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与净土法门 关系重要论
律航法师著述
一、缘起
二、《无量寿经》的传译及会集
三、大经少研读者弊害
四、《无量寿经》的纲领
五、《无量寿经》的要旨
六、研读大经的参考
七、净土法门的瞻望
八、结论
一、缘起
余学佛甚晚,行年五十,皈依三宝,专修净土法门,持诵《阿弥陀经》(以下简称小本),对于《无量寿经》(以下简称大经),偶一阅读,每觉其文句艰涩敖牙,未终卷而止。三十四年抗战胜利,余因职务,由西安调往北平,得亲近净宗诸大德,其中尤以慈舟老法师及夏莲居老居士,谆谆开示:‘修行净土,必须研诵大经’等意义来勉励,并蒙讲解要旨。尔后方知大经为如来称性之极谈,众生本具之化仪,一乘之了义,万善之总门,净土群经之纲要,一大藏教之指归。是故向称净土三经(即《无量寿经》,《观无量经》,《阿弥陀经》等专说念佛法门),为念佛法门之根本经,而不知《无量寿经》,尤为根本中之根本也。三十七年七月,由平来台,负师命弘扬大经,曾将会集本重印两次,流通罄尽,复以未有精详注解为遣憾。四十五年泰国廖振祥大护法,发心影印隋代沙门慧远大师《义疏》,即以原本邮寄,四十六年由香港佛经流通处承印寄台百本,印刷精美,赞莫能名,当即分赠各大寺庙与各大医院以及专修净土诸大德。为冀辗转流通,前后宣讲六次。近接香港正觉莲社社长觉光法师来函,为该社第四届百零八周念佛纪念特刊征文,余深感正觉莲社既以宏愿毅力提倡念佛法门,尤应尽力宣扬大经,就近重印大经遍界流通,人各一册,则将来‘佛声远震三千界;人间遍种九品莲。’可为预卜也。故不揣固陋,特草斯论,庆祝正觉莲社,功德无量。
二、《无量寿经》的传译及会集
本师释迦牟尼佛,度生心切,特于八万四千法门之外,宣说门余大道,即此信愿力外,兼仗佛力的念佛法门。首说《无量寿经》,为净土诸经的纲要。大经东来最早(相传后汉桓帝时由西域僧伽赉来梵筴),译本最多,自汉迄宋凡十二译,宋元而后,仅存五本。此五本中(一、后汉知伽谶译,二、吴支谦译,三、曹魏康僧铠译,四、唐菩提流智译,五、赵宋法贤译),互有详略,初心学者,遍读为难。王龙舒居士取汉吴魏宋四译,汇为一本,意在便于初学,往往取繁遗要,改深为浅,莲池大师谓其抄前著后,未顺译法。彭二林居士因不慊王会,又取康译删其繁冗,节为一本,谓可救龙舒之失。夫龙舒之误在所会四译之中,二林节删仅限康本一译之内,为例不侔,云何补救?魏默深居士复取五种原译融会为一,文字简洁,远过龙舒,而率增乖舛之弊,仍复不免。最近郓城夏莲居居士,又会集汉唐宋五种原译,名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佛学界尊宿称为后来居上,可补王彭魏三家节会之失,然亦有人谓佛经不可节删,以免后世改经之流弊。总之现存在大经五种原译之外,尚有节会四本,而犹未能普遍流通者,古德所谓:‘众生福薄,大经尘封,提倡无人,佛恩难报。’每忆斯言,不禁感慨系之。
三、大经少研读者弊害
释迦世尊悬记‘末法时代,亿万人修行,罕一得度,唯依念佛,可度生死。’此时正像早已过去,人根劣陋,唯此净土法门,最为契机。然窃观今之习净宗者仅持小本,于小本仅持秦译,问以法藏因地,不知也!何者无量寿?何者无量光?茫然也。叩以浊世恶苦,往生正因,与夫持名方法,亦多瞠然无以应也。乃至询以依正庄严,修行次第,亦仅能粗举七宝、八德、三辈九品、四十八愿之名目,而于其内容仍不知也。噫!理既未明,信何能深,信尚未坚,而欲使之一门深入,不惑他歧,难矣。而欲使之不动不摇,一向专念,以期达到一心不乱,得大轻安,得大解脱,抑又难矣。现像如此,而欲使之普遍弘扬,而欲使之折伏魔外,而欲使科学知识阶级,低首降心于净土之门,此又难之又难,几于不可能矣。以无上甚深微妙法门,竟使一般盲目者流,视为消极厌世自了送终之具,岂不太可哀耶。此何以故?佛徒不研读大经故,法师不弘扬大经故,大经无完本而又不遍观各种原释故,诸家节会之本,又皆未能尽美尽善故。总集以上诸因,所以近代念佛者如牛毛,而往生者如麟角,其弊害讵可胜言欤!
四、《无量寿经》的纲领
大经五种原译之本,虽然互有详略,而佛说要旨,纲举目张,有条不紊。就正宗分而言,以宣说无量寿佛所行、所成、所摄三大纲领,赅括无遗。言所行者,宣说彼佛因地本所起愿,本所修行。言所成者,说彼佛为何成就法身,为何成就净土。言所摄者,普摄十方有缘众生同往彼国。净土行人,若能时常研究读诵,则若网在纲,提领衣至,决无甚难之处。无奈仅持小本,沿故蹈常,而不探求大经,竟令法宝埋没,惜哉!
五、《无量寿经》的要旨
复次大经纲要既明,更要探索要旨,今就我十余年研读大经和参访大德所获一得之愚,择要谨列如左:
(一)明信佛智
即对于佛的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须生深信,不得丝毫怀疑。如经中说:若有众生,不了佛智,于佛胜智,怀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此诸众生,命终之后,生彼边地,寿五百岁,不见三宝,谓之胎生,故知对佛智慧生疑惑者,为失大利。盖佛说净土为不可思议的特别法门。而近代自命宗说皆通之人,往往凭自己所学或法相宗或三论宗或般若宗,竟以一孔之见妄测佛智,认为净宗的带业往生,横超三界,一生成佛等,皆有问题,而不知佛已明言难信之法不可思议,岂非自招谤佛、谤法之阿鼻祸殃耶。
(二)深信自己善根
大经云若有众生,‘于自善根,不能生信。由闻佛名,起信心故。虽生彼国,于莲花中不得出现,彼处华胎,犹如园苑宫殿之想。’(夏莲居会集本)释尊成道时,就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之智慧德相,这是我佛大悟后首次开示,一切众生绝对可成佛的。然每见念佛行人常说:‘我的业障重(或说我的智慧浅),恐怕不能往生罢?’这真是鄙视己灵,不信自己本具佛性,但既不信己,安能信佛?信既不深,愿亦不切,宁非盲修瞎练耶?
(三)广发菩提大愿
大经三辈往生的正因,以发菩提心为共同的条件。换言之,即若不发菩提心,即不能往生。云何为菩提心?即自度度人的大慈大悲心。由此可知净宗为绝对大乘,决非定性二乘所能趋入,故发菩提心高于一切。经云:修行不发菩提大愿,终成魔业,遑论往生。大心凡夫,初发大愿,便同等觉,故此经为菩萨藏的顿教法门,行人不可不知。
(四)一向专念唯求往生
小本重一心不乱,大经重一向专念。一向者,约时间和空间两层解释:以时间论,即自始至终,绵密不断也;以空间论,专心系念西方,照准一个方向绝不丝毫偏差也。专念者,一心系念西方极乐世界,唯求往生也。人间富贵固不足以移其愿,即天上胜妙娱乐,亦不能动其心,其唯求生西之心愿,比铁石尤坚。一旦临命终时心佛显现,他佛自应,如影随形,如响应声,法尔如是,因果无差。
(五)修诸功德至心回向
净土门中,分正行与助行,念佛为正行,修诸功德,亦决不可少,念佛与修功德,犹如鸟之双翼。今很多行人不了解念佛法门,以为念佛的人,只要念一句佛号,其他如布施、持戒、看藏经、修塔、造像等种种功德都不要做了,这真是天大的错误。我们念佛行人,必须正助兼修,效法法藏比丘发过四八大愿之后,‘自行六波罗蜜,教人奉行,无央数劫,积功累德。’才得成就清净法身庄严净土。又大经说上中辈往生者,皆要修诸功德,不过要注意的即所修功德应至心回向法界。回者回转,向者归向,细分来说,共有四义:(一)回因向果:念佛为因,往生为果。(二)回自向他:己未得度,先发心度人。(三)回小向大:回小乘自利行,归向求愿成佛度生。(四)回事向理:将事相的三业清净,回向于理性的一真法界,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但回向时要发至诚心,才有大功德。如大经说:‘诸有众生,闻我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其国,即得往生。’故知至心回向是非常要紧的。
上面五项悉皆大经要旨,行人若能心体力行,则往生品位必高,勿谓挂一漏万是幸!
六、研读大经的参考
净土行人必须研读大经,尚有一个最显明的比喻,试观已往中国人为何崇拜孔子呢?因人皆读《四书》及孔子家语,识知孔圣人伟大故也。又国人为何敬仰关公呢?因有《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流传民间,人人知其忠义,遂生恭敬心故也。今之念佛行人,少读大经,纵然持读,亦少研究,故对弥陀因地种种功德知焉不详,于是信不真、愿不切,行不专一,又何怪念佛者多,往生者少,辜负我佛一片慈悲!今我不揣冒味,贡献净土行人一个意见,若欲研究大经,请用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铠译本,与隋京师净影寺沙门慧远撰疏,名为《佛说无量寿经义疏》共六卷,号称海内孤本,诚为大经唯一之注解。至于读诵方便,则四家会集本,皆可参考,比较原译五本通畅流利,便于读诵。其内容如何,似不必过于计较,唯求其义理清晰,文字晓畅,便了知要旨斯可矣。
七、净土法门的瞻望
我佛说法四十九年,括其大纲:曰教、曰律、曰禅、曰密、曰净,五宗而已。时值末法,佥称契理契机者唯净土一门耳。吾尝谓居今日欲弘扬佛法,必须提倡净土;欲弘净土,必须光弘大经。果能人人持诵,则因果自明,身心自洁,劫运自转,太平自至,盖统摄二谛未有明备简要若此者也。惜乎劫运重重,致法宝莫能流通,前清盛时,宫内万善殿常读大经,故得宫庭整肃,政治清明,由彼时群知因果,故能上下相戒,朝野相安。咸同而后,此经辍诵,朝纲紊乱,国势随衰,虽不尽由于此,而大经所关重矣。今日世界大战,危在眉睫,空前浩劫,谁能幸免?倘得佛教名宿,世界贤哲,怵于大劫之降临,悉由人心之险恶,一致提倡净土法门,弘扬大经,则摄凡浊介尔之心,入圣众俱会之境,易全真成妄之念,为背尘合觉之行。果能人人受持读诵,不但消将来之浩劫,实已获现前之福利,瞻望前途,企予待之。
八、结论
世运无常,否极则泰来;民意无常,乱极则思治。盖佛法不离世法,世界大战将要爆发之时,或即大经大放光明之日。余虚度七二,行将就木,所望弘扬大经,挽回劫运之神圣责任,胥赖世界大德,共负于肩,幸甚幸甚!
——本文曾刊于《今日佛教》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