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二维码   
气动力禅修打坐垫
佛宝旅游泰国禅修
北京芳香展

无量寿经的宗要是发菩提心

2015-01-06 浏览次数:92755 手机访问 使用手机“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即可分享本文到“朋友圈”中。


  无量寿经的宗要是发菩提心
  蔡惠明居士讲述
  一、大乘法门都重视发菩提心
  《无量寿经》简称《大经》、《双卷经》等,与《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
  此经叙述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为大比丘众一万二千人及普贤、慈氏等诸大菩萨说法,谓过去世自在王时,有国王出家为僧,号法藏,发四十八大愿,称:「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经累积无量德行,在十劫前成佛,号「无量寿佛」。光明寿命最为第一。其国土谓极乐国土,无量功德庄严,国中声闻、菩萨无数,讲堂、精舍、宫殿、楼阁、宝树、宝池等均以七宝严饰,百味饮食随意而至,自然演出各种伎乐,皆是法音宣流。其国人民智慧高明,容貌端庄,但受诸乐,无有众苦,皆能趋向无上正觉的佛道。至于往生有三辈(土、中、下)九品之分。彼国菩萨都得到一生补处,以观世音、大势至为上首。最后释尊劝告弥勒及诸天人等,发菩提心,不存怀疑,精进持名,信心回向,便能在彼国七宝莲花中化生,等等。
  此经的宗要就在于发菩提心。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谓菩提心。新译为觉,求正觉之心称菩提心。两者名异而义同。《大日经疏》卷一载:「菩提心,名为一向志求一切智智。」梵语 Bodhi音译菩提,意译为觉、道、智,佛教用以指豁然开悟,如人睡醒、如日开朗的彻悟境界。菩提心全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因佛教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理想最高果位,梵文 Anuttarasmy Rsambodhi意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又译「无上正遍知」,谓能觉知佛教一切真理,如实了知一切事物,从而达到无所不知境地的智慧,这种无上的、正确的、普遍的觉智,即名为佛。大乘法门不论参禅、学教、念佛、修密都重发菩提心,因为任何修行都不能离开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心呢?应当包含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六信。信自是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无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若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这是信自,但此「自」字不是有我相的自我,而是指离一切相的自性,也就是指本有的妙明真心。信他是信他佛,应当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出广长舌,决无二言。从而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心求生,更无疑惑
  信因信果也是一对:深信散乱持名犹为成佛种子,果能持之以恒,功夫纯熟,安得不生净土。曾有人问蕅益大师:「若人在念佛七日得一心不乱之后,又造恶业,仍能往生否?」大师答得好:「果得一心不乱之人,更无起惑造业之事」。这是从慎因而言的。就信果来说,深信净土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皆以念佛三昧得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与果相符,果与因相顺,法则井然,一丝不乱。如影随形,响必随声,决无虚弃,是名信果。可见信因信果,就是信从念佛之因,得往生之果。从因得果,果不离因。
  信事与信理又是一对。事是事相,理是本体。蕅益大师说:「信事者,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土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如今年七月,「太空之吻」彗星撞击木星,天体之大,无奇不有。说明三千大千世界,确实客观存在,应信其事。事与理相对,境与心相对。心即是理,境即是事。蕅益大师指出︰「信理者,深信十万亿佛土,实不出我现前介尔一念心外,以吾现前一念心,实无外故。」介尔是形容微小,也就是说当前这一念心性虽然微小,但它本体等同法界。应当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我现前一念所现影。心性如明镜,极乐依正主伴如镜中所现之影。能现影者,是我理体;所现之影,不离境体,能现所现,纯是真心,影虽多种,同为实相。有此六信,就能厌离娑婆,欣往极乐,所以信愿也就是菩提心。
  二、菩提心是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的一体
  菩提心是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三者一体。这菩提心不是一般智慧,是大智慧、大慈悲和大愿力并举。梵文Prajan音译般若或波若,意译智慧。佛教用来指如实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为表示它与一般智慧有所不同,因此用音译。大乘佛教称之为「诸佛之母」。慈悲就是拔苦与乐,菩萨以爱护心给予众生以安乐名慈;以怜悯心拔除众生的痛苦名悲。《大智度论》卷二十七载:「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华严经入法界品》载:「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大愿力,是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为度众生,所以要求佛道,而成佛道正是为广度众生,两者是相互联系的。
  菩提心分为顺事菩提心和顺理菩提心(或称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谛菩提心)。唐代新罗高僧元晓法师在他所着《无量寿经宗要》中写道:「无上菩提心,一是顺事发心,二是顺理发心。」顺事发心,就是早晚课诵必诵的四弘誓愿中的:「烦恼无尽誓愿断」,这是断德,能把无边烦恼斩断;「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是智德,发心修学无量法门的佛法,学大智慧,没有大智慧就难断烦恼;「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恩德,众生恩是「四恩」之一,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佛道无上誓愿成」,成佛正是为度众生,这是果德。所以发四弘誓愿也就是发起一部份菩提心,名为随事发心,或称世俗菩提心,极为重要,是奠定基础。
  进一步要顺理发心。这个心就是自己本有的真心,亦即佛性。「佛性本来清净,为妄念覆盖,如云蔽日,上明下暗」。清除妄念,驱散云雾,真心自现。《金刚经》说:「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是定,也即止,「生其心」指慧,也即观。第一义谛是言语道断,离文字言说的。《金刚经》最后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是全经的精髓,教导我们要从「缘起性空」的理念基础上悟入般若,要被我执、法执。罗汉虽是出世圣人,但他们认为还有四果可证,未破法执。明心见性要达到我空、法空、空空,最后连空亦要破。「佛说诸法空,为除诸有故」,如果着空,那就坏了,「若复执于空,诸佛不能度」,佛教的殊胜高妙就在于此。顺理菩提心,理是实际理体,简称本体,它是非有非空,空有不二,从容中道。《维摩经》说:「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菩提心)即是出家。」所以只要顺理发心,同样具足出家功德。
  净土三经中,《阿弥陀经》称「小经」,《无量寿经》称「大经」。《无量寿经》详述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着重以登菩提心为宗要,《阿弥陀经》阐释持名念佛,其人临命终时,一心不乱,弥陀如来以及圣众现前接引,即得往生彼国。小经以信愿持名为宗要,大经以登菩提心为宗要。殊途同归,理事圆融。各随机宜,选择读诵,为往生净土积聚三资粮。清梦东大师十六字箴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则是高度的概括。
  佛历二五三八年甲戌立秋于上海佛教居士林
 
文本助手 资讯搜索 分享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阅读关键词
  • 手机浏览本文

    手机应用中扫描本文二维码,即可浏览本文或分享到您的社交网络中。

  • 福宝网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福宝网微信公众号,实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版权/免责声明:

佛云网是专业的佛教.寺庙综合互联网技术服务商
今日热点文章更多
品牌聚焦更多
推荐品牌更多
热门频道
福宝网京ICP备2022007900号 公安备案          2005-2018 北京 福宝网 www.fobao.cn 版权所有 佛教用品门户网站 佛教行业商务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