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二维码   
气动力禅修打坐垫
佛宝旅游泰国禅修
北京芳香展

《无量寿经》大意(慧净法师、净宗法师)

2015-01-06 浏览次数:48917 手机访问 使用手机“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即可分享本文到“朋友圈”中。


《无量寿经》大意
编述者:慧净法师、净宗法师
一、序说
净土宗经典依据
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
今天跟大家谈谈《无量寿经》大意。
《无量寿经》是净土宗最主要、最根本的经典。各宗各派必须都有它的经典依据。这个宗派讲的再高深、玄妙,再有感应、动人,能够吸引广大的人众聚集,但如果没有依据经典,不合乎佛说,那么这一个法就是外道。我们净土宗,完完全全是依据经论的,有经典的依据,也有祖师的传承。我们依据的经典就是「净土三部经」,也就是:
《佛说无量寿经》
《佛说观无量寿经》
《佛说阿弥陀经》
今天介绍《佛说无量寿经》的大意,明天介绍《佛说观无量寿经》的大意,后天介绍《佛说阿弥陀经》的大意。
净土宗祖师传承
净土宗,祖师的传承、著作主要就是:
一、龙树菩萨的《易行品》
二、天亲菩萨的《往生论》
三、昙鸾祖师的《往生论注》
四、道绰禅师的《安乐集》
五、善导大师的《观经疏》
这五位祖师虽然出生的地方和时间各自不同,但是共同的,都通通依据净土三部经,尤其是《无量寿经》的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发挥开展净土宗义。
这五位祖师这方面的著作,开展出去的,以及收合回来的,都是依据第十八愿。
二、正说
经眼
《无量寿经》从头到尾,经文字句即使再广泛,它都有一个大意,这个叫做「经眼」——一部经的眼睛。
我们诵读经典要抓住经眼。人如果没有眼睛,即使进入宝藏,也认不清哪个是最重要的宝物。这样的话,进去了还是等于没进去。一部经即使诵了几千遍,但是不晓得经眼,可以说只有诵读的功德,而不能获得这部经的利益。
大经五文
《无量寿经》的大意,它的眼目,在于「大经五文」(《无量寿经》简称《大经》,大经五段经文)。这五段经文如果能够掌握,能够融会贯通,可以说整部《无量寿经》已经掌握了。
第一段就是释迦牟尼佛「出世本怀文」: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
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
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这段经文在《无量寿经》的最前面。《无量寿经》主要在说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在没有宣说四十八大愿之前,就已经显明这部经所要说的四十八大愿是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的目的。
「大经五文」的第二段文,就是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三段文就是「第十八愿成就文」: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
信心欢喜,乃至一念,
至心回向,愿生彼国,
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这是第十八愿的解释。
第四段文就是「付嘱流通文」,即释迦牟尼佛付嘱弥勒菩萨,要弥勒菩萨将念佛往生的法门流通千年万年,一直流通下去的一段经文: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
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
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第五段文就是「特留此经之文」:
当来之世,经道灭尽,
我以慈悲哀愍,
特留此经,止住百岁。
其有众生,值斯经者,
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第十八愿最重要
这五段经文,在《无量寿经》里面,就好像五根柱子一样,支撑着整部《无量寿经》的教理。其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我们都知道的第十八愿。如果没有第十八愿的话,就没有《无量寿经》,也没有极乐世界、没有阿弥陀佛、没有我们的往生得度。
开展出来是五段文,约略来讲,就是第十八愿。
这五段文的道理,我们虽然不尽了解,可是,掌握第十八愿,所有的也就掌握住了。因为佛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第十八愿念佛往生。
(一)出世本怀文
我们看第一段,「出世本怀文」: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
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
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如来以无尽大悲」:这个「如来」指的是谁?当然指的是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既然出现在这个世间,当然就要说阿弥陀佛的念佛往生愿。同时,因为阿弥陀佛的念佛往生愿是度尽十方众生的,这个度尽十方众生的超世弘愿,是十方诸佛所没有的;十方诸佛出现的目的,就是为了度尽众生,因此,十方诸佛出现,就一定要说能度尽十方众生的念佛往生愿。
所以,近的来讲,「如来」是指释迦牟尼佛;远的来讲,是指十方三世诸佛。
如来为什么会宣说阿弥陀佛的念佛往生愿呢?这也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之一——第十七愿所成就的。
第十七愿说:
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
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也就是说,阿弥陀佛为了以名号来广度十方一切众生,必须使名号能够普遍弘传于十方法界,尽虚空遍法界,遍满整个大宇宙。十方法界有十方国土,十方国土都有佛在度化众生,所以,必须使得十方国土的每位佛都来宣扬净土法门,才能达到阿弥陀佛救度十方众生的功能和目的。因此,阿弥陀佛必须在四十八愿里面,发一个使十方诸佛都能来赞叹祂的名号功德、同时来称念祂的名号的愿,这就是第十七愿。
第十七愿如果没有成就的话,不只是十方诸佛不可能来赞叹弥陀名号、称扬弥陀名号,同时第十八愿也不能完成,我们的往生也通通没有希望。也由于四十八愿完成了,当然第十七愿也就成就了;由于第十七愿成就了,因此十方三世诸佛如来出现世间,一定会宣扬弥陀的名号功德,同时,以宣扬弥陀的名号功德作为十方三世诸佛唯一的本怀。
所以,这一段是释尊「出世本怀文」,释尊是凭着第十七愿的力量来宣说弥陀的名号。
「如来以无尽大悲」:这个「无尽大悲」,就是指第十七愿。
十方三世诸佛是凭着这个第十七愿的无尽大悲,来宣说弥陀救度的。
「无尽」就是无限量,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大慈大悲是无限量的。怎么无限量?因为祂所发的愿是救度十方众生。十方众生——上至弥勒菩萨,下至阿鼻地狱众生,都是十方众生。阿弥陀佛如果仅仅能使清净、会修行(上根)的人往生极乐世界,而不能使不清净、不会修行(下根)的人往生极乐世界的话,就不能算是「无尽大悲」。阿弥陀佛必须同时使造下了阿鼻地狱之业的众生,甚至已经堕落阿鼻地狱、受无尽痛苦的众生,也能往生极乐世界,才算是无限的、无尽的大悲。无穷无尽、不可限量、诸佛也不可能推测的大悲,叫做「无尽大悲」。
「无尽大悲」,另一种版本说是「无盖大悲」,「无盖」跟「无尽」大同小异,不过「无盖」有另一层意义,就是:阿弥陀佛的这种大悲是覆盖十方诸佛,同时是十方诸佛所不能覆盖的;尤其是一切众生没有不受弥陀大悲的庇荫覆盖的,所以叫做「无盖大悲」。
释迦牟尼佛以阿弥陀佛的无盖大悲为大悲,来宣扬弥陀救度的法门。像我们的法师、莲友,弘扬阿弥陀佛的慈悲誓愿,等于是以阿弥陀佛的无盖大悲作为自己的大悲。虽然我们都是凡夫,没有真正的大慈悲,可是弘扬这个法门,就有那种「无尽大悲」、「无盖大悲」的气氛,因为我们背后有阿弥陀佛,祂的功德、能力在酝酿、在安排、在推动。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矜哀」,以我们能理解的,就是怜悯、同情、爱护;「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
虽然悲心以三界为对象,但可说是以我们苦恼的众生为正客,为主要的对象。佛陀所救度的三界众生,是指我们这一种苦苦恼恼的众生。
这种苦恼的众生之所以苦恼,是因为感受到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六道轮回痛苦不堪。三界、六道的解脱,必须假借人身。现在既已得到人身,如果不把握,一旦失去人身,就不晓得还要等待几劫之后了。
虽然晓得要把握人身、听闻佛法、发修行的心,可是偏偏发觉自己有心修行、无力修行,这样就会产生苦恼,产生煎熬折磨。
不知道三界六道轮回,不知道善恶报应,不知道善是善、恶是恶的人,他是悠悠乎乎地在过日子;我们知道的人,就会有所不安。这种有所不安,有时候是没有办法形容的,越是知道佛法,就越有那种「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的那股道心。
生死是一件大事。为什么是大事?所谓「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人身难得,既失人身,就必定堕落三途。堕落三途那种苦,不等待面对,即使现在一想,就令我们冒冷汗,所以「生死事大」。
「无常迅速」:无常就是死亡。生跟死本来是一体的,就好像一张纸的两面,一口气不来,当下就是死。所以,我们生存在世间,是跟死住在一起的,过一天就减少一天、面对死亡一天、接近阎罗王一天。何况,本来死对我们来讲,是危机四伏,充满在我们四周的。
真正学佛的人,是无常心深厚的人;无常心深厚的人,才是真正学佛的人。
有了这种无常心,他就会发起修行的愿,经过一段时间,他更会发现,原来自己是一个十足的凡夫,善根很少,福德很薄,没办法修行。那个时候,他就会寻求一个不必假借自己的力量就使自己能够解脱得度的法门。
那么,阿弥陀佛的慈悲誓愿,是他最后的希望,是他绝处逢生、柳暗花明的救度法门。
所以,虽然「矜哀三界」,三界中,是以我们这种苦恼的众生为正客。所谓正客,就是宴会的主要对象。如果其他的人通通都来了,但是正客还没有到,这桌宴席就不能开始;正客如果不来,今天这桌宴席就白办了。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出兴于世」,表示释迦牟尼佛是为了说这个法,为了度这种众生,才出现在世间的,以这件事为祂出现世间的目的。
「光阐道教」:「光」,光大;「阐」,阐扬;「道教」,就是正道、佛教,也就是八万四千法门。
「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释迦牟尼佛出现世间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所说的法是一个铺路的过程,因为最后的目的是为了救度一切众生,送给他们真实的利益,所以「光阐道教」的目的是「惠以真实之利」。
「惠以真实之利」是什么意思呢?「惠」就是恩惠、惠施的意思,就是惠施阿弥陀佛救度我们的第十八愿,使每个众生都能念佛往生,这就是「真实之利」。
真实是跟权假方便相对的。既是真实,就不是权假的,而是直接了当的,直下能够达到目的的,也就是必定能够解脱生死、往生成佛的。
这一种利,在「流通文」是说「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这个「大利」就是「无上功德」。
所以,这一段文阐扬了这部经的重要性。
本怀中的本怀
如果论释迦牟尼佛出现世间的本怀,以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代经教来讲,有两部经是祂的本怀。
众所周知的就是《法华经》。《法华经》说:「佛以一大事因缘出兴于世。」因为这段经文是在《法华经》,就这段经文来讲,《法华经》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怀,所谓「开、示、悟、入」,使三乘——声闻、缘觉、菩萨,都归入一乘佛果,所以,《法华经》在引导三乘进入佛果,证入佛的果位,这叫「导三归一」——引导三乘,归入一乘,这是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怀。
另一部本怀经,就是我们现在要学的《无量寿经》。不过,如果以这两部本怀经来讲,哪一部是本怀中的本怀呢?就是《无量寿经》。
因为《法华经》所引导的,是三乘——声闻、缘觉、菩萨,三乘都已经是证果的人,证果的人毕竟是少数;《无量寿经》所要救度的,不只是三乘,而是五乘,除了声闻、缘觉、菩萨之外,还有人乘、天乘——就是人间的众生跟天界的天人,所谓「五乘齐入」。既是五乘齐入的话,真的就如同第十八愿所讲的,是「十方众生」了。
《法华经》只是引导三乘进入佛的果位,可是《无量寿经》是救度五乘,使他们共同证悟佛果,而且跟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无量光、无量寿是一样的证悟,所以,如果论真正的本怀,那《法华经》就不是本怀了,《无量寿经》才是本怀中的本怀。
(二)第十八愿
这一部本怀经所要说的内容,就是「惠以真实之利」。「惠以真实之利」就是第十八愿。第十八愿是《无量寿经》的核心: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无量寿经》有上卷跟下卷,上卷主要宣说四十八愿,下卷主要宣说四十八愿成就文。
在四十八愿当中,譬如第一愿是无三恶道愿,第二愿是不更恶道愿,第三愿悉皆金色、第四愿无有好丑等等。四十八愿虽然个个愿都非常殊胜,不过,其中以第十八愿为最殊胜,是愿王,是根本愿。因为如果没有第十八愿,也就没有十方众生的往生;没有十方众生的往生,刚刚所讲的第一愿无三恶道、第二愿不更恶道、第三愿悉皆金色等等这些愿,凭什么能够成就?就不可能成就了,甚至极乐世界的建立,也没有意义了。所以,四十八愿是以第十八愿为根本愿。
善导大师释:每一愿都在述说第十八愿
善导大师在《观经疏.玄义分》里解释四十八愿说:
《无量寿经》云:
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所,行菩萨道时,
发四十八愿,一一愿言:
若我得佛,十方众生,
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本来四十八愿,每一愿、每一愿各有不同的内容,也有不同的愿名,可是善导大师在这里,并不就每一愿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名称去述说。这四十八愿,每一愿都是:「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是第十八愿的解释。等于说,每一愿都在述说第十八愿,要义就在这里!愿虽有四十八,可是却以第十八愿为根本愿。
因本与根本
所谓本愿,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因本,一种是根本。
因本,就是这位菩萨在因地所发的每个愿,都算是本愿。
因地虽然发种种的愿,其中一定有一个是祂最根本的愿。有了这个根本,才能生长枝叶花果。四十八大愿的根本愿,就是第十八愿,唯有第十八愿才有「十方众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其他的愿并没有说到「十方众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其他的愿都是为了第十八愿而有的。
通愿与别愿
十方诸佛因地要成佛都必须发愿。十方诸佛的愿有两种:
一种叫做「四弘誓愿」,就是: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这四弘誓愿是每一尊佛都有的,所以叫做通愿,通于十方诸佛。
另外一种愿叫做别愿,就是只有这一位佛有、而其他的佛不一定有的。譬如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药师佛十二上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这是每尊佛特有的,叫做别愿。
超世愿——别意之弘愿
阿弥陀佛的别愿——四十八愿,叫超世愿,是超越十方三世诸佛的,十方三世诸佛没有、独有阿弥陀佛有。不只是阿弥陀佛自己发愿说:
我建超世愿,
必至无上道,
斯愿不满足,
誓不成等觉。
释迦牟尼佛也是这样介绍、这样宣扬的,因为这段经文就在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无量寿经》里面。
也唯独因为有了这第十八愿,四十八愿才可算是超世愿。因为四十八愿中,有的愿是其他诸佛也有的;其他诸佛所没有的,就是第十八愿。
第十八愿能够使十方众生平等、无条件地往生极乐世界。
十方众生,何等的广大!其他净土的众生固然也是属于十方众生,我们这五浊恶世的众生,却跟其他净土的众生非常不一样。
不一样在哪里?就是烦恼罪业比较深重,是其他诸佛所没有办法救度、而被十方诸佛所舍弃的。
其他诸佛不能救度,阿弥陀佛能够救度,这个愿岂不是超世愿?
所以,善导大师才称赞这一愿说是:
别意之弘愿。
有别于十方三世诸佛,不同的、特殊的、殊胜的愿。
无尽地下化众生
菩萨到达成佛都有两种心愿:一种上求菩提,一种下化众生。上求菩提的目的,无非是下化众生。菩萨发菩提心,祂就是以救度众生为目的,所以,上求菩提是为了广度众生。祂能够有那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能够有那种无尽的智慧、愿力、方便、善巧来度众生。
十方诸佛虽然都发上求菩提的愿,可是能无尽地下化众生的,却只有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
所以,《无量寿经》的大意就是:
释迦牟尼佛以阿弥陀佛的第十七悲愿示现在这个世间,来宣讲阿弥陀佛救度十方众生的第十八愿,来让我们了解有一尊阿弥陀佛,这尊佛的出现是为了救度十方众生。
为什么要五劫思惟?
为了救度十方众生,在兆载永劫之前,不必经过我们十方众生的祈求拜托,阿弥陀佛(法藏菩萨)就预先主动地为我们,以五劫的时间来思惟,发下了这四十八大愿。
思惟四十八大愿何必要费五劫那么长时间呢?因为祂的心愿非常广大,所以思考的时间也必须非常漫长。祂不只是要让出家人能够往生,也要让在家人能够往生;不仅使善人往生,也要使恶人往生;不仅使人间的众生往生,也要使阿鼻地狱众生同等往生,所以才需要考虑那么久。要使出家众到那里得到无量光、无量寿的果位,也要使在家众到了极乐世界,也同出家人一样得到那种果位;要使善人到极乐世界得到无量光、无量寿的果位,也要使一生都遇到恶缘而造恶多端的众生到了那里,跟善人一样证得无量光、无量寿的果位;甚至地狱、饿鬼、畜生道的众生,到了极乐世界,也跟其他有修行的、清净的众生,同样得无量光、无量寿的果位。所谓「佛心平等」,为了平等救度众生、平等使众生证到佛果,必须考虑那么久的时间。
兆载永劫修行,圆满誓愿
四十八大愿的蓝图虽然建构完成,可是实际完成这些愿,却必须以兆载永劫的时间去积植菩萨无量德行,然后这四十八愿的内容才实际地成就。
极乐世界成就了,我们十方众生就有了生命的归宿,也有了成佛的道场。
娑婆、极乐,何者才是我们所拥有的?
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为我们每一位众生所建设的,极乐世界有我们每一位众生的名份在那里,等于那里的主人就是我们每一位众生。
这个娑婆世界,没有一样东西是我们所拥有的。来的时候,双手空空而来;去的时候,双手空空而去。其实,不是空空而去,是带了满身的罪业到阎罗王那里,跟阎罗王对质,受阎罗王审判。所以,我们十方众生,生生世世都是满身的罪业在轮回,没有一件功德,没有一件真实,没有一件是永恒不灭的。
唯有我们的极乐世界才是我们所拥有的,可以给我们解脱。世间上的一切,都是一时因缘的和合。再恩爱的夫妻、再恩重的父母,都一定会离开,将来如果不往生极乐世界,都随各自的业力东西南北轮回而去,不能再相聚。
只有极乐世界,才是我们所拥有的,才是真正不毁坏的、不消灭的,因为极乐世界的功德是真实的。而我们三界六道的种种都是虚假的,虚假的当然是会生灭、会变化的。只有极乐世界三世常住,永远不变化、永远不消灭。
所以,极乐世界是我们的,是阿弥陀佛预先为我们建设的。
往生的资粮在哪里?
我们到极乐世界的资粮,也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完成的。完成在哪里?在第十八愿里——「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既然已取正觉,已经成佛十劫,已经把涵盖全部果地功德的六字洪名惠施给我们,岂不是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往生我们真正的故乡,不必要求我们自身具备了生脱死的功德力量?因为阿弥陀佛已经通通完成了,一点都没有缺少。
为什么说往生极乐不凭我们的功德力量?是因为我们没有功德力量!我们只有造业轮回的力量,哪有脱离轮回、往生净土的功德力量呢?所以我们不能、同时也不必,因为阿弥陀佛已经预先为我们完成了。
净土法门的特色
所以,净土法门的特色,就是救度的法门:阿弥陀佛救度我们;也是信顺的法门:我们信顺弥陀的救度;也是真正念佛的法门:此后,就一向专念弥陀名号,不假造作。
无量劫生死业债由谁来偿还?
同时,我们生生世世、无量劫所欠人家的业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五逆、十恶、谤法、阐提,这一些罪可以说是无量无边,充满整个宇宙。我们今天要离开,如果有一点点不还清的话,是决不能离开的。
好像从这个国家移民到那个国家去,你必须结清在这个国家所应该缴纳的种种税,还有应该还的种种债,有一点不还清就不能离开。
一样的,我们在娑婆世界所欠的种种业债不还清的话,是不能到极乐世界的。
那么,是我们还,还是阿弥陀佛为我们还?点点滴滴都是阿弥陀佛为我们还。
我们没有功德,《地藏经》说:
南阎浮提众生,
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
我们起心动念都是在造业,念念都是在造罪,所以,过一天就增加一天的罪业;出生于世,就累积一世的恶缘,哪有功德能够脱离呢?
这件事情,阿弥陀佛在主动为我们发四十八大愿的时候,已经考虑周全了。祂如果不能还清我们的债务、使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话,当然也不能成佛,也就是说,祂的力量功德还不够。
全凭弥陀救度
连我们生生世世所欠人家的种种债务,也是阿弥陀佛为我们承担、为我们偿还,所以,净土法门是救度的法门,是全凭弥陀救度,是绝对任凭弥陀救度,所以叫做绝对他力、完全他力。
三界六道就是苦海,每一位众生都在苦海里挣扎、喝水、痛苦,没有力量游泳,没有力量到岸上来。是阿弥陀佛亲自跳下大海,呼唤我们,把我们抱上岸来。
在水中挣扎的人,即使一支草根都想要去抓,何况大愿大力的阿弥陀佛亲自来救我们!我们当下获得大安慰,当下完全投入阿弥陀佛的拥抱。
所以,净土法门就是随顺弥陀救度的法门。这种内涵叫做信,信弥陀的救度,没有半点我们的功德力量。因为我们本身没有真正的功德,没有脱离三界的力量。
弥陀已成正觉,为什么我们还在这个地方?
第十八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既然阿弥陀佛成正觉了,我们往生就有希望了,那么,我们怎么现在还在这个地方呢?
阿弥陀佛已经成正觉了,那就表示在这十劫当中,我们都没有那个福份,没有那个宿善来遇到弥陀救度的法门;或者即使遇到了,但是当下并没有真正信顺,所以一直轮回到这个时候。这个时候再不把握的话,同样还会继续轮回下去。
末法时代,人身难得,一旦轮回,极难为人;即使得到了人身,在这个末法时代是否能遇到佛法,机会是很渺茫的。
十方众生怎样被救?
那么,十方众生怎样被救?就是第十八愿的「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至心信乐」就是信,「欲生我国」就是愿,「乃至十念」就是行,就是称名。
所以,这段话的内容有「信」、「愿」和「行」。
信也好、愿也好、行也好,都非九界众生自力所能发起,都是阿弥陀佛愿力所成就。
「至心信乐」:真正信顺弥陀救度
「至心信乐」:真正信顺弥陀救度。知道阿弥陀佛必能救度自己,而有喜乐之心。
世间之事尚须真诚,何况往生极乐这么重要的事,若不真心信受弥陀救度、不真心愿生弥陀净土、不真心专称弥陀佛名,那怎么能往生?所以「至心」摆在第一位。
「至心」就是真实心。凡夫本来没有真实心,是阿弥陀佛以真实心完成真实功德,并将此真实功德回向给我们,使我们离开娑婆,往生净土成佛。当我们了解这一点,被阿弥陀佛的慈悲所感动,就会觉得阿弥陀佛的救度是我们唯一所需要的、非要不可的,这样真实领受,必定会「一切恐惧,为作大安」,必定会欢喜踊跃称念佛名。
「欲生我国」:真正愿生弥陀净土
「欲生我国」:真正愿生弥陀净土。信知娑婆是苦,信知极乐是乐,必能厌离娑婆、欣慕极乐,不再希求人天福报,真正发起愿生之心。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中也一而再、再而三地劝导众生「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这是就众生一方而言。
就佛方而言,「欲生我国」是阿弥陀佛的真实呼唤。阿弥陀佛救度我们,是主动积极而来,不因祈求拜托,不问对象,不讲条件,在我们还不知不求的时候,阿弥陀佛就于兆载永劫之前为我们发愿、修行,从一开始就把祂点点滴滴的功德,都时时刻刻地回向给我们,并且呼唤着我们。
阿弥陀佛从西方净土,传来「欲生我国」的呼唤之音;我们在东方娑婆,应以「愿生彼国」的恳切之心。
「乃至十念」:一生专称弥陀佛名
如果听到阿弥陀佛救度我们的悲心呼唤,我们原本不安的心就会得到安慰,苦恼、恐惧、缺憾当下解除,所谓「大安心、大满足、大安慰」,自然生起信乐之心。
有了这个信乐之心,自自然然地发展为「乃至十念」。此后,就会从我们内心发出「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的一种忆佛念佛来。
既然是「乃至十念」,就不只是十声念佛而已,因为是「乃至」。「乃至」是一种弹性的形容词,跟《阿弥陀经》「若一日……若七日」的「若」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尽我们的生命,此后就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同时,合乎这个人的根器,这个人的根器一天能念十万声,就念十万声;一天能念一万声,就念一万声;一天能念几千声,就念几千声;乃至《观经》下品的众生临终闻法,十声、一声亦可得生,所以叫做「乃至」。
信愿行都是阿弥陀佛送给我们的
《无量寿经》主要是在宣说阿弥陀佛的救度,阿弥陀佛真实呼唤我们让祂救度,这个真实救度,触动我们的内心,而成为信心,所以,信心不是我们自力去发的,是闻说弥陀真实的呼唤、真实的救度,除去我们内心对生死轮回的苦恼不安,相信接受弥陀救度必定往生。所以,净土法门是信佛救度——信顺的法门。
阿弥陀佛使我们相信祂的救度(「至心信乐」),呼唤我们愿生祂的净土(「欲生我国」),使我们自自然然地称念祂的名号(「乃至十念」)。
所以说,信心(信)、愿生心(愿)、称名(行)都是阿弥陀佛送给我们的。
信愿行一体
同时,信、愿、行又是一体的。信受的当下,自然发起愿生之心,自然会从内心「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注:「南无」即归命,此处专指归命的心态),从而会以称念这句名号来表露自己领受弥陀救度的心情。
信、愿是无形的,存在于内心,然,诚于中必形于外,就会显露出「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外表这个行出来。所以,这段愿文就会很自然地说「乃至十念」。
(三)第十八愿成就文
「第十八愿成就文」说: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
信心欢喜,乃至一念,
至心回向,愿生彼国,
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信受、愿生、称名的当下,就具足往生的身份、往生的功德、往生的能量。因此说「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所以,当我们声声称念这句名号的时候,其实声声都具足往生,不是等临终的时候才具足往生,不是「等临终正念的时候念这句名号,阿弥陀佛示现,才觉得往生有份了,那个时候才得到安心」,不是这样的。即使面对临终,躺在病床上,病苦侵袭我们全身,使我们不能忆佛念佛,但是当下也是大安心的,因为晓得自己永远都在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当中,不会因为身心痛苦、念不出佛号而心有不安、心有怀疑、心在焦急,不会的!因为在这之前,我们已经闻信弥陀救度了,所以不会在这时候又重新生起惶恐不安。
昙鸾祖师释:业事成办
所以,我们净土法门的特色,就像昙鸾祖师在《往生论注》中所说的,是现在就已经成就了,所以叫做「十念业成」。也就是说《无量寿经》第十八愿所讲的「乃至十念」,以及《观经》所讲的「至心称念名号十声」那个「十声」,不表示仅是十声,是表示往生之业在当下已经成就了,所以说:
经言十念者,
名业事成办耳。
往生之业成办了,已经是决定往生的身份了。
不过我们还是烦恼具足的凡夫,还有贪瞋痴;虽然有贪瞋痴,但是往生没有障碍,一旦坐上了莲花台,贪瞋痴即刻转为清净的佛心。
要知道,这不是由我们的力量,都是由弥陀的力量。所以,净土法门是本于弥陀的惠施、恩救。
破地狱偈
《无量寿经》有一首偈,形容第十八愿,就是:
其佛本愿力,
闻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国,
自致不退转。
「其佛本愿力」:阿弥陀佛本愿之力,使闻名的人——闻说阿弥陀佛以名号救度众生的人,能够发起往生极乐世界的心,所以说「闻名欲往生」。
这种众生:
「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使他们都能够到极乐世界,自自然然地能到极乐世界,而且自自然然地能够不退转,和阿弥陀佛同样无量光、无量寿。这是自自然然的,毫不勉强的,毫不假借其他功用的。所以,我们净土法门可以说是自然功能的法门。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这一首偈也称为「破地狱偈」。有一段典故:
大概在唐朝以前,有一位玄通律师,他是一个学戒的人。这位律师行脚参方,有一天晚上到某个寺院去挂单。当天晚上,他所住的隔壁房间,有人在读诵刚刚那首「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他听到了,并跟着念了两三遍,此后,就没有再念,也忘记了。
后来,他因为犯了戒,死的时候就到了阎罗殿。阎罗王把惊堂木一拍,问他说:「你是出生在佛法传布的地方,如果你学过什么法门的话,请你现在就登高座,为我们宣讲。」阎罗王很威严地这样告诉他。玄通律师一面登高座,一面回想在阳间一生所学的法门。可是,什么也想不起来了,就只有这首偈文还记得。也很奇怪,以前已经忘记了,现在记得。所以,他就念出这首偈文:「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哎!这首偈一说完,阎罗王立刻就向他敬礼,说:「这首偈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总功德之文,凭着这种功德,你可以免除地狱恶果,返回人间,阳寿延长。」
这首偈文能够使堕落地狱的人离开地狱,是阿弥陀佛总功德之文。
其实,阿弥陀佛总功德就是六字名号,我们不一定要记住这首偈文。一个人在世,即使学问、智慧再怎样高深,懂得的再多,面临死亡的时候,那些大部分都忘光了,记不起来了;能够让我们记得起来的,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弥陀的救度。
有人听了这个故事之后就在想:「那我要好好把这首偈文记在心中,以备将来面对阎罗王时来使用。」其实不必!我们信受净土法门,是不经过阎罗殿的(经过阎罗殿就危险了),而且是使阎罗王向我们恭敬的。如果我们信受弥陀的救度,我们就已经不是娑婆世界轮回的苦恼众生、已经是极乐世界的圣众之一了,所以,不只是护法龙天来保护我们、赞叹我们,十方诸佛也来围绕我们、保护我们、赞叹我们。
六字名号更能破地狱
玄通律师在地狱念这首偈文使他离开地狱,如果他在地狱称念这句六字名号,就能救度地狱的众生。
有一段典故,发生在古代的印度:
有一个婆罗门,这个婆罗门很愚痴,可是他的太太却很聪明,而且是学佛念佛的人。婆罗门先生愚痴而且喜欢杀生、吃肉,他太太劝他念佛学佛,他说他没有那种智慧,念不来。但这位婆罗门对他太太却是百般疼爱,所以他太太就借这种机会说:「我们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先来念佛,之后才睡觉。」并说:「我要你跟我学佛,你不答应,那么你要求我的,我怎么好答应你呢?本来夫妻就像比翼鸟,要同心、同愿、同行。」所以她的先生就不得不在她每天晚上睡觉以前,打铜器一起念佛。
过了三年,这个愚痴的婆罗门因为造恶业的缘故,堕落到地狱去了。刚好,地狱的鬼卒手拿铁棒打地狱鬼魂的时候,无意中打到油锅的边缘,「当」的一声。这个婆罗门听到这一声,不由自主念出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因为生前听到铜器声就念佛,形成一种习惯了)。这声佛号一念出来,附近的鬼魂一听到,立刻就离开地狱,往生极乐世界,当下惊动了阎罗王,阎罗王就把他放回阳间。
这个婆罗门回到阳间述说这件事,大家都非常惊讶、赞叹,所以当地念佛的人就非常多。
这个婆罗门回阳来,还念了一首偈说:「若人造多罪,应堕地狱中,才称弥陀名,猛火为清凉。」意思是说:一个人在阳间造了种种罪业,当然就会堕落地狱。在地狱中,如果有人称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或者听到这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当下地狱的猛火,甚至刀山、剑树、油锅这些痛苦,立刻变成清凉,立刻从地狱解脱。
所以,能够破地狱的,使地狱众生(他们没有称名,单单听闻)当下离开地狱的,就是这句名号,而凭藉这句名号往生净土,就是第十八愿之义。所以,刚刚那首偈文说「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地狱的众生单单听到这句名号就到极乐世界去了。
名号的功能:使闻名、称名的人自然往生
为什么有这么不可思议的功德力量呢?
因为这句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的本体,这句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的本身;阿弥陀佛的本体、阿弥陀佛的本身,是涅槃的境界,涅槃就是不生不灭、非有非无的。名号不经过造作,而且有功能,能够使轮回的众生往生极乐世界。
这句名号不只是阿弥陀佛的本身,也是极乐世界的本身。以阿弥陀佛来讲,依报跟正报是一体的,阿弥陀佛的本身跟极乐世界是一样的境界。
在我们这个世间,正报就是我们的身体,依报就是我们依附的环境、居住的地方,它们是各自分开的,不一样的,而且互相隔碍,不能自由。譬如这个房间,如果没有门,四周都是墙壁的话,就不能出去,这是我们凡夫的境界。但是阿弥陀佛,佛的境界却是融通无碍的,依报就是正报,正报就是依报。
这句名号能够使闻名、称名的人自自然然地进入极乐世界。所以,我们听闻弥陀的救度,称念弥陀的名号,就能自自然然地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名号的功能。
好比水的功能本来就是止渴,可以湿润东西;火的功能本来就是燃烧东西。燃烧东西是火的功能、火的自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你要它不燃烧也不可能。你口中说「不要燃烧」,心中想「不要燃烧」,它还是照样继续燃烧。
我们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若不往生极乐世界,那是不可能的;除非你自己抗拒,不想往生。但既然抗拒、不想往生,也不会称念这句名号。
如果真正称念这句名号,而且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一辈子都不改变,那他肯定知道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同时晓得称名必定往生。弥陀的救度在于「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一念」的念佛,随顺弥陀的救度就必定往生,阿弥陀佛的誓愿就是如此。
我们依照这样去做,无形中就进入弥陀愿海,所以,我们往生的功德力量,不在我们自己,完全在弥陀本身。这个就是《无量寿经》的大意。
(四)付嘱流通文
所以,在《无量寿经》的结尾,释迦牟尼佛就把阿弥陀佛的名号、称念弥陀名号的法门付嘱弥勒菩萨: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
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
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欢喜踊跃地称念这句名号,就得到最大的利益,具足了无上的功德。所谓「无上功德」,就是成佛,因为没有比佛更上的了。
我们念佛,佛的功德就跟我们一体不离。
(五)特留此经之文
唯有净土法门才是释迦牟尼佛本怀中的本怀,即使将来所有的法都灭了,宣说释迦牟尼佛本怀的这部《无量寿经》不会灭,会继续留在世间度众生。
佛法流通在我们这个世间有四个时期:第一时期叫做正法时期,第二个叫做像法时期,第三个叫做末法时期,第四个叫做灭法时期(没有法了)。我们现在就是末法时代,末法时代有一万年的时间,一万年的时间过了,所有其他经典就自自然然地消失掉了,没有消失的就是这部《无量寿经》。
「大经五文」第五段就是「特留此经之文」。释迦牟尼佛说:
当来之世,经道灭尽,
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
其有众生,值斯经者,
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其他经典都逐渐消灭了,但是释迦牟尼佛还以祂的大悲心,为了救度众生而使这部《无量寿经》继续留在世间;虽说是一百岁,其实就是无尽的时间,《无量寿如来会》言:「我今为大嘱累,当令是法,久住不灭。」
如果没有这一部经,没有经典宣说弥陀的救度,那时的众生就没有希望了。为了使那些众生有希望、救度那些众生,至少也要将这部经留下去。何况这部经是度尽十方众生的,是佛本怀中的本怀,留下这部经,等于留下弥陀的名号,所以到最后,还是名号度众生。
既然名号度众生,那个时候经典都没有了,佛法僧三宝都没有了,大家都不晓得有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等于不晓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以都是为非作歹的多,那时都能依名号得到救度,何况我们现在三宝住世的时代?依这句名号就更容易往生极乐世界了。
三、总结
总之,《无量寿经》的大意,离不开这五段文,约略来讲,就是第十八愿——弥陀的救度。
弥陀的救度是我们所有学佛人最后的希望。我们努力一辈子,到最后一检讨:脱离轮回有把握没有?没有!自己的贪瞋痴降伏了没有?没有!那时就绝望了。能够使我们绝处逢生的,只有净土法门。
弘扬净土法门,等于也是以阿弥陀佛第十七愿的悲愿来庄严自己,作为自己的悲心。
《无量寿经》大意就讲到这里。南无阿弥陀佛!
 
文本助手 资讯搜索 分享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阅读关键词
  • 手机浏览本文

    手机应用中扫描本文二维码,即可浏览本文或分享到您的社交网络中。

  • 福宝网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福宝网微信公众号,实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版权/免责声明:

佛云网是专业的佛教.寺庙综合互联网技术服务商
今日热点文章更多
品牌聚焦更多
推荐品牌更多
热门频道
福宝网京ICP备2022007900号 公安备案          2005-2018 北京 福宝网 www.fobao.cn 版权所有 佛教用品门户网站 佛教行业商务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