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二维码   
气动力禅修打坐垫
佛宝旅游泰国禅修
北京芳香展

儒释道关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切入点

2015-01-11 浏览次数:91246 手机访问 使用手机“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即可分享本文到“朋友圈”中。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早在先秦,就出现百家争鸣的繁盛景象。汉代以后,道家和儒家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与外来的佛教并存。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儒释道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佛道都具有辅助王化、教化民众的社会文化功能。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在两汉之际经西域传入中国内地以后,便与以儒、道为主要代表的思想文化处在相互冲突和相互融合的复杂关系之中。儒释道在冲突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面貌及其发展路向。因此,儒释道关系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切入点。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人”的学问,中国传统宗教也以追求社会的安定和谐与人生幸福为目标。天帝神灵虽然高高在上,但却是保障现世人生幸福的重要力量。中国诸多的思想流派虽具体观点各异,但都重视现世的人与人生。这表现在哲学上,则是对人的主体价值和现世生活的肯定,只是各派在人的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等问题上所持的见解不同,从而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中人生哲学的丰富性。强调缘起“无我”、视人生为苦海而致力于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印度佛教传到中国以后,最终以“人人皆有佛性”得以广泛流传,突出主体、张扬自我的禅宗则成为最典型的中国佛教,这种转化正是在佛教与儒、道的互动中实现的。以三者关系为切入点,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特质得以澄明,佛教同儒家和道家融合发展的脉络得以呈现。
概括三者基本特点,可以说儒家重纲常名教,道教讲长生成仙,佛教讲出世解脱。但随着三者关系的展开,原来主张“节欲”的儒家,却提出了“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讲求长生不死的道教却提出了通过累世修道才能最终“灭度转轮,终归仙道”;讲求断灭生死轮回的佛教却表示“誓愿入山学神仙”、“为护法故求长寿命”。随着佛教的中国化和道教的儒学化,儒家伦理逐渐成了三者共同尊奉的内容。在东晋时,道教就认为“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宋元时甚至还出现了以“忠孝”命名的道教派别“净明忠孝道”。佛教本来认为,“识体轮回,六趣无非父母;生死变易,三界孰辨怨亲?”但中国化的佛教却提出“儒佛皆宗之,其唯孝道矣”,甚至认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提出“孝也者,大戒之所先”的观点。重视孝道、突出孝道成为中国佛教伦理的一大特色。可见,随着三者关系的展开,儒释道的异同也在不断变化,而透过三者关系,中国传统文化重伦理的特点跃然纸上。
两千多年来,儒释道在相异冲突、相融互补中不断发展。冲突和排斥中包含着融合,融合中也包含着矛盾和冲突。“老子化胡说”的提出,既有把佛教融入统一的华夏文化之中而利于其在中土发展的意向,又有视老子高于佛陀的倾向。有时冲突会促进融合,融合也会加深矛盾冲突。儒道结盟,以华夷之辨对外来佛教的攻击,曾从反面促使佛教进一步与儒、道等传统思想文化融合,而佛教对道教炼丹服药和羽化成仙之荒谬性的批评,也从反面推动了道教吸取儒、佛理论,以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并最终与原始道教划清界限。
从历史上看,传统文化对外来的佛教一方面采取了一种本能的拒斥态度,使传统文化能够保持其独特的魅力和稳定的发展,正所谓“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另一方面又有选择地吸收容纳了佛教中有价值的成分,使传统文化充满了朝气和活力,不断实现着自我更新和完善。传统文化对历史上外来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传入,所表现出的双重性和进行的成功交融,仍对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佛教自汉代传入,完整意义上的儒释道关系当从汉代开始,但佛教传入之前的儒道关系,是理解佛教传入之后与儒、道之关系的前提,也应成为三者关系的重要内容。
儒释道三者都是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同时又贯穿于日用常行之中,并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形式来表现。因此,三者关系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对象,有时也是复杂的社会现象的折射,甚至是一种生活实践和人生智慧。(文:南京大学哲学系 洪修平)
 
文本助手 资讯搜索 分享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阅读关键词
  • 手机浏览本文

    手机应用中扫描本文二维码,即可浏览本文或分享到您的社交网络中。

  • 福宝网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福宝网微信公众号,实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版权/免责声明:

佛云网是专业的佛教.寺庙综合互联网技术服务商
今日热点文章更多
品牌聚焦更多
推荐品牌更多
热门频道
福宝网京ICP备2022007900号 公安备案          2005-2018 北京 福宝网 www.fobao.cn 版权所有 佛教用品门户网站 佛教行业商务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