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印象中的佛门女僧一般都与影视剧难解难分,但真实的女僧人生活是那样的吗?女性出家都是因为感情不顺吗?至于她们为何出家?也许有的是仰慕佛菩萨的慈悲庄严,有的是向往出家生活的简单清净,有的是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变幻,有的是发出舍弃自己的小我,而要利益一切大众的广大誓愿。每个人因缘不同,然而无论原因如何,她们具有智慧和勇气,放下了对世俗的贪恋,不愿再过着不明事理,迷惑生死,随业流转的生活。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当代佛门著名女性,看看她们为何出家,又为佛教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恰逢今天三八国际妇女节,小编祝愿天下女人都能幸福平安,同时也祈愿佛陀赐予女性智慧与勇气。
如瑞法师:隆莲长老尼的弟子。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山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五台山佛教协会名誉会长、五台山普寿寺尼众佛学院院长、五台山普寿寺住持。
1957年,如瑞法师出生于一个佛教信徒家庭,因为父母、姑姑都是通愿老法师的弟子,所以一出生便得通愿老法师加持。从小在家里听到大家说的最多的也是通愿老法师,所以就想长大以后一定要去见见这位老法师。儿时的如瑞法师和每个孩子一样,也有自己对未来的憧憬:那就是当一名教师。1977年在农村当知青的她如愿以偿,以优异成绩考到太原师范学院。但是那个特殊年代,教师这个行业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带着对未来隐隐的困惑,在校读书期间的如瑞实现了儿时那个渴望见见通愿老法师的心愿。
1979年,如瑞法师来到五台山见到通愿法师说:“做老师并不被同学所认可,因为在学校读书,数学语文在班里考试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大家就认为应该去考更好的学校,以后有很好的发挥,当老师没权,也没钱,那怎么样能更好。”老法师跟我说:“为人民服务不一定需要权,也不一定要有钱,随时随地都可以利用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善巧方便的来为人民服务。”
1981年,如瑞法师准备考研,而且选择宗教系。一心想弘扬佛法的通愿法师,希望能后继有人,求贤若渴的她非常高兴如瑞法师对宗教兴趣。便介绍如瑞法师到四川尼众佛学院去研究佛教。就这样,人生之路一帆风顺的如瑞法师跟随通愿老法师去了四川,并在四川见到了她生命中的第二位恩师,隆莲法师。
在两位老法师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如瑞法师更加坚定了自己学佛的信心,她给家里写了一封信,信中说自己“宁为学佛前进一步死,不为不出家退后半步生”。隆莲法师和通愿法师当时就看到了如瑞法师积极活跃的个性和聪慧睿智的头脑,她们把为佛教栽培人才的愿望寄托在了如瑞法师的身上。1991年通愿法师往生,临终前她摸着如瑞法师的头嘱托她要在五台山建十方尼众道场,如瑞法师发愿要继承老法师的遗愿。
1991年,如瑞、妙音两位法师为继承恩师通愿老法师兴建比丘尼僧团、弘扬戒律之遗愿,来到已经变成一座破旧不堪的医院的普寿寺,用庙里仅剩的105块钱,还有当地政府批给的40亩地,白手起家,广结善缘,经过20多年的努力,普寿寺现已成为集修道与教育为一体的比丘尼僧团及现代佛学院。吸引了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以及国外的信众和佛教徒。
作为比丘尼僧团,道场常年宣讲戒律。千名住众依于“华严为宗、戒律为行、净土为归”的修学宗旨六和共住,半月说戒,安居自恣。作为高等佛教学府,教学中以戒律为主线,辅以汉传、南传、藏传三大语系佛教教理,30多年来为佛教界培养出大批“具足威仪幢相、讲求真学实行”的弘化、管理以及学术研究型僧才。
30多年来,如瑞法师弘演毗尼经年不辍,严持净戒师为人范,无论身处逆顺二境,始终坚持“以诚心供养三宝,以慈心奉献众生,以谦下严格律己,以佛行作为己行”之操守。为回应时代需求,如瑞法师认真总结多年来弘化及教学经验,于2006年创建普寿寺“三加一”僧伽教育工程,开启五台山尼众佛学院弘化、教育新篇章。
这座位于山西佛教圣地五台山的一所与众不同的寺院,它就坐落在台怀镇的北边。之所以说它与众不同,其一是因为它不对外开放;其二是因为这里是全国最大的女子尼众学院,据说当年歌手李娜出家后就曾在此修行;其三是这里戒律严明,道风谨肃,在佛教界口碑非常高。
如意法师:中国当代第一比丘尼隆莲长老尼的弟子。1963年生,陕西省扶风县人。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四川省人大代表、四川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四川尼众佛学院院长等职。
如意法师出生于佛教家庭,自幼受父母熏陶,从小就向往出家人一袭黄袈裟着身、肃穆庄严、威仪寂静的神态。1982年7月高中毕业后,在终南山剃度出家,法名如意,法号超因。1982年8月,赴四川成都亲近隆莲法师。
1983年,于隆莲法师座下受沙弥尼戒及式叉摩那六法。1984年9月,考入四川尼众佛学院。1987年3月,于四川尼众佛学院及文殊院受二部僧具足戒。1999年,贵州省第一次传戒法会,任女众部尼和尚。
如意法师具有较高的佛学专业知识,从出家那天起就发愿将终生奉献佛教教育事业。1999年11月,赴美国洛杉矶西来大学学习一年。2001年,四川省第十届传戒法会,任女众部尼和尚。图为2015年10月27日,四川尼众佛学院祈福寺如意法师晋院升座。
创办于1983年的四川尼众佛学院,作为精英佛子的摇篮,办学条件却十分简陋。为不辜负隆莲法师办学的初衷,为了适应佛教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自如意法师接任院长后,选址彭州市致和镇新建校区。经过12年的建设,学院面貌焕然一新,成为占地面积120亩,师资力量雄厚,各种教学设施配套齐全的中国尼众僧才培养基地。
四川尼众佛学院办校至今,一直都是年轻女众,年龄限在18-30岁之间,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佛教的发展也就应该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相适应,才不至于被现代所淘汰,所以现在出家人的生活条件也有用手机和电脑,但不同的是,他们不是为了娱乐,而是用来学习佛法和弘扬佛法的工具。
常寂法师:山西繁寺公主寺住持。七旬左右的常寂法师在公主寺常住,多年以来,这里只有她一位出家人。常寂法师坚持早晚课,每天早上四点多钟就要起床开始早课准备,如果是有月亮的夜晚,她会欢喜月亮挂在树梢的意境。她自己维修寮房,自己种菜,自己打点生活中的一切。
常寂法师主修华严,华严字母唱得十分庄严,公主寺也是五台山唯一的华严道场。已是古稀之年的常寂法师,干净、清爽,谈吐文雅,举止端庄,在这个远离尘世的山村古庙,常寂法师的孤独成就了五台山华严道场的保存,成就了公主寺的佛教传承。
一个人,一个比丘尼,守着一座古庙,守着一份淡然,守着一份坚忍。常寂法师经常站在院子里仰望满天繁星,她喜欢这种生活。
养立法师:江西曹山宝积寺方丈,曹洞宗第50代传人。生于古都长安的佛教家庭,自幼佛缘深厚,自中学时代起常随父母于钟南山各处寺庙供养出家人或依止各方大德参习佛法,四岁起即追随先祖学习中医和针灸绝技,未及充龄便开始治病救人、悬壶济世。
1986年,年幼的养立法师到光孝寺游玩,适逢举办皈依法会。彼时,稀里糊涂皈依在了本焕长老座下。本焕长老还给她取了法名,并发了一张皈依证,后来养立法师便开始学佛、吃素。成年后,养立法师继承家风,成为了一名医生。同为医生的父亲认为当大夫就是最好的菩萨心,并希望养立法师能够在家修行。
养立法师说,一次很偶然的机会,结识了一诚长老。当时,一诚长老因为颈椎椎间盘突出,来医院治疗。当她走进病房,第一次见到一诚长老后说:“虽然当时他是一个病人,但他给我的感觉却很安详。尤其是他的眼神,就像婴儿一样。那种清澈的感觉瞬间就把我摄受住了。我想我要是能成为他这样的人多好。”
后来,一诚长老生病或身体不适时,养立法师就会去协助治疗。七年的治疗过程,一诚长老使养立法师的内心发生了一种转化,七年前,养立法师认为:学医是第一位,而学佛是第二位;七年后,养立法师认为学佛才是所有事中的第一位。所以,养立法师做出了一个决定——出家。几个月后,一诚长老亲自在广济寺为养立法师剃度。
出家以后,一诚长老便推荐她到曹山宝积寺。曹山宝积寺,已有1200年历史的江南古寺,位于江西省宜黄县,始建于唐代咸通(公元870—873)年间。由佛教禅宗南岳青源法系弟子本寂禅师所创,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大派系之一的曹洞宗祖庭。
养立法师自升座以来,努力振兴千年禅门古寺,建整道场,重建禅堂挂起钟板依止曹洞仪轨修行,建立“曹洞佛学院”培育深入经藏研究佛学、爱国爱教的高级僧才,发扬祖师禅传统,提出文禅与农禅并重的教学特色,并为千年禅宗古寺恢复了传戒仪轨,使全球信众人数最多的曹洞宗祖庭重新焕发出庄严神圣的光彩。
兴建修复后的曹山宝积寺已逐渐成为江南一流的集曹洞佛学院、佛学研究、拜谒祖庭、以及观光游览为一体的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和唐式建筑丛林,也是全国唯一一座由女众驻锡祖庭的禅修道场。
养立法师自幼喜爱书法,坚持每日写毛笔字甚至忙到深夜也不停笔。法师表示,忙碌之余,繁杂间隙,停下来写几行字,体会笔尖在纸上行走跳跃的律动,那是对自己的表达。禅可以寻觅否?禅无法寻觅,却可以隐匿在书法之中以禅意直通本心。
每每提及书法,养立法师总是无比开心。“一拿起毛笔我便满心欢喜,并且最重要的是,写经可以让我一心不乱,提升定力,增长智慧。”——法师如是说。图为养立法师抄经。
证严法师:台湾慈济创办人。1937年生于台湾台中县清水镇,天性纯孝慈柔,15岁时,母亲罹患急性胃穿孔,需要开刀。在那个年代,开刀风险很大,心急的她为母亲祝祷、虔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并发愿“愿从此茹素、减少自己12年的寿命,为母亲增寿祈福”。许是孝行动天,母亲的病不必开刀,服药而痊愈,她也因此开始茹素还愿。
1960年6月,正值壮年的父亲突然因病去世,从发病到去世仅仅不到24小时,这带给法师莫大的冲击;究竟生从哪里来,死往何处去?也开启她探索生命的契机,常到慈云寺向修道法师探究佛法。就在那段时间里,法师体悟到不是提得起菜篮有权利支配金钱的女人就叫幸福,几度离家弃俗不成,辗转浪迹仍找不到栖身静修之所,最后在花莲县秀林乡下的小庙──普明寺安住下来,日子清苦,修学佛法的决心,丝毫不减。图中的木屋即是证严上人当年修行的小屋,也是今日慈济世界的发源地,可惜小屋在1975年8月被妮娜台风吹毁。
1962年秋,25岁,没有剃度师父,自行落发,静静踏上僧侣修行的生涯。1963年2月,台北市临济寺开坛传戒,临入戒场前,法师于慧日讲堂礼上印下顺导师为师,导师叮嘱:“你我因缘殊胜,既然出家了,你要时时刻刻为佛教、为众生!”并取了法名证严,字慧璋。行了简单的皈依礼,即尽速赶到临济寺,顺利地受了三坛大戒。图为印顺导师与证严法师。
回到花莲后,法师住进普明寺后只有四坪大的小木屋,开始礼拜《法华经》,研究法华教义。因为不受供养,生活很艰苦。1963年10月,移至花莲慈善寺讲《地藏经》,前后约八个月时间,法缘兴盛,目前静思精舍多位资深的僧众弟子即是当年的结缘众。后来,法师带着这几位弟子回到普明寺借住,在殿后结伴修行。图为证严上人率领弟子过着自力更生的刻苦生活,不赶经忏、不作法会、也不化缘。
法师自立修行清规,自力更生,直到今天,静思精舍所有的开销,仍是常住二众弟子做蜡烛、豆粉和出版品来维持的,从没动用到慈济基金会一分一毫的善款。1966年,一滩血事件为起因,证严法师萌生成立慈善组织,为贫苦世人服务之志。5月14日(农历三月二十四日),“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正式成立。图为1967年11月1日,证严法师为眼盲老人李阿抛建房主持动土,援建第一座慈济屋。
慈济的理想是以“慈、悲、喜、舍”之心,起救苦救难之行,予乐拔苦;慈济的精神是“诚、正、信、实”,并希望以事理圆融之智慧,力邀天下善士,同耕一方福田;勤植万蕊心莲,同造爱的社会。因此,慈济的志业由慈善、医疗、教育、人文志业,扩及到海外赈灾、骨髓捐赠、小区志工、环保,成为“一步八脚印”。慈济人以智慧相结合,以爱心相扶持,闻声救苦,实时解难,发挥“一眼观时千眼观,一手动时千手动”的功能,使慈济所及,家家得安康,处处有温暖。
慈容法师:台湾佛光山人间卫视董事长、人间文教基金会执行长、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秘书长。台湾宜兰县人,1936年生,从小个性独立、品学兼优。18岁那年,开始加入雷音寺所举办的佛教青年会歌诵队、读书会,自然也皈依星云法师而成为佛教徒。次年,又全程参与为期四十四天环岛宣传影印大藏经活动,从此萌发为众生服务的心愿。
慈容法师的同门师兄慈庄、慈惠、慈嘉、心平等法师,和她一样都出身于宜兰,而慈容法师在众人当中算是最早皈依的一位,但是在出家修道这条路上却是最为曲折坎坷。本来她和慈庄法师相约同一天落发,由于母亲和家人的激烈反对,只好暂缓出家,一面学佛,一面在雷音寺慈爱幼稚园工作,以实际的行动来证明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慈容法师说:“我从小就不是个认命的女孩子,一直想为自己选择人生的道路。”整整坚持了五年,她的抉择才逐渐获得家人的赞同。1969年,终于在佛光山正式剃度,得偿心愿。慈容法师出家前后分别参与过佛教文化服务处,在佛光山草创初期,也不畏艰辛跟随星云法师开山,因此成为佛光山的核心弟子及得力助手。数年后,星云法师因材施教,送她到日本京都佛教大学进修社会福祉,专研青少年问题。
佛光山最早的社会福利事业都是由慈容法师扎根奠基。从日本归国后,慈容法师学以致用,接办佛光精舍(老人院)、大慈育幼院,并任佛光山慈善堂堂主。她以佛法为体、世法为用,成为星云大师提倡“人间佛教”的最佳实践者。
举止爽朗的慈容法师,是佛光山人际网路的枢纽,也是整合人力资源的高手。她的思虑缜密,不但能能掌握各项活动细节也能筹划全局,佛光山多年来对于佛教人才的培训、组织、指挥、分工、协调等,都仰赖于她的运筹帷幄。她说:“我一向最喜欢和信徒有关的工作”。星云大师曾说过,只要是慈容法师办的活动,他就可以安心上台主持、主法,不必顾虑会出什么纰漏。由此可见,和信徒广结善缘的亲和力,使她成为佛光山幕寮中的灵魂人物之一。
慈惠法师:佛光山文教基金会执行长、佛光山开山寮特助。在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的建构中,共有四根重要梁柱──教育、文化、慈善、共修,其中慈惠法师肩挑了教育与文化的大任。
据慈惠法师自己回忆:“我没有深厚的善根和夙慧,当年师父领导宜兰念佛会,有各种接引青年人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师父高雅的谈吐、睿智的思想、广博的学识,给我无限的震撼,无比的感受。……也忘了自己心中曾经有过的对佛教的成见与拒绝。”
皈依后,星云法师应邀到各地弘法讲经时,她成为随侍翻译的最佳人选。1965年,正式剃度出家,于苗栗法云寺依常州天宁寺证莲长老、南亭长老、道安长老受三坛具足大戒。图为慈惠法师。
慈惠法师生长于一个气氛民主的家庭,自幼就颇有主见,又身为旧社会里的新青年,对佛教由排拒、怀疑、信仰、皈依到成为比丘尼,历经十余年,足证他绝不是冲动或盲信,而是一步步深入法海,并且亲身体悟之后的审慎抉择。这就是为什么她能终生无怨无悔,而星云大师也对她特别珍惜栽培的缘由。图为2014年1月28日晚,星云大师集合僧信四众接心开示,慈惠法师(中)引领大众高歌“弘法者之歌”。
星云大师曾经说,他的徒众有如坛子里的酱菜,个个深藏不漏。慈惠法师在翻译方面的杰出表现,就受到星云大师极高赞赏。当年星云法师在台湾布教,由于缺乏财力物力,只能在小镇小村的土地庙前、大榕树下,一颗一颗的播下菩提种子,而这样一位初至宝岛的杨州和尚,又如何能在老妪妇孺间弘传佛法呢?可想而知,翻译者居功厥伟,而最佳的翻译者往往非慈惠法师莫属。图为2012年12月31日,佛陀纪念馆落成周年庆,星云大师开示,慈惠法师以台语向大家解说。
透过翻译工作,慈惠法师发现自己对语言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加上用心揣摩,所以不只能听土音土话,甚至连诗词、偈语,很多先前听都没听过的,都能翻译出来。它不但台语翻译一流,日语也很棒。由慈惠法师担任翻译,多年来已成为星云大师佛学讲座的一大“卖点”。图为星云大师于1991年应邀至日本朝日新闻馆讲“人心、命运、金钱”,慈惠法师担任日文翻译。(图片来源:佛光山)
了意法师:北京大学哲学宗教学博士,台湾灵鹫山无生道场开山和尚暨世界宗教博物馆创办人心道法师的弟子。现任灵鹫山佛教教团首座及世界宗教博物馆基金会执行长,同时也担任灵鹫山三乘佛学院的院长。
了意法师在家中排行最小,七岁时母亲过世,父亲对她非常疼爱。读大学时担任佛学社社长,办活动想找一些法师们来学校演讲。有一次在素菜馆碰到一个学长,学长说有一个修得非常好的法师,他不吃饭,住在山洞里。那时候风靡金庸小说,了意法师觉得这很像武林高手,在山洞里不吃饭,可以闭关修行,所以就来访问他——灵鹫山开山宗长心道法师。
了意法师很是震撼,这位法师会启发怎么去面对自己,面对自己的妄想。所以大学那几年常常上山求道。1985年大学毕业,由于父亲身体不太好。因此出家之前发愿,祈求父亲能够长寿,能够不反对出家。所以从灵鹫山山脚的火车站三步一拜朝拜到山顶,拜了近16个小时,当时就回向父亲能够健健康康的。毕业时跟师父说要出家,师父说:“如果你出家是正念的,是利益众生的,你父亲一定会更长寿。”就冲这句话了意法师出家了。图为2004年,了意法师获得联合国国际杰出妇女奖。
了意法师出家后被分配的是“筹建世界宗教博物馆”工作,有机会到全世界去访问,跟不同宗教的领袖、一些高端智慧的人接触。作为首批跟随心道法师出家的比丘尼,她见证了心道法师的弘法志愿,以及灵鹫山、世界宗教博物馆的建设和成长。
了意法师依循着心道禅师爱与和平的理念,长期以来奔走国际,从事宗教交流与对话的工作,促进不同信仰间的相互理解与沟通合作,以持续推动佛教教育和跨宗教交流合作作为毕生的职志。图为2016年,宗教博物馆特展开幕,了意法师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