缘,为我们这些即将毕业的学生,作修行上的最後强调!我常想:得遇明师若此,生死从此有托,只看各人能否死尽偷心,老实念佛吧了!
  这次佛七的开示,承蒙源公上人垂慈,给我学习的机会,令我将七天的讲词全部记录下来。我明知自己没有这份能力,但是四年学法千年恩,只好以惶恐的心情,依教奉行了。阿弥陀经的要旨,不出信愿持名,惟愿见闻受持者,都能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倘若信愿真切,报尽命终,便即神超净域,业谢尘劳,莲开九品之花,佛授一生之记。法航智不蕴灵腑,功未到毫端,只是就事论事,略记本末而已,是为序。
  中华民国六十九年岁次庚申农历十一月十一日至十七日在台湾省基隆市八堵路正道山海会寺
  第一天
  诸上善人慈悲,道源讲几句话打打闲岔,今年的念佛七要向各位讲阿弥陀经,所以这部阿弥陀经就当成念佛七的开示,在这七天以内准备把阿弥陀经讲完,请大家留心谛听!
  首先介绍几部阿弥陀经的注解:一部是莲池大师的「弥陀疏钞」,莲池大师是净土宗第八位的祖师,他著了阿弥陀经的疏,恐怕我们不懂得这个疏,再作个钞,钞是解释疏的,疏是解释经的,所以就叫「阿弥陀经疏钞」;另外一部是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蕅益大师是净土宗第九位的祖师,他注的「弥陀要解」,在一切阿弥陀经的注解之中,是最好的一部注解。但是「弥陀要解」不太好懂,要想懂得这部「弥陀要解」,我再介绍两部注解:一部是圆瑛法师的「弥陀要解讲义」,一部是宝静法师的「弥陀要解亲闻记」,看这两部就可以懂得「弥陀要解」了。诸位要是发心研究阿弥陀经,就看这几部注解;但是我要劝导诸位,你不是看一遍就可以了解,最好多看几遍。佛经的道理很高深,你看阿弥陀经的经文不是很好懂吗!看了「弥陀经解」反而不好懂,那是什麽道理呢?这就是蕅益大师把这部阿弥陀经里面的深奥道理都发现出来了,所以你看一遍是一遍的道理,看两遍是两遍的道理,多看几遍你懂得道理就越多。
  解释佛经,必须「分科判教」。不分科,不知经文之节段,不判教,不知经义之浅深。释经的方法,以天台宗与华严宗为最完善,天台宗用的是「五重玄义」,华严宗用的是「十门分别」。此次解释阿弥陀经消文、释义、显理、分科、判教,悉皆依据「弥陀要解」。但有一点与「弥陀要解」不同,就是不与四教相配合。因为初学的人,不懂天台四教,若与四教配合得越详细越看不懂。「弥陀要解」用的天台宗「五重玄义」,即「名、体、宗、用、教」。
  第一释名:即解释一经的名题。佛经虽多,其题目之取材不出三种,即人、法、喻,其组织之方式不出七种,即「单三、复三、具足一」等七种立题。单三者:一、单人立题,如本经。二、单法立题,如「涅盘经」。三、单喻立题,如「梵网经」。复三者:一、人法立题,如「文殊问般若经」。二、人喻立题,如「如来师子吼经」。三、法喻立题,如「妙法莲华经」。具足一者:即人、法、喻具足立题,如「大方广佛华严经」。本经叫做「佛说阿弥陀经」,能说的佛及所说的佛,皆是究竟觉悟的人,故为单人立题。
  第二辨体:本经以实相妙理为体。一句弥陀名号,体即法界,故本经以实相妙理为体。
  第三明宗:本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的宗要。非信不足以启愿,非愿不足以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以满所愿,而证所信。故依信、愿、行为本经之宗要。
  第四论用:论用者,论其功能力用。本经以往生极乐,圆证三不退为力用。
  第五判教:教者,圣人被下之言,略称「言教」。即是如来所说之经,皆名为「教」。天台宗分判如来四十九年所说之经为「藏、通、别、圆」四教。「藏教」即小乘教。「通教」即通於小乘,通於大乘之初始大乘教。「别教」即别为菩萨所说之大乘教。「圆教」即圆融无碍,圆摄诸教最高之大乘教。圆教之经有二部,即华严经与法华经。蕅益大师则判释阿弥陀经为圆教,他说:「华严之奥藏,法华之秘髓,皆在此经」!华严经最後一品,即普贤行愿品,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故本经信愿持名,往生净土为华严深奥之藏。法华经偈云:「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本经专示持名念佛,圆证三不退,必得成佛,故为法华秘密之髓。因此判本经为圆教。
  以上略讲天台宗之五重玄义,以下开始讲解本经之题目及译经之人。
  佛说阿弥陀经
  先讲「佛」字;「佛」即是娑婆世界的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按我国历史在周昭王甲寅年四月初八日,降生於天竺(印度)之迦维罗卫国;父名净饭国王,母名摩耶夫人,佛名为悉达多太子,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道,说法四十九年,八十岁示现涅盘。
  第二个「说」字;「说者悦也,悦所怀也」。佛以普度众生为怀,现在说出阿弥陀经,三根普被,万修万人去,得随其普度众生的心怀,故欢悦而说。「阿弥陀」乃极乐世界的教主;久远劫以前为大国王,是时有佛,号世自在王如来,闻佛说法,发心出家,名法藏比丘。发四十八个大愿,广修无量功德,因圆果满,在西方造成一个极乐世界,接引念佛的众生,往生彼国。「经」者,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谓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故名契经,简称为「经」。又经者「径」也。径是一种快路,也就是捷径。走的路不需要绕大弯子,很快就到达目的地,这叫径路。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能了生死成佛道,这是修行法门中一个最快的径路,故「经」字亦可解释径路之「径」也。
  经题六个字,有能、有所、有通、有别。第一个「佛」字乃「能说」此经的释迦佛,「阿弥陀」乃「所说」的阿弥陀佛;这是能所一对。「佛说阿弥陀」五个字,乃本经的「别」题,别於一切经故。「经」之一字,乃是「通」题,通於一切经故;这是通别一对。讲解经题已竟,再讲译经之人。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姚秦」是说明译经的时代。我国当时一连有两个秦国,历史家分为前秦、後秦;尤恐不显明,再加上国王之姓以分别。前秦的国王姓苻,称为苻秦。後秦的国王姓姚,称为姚秦。「三藏」是指经藏、律藏、论藏。古时候法师,分的很清楚;通经者称为经师,通律者称为律师,通论者称为论师。经、律、论悉皆通达,方可称「三藏法师」。梵语「鸠摩罗什」,华言童寿。因他七岁时就大彻大悟,讲经弘法,不异於高寿的老法师!以童子之年,而有高寿之德,故称其德号为童寿。「译」是翻译,这部阿弥陀经是在姚秦时代,由贯通三藏的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
  以上讲解经题及译经人已竟,以下开始讲解经文。在未讲经文之前,先说说「分科」的重要性。分科就是一部经的纲要,经文分不开,则这一部经的纲要就摄持不住,所以要分科。凡是佛说的经,无论长的经文,短的经文,都分三大科。第一序分,第二正宗分,第三流通分。华严经最长,有六十万字,也是分这三大分。法华经六万字,一样分这三大分。阿弥陀经只有一千八百多个字,还是分这三大分。最初发现每部佛经皆应分为三分的是晋朝道安法师,当时有人批评他,说是「割裂佛经,罪过无边」。到了唐朝玄奘法师翻译出来的「亲光菩萨佛地经论」之後,方知印度早有佛经应分三分之说,大家就认为道安法师有先见之明。因此反毁谤而转为赞叹!称之为「弥天高判」。现在开始分科:
  甲一、序分 甲二、正宗分 甲三、流通分甲一序分分二 乙一、通序 乙二、别序乙一通序分二 丙一、标法会时处 丙二、引大众同闻
  丙一、标法会时处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这是通序的第一科,标法会时处,通序亦名证信序。通序者,通於一切经,一切佛经开始都有这段经文。证信序者,有这段经文证成可信是佛说的经。这段经文亦名六种成就,「如是」二字,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一时」,是时成就。「佛」之一字,是主成就。「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是处成就。下文「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是众成就。
  六种成就之由来,是释迦佛四种遗嘱之一。佛将涅盘时,阿难尊者有四种请示。第一问、佛住世时,依佛为住;佛灭度後,依何而住?佛言:依四念处住。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谓之四念处。第二问、佛住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後以何为师?佛言:以戒为师。第三问、一切经首,当安何语?佛言:如是我闻等。第四问、恶性比丘扰乱时,佛住世时,佛自调伏;佛灭度後以何调伏?佛言:默摈之。因此,佛经开始皆有「如是我闻」等六种成就的一段经文。佛说一切法从因缘生,因缘不具足,法生不起来。佛讲经说法的法会,就是因缘所生的,要有这六种因缘具足,法会才能成就,缺一则不可。
  第一、信成就者:「佛法大海,惟信能入」。若无信心,法会何由成就?是故六种成就以「信」为首。第二、闻成就者:「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娑婆世界的众生,以耳根最利,是故佛度众生,必须说法。若无「能闻」之人,法会亦不能成就。第三、时成就者:说法必须有好的时间,若天气大寒大热,或是兵荒马乱,法会亦不能成就。第四、主成就者:此为法会中的重要因缘,若无说法的「主」人,即使其他五种因缘具足,亦不能成就法会。第五、处成就者:若无说法的「处」所,法会亦不能成就,将在何处说法呢?第六众成就者:讲经说法,为令「众」闻。若无闻法的大众,法会亦不能成就。是故以上六种因缘,名为六种成就。
  现在开始讲解经文:「如是」二字是信成就,有三种解释。第一是指法之词,指著这一部经法叫如是,也就是指著这一部阿弥陀经叫如是。第二是信顺之词,信顺者就是信仰顺从。佛说的法我信仰,佛说的法我顺从,这样就如是。假若不信仰不顺从就不如是,所以「如是」者为信顺之词。第三是显理之词,就是显实相妙理。「如是」二字先消文,再释义。怎麽叫做「如」?不变谓之「如」。怎麽叫做「是」?无非谓之「是」。因为一切法皆有生住异灭,成住坏空,随时都在变动,所以都不是「如」;不变动的,没有生住异灭,没有成住坏空才叫做「如」。无非谓之「是」;我们所说的「是」是有一个「非」对待著,而如是之「是」若有个「非」对待著,并不是绝对的「是」了。要没有「非」才叫绝对的「是」,所以无「非」谓之「是」。现在依著这两个字来显理,「实相妙理古今不变谓之如」;什麽法才不变呢?即是实相妙理。古时候如是,到今天亦如是,古今都不会变动,故称曰「如」。「无非谓之是」,依实相妙理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无非故称曰「是」。「如是」二字,蕅益大师解释得太好了。我们念佛是依著心念的,能念佛之心就是实相理体,依著实相妙理来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所念的阿弥陀佛是实相理体,所生之极乐世界亦是实相理体。能念之心,所念之佛,能生之信愿行,所生之净土,能所一一皆是自心实相所具,亦即自心实相所作,依著实相妙理求生净土,古今不变决定无非,故称为「如是」。懂得这个显理之词,我们的信心就坚固不易动摇了。否则我们以为念阿弥陀佛是个粗浅之法,实际是甚深玄妙之法,因为这是依著实相妙理来念的佛,这样我们的信心就会坚固,所以「如是」者亦称「信成就」。
  「我闻」是闻成就,我们要想修行用功,增长智慧,明白佛理,必须广学多「闻」,不明佛理怎麽修行呢?所以「我闻」名为闻成就。我是指谁呢?我是指阿难尊者,阿难尊者在诸大弟子中是多闻第一,而且得到总持法门。凡是佛说的法他统统记得,一句也不会忘记。所以佛涅盘後,他将佛四十九年所说之法,全部背出来,把所背诵之法集录出来,即是现在流通的经典,这是阿难尊者他亲从佛闻的。再把「如是」合起来讲,「如是」若以浅的来讲是指法之词,「如是我闻」,就是指著如是这一部阿弥陀经,是我阿难亲从佛闻的,故为「如是我闻」。讲解佛经可以讲深,可以讲浅,但是不可以讲错,讲错了就瞎众生的智慧眼。前面依实相妙理来讲,讲得很深,假如讲不出这麽深,不要紧,就以最浅的指法之词来讲,绝对不会错误的。
  (释疑)问:世尊成道之日为阿难出生之日,阿难二十岁才出家,世尊说法已经说了二十年,结集经藏时,阿难如何能诵出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之法呢?
  答:解释这个疑惑须要知道阿难出家的因缘。世尊度阿难出家时,阿难说:我很愿意出家,但世尊说法已经说了二十年,我都没有听到,因此我不愿意出家。世尊说:只要你肯出家,我可以把过去二十年所说之法,为你再说一遍。这样阿难才答应出家,所以阿难尊者才能诵出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之法。
  「一时」者为时成就。讲经要有讲经的时间,但是佛经上记载的都是一时,没有说某年、某月、某日,这也是当时结集经藏的人有大智慧。若是记载上某年、某月、某日,反而不好懂,因为各个国家的历史不同。佛在印度说法,走遍了五印度,一时到这个国家说法,一时到那个国家说法,在时间上无论那一国都不好定。再者,佛法将来流通到全世界,各国的年、月、日也不一样。尤其佛说法,一时天上,一时人间,时间更不一样。如华严经七处九会才说完,人间说了三处五会,天上说了四处四会;这样天上的时间与人间的时间怎麽记载?到底是某年、某月、某日呢?不能记载的,所以只记载个「一时」。这个「一时」蕅益大师解释得好,怎麽称为一时呢?「师资道合,说听究竟」就称为一时。「师资道合」者,师是老师,资是弟子,老师跟弟子之道相合,老师愿意讲佛法,弟子愿意听佛法,师资之道就相合了。「说听究竟」者,老师把佛法说究竟圆满了,弟子听佛法也听究竟圆满了,一时圆满,故称为「一时」。
  「佛」者乃梵语「佛陀」之略称,为主成就。一个法会必须有说法的主人,像我们现在开一个讲经法会,必须有一位讲经的法师,没有一位讲经的法师,讲经的法会如何成就呢?佛住世时,就是讲经的法师,所以他是说法的主人,故称为主成就。梵语「佛陀」略称为「佛」,华言觉者;「觉」是觉悟,「者」是指人之词。觉者是觉悟的人,一个大觉大悟的人,就称为佛陀。那为什麽不直接翻译成觉者,而保留了原来的梵音呢?因为「含多义」不翻,这在中国翻经的法会有五种不翻的规定。五种不翻者:第一、秘密故不翻,如陀罗尼者。第二、含多义故不翻,如薄伽梵之语具有六义者。第三、此方所无故不翻,如阎浮树者。第四、顺古故不翻,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第五、生善故不翻,如般若者;所谓般若二字,闻之者生信念,如译为智慧则生轻浅之意故不翻。含多义不翻乃五种不翻之一,即是一个梵语的名相,含的意义很多,而在中国找不到很适当的名词,所以就不翻。佛陀如果简单的翻成觉者,还不够佛陀的意思。因为要具足三觉才能称为佛陀。三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先讲自觉,自己觉悟了称为自觉。觉悟了什麽呢?觉悟了「真心本有,妄心本空」。凡夫的心是个虚妄不实的心,本来是空空洞洞没有一个心,我们执著出来有个心。妄心本来是空的,这妄心没有本体,妄心的本体就是真心,真心是本来就具有的。用一个比喻来说:真心如水,妄心如波,波没有本体,波的本体就是水。在华严经上说:世尊成道时,三叹奇哉!看见「一切众生悉皆具足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众生就因为把妄想都当成真实的,而起了执著,所以把如来智慧德相统统盖覆住了。因此众生与诸佛不同,就是众生多了一个妄想执著。只要把妄想观空,不起执著,立地就成佛。因为真心本来就具有的,妄想心本来是空的,世尊自觉就是觉悟这个道理。自己觉悟了以後,就看见众生是可怜愍者,你们本来是佛,为什麽要当个苦恼的众生呢?所以就要说法度众生,称此为「觉他」,这自觉而又觉他,就是以先觉觉後觉。第三种觉是「觉行圆满」;行即是功行,自觉的功行,觉他的功行都圆满,称为「觉行圆满」。三觉圆满就是超九界以独尊的德号。六道的凡夫皆迷而不觉,佛能自觉,就超过了六道凡夫,也就是超过了六凡法界。二乘圣人自己觉悟了,但是不肯「觉他」,即不发菩提心,不行菩萨道。佛不但自觉而能觉他,又超过了声闻,缘觉二乘法界。而菩萨呢?他既能自觉也能觉他,但他的觉行不圆满。佛的觉行圆满,超过了菩萨法界。这样就超过了六凡法界,超过了三乘圣人的法界,超九界以独尊,故称为佛陀,译为觉者。
  (释疑)问:世尊自己成佛,可谓自觉的功行,已竟圆满。但是现在还有无量的众生尚未得度,何能谓之觉他功行已竟圆满呢?
  答:凡是善根成熟的众生,应当见佛得度者,皆已度尽,故谓之觉他之功行亦已圆满。
  「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此为处成就。梵语「舍卫」,华言闻物。乃印度之大国,国王名波斯匿,因为该国名闻全印度,而又物产丰富,故名「闻物」。在该国都城之郊外,约六里远的地方,有一只树给孤独园。「只」是只陀之略译,华言战胜,乃波斯匿王之太子。太子出生时,适逢与邻国交兵战胜,为纪念其战功,故为太子取名只陀。「给孤独」之梵语为须达多,乃一位长者之名。幼而无父曰「孤」,老而无子曰「独」。这位长者不但大富大贵,而又是大慈善家,常常周给孤独之苦人,故尊称为给孤独长者。此处道场,乃只陀之树,给孤独之园,故名「只树给孤独园」。现在再详细讲讲此座道场之因缘由来。
  须达多长者,为儿娶妇,去了邻国王舍城「珊檀那」长者家中。珊檀那半夜起来,打扫舍宅,准备菜饭。须达多听见了,就起床问珊檀那,全家忙碌是为了请国王或是为了嫁女儿之事呢?珊檀那说:是为了请佛来应供。须达多善根深厚,听到了一个佛字,身毛皆竖!即问:「何以名佛」?珊檀那广说佛的功德,须达多又问:「佛现今在何处?我很想见佛」。珊檀那答说:「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须达多求珊檀那同往见佛。见佛後,佛为他应机说法,须达多即获得须陀洹果。「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乃声闻四圣果的初果,已超出凡夫而入於圣人之流。须达多当即求佛往舍卫国说法,佛即受请,并告他说:必须筹建一座大道场,因为我的弟子很多,要有大的讲堂,大的宿舍的花园才能容纳。须达多回国後想找一个理想的好地方,结果找到只陀太子的花园,地方很大环境清幽,实在太好了。於是他向只陀太子要求买下这个花园,只陀太子听了笑笑说:「我是一国的太子,怎麽能卖花园呢?」给孤独长者说:「您一定要卖给我,因为我要请佛来说法。」只陀太子的善根没有给孤独长者的深厚,虽然听见了佛字,但没有反应,而他却说了一句戏言:「如果你一定要买我的花园,必须用黄金把我花园的地面全部舖满了,我就卖给你。」给孤独长者说:「好!我请佛说法甚为重要,黄金算什麽呢?」给孤独长者是个大财主,家里黄金很多,於是用象把金库里的黄金送往只陀太子的花园,把花园里的地面都舖满了黄金。看管花园的人把此事报告太子。太子听了很惊讶说:「有这回事吗?他真的连黄金也不要吗?」於是到花园一看,真的是拿黄金舖地。太子对长者说:「我是一国的太子,怎麽可以卖花园给你呢?我只是跟你开玩笑!」给孤独长者说:「你既然是一国的太子,怎能跟我开玩笑呢?是你说黄金舖满了地面就卖给我,怎麽又说不卖呢?」这一说把只陀太子的善根发动了,心想此人这麽多的黄金都舍得,这位佛一定是了不起的人。於是就说:「我是太子,不能卖花园的,你一定要,我就送给你好了!」这位给孤独长者是位初发心的人,对於功德之相还是有所执著,认为非买不可。只陀太子说:「空地已舖满了黄金,就算是卖给你了,可是树底下没舖到黄金,仍是我的权利。若是把树拔掉,这个花园就不好看了。不如这样吧!树算我供养,花园算你供养的!」给孤独长者一听,觉得很有道理,於是就答应了。给孤独长者立刻动工,把讲堂、宿舍都建好了,就礼请佛及其诸大弟子来,并把此段因缘讲给佛听,并请佛给此处取个名。佛说:「纪念你们两位大施主,树是只陀太子的,花园是给孤独长者以黄金舖地买的。因为只陀贵为太子,所以把他的名列在前面,称为只树给孤独园。」
  「处成就」是很重要的,我们发菩提心要弘法利生,要讲经说法,若没有讲堂,怎麽讲给人听呢?所以讲经的处所非常重要。现在所有翻译过来的经典中,大部份都是在只树给孤独园里讲的;因为佛说法四十九年,单在给孤独园就讲了二十五年之久。为什麽呢?因为它环境清幽,设备完善,佛讲经时,常随众就有一千二百五十个比丘,还有其他的人。若是讲堂小,宿舍小怎麽能容纳得下呢?由此可知,成就一个讲堂,其功德真是不可思议的。
  讲到这里,把「丙一、标法会时处」一科讲完。
  丙二、引大众同闻分三
  丁一、声闻众 丁二、菩萨众 丁三、天人众
  丁一、声闻众分三
  戊一、明类标数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此为声闻众的第一科,明类标数。声闻众即指这些「大比丘僧」,这是「明类」,「千二百五十人俱」,这是「标数」。「比丘」是梵语含有三义。第一怖魔,第二破恶,第三乞士。第一怖魔者,即出家後要受比丘戒,登坛正受具足戒白四羯摩的时候,第六天的天王,魔王波旬的天宫便会起大震动。因为他认为欲界的众生都是他的子孙,凡是有人出家,他的子孙就少了一个,所以他会惊怖,这叫「怖魔」。第二破恶者,出家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断烦恼,烦恼是恶法,所以要「破恶」。第三乞士者,释迦佛规定出家人要去托钵化饭吃。化即是「乞」,有学问有道德的人称为「士」。出家人的托钵化饭与社会上讨饭的贫人不同,因为出家人虽然托钵乞食,但是具有学问道德,而且受人尊敬,故称为「乞士」。具足以上这三种意义,叫做「比丘」。这部阿弥陀经是大乘经,而参加弥陀法会的都是回小向大的比丘,故称之为「大比丘」。
  「僧」是梵语「僧伽耶」的略译,华言和合众。和合众分事和、理和。理和者,同证无为之理;事和者有六种,即身、口、意、戒、见、利,称为六和僧。就是要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这六种事和再加上理和,即是和合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此为常随众,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之多。佛成道後,度了舍利弗、目犍连两位尊者出家,他们两位未出家前皆是外道的首领,有外道的弟子各一百人,出家後就带来了二百个弟子。以後再度三迦叶,即「优楼频螺迦叶」,「那提迦叶」和「伽耶迦叶」,这三兄弟也都是外道的首领。优楼频螺迦叶带了五百个弟子来,那提迦叶、伽耶迦叶,各带二百五十个弟子,三迦叶共带了一千个弟子,与舍利弗和目犍连的二百个弟子加起来,就有一千二百人。还有耶舍长者子带来五十个弟子,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个人。这些弟子在没有见到佛之前,皆是学外道的,受些无益的苦行。见佛之後,都断了烦恼,证得四果阿罗汉。由於感念佛恩深厚,所以发愿尽此一报身,常随於佛。自此以後,佛走到什麽地方,他们就跟随到什麽地方,故称「常随众」。并不是释迦佛讲经时只有一千二百五十个比丘来听,另外还有很多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也都在法会听讲。以上是「戊一、明类标数」讲完。
  戊二、表位叹德
  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皆是大阿罗汉」是表其果位。声闻众所证的圣果有四种,即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最高的是四果。阿罗汉含有三义,第一杀贼,第二无生,第三应供。第一杀贼者,是个譬喻之词,把烦恼断除,等於把烦恼贼杀死了。第二无生者,把烦恼贼杀死後,就证得无生,永远不再流转生死了,故称无生。第三应供者,因为已证得最高的四果阿罗汉,应受人天的供养,所以称为「应供」。比丘三义与阿罗汉三义,是因果对照。比丘因位中之「破恶」,即阿罗汉果位中之「杀贼」;因位中之「怖魔」,即果位中之「无生」;因位中之「乞士」,即果位中之「应供」。现在的在家弟子要打斋供众,就是请出家师父来「应供」,我们出家人不能说去「应供」,只能说「赶斋」,因为我们还未证得阿罗汉的果位。为什麽叫「大」阿罗汉?因为阿罗汉是声闻乘最高的果位,故称「大」阿罗汉。再一种解释,来此听讲阿弥陀经者,都是回小向大的阿罗汉,故称「大」阿罗汉。
  「众所知识」者,此为「叹德」。前面是表明其果位,现在是赞叹他们的功德。「众」是大众,就是一切众生所知所识,不但知其名,而且识其面,这就是他们功德的成就。众生怎麽都知道他们的大名,甚至於都认识他们的面貌呢?因为他们常常跟众生结缘,平常讲的声闻众是小乘人,只肯自利,不肯利他。但是回小向大的声闻,不但自利,且常利益众生,与众生结缘,所以功德也就无量。「众所知识」,就是赞叹他们的功德。以上将「戊二、表位叹德」讲完了。
  今天就讲到这里,话说多了打闲岔,大众好好念佛吧!
  第二天
  诸上善人慈悲,道源讲几句话打打闲岔!昨天已将「戊二表位叹德」一科讲完,今天接讲「戊三列上首名」。
  戊三、列上首名
  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婆多、周利盘陀伽、难跎、阿难陀、罗侯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冕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
  「上首」就是上座,如现在学校「班长」的意思。这一千二百五十个大比丘叫什麽名字呢?因为不可能把每个人的名字都列举出来,所以只列举上首的名字,也就是「上座」的名字,一共有十六位,称为「十六尊者」。
  「长老舍利弗」,「长老」,就是德腊俱尊的意思。他的功德很「长」,戒腊很「老」,称为「长老」。说到戒腊,出家人不是以世俗上的年龄来论定的,而是从受戒後结夏安居的那一年算起,初夏的比丘就是第一年的戒腊,二夏就是第二年的戒腊,功德和戒腊又长又老的,即称为「长老」。「长老舍利弗」,不单是舍利弗才称为长老,「长老」这两个字是一直贯通到下面这十五位尊者的,在一千二百五十个大比丘中,他们十六位都是德腊俱尊的长老。
  这十六位尊者都是上首,为什麽把舍利弗列为第一名呢?因为舍利弗在声闻众中「智慧第一」。梵语「舍利弗」,华言「身子」亦译「鶖子」,「身」与「鶖」都是他母亲的名字。因为他的母亲身材窈窕,故名为「身」;眼睛像鶖鸟的眼睛那样美丽,故名为「鶖」。印度的风俗与我们中国不同,中国人对於父母的名字有忌讳,若取了与父母同名的是为不敬。印度则相反,用父母亲的名字来取名,才是最尊敬的。舍利弗就是用他母亲的名,母亲的名字称为「鶖」,他就称为「鶖子」;母亲的名字称为「身」,他就称为「身子」,「弗」就是子的意思。
  第二位「摩词目犍连」,华言大采菽氏。「摩诃」即大,采菽氏是他的姓,他在声闻众中「神通第一」。
  第三位「摩诃迦叶」,华言大饮光,也就是隐蔽之意。他身上的光明很大,只要有他在的地方,所有的光都会被他身上的光明吸饮去了。他身上为何有这样大的光明呢?原来过去有一尊佛像的金脱落了,当时有一个讨饭的女子,生活很困苦,为了求佛的加被,每天都到佛前去礼拜。礼拜时,他看见佛脸上的金脱掉一块,心里很难过,心想若我有了钱,一定要为佛装金。她发了这个愿马上就有感应,一天走到路上捡了一枚金币。印度以前最尊贵的钱是用黄金造的,这枚金币可卖得很多钱,等於发了一笔财,这下可满她的愿了,於是就拿到金店里去找打金的师傅。而迦叶尊者的前身就是这个造金师,他见了这贫穷讨饭的女子,就问道:「你从那里得来的金钱呢?」贫女答:「我在路上捡的!」造金师再问:「捡了金钱,为什麽不买衣服穿,买些吃的,或者住间好的房子呢?」她说:「我曾经发了愿,要为佛像装金的,我不能用这些钱,请您替我把佛像装金,我就满愿了!」这下子把造金师傅感动了!世上竟然有这样的人,宁愿贫穷得没饭吃,捡到钱还要为佛装金。造金师就说:「好,我也随喜你的功德,我去替佛像装金不要工钱!」从此以後,第二生,贫女和造金师两人都感得了果报,身上有光明。到了释迦佛成佛时,他们的善根都成熟了,同时都出了家。男的叫迦叶比丘,女的叫迦叶比丘尼。我们现在所造的释迦佛像,佛旁有两位侍者,一位年轻的是阿难尊者,另外一位较老的就是迦叶尊者。迦叶尊者抱拳不合掌,就因为他曾为佛亲手装金,十指的光明特别大。若是合掌,光明刺眼,来礼佛的人,眼睛便会睁不开。因此佛开方便,令他抱拳,不必合掌。释迦佛灭度後他是第一代祖师,这位大饮光尊者是「头陀第一」,头陀华言抖擞,即抖擞精神,精进用功,终身修持头陀苦行,故称为头陀第一。
  第四位「摩诃迦旃延」,华言大文饰,因为他说话很有文采,造的文句也都很文雅,所以称大文饰,他是论议第一。佛经里有一段公案故事,可证明他的辩才无碍:印度的外道,都是邪知邪见。根本邪见有两种,一种是断见,一种是常见。断见的外道,执著人死之後,就永远断灭了,没有来生来世的。常见的外道,相信人死後来生仍转为人。这些说法都与佛说的不一样,佛说各人造善造恶之业因不同,所得的果报亦不同,怎麽会人死了就断灭呢?既然所造的业因不同,怎麽还会永远转生为人呢?所以就有三善道与三恶道之分。这些外道都不相信有六道轮回之说,有一天见了迦旃延尊者,就来问他的道理说:「你们世尊讲六道轮回,要是造了恶业,就会堕到地狱里受苦,若真的会堕到地狱里受苦,怎麽不来向我们报告一声,他是怎麽样受苦的呢?可见这个地狱是不存在的!」迦旃延答他说:「这个地狱等於人间的牢狱,若有人犯了法被关到牢狱里,他想要回来向你报告一声也没办法,因为他已失去自由了。而地狱的苦比人间牢狱的苦何止千万倍,而且一点自由都没有,又怎麽能够回来向你报告呢?」外道听了又说:「你们世尊说,若是升到天堂就可以享天福,一升到天上去,感得果报就有神通,有神通当然是任运自在了。但是,我们也没有看见他回来向我们报告呢?」迦旃延说:「我们这个人间,污浊不堪,臭气很重。而天堂的境界清净无染,那些天人在天堂里享天福,以後若再想回来,却受不了人间的臭气,犹如大粪坑一样的臭,好不容易脱出粪坑,又怎麽肯再回到粪坑里来呢?所以他不肯回来,当然就不会向你们报告!」因此称迦旃延尊者为「论议第一」。
  第五位「摩诃俱絺罗」,华言大膝,是舍利弗的舅父,他是「答问第一」,一问一答,百问百答。
  第六位「离婆多」,华言星宿,他是父母祈祷星宿而生的,故取名星宿。他所说的佛法决定正确,不会颠倒错乱,故称「无倒乱第一」。
  第七位「周利盘陀伽」,华言继道,为「义持第一」。为什麽他名为继道呢?因为他母亲生他哥哥的时候,是在道路旁生的,而生「周利盘陀伽」的时侯,也是在道路旁生的,故称继道。根据印度当时之风俗,出嫁後之女子要生产时,都应回娘家生。以前交通不便,全靠走路,他母亲娘家又离得很远,而且在快要生产时才回去,因此还没有走到娘家,孩子已生出来了。若不了解印度风俗习惯,一定还怀疑他的母亲为什麽生小孩都在路旁生的?原来是不得已的事。後来哥哥出家了,他也随著哥哥从佛出家。释迦佛当时规定出家弟子,每天必须背诵一偈,一偈有四句佛法。周利盘陀伽因根机愚钝,一个偈总是背不出来,他哥哥谴责他说:「你如此愚笨,不能出家,还是还俗去吧!」他被哥哥谴责後,哭泣不已,佛怜愍他,派他做为佛的侍者,拿了扫帚扫地。佛就叫他背诵扫帚两个字,周利盘陀伽笨到连扫帚两个字都不会背,记得「扫」就忘了「帚」,记得「帚」又忘了「扫」。释迦佛大慈大悲,不但没舍弃他,反而权巧方便诱导他。後来,因将一把无相扫帚,把心地见思烦恼,扫得一乾二净,证到阿罗汉果。且能摄持义理,通达一切佛法,圆融无碍,所以是「义持第一」。由此可见,修行不怕愚钝,只怕不肯用心,若肯用心,下愚可得上智。背诵扫帚,即能证果,若用功念佛,岂能不成佛吗?
  第八位「难陀」,华言喜。他是佛的亲弟,威仪、容貌都是第一,故称「仪容第一」。佛出世七天後,他的母亲就别世升天了,怎麽还会有个亲弟呢?其实是同父异母的亲弟,是他姨母「摩诃波闍波提」生的。佛的母亲「摩耶夫人」别世後,净饭王继娶摩诃波闍波提夫人,生了小孩後,非常高兴,所以就取名为「喜」。後来佛把他度出家。难陀怎麽仪容第一呢?我们知道,释迦佛是一丈六尺高,难陀比佛低四寸,即一丈五尺六寸高。释迦佛具有三十二相,他有三十相,且威仪又好,一举一动与佛差不多,威仪、容貌都是特别庄严的,故称为「仪容第一」。
  第九位「阿难陀」,华言庆喜,即庆贺欢喜,乃佛之堂弟,在佛成道之日所生的。净饭王在此日,得到悉达多太子出家成道之报喜,又得到王弟「斛饭王」生子之报喜,为庆贺这双喜临门,故取名为「庆喜」,他是「多闻第一」。
  第十位「罗侯罗」,为佛的亲子。这里顺带一提,就是佛的一家人,除了他父亲净饭王,要统治国家无法出家,其他的家人先後都出家。其中包括他的亲弟难陀,他的养母摩诃波闍波提,还有他太太耶输陀罗及亲子罗侯罗全部都出了家。梵语「罗侯罗」,华言覆障。「覆」是闭覆,「障」是障碍。因为他有闭覆的障碍,他在母亲的肚子里,闭覆了六年才出生。为什麽他会有这种障碍呢?因为罗侯罗的前生也是个修道人,自己住在山洞里修行。有一次正想打坐的时候,有一只老鼠跑来跑去,扰乱他用功,想把它打死,又不能犯杀戒。最後想了一个办法,就拿一种带刺的东西,把老鼠洞堵起来,这只老鼠就被困在洞裹无法出来。这样经过了六天,老修行才想到老鼠被困在洞里,虽然不会扰乱我,不过在洞里没有东西吃,会被饿死的。心里越想越不安,也就无法用功。於是就把带刺的东西拿开,好让老鼠出来。因为这个因缘,把老鼠堵在洞里关了六天,致使今生投胎到他母亲肚子里时,被关了六年才生出来,所以才有闭覆之障。罗侯罗是密行第一,密行就是他修行时别人看不见。他出家时才九岁,那些大比丘证了阿罗汉果,他也一样证了阿罗汉果。大家很奇怪,他只是个小孩,天天在玩耍,是怎麽修行证果的呢?释迦佛就对大家说,他修行用功,你们不知道,这是密行,故称为「密行第一」。
  第十一位「憍梵波提」,华言牛哃,他是「受天供养第一」。牛哃就是牛吃草的样子。憍梵波提为什麽会得这种果报呢?这是他的余报,也就是五百世以前是个小沙弥,他看见一位老比丘,这位老比丘牙齿都掉了,吃饭时嘴巴很难看,小沙弥见了在旁边大笑的说:「看你吃饭的样子好像牛吃草。」老比丘说:「小沙弥,你可别乱说啊!我是个阿罗汉,你毁谤我将会堕地狱的,你要赶快求忏悔!」小沙弥一听说是阿罗汉,心里很害怕,就赶快向老比丘求忏悔说:「我说的是游戏话,没有恶心要毁谤您,请您饶了我的罪。」他当下求忏悔,仅仅免了堕地狱之报,来生来世就转了牛。而且连转了五百世的牛,果报算转完了,今生才转到人道来,加上多生的善根成熟,见佛得度,也证了阿罗汉。可是还有余报,吃饭时就像牛嚼草的样子。大众僧一起吃饭时,看见他吃饭的样子都会发笑,但笑了就有罪过,因为他是个阿罗汉。於是佛对他说:「你不要在人间受人供养了,你去受天人供养吧!因为天人有五种神通,一看就知道你前生前世的果报,就不敢毁谤你,也不会取笑你的。」所以他称为「受天供养第一」。大家听了这个公案後要慎重,不要随便造口业,虽是说了一句游戏之言,招来的果报就太严重了。
  第十二位「宾头卢颇罗堕」,华言不动利根,是「福田第一」。因全名的梵语太长,简称宾头卢尊者。他奉释迦佛之命常住世间应供,应供就是给众生种福田,所以他是「福田第一」。我们打斋供众,若能发至诚心,就能感动宾头卢尊者来应供了。
  第十三位「迦留陀夷」,华言黑光。他长得皮肤很黑,而且黑中发光,名为黑光尊者。其教化众生的能力最大,故称为「教化第一」。
  第十四位「摩诃劫宾那」,华言房宿,房宿是星星的名字。他父母为了要生儿子,就祈求「房宿星」,等儿子生出来後,就取名为「房宿」。他的天文学很好,什麽星星他都知道,故称为「知星宿第一」。
  第十五位「薄拘罗」,华言善容,就是有慈善的容貌。他是「寿命第一」,活到一百六十岁。十八罗汉像里面有一位长眉罗汉,两道白眉拖垂下来,就是这位薄拘罗尊者。
  第十六位「阿冕楼陀」,华言无贫,亦是佛之堂弟,乃甘露饭王之子。往昔劫中适逢饥荒之年,以一碗稗子饭,供养托空钵的比丘,该比丘已证辟支佛果。因此感得九十一劫,不受贫穷之报。现世善根成熟,遇佛出家,在闻佛说法的时候,常常打瞌睡,佛即呵责说:「咄咄何为睡,螺狮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因受佛的呵责,发愤精进,经七日七夜,不眠不休,致使双目失明!佛怜愍他,教他修持「乐见照明金刚三昧」,而得天眼,能观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罗果,故称「天眼第一」。在阿冕楼陀尊者用功的公案里,我们可以了解到,用功不能太缓,亦不可太急。四十二章经有说,用功就像弹琴调弦一样,弦线上得太松,就弹不出声音。若上得太紧,一弹线就会断,要不松也不紧,才能弹出好声音来。所以你们听经时不用心听,一直打瞌睡,那就太缓了。假若你受了呵责,七天七夜不睡觉,把眼睛弄瞎了,那就是太急了。太缓太急都不如法,要不缓不急,才能用功,而得到真实的利益。
  「如是等诸大弟子」,这里是做个总结。「如是」者,指以上所提的十六位尊者,「等」者,等於一千二百五十位「诸大弟子」。引大众同闻分三科,「丁一,声闻众」,讲演已竟。
  丁二、菩萨众
  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并诸菩萨摩诃萨」,梵语「菩提萨埵」,略译菩萨。「菩提萨埵」翻成中国话为「觉有情」,就是「上求觉道,下化有情」的大乘弟子。「摩诃」是大,「摩诃萨」即大菩萨。在菩萨众中有三贤菩萨、十地菩萨、等觉菩萨。等觉菩萨都是大菩萨,下面列举的四位菩萨,都是等觉菩萨,也都是菩萨众中的大菩萨。
  「文殊师利法王子」,文殊师利华言「妙德」。「妙」者不可思议,文殊菩萨,为过去八佛之师;现在於释迦佛座前,示现菩萨之身,其功德不可思议,故称妙德。又译妙吉祥,凡有见其相,乃至闻其名,皆发菩提心,永脱轮回苦,其吉祥不可思议,故称妙吉祥。佛称为法王,为何他在众菩萨中独被称为「法王子」呢?因为他在菩萨众中智慧第一,故称为「法王子」。
  「阿逸多菩萨」梵语「阿逸多」,华言「无能胜」,「阿逸多菩萨」就是弥勒菩萨。「弥勒」是他的姓,翻到中国话称为「慈氏」,名「阿逸多」。没有那一位菩萨能胜过他的,因为他是补处菩萨之故,所以名为「无能胜」。
  「乾陀诃提菩萨」,梵语「乾陀诃提」,华言「不休息」,就是精进用功不休息的意思。
  「常精进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前一位「乾陀诃提菩萨」都是一样的。因为不休息就是常精进,意义相同,所以把不休息菩萨的梵音保留,以作分别。
  为什麽列举这四位菩萨作为代表呢?因为文殊师利菩萨是智慧第一的大菩萨,连他也相信净土法门,我们还能不相信吗?阿逸多就是弥勒菩萨,他是补处菩萨,当来下生成佛的菩萨都相信净土法门,我们还不相信吗?这两位菩萨表示要我们发信心的。发了信心就要发愿生到西方,发愿求生西方,就得精进用功。所以便列举了「不休息菩萨」和「常精进菩萨」给我们做榜样,只要我们不休息常精进,好好的用功念佛,一定能生西方的。
  「与如是等诸大菩萨」,像前面列举的这四位大菩萨的还有很多,而且都是大菩萨。「丁二、菩萨众」讲演已竟。
  丁三、天人众
  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释提桓因」,华言「能为主」,他能为天主。欲界有六层天,他是第二层「忉利天」的天主,就是社会上所说的玉皇大帝。既然欲界有六层天,他不算最高的一层天,为什麽把他列举出来做代表呢?因为每一尊佛出世,都是释提桓因出来请法的,而且佛讲经说法时,他们就来做护法,所以就把释提桓因列出来作为天人的代表。「无量诸天大众俱」,指天众的人数很多,即有无量的诸天和无量的人众。「大众」,包括四众弟子都在内,「俱」就是俱集在一起听释迦佛说这部阿弥陀经。讲到这里把众成就讲完了,就是把六种成就讲完,也就是把「通序」讲完了。
  六种成就以「主成就」为重要,但比较起来,仍以「众成就」为重要。因为前面五种成就,皆为「众成就」做准备,前面五种成就都准备好了,设无听法大众,讲经法会还是不能成就的。
  (释疑)问:经中列举听法大众有三类,第一声闻众,第二菩萨众,第三天人众。声闻众是小乘弟子,菩萨众是大乘弟子,为什麽把小乘弟子列在前面呢?
  答:对於这个问题,蕅益大师各举三种理由,加以解释。声闻众列为第一者:为「一、出世相故。二、常随从故。三、佛法赖僧传故。」一、出世相者,就是出家相,因为佛示现的是出家相,故将声闻众列为第一,以表僧宝之重要。二、常随从者,这些声闻众就是经中常提到的一千二百五十个比丘,只要佛走到什麽地方,他们就随从到什麽地方,所以称为常随众。三、佛法赖僧传者,这个理由很重要,佛教要具足佛、法、僧三宝。佛宝就是释迦佛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法宝就是佛说的一切经典,僧宝就是出家的弟子。佛宝和法宝必须依赖僧宝,才能流传到十方,流传到後世。佛在世时,以佛宝为重,佛涅盘後,以僧宝为重。因为没有僧宝,佛宝、法宝都不能住世,三宝就会灭亡的。有了僧宝,若没道场他会建立道场,并供佛宝让人礼拜;若没有经典,他会去印经典,这样三宝就具足了。若道场里没有僧宝,大家就不知道佛殿里所供的是什麽佛,世人就会将佛像当神像来礼拜;也不了解佛经里讲的是什麽,看不懂就把它当成废纸卖。所以没有僧宝,佛宝和法宝都不能流传於後世。因此奉劝听讲的四众弟子,出家二众要负责任度众出家,否则僧宝就没有继承人了。在家二众的男居士与女居士,你们都是三宝弟子,护持三宝是你们的责任,护持三宝首先要护持僧宝,护持了僧宝,也就是护持三宝。若有机会,大家可到泰国去参观一下,泰国的佛教非常兴盛,泰国的比丘仍如释迦佛在世时一样,每天必须出来托钵化饭吃。在家弟子供养这些出家人,如恭敬佛一样的恭敬他们,这点大家应向泰国的居士学习。另一点希望在家居士发心出家,有的居士说:「我在家修行也一样,尤其是净土法门,一样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话虽如此,但有一点要注意的,释迦佛制戒时规定在家弟子不得收徒弟,这是劝导出家众要收徒弟,就是要度在家弟子来出家。如果在家弟子都不发心出家,僧宝没有继承人,不用多久佛教就会灭亡了,所以佛法赖僧传故。因有以上三种理由,故将声闻众列为第一。
  菩萨众列为第二者:为「一、相不定故。二、不常随从故。三、表中道义故。」一、相不定者,菩萨是随类现身,有时现出家相,有时现在家相。不像声闻众固定是出家相,所以把菩萨众列为第二众。二、不常随从者,声闻是常随众,而菩萨游化十方,不常随佛,所以不列为第一众。三、表中道义者,声闻著空,凡夫著有。菩萨则内修观道,不住有。外度众生,不沉空。不住二边,是故表中道之义。因有以上三种理由,故将菩萨众列为第二。
  天人众列为第三者:为「一、世间相故。二、凡圣品杂故。三、外护职故。」一、世间相者,天人众都是在家的弟子,是世间相,不是出家相,所以列到最後。二、凡圣品杂者,天人众包含有凡夫,也有圣人;他的品类很复杂,所以列到最後。三、外护职者,天人从佛闻法时,都是做外护的职务,所以把他列到最後。因有以上三种理由,故将天人众列为第三,讲到这里把通序讲完了。
  乙二、别序
  别序者,别於一切经,这一段经文是单叙阿弥陀经的意义。莲池大师的疏钞里只有通序,没有别序。这是蕅益大师特殊手眼把此段经文列为别序,具有深益。别序亦名发起序,有此一段经文以发起正宗分。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在没有讲解经文之前,首先要知道,这部阿弥陀经在「十二部经」中,属於「无问自说部」,十二部经亦名十二分教。孤山大师颂曰:
  「长行(非偈颂之经文皆名长行)、重颂(重颂长行经文之义者)、并授记(佛为诸大弟子授成佛之记者)。
  孤起(孤起之偈颂,非颂长行文者)、无问而自说(无人请问,佛自说者)。
  因缘(经中所说见佛闻法之因缘者)、譬喻(经中所说种种譬喻者)、及本事(佛说诸弟子过去世之因缘者)。
  本生(佛说自身过去世因缘者)、方广(说方正广大之真理者)、未曾有(记佛现种种神力不思议之事者)。
  论议(以法理论议问答之经文者)、共成十二名。
  广如大论三十三(详见大智度论第三十三卷)。」
  现在讲解经文:「尔时」,就是佛要开始讲阿弥陀经的这个时候。「佛告长老舍利弗」,佛告诉长老舍利弗,以他作为当机者。我们要注意,就是本经不是舍利弗出来请问的,而是释迦世尊称其名,然後对他说的。全部阿弥陀经里的「舍利弗...」,都是释迦佛叫的,凡讲一段,就叫一声舍利弗,佛怎麽说,舍利弗就怎麽听;自始至终舍利弗没有请问过一句。这是跟其他经不同的地方,其他经皆由当机者出来请问的,而这部阿弥陀经是「无问自说」的。为什麽不叫其他的声闻众,只叫舍利弗呢?因为舍利弗在声闻众中智慧第一,若智慧不够,听净土法门是不容易相信的,所以凡不相信净土法门的人,都是智慧不够者。菩萨众中智慧第一的文殊师利菩萨和声闻众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他们都相信净土法门,我们又怎麽不相信呢?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注意这个「是」字。「是」指著娑婆世界。从娑婆世界往西方走,一直经过十万亿个佛土而後到达的地方就是极乐世界。一个佛土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以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做单位。「过」就是超过,要超过十万亿个三千大千世界那个地方「有世界名曰极乐」。十万亿个佛土以外,就是十万亿零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了,那个世界的名字就叫做「极乐世界」。
  「其土有佛,号阿弥陀」,极乐国土里有尊佛,号为「阿弥陀」。阿弥陀佛的翻译在下面的经文里,释迦世尊自己会解释,现在暂且不讲。「今现在说法」,佛有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阿弥陀佛是现在佛,现今还在极乐世界里讲经说法。讲到这里,把别序讲完了。
  蕅益大师对阿弥陀经研究得最透彻,阿弥陀经有三个要点,就是信、愿、行。此三要点为阿弥陀经的三大纲要,信、愿、行三法亦称为「净土三资粮」。正宗分所分的三大科,就是依著信、愿、行而分的。前面所讲的别序,也是叙述信、愿、行的。本经後面的流通分,还是讲信、愿、行的。在这一段别序里,蕅益大师是怎麽解释的呢?要注意此段经文中的「二有」、「现在」皆是劝信序。「有世界名曰极乐」,这是第一个「有」,「其土有佛」,这是第二个「有」,极乐世界是依报,「有」一个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正报,「有」一个阿弥陀佛。释迦佛说法,有八万四千法门,归纳起来不出两种,一是「有」门,一是「空」门。佛是应机说法的,众生根机应该从有门入手,佛就跟他说有门的经;应该从空门入手,佛就跟他说空门的经。比方般若经等是属於「空」门的经,如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都是要我们把相空掉的。心经也是属於空门的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都是从空门入手,可以得到利益的。阿弥陀经是「有」门的经,绝不讲空。般若经讲三空,即我空、法空、空亦空。阿弥陀经一开始就讲两个有,依报有,正报也有。「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在我们娑婆世界里,释迦佛已经过去了,弥勒佛尚未来!要怎麽样才能亲近到佛呢?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还没有过去,我们为什麽不发信心呢?所以这一段序文是劝信的意思。「有世界名曰极乐」,是劝愿的序文,我们为什麽要生到那个世界去呢?因为那是个极乐世界。「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你为什麽要在娑婆世界受苦,而不生到极乐世界去呢?这是劝我们发愿的。「其土有佛,号阿弥陀」,这是劝我们要持名念佛,持名念佛是个不可思议的行门,所以也叫「持名妙行」。你应如何修行净土法门呢?就是持念「阿弥陀佛」的圣号。所以信、愿、行三资粮在别序里都有了,这是蕅益大师以他的大智慧所发现的。
  (释疑)第一、有的学华严经的人,但求生华藏世界,而不求生极乐世界,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因为他们只看过六十华严、八十华严,而未看过四十华严之故。四十华严最後一卷普贤行愿品,是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世界的。再者,他们亦未认清华藏世界的形状方位。华藏世界在虚空中形状像一个倒竖的宝塔,上面大,底下小,一共有二十层。每一层里面都有无量数的三千大千世界,我们的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同在华藏世界的第十三层。有少数不善学华严的人求生华藏世界,而不生极乐世界,这是他根本不知道华藏世界是个什麽样子,也根本不知道极乐世界是在什麽地方之缘故。其实极乐世界就在华藏世界以内,唐朝一行国师,他依著华严经编了一部「华严忏」,里面有四句回向偈,就是:
  「十方尽皈命 灭罪生净信
  愿生华藏海 极乐净土中」
  学华严经的人,当然愿生华藏世界。可是,华藏世界有二十层,你要生到什麽地方去呢?「极乐净土中」,当然是生到华藏世界的极乐净土中了。娑婆世界也是在华藏世界内,可是娑婆世界是华藏世界的苦世界,极乐世界却是华藏世界的乐世界。虽然佛菩萨看苦乐是平等的,但是我们薄地凡夫受苦受乐就有很大的分别。因为生在苦世界是受苦的,生到乐世界则是受乐的。所以一行国师的回向偈,是愿生到华藏世界的极乐净土中。所以学华严经的人,千万别学偏差了。
  第二、就是现在对科学常识懂得一点皮毛的人,自作聪明。说我们的地球一天一夜自转二十四小时,根本没有个东方,也没有个西方,我们天天愿生西方净土,都是迷信。他认为我们住的这个地球会自转,一转动,东方转到西方,那里有个西方呢?好像自高聪明。其实他不晓得「从是西方」的「是」,是指整个娑婆世界而言,地球只不过是太阳系里的其中一颗行星。地球会自转,它是绕著太阳转的。但太阳却是不动的,整个太阳系在虚空中是为一个单位,而且它有一定的东、西方位。佛经上所讲的单位不是太阳系,讲的是以三千大千世界来做单位的。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具有百亿日月,百亿四天下,也就是说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里有一百亿个太阳。这一百亿个太阳在虚空中都有个固定的位子,不会转动变移的,有一定的东方,一定的西方,那怎麽会没有西方呢?所以阿弥陀经上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这是说明娑婆世界,一定有西方,西方一定有个极乐世界。
  到此别序讲演已竟,亦就是将序分讲完。今天就讲到这里,话说多了打闲岔,大众好好念佛吧!
  第三天
  诸上善人慈悲,道源讲几句话打打闲岔!昨天已将序分讲完,今天接讲正宗分。
  甲二、正宗分——分三
  乙一、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 乙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
  乙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
  乙一、分二 丙一、依报妙 丙二、正报妙
  丙一、分二 丁一、徵释 丁二、广释
  丁一、分二 戊一、徵 戊二、释
  正宗分的科文很长,也是依著信、愿、行三大纲要而分的。起先乙一是为了启发我们的信心,而广陈彼土依正之妙果。「陈」就是说,广说彼土极乐世界的依报和正报之果都不可思议。不可思议称为「妙」,为什麽要说得那麽「妙」呢?是为了启发我们的信心,所以就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信心生起之後,接著就是乙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特别的劝导我们,西方有个极乐世界是怎麽的妙,极乐世界有个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你为什麽不求生极乐世界而亲近阿弥陀佛呢?要亲近阿弥陀佛就要发愿往生,这是第二大科劝我们要发愿的。乙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行者」,就是修行的人,正确的开示我们这些修行的人,应该执持名号,念阿弥陀佛是「有宗」的法门,绝不讲「空」,我们不要执著世间法,因为执著世间法就会流转生死;我们要执持阿弥陀佛的名号,持阿弥陀佛的名号就可以了脱无始劫以来的生死,而建立行门。这三大科就是依著信、愿、行而分的。乙一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分成二科,丙一依报妙,先讲极乐世界的依报妙。丙二正报妙,讲阿弥陀佛的正报妙。丙一再分二科,丁一徵释,即徵问解释。丁二广释,广为解释。在丁一徵释中又分二科,戊一徵,戊二释。分科分到这里,现在开始讲经文。
  戊一、徵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这是释迦佛自己徵问的。「舍利弗」,叫一声当机者。「彼土何故名为极乐」,西方极乐世界何故名为极乐?
  戊二、释分二
  己一、约能受用释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此科为约能受用释,能受用者,就是指著念佛往生的人。这是释迦佛自己解释别序中,「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的。「其国众生」,这是约众生说的,因为诸佛菩萨都没有苦,而众生是有苦的。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无有众苦」。娑婆众生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都没有这些众苦。「但受诸乐」,只有享受各种快乐,「故名极乐」。现在依著慈云忏主,他以娑婆世界的苦,对著极乐世界的乐,对待的十种分别来讲:
  第一、「此土有不常值佛之苦,彼土有华开见佛,常得亲近之乐」。我们娑婆世界第一种苦,就是不容易见到佛,释迦佛八十岁就入涅盘了,要等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後,弥勒佛才会下生;要等那麽久,娑婆世界才有佛出世。可是弥勒佛只开三个法会,即龙华三会後,又入涅盘了。所以娑婆世界要想见到佛,实在很困难的,这就是「不常值佛」之苦。极乐世界就没有不见佛之苦了,而且有常见佛之乐。我们众生念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华开见佛,莲花一开就见到阿弥陀佛,所以有常常亲近佛的快乐。
  第二、「此土有不闻说法之苦,彼土但有水鸟树林皆宣妙法之乐」。娑婆世界不见佛,不闻法,是个最大的苦恼。我们见不到佛,若能遇见善知识,讲经说法给我们听那也很好。可是到了末法时代,想要亲近一位善知识听经闻法,是不容易的。不闻佛法,就不明佛理,又怎麽能修行用功呢?所以娑婆世界有不闻佛法的苦恼。极乐世界不但有佛菩萨说法,连水流的声音,鸟叫的声音,也都在畅宣妙法。树林里的七宝树被风吹动响起的,还是说法的声音。水、鸟、树林皆宣妙法。所以极乐世界没有「不闻法」之苦,只有「常闻法」之乐。
  第三、「此土有恶友牵缠之苦,彼土有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之乐」。「恶友」就是使你不能听经,不能闻法,也使你不能修行用功的朋友,处处阻扰你精进的人。反过来说善友就是善知识,也包括同参道友。为什麽佛经上不把善友和善知识分清楚呢?因为辈份高的人,我们不容易亲近,而辈份相等的同参道友则容易相处在一起。若能亲近到一个善友,他也就是你的善知识了。比如你交到一个喜欢研究佛理的善友,就会受到他的熏习,也去研究佛理,这样就帮助你用功修行,所以选择朋友是很重要的。但在娑婆世界却恶友多、善友少。若生到极乐世界去,只有「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之乐。全是善友,全是善知识,自然会熏习的使你进步,有这一种快乐。
  第四、「此土有群魔恼乱之苦,彼土有诸佛护念远离魔事之乐」。娑婆世界魔事重重、烦恼魔、五阴魔、死魔、天魔等。你不修行用功,反而魔境不现前,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刚发了道心用功,魔事就来了。结果把仅有的一点道心给魔退了。娑婆世界有这群魔恼乱之苦。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诸佛常常护念著你,使你远离一切魔事,所以生到极乐世界去,便有「永无魔事」的快乐。
  第五、「此土有轮回不息之苦,彼土有横截生死永脱轮回之乐」。在娑婆世界最大的苦恼是六道轮回。若堕到三恶道,是苦不堪言。设若修的善业多,可能不会堕入三恶道。但是要知道的,就算不会堕入三恶道,能够升到人、天道中,也是不好修行的。因为我们今生修行了几十年,在三宝门中培了福,升到天上,但又被天福迷倒了,再也不修行,这样还是会堕入三恶道。假若没有升天,转为大富大贵的人,此亦为一种障碍,因为富贵修道难。如此一下升天,一下转人,一下堕入三恶道;所以娑婆世界有六道轮回不息的苦恼。如果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则横截生死,把无量劫的生死给截断了。古人有个比喻,依著其他法门修行,称为「竖出三界」,竖著往上一步步的高升。念阿弥陀佛往生西方,称为「横超三界」。比如在竹竿里面的虫,要是这只虫想超出竹竿之外,若往上爬,就须把竹竿里的节,一节一节完全咬穿了,才能爬出竹竿外,这实在是很困难的!这表示若依著其他的法门修行,好像要竖出三界那麽困难。依著念佛法门,等於那小虫不用一节一节的往上咬,只要横著把竹竿咬破一个洞,不是马上就出来了吗?若是生到极乐世界去,即能横超三界,截断生死,有永脱轮回之乐。
  第六、「此土有难免三途之苦,彼土有恶道永离,名且不闻之乐」。娑婆世界是个苦的世界,难能免除三途之苦。三途就是三恶道,即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我们在娑婆世界当个苦恼凡夫,三业不清净,造十种恶业就堕落,假如造的是上品十恶,就会堕入地狱道。中品十恶堕饿鬼道。下品十恶就堕畜生道。堕入三恶道,不能见佛闻法,再想出离三恶道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娑婆世界有难免三途之苦。而极乐世界不但没有三恶道,连三恶道之名也不会听到。所以有恶道永离,不闻恶名之乐。
  第七、「此土有尘缘障道之苦,彼土有受用自然不俟经营之乐」。在娑婆世界里,衣、食、住、行的生活就是尘世之缘,故称尘缘。在家居士学佛法比较困难,因为在家人的尘缘深厚,事务太多,所以障碍修行。不但在家弟子被尘缘障到,出了家还是有很多障碍的,毕竟我们还是个凡夫,需要衣、食、住来维持生活,这样就不能专心修行了,所以娑婆世界免不了尘缘障道之苦。生到极乐世界「有受用自然,不俟经营之乐」。「经营」就是你要亲自去做的意思,没有房子必须盖房子,没饭吃就需要买米煮饭等等。「不俟经营」,就是不用你去办理,衣食住都是自然受用的。因为阿弥陀佛看到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为了衣食住而忙碌,不能专心办道,因此以他的愿力,成就了西方极乐世界,不用我们去经营。住的房子是现成的七宝楼阁,想穿什麽衣服,只要一动念,衣服就披到身上来。想吃什麽有什麽,不用你去煮,而且用的都是七宝做的钵,吃完後碗钵自然化去,不用你洗,这就是「衣食自然」。只有安心享受办道之乐,没有为衣食住忙碌经营之苦。
  第八、「此土有寿命短促之苦,彼土有寿与佛同,更无限量之乐」。在娑婆世界有「命浊」之苦,命浊即寿命短促。人生过百年者无几,年青时不闻佛法,当你闻到佛法,想发心修行的时候,岁数已经到了,还没有修行,命就终了。命终之後又随业受报,一点也作不了主。不幸堕入三恶道,苦不堪言。就算来生仍然作人。还是寿命短促,所以寿命短促是一种痛苦。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则寿与佛同,阿弥陀佛即无量寿佛,他的人民,也都是无量寿。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跟佛一样的寿命,有一生办道之乐。
  第九、「此土有修行退失之苦,彼土有入正定聚,永无退转之乐」。娑婆世界的众生,难得发心修行办道。好不容易发了心要修行用功,打闲岔的因缘太多了,才精进了几天,又退了道心;所以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称为「不定聚」。「聚」者类也,就是不定根性的这一类众生。凡是念佛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都是「正定聚」。就是「十信」圆满,入了「十住」位,皆是「阿鞞跋致」,即不退转,有永远不再退转的快乐。
  第十、「此土有佛道难成之苦,彼土有一生行满,所作成办之乐」。在娑婆世界修行,单进不退,还须经过三大阿僧只劫,才能成佛。假若修行进进退退的话,尘点劫也难以成佛。就以我们念佛堂的大众来说吧!我们前生前世都是修行过的,怎麽到现在还是个苦恼的凡夫呢?因为进进退退的原故,不晓得过去修了多少劫,到现在还没有完成佛道。极乐世界则不同,一生就能以成道。因为寿命无量,单进不退,就这一生行门修满,所作成办,结果就成了佛;在极乐世界有这一种快乐。
  以上是慈云忏主,以他的大慈悲,大智慧,依据阿弥陀经,举出十条极乐世界之「诸乐」,而与娑婆世界之「众苦」,对照宣说。令初学净土法门的人,知苦识乐,生起信心,而离苦得乐。对苦言乐仍是方便说法,若据实言之:「彼土众生,无有众苦」,而是「但受诸乐,故名极乐」。「无有众苦」,就是慈云忏主给我们列举出来的十种苦都没有。「但受诸乐」,受以上的十种乐。就是一切苦都没有,一切乐完全具足,因此名为「极乐」。「己一、约能受用释」讲演已竟,下面接讲「己二、约所受用释」。
  己二、约所受用释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正宗分的第一大科,是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彼土」即极乐世界。「陈」是说,「广陈」即是多说,说了再说。广陈极乐世界的依报是妙果,正报也是妙果;讲那麽多做什麽?目的在启发我们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信心。「彼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你为什麽不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呢?生到极乐世界,「但受诸乐」,享受的什麽乐呢?现在就依著所受用的诸乐来解释。
  「又舍利弗」,又叫一声当机者。「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这是讲所受用的极乐世界,是怎麽样的极乐法呢?极乐世界,其依报的庄严真不可思议,这只是说个大概而已。「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一重一重的共有七重,栏楯就是栏杆。极乐世界的栏杆是由四宝做成的,当然庄严,而且不止一重,乃是七重,这七重栏楯是庄严其边际的。每一座楼阁外面都有七重栏楯。「七重罗网」,这是空中的庄严。虚空之中有四宝所成的罗网,而且也是七重。「七重行树」,这是庄严大道的。每一行都排列的整整齐齐,一行一行的共有七重。「皆是四宝」,四宝就是金、银、琉璃、玻璃。栏杆是用四宝做的,空中的罗网也是四宝造成的,最不可思议的就是树,也都是由四宝所造成的。「周匝围绕」,周匝就是周围,即是一重一重,一行一行的在那里围绕著。「是故彼国名为极乐」,以上的种种庄严,就晓得极乐世界的确是个极乐的地方。讲到这里,「丁一、徵释」一科讲完,下面接讲广释。
  丁二、广释分二 戊一、别释所受 戊二、合释能受所受戊一、又分二 己一、释生处 己二、结示佛力
  己一、释生处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这是解释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处所,微妙不可思议。「又舍利弗」,又叫一声当机者。「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都是莲花化生的。莲花是生在充满八功德水的七宝池里,那「八功德水」是什麽呢?第一、澄清异於此方的浑浊。此方就是指我们的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的水都是浑浊不清的。而极乐世界的水根本没有泥沙,只有金沙,所以水特别清,有「澄清之德」。第二、清冷异於此方寒热。我们娑婆世界的水不是太寒就是太热,极乐世界的水不寒也不热,有「清冷之德」。第三、甘美异於此方咸淡劣味。甘美就是味道很好,甘甜而且香美。娑婆世界的水不是咸水,就是淡水上髦无甘美可言,极乐世界的水则有「甘美之德」。第四、轻软异於此方沈重。极乐世界的水很轻很软,没有份量。娑婆世界的水很重很硬,一担水约有八十斤重。而且你看水不是软的吗?其实是硬的,你用手大力的拍一下水,越拍手越痛。只有极乐世界的水是轻软的,故有「轻软之德」。第五、润泽异於此方缩腐褪色。我们娑婆世界的水会缩腐褪色,缩就是过了几天,水就减少了。腐就是坏了,褪色就是颜色变了。极乐世界则不一样,其水非常的润泽,故有「润泽之德」。第六、安和异於此方急暴。我们娑婆世界的水,除了停流的静水之外,大海、大江的水都是急暴的。极乐世界的水却是安和,没有波浪的,有「安和之德」。第七、除饥渴异於此方生冷。娑婆世界的水是生冷的水,极乐世界的水,不但除渴,喝了也可以充饥,故有「除饥渴之德」。第八、长养诸根异於此方损坏诸根及沴戾增病没溺等。极乐世界的水,饮用或洗澡,都可以使我们的身体健康,长养诸根。诸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统统长养增强。我们娑婆世界的水,它是损坏诸根,也就损坏身体的;吃多了会增加疾病,掉进水里会被淹死。极乐世界的水,吃了不生病,还会长养诸根。你到水里去洗澡,可以随意深浅,不会被淹死。故极乐世界的水有「长养诸根之德」。有以上八种功德,所以称为八功德水。「充满其中」者,就是七宝池里面的水不会减少,永远是充满的。「池底纯以金沙布地」者,即七宝池底完全是金沙子,不像我们娑婆世界的水底是泥沙。「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者,阶是台阶,道是道路,七宝池四边的台阶道路都是四宝所成的。「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七宝莲池上面,有七宝而成的楼阁。重屋为「楼」,高楼为「阁」,七宝楼阁,就是极乐世界众生所住的房屋。七宝者,第一黄金。第二白银。第三琉璃,华言青色宝,彷佛我国的翡翠。第四玻璃,华言水玉,犹如水晶。第五砗磲,即大贝,为白色宝。第六赤珠,即红色珍珠。第七玛瑙,为结晶石英,玉髓和蛋白石的混合物,颜色由红、黄、白、灰混合而成的,非常美丽。七宝池上所有楼阁皆用七宝庄严交饰。「池中莲华,大如车轮」,我们到极乐世界,是由莲花化生出来的。普通我们看见的莲花,只有饭碗那麽大,而极乐世界里的莲花,则如车轮那麽大,这个车轮是指转轮圣王的宝轮。最小的一由旬,有四十里大,这就是不可思议,莲花怎麽会有四十里那麽大呢?因为极乐世界的佛菩萨身量非常高大,其国众生的身量亦甚高大。莲花是众生的母亲,因此莲花必须要大,如转轮圣王的车轮那样大。「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极乐世界的莲花有四种颜色,四种光明。为什麽分为四种呢?因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都入「正定聚」。正定聚就是入了三贤十圣位的菩萨,其国众生都是大乘根性的。三贤位的菩萨有三种,再加上十圣位(十地)菩萨,共有四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样分就分成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以代表这四种菩萨「微妙香洁」,这是莲花的四德。先讲娑婆世界的莲花,也有微、妙、香、洁这四德。「微」是精细,莲花的体质,非常的精细。娑婆世界的莲花,体质比其他的花都精细,这是「微德」。「妙」者,娑婆世界的莲花,怎麽妙呢?花果同时,别的花都是先开花後结果。莲花是以莲蓬为果,花一开里面就有莲果,所以不可思议,此为「妙德」。「香」者,莲花有幽雅之香,有「香远逸清」之称。它的香气很清雅,而且很远的地方都能闻到,此为「香德」。「洁」者,莲花有出淤泥而不染,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淤泥沾染,此为「洁德」。这是说到娑婆世界莲花的四种德。那极乐世界莲花的四种德呢?第一「微」,微即精细,精细到有形无质,你看到的这四种莲花,有四种颜色,四种光明,但是它根本没有一个体质。为什麽它会没有体质呢?因为我们在娑婆世界念佛的人,极乐世界七宝池中就会生出一朵莲花。你念佛越精进,莲花长得就越大。若是生了退心,莲花就会萎败了。完全不念,莲花便消失的无形无踪。这是它根本没有体质的缘故,这是「微德」。第二「妙」,妙是不可思议。极乐世界的莲花不是由莲藕里长出来的,若有一个众生念佛,七宝池就会长出一朵莲花;假如有十方的众生都念佛,七宝池里都长出十方众生的莲花,而且彼此不相障碍,这是「妙德」。第三「香」,从莲花里生出来的众生都是三贤十地的菩萨,这些众生身上都带有香气的,所以极乐世界的莲花,香气更加殊胜,这是「香德」。第四「洁」,极乐世界的莲花是从金沙布地,充满八功德水的七宝池里生出来的,而且莲花的体质,不是「色尘」,所以是最洁净的,这是「洁德」。西方极乐世界的莲花,有四种颜色,四种光明,而又有四种德。这是解释念佛往生的人,受生之处。以上「己一、释生处」一科讲演已竟,下面接讲「己二、结示佛力」。
  己二、结示佛力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此科是总结显示这一切,都是阿弥陀佛的愿力。前面所说的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所成;再说到七宝池、八功德水、楼阁等亦以七宝来装饰的,这种种庄严,皆是阿弥陀佛的功德愿力所成就的。阿弥陀佛最初在世自在王如来面前发四十八大愿,发了愿就依愿引行,即修六度万行,以成就一个清净国土来度众生,修了无量阿僧只劫,才把极乐世界庄严成就。现在做个比喻,我们发了菩提心,行菩萨道,建立一个道场,但建立一个道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你把道场建立起来,成就四众弟子来用功,那能是一口气所成就的吗?是慢慢成就的。极乐世界那麽庄严清净的一个国土,能是简单的事吗?这也是阿弥陀佛无量劫以来所修的功德成就的。「己二、结示佛力」一科讲完了,也就是「戊一、别释所受」这一大科讲完了。
  戊二、合释能受所受分二 己一、约五根五尘明受用 己二、约耳根声尘明受用
  己一、又分二 庚一、正明 庚二、结示
  庾一、正明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两天曼陀罗华。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又叫一声当机者,在西方极乐世界里「常作天乐」。「天」是自然之义,「乐」是音乐。「天乐」不是天人所奏的音乐,而是自然有的音乐,不鼓自鸣,并且是昼夜六时常作的。下面的地完全由黄金造成的,所以是「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昼夜六时,这是依著我们娑婆世界说的,极乐世界不以太阳来分昼夜,在娑婆世界是以太阳出来时称为「昼」,太阳落後称为「夜」。极乐世界不用太阳光来照明,都是佛菩萨的光明,而以莲花的开合为昼夜。七宝池里的莲花开了为「昼」,莲花合起来就是「夜」。另外昼三时,夜三时,也是顺著我们娑婆世界说的。「雨天曼陀罗华」,「雨」字念去声,由天空降落下来的叫「雨」,作动词用。「天」是自然之意。「曼陀罗华」就是适意花,这些花在天空中自然降落的。适意者,就是适合自己的心意,因为生到极乐世界证得三贤位菩萨,名曰教内凡夫,仍有分别心,所以这种适意花,任何人看了都会适合自己的心意。「其土众生」,指极乐世界的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清旦」是指清晨,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常常在清晨时供养他方诸佛。「衣祴」就是布袋、花囊。若不懂得梵文「衣」字之意,就会著相到我们穿的衣服上,有的就解释衣袖或衣襟,这都是错误的解释,不懂梵文「衣」字的原故。梵文的「衣」,布也叫衣,「衣祴」就是用布做成的花囊或花袋子。「盛众妙华」,,「盛」就是把它装起来。「众妙华」,曼陀罗华很多的样子曰「众」,不可思议曰「妙」,所以名为「众妙华」。用个花囊装这麽多的妙华做什麽呢?「供养他方十万亿佛」,怎麽一早就供养这麽多的佛呢?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都入了「正定聚」,正定聚最低的位子是「十住」位,自然就有六种神通。六种神通里有神足通,神足通会飞,而且飞得很快,所以一个早晨就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这十万亿佛也是依著前面的经文讲的,因为西方极乐世界距离娑婆世界有十万亿佛土之远,因此其中就有十万亿尊佛了。能供养十万亿佛,其意是在显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後,想回来娑婆世界供养释迦佛及当来下生弥勒佛,亦不成难事。若承阿弥陀佛威神之力加被,则何远不能供养到呢?十万亿佛之数量就不在此限了。「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食时」是吃饭的时候,若是顺著娑婆世界来讲,即是「日不过中」以前的时候。早晨出去供养十万亿佛,到吃饭的时候还回到西方极乐世界,这就说明神足之迅速不可思议。「饭食经行」,「饭食」就是吃了饭以後,「经行」即走路用功。在现在中国的寺院里,已没有经行的规矩了,从前在印度寺院都设有「经行道」,经行道类似中国的长廊。这长廊最短不能少於二十五步,长则没有限制,越长越好。为什麽不能短於二十五步呢?因为经行的人要来回走,经行道若太短,头会发晕,所以太短不合经行的规矩。佛在世的时候,对於经行用功很重视,无论老比丘,或是生了病走不动的,也要去经行。於是有老比丘跟世尊说:「我们老了、病了,实在没办法走」。佛对他们说:「你们用两条大绳子,绑在经行道的两边,用手扶持著绳子走动就可以了」。可是,用手捉住绳子走来走去,把手磨出血来,怎麽办呢?这又去跟世尊说,佛又开了一个方便对他们说:「你把绳子套上一节竹筒子,用手捉住竹筒走动,手就不会再磨破了」。由此可知佛对经行用功的重视,就算老了、病了走不动,还是需要经行。在我们中国寺院道场里,与经行相似的,只有禅堂里跑香,和念佛堂里的绕佛了。「庚一、正明」一科讲演已竟,下面接讲「庚二、结示」。
  庾二、结示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上面所讲的「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这些功德庄严,都是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成就的。
  (释疑)问:西方极乐世界住的房子都是七宝楼阁,走的是黄金为地,那不是引我们生贪心吗?
  答:我们娑婆世界有多疑的众生,这一段经文本来是广陈极乐世界依正妙果,以启发我们的信心。可是,他不起信心反而起疑心,他所疑惑好像很有理由,实际上是「似是而非」;这叫做世智辩聪,八难之一,学佛法很难。我们娑婆世界,七宝、黄金都很难得到的。物以稀为贵,见了黄金、七宝就动贪心。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盖的楼阁材料都是七宝,谁还去贪七宝呢?大地都是黄金,谁还去贪黄金呢?我们娑婆世界盖的楼房都是砖、水泥,大地都是尘土,有谁见了砖、水泥及尘土而动贪心的呢?西方极乐世界的七宝,等於我们娑婆世界的砖头、水泥;黄金等於我们的尘土一样,谁还动贪心呢?阿弥陀佛以七宝、黄金庄严道场,也正是对治我们的贪心。请勿多疑,快快生起信心吧!
  到此将「戊二、约五根五尘明受用」一科讲完了。今天就讲到这里,话说多了打闲岔,大众好好念佛吧!
  第四天
  诸上善人慈悲,道源讲几句话打打闲岔!「戊二、合释能受所受」分两科,昨天已将「己一、约五根五尘明受用」讲完,今天接讲「己二、约耳根声尘明受用」。
  己二、约耳根声尘明受用分二
  庚一、别明 庚二、总结
  庚一、又分二 辛一、化有情声 辛二、化无情声
  辛一、又分二 壬一、鸟音法利 壬二、徵释略显
  壬一、鸟音法利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此科「约耳根声尘明受用」,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最利,故以音声而作佛事,所谓「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
  「复次舍利弗」,重复次第又叫一声当机者。「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这一句是总说。「种种」指种类很多,「杂色」就是颜色不一,「奇妙」,即好看而不可思议。下面略明六种,「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这把娑婆世界里已有的几种鸟标示出来。「白鹤、孔雀、鹦鹉」,这三种鸟我们中国也有,所以不多讲。後三种鸟我们中国没有,印度则有。「舍利」,华言鶖鹭,长得很好看,尤其眼睛最美。「迦陵频伽」,华言妙音鸟,这种鸟还没从卵壳出来就会叫,而且叫的声音很好听,超过其他一切鸟音,故称「妙音鸟」。「共命之鸟」,由两个众生共转成一只鸟,称为「共命」。这种鸟有两个头一个身,若死了一个另一个也活不成,所以称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前面虽只标出六种鸟,实际上还有很多种其他的鸟,故称「众鸟」。「昼夜六时」,这与娑婆世界不同,娑婆世界的鸟只在白天叫,夜晚不叫。而极乐世界的鸟,昼夜六时都在叫,「出和雅音」者,即鸟叫的声音非常和谐幽雅。「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是诸众鸟,所演畅之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乃属於三十七道品。「道」者能通之义,即所修之行法;「品」是种类。由此所修之三十七种行法,从众生地能通达至於佛之宝所,故名为「道」。三十七道品分为七科,所谓「三四、二五、只七、单八」。下面分科解释:
  第一、四念处:「念」是能观之智,「处」是所观之境,共有四种:「(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一)观身不净者;娑婆世界的人,由於父母所生,血肉之躯,身体内外充满污秽。修行者,常观此身,秽恶不净,即能破除「身见」。(二)观受是苦者;苦是「苦苦」,乐是「坏苦」,不苦不乐是「行苦」。修行者,常观凡所受者,无不是苦,即能破除「爱见」。(三)观心无常者;妄心念念生灭,刹那不住。修行者,常观此心无常,即可破除「心见」。(四)观法无我者;众生所执之我,乃内心外身组合而成。内心是受、想、行、识四蕴,外身是色蕴。所谓「我」者,乃五蕴和合之假我。修行者,若能观念五蕴法中,原无实我,即破「我见」。四念处,乃佛四种遗嘱之一。佛临涅盘时,阿难尊者请问:「佛住世时,弟子等依佛而住;佛涅盘後,依谁而住?」佛言:「依四念处住」。如此可知四念处之重要!我们要了生死,断烦恼必先修四念处,是故列为三十七道品之第一科。
  第二、四正勤:勤即精进,简别非外道之勤,故名正勤。(一)已生之恶令断:谓未修净业之前,愚痴颠倒,造作恶业,必须断除,以免障碍圣道。(二)未生之恶令不生:谓虽然发心修行,但以烦恼未断,恶念仍然生起,必须立加制止,不令萌生。(三)未生之善令生:谓一切善法,必须发心修持。(四)已生之善令增长:谓一切善法,必须广修,日益增长,勿令退堕。此四正勤,前两句即「诸恶莫作」,後两句即「众善奉行」。
  第三、四如意足:为四种禅定,如意者,所愿皆遂;足者,所依之义,如人的身体依足而立。谓依此四种禅定,方得所求如意。亦名四神足,若修此四法,能得神通。(一)欲如意足:欲者,愿望之义,依此愿望之力,能得禅定,而发神通。(二)精进如意足:谓依此精进之力,能得禅定,而发神通。(三)心如意足:谓依此一心专注之力,能得禅定,而发神通。(四)思惟如意足:亦名慧如意足,谓依此思惟智慧之力,能得禅定,而发神通。
  第四、五根:「根」者,能持之义,犹如大树生根,能摄持自体,不被狂风动摇。(一)信根:信三宝四谛等法,不被疑惑动摇。(二)精进根:勇猛精进勤修善法,不被懈怠动摇。(三)念根:忆念正法,更无他念,不被邪念动摇。(四)定根:使心止於一境,而不散失,不被散乱动摇。(五)慧根:思惟真理,慧照分明,不被愚痴动摇。
  第五、五力:即前五根,根基坚固之後,发生力用,能破诸邪法,故名为「力」。(一)信力:能破疑惑。(二)精进力:能破懈怠。(三)念力:能破邪念。(四)定力、能破散乱。(五)慧力:能破愚痴。犹如大树生根之後,发挥大力,而能开花结果。
  第六、七菩提分:梵语菩提,华言觉,亦名七觉支。(一)择法觉支:以智慧观诸法时,善能简别真伪,不致错取诸虚伪之法,故名择法觉支。(二)精进觉支:不杂谓之「精」,不退谓之「进」。修趣向佛道之法,一心精进,不倦不怠;慧照分明,善能觉了,不错修於无益苦行,故名精进觉支。(三)喜觉支:进修道法,工夫深造,与真法相应,心得法喜。不依计断计常,著空著有颠倒之法而喜,是住真实之法而生喜,故名喜觉支。(四)除觉支:若断除诸见烦恼之时,善能觉了,除诸虚伪,不损真正善根,故名除觉支。亦名轻安觉支,谓断除身心诸见烦恼之麤重部份,使身心轻快安适,故名轻安觉支。(五)舍觉支:若舍所见念著之境时,善能觉了,所舍之境,虚伪不实,永不追忆,故名舍觉支。(六)定觉支:若发诸禅定时,善能觉了,诸禅悉皆虚假,非真实定,不生爱见味著,故名定觉支。(七)念觉支:若修出离世间,了脱生死之道时,善能觉了,定慧不可偏重,常使定慧均等。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要均平不偏。或有时定力太过,其心沈没;当念用择法、精进、喜三觉支,审察提起,而不令沈没。或有时慧力太过,其心浮动;发念用除、舍、定三觉支,以摄持之,不令浮动。务必调和其心,定慧适中,故名念觉支。
  第七、八圣道分:「圣」者正也,亦名八正道。(一)正见:见苦、集、灭、道四谛之理,明析正确,故名正见。八正道以正见为主体,设若知见不正,则以下七法皆不正。(二)正思惟:既见四谛之理,依此真理而思惟,使真智增长,故名正思惟。(三)正语:以真智修口业,不说一切非理之语,故名正语。(四)正业:以真智除去身之一切邪业,住於清净之身业,故名正业。(五)正命:清净身、口、意三业,顺於正法而活命,离五种之邪命(五种邪命者;一、诈现异相:即於世俗之人,诈现奇特之相,以求利养。二、自说功能:即说自己功德,以求利养。三、占相吉凶:即学占卜而说人之吉凶,以求利养。四、高声现威:即大言壮语,而现威势,以求利养。五、说所得利以动人心:即於彼方得利,则於此方称说之;於此方得利,则於彼方称说之,以求利养)。(六)正精进:以无漏慧,修涅盘道,勤行精进,不倦不怠,故名正精进。(七)正念:以真智忆念正道而无邪念,故名正念。(八)正定:以真智入於无漏清净之禅定,故名正定。
  以上三十七道品分为七科,讲演已竟。经文中尚有一句结词,即「如是等法」;「等」者,等於六度万行。即谓诸众鸟,不但演说五根、五力...而且演说六度万行,一切诸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闻到了众鸟演说的法音,得了佛法的利益,於是常念佛、法、僧三宝。
  以上「壬一、鸟音法利」一科讲演已竟,以下接讲「壬二、徵释略显」。
  壬二、徵释略显
  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此科徵问解释极乐世界何以有鸟说法。「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佛告诉舍利弗,也就是告诉我们,不要以为前面所说的那些鸟,实是罪业报应而转生的。「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为什麽呢?因为在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三恶道就是地狱、饿鬼、畜生。「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又叫一声舍利弗,极乐世界连三恶道的名字都听不到,那里有个实实在在的恶道呢?「何况有实」的「实」,是对著前面「实是罪报所生」的「实」而解释的。这就是怕众生会起怀疑心,鸟是属於畜生道,畜生是罪报而生的,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都是念佛生去的,怎麽会有罪报生的鸟呢?这是需要详作解释,不是由罪报而生的。那麽这些鸟从那里来的呢?「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这些众鸟,皆是阿弥陀佛的愿力,为了要使法音宣扬流布,以不思议力,变化出这些鸟来说法的。
  (释疑)问:三十七道品,乃小乘法相,往生极乐的众生,皆是大乘根性,何必说此小乘法呢?
  答:三十七道品,乃三乘共修之法,大乘人以此为基础,再进修六度万行。
  问:既然需要三十七道品,为什麽由五根、五力说起,而不说前面十二种道品呢?
  答: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即已超越四念处等十二种道品。例如,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极乐世界的众生,皆是莲花化生,身体清净,用不著「观身不净」。极乐世界的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用不著「观受是苦」。经云:「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梵语阿鞞跋致,华言不退。不退有三:一、「位不退」,已入圣人之流,不退堕凡夫地。二、「行不退」,恒度众生,不退堕二乘地。三、「念不退」,念念流入萨婆若海。念不退者,既能念念流入如来果海,用不著「观心无常」。行不退者,既能超越二乘,是「我执」已破,用不著「观法无我」;所以不说「四念处」。正定聚的众生,自然断恶,任运修善;故用不著再修「四正勤」。极乐世界的众生,悉皆具有神通,故用不著再修「四如意足」。因此不说前面十二种道品。
  问:极乐世界有佛菩萨说法就好了,何必变化众鸟说法呢?
  答:阿弥陀佛大慈大悲,为爱鸟的众生,以及好奇心的众生,而示现的。问者又说:我生来就不爱鸟,这些鸟对我个人说,简直是打闲岔?答:鸟是应机示现的,你既然不爱鸟,生到极乐世界去,就不会看见鸟,也不会听到鸟叫声,这样你就可以放心了,请勿疑心,赶快生起信心吧!
  讲到这里把「壬二、徵释略显」一科讲完,也就是把「辛一、化有情声」一科讲完。下面接讲「辛二、化无情声」。
  辛二、化无情声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不但西方极乐世界的众鸟会说法,而且诸宝行树,及宝罗网也会说法。阿弥陀佛的国土,有轻微的风,吹动了「诸宝行树,及宝罗网」;路旁由四宝所成的七重行树,及四宝所成空中的罗网,被微风一吹,就会发出微妙不可思议的声音来。「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像百千种的音乐,同时在奏乐。听到这种声音能得到什麽利益呢?「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听见了四宝行树及宝罗网所发出的法音,自然就会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念三宝就是所得的利益。
  (释疑)问:阿弥陀佛费了很大的心,目的是要我们得法益。可是,前面化有情声所得的法益是念佛、念法、念僧。後面化无情声所得的利益也是念佛、念法、念僧。这样得到佛法的利益不是太少了吗?
  答:这是对佛法僧三宝不够了解,才会生疑惑之心。佛法僧三宝可说是全部佛法的大纲,我们初进佛门,发了信心,就要皈依佛法僧三宝。你再进一步受五戒,还是要先受三皈,称为「五戒三皈」。受菩萨戒,也要先受三皈,称为「菩萨戒三皈」。乃至你出了家受沙弥、沙弥尼十戒,还是要先受三皈,称为「十戒三皈」。受比丘、比丘尼戒,还是要先受三皈,称为「具足戒三皈」。受出家菩萨戒,也是要先受三皈,称为「出家菩萨戒三皈」。若受过出家戒後,每天早晚课皆要皈依三宝,若早晚不做一次三皈依,就犯了「失意罪」,由此可见三皈之重要。佛法僧三宝,佛是能说之人,法是佛所说之法,僧为受持佛法,流传佛法之弟子;故常念佛法僧,即是常念全部佛法了。
  讲到这里把「辛二、化无情声」一科讲完,即是将「庚一、别明」一科讲完了。
  庚二、总结
  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上面所讲的化有情声说法,化无情声说法,皆是阿弥陀佛功德成就的。这是总结前面的依报之妙,依报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到此已将「丙一、依报妙」一大科讲演已竟,下面接讲「丙二、正报妙」。
  丙二、正报妙分二 丁一、徵释名号 丁二、别释主伴
  丁一、又分二 戊一、徵 戊二、释
  戊一、徵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再叫一声舍利弗,就是叫当机者要注意听著。在你心意之下以为如何?西方极乐世界那尊佛,何故号为阿弥陀呢?在前面的别序之中有讲到「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他何故名为阿弥陀呢?这里就徵问起来。
  这段经文要特别注意,此经乃是如来的确指示,持名念佛之妙行,所以特别徵问佛名而解释之。持名而称妙行者,有三种妙:第一、但持一句佛号,而得三界横超,此为「简捷妙」;即是最简单最快捷之妙。第二、但要十念功成,亦得带业往生,此为「殊特妙」;即是最殊胜最特别之妙。第三、但得往生净土,便证三种不退,此为「圆顿妙」;即是最圆满最顿超之妙。有此三种妙,故称妙行。这段经文解释正报妙,正报有主有伴。先徵问解释化主名号,令人深信不疑,阿隬陀佛的名号是万德洪名。
  戊二、释再分二 己一、约光明释 己二、约寿命释
  梵语「阿弥陀」,华言无量光、无量寿。他的光明无量,寿命无量,所以经文分两科,先约光明释。
  己一、约光明释
  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阿弥陀叫做无量光佛,他的光明无量无边,能以照遍十方世界没有障碍。因此之故,号为阿弥陀。
  (释疑)问:既然阿弥陀佛的光明能照遍十方世界,为什麽我们没有看见呢?
  答:这要知道,不是阿弥陀佛的光明照不到我们,而是我们的业障深重,自己生了障碍,而不能见到佛的光明。与阿弥陀佛的觉性相违背,与众生的尘劳相合,称为「背觉合尘」。若想见到阿弥陀佛的光明,就应该「背尘合觉」,也就是背弃众生的尘劳,至诚忏悔自己的业障。把业障忏悔清净了,就能跟佛的觉性相合,自然会见到阿弥陀佛的光明了。喻如阳光普照,不照覆盆。太阳光本来普照一切,因为这个盆覆在地上,就「背阳合阴」,所以阳光照不到它。若是把这个盆翻转过来,使它「背阴合阳」,太阳光立刻就照到它了。
  己二、约寿命释
  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只劫,故名阿弥陀。
  阿弥陀佛的寿命,及其人民的寿命,都是无量无边阿僧只劫,因此之故,名为阿弥陀。「无量」「无边」「阿僧只」「劫」皆是印度大数目之名词。「劫」者,梵语「劫波」,华言长时分。有小劫,中劫、大劫之分。小劫者,由人的寿命最短十岁起,过一百年增一岁,如是递增,增至人寿最长八万四千岁为止;再过一百年减一岁,如是递减,减至人寿十岁为止。如此一增一减为一小劫。二十个小劫为一中劫。四个中劫为一大劫。本经所言乃是大劫。梵语「阿僧只」,华言无央数。这是说阿弥陀佛及其人民的寿命,不只一个大劫,两个大劫,而是阿僧只的大劫。不只一个阿僧只劫,两个阿僧只劫,而是无边的阿僧只劫。不只一个无边的阿僧只劫,两个无边的阿僧只劫,而是无量无边的阿僧只劫。
  (释疑)问:大家都知道西方三圣,中间是阿弥陀佛,上首是观世音菩萨,下首是大势至菩萨。将来阿弥陀佛入涅盘後,极乐世界没有像法,没有末法。正法於上半夜灭时,观世音菩萨即补佛位,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其佛入涅盘正法灭後,是夜大势至菩萨即补佛位,号善住功德宝王如来。可是,阿弥陀佛的寿命无量,观世音菩萨要等到什麽时候才能成佛呢?
  答:解释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本经所说的无量,是个大数目名词,乃有量之无量。更要知道,佛有三身;第一、法身,法身是理体,实相理体无始无终。第二、报身,因圆果满,证得报身有始无终。法身、报身之寿命,皆是无量之无量。第三、应身,即是随机应现之身,其寿命有始有终。本经所说的无量寿,属於应身,乃有量之无量,即是说明阿弥陀佛之寿命,不只一个阿僧只劫,两个阿僧只劫,而是无量无边的阿僧只劫。等待阿弥陀佛寿命终时,观世音菩萨即补佛位。
  以上将无量光、无量寿之名义解释清楚,再深进一层解释,以显发光寿二义,所含之深理。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横竖交彻,即一真法界之全体。一真法界包含无量功德,如无量智慧、无量辩才、无量神通、无量三昧,悉皆具足,亦即含摄於无量光、无量寿二义之中。是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具有无量功德,无量力用。因此,持念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即能截断生死,横超三界,往生极乐,径登不退。了达如是深理,对於持名妙行,方能深信不疑!
  前面已说明阿弥陀佛,乃万德之洪名。兹再显发「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之妙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在众生心中,名曰本觉。一遇师教之缘,由本觉理体生出智慧,名曰始觉。以众生从来不觉,今日方始觉悟,闻到念佛法门,开始念佛。能念之心,即是始觉之智;所念之佛,即是本觉之理。「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此法身之理体无二无别,故曰同共一法身。所以诸佛法身之理体,与众生本觉之理体,亦复如是无二无别。是故所念之佛,即是众生心中之本觉。又者,始觉之智,由本觉之理生出;是始觉之智,同於本觉之理。如是始本不二,生佛一如;了达此理,则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念佛决定成佛,更加深信不疑。
  丁二、别释主伴分二 戊一、别释 戊二、结示
  戊一、又分二 己一、主 己二、伴
  己一、主
  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已来,於今十劫。
  别释主伴中,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是主,其他的大菩萨众等都是伴,极乐世界以阿弥陀佛为说法的教主。阿弥陀佛成佛是证果的,证果必由修因。阿弥陀佛在因地中为大国王,时世有佛号曰世自在
  王如来。国王见佛闻法,发心出家,名曰法藏比丘。当时在佛前发四十八大愿,依愿修行,於无量劫,修无量功德;因行圆满,得成佛道,即今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成佛已来,於今十劫」,这段经文是在启发我们的信心。因为阿弥陀佛刚成佛不久,正好去亲近他,在娑婆世界释迦佛已涅盘,弥勒佛尚未来,要想见佛闻法是很困难的。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就能亲近阿弥陀佛,常闻妙法。
  己二、伴
  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
  西方极乐世界有无量无边的声闻弟子,声闻弟子是小乘众,都是已证得阿罗汉果的。究竟有多少阿罗汉呢?「非是算数之所能知」,不是算数所能算出的,极言其多。「诸菩萨众亦复如是」,极乐世界不只有声闻众无量无边,而诸菩萨众,其数甚多,亦非算数之所能知。
  (释疑)问:天亲菩萨所造的往生论,他说西方极乐世界里没有声闻、缘觉等二乘人,那不是与阿弥陀经互相矛盾吗?
  答:这个问题有两种解释。第一、释迦佛说阿弥陀经,是以声闻众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为当机者。这是释迦佛有大慈悲心,权巧方便,要度这些声闻众,希望他们也发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才说极乐世界的声闻弟子都证得了四果阿罗汉,而且多到「非是算数之所能知」的数目。等他们发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後,没有不发大乘心的;发了大乘心,以声闻乘四果为基础,修大乘行便修得快,所以就劝他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去。第二、就是众生的根性不一,有些是声闻乘根性的,听阿弥陀佛说了大乘法,在修大乘法的时候,任运自然的会先证得阿罗汉果,证得了阿罗汉果,却不入偏空涅盘,更进一步的修大乘法,然後再证大乘果位,等证了大乘果位,根本不是声闻众了。阿弥陀经上所说的声闻众,乃是回小向大的声闻。往生论所说的乃是定性二乘;例如,法华会上五千退席之类,他们根本不发大乘心,如何能生到极乐世界去呢?如是融会贯通,阿弥陀经与往生论,并不冲突。
  戊二、结示
  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这麽多的阿罗汉和众多的菩萨,只有西方极乐世界才能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讲到这里,已将正宗分第一大科,「乙一、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一科讲完了。今天就讲到这里,话说多了打闲岔,大众好好念佛吧!
  第五天
  诸上善人慈悲,道源讲几句话打打闲岔!昨天将「乙一、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一科讲完,今天接讲「乙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
  乙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分二
  丙一、揭示无上因缘 丙二、特劝净土殊胜
  正宗分依信、愿、行分为三大科。第一大科,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广为陈说极乐世界之「依报」是如何庄严,及阿弥陀佛之「正报」如何庄严,以启发众生的信心。信心生起之後,第二大科,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设若不发愿往生,则信了等於无信。因此,揭开显示往生极乐世界的无上因缘,共有六种:
  第一、带业往生:无明、烦恼、惑,总名为「业」。众生的罪业极多极重,如何能带业往生呢?譬如一块轻微之铁,放在水里便沈没下去。若是放在船上,不但轻微之铁不会沈没,就是极多极重的铁亦不会沈没。阿弥陀佛所发四十八愿,等於一只大船。众生的罪业虽然深重,乘著阿弥陀佛的大愿船,决定可以带业往生。
  第二、横出三界:在娑婆世界修行,要想超出三界,甚为困难。三界以内有「见思二惑」,见惑有八十八使,思惑有八十一品。三界的见惑,需要一齐断,断尽见惑,证得初果。三界分为九地,每一地有九品思惑,欲界九品思惑,断除前六品,证得二果。断除後三品,证得三果,方能超出欲界。单单超出欲界,就不知道要何年何月。所以要竖出三界,甚为困难!若是往生极乐,则不须断除惑业。带业往生,等於横出三界。前面提过譬如一根九节长的竹竿,最下一节,有一只虫,要想超出这根竹竿,必须咬穿九个节,方能超出竹竿之外。若是横著咬穿一洞,不就出来了吗?横出三界,亦复如是。
  第三、同居横具四土:四土者;凡夫居住的,名曰凡圣同居土。二乘人居住的,名曰方便有余土。菩萨居住的,名曰实报庄严土。诸佛居住的,名曰常寂光土。娑婆世界则四土障隔,未能圆融,极乐世界则四土融通。带业往生的凡夫,所住的凡圣同居土,则与其他三土同时并存,不相障隔。
  第四、开显四教法轮:往生极乐的众生,虽然同是念佛往生的,但所具的善根各有不同。阿弥陀佛一音演说,众生随类各解。若带业往生,见思二惑未断者,则所闻的是藏通二教之法。若是大乘善根深厚者,则所闻的是别圆二教之法。
  第五种因缘复含三种:一、圆净四土。二、圆见三身。三、圆证三不退。圆净四土者:娑婆世界的凡夫,所居住的虽然亦名「凡圣同居土」,但圣人所住的是清净土,而凡夫所住的是染污土。极乐世界的凡夫所住的,同名「凡圣同居土」,但因极乐世界本是净土世界,所以带业往生的凡夫,所住的亦是净土。凡夫所住的既是净土,则与圣人所住的三种净土,自然同时可以圆满清净了。圆见三身者:佛有三种身,凡夫二乘所见的是应身,菩萨所见的是报身,补处菩萨所见的是法身。凡夫精进修行,到一生补处,即可从应身而圆见三身。圆证不退者:一、位不退;证入「初住位」,即永不退堕凡夫地。二、行不退;证入「十回向位」,即永不退堕二乘地。三、念不退;证入「初地位」,则念念流入萨婆若海,梵语萨婆若,华言一切种智,即佛之智慧,广深如海,故名萨婆若海。证入初地者,既不念凡夫,亦不念二乘,念念趣向於佛之智慧,故名念不退。
  第六、人民皆一生成佛:凡生於极乐世界者,因无退道之因缘,而寿命无量,但进不退,自然可以一生成佛了。
  阿弥陀经不可思议之「力用」,全在此二科经文之中,信仰净土法门者,必须特别注意!现在先讲第一科:
  丙一、揭示无上因缘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只说。
  「又舍利弗」,再叫一声当机者要注意听!「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梵语「阿鞞跋致」,华言「不退」。不退有三种:一、位不退。二、行不退。三、念不退。三不退之意义,在前面已经有详细解释了。这里必须注意的,若依其他经教,由「初住」到「初地」,需要修一大阿僧只劫。净土法门,只要往生极乐,即「圆证三不退」。更要注意的,娑婆世界的众生,分为三聚。聚者类也,就是把一切众生,分为三大类:一、「邪定聚」;这一类的众生不信佛法,拨无因果,决「定」於「邪」,故名邪定聚。二、「不定聚」;此类众生,虽然信仰佛法,但因十种信心,未修圆满,进进退退,故名不定聚。经中说十信位的菩萨,名为「毛道菩萨」。十信菩萨所修之道,犹如空中的羽毛,随风吹东西,「风」譬喻境界。十信未满的菩萨,自己不能作主。遇到佛法的境界,亦知精进修行;但遇到五欲的境界,则又懈怠退堕,如是进退不定,故名不定聚。三、「正定聚」;证入初住位之後,永不起邪知邪见,其心决定於佛之正法,故名正定聚。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都是正定聚,悉皆圆证三不退。
  「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只说」。「一生补处」者,即一生补处佛位。「因行」已修圆满,只此一生便成佛果,不待第二生,故名一生补处。「其中多有」者,谓即此圆证三不退之众生中,多有一生补处。又者「多有」是接著上句「皆是」说的,必须特加注意!十六观经上说:往生极乐是莲花化生,而莲分九品,即使五逆十恶的众生,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他念佛,乃至十念(十声),即得往生。生极乐後,即能「圆证三不退」,所以经文中说「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下句接著说,不但皆证三不退,而且证得「一生补处」。其数之多,不是算数所能算出的,只好用一句形容词,说是有无量无边的无央数之多。若与娑婆世界对照著说:娑婆众生,即使发心修行,要想修到十信圆满,证得初住「位不退」,不知道要修多少劫,真是难上加难,更何况证得「行不退」及「念不退」呢?至於「一生补处」,娑婆世界,只有弥勒菩萨一人而已,更无第二人证得「一生补处」,那里有「其数甚多」呢?
  (释疑)问:大乘起信论说:「十信」圆满,须要一万大劫,怎麽说十信圆满,不知劫数呢?
  答:起信论是约自从发心修行,但进不退,尚须一万大劫。因为十信位的众生,属於「不定聚」,虽然不能说绝对没有「一经发心,但进不退」的众生,但多数皆是进进退退,故说「不知劫数」。
  问:一生补处佛位,名曰「一生补处」。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应身,有始有终。但其寿命却甚长久,要经过无量无边阿僧只劫,方能涅盘。涅盘之後,观世音菩萨,始能补处佛位。又经过无量无边阿僧只劫,观世音方能涅盘;大势至菩萨,始能补处佛位。而极乐世界的「一生补处」,却甚多甚多,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这样多的「补处菩萨」,要到什麽时候始能「补处佛位」呢?
  答:虚空无边,世界无量,需要的佛,亦非算数之所能知。既然有此需要,极乐世界的一生补处菩萨,就分发到各世界,应机成佛!不必怀疑。现在假设一个譬喻,以除疑惑。比方说:政府开办一座师范大学,凡是这座师大毕业的学生,都有「一生补处师位」的资格。而国内的学校很多,需要教师亦很多。於是师范大学就分发这些「一生补处师位」的学生,到各校去当教师。极乐世界的一生补处佛位的菩萨,到各世界应机成佛,即是如此。
  讲到这里已将「丙一、揭示无上因缘」一科讲完了,现在接讲「丙二、特劝净土殊胜」。
  丙二、特劝净土殊胜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众生要有善根才可以闻到净土法门,这个「闻」就是善根,诸位不要轻视自己的善根,我们能听经闻法,乃至参加念佛,这都是我们的善根,没有善根的人根本闻不到净土法门的!你闻到了念佛法门,就「应当」切切实实的「发愿」,愿生到极乐世界去,设若不发愿往生,岂非等於不闻。「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菩萨、罗汉,只能称为善人。唯有「一生补处菩萨」,是因位之极,方能称「上善人」。「诸」者多也,其数甚多,故称「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者,即是同在一处。全部阿弥陀经都是佛自问自答的,唯有这一问答,特别重要!前面已经说过了「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将往生极乐世界的利益,已经说明白了,这里为什麽又提出「所以者何」的徵问呢?答释是「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因为前面所说的「圆证三不退,一生成佛」的利益,皆因得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方能得到的,这是何等重要!又「俱会一处」,即是「凡圣同居」。娑婆世界的凡夫,所住的亦是「凡圣同居土」,这在世尊住世时,有缘的凡夫,可以见到佛、菩萨、罗汉。世尊涅盘後,尤其到了末法时代,不但见不到佛,连菩萨、罗汉,亦见不到;「凡圣同居」,只是空有其名而已。极乐世界之「凡圣同居」,却是名实相符,带业往生的凡夫,常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在娑婆世界修行,退道的因缘很多,助道的因缘很少,而且魔障很多。这个「魔」千差万别,大致分两种:一是硬魔,就是你的冤家对头,忌妒障碍,使你不能好好用功修行,这叫硬魔。二是软魔,就是你的家亲眷属,你要修行用功,他就跟你恩恩爱爱牵缠不已,硬把你拖下去,无论硬魔、软魔都是退道的因缘,所以说在娑婆世界修行不容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修行用功,亲近善知识和善友是最重要的。善知识就是要有好的老师,善友就是要有好的道友共修。在娑婆世界要亲近善知识和亲近善友,毕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西方极乐世界却没有一个恶人,皆都是「诸上善人」。所以在极乐世界修行,只有进步,没有退步的。这是极乐世界的殊胜因缘,修净业者,应当特加注意,铭记於心!
  讲到此已将「丙二、特劝净土殊胜」一科讲完,也就是将正宗分第二大科「乙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讲完了。下面接讲「乙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
  乙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分二
  丙一、正示无上因果 丙二、重劝
  正宗分第三大科是「正示行者持名号以立行」。「行者」就是修行人,你发了愿就要修行,不修行所发的愿是空愿。应如何修呢?执持名号以立行,执持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净土法门修行的行门。
  乙三、再分两科,丙一、正示无上因果,由前面揭示的无上因缘,而发愿念佛求生极乐是为无上之因。依此无上之因,执持阿弥陀佛名号证得一心不乱,往生极乐国土,是为无上之果。丙二、重劝。先讲第一小科。
  丙一、正示无上因果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修行要有多善根、多福德,少了就生不了西方。多善根就是因,多福德就是缘。古人对於「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你只要念阿弥陀佛,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另一种解释,多善根就是多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多福德就是多修六度万行。我们现在不采取第一种的解释,而采取第二种的解释。
  不采取第一种的解释,是因为我们是末法时代的众生,善根越来越浅薄,业障越来越深重。若以为只要念阿弥陀佛,就可以多善根多福德,假藉这种解释,反而懈怠放逸,一点好事也不做,也就是不肯去修六度万行,结果善根也没有增加,福德也没有成就,只是打自己的闲岔罢了!又因为不合时代的要求,现时代的人只注意现实,他们对於佛教徒,尤其僧众的要求,须要多做福利事业。我们若是专门念佛,不做慈善,他们批评「出家人对於社会,毫无利益」!过去所遭遇的争夺庙产,毁寺逐僧的灾难,都是由这种恶批评引起的。
  我们采取第二种的说法,多善根就是要多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多福德就是要修六度万行,多去度众生。行六度法门,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亦就是多福德。多念佛是多善根的因,多度众生是多福德之缘。善根多了,福德多了,因缘殊胜,就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因此,多善根、多福德就是生到极乐世界的无上之因。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曰、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善男子、善女人,就是闻说净土法门,发了信心,发了大愿,求生西方的这些有善根的男子及有善根的女人,就称为善男子、善女人。「闻说」就是听说了阿弥陀佛,便要执持名号,发心修行。若不修行,闻了等於没闻。「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念佛念了一天乃至七天,得到一心不乱,决定往生西方。阿弥陀经的经文很短,鸠摩罗什法师翻译,很多地方都简略掉,像下面经文的十方佛,就只说六方佛,而这「若一日至若七日」此段经文不省略,一直说到若七日,这里有很重要的意义。蕅益大师把念佛的众生,分为上中下三根。上根的众生,若一日就得到一心不乱。下根的众生,若七日才得到一心不乱。从若二日到若六日中间的这五天,都属於中根的众生。总而言之,是以达到一心不乱为目的。有的人若一日就得到一心不乱。有的需要念两天,就是若二日。有的需要念三天,就是若三日。有的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才得到一心不乱。这是因众生的根机不同,所以日期时间也不一定。这个「若」字没有省略掉,一直说得很清楚,而重要性就在此。
  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的「执持」是个方法,应当如何执持呢?有「事持」和「理持」。先讲「事持」,事就是事相,虽对「即心即佛」的道理不明白,但在事相上他是相信,而且发了愿的,这叫「事持」。亦是相信有个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里有个阿弥陀佛,但还未了达「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他相信不疑,决定发愿往生西方。一心念佛,「如子忆母,无时暂忘」,像儿子忆念母亲的那样念,没有一刻时间暂时忘记的。这个母亲就等於阿弥陀佛,母亲是没有一刻不念儿子的,现在儿子也是如此,无时暂忘母亲,二人相忆,二忆念深,这样才能以得到一心不乱,决定可以往生西方,如是名为「事持」。
  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这道理比较高深。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并非在我心外,而是心内本具有的。什麽是我心本具的呢?凡夫的心,具有十个法界,就是四圣六凡。四圣即佛、菩萨、声闻、缘觉。六凡为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这十法界全在我们的心内,是我们的心地本具有的。「具」就是具有的意思,以「佛法界」来讲,十方三世佛都在我心里,那麽阿弥陀佛也是在我心里,这叫「是我心具」。「是我心造」者,即是西方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都是由我心造出来的。华严经上有讲「十方三世佛,一切唯心造」。我们的心怎麽会造一切诸佛呢?上面讲到我们的心具十法界,当你一念上品十恶之心现前,这就造了地狱法界,一定堕地狱的。若是你动了善心,造上品十善,将来就生天堂。这地狱天堂从何而来的呢?都是心造的,有所谓「心造天堂,心造地狱」之说。同样的,你念佛就造个佛出来,这叫「心造如来」。即「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初念的时候,凡夫的善恶还不能完全控制,一时念善,一时念恶。只要你念佛继续念下去,念得这心纯粹只有佛,成了念佛的心,再不会念凡夫了,那是已得到一心不乱的境界,而且决定能往生西方的,这就是「理持」。
  「理持不废事持」,虽然明白了「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但往往有些研究大乘学理的人,懂得了一点大乘的道理後,却没有起行,就是他不念佛了,结果还是个凡夫。所以一定要「即以自心所具所造之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就是你明白了阿弥陀佛是我心所具有,是我心所造出来的;你就要将这本心所具所造的万德洪名,也即是阿弥陀佛的洪名,作为我们系心之境。要知道我们凡夫的心是妄念不停的,若要使心不打妄想,应以阿弥陀佛的洪名作为我们系心之境,一心执持不使暂忘,这就是理持不废事持,念到一心不乱,决定往生西方。
  以上是执持名号下手的一个方法,事持或理持的目的是为达到一心不乱。这又分事一心、理一心两种不同,什麽是「事一心」呢?「不论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是事一心」。我们为什麽要念佛呢?念佛就为断除烦恼,乃至念到断除三界以内的见思二惑烦恼,这是「事一心」。那什麽是「理一心」呢?「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是理一心」。犹如大势至菩萨之「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念到理一心不乱,见到本性佛而开悟了,这还有什麽生死可了,涅盘可证呢?我们学佛法,一时学空门,一时学有门,要了解真空即是妙有,妙有即是真空,明白了这点就不会被空有二边所乱,如是名为「理一心」。了解了理一心的道理,还是要从事相念佛下手修行,按事相上来持,就是信心要坚固,愿力要恳切的来执持名号。「执持」照字面上来解释;「执」就是信心不摇,「持」就是忆念不忘。从坚固执持来下手念佛,一定能念出功夫来,也一定能断除烦恼。我们的根本烦恼就是贪、瞋、痴。天天都在打贪瞋痴的妄想。现在我们不念贪瞋痴,只念阿弥陀佛,这样以净念来代替妄念。念到一心不乱,就能降伏妄想,进而再断除烦恼了。
  再看经文,「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不是一个佛弟子死了,就能称为「往生西方」了,他究竟能否往生呢?须要有个证据,「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来接引他,还有「诸圣众」,指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清净大海众菩萨都会现在其前。以上的瑞相,或是他本人见到,或是助念的人同时见到,这就证明他决定生西方了。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阿弥陀佛与诸大菩萨来接引他的时候,若他只有一个念佛的心,没有起颠倒心,这叫「心不颠倒」。假如临命终时,有念到世俗之事;一下想念儿女,一下想念夫妇,却不想阿弥陀佛,心已颠倒了,怎麽能生到西方去呢?所以要只有一个念佛的心,西方三圣及诸大菩萨都会来接引你,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正宗分第三大科「乙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分两科,「丙一、正示无上因果」,这是劝行的文,可说是阿弥陀经的经心,也可以说是阿弥陀经的经眼。「丙一、正示无上因果」一科讲演已竟,下面接讲「丙二、重劝」。
  丙二、重劝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叫一声当机者「舍利弗」,也就是在叫我们注意。「我见是利」。「我」是释迦世尊的自称,说他亲眼看见这种利益,即念七天阿弥陀佛,念到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无始劫以来的生死,念七天佛号就可以了脱,真是太大的利益,这都是佛亲见的。「故说此言」,所以才说前面正示无上因果这段经文。「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我们相信了佛所说的话,亦就是听到前面佛说的阿弥陀经,就应当恳切的发愿,求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讲到这里将「乙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一大科讲完,也就是将正宗分三大科全部讲完。今天就讲到这里,话说多了打闲岔,大众好好念佛吧!
  第六天
  诸上善人慈悲,道源讲几句话打打闲岔!昨天虽将正宗分讲完,但还有很多疑问,需要解释,以除疑惑,而生正信。
  (释疑)问:若一日到若七日中,分成上中下三根。上根的人若一日就能念到一心不乱,下根的人若七日才能念到一心不乱,中根人从若二日至若六日,就能念到一心不乱。那麽我们参加打佛七的人,有的已经参加过很多次的佛七,也还没有念到一心不乱,这样连个下根的众生也够不上,那麽往生西方不是没有希望了吗?解答这个疑惑,有四种解释:
  答一:全部阿弥陀经,以信、愿、行为三大纲要。听佛说极乐世界依正二报之妙,即生深信之心,由此深信以引发切愿,愿生彼国。合此深信、切愿谓之发菩提心,亦谓之「慧行」(音恨)。由此「慧行」以导生「执持」名号,求得「一心不乱」,谓之「正行」,亦谓之「行行」(上一行字音「形」,是动词,即是修行。下一行字音「恨」,是名词,即是功行)。你未曾听过阿弥陀经,或是听过此经,而未注意念佛是以「求得一心不乱」为目的。你来参加念佛七,即不知以求得一心不乱为目的,如何能证得一心不乱?
  答二:只要你了解念佛是以求得一心不乱为目的,不管时间的长短,你精进用功,一定会念到一心不乱的。如果你一个佛七里不能得到一心不乱,你应该两个佛七、三个佛七、乃至一百个佛七,接著念下去,以念到一心不乱为目的。我们知道,众生的根性不同,如中根的人,也没规定说若二曰,经中只说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这就知道中根众生不止一种了,那下根众生也不止是一种的。九品往生中,下品有三种,即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若七日能念到一心不乱,是个下上品的人。我们打了一个佛七,没有得到一心不乱,可能是个下中品的人。若是已经参加过好几次佛七,仍然没有得到一心不乱的,可能是个下下品的众生了。但是你不能就因此退了道心,要相信佛是不打妄语的,只要往前精进,把阿弥陀佛念下去,决定可以达到一心不乱的目的。
  答三:若一日至若七日,得到一心不乱,都是一心精进的人。前面讲过理持和事持,理持的人根机很高,所以不用说了。事持的人不能了达「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只相信西方极乐世界有个阿弥陀佛,发愿恳切的念下去,这就是一心精进,而且精进得「如子忆母」;儿子想念母亲,能够如母亲想念儿子一样。就是说,我们想念阿弥陀佛的心,要好像阿弥陀佛想念我们众生一样,无时暂忘的。所以不要退心,要回光返照,照照我们念佛的心,是否一心精进。若没有,就应当大生惭愧!至於经上说的若七日,千万不要怀疑,你虽然打了一个念佛七,其实只是「混」过去的,一方面念佛号,一方面打妄想,怎麽能得到一心不乱?
  答四:我们打佛七时,为什麽不能精进?为什麽不能降伏妄想和散乱昏沉呢?这都是我们了生死的心不够恳切,也就是愿力不恳切。古人说:「生死心不切,云何能令念佛成片呢」?「念佛成片」就是念念不间断的意思,念到所念的阿弥陀佛,就是我能念的心。佛与心、心与佛打成一片,不就很快证得一心不乱,很快可以开悟了吗?「尽此一报身,得生极乐国」,这是愿力,愿力不恳切就是信心不坚固。已经相信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但信心不坚固,所以想的不是西方极乐世界,而是打五欲六尘的妄想。所以要回想一下,自己念佛的心,是不是恳切的念,千万别被魔境魔倒了。若是你一方面念佛,一方面打妄想,这样怎能求得一心不乱?念佛不在於贪多念,在於是否能念到一心不乱,有很多人在那里天天念佛,没有间断,实际上是在那里数念珠,心想我只要念一万声阿弥陀佛,把功德做完就算了,这样只是种了一个飘渺的善根,并不是实在的善根。所以古人警策我们:「念佛切莫贪多念,且念一百心不乱,九十九声一念差,捋转数珠从头念」。即是捋转数珠念佛的时候,就算念了九十九声,有一念之差,打妄想了,那这一百声的佛号都不算,就要从头再算起!若能依照这样去念一百声阿弥陀佛,就是念一串珠子,观照到不打妄想,已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为没有妄想就是如来,这就是「有令是众生,无念即如来」。这个「念」就是妄念,即是妄想,若不打妄想,我们不就成佛了吗?其实我们本来就是佛,所以释迦世尊成佛後三叹:「奇哉!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都是佛,不但皆有如来智慧,还皆有如来的功德相好,为什麽我们还是当一个苦恼的众生呢?「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就是打妄想起了执著,把如来的智慧、功德、相好统统隐蔽起来,而不能证得。「妄想」就是楞严经上讲的「狂心」,「狂心顿歇,歇即菩提」,狂心一歇下来,当下就是菩提现前,当下就成佛了。若歇不下来,净土法门有方法,念阿弥陀佛对治妄想。对治妄想要拿出功夫认真念佛,因为妄想与众生同时俱来的,无始劫来打妄想已成习惯,而念佛还没念成习惯,所以要了生死,就要靠这一句阿弥陀佛。换句话说,离开念佛的法门,没有再更好的法门了。即是说要想渡过生死大海,就看你能不能好好的把持著这一句阿弥陀佛救命的大船。所以念阿弥陀佛要下功夫去念,牢牢的观照这一声阿弥陀佛的名号来念,不要让这个「心」走掉,决定可以得到一心不乱。以上把若一日乃至若七日,得到一心不乱的疑惑解释好了。
  问:正宗分三大科,一信,二愿,三行。第三科为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又分二科,一、正示无上因果,一、重劝。应当再劝持名,何故重劝发愿?
  答:信、愿、行,三法本来平等。但平等之中,不碍差别。前面讲过,信、愿为「慧行」,行为「行行」。现在再将这三法的关系,详细讲讲。有信者未必有愿,而有愿者必定有信。设若无信,何能发愿?既有信、愿以为前导引发持名,方为「正行」。只要信心坚固,愿力恳切,无论持名多少,皆得往生。十六观经之十念往生,无量寿经之一念往生,皆由信愿之力以为前导之故。设无信愿,纵令念至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何以故?不信不愿故。这就是「以愿引行,以行填愿」。所以蕅益大师说:「生西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以有愿必有行之故,所以重劝发愿。
  问:有人对於「执持名号」生起疑惑,佛法最忌讳就是「执著」,古人说:「著即不是」,你执著就不是佛法了。那麽阿弥陀经上开示我们要「执持名号」,这不是叫我们生执著心吗?
  答:开经的时候讲过,八万四千法门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空门,一类是有门。从空门入手定要一切皆空,切勿执著。所以金刚经上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就是你若执著有个佛的色身可见,有个佛说法的声音可求,那你已走上邪道,怎麽能成佛呢?所以从空门入手,要一切皆空,连空也空,空得乾乾净净,这样才能以明心见性。从有门入手则相反,相信西方有个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有个阿弥陀佛,不怕执著,为什麽不怕执著呢?因为执著的是阿弥陀佛,不是执著五欲六尘。阿弥陀佛的名号是万德洪名,西方极乐世界是依报,阿弥陀佛是正报,依正二报都是「妙有」。你执著的是妙有的有,执著到一心不乱的时候,生到西方,就悟到无生法忍,则生即无生,这就是「殊途同归」,目的是一个。「妙有不有,即是真空」,真空的空不是顽空,也不是断灭空,「真空不空,即是妙有」。所以只要执著阿弥陀佛,执著西方,不怕执著,只怕你执著得不专一!因为五欲六尘是无始劫以来的习气,假如你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执著的不专一,娑婆世界这一边放不下,又怎麽生到西方去呢?这就是以「净执」对治「妄执」的方法,等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个有是妙有,当下即空。所以对於「执持名号」不必怀疑。
  问:前面所说,若无信、愿,但持名号,纵令持至一心不乱亦不得往生,何以故?不信不愿故。这个人即不相信极乐,又不发愿往生,他怎麽肯念佛呢?
  答:这就是因为「佛法难闻,善知识难遇」的缘故。他听到有人告诉他,念佛的利益很多,不但来生可以转为富贵人,而且可以升到天上享受天福。他听到念佛有这样好的利益,所以就恳切的念起佛来。他竟将万德洪名换取一些人天福报,实在可惜!又有一种人,听说现在念一声佛,死後可当一圆钱用。设若一天能念三万声佛,在「阴间银行」就可以存三万元。这个人听了就努力念佛。念佛是想著死後做一个有钱的鬼,这种人不但可笑,而且很可怜!
  问:念佛七日,证得一心不乱,是平时,或是临命终时?
  答:是平时。因为平时证得一心不乱之後,决定不会再造业,临命终时,心不颠倒,阿弥陀佛及诸圣众,决定接引往生极乐。
  问:十念往生,一念往生是平时?或是临命终时?
  答:是临命终时。
  问:既然临命终时,十念、一念皆得往生,何必平时忙著念佛呢?
  答:设若平时不念佛,临命终时,谁能保证你能念佛。古人为证明十念得能往生,特举出一则公案(故事):「唐朝有一杀牛为业的人,名为张善和。临命终时,地狱相现前,被杀之牛皆来讨命,张善和惊恐万状!正在危急之时,恰好来一位僧人,劝导他赶快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张善和听了即念南无阿弥陀佛...刚念十声,张善和说:群牛不见了!阿弥陀佛来接我了!含笑而逝。」这个故事,只是证明十念得能往生而已,他人不得仿效。如张善和这个人,前世必定有大善根。若无善根,临终危急之时,何能得遇善知识,开示念佛法门。而且一闻便信,立即发愿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如此人者,万中无一,生死事大,岂可存侥幸之心?
  问:依据阿弥陀经的开示,必须执持弥陀名号,得到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心不颠倒,佛及圣众现在其前,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是则必须得到一心不乱,方能往生极乐!但是有人念佛数年,甚至数十年,因为未能得到一心不乱,竟不能往生极乐,岂非大大的遗憾?
  答:往生极乐,唯一的条件在於「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如杀牛的张善和,平时一句佛亦未念过,何从证得一心不乱?而他临终十念,竟得往生;这固然是他的善根所招感,亦是弥陀愿力所摄持。四十八愿中,第十八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当知十念往生,乃弥陀本愿之力!虽未证得一心不乱,只要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决定往生极乐,不必怀疑。然而这样说来,何必打念佛七,求证一心不乱呢?因为得到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决定心不颠倒。倘若未能得到一心不乱,则不敢保证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因此需要「助念」。应当约会志同道合之莲友(最好组织一助念团,人数越多越好,因须轮流换班)。以莲友助念之力,加持临命终人,心不颠倒,一心念佛,方能蒙佛接引,决定往生。
  问:临命终时,佛及圣众现在其前,焉知非魔?
  答:参禅之人,不求见佛,佛来现前,决定是魔。修净土者,求佛佛现,因果相应,决定非魔。
  以上将正宗分之疑惑,解释完了,下面就接讲流通分。
  甲三、流通分分二 乙一、普劝 乙二结劝
  乙一、分三 丙一、劝信流通 丙二、劝愿流通 丙三、劝行流通
  丙一、分二 丁一、略引标题 丁二、徵释经题
  丁一、分六 戊一、东方 戊二、南方 戊三、西方 戊四、北方
  戊五、下方 戊六、上方
  全经分为三大分,已把第一序分,第二正宗分讲完,现在讲的是第三流通分。流通者,流传万世,通达十方。这次阿弥陀经所分的科,是根据蕅益大师著的「弥陀要解」而分的。它里面的科文以信、愿、行为依据,无论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都依信、愿、行三法为纲要。还有一点要注意,我们讲的这一部阿弥陀经,是鸠摩罗什法师所翻译的,这里边只有六方佛,实际上梵文的原本是有十方佛。玄奘法师所翻译的阿弥陀经,亦保留了十方佛。鸠摩罗什法师为什麽要略去四方呢?因为诸佛的赞叹,都是要令我们相信的。这十方佛的文太长,故把它略去四方,况且说了东南西北上下六方,实际已包括了「四维」。四维就是四个角,即东南、西南、东北、西北。这四方都已包含在六方里面,只是经文上没有翻译出来,简略而已。现在先讲东方。
  戊一、东方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东方亦有阿闪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於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东方是方位之首,故先讲东方。大家请注意听,先将东方详细解说,下面五方佛,只是简略的讲,不再重复。「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如我今者,「我」是释迦佛自称。如我释迦佛现今在这弥陀法会上,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不可思议功德之利,在前面正宗分,揭示无上因缘中,略举六种:第一、带业往生。第二、横出三界。第三、同居横具四土。第四、开显四教法轮。第五、圆净四土、圆见三身、圆证三不退。第六、人民皆一生成佛。这六种利益,都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功德所成就的。「东方亦有阿闪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於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东方世界也有无量诸佛,像我释迦佛一样的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阿闪鞞佛」略译为阿闪佛,梵语「阿闪」,华言不动。不为无明烦恼所动;故号为阿闪鞞佛。「须弥相佛」,梵语「须弥」,华言妙高。佛的相好不可思议称「妙」,其相九界瞻仰,最尊贵最高胜称「高」;故号为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为众山之王,世界诸山所不能及。佛为大法之王,超九界以独尊,「妙高」上再加个「大」,是赞叹之意,故号为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光」是表智慧,佛的智慧最妙最高,故号为须弥光佛。「妙音佛」,佛说的法不可思议,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其解,故号为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印度有一条大河,名为恒河,其沙甚细,每一粒沙,算一尊佛;前面只是列举几尊东方世界之佛,在东方还有恒河沙数那麽多诸佛。「各於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东方世界像阿闪鞞佛等,有恒河沙数那麽多的佛,每一尊佛皆有其教化的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每尊佛在各个的三千大千世界国土之中,「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其广长舌相多宽广呢?能以遍覆到他所教化的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那麽的广长。「说诚实言」,佛度众生是不打妄语的,说的都是最诚实的话。
  佛有三身,一法身,二报身,三应身。应身有两种:一、胜应身。二、劣应身。在印度出世的释迦佛是「劣应身」,也有广长舌相,其舌头伸出可遮盖到面门,直到发际。现在举出一个公案证明事实:
  释迦佛成道以後,仍要托钵化饭受人供养的。那时的印度,只认识婆罗门,在释迦佛成道以前,世间没有佛。所以,大家并不知道他就是一尊佛!尤其他出来托钵化饭,看起来并不像个讨饭的人;而且挨家挨户去讨时,他只站了站,不给就走到别家去。由於大家都不晓得他是做什麽的?所以释迦佛托了一个上午的钵,并没人供养他。这时,又走到一户,有一位老太婆,刚吃饱了饭,正要把吃剩下的半碗残饭,端到外面去倒掉。看见释迦佛,威仪庄严的站在那里,这位老太婆也是有善根的,就问他说:「你是做什麽的站在这里」?佛答:「我是托钵化饭吃的」!老太婆说:「哎呀!你要是早一点来就好了,我刚刚吃完了饭,只剩下这半碗残饭」!佛就说:「那你把这剩饭布施给我好了」。老太婆说:「这怎麽好意思呢?」佛说:「没有关系,只要你发心布施,我就接受」!於是老太婆把剩下来的半碗残饭倒到释迦佛的钵里。她心里很虔诚,而且很惭愧没有饭来供养他,也不知他就是佛,只是被佛的相好庄严所感动而已。释迦佛接受了她所供养的半碗残饭,即为她授成佛之记,说她今天种了成佛的善根,在无量劫後一定会成佛的。这时背後本来就有一个外道,已跟踪著佛好久,看佛究竟在做些什麽的!此时一听到佛说这些话,以为捉到佛的短处了,於是走上前说:「你不是净饭王的儿子悉达多太子吗」?佛答:「我是的」。外道说:「谁叫你出家的」?佛说:「是我自己发心出家的」。外道呵责说:「你出了家,就需忍受吃苦,若吃不了苦,乾脆回去皇宫里享福就好了,何必为了半碗残饭来骗人呢」?佛答说:「我三大阿僧只劫以来都不曾打妄语」!外道说:「我明明听你在打妄语,谁相信你呢」?佛说:「一个人要是三生不打妄语,他的舌头伸出来可盖到鼻子,这你相信吗?」外道说:「这是全印度都相信的,我当然也相信」。舌头有「广长舌相」是说诚实语而得的果报,三生不打妄语,舌头就能盖到鼻子。反过来说,若是欢喜打妄语骗人,死後就会堕到「耕舌地狱」去受苦报。将来受完地狱苦报之後,转为人时还有余报,就是舌头短,说话口齿不清,乃至於为哑吧,这都是造口业、打妄语的果报。现在我们还说回来,释迦佛跟这外道讲完後,就把舌头伸出来,将整个面门都盖住了,直到发际,把舌头收回来,对外道说:「你看到我的广长舌相了吧!你应相信我不打妄语」!外道说:「我没有见过这麽长的舌头,能盖住整个面门的,我当然相信你多生多劫没有打过妄语。但是,你现在决定打了妄语,她供养你半碗残饭,你说她将来会成佛的,这不是打妄语是什麽呢」?释迦佛说:「你不相信,我先给你说个比喻;你见过多罗树吗?(多罗树是生长在印度的一种很高大的树)外道答:「我知道」!佛又说:「像这麽又高又大的树,它的种子却只有芝麻那麽小,怎麽能长得这麽高大呢」?外道答:「长了几十年,久了当然高大」。佛说:「对了,你懂得这个道理,就可以相信我并没有打妄语!我是说她今天所供养我的饭,是种了善根,在无量劫以後才成佛,我并没说她今天就成佛啊」!公案讲到此结束,这是证明劣应身佛舌相的广长,伸出来可盖覆整个面门。胜应身佛的广长舌相,伸出来则可以偏覆三千大千世界。若按理论上讲,就更好了解了,凡是这尊佛,他的法音所到之处,就是其舌根所到的地方了。
  「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这段经文就是劝信流通的。此乃诸佛苦口婆心,说至诚无妄,真实不虚的话,在各国所教化的世界,劝导本国众生,当深信极乐世界及弥陀愿力不可思议,而相信这一部经。下面的十六个字,就是这部阿弥陀经的经题,即「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这一部是什麽经呢?是一部称赞阿弥陀佛的功德不可思议,而且十方诸佛都在维护爱念的一部经。
  本经的经题应该是这十六个字,鸠摩罗什法师为什麽只翻译成「佛说阿弥陀经」呢?因为我们中国人说话喜欢简单,若把经题翻译为十六个字,不容易记,也不好念!翻译为「阿弥陀经」,正合「持名妙行」,只要看到这部经的经题,就知道要念阿弥陀佛了。鸠摩罗什法师有大智慧,就应著我们中国人的根性,简略的翻译为「佛说阿弥陀经」了。
  戊二、南方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於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宝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佛的光明无时不照,无处不照。「日」光照白天,「月」光照夜晚,还有日光、月光照不到的时间及处所,则继之以「灯」光,故号为日月灯佛。「名闻光佛」,佛的大「名」,「闻」遍十方,「光」是表智慧。即是佛的智慧光明,照遍十方,故号为名闻光佛。「大焰肩佛」,「焰」是火焰,亦表智慧,「肩」是表担荷,佛有大智慧,能担荷一切众生,了生死,成佛道,故号为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梵语「须弥」,华言妙高。「灯」亦表智慧,佛的智慧灯光,最妙最高,故号为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此尊佛以因行立名,佛在因位之中,精进无量,成就佛果,故号为无量精进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在南方世界里,除了前面列举的几尊佛,还有如恒河沙数那麽多的佛。「各於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此段文意和东方相同,故不再详解。
  戊三、西方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於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此尊佛与阿弥陀佛只是同名同号,并不是同一尊佛,虽然同在西方,而不是同一个世界,其佛「寿」命「无量」,故号称为无量寿佛。「无量相佛」,胜应身佛「相」好「无量」,故号为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幢」是法幢,高胜之义。在印度建立一个佛的道场,就要建立一个法幢,法幢就是一支高高的柱子,有圆型的,有六角型的,也有八角型的。上面刻有字,有些刻金刚经,也有刻尊胜咒的,这就是「法幢」。此尊佛说法「无量」,故号为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光」和「明」都是表佛的智慧,佛有大智慧,就有大光明,故号为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宝」是尊贵、稀有、利益之义。若有善根的众生,得见佛的「相」好,就有消灾延寿,断烦恼证菩提的利益,故号为宝相佛。「净光佛」,佛已断尽一切无明烦恼,其智慧「光」明最极清「净」,故号为净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於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此段文意和东方相同,故不再详解。
  戊四、北方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於箕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佛所护念经。
  北方世界有「焰肩佛」,前面有大焰肩佛,这都是佛的德号相同,有智慧之「焰」,而能荷担度众生之责,故号为焰肩佛。「最胜音佛」,此尊佛的「音」声,不但超过六道凡夫,且超过三乘圣人,故号为最胜音佛。「难沮佛」,「难沮」即难以破坏之义。佛证得金刚不坏之身,一切烦恼与魔王皆不能破坏,故号为难沮佛。「日生佛」,「日」指太阳之光,太阳升起,能以破除黑暗。佛的智慧光明发出来,能把众生的无明烦恼照空,故号为日生佛。「网明佛」,佛的智慧光「明」是纵横交络,普遍十方,有如「网」一样。佛在生死大海里救度众生,就是用智慧光明之网,故号为网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於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此段文意与东方相同,故不再详解。
  戊五、下方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於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这下方世界,是佛眼看到的。上方有无量的世界,下方也有无量世界。古时候的人,看见佛经上这麽说,心里存有怀疑,但经是佛说的,只好相信,其实是勉强相信的!过去科学不发达,知识不够,以为地是不动的,地下面怎麽会有世界呢?对於佛说的下方世界,且有恒河沙数的世界,只是勉强接受而已。到现在科学发达,才知道地球只不过是空中悬著的一个星球,上方有无量的星球,下方亦有无量的星球,这才证明佛眼所见到的十方世界,确实不虚。
  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师子」即狮子,为兽中之王,当狮子一吼,百兽震惊。佛说法也是一样,天魔外道悉皆恐怖震惊。因为佛说法如狮子吼,故号为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佛的德号「名闻」十方,故号为名闻佛。佛的大「名」闻是由大智慧「光」得到的,故号为名光佛。「达摩佛」,梵语「达摩」,华言法。佛能以善说一切妙法,故号为达摩佛。「法幢佛」,佛说「法」有高胜之义,就是建立「法幢」,故号为法幢佛。「持法佛」,佛能摄「持」一切「法」,弘扬一切法,故号为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於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此段文意与东方相同,故不再详解。
  戊六、上方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於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上方世界有「梵音佛」,「梵」是清净之意。佛的音声是清净之「音」,众生闻佛说法,能断除无明烦恼,故号为梵音佛。「宿王佛」,「宿」就是星宿,月亮之光超过了群星,故称宿王。佛乃众圣之尊,如同群星中之月亮,故号为宿王佛。「香上佛」佛已证得五分法身香,里面有个「慧香」,慧香起了妙用就放光,由慧「香」而放的「光」,故号为香光佛。「大焰肩佛」,此尊佛与南方世界的「大焰肩佛」同名同号。「杂色宝华严身佛」,「华」是因华。菩萨在因位上修行,等於开了华朵;以这因华庄严果德,就是庄严了佛身,因「华」能以庄「严」佛身,所以称为「宝华」。菩萨的因华不止一种,而是有六度万行,有这麽多种的因华,所以称为「杂色」。由这杂色宝华庄严佛身,故号为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梵语「娑罗」,华言坚固,与难沮的意思一样。佛证得了坚固之身,像娑罗树王一样,又大又坚固,故号为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与「杂色宝华严身佛」的意思一样,由宝华以庄严果德而成的佛,故号为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佛证得了「一切」种智,一切「义」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故号为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须弥山」为妙高山,是众山之王,佛为圣人中之圣人,故号为如须弥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於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此段文意与东方相同,故不再详解。
  现在已将六方佛全部讲完,即是将劝信流通第一科「略引标题」讲完。今天就讲到这里,话说多了打闲岔,大众好好念佛吧!
  第七天
  诸上善人慈悲,道源讲几句话打打闲岔!今天已是佛七圆满之日,亦是阿弥陀经讲演圆满之日,大众要留心谛听!昨天已将劝信流通「丁一、略引标题」讲完,即是将六方佛讲完,今天接讲「丁二、徵释经题」。
  丁二、徵释经题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这是释迦牟尼佛自己徵问,自己解释这部经的题目。「舍利弗,於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阿弥陀经的经题,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等十六个字。这里为什麽把「称赞不可思议功德」略掉,而只剩下八个字呢?因为「称赞不可思议功德」,就是称扬赞叹阿弥陀佛的功德不可思议,这在前面已经详细解释过,道理很容易了解,所以简略掉不解释。下面这八个字「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应如何解释呢?「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上这段文是释迦佛所解释的经题。假若有善根的男子和有善根的女人,听到这部阿弥陀经之後,能以受持。「受持」者,领纳於心曰「受」,忆念不忘曰「持」;就是能以把阿弥陀经,领纳到自己的心里,忆念不忘,这就是「受持」。背本曰「诵」,对本曰「读」。把它念熟了,背著经本念出来,称为「诵经」。若对著经本念,那只是「读经」。而佛弟子一直到了末法时代的今天,各道场做晚课,必须「诵持」这部阿弥陀经,就可以知道此部阿弥陀经的重要了。
  「及闻诸佛名者」,听到了前面六方佛那麽多的佛名,因为能以受持阿弥陀经的人,会念到六方佛,自然也会闻到诸佛的名号。会得到什麽样的利益呢?「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一切诸佛都会加「护」爱「念」。加护令不退堕,爱念令得增进。「皆得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华言无上正等正觉。此为五种不翻中之「顺古不翻」,故保留梵文。无上正等正觉,即超九界以独尊之佛果。解释此名,应从下往上解释。梵语「三菩提」,华言正觉;正觉者,超过六凡法界之不觉及外道之邪觉。梵语「三藐」,华言正等;正等即平等,二乘圣人虽称正觉,但只能自利而不能利他,故不能称为正等。佛名为正等正觉即超过二乘法界。梵语「阿耨多罗」,华言无上。菩萨自利利他,虽称正等正觉,但以无明未尽,觉道未圆,故不能称为无上。唯佛一人,三觉圆满,万德具备,堪称「无上正等正觉」。成佛之後名为菩提果,在因位中名为菩提心。初学大乘,求证佛果,名为发菩提心。但凡夫发心,容易退转,今因受持阿弥陀经,承蒙诸佛护念,故「得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是故」者,以能受持阿弥陀经,皆蒙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故。所以到此再叫一声当机者舍利弗,并且显明的再加「汝等」二字,就是叫我们大众,应当相信我释迦佛所说的话,并及十方诸佛所说的话。相信後就必须发起坚固信心,丝毫无疑!以上把「丙一、劝信流」一科全部讲完了。
  丙二、劝愿流通
  我们相信之後就要发愿,愿生西方。你若不发愿,信了等於没信。所以现在要讲「丙二、劝愿流通」。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於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过去的人已经发了愿,称为「已发愿」。现在的人现今就发愿的,称为「今发愿」。未来就是当来,当来的人发愿即称「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就是发愿要生到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些已发愿的人、今发愿的人、当发愿的人,因为受持阿弥陀经起了信心,而发了愿力,就得到诸佛之所护念。所以皆得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一句文是跟著前面劝信流通的文解释的。「於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诸佛护念而使你精进不退,必得往生极乐国土。这三个「生」是对著前面三个「愿」而说的,就是已发愿的人,已经生到极乐国土。现今发愿的人,现今就能生到极乐国土。当来发愿的人,当来决定能生到极乐国土。总而言之,有愿必生,只要你发愿往生西方,一定能往生西方的。「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是故」者,有愿必生之故。不但你们要发愿,一切有信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就是相信西方有个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有个阿弥陀佛的人,就应该赶快发愿,往生极乐国土。以上把「丙二、劝愿流通」一科讲完了。
  (释疑)问:十方众生悉皆信愿念佛,往生极乐,极乐世界只是一个世界,如何能容纳十方世界念佛的众生呢?
  答:这种疑惑,皆是凡夫「偏计所执」而起的。须知极乐世界,乃是阿弥陀佛无量功德之所成就,是妙有世界。妙有是不可思议,非是凡夫执著大小局定之有。例如,维摩丈室,只有一丈见方之地,能容纳三万二千师子宝座,你就应该相信,一个极乐世界就能容纳十方世界念佛的众生了。
  丙三、劝行流通分二 丁一、诸佛转赞 丁二、教主结叹
  丁一、诸佛转赞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释迦牟尼佛」,释迦佛是我们的本师;本师者,根本教师。西方阿弥陀佛、东方阿闪鞞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释迦佛说出来的。设若释迦佛不说,我们连一尊佛,亦不会知道。因此,我们称念释迦佛名号时,特加「本师」二字,称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以表感念佛恩,特别尊重!我们对於本师的名义,尤应留心详记。梵语「释迦牟尼」,华言能仁寂默。「能仁」者,能以仁慈一切众生,「寂默」者,不著相。「寂」是不著身相;所谓「不离菩提场,而至鹿野苑」。终日出入往返,著衣吃饭,及至赤足走遍全印度,悉皆寂无身相。「默」是不著语相;所谓「终日说法,无法可说」。乃至说法四十九年,不曾说出一字,是皆默无语相。兹再详解其义:能仁者,是大悲;寂默者,是大智。凡夫有悲无智,二乘有智无悲,菩萨虽具悲智,而未能究竟。佛是大乘极果圣人;大乘者,即是大白牛车。这辆大白牛车,有两个轮子,一个是悲轮,一个是智轮。释迦佛驾著这辆大白牛车,悲智二轮,一齐双运,普载一切众生,由凡夫地越过化城,直抵宝所。唯佛一人,悲智双运,究竟圆满,故号为能仁寂默。一切万法,悉皆含摄於悲智二法之中,故称为万德洪名。又能仁是事,寂默是理,理事无碍故号能仁寂默。又能仁是相,寂默是性,性相圆融故号能仁寂默。又能仁是俗谛,寂默是真谛,真俗一如故号能仁寂默。广而言之,三藏十二部,一切功德莫不具足於释迦牟尼四个字中,故称为万德洪名。
  「娑婆世界」,就是我们所住的这个世界。梵语「娑婆」,华言堪忍。谓这个世界的众生堪能忍受痛苦,而不愿出离三恶道的痛苦。或因转世为人,已不能记忆;就现在人道之中,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等八苦交煎,亲身体验,应不忘记!但是堪能忍受痛苦,而不愿出离。或因未闻佛法,而不知苦乐。既闻佛法,而又闻到净土法门,就应愿离娑婆,求生极乐。我佛慈悲,苦口婆心,再说明娑婆世界是如何的痛苦,极乐世界是如何的快乐,为什麽不愿出离娑婆,而求生极乐呢?此为娑婆众生「刚强成性,难调难伏」之故!
  「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五浊恶世」者;「浊」是浑浊不清,「世」即世界。世界本无浊恶,因有下面所说之五种浊,而变成五浊恶世。
  第一、劫浊:梵语「劫波」,华言时分,按现在来讲,就是时间。在娑婆世界没有好时间,因为有下面四种浊,把清净的时间,变成浑浊的时间,故名劫浊。
  第二、见浊者:即有身、边、邪、见取、戒禁取等五种知见浑浊不清,故名见浊。一、身见:由妄执地水火风四大假合之身体为「我」,而起的知见,故名身见。我们的身体,本来污秽充满,常流不净之臭皮囊;但因起了我见,执著是我,反而爱护的无微不至。总想多得享受,由此而起贪慾心。贪得不顺利,便起瞋恨心。不应贪而贪,不应瞋而瞋,这就是愚痴心。贪瞋痴一起,总名起惑。由起惑而发动身口名曰造业,由今生起惑造业,来生决定受苦报。再由来生受苦报时,又起惑造业。因此生死轮回,受苦无穷,推究原因,皆因「身见」而起的。二、边见:即「断」「常」二见。或执断的一边,或执常的一边,各执一边,故名边见。执著边见的人,皆不相信有来世果报,执断见的人,认为人死了就断灭了,没有来生来世。执常见者,认为人死之後,仍转世为人,生生世世永远为人,不信有天道、阿修罗道及三恶道。执著断常二见,对社会有何弊害呢?这二种人,皆不相信「今生造因,来生受报」。例如,执断见的人,造一切恶业,世间法律最重者处以死刑,但他并不恐怖。他会说,人总要死一次的,死了就算了,有什麽可怕的。执常见者,无恶不作,处以死刑,并不恐怖。他说,死了之後,再过二十年,仍然是这样高大,有什麽好可怕的。因法律不能镇压,他们就任意作恶,自害害人,扰乱民安,危及国家社会,其关系甚为重大!三、邪见:不正谓之邪。身见、边见皆非正见,悉应谓之邪见,何以第三另标邪见呢?须知第三独标邪见者,乃是拨无因果之大邪见。这种人绝对不相信因果,他认为眼见有很多作恶的人,享受富有之乐;反而有很多行善的人,却遭受贫穷之苦,还有什麽因果报应可谈呢!我们要知道,因果是通三世的,现在享受富有之乐的人,是前世所造的善因,今生才得到富有之乐果。可惜,他不知道依福培福,反而依福作恶,来世决定受苦。现世受贫穷之苦的人,是因为前世没有培福,所以今生才遭受贫穷之苦。幸而他在恶劣的环境中能以行善,来世决定享受富有之乐。更要知道,果报有三种:一、今生报。二、来生报。三、多生报。今生报者,所造善业、恶业之力强,今生即受到善报或恶报。来生报者,今生所造善业、恶业之力不太强,须要等到来生方受果报。多生报者,今生所造之业因,来生因缘未能遇合,要等到多生,方能受报。例如,今生你害死一个人,来生他应该害死你。但因彼此都在流转生死,就算都转世为人,但以所生的地方不同,亦不能受报。须要等到第三生、第四生乃至多生,会到面时,方能受报。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遇会时,果报还自受」。尤其要知道「一切法唯心造」的道理,现在是二十世纪末叶,多数人皆信现实,不信来生。由众生之心力所感,将「来生报」及「多生报」,悉皆变为「现世报」,造了善业,很快就得到善报。造了恶业,很快就得到恶报。因果报应摆在眼前,还能不相信吗?四、见取见:如世间哲学家,见到一部份道理,就认为见到全部份的道理。「见取见」者,上面这个「见」字,是他「见」到一部份道理。中间这个「取」字,是他取著不舍。下面的「见」字,因他见到一部份道理,取著不舍,以偏盖全,而生出一种知「见」,故名见取见。五、戒禁取见:如世间一切外道,各有其戒条,他认为他们所定的戒条,是最完善的。因此取著不舍,而生出一种知见,故名戒禁取见。以上五种见,名曰「五利使」。「利」是锐利,生起来很快,断除亦很快,故名五利使。
  第三、烦恼浊:昏烦恼乱,故名烦恼,亦有五种:一、贪欲:遇到财、色、名、食、睡的境界,便起贪欲。一、瞋恚:遇到不顺利的境界,便生瞋恚。三、愚痴:一切正当道理,全不了解,故名愚痴。四、我慢:他认为他是最高最大,任何人都比不上他而看不起别人,故名我慢。五、疑惑:对於佛理,不是不信,因为多疑之故,而不能决定相信,故名疑惑。以上五种名曰「五钝使」,「钝」是迟钝,此五种烦恼生起时,是慢慢生起,断除时亦须慢慢断除。五利使、五钝使,名曰「十使」,使者驱使之意。由这十种烦恼,驱使众生起惑造业,流转生死。在生死道中,众生自己毫无主宰,实在太可怜了!
  第四、众生浊:由五阴等众法和合而生,故名「众生」。六道凡夫,皆名众生。现在专讲人道的众生,乃由粗陋弊劣之五阴而生。旧译「五阴」,新译「五蕴」。「阴」者,积集之义;「蕴」者,和聚之义。由色、受、想、行、识等五种法,积集和聚而成为一个众生。一者色阴,质碍为义,乃是我们的外身,有体质,有阻碍,可以看见,可以触到,故名色阴。二者受阴,领纳为义。可以领纳受用苦乐之境,故名受阴。三者想阴,取像为义。事境虽然过去,但仍然想到「过去之境」,故名想阴。四者行阴,迁流为义。妄念迁流,从无止息,故名行阴。五者识阴,了别为义。对於一切事理,可以了别识知,故名识阴。受想行识四阴,乃总说我们的内心,有这四种作用。我们的五阴粗陋弊劣,所以名曰粗弊五阴。
  第五、命浊:生命短促谓之「命浊」。人的寿命不过百年,就让你活到一百二十岁,仍然是生命短促。在这百年之中,少年青年很少闻到佛法,壮年虽然闻到佛法,仍未发心修行。到了晚年,真要发心修行时,可是岁数已经尽了。就算不堕三途,幸而仍得为人,但是能否闻到佛法,能否发心修行,还成问题!因此,生命短促,名曰命浊。
  上面所说五浊,有两层因果;见浊、烦恼浊为「因」,众生浊、命浊为「果」。见浊乃至命浊为因,结成劫浊为果。以上是消文,以下是释义: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如我的「我」,是释迦佛的自称,像我在前面称赞那六方诸佛不可思议的功德。而这六方诸佛,都在其本国宣扬阿弥陀经,使其国土的众生,都相信这部阿弥陀经。这就是他们的功德不可思议,所以我赞叹他们,这六方诸佛像我一样赞叹他们的赞叹我。这是诸佛互相称赞,佛门里有句话,「要得佛法兴,还得僧赞僧」,佛法要兴隆,还得出家人赞叹出家人。经上佛与佛的互相赞叹,就是要给我们做榜样的,也是要令众生起信仰心。僧赞僧,就是要众生信仰僧宝,因为僧宝是住持佛法,弘扬佛法的人。若是没有僧宝,佛宝和法宝就无法住世了。所以要佛宝和法宝兴隆,就必须僧赞僧!这是文外之意,带著劝导。前面六方诸佛,包括十方诸佛,他们都转加赞叹我们释迦佛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而作是言」,他们都这样讲。下面就是诸佛赞叹的话,「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赞叹释迦牟尼佛的功德不可思议,他能做甚难希有的事情。「希有」就是少有,「能为」就是能做,什麽是最难做,又最少有的事呢?「能於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第一种难,五浊恶世修行用功实在不容易,释迦牟尼佛居然就在五浊恶世里,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在五浊恶世里成了佛。这不是难上之难,希有中的希有吗?所以称为「甚难希有」。
  另外还有一种难,「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这个难信之法,就是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到极乐世界见佛闻法,圆证三不退,一生补处,圆成佛果,这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我们信了佛法,就要修行用功,要能断烦恼。要想断烦恼,必须修行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等法,这些渐次法门,众生容易相信。修净土法门,只念一句阿弥陀佛的圣号,生到极乐世界烦恼就能断尽,这是众生难信的。但是,释迦牟尼佛甚难希有,能为世间的众生说此难信之法,所以六方诸佛都赞叹释迦牟尼佛。以上把「丁一、诸佛转赞」讲完了,现在接讲「丁二、教主结叹」。
  丁二、教主结叹
  舍利弗,当知我於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这是我们的本师教主总结起来赞叹。还叫一声当机者,「舍利弗,当知我於五浊恶世,行此难事」,诸佛所赞叹我的话,都是诚实之言,你们也应当知道我在娑婆世界行此难事。什麽难事呢?「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第一、能在五浊恶世里成佛,是为甚难。第二、教导众生念一句阿弥陀佛,就能於把无始劫以来的生死了脱,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为什麽世尊要自己赞叹自己呢?这是要我们知道,释迦佛大慈大悲,为度脱娑婆世界的苦恼众生,在五浊恶世里成佛。而且专为末法时代的众生,说持名念佛法门,能以断除烦恼,了脱无始劫以来的生死,一生成佛。我们读经至此,应该涕泪悲泣,感念佛恩深厚!应立即坚定信心,发愿念佛,求生极乐。见佛闻法,证无生忍,还入娑婆,弘扬净土法门,普度众生,皆发菩提心,同生极乐国,以报佛恩!
  现在将「劝行流通」全部讲完,合前面的「劝信流通」、「劝愿流通」就是将「乙一、普劝」一科讲完了。
  乙二、结劝
  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此科总结起来再劝我们。「佛说此经已」,即释迦佛把阿弥陀经讲完了。「舍利弗及诸比丘」,舍利弗是当机者,及诸比丘者,即除了前面讲的一千二百五十个大比丘之外,还包括其他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四众弟子。「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一切世间的众生都包括在内,还有天众、人众、阿修罗众等。梵语「阿修罗」,华言非天;有天之福,无天之德,故名非天,是三善道之一。六道的众生里,只有三善道的众生能来听经。三恶道的众生被恶业系缚住了,没机会来听经的。「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大家听完了这一部阿弥陀经,皆大欢喜,生起信心,而受持净土法门。「作礼而去」,大众都起来顶礼谢法。「而去」,到那里去呢?都一心念佛去了。讲到这里把阿弥陀经全部讲完。
 
文本助手 资讯搜索 分享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阅读关键词
  • 手机浏览本文

    手机应用中扫描本文二维码,即可浏览本文或分享到您的社交网络中。

  • 福宝网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福宝网微信公众号,实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版权/免责声明:

佛云网是专业的佛教.寺庙综合互联网技术服务商
今日热点文章更多
品牌聚焦更多
推荐品牌更多
热门频道
福宝网京ICP备2022007900号 公安备案          2005-2018 北京 福宝网 www.fobao.cn 版权所有 佛教用品门户网站 佛教行业商务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