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修行、成道,一生所说的言教,四十九年中,世尊处处赞叹念佛法门,所谓“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我等务必深深相信,纵使释迦佛现前,劝修他法,我亦不改其志。数十年前,许多人因牛奶粉、面包而改变信仰,信的是奶粉教,谈不上信心,敷浅得很,信佛如是,不信也罢!
禅宗马祖道一禅师的弟子,大梅法常问:“如何是佛法?”答:“是心是佛,即心即佛。”心当体便是佛,言下大悟,隐大梅山精修,马祖为试其信心,遣弟子往视,并问隐修原因,梅云:“师示是心是佛,即心即佛,为求证心佛也!”来人说:“现马祖大师改说非心非佛了。”大梅常言:“这老汉愚弄人无了期,任他非心非佛,我自即心即佛。”这是禅宗公案,不论其机锋,借大梅常之信心,勉念佛者亦当如是,彼虽得法马祖.但不随其改变方针,依然自心自佛,足证信心坚固。念佛人,纵释迦佛现前,劝修他法,我仍不改初衷,念佛不辍,方是真信。
二、信佛愿:深信阿弥陀佛因地所发四十八愿,愿愿皆云“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终不作佛”,若不如此,不取正觉,详阅无量寿经。今法藏已经成佛,证明所发之愿,愿愿圆满成就。第十八愿曰:“设我得佛,若有众生,欲生我国,至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假使将来得成佛果,十方众生至诚恳切,爱乐求生,至少临终十念,称名十声,若没接引,不成正觉。故要深信,临命终时,正念分明,称佛名号,必定往生。
过去作小沙弥时,山上打佛七,住持和尚应酬性的请位先生讲几句话,他不懂念佛法门,竟说:“大家一天到晚,称念佛号,我想阿弥陀佛一定烦死了,如孙子叫祖母,初听颇喜,再叫则烦,不生气才怪!”我当时就想反驳,因为年纪小而作罢!
弥陀导师,惑尽功圆,始得成佛,若会生气,就不是佛了,暂不谈佛愿力,佛是已断贪、嗔、痴的大觉者,怎会生气呢?就算世俗作祖母的,不耐孙频呼,也是假气,不是真气,嘴里嫌啰唆,心中甜蜜蜜,若不叫,可会真生气,一巴掌打得小孙子哇哇叫。
阿弥陀佛,愿以名号接引众生,不念不能往生*就怕你不念,不怕你多念,因此,尽管念去,莫犹疑。
或问:念阿弥陀佛能往生西方,我念孔子,是否会当孔夫子?孔子只是中国的世间圣人,不是佛,也没发愿,说你念他,将来就会作孔子,又没净土,二者不能相提并论。
下文有若一日至七日,持名念佛,一心不乱,临命终时,阿弥陀佛现前接引。四十八愿中,我算过,单以名号接引的有十二、三愿之多,占四分之一强,故要深信佛愿,精进念佛。莲池大师弥陀疏钞云:“举其名兮,兼众德而具备,专乎持也,统万行以无遗。”念佛一句,等同修六度万行,含佛万德,殊胜如此,岂可自误!
三、信净土:或曰“信佛土”。有阿弥陀佛,就有佛世界。二千多年前,科学不发达,说地球外,另有世界,难以取信,现在科学家发现银河系,除地球外,有无数星球,无量世界,足证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报恩论云:“阿弥陀佛,实有其人,极乐世界,实有其地。”并非乌托邦、理想国。且信世界有净秽,如同一地方,有贫富贵贱般。
四、信法门:世尊说法四十九年,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有八万四千法门对治,换言之,佛以八万四千药治众生八万四千病,在无量法门中,念佛法门最简易方便,只要深信切愿专念,必定成就,所谓“万修万人去”,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五、信因:不管信不信佛,因果昭然,所以,念佛决定成佛,念佛有二重因果,须深了知:(一)现在念佛是因,将来往生为果。(二)往生西方是因,将来成佛是果。如是因,如是果,绝对不错,学佛当深信因果,不信因果非佛弟子,不能往生。
六、信自心:深信自己当下一念心,具足万法,与佛无异。楞严经云:“十方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十方虚空尚在心内,何况极乐?故要深信念佛必成佛,极乐并不在我真心之外。宋朝赵子昂善画马,欲画一百零八种形态的马,已完成一百零七种,最后一种四脚朝天形,因没见过,老画不成,日思夜想,有一天午睡,夫人掀帐,唯见四脚朝天马,惊奔而出,被门槛拌倒,赵醒问原委,始知己画马想马,故变成马,骇极,从此,改画佛像。故要深信一切唯心,念佛想佛,现前当来,必得见佛。
七、信事理:理由事显,事得理彰,事理圆融,莫偏一边。信事者,实有西方极乐依正,在十万亿佛土外,最为清净庄严。信理者,深信十万亿佛国,无量事境,不出现前一念心外,心既包太虚,极乐能超太虚吗?故云,极乐就在现前一念心中,不在心外。
此理不须细讲,因非参禅,关于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不用细述。
除七种信外,还有更重要的须深信娑婆实苦,极乐实乐,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才可往生。具此坚信,方堪谈愿,信心若无,即是虚愿,不能成就,所以,净土三资粮,以信为首。
乙二、特劝应求往生以发愿 分三
释迦世尊既详陈依正以启信,继劝众生当发愿求生,蕅益大师云:“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能不能往生西方,全看有深信切愿否。“愿”是希望,也是修行的目标,诸佛菩萨初发菩提心,都要发四宏誓愿,愿断烦恼、度众生、学法门、成佛道。修学净土,须明宗旨,摆定指南针,确指西方,才能往生。譬如学佛者多,知这里讲经的也不少,邀闻法说没空,眼睁着没空,待两脚一伸,没空也有空了,无心听故不愿来。同样的,信有西方,却不愿去,怎能成就!文分三段:丙一、往生皆得不退,丙二、补处上士莫测,丙三、正劝发愿往生。
丙一、往生皆得不退
凡生者皆得不退转果位。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十方世界众生,依念佛法门修行,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者,都得不退转。
“众生”新译曰有情,旧译为众生,有三义:一、众缘和合而生—如人须寿、暖、识方生。新译家认为范围太广,植物、矿物也不离众缘和合,故译作“有情”,有情识、有灵性,专指动物言,理较显明,但隋唐时,佛教盛行,称众生早已习惯,新译有情,并不普及。其实,除众缘和合而生外,另二义可作有灵性众生的解释,即二,众多生处—三界六道是众生受生之处,受生地方多,故名众生。植物须靠种子传播,且有土壤地域限制,并无众多生处。三、众多生死—凡夫无始劫来,轮回不息,经典比喻说,历劫生死所聚积的白骨,较王舍城毗富罗山高,亲友生离死别所流的眼泪,多过四大海水,显示众生的“众多生死”,今生若不念佛往生,解脱无期!而植物等并无众多生死,所以,译“众生”并无不妥。
“阿鞞跋致”或作“阿惟越致”,梵音轻重之别,此云不退转,有三义:一、位不退—预入圣流,不退凡夫地。往生已入圣人流类,不再退为凡夫。二、行不退—恒常度生,不堕二乘地。皆大乘根性,修菩萨行,不堕自了汉。三、念不退—念念流入萨婆若海。梵语萨婆若,此云“一切种智”,佛之果海。念念趣入佛果,必定成就。
三不退,约娑婆论,天台化法四教说:藏教初果,断见惑八十八使,预入圣人之流。通教则见地(见真谛理故),别教初住,圆教初信,都是断见惑的菩萨,皆属位不退。“行不退”藏教位止阿罗汉,故无行不退。通教菩萨地,别教十回向位,圆教十信位,断见思尘沙惑,伏无明,是行不退。“念不退”,通教前无此位,只约别圆二教论,别初地,圆初住,分破无明,分证法身,不须假借助缘修行,能依真如自性,任运而修,念念流入萨婆若海,如顺水行舟,一帆风顺。
往生者,起码得位不退,断见惑,为初果圣人,不堕凡夫,渐修依次可证行不退、念不退。
又有三不退义:一、大乘不退—修大乘法,行菩萨道,决不退转。二、已得不退—已得之阶位、果位,决不退失。三、未得不退—未得的必定能得。如往生得位不退,预入圣流,决不退失,是“已得不退”,渐渐修行,能得行不退、念不退,便是“未得不退”。
云何生极乐即得不退转呢?智者大师净土十疑论,说有五种原因:一、常得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护念加持,沐于弥陀大愿海中,道业增进故不退失。二、佛光常照故不退转。弥陀充照十方,况极乐本土。三、水鸟树林,风吹乐响,皆演法音,悠游法海,故不退转。四、诸上善人以为良友,环境纯善,无恶缘境,自然进道。五、生彼国已,寿与佛齐,无量寿故,一生成办,故不退转。
这么好的地方不想去,岂不愚痴!
丙二、补处上士莫测
一生补处菩萨,多得没法测数。
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往生得不退转中,许多都是一生补处的菩萨。“一生补处”,尽此一生,候补佛处,修行成佛,如弥勒菩萨。一生补处菩萨,数量多到不可思议,非世间数字可譬喻或表达。“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只可以说是无量无边的无数,这是华严经十大数之一,惟大菩萨知,凡夫二乘不知。也可以说,往生者个个都是补处菩萨,时间早晚而已。
或问:个个都是一生补处,极乐世界只一佛,往何处成佛呢?不须烦恼,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皆可示现成佛,教化众生。
丙三、正劝发愿往生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此土修行,如世尊尚须三大阿僧祇劫,况吾辈凡夫;彼土一生成就,至为殊胜,无与伦比,所以,释迦牟尼佛劝导大家,凡闻上说,明其理者,应当发愿,求生弥陀佛国。注意“应当”二字,无条件,直下承当,不待未来,马上发愿。闻理即发,没丝毫犹豫。
“所以者何”?世尊自己征问,劝大家发愿的原因何在呢?
“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因为一往生就能和一生补处及不退转菩萨,共聚一堂的缘故。
声闻、初生者称“善人”,补处菩萨“上善人”,属上士,差佛一阶位而已。补处上士多,故言“诸上善人”,跟诸上善人共处,听经修行。古德云:观音势至,把臂共行,海会大众,以为胜友,今生不生,更待何时?
二千多字经文中,佛三劝往生,这是第一回。如何发愿呢?弥陀要解云:“念念厌离娑婆,念念欣求极乐”。欣、厌二字是开启愿心的关键,要深会“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而速求出离。古德云:“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切不生极乐”,须舍万缘,力求往生。如游子思乡,将娑婆视作旅栈,日日盼归期。龙华教虽是附佛法外道,部份偈颂颇能警策人心,如“引开大路透西方,西方本是我家乡;家乡望子回心转,转见初生一老娘”。释迦世尊开引了一条宽坦大道,指示我们西方极乐世界,才是真正的故乡,阿弥陀佛如慈母,望子心切,期待团圆日。又云:“稽首西方无量寿,遥垂金臂接娑婆;众生度尽方回手,几个知恩出爱河!”顶礼西方阿弥陀佛,佛垂金臂,为接引娑婆群生,因此,欲辨佛像,看手即知,弥陀不论坐、立,皆只手垂下,手心向外,作接引状,众生度尽,方收手休息;火宅内的众生,有几个感念弥陀大恩,切愿求生呢?自我观照,发心否?舍离否?日据时代,台中旧大觉寺附近,有个小布教所,晚上不锁门,供奉弥陀圣像。有位老婆婆,每天清早约四点左右来拜佛,且大声求佛说:“佛啊!这世间太苦了,快来度我!”天天如此,吵得佛龛下的年轻人睡不了觉,“有钱难买天光觉”,既然要佛度你,明天试试看。翌晨,趁彼大声祈求时,青年压低嗓音说:“好!你这样虔诚,我明天度你!”吓得老人家讲不出话,一溜烟跑走了,从此,再也不敢来,怕佛真的度她,年轻人安稳的睡到日上三竿才起床。这个办法挺好,可见世上有口无心者太多,或许我们就是,所以,念佛者多,往生者少,非佛不灵,众生不舍故,念子念孙念家产,怎能往生!
念佛人要存一种观念,就是时刻做好往生准备,不管无常何时来,今日佛迎,今日便走,若缘未尽,多活一天,多念一天佛,多待一年,多念一年佛,十年百年无妨,使修行功夫更臻纯熟,将来往生,花开见佛。
念佛人要深信因果,随顺因缘,所谓“娑婆缘尽,净土莲开”,不留恋,不勉强,早晚课念“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发愿文时,要至诚恳切,依文发愿,若有口无心,不得利益。
乙三、正示执持名号以立行 分二
正开示修行方法,即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分三段:丙一、简余善不生,丙二、示正修法门,丙三、重结劝发愿。
丙一、简余善不生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劝愿后,望众生力行求生净土。欲生极乐,要多善根、多福德,少善根、福德因缘,不能往生。
关于“少善根福德因缘”,古德有多种解释,莲池大师弥陀疏钞云:发声闻心,不发菩提心,只求自了是“少善根”;专持名号,回向无上菩提,求成佛道,自利利他,为“多善根”。修福所成功德,谓“福德”。修人天有漏福报,不能超三界,是“少福德”;专持名号,众善奉行,万善庄严净土为“多福德”。善根是亲“因”,是根本,福德为助“缘”,谓之“因缘”。
蕅祖要解:菩提正道,名善根,即亲因,种种助道,施戒禅等,名福德,即助缘。意思是除了专念佛号外,须发菩提心,即是“多善根”,修六度万行,是“多福德”。求生彼国,菩提心为要,因是大乘善根界,若为己身求安乐,不得往生。
省庵大师云:发菩提心“多善根”,专持圣号“多福德”。诸祖师对“少善根福德”的说法,虽略有不同,但总不出发菩提心,专念名号,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始能往生。
丙二、示正修法门 分二
丁一、正明持名念佛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闻净土法门,深信切愿念佛者,不论智愚贵贱老少,都是具善根福德的“善男子善女人”。
“闻说阿弥陀佛”,听到阿弥陀佛名号,及依正庄严,发愿往生,实非常人。华严经言:“宁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不受无量乐,而不闻佛名,所以于往昔,无数劫受苦,轮转三界中,不闻佛名故。”因为没听到佛名号、没修念佛法门,才轮回生死。情愿受地狱苦,得闻佛名字,不愿受无量乐,而不闻佛名,显闻佛名不易,若没善根,纵闻也不肯发心。无量寿经说:若众生得闻圣号,慈心欢喜,感动流泪,赞叹踊跃者,即是多生与佛结缘,有深厚善根,专修必成。
闻佛功德胜号,一心专念,便是“执持”。先说念佛方法,再谈定期修行。念佛的方法,平常说有四种:
一、实相念佛—蕅益大师在楞严经文句中,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念自性佛,直接体悟本具之诸法实相,便是实相念佛,可通一切法门。也就是禅宗之本来面目。观经“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也属之,观己和弥陀无二无别,即是实相念佛。
二、观想念佛—出自观无量寿经,十六观门中,十二种属观想念佛,观想极乐依正庄严。
三、观像念佛—也出自观经,乃观想念佛的前方便,因未亲见弥陀,欲观困难,先仔细瞻仰庄严圣像后,闭眼想佛,做到工夫纯熟,张眼合眼,佛如在前,再观想念佛。观想不易,二祖善导大师说:“凡夫心粗境细,观想难成”。经言弥陀有八万四千相,相有八万四千好等,不曾见过,观从何起?所以,导公作观经四帖疏,完全劝人持名念佛。
四、持名念佛—闻说阿弥陀佛之功德名号,便执受在怀,念念不忘。末法众生,以持名念佛最为应机,本经倡导持名念佛,仗佛威神,达往生目的。
先明通途念佛法。佛人人会念,但要怎么念才如理如法,须作研究。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音那谟,皈敬、皈命意。苦海无边,唯弥陀是我皈依处,仗彼大愿船,度我往西方,故至诚皈命顶礼。个人修行,先念数声六字佛名,表恭敬接引导师,再转四字,较易纯熟。
念佛须从心起、口出、耳入,句句字字分明,如是轮转不息,若有口无心,不得利益,憨山大师说:“口念弥陀心散乱,喉咙喊破也徒然”。念佛方法有出声念,或大声念、小声念、金刚持、默念等,行者须善调适。
经云:“大声念见大佛,小声念见小佛”,虽是方便语,也有其道理,大声念易伏妄想,故应出声念佛。数十年前,遇一老伯,体健声宏,好说故事,每天提壶茶,聚些老朋友,讲三国、论水浒,乐此不疲。我劝其念佛,并稍释净土依正,老人回家后,信受奉行,日夜“喊”佛,吵得家人不能安宁,儿女说:“爸爸,念小声点,让我们睡一下。”他答:“阿弥陀佛距此十万亿佛土,不大声听不到,岂非白念!”三天后,声音沙哑,怪我害他,彼不知“人间私语,天闻若雷”,况佛具大神通,何须大声方闻。
大众共修,应和法器,能和则大声,不和则小声,用耳倾听,以不扰众为要,否则,一人不和,大众烦恼。忆二十几岁时,狮山每年二月,都共修打七,来自各方的在家弟子不少,有一天,来了一位七十多岁的老阿伯,声音宏亮,和不上板眼,又怪腔怪调,惹得大家只想笑而没法子念下去,我偷偷劝他,却不理不睬,依然故我。那支香,我当维那,非常辛苦,声都哑了,因你念阿,彼念陀,你念佛,他念南,弄得大家起烦恼。法器是大众共修快慢的标准,为使音声整齐庄严,故敲法器,当和之。
个人自修,须视环境,不能大声,则小声,不能小声,则学密宗持咒的方式“金刚持”,嘴唇动,声音自己听得到,不影响他人,此法持久不倦,很适合个人修行。“默念”虽没出声,但耳根要有声相,否则,不算数。默念工夫纯熟,受益甚大,行、住、坐、卧,均可念佛。厕所等不净处或睡眠时,不宜出声,以免对佛不敬。睡时,宜右胁而卧,心中默转四字,免致伤气,用此法,可对治失眠。
念佛须有定课,不可欢喜便多念,懈怠就少念,那是露水道心,不易见效。念佛或修任何法门,都该发恒远心,以最忙时为准,定好功课,个人功课或:
一、定数念—每天或百、千、万,乃至昼夜弥陀十万声,用念珠计数。念珠是计数用的,不是装饰品或避邪的,念佛才能避邪,不念佛满肚子邪,纵琥珀等再名贵的也避不了邪。莫被推销者迷惑,要念佛,草菩提珠也能避邪,不须花几万块买,念珠太名贵,心老系在念珠上,怕遗失,反自寻烦恼。
现代人流行戴念珠,而不知念佛,不过,戴念珠总比戴其他装饰品好,奇怪的是,清朝作官的都戴,官越大,珠越长越名贵。佛子须知,念珠目的为计数,一百零八颗表断百八烦恼;八万四千烦恼,综合言之,不出百八。实际计数,以一百为准。
既定下数目,如每天念三千声,再忙都得把功课作完才休息,以数目字为标准。
二、定时念—以时间为准,如晨起漱洗毕,念半小时,晚上临睡前念半小时,不计数,在固定时间内,专心念佛。
计数或计时无妨,随己喜好而定。
功课刚开始莫贪多,定课做完,有空则多念,只可慢慢增加,不可减少。好像吃饭,须定时定量,不可三餐作一餐吃,也不可一餐不吃,多吃胃出毛病,不吃没有体力。念佛也一样,有人说,今天忙,明天补念,吃饭能补吃吗?不可能,所以,修行如吃饭,人以三餐资养色身,以修行资养法身慧命,定课外则随分念佛,如正餐外的点心,只是比喻,并非完全相同。
大众共修,除早晚课外,或礼拜、读诵,定下功课,至少尽这一生,恒常不辍,方不浪掷光阴,莫贪多,贪多嚼不烂,十学九不成,欲速反慢,须由少渐多才正确。
念佛人要学习“随境念”,火车声、脚步声、闹钟声等,凡声响,皆可自我配合,当成木鱼声念佛,随境转化,不随境转,久之,即将娑婆转成极乐,便是人间净土。
往生传载:一屠夫,承祖业杀猪卖肉,妻子学佛,善用权巧,在肉摊边系一铃铛,线牵屋内,约好铃响便念佛,因此,养成闻铃念佛的习惯,死后,因杀业堕地狱,临受刑时,刑具相碰,如铃响,阿弥陀佛脱口而出,顿除地狱苦,超生善趣,所以,平常要养成随境念佛的好习性。
唐?飞锡大师着念佛三昧宝王论说:常人数珠念佛,我以呼吸作念珠,随呼吸念,谓“随息念”。人不能没呼吸,如呼出时念“阿弥”,吸入则“陀佛”,或吸时“阿弥”,出时“陀佛”,默念习惯,临终大有受用。计数念,临终诸根闇钝,手若不能持珠,恐生遗憾,随息则无畏。但只适用坐、卧,走路时,因脚步快慢,不易配合,且易伤气,故莫用。
妄想多,加计数,谓“数息念佛”,只宜默念四字,从一数到十,数入不数出,数出不数入,如吸入念阿弥陀佛,出数一,或出息念佛,吸数数,仅可一到十,不可超过,宜默念不宜出声,念佛兼计数,没空打妄想。
一般人或许连妄想都不懂,如老禅师度一小沙弥,学师打坐,忽然笑个不停,师喝斥:“修行不修行,打啥妄想!”小沙弥委曲说:“师父!我没打妄想!”“没打妄想笑什么?”“我只想到未入寺前,家里猫偷吃猪油,头伸入油瓮中,瓮肚大口小,人来猫惊,竟顶着瓮逃,想到就好笑!”“这就是妄想,还说没打妄想!”许多人念佛便是这种情况,初学未熟,不易妄想,念久滑嘴,口念心非,徒劳无功!
睡前随息念佛,自然入睡,不会失眠。行者要善用环境,八万四千法门中,唯此法门,行住坐卧皆宜,既修行又治病,一举数得,何乐不为?
静时能念后,要训练动亦能念。清朝冬瓜和尚,喜食冬瓜,人称冬瓜和尚,失真名。自住茅篷,古如终南山,居茅篷者多,有二、三百间,彼此相距不远,可互相照顾。和尚晚年,不知何故,欢喜逛街,朝出暮还,年底,老同参来访,告诉老友,将于正月十五往生西方,请来助念。老朋友表面答应,心中存疑,整天逛街,怎能往生?元宵节,依旧上街,人来助念,却不见踪影,恰好那天,冬瓜和尚提早回家,见友甚喜,问:有何贵事?答:送往生。始恍然,马上沐浴礼佛,端坐念佛,临终前留偈云:“终日走街坊,心中念佛忙;世人皆不识,别有一天堂。”主要是前两句,走街坊,目的为磨练动中念佛,不受境转。所以,念佛人应训练自己动、静、顺、逆皆不忘弥陀圣号。好朋友久不相见,突然出现,一高兴,弥陀回西天了;碰到逆境,像遇到毒蛇,我的妈呀!丢了阿弥陀佛,所以,训练须在平时,纵受打骂也不离之。狮山有位老修行悟宗师,五、六十岁,我在山上不曾见彼发过脾气,有一人与其无缘,老喜欢骂他。某天,刚出斋堂又挨骂了,悟宗师边走边念佛,骂者随后,他捂着耳朵,依然念佛,进了寮房,则大声念佛,骂越大声,他躲在棉被内,还是念佛,筊没两个不响,那人骂久没趣,只好休兵。其实,他越骂,悟宗师的念佛工夫越好,这就是不被逆境转。
动静顺逆不碍念佛,大概醒时的工夫做得不错,进一步训练梦中也能念佛。明朝紫柏大师,学僧参访请开示,师问:“修何法门?”曰:“弟子愚钝,但念佛。”“念佛甚好,睡能念否?”“醒时能念,合眼便忘。”师喝曰:“合眼便忘,临终怎么往生?”因睡如小死,小死不会念,大死又怎能正念分明呢?睡时不会念佛,作梦很危险,曾闻普陀山了情和尚,在家时,常诵金刚经,一夜,无顶车载六美女,殷勤招呼,即同车至乡间屋舍,下车钻入小门,他殿后也想进去瞧瞧,金刚神拦曰:持金刚经者不许进!硬闯,金刚神情急,一杵打下,晕了过去,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全身冒冷汗,鼻隐约闻到猪屎味,害怕故不敢再睡。黎明,寻梦境,果见房屋,门不是门,而是排污水的小洞,从正门访屋主,始知是猪舍,问:“昨晚有事否?我见六女由此入。”答:“昨夜生了七只小猪,六雌一雄,公的生下来就摔死了!”请引见,骇极!若非金刚神,早成小猪仔了,因此,看破放下,到普陀山求出家,并说原委,剃度师由是因缘,取名了情。
大家作梦要小心,有人一睡不醒,亲友认为很好,若像了情,随梦而去,可不好了!古德云:“一盏孤灯照夜台,上床脱却袜和鞋;识神渺渺随梦去,未知明朝来不来!”所以,紫柏大师说,梦中能念佛,往生才有把握!
以上所说,由浅而深,循序渐进,从减少妄想,再静中念、动中念、顺逆境念、醒能念、睡亦能念,梦中能念,可谓工夫熟矣!往生决无问题!莫以为弥陀易念,我念了几十年,作梦不会念,有时吓到也不会念,故要认真修习。上是通途念法。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乱。”这段经文分三,一、说明当称念佛名之胜境“闻说阿弥陀佛”。二、明念佛方法“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二句。三、确定念期,即克期取证“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
平素早晚课外,杂务不少,不能专修,须另安排时间,放下万缘精进,希望在所定日期中,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
“若”不一定,假设之词。为何不说六日、八日,而说七日呢?因世事许多以七日为限,如:印人食酥油冶病,七日排净,病方痊愈。国人亲属以七世为亲,所谓“九玄七祖”,七世或七代之外较生疏。又识神投胎,住母胎中,也以七日一变为期,从入胎到出胎,共三十八个七日。印度有七步蛇,能追人,被咬,顶多走七步便死,显时间短促。人死作七,也是七日为期,中阴身七日一变故。顺世间法,本经亦以七为定期,但有利钝之别,利根者,一日即得一心,钝根须七日方得,中根或二、三、四、五、六日不等,或一七日不得,须二七、三七,乃至七七四十九日才得,总之,“七”日一期,几个七得一心,并不一定。
不是每部经都说“七”,无量寿经以十日十夜为准,鼓音声王陀罗尼经也说念佛十昼夜,可见佛得往生。大集经云:七七四十九日,专称一佛名号,佛必现前。所以,大陆净宗道场,有连打七个七的。最长的是般舟三昧经,须九十天,专修常行三昧,可行可立,不准坐,更不许卧,很辛苦!此法传来,没几人修成功,唐朝道宣律师,修过两次,相当好,但因用功过度患内伤,四大天王护持,开药方治病始愈,即今之天王补心丹,治心脏衰弱。这是最长也最辛苦的,提供各位作参考。最短则一昼夜,观经甚至说,下品下生者,临终得善知识开导,称南无阿弥陀佛十声,亦得往生。
各经因机施教,期限不同,本经虽言七日,不须执着,视情形而定。今之佛七,据阿弥陀经七日专修而来,打七有其特殊含义,略说之:
凡夫众生具八识,第七末那是染污识,执第八阿赖耶识为我,有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四种根本烦恼,这就是众生轮回的主因。“打七”目的在打破第七识的我执,超出三界,此约唯识说打七义。随之流传下来,专念弥陀圣号,谓打念佛七,禅宗打禅七,专念观音菩萨是观音七,视其打七因缘而立名。
现在流行打佛七,多属结缘,让善男信女结净土法缘,若说专修,并不合格。专修人数不可多,免混杂,不易成就,最好依净宗十祖虞山普仁截流大师所著“念佛警策”一书中的方法,才是真正打七。他的规定很严,共修最多只十二人,分三班,一班四人,七昼夜佛号声不断,轮班念佛,若甲班在中间念,乙班在右旁预备。丙班在左边休息,有事去办,办好归位静听,并非自由活动。甲班休息,乙班念,丙班预备,如是轮流不息,一柱香约两小时,二十四小时没停,念两小时,四小时静听默念,睡眠极少,休息时间,若无法坐睡,可至隔壁小房间稍憩片刻,不可超过两小时。打七中,万缘放下,禁语,诸事不可打闲岔,饮食等事物,由护七人员负责。如是严格,七日方有所得。现在打七,形同法会,殿内念佛,殿外嘻笑,甚至像菜市场般吵杂,有些地方虽订规矩,因人多也无可奈何!真要打七,须如截流大师之严格,方有受用,所以,其道场成就者甚多。参加者,男众则全部男众,女众则全部女众,居士亦可参加,不可男女混杂。
打净七,人数莫多,民国四十年左右,曾参与好几个七,少则六人,多则十几人,皆志同道合者,如此下来,方有少许受用。现在则热闹非凡,人数上百上千,甚至超度、打斋,根本失去打七专修的意义,只能说是结缘,藉打七作法会。昔印祖灵岩山道场,年末必举行七个净七,入念佛场到圆满才可出来,纵生病也要坐在念佛堂里,规定严故成就多。台湾缺少专修地方,尤其受日本佛教影响,很多地方不易改进,关于打七仪轨,可阅相关书籍。
打七共修,声要整齐调和,音韵一致,不可高低不和,五音杂陈。法器也很重要,因恐二人敲法器,音不协调,故用地钟,较好掌握。
学法器须在平时,学好才上殿,不可马虎,入殿方学。声音当柔和适中,不可太重,重则刺耳,不能太轻,轻则不响,没有作用。“梵呗”令人闻之心净欢喜,不可杂乱无章。
民国四十年前后打净七,我当过几次维那,悦众须先协调,不会不许上场。丛林维那师,乃领众修行者,“悦众”,敲法器者,须受维那领导,法器敲得好,大家念得欢喜,安心办道,故名“悦众”。乱敲是烦众、乱众,不但无功,反而有罪。敲法器不简单,现代小寺庙要求不严,若在大丛林,须学好法器,领到悦众职事方许,非悦众摸不到法器。
念佛是长期、是终生的。打七主在得一心不乱,用一心去念,念到一心。欲得一心,须放下万缘,用一心不乱来念佛,从心起,从口出,由耳入,念念相应,相续不断,才能得到真实利益,不论打七或自修都一样。
有人问,很多地方都在打七,为何我们不办呢?老实说,条件不够,因缘不具足,我自己因身体眼睛关系,无法领众共修,要找个好维那、好悦众不容易,目的是打七,不是法会,既然因缘欠缺,各自修行便可,打七固好,不须强求。
名曰打七,却较平常忙碌,煮正餐、备点心,住众没空,却是别人在念,昔狮山打七,我是小沙弥,当小茶房,要招待客人,准备毛巾拖鞋、洗脸水,弄得连睡觉时间都泡汤,这种打七,没多大作用,不如自己精进念佛。
虽是结缘七,让大家跟净土结缘也不错,总比其他方式好,欲得一心,则不容易!
关于一心不乱,还有事一心、理一心等较深道理,要研究可参阅弥陀要解及疏钞,事一心主要念到能伏烦恼种子,令不起现行,虽未断惑,精神已和弥陀打成一片,才能正念分明。理一心已断惑,并不简单。
丁二、临终接引胜益
明念佛所得利益,即正念往生,西方三圣于临命终时,现前接引。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其人”指一日至七日,专修念佛,得一心不乱者。
“临命终时”,生命将终时。人有生必有死,上至帝王,下至贩夫走卒,无一幸免。但因业报不同,寿有长短,如虚云老和尚一百二十岁,也有年纪轻轻便走的,故云:“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念佛得一心者,临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接引。“圣众”,观音、势至、罗汉、声闻等清净海众,只要得不退转,和我们有缘的,都会现前接引。初祖慧远大师临命终时,除见佛菩萨外,亦见其师兄慧持、慧永来接,可见初往生得不退转,莲华已开,也能随佛来迎。接引情形,详阅观经九品往生章。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四大归元时,因正念分明,佛来接引,舍报安详,所以“心不颠倒”。心不颠倒与一心不乱相应,念佛得一心故不颠倒,对世间不起丝毫贪着,“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见佛现前,欣喜随生,马上到极乐世界,如脱敝衣,不经中阴。
显如是因,如是果,念佛人心不颠倒,佛必现前,决定往生无疑。
一般人临终,约有三个阶段:第一刹那,舍本有(即肉体),呼吸将停。人命终舍报,时间长短不一,约最短刹那言。第二刹那,落闷绝无心位,如今之休克,昏迷不醒人事,时间也有长短,障重则长,障轻则短。第三刹那,中阴身现前,转入中阴,又名中有身。后身未生,前身已舍,识神(俗云灵魂)当有所托,昏迷醒来,已离本有身体,转入中阴了。俗谓“生不认魂,死不认尸”,不认尸也不一定,有的犹见己身,视各人而定。入中阴,随个人业力,最迟四十九天转生。
念佛得生,即至七宝池,莲花化生,不经中阴,不落闷绝无心位,若上品上生,则花开见佛,详见观经。若没修行,临终八苦交煎,所造诸业,如看电影,历历在前。转生也有三种状况:一、随业—业力强者,先牵引受生,如树木偏西,大风一吹,倒向西边,这种十占八九。二、随习—随平常习惯转生。三、随念—临终最后一念。佛世,阿耆达王,善修福,临终因侍者挥扇赶苍蝇,不小心打在王脸上,痛起嗔心,故堕蛇身。观其一生所作,生天无疑,却因最后一念,落恶道中,实在可惜!
人将命终,痛苦不堪,莫移动,随其自由,齐声念佛,音须和谐,用引磬,莫用小木鱼,声尖锐,恐增其烦恼,引磬声亦莫太刺耳,若精神尚可,开示几句,勉正念往生,否则,念佛就好。最好追顶念,一句接一句,不缓不急,不须音律。平常要感化六亲眷属,若有一人未化,也会障碍往生。狮山一老人,中年出家,俗有儿女,女嫁远方,没叮咛到,大众助念时,见其脸色红润,唇动跟着念佛,岂料女儿赶来,大叫“妈呀!”这一叫,助念功德全部泡汤,老人脸色大变,睁开眼再闭上,便呜呼哀哉了!回向偈:“愿我临终无障碍”,排除障碍须在平时,否则,前功尽弃,异常可惜!有此经验后,凡老人有病,先通知其家属探视,临终不通知,待助念后再说,这种做法,不免令人见怪,但为亡者着想,只好如此。
临终要万缘放下,否则,虽念佛也不得往生。我常提过,有个老人,信仰三宝,很顾家,临终助念,要走不走的,偶还嘟哝几句,儿子轻声问:“妈!你到底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竟答说:“我屋顶......晒的.......咸菜干.......不知.......收了没?”真令人啼笑皆非!这是事实,不方便说出姓名,这种情况太严重了,临将要走,还记挂咸菜干,难道要带去极乐世界吗?故对世事要看破、放下,才会自在!学弘一大师,早写好遗嘱,无常到,撒手便归!放不下,佛纵念得如铜墙铁壁,也不能往生。
助念,须亡者家属欢喜要求才去,若仅亡者信佛,眷属不喜,不宜助念,且要具备两个条件:一、全家素食,不可杀生。杀生和众生结冤仇,是最大障碍。二、家人一起念佛,至诚恳切为亡者求往生。若家属不念,把助念当成赶经忏的,甚至喝茶打牌、聊天,自己人都不肯助之,又何劳他人费神?
助念很好,助人往生,如助人成佛,但要有原则,不可作人情,方得利益。
八小时后才可移动,也有说十二小时的,一般八小时,身便冷透,慢些或须十二小时。世人不知,都在关键时刻,洗澡更衣,翻来覆去,不死都被弄死。其实,换衣服毫无用处,万般随业,若善业力强,没穿衣服,一样可以穿到好衣服,故莫执着。国人还有个不好的风俗,认为死在床上,会扛床铺,纯属无稽,实是儿孙害怕,若死在床,房间没人敢睡,所以,要移到客厅。
虽说“顶圣眼生天,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以身体最后冷却处,为转生处,这种讲法未必正确,也不用测试,免增其苦,认真助念即可。
助念后欲更衣,若四肢僵硬,用毛巾热敷手脚关节,使四肢柔软,便于屈伸,我待狮山二十年,狮山老人多,每年至少送走三、四个,可说经验丰富。
现代人最好提倡火葬,七日后才火化,大敛须二十四小时后,日据时代,没经一对时就埋,是犯法行为。
关于临终事,可参阅印光大师的临终三大要、弘一大师人生之最后及饬终津梁、饬终须知等,并近代居士所写的人生最后的一件大事。
今人提倡捐赠器官,认为行菩萨道,何乐而不为,立意虽好,可惜自己只是名字菩萨,仍属凡夫,我执未除,临终痛苦,纵使呼吸停止,也未必真死,有人断气七日又还魂的。去年(七十九年)九月十一日,有位修女写文章,谓七月十三日荣总一个经卫生署发证明,准许其判断脑死的脑神经科医生,笔名黑龙,登文章,说某夜值班,接加护病房电话,言一少女车祸,家属同意捐赠器官,请其判断是否脑死,以便移植。搭电梯时,见同乘少女,貌美对他微笑,到加护病房,判定脑死后,掀开白布,不禁愕然,因亡者正是电梯中微笑的少女,后悔懊恼,因而用笔名发表,记述此事,相当自责,认为自己不是阎王,那有资格判人死亡!修女据此为文,反对以脑死作死亡之判决,这位修女或已六十多岁了,谈到自己有二、三次开刀休克的经验,当时,大家都以为她死了,但自己清清楚楚,听到众人谈话,能分辨男女声,感觉打针很痛,所以,她说:那位少女是灵魂出窍,去要求医生,莫判脑死,让她还有活命的机会。因此呼吁医者莫轻判,以免误了人命!
站在医学立场,捐赠器官,为保持器官活力,血未凝固就要移植,时间紧迫,其中又以车祸者的器官移植,最受欢迎,成功率较高故。碰到车祸者,到底是抢救人命重要,还是移植重要?不会因此而葬送人命吗?所以,捐赠器官非小事,宜谨慎考虑!
捐器官,谓行菩萨道,说此话者,对佛法及众生心,都不甚了解。菩萨道是活着,健康时行,不是死了才用尸体行菩萨道。舍头目髓脑等内财施,乃不退转菩萨的工夫,最少要断见惑证初果,无我相才行,凡夫稍受伤就忍受不了,况临终八苦交煎,刀割身体,岂有不苦之理!
又说:人死后,第六意识不起现行,只余第八识,第八识为无记性,没苦乐感受,此说不正确,讲这话的人,应死一次,体验一下死后状况再说。古来大德著作及自杀后的真相一书上载,许多人死后,尤其横死者,都会再回到肉体,第六意识也起现行,有痛苦感觉。
还有人说仗愿力便不苦,不见得!器官要在二、三小时内植入,血凝则无用,且凡夫今天发的愿,明天就可推翻,况临终众苦逼迫,愿力早忘了。我曾说过,真正发心,健康时就捐赠,如两眼健明,想行菩萨道,可捐一眼,不必待死后方捐!有一种内财施,凡体健者皆可为,即捐血,不痛又助人,否则,是不退转菩萨境界。所以,我非常反对脑死的说法,愿诸众生离苦得乐,舍一救一皆不应该。
临终事,蕅益大师藉七个问答加以说明:一、临终佛现,宁保非魔?因有佛必有魔,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若工夫好,也会“道高一丈,魔高一尺”,临终佛现,是真是假?恐魔来扰乱耶?答:修禅或修他法者,不期见佛,而佛忽现恐遭魔事,临终非致魔时,扰乱是在平时,不须忧虑;且修行人,日常用功,魔或佛,当能分辨,若念佛佛现,心欢喜清凉,不浮躁,便是佛境,魔境则躁动不安,有过度兴奋感。若明教理,尤其对楞严经五十阴魔了解,便不迷惑。平时见佛,喜四处张扬,纵非魔境,亦成魔境。初祖远公大师,三睹圣境,秘而不宣,真正行者,不轻易显露。倘知诸法如幻如化,“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道理,纵魔在前,又奈我何!况临终非魔扰乱时,不须怖畏!
二、七日得一心不乱,是平时或临终?答:平时念佛就得一心,非临终。
三、七日得一心,若再起惑造业,能往生吗?答:果得一心之人,更无起惑造业之事。凭此句即知,得一心不乱,起码伏惑,如石压草,念佛道力能伏烦恼,不再起现行,是否得一心,自己可审察。若断见惑或思惑,至少初果圣人,已出三界。虽平常未得一心,仍起惑造业,临终若正念分明,佛境现前,亦可往生。
四、无量寿经云,十念得生,唐飞锡大师念佛三昧宝王论云,一念也得往生,是平时或临终?答:十念通二时,即平常十念与临终十念。宋遵式大师(慈云忏主)为忙碌者倡十念法,晨起漱洗毕,对佛像,无像则合掌向西,念十口气。深吸一口气后,尽这口气念,称四字佛号,不论多寡,以气长短为主,最多只能念十口气,念完回向。晚上临睡前也如此,谓之“十念法”。忙者从发心开始,到临终为止,恒持十念法,亦得往生。
十念法容易定心,大家可修学,晨起先十念,再作其他功课,效果不错。观经言:下品下生者,平素不知念佛,临终遇善知识开导,十称佛名,也得往生。
念佛三昧宝王论云:莫说十念,临终至诚一念,亦得生。其实,临终一念,并不简单,我曾亲见八十多岁老人,一生念佛,临终前,神识清楚,大家为之助念,一再赶大家“出去!不要吵我!”因耳根已乱,佛声成了吵闹声,故不喜闻。诸位莫以为临终十念或一念很容易,若无修行,临终难遇善知识。
五、十念一念并得生,何必平日辛苦,专修七天呢?答:倘无平时七日工夫,安有临终十念、一念!纵下品下生,五逆十恶者,必是宿世善因成熟,方感临终得遇善友,闻即信愿,若非宿因,遇也不受,此事万万中无一,岂可侥幸!
我初出家,亲闻师教徒念佛,弟子认为念佛岂不简单,十念得生,何须平时,回说:“念佛很容易,我临终前,念他一个月,不要老催我!”师无奈。没多久,病了,我和其师前去医院探视,又劝彼,趁此时机,赶快念佛。病人哭着说:“我......连.......佛字.......都想不.......出来了......怎会念!”会大哭却不会念佛,说好念一个月的,竟连佛字也想不起来,足见念佛不易啊!工夫不纯熟,紧要关头,根本使不上力,像这位病人,清清楚楚的,话会说也会哭,就是不会念佛,故莫视易而因循,太危险了!
六、临终猛切,能除多罪,平时至心称名,能除罪否?答:如日出,群闇消,称洪名,万罪灭。寻常念佛,一样灭罪。观经云:“至诚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七、散心持名,亦除罪否?答:名号功德不可思议,那有不除罪之理!但散心持名,顶多种种善根,往生困难,因悠悠漫漫,难敌无始积罪故。当知积罪若有体相,尽虚空不能容受,虽百年昼夜弥陀十万声,一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然所灭罪如爪上泥,未灭罪如大地土。故当专一精进。
佛言“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大庄严论载:佛世,一老人至给孤独园求出家,佛不在,由舍利弗等上首弟子作主。佛曾交待,满七十岁者,不可度其出家,除非善根深厚,能证果。老人已八十多岁了,舍利弗用神通观察,彼八万劫来,未种丝毫善根,条件不合,劝返家,老者不肯,转求他人,五百阿罗汉皆摇头,伤心痛哭,适佛回来,满彼愿,七日后即证果。弟子们疑惑,舍利弗请问,佛答:汝等只知八万劫事,老人曾于八万劫外(即无量劫前),某一生为樵夫,上山砍柴遇猛虎,无路可逃,爬上一棵小树,虎撼树不止,危急之际,忆曾遇僧,告知念佛功德,大喊“南无佛!”故免虎难。从此,经八万劫,未曾再种,仅凭一句南无佛,今生缘熟,出家证果,可见念佛功德不可思议!
善心念佛,当生没往生,将来必得生,因已种下日后得度因缘,善心人士,四处悬挂佛菩萨名号,目的在此。
不管用任何心态念佛,皆种善根,如栴檀佛像,见者欢喜,小心触摸,手香又清凉,恶人见之捶打,虽痛犹香,纵有罪过,依然种善根,仍会得度。民国四十一年,侍慈航老法师到南部弘法,律航法师同行,律老是净宗行者,上火车便大声念佛,乘客皆行注目礼,我初出家,劝他小声点,他大声说:“没关系!我给他们种善根嘛,阿弥陀佛!”意在种善根,不管听者欢喜或生气。
丙三、重结劝发愿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世尊再叫当机,要大家注意。“我见是利”,我释迦亲见念佛得往生的殊胜利益,才说以上的话,若有众生,闻是胜益,应当发愿,求生弥陀净土。
三番劝愿,这是第二番。“应当发愿”乃世尊苦口婆心的叮咛交待,不可忘记!
“我见”,佛眼亲见,彻底明了。“是利”临终圣众接引、横超三界,圆证四土,并临终人心不颠倒,永脱轮回,直至不退转之大利。
往生净土,非为享受,如出国留学,因娑婆修行难成,极乐环境殊胜,修学容易,为能早日自行化他,故愿求生。宋慈云忏主将两土修行之难易,列十点,作比较:
一、此土有不常值佛之苦,彼土有华开见佛,常得亲近之乐。初学菩萨如弱鸟,仅可缠枝,不能离佛,但此土遇佛甚难,以应身佛言,世尊已入灭二千多年,约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弥勒才下生,龙华三会度众,中间无佛,亲近困难。往生西方,花开见佛,亲见弥陀,常得亲近之乐。
二、此土有不闻说法之苦,彼土有水鸟树林皆宣妙法之乐。娑婆闻法难,虽有人讲,但八万四千法门,讲者知见不同,各说各话,无所适从,要找一个正知正见,老实说法的不容易,彼土不仅佛菩萨,连风吹鸟鸣,水流树动皆演妙法,二六时中,法喜充满。
三、此土有恶友牵缠之苦,彼土有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之乐。恶友牵扯,阻扰修行,处处妨碍,不易成就,极乐诸上善人,共聚共勉,共熏习,故易成就。
四、此土有群魔恼乱之苦,彼土有诸佛护念,远离魔事之乐。娑婆魔事重重,常说有烦恼魔、五阴魔、天魔、死魔等,不用功则无事,一发心问题就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彼土不只极乐圣众,连十方佛都护念,永离魔事,无魔障。
五、此土有轮回不息之苦,彼土有横截生死,永脱轮回之乐。娑婆转马腹入驴胎,六道轮回不暂停,道业无从相续;得往生,截断生死,横出三界,华虽未开,不再堕为凡夫。
六、此土有难免三途之苦,彼土有恶道远离,名且不闻之乐。苦恼凡夫,不免恶业,纵享天福,福尽还堕,难免三途;彼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
七、此土有尘缘障道之苦,彼土有受用自然,不俟经营之乐。居娑婆,奔波衣食,落尘缘里,所谓“日求三餐,夜求一宿”,浪费百分之九十的体力与光阴,从朝至暮,修行时间占多少?还不是睁眼就柴、米、油、盐、酱、醋、茶,想闲也闲不得。过去有位穷秀才,年到了,没钱办年货,写诗慨叹:“柴米油盐酱醋茶,件件都在别人家;今日要闲闲不得,不如朝首看梅花。”多辛苦!现虽经济较好,却另有忧烦事,不得修行时。彼土衣食受用自然,下必亲自打点奔波,修行容易。
八、此土有寿命短促之苦,彼土有寿与佛同,更无限量之乐。纵有百年寿命,刹那即逝,记得少年骑竹马,如今化作白头翁,稍有所成,大限已到,遗憾而终。彼土与佛同称无量寿,当生便成就!
九、此土有修行退失之苦,彼土有入正定聚,永无退转之乐。娑婆修行,易退难进,古德云:“发心如初,成佛有余”,所谓:“学佛一年两年,佛在眼前,三年四年,佛在半天,五年六年,佛返西天。”学佛学成老油条,久了心中无佛,甚是可怕!我十几岁时,是个小经忏鬼,颇知因果,不敢马虎。有一回,拜梁皇,主忏以时间为准,时间到,还有三分之一没念完,便回向,我问:“没念完就结束,不怕佛见怪吗?”竟答:“我想佛祖没在那儿!”因彼心已无佛,佛早返西天了。修行百折千波,不退很难,大家回顾看看,学佛至今,道心如何?较之初心,相去多远?是否曾放弃,尔后再重拾呢?所以,娑婆众生是“不定聚”。聚,类也,属不定根性这一类。凡往生者,华虽未开,都是“正定聚”,十信满入十住位,皆大乘不退转菩萨。
十、此土有佛道难成之苦,彼土有一生行满,所作成办之乐。娑婆莫说成佛,断见惑也不易,所谓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况尚有思惑!彼土尽此一生,圆成道业,直至成佛!
极乐之乐是绝待乐,对苦言乐乃方便法,世尊冀众生知苦识乐,故一再劝导大家要切愿求生。“我见是利,故说此言”,临命终时,只要心不颠倒,正念分明,烦恼未断,一样能得解脱,如是胜缘,不肯修学,实在可惜!因此之故,我才无问自说地讲了这部阿弥陀经。“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若闻如上所说者,定要发愿,往生弥陀极乐净土,才不枉费此生。
甲三、流通分 分三
如是殊胜法门,当尽未来际流传,利济一切众生,理仍不出信、愿、行三资粮,文分三段:乙一、交引佛言劝信流通,乙二、得得证佛果劝愿流通,乙三、诸佛转赞劝行流通。乙一又分三:丙一、本师赞佛功德,丙二、诸佛劝信标题,丙三、征释经题名义。
乙一、交引佛言劝信流通 分三
丙一、本师赞佛功德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舍利弗,如“我”释迦,“今”在法会上,“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即正宗分所说之念佛法门的无量妙益,皆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所成就的。
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云:弥陀在彼土授手接引,释迦于此方发遣护持,净土之殊胜,诸佛之悲心,昭然可见,若不发心,辜负佛恩!
丙二、诸佛劝信标题 分六
诸佛劝我等当生信心,并标出本经题目。弥陀经有两种译本,除本译外,另有唐玄奘法师译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举十方佛共赞。此仅标六方,文似欠缺,义甚周全,因四维不出四方,故六方即表十方,相同文字多,只佛名有别,也有相似的。初说东方,解释较详,余若相同,则不重述。
丁一、东方
东方亦有阿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
既成佛,皆具万德,佛名或约度生、修行、证果、或藉譬喻、法义立名,本不须释,但一般总望文生义,稍作说明。
世尊言,不只我在此赞弥陀功德,六方诸佛也同时在彼教化区,称赞弥陀功德不可思议!
“东方”日出之处,有无量无边世界,每一世界都有佛说法度众,称扬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阿(音同触ㄔㄨˋ)鞞”此云不动。约修因言,不被称、讥、毁、誉等八风所动;约证果则五住究尽,二死永亡,亲证法身,如如不动。
下有三尊佛,都以须弥立名。“须弥”,新译苏迷卢,华言妙高,古印度认为世界中心有高山,名须弥,高八万四千由旬,四宝所成故妙。有人说是喜马拉雅山,我们不作定论。佛经常以须弥山喻佛相好庄严,故名“须弥相佛”。四宝所成,超出群山,表佛相好,无与伦比,约相好立名。“大须弥佛”,大,超出也,超九界众生之上。“须弥光佛”喻佛光明,普照十方。
“妙音佛”妙音为佛八音之一,佛法音至极微妙,远近如一,众生随类各得解,没语言障碍。
“如是等”,如是,指法之词,指上五尊佛。“等”未列之佛,有多少呢?“恒河沙数诸佛”,恒河,新译殑伽河,此云天堂来,源自大雪山故。印人视为福河,沐浴其中,能得大福德,甚至用其沙加持。沙细且多,佛经讲多数,都举为喻。尽恒河所有沙,一沙一佛,曰“恒河沙数诸佛”。
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
东方恒沙诸佛,各在彼教化区,“出广长舌相”广长舌相,有事有理,约事相言,古印度梵书载:一般人若三世不打妄语,舌至鼻尖;大家伸伸看,我没办法,可见妄语说得不少。这是指人,不包括牛马等动物。“广长舌相”是佛三十二相之一,舌覆面至发际,广长柔软,云何知之?论载:世尊欲往恶国教化,国小被外道掌控,不许信佛,佛不舍悲心,宣布某日将前往托钵,托钵是佛度众的初步,外道闻之丧胆,求王下令,全国百姓,不准布施供养,违者重罚五百两金。当天,因外道监视,怕受罚,众皆远避,大街小巷空钵而行,后至陋巷,一妇女开后门,欲倒洗米水,见佛威德,深受感动,想用食物供养,恐犯法,盛淘米水,实在不敬,犹豫不决之际,佛说:只要诚心供养,洗米水无妨。供养已,佛为授记,将来因此证辟支佛果。外道闻之,斥佛妄语,废水一钵,那得如是功德!佛出广长舌相,静默不语,外道害怕,不敢再骂。佛问:“城外大树,荫盖广否?”答:“广!可覆五百车。”“子多大?”曰:“芥子许。”佛于是开示说:既然小种子能成大树,淘米水如树种,为何不能证辟支佛果?又问:婆罗门梵书说,人若三世不妄语,舌尖至鼻,是否真实?答:确实。佛言:我若妄语,舌岂能覆面!外道默然。佛因而说法开示,大家闻法欢喜,全国受化。
我们别说到鼻尖,到人中,都有困难,况广长舌相!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佛广长舌相,能盖覆自己所教化的国土。“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教化区,初禅覆一四天下,二禅覆一小千世界,三禅覆一中千世界,四禅覆一大千世界。一个四禅天的范围,即是三千大千世界,因三次言千,故称三千大千,实是一个大千世界。大千界中有百亿日月,百亿小世界。
约事相论,佛以神通力,舌能遍覆三千大千世界,约理则佛之法音,能周遍十方,众生皆闻。
“说诚实言”,每尊佛都恳切真实的告诉大家,说了下面的话。
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汝”指佛所教化三千大千世界内的众生。“等”化土之外的一切众生。“当信是”,应该深深相信。“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即是本经经题,玄奘大师精简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鸠摩罗什法师直译为“阿弥陀经”,令见闻者皆生信心。本经为诸佛之所护念,下文详释。
东方世界诸佛,各于其国,称赞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者,有两种说法:一、和释迦佛一样,各于其国,宣讲阿弥陀经,赞叹净土法门。二、东方恒沙佛刹众生,仗佛威神,闻娑婆教主所说的弥陀法门,诸佛赞叹释迦牟尼佛,并劝其国人民,当深信释迦佛说,切愿求生。文未明标,但两种情况都有可能。
丁二、南方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
南方无量世界,无量佛说法,略举五位。
“日月灯佛”以日、月、灯三光,喻真、俗、中三谛,及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之理。光表智也。
“名闻光佛”佛名闻于十方,光也遍照十方。
“大焰肩佛”,焰,指光明。肩,如人双肩,表佛具权实二智,放光利众。
“须弥灯佛”光如须弥,超胜一切。
“无量精进佛”约修因,经无量劫精进修行,所以成佛。
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义同前。
丁三、西方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西方日落处,自娑婆至极乐间,并过极乐世界后的无量国土,皆含在内。
“无量寿佛”与极乐导师同名,虽在西方,但不同世界。依凡情言,佛不会“老王卖瓜,自卖自夸”。大家也不须耽心同名佛多,往生时,恐被接往他国,佛与众生感应道交,对众生心了了分明,决不会发生错误。
“无量相佛”相好立名,约报身言,相好无量。
“无量幢佛”,幢,高显义,约说法立名,佛说无量法门,高悬法幢,利益众生。“幢”圆筒状,挂高处,上绣八相成道等,下悬幡,风吹会动,称幢幡。六祖坛经二僧争论风动、幡动,六祖云:“仁者心动也。”便是幢幡,悬空地,四面通风故。现多有幡无幢,贴壁而挂,风吹不动。
“大光佛、大明佛”义同,均表佛光殊胜。“光”佛之常光、放光。“明”放光中必有明相,故光明是连带的。“大光”,约光体所现之光相言。大乃周遍意。
“大明”指光相之功用说,能照破众生的无明黑暗。
“宝相佛”依佛相好庄严的果德立名。佛相好超世众宝,众生见之,得清凉,增福慧。
“净光佛”断尽无明烦恼曰“净”,约报身言,彻证理体曰“光”,指法身说。依法、报二身立名。
余义同前。
丁四、北方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北方世界有“焰肩佛”义同大焰肩佛。“肩”荷担义。表佛能负度生重担。亦表权实二智,即根本智与后得智;实智属根本智,度众之权巧方便是权智,又名后得智。佛具此二智,故善说法,须随顺则“随他意语”,应随自性说则“随自意语”,两种兼之则“随自他意语”。
“最胜音佛”佛法音最胜,无论音声、法义皆超胜。大智度论以四悉檀显佛法音殊妙,谓:众生闻者,心生欢喜,为“世界悉檀欢喜益”,令众生灭恶生善是“为人悉檀生善益”、“对治悉檀灭恶益”,善根深厚者闻之入理,证法身本体为“第一义悉檀入理益”。具四悉檀,故能利益一切众生。
“难沮佛”沮,坏也。不受破坏曰“难沮”。亲证法身理体,如金刚不坏,名难沮佛。不但法、报二身不能坏,应化身亦然,佛世,提婆达多于耆阇崛山顶,推巨石害佛,金刚神碎之,即是证明。
“日生佛”以比喻立名。日出暗除,佛慧日能破众生无明长夜。
“网明佛”忉利天帝释天主、色界初禅大梵天王,皆有宝网,饰妙宝珠,光光互映,无穷无尽。华严经、梵网经用其显示佛法门无量,摄诸众生。余同东方。
丁五、下方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磨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下方世界有“师子佛”,比喻立名。狮为万兽王,能伏诸兽,喻佛说法如狮子吼,能破迷启悟,降伏邪外。
“名闻佛”名声普闻,听者欢喜。
“名光佛”德号即显佛光,普照十方。
“达磨佛”,达磨,此云法。成就法身,善说法要。
“法幢佛”佛说法殊胜高显,令众生深受法益。
“持法佛”,法,轨持义。佛能持一切法,宣说一切法,众生闻者,依教奉行,修行证果,自利利他。
余文,义同东方。
丁六、上方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据华严经说:华藏世界有二十重,娑婆世界在第十三层,极乐与娑婆同层,在娑婆之西。如是则上方尚有七重,下方有十二重,每一层都有恒沙数世界。列十尊佛,表无穷无尽义。
上方世界有“梵音佛”,梵者,净也。佛音清净具五义,故名梵音佛。五义为:一、正直音,佛音正确真实。二、和雅音,佛语正直,又柔和优雅,闻者心喜,不似凡夫,直而冲,闻者生嗔。三、清彻音,句句彻法源底,有条不紊,不拖泥带水。四、深满音,音深广圆满,利根闻之悟深理,钝者亦得益,个个欣喜。五、周遍音,音遍十方,无界限,除非众生不愿闻。目犍连尊者,为测佛音之深远,运神通力,往东方经三十六亿恒沙国土,力尽而歇,佛音如故。所歇国为净土,人民高八万四千由旬,钵比此土房屋还大,菩萨们正过堂吃饭,尊者停在钵缘休息,菩萨见状,白彼佛言:“有沙门虫!”佛示原因,令尊者现神通,身与彼同,始知乃释迦佛弟子目犍连。故佛说法,不须麦克风。
“宿王佛”,宿,音秀。星宿中王,即月亮,众星拱之。喻佛为天中天,圣中圣。
“香上佛”喻佛因地修行,持戒清净,戒香普熏,成就戒定慧香,庄严果德。
“香光佛”三无漏学成就,具诸光明。
“大焰肩佛”与前大焰肩佛同名同义。
“杂色宝华严身佛”,华表修因,因修万行如杂色宝华。所谓:修万行因华,庄严一乘果德。“身”指法、报、化三身。即“因修万行,果证万德”之义。
“娑罗树王佛”娑罗,此云坚固,为树中之王。佛证法身,至极坚固。
“宝华德佛”义同杂色宝华严身佛。
“见一切义佛”见,证也。彻证诸法真理。
“如须弥山佛”光明相好超九界,如须弥山之高妙。
余文与东方同,不详释。
上为世尊引证十方诸佛之言,互相赞叹极乐之殊胜庄严,劝众生信。
丙三、征释经题名义 分三
征问解释经题的意义。
丁一、征问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佛自征问,云何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丁二、解释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假使有善根的男子、女人,听到阿弥陀经的道理,领“受”在怀,任“持”不失,“及闻诸佛名者”有二义:一、“诸”作“于”解释,玄奘大师译为“及闻彼无量寿佛”,乃指闻阿弥陀佛名号说。二、“诸佛”指上六方无量佛言,闻六方佛名,亦得无量功德。本经专赞极乐净土,故采第一种解释。
能依本经修行,皆得十方诸佛加被护念,魔外远离,将来必定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为“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佛的果位。“正觉”异凡夫之不觉、外道之邪觉。二乘人可称正觉。“正等”即菩萨,自利利他,等视众生,但未圆满,故名“有上士”,上有佛也。佛果至高无上,方称“无上正等正觉”。闻佛名号,依教奉行,现在蒙诸佛护念,将来得不退转,毕竟成佛!
丁三、总结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是故”受持阿弥陀经,蒙佛护念得不退转的缘故。“汝等”法会大众及未来见闻者,包括我们在内。“皆当信受我语”,这句乃佛切心交待,须特加注意,定要深信世尊开示。“及诸佛所说”,并十方诸佛劝信赞叹的话,深信净土法门,精进念佛!
念佛法门易修,且不妨碍工作。昔有一铁匠姓王,人称王打铁,偶逢游方僧,请教修行法,僧授持名念佛,勉精进莫辍,王喜奉行。其妻云:既工作又念佛,岂不更辛苦?答:念佛甚好!往日工作,妄想纷飞,常自怨自哀,异常辛苦,今念佛,心清凉,拉一次风箱,念一声佛,打一下铁,也念一声佛,不热不恼。三年后,沐浴理发,准备往生,请隔壁张秀才代书偈云:“叮叮当当,久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铁刚烧红,举锤敲下“当”一声,便站着往生了!
我们也有风箱(呼吸),惜不善用!工作若不须太用心,如扫地、洗衣皆可修行,世人往往因易而不肯修,实在错误!有善根方闻名,不修很可惜!
乙二、得证佛果劝愿流通 分二
往生西方,成佛无疑,故劝众生,发愿求生。分二段:丙一、有愿皆生,丙二、三番劝愿。
丙一、有愿皆生
发了愿,迟早定能往生。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可约两方面说:一、约佛当时言,“已发愿”指世尊未说弥陀经前,十方众生知念佛法门,而发愿求生者。“今发愿”谓佛说净土法门时,当下发愿往生者,如韦提希夫人。“当发愿”佛开示之后,未来众生,见闻发心者。二、约现在说,“已发愿”且不论印度,单就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本经,至今已一千多年,中国佛教史中,依此修行得往生的高僧大德们,即是“已发愿,已往生”的人。“今发愿”今天听到,今天发愿者。“当发愿”自今以后,尽未来际,见闻发愿者。
“欲生阿弥陀佛国者”,希望求生弥陀净土者,尽此一生所修功德,回向西方,纵有过失,诚求忏悔,将忏悔功德,同共回向极乐世界,庄严佛土。“是诸人等”,过去、现在、未来发愿者,不但断惑了生死,将来“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毕竟成佛!
“于彼国土”在弥陀净土,“若已生”过去发愿已往生者。“若今生”现今发愿,深信力行,终必往生。“若当生”未来见闻者,切愿求生,也必定得生。
明有愿必生,生即不退,决定成佛,故已发愿已生,今发愿今生,当发愿当生。
丙二、三番劝愿
释迦佛第三次劝我等发愿,生彼国土。
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是故”承上启下。有愿必生,毕竟成佛的缘故,设“若”对净土法门“有信”心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这两句最重要,绝对要发愿,求生安养。所以,念佛真正目的在生极乐佛土,若颠倒妄想,求人天福报,便是“真银买纸靴”、“宝珠弹黄雀”,得少失大,真是可惜!有人更离谱,把念佛当作死后对付阎罗王的方法,我念佛,阎王不敢得罪我,实在愚痴!念佛生净土,何须赴冥府!
蕅益大师云:“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深信切愿,定能往生。此事不须问他人,自己很清楚。“愿”如指南针,念佛直指西方,不作他想,莫听人胡诌。记得十六岁时,听人讲阿弥陀佛的故事,说是三个人修行成佛,故名阿弥陀佛,即“阿”阿长年,“弥”弥百万(有钱人),“陀”陀大夫(作官的)三人,真是天大笑话!还传说人死作七,男人脚程快,五、六天作一次七,那女人走得慢,岂不要八、九日?什么人去量过脚程长短?“作七”讲地藏经时,说得很明白,一般人或念佛功力不够者,未得往生,中阴身七日一变,最慢四十九天,必随业力转生,为助亡者转生善趣,所以,每七为之念经修福,譬如人要向上爬,佛在前接引,我们在后扶持,说不定因此生天做人,第六日中阴未变,第八天则已超过,须再待七日,故勿提早,七日是固定的,不定的很少。其实男人也有“软脚虾”,女人也有女中丈夫,我曾见一女,高大强壮,吃两个饭包,挑砖四十八块,比男的还厉害,故作七不能以男女论。念佛而不回向西方,是不对的!
乙三、诸佛转赞劝行流通 分五
诸佛反过来赞叹释迦佛,劝大家精进修学念佛法门,共分五段。
丙一、总赞能为甚难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
转赞之语,乃本师佛眼亲见,他心通所明。
像我释迦今在此称赞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诸”仍作“于”解,指弥陀导师言。玄奘大师译为“如我今者,称赞无量寿佛事”。“彼”六方“诸佛等”,也反过来“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说了下面的话,“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这句是总赞能为甚难。“甚难”难中之难,别人做不到,他能做到。那些甚难之事呢?一、娑婆修行了生死难,成佛更难。二、在此土说其他法门难,说净土持名念佛法门更难。而本师能成就此二事,真是“希有”难得!
丙二、别赞五浊成道
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赞本师五浊成佛难。
何谓浊?楞严经说:如水清净本然,有人丢了一把泥沙,使水质浑浊,不能照容貌。众生心本清净如水,受三毒沙土污染,导致心水不洁,故感依正秽恶,是名浊。浊有五种,谓之“五浊”,即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由后往前解释,较易明白。
“命浊”,寿命以寿、暖、识为体,催年减寿为相。百年光阴,如白驹过隙,众生寿命短促,曰命浊。短促原因,具众生浊、烦恼浊、见浊的缘故。
“众生浊”众缘和合而生名众生。凡夫依己业缘,并父、母缘为体,六道轮回为相。未断惑了生死前,皆滾路于三界中,没于六道内,古德云:“转马腹入驴胎,镬汤炉炭经几回,曾向帝释面前过,又向阎翁锅里来。”
上二浊,从烦恼浊、见浊来。
“烦恼浊”贪嗔痴慢疑五钝使为体,逼迫身心为相。因五钝使之烦恼,使身心不安,起惑造业,是众生轮回根本。
“见浊”以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五利使为体,诸见炽盛为相。“身见”执四大五蕴假合之身为我。偏于断、常二边是“边见”。非果计果“见取见”。非因计因“戒禁取见”。拨无因果,不信佛法是“邪见”。
众生因此错误见解,轮回不得解脱。五利使合为“恶见”,与五钝使合并为六种根本烦恼,修行目的在断此惑。
“劫浊”具上四浊,故成劫浊。设若人寿从十岁算起,每百年增一岁,增到八万四千岁止,再每百年减一岁,减到十岁止,这样一增一减叫一小劫,一小劫有多少年呢?有人算出为一千六百七十九万八千年。二十小劫为一中劫,三亿三千五百九十六万年。四中劫为一大劫,十三亿四千三百八十四万年,即世界成、住、坏、空一遍。
劫浊没实体,人寿减到二万岁,即名五浊,减到百岁以下,叫五浊恶世。要解讲义云:“劫浊无别体,四浊交凑,即其相也。”人寿减至十岁时,有饥馑、刀兵、瘟疫小三灾现,坏劫时有水、火、风三灾,七个火灾便有一个水灾,七个水灾就有一个风灾。
本师示现,人寿百岁,正逢五浊恶世,唯本师能于此成佛,故诸佛赞叹“甚难”。
蕅祖要解云:“劫浊中,非带业横出之行必不能度。”假使没有带业往生,横出三界的法门,不能解脱。“见浊中,非不假方便之行必不能度”,见浊中,若非持名念佛,余方便之法,必不能度,何谓方便之行?如持咒,须结坛,打手印,法器多,即是方便。念佛只一句阿弥陀佛,什么都不需要,就是不假方便之行门,若无此法门,见浊中,不能得度。“烦恼浊中,非即凡心是佛心之行,必不能度”,凡心念佛,当体即是佛心。观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古德云:“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凡心即佛心,无此法门,烦恼浊中,不得解脱。“众生浊中,非欣厌之行必不能度”,没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行,不能出离。“命浊中,非不费时劫,不劳勤苦之行,必不能度。”在寿命短促的命浊中,非此不费长劫,不须辛勤劳苦的念佛法门,无从解脱。
总之,在五浊恶世里,不修念佛法门,别想了生死。要解又言:“只此信愿,庄严一声阿弥陀佛,转劫浊为清净海会,转见浊为无量光,转烦恼浊为常寂光,转众生浊为莲华化生,转命浊为无量寿。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一声佛号,不可思议,是本师之修因,佛果之全体。“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竟,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此法门,唯佛与佛,始能究竟了知。处末法,老实说,唯依念佛,方能成就,修他法虽好,但费时久远,今人已无能为力了。
丙三、别赞说难信法
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赞本师为五浊恶世,刚强难化众生,说一切难信之法,即念佛法门。云何难信呢?凡夫处五浊恶世,日久心安,忽闻极乐清净庄严,心生怀疑,为第一难信。虽信佛,或曰十方佛国皆可往生,何以专求西方极乐世界,是第二难信。娑婆距极乐十万亿佛土,云何能至?是第三难信。不知乃精神往生,弹指可到,非肉体,故无远近。纵信弹指可至,又疑博地凡夫,罪障深重,怎能往生?为第四难信。何以单称名号即得往生?认为必有奇妙法门,为第五难信。何以一七日专念就得往生,为第六难信。一切众生不离胎卵湿化,云何极乐世界皆莲华化生?为第七难信。往生何能不退转,为第八难信。念佛是接钝根者,利根人何需念佛求生,为第九难信。或说有净土,或说无净土,不知净土事理圆融是第十难信。
一般对净土信不深,认为是老太婆法门,我二十二岁亲近慈老,在圆光寺读书,同学见我拿念珠,总喊我老太婆,我问:“你何时作老太婆啊?”答:“五十岁”。这种观念错误!历代祖师皆上根利智,尚念佛求生,何况吾辈凡夫,智何能及?此时不修,更待何时?
丙四、结示甚难之事
本师简叙甚难之事,总结上文。
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总结本师于娑婆成佛,并说念佛难信之法,实为难中之难。
逢五浊恶世,众生性更顽强,业更深重,通途行善,已属不易,何况修行成佛,故世尊自言:“于五浊恶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重提第一难,成佛于五浊恶世,确实不易,是为甚难。第二难“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更是困难。“一切世间”指一切众生。“世间”有三种:一、器世间,即依报环境,包括时间和空间。二、有情世间,即正报,六道众生。三、智正觉世间,声闻、缘觉、菩萨、佛四圣境。成佛已,说三乘法,权巧方便法,利济众生,不算难!现说仅凭弥陀名号,能横超三界,究竟成佛,难以信解,是最难信之法,故总结一句“是为甚难”,确实很困难!因此,我们要生感恩心,感念佛大慈大悲,示现娑婆成佛,说持名念佛的难信之法,作末法众生苦海舟航,当坚信心,切愿力行,求生净土。弥陀要解云:“信愿持名一行,不涉施为,圆转五浊,唯信乃入,非思议所行境界,设非本师,来入恶世,示得菩提,以大智大悲,见此、行此、说此,众生何由禀此也哉。”明法门之难遭难遇,但一心持名,即可圆超五浊,唯智者方深信,得入此不思议境界。若非世尊,乘大愿轮,示现恶世,修行成佛,大悲大智,亲证、亲修、亲宣此法,我们怎能闻此殊胜行门呢?我们处在劫浊中,定受时间限制,众苦逼迫,不得解脱!在见浊里,受邪智所缠,邪师所惑,不具正知正见。众生浊内,安于臭秽,不知觉察,甘为懦夫,不求超脱。烦恼浊中,决被贪欲所陷,造恶多端。命浊中,必为无常所吞,石火电光,措手不及。若非亲近三宝,焉能逢此希有法门,期死尽偷心,欣愿往生!
短短经文中,本师苦口婆心,叮咛交待,劝信、劝愿、劝行,显佛彻底悲心,我们怎能辜负!
丙五、闻法欢喜信受
祇園会上,闻弥陀法门,大家欢喜信受。
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总结上文,乃结集时所加。
法会以舍利弗为当机,故标名。从始至终,舍利弗并没提出问题,皆佛无问自说,显本经胜妙,连智慧第一的舍利弗都不知从何问起!
“及诸比丘”,千二百五十人及其他比丘、比丘尼等四众弟子。
“一切世间”四圣六凡及以释提桓因为首的“天”人,“人”间众生,护法之“阿修罗等”八部神众。
“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感谢佛恩,叹未曾有,深信不疑,领受在怀,恭敬顶礼,回归本处,依教奉行!闻思修三慧,同时具足。
闻法依个人根性深浅,约有三种差别:一、闻声。闻其声而不解其义。昔曾在某处讲经,一老人频赞善说,我问:“听得懂吗?”“当然懂!讲客家话,我是客家人,怎会不懂!”“我昨晚讲‘如是我闻’,如何解释?”他吓一跳说:“那我就不懂了!”这就是听声音,如听唱歌,懂旋律不懂歌词。闻声也好,佛法不可思议,一入耳根,永为道种,结法缘,做将来解脱的因缘!二、闻义,听得清楚明白,知义理。三、闻理,根机深厚,善会言外之旨。
摩诃止观载一故事:古印度有林葬风俗,有人到寒尸林捡头盖骨卖,街头巷尾没人买,正叹气时,生意上门,一老者来买,但须挑选,用茅草穿耳,能串通者价最高,穿一半打对折,如一百块,只给五十元,草入不了的不买,卖者疑而问之,老人说:全通者不但闻法,且解深义,又建塔供养,福德深厚。通一半的虽闻法,然不解义,曾修供养,亦有福德。都不通的,是一般俗人,购之无用。由此便知,佛法不可思议,连骨骸都受影响,何况精神上,受益更无穷!
畜生道众生,若与佛法结缘,亦能脱苦。高僧传有牛云比丘,很愚钝,佛经屡学不明,惭愧自卑,发愿朝五台,乞文殊菩萨开智慧,至诚故,感菩萨化一老人,为其入定观察宿因,谓彼前生作牛,曾拖藏经入寺,因此功德,转生人道,出家修行,但前生牛之愚痴未除,故法水不入。今念你道心可嘉,助你一臂之力。令往前山取锄头,再闭目称文殊圣号,只觉老人以锄掘心,清凉无比,好像取出一团肉后,用手抚平伤口说:“好了!你愚痴已除!”睁眼不见人影,云端现大士身,从此,智慧大开,辩才无碍!
做牛拖藏经而出家闻法,足证佛法难思议,所以,古时教育不普及,寺设轮藏,上奉藏经,礼拜后轻轻转动,方便众生与法结缘种善根,增福增慧。
佛法不思议妙力,连科学家也望之兴叹,世间书更不能比,所以,总让人认为讲神话。以我个人言,没受正规教育,说没读过书,没人相信。民国五十几年,在南部佛光山教书,回乡巧遇堂叔,这位堂叔读了七年书,四书五经滚瓜烂熟,却不会写信。问我:“你现在做什么?”答:“教书。”他捧腹大笑说:“我读七年书,信都写不来,你没读书会教书,笑死人了!”我在日据时代,确实连小学都没毕业,能有今天,全仗佛菩萨加被,凭自己绝无能力。
有人认为学佛要由浅入深,并不见得,有人书读不多,一闻深理便懂,有的大学毕业,由浅入深,依旧茫然。往昔,狮山有位刘先生,教四书五经,住寺里,见人读金刚经,随手翻翻,说:金刚经不过像两桶水,倒来倒去,此空彼有,此有彼空而已!住寺吃三宝饭,竟不信佛,这就是善根问题,大家要珍惜自己善根,好好修行,令善根念念增长!
“往生咒”具云“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名长故简称往生咒。谓持此咒能往生西方,莲花化生也。
咒出藏经求那跋陀罗(此云功德顗)法师译的阿弥陀佛不思议神力传,简称“不思议神力传”。
“拔”除也。“业障”众生有烦恼障、业障、报障(或称苦报障),举业障含括前后,因无烦恼不会造业,不造恶业就不受苦报。虔诚持此咒,不但能除一切业障(即除三障),亦能往生净土。“陀罗尼”此云咒。
据不思议神力传云:若善男子善女人,常诵此咒,阿弥陀佛化身常住其顶,昼夜加持护佑,不令冤家邪魔,而得其便,现世安稳快乐,临终得生西方净土,故名往生咒。
咒语不须解释,免受持分心,心不专便不得感应。凡咒皆梵音,翻字不翻音,纵有注解也不要看。咒语不翻的原因有五:一、秘密不翻,如帝王密旨,泄露无效。二、含多义不翻,一句含多义故。三、此方无不翻,中文无此字语可译之。四、顺古不翻,古德没翻译,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五、尊重不翻,如般若,译智慧显得较轻薄故不翻。
或问:道家也有咒,全是中文,为何也有感应?当知,道家持咒,为压制心中杂念,念得很快,念快就是为求专心,这些我都经验过。
照规矩,密部咒语须经上师口传,我们非专修密,依字至心持诵便可,有人要依梵音轻重读,若如是,木鱼无法敲,只要至诚恳切直念即可。
有人据不思议神力传说:持咒满二十万遍或三十万遍,就得往生。我认为初学凡夫,以不起分别心为佳,若无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心,纵念数十万遍也不得生,有欣厌心,不满二十万遍也能往生。
显教后加密咒,就是显密加持,经得咒加持,利益更殊胜,咒得经助,感应更迅速。中国佛教自宋朝后,多显密兼修,尤其早课,咒语很多,修念佛法门也不例外,晚课阿弥陀经念完,念往生咒三遍,故顺此略说。
手机应用中扫描本文二维码,即可浏览本文或分享到您的社交网络中。
扫描二维码,关注福宝网微信公众号,实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