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二维码   
气动力禅修打坐垫
佛宝旅游泰国禅修
北京芳香展

南和佛教文化简说

2017-08-30 浏览次数:1691 手机访问 使用手机“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即可分享本文到“朋友圈”中。

南和白雀庵
南和是一个千年古县,西汉初建置,曾置郡、州、县。因“人和而知礼”,故有“礼仪之邦”的誉称。地理环境优越。西近太行山,东眺卫运河。志书说“齐晋之孔道,燕赵之通巷”。人杰地灵;有宋璟、马亨、侯泰、朱正色等著名人物。
南和佛教文化深厚,自西晋之后修建寺院很多。南和这里还是少林寺第24代住持小山宗书的故里。
 
一、地方文献中所见南和古寺院文化
目前所见地方文献有《顺德府志》万历版、成化版及乾隆版等版本。南和历代修志自明代弘治二年,即1488年进行了首次《南和县志》的修撰,历445年前后进行十一次修志。解放以后,在南和县政府的领导下,南和县地方志的同志进行了新志书的修撰工作,1995年完成了新志书的编写并出版发行。这些志书给我们研究南和县历史留下了宝贵资料。也给我们研究南和县佛教文化发展提供了正史没有的材料。
在这些文献中,还保存有古寺院的记载计有25多所。
1.《顺德府志》万历版,记载古寺院有11所。
清佛寺 在县东,唐代大观年间建。
圆通寺 在县治东,元代延佑年间建。
普润寺 在县东,永熙年间建。
慧炬寺 在县北,魏延昌年间建。
胜寿寺 在县北,太平兴国年间建。
清泉寺 在县东,
兴福寺 在县东,金大定年间建
广胜寺 在县北。
金刚寺 在县东,元至正年间建
白佛寺 在县西张相村,元至顺年间建
观音寺 在县西,天顺年间建。
2.《顺德府志》清乾隆版,记载古寺院有24所,其中圆通寺、白佛寺、观音寺、观音堂在县域不同地点设置,重名5所。
圆通寺 一在县治东及古钟楼寺,有记。明成化年僧僖谅重修,一在城西郭寨村。
彗炬寺 在城北,古堤内,康熙年知县章兆蕙重修。
广胜寺 在城东,阎里村明邑人侯亮范聚相继重修。
白佛寺 一在城西张相村,僧经选建,一在城东白佛店,元至正年建。
观音寺 一在城西灃水桥,明成化年僧海荣建,一在城东张村。
金刚寺 在城东郝桥店,明僧德选、文园、成吴相继重修。
石佛寺 在城东焦村,明僧昌改、恒海、园敬、道寿、德广相继重修
清泉寺 在城东北葭里村,金大定年间建,明僧道银、昌忠、会同、惠实相继重修。
增福寺 在城北邵宁屯,金大定年间建,明僧圆林、福胜、清昙相继重修,有记。
清佛寺 在城东北小林村,宋大观年建,僧喜庆、继缘,邑人沈朝聘、靳光先相继重修。
圣寿寺 在城北郗村,金大定年间建,明僧昌宝重修
镇洺观音寺 在城东通济桥,明僧悬安、明全相继重修。
普润寺 在城东任城村北,魏时建,明僧昌环、道宁、德广相继重修。
水月寺 在城东史赵村,明僧净玉、道本、道来相继重修。
铁佛寺 在城西孔村,明僧继法重修。
白衣堂 在城北门外,明万历年生员方盛时建,方际泰重修。
观音堂 一在南关外,明洪武年知县陈世良建,一在西关外,明万历年刁还质建,一在城东赵村,明僧善增、园松相继重修。
白衣庵 在县城西外,顺治年知县高尔位创建。
斯受堂 在城西郭村,顺治年生员赵天胤等建。
3.《南和县志》清乾隆本,记载古寺院25所,其中观音寺、白佛寺、观音堂在县域不同地点设置,重名4所。
圆通寺 在县治东大街北,即古钟楼寺,明洪武二十九年重修,置僧会司于此,成化间僧禧谅重修,有朱正色及周钊碑
彗炬寺 在城外西北古城内,北魏间建,北齐天保乙卯(559)僧道问重修,有碑镌化像。唐元和九年僧智深重修,成化十五年僧道能等重修,正德元年再次重修,康熙四年知县章兆蕙重修。
广胜寺,在城东十里阎里村,莫详其始建,有唐碑镌佛像及宋熙宁年题字,明正统九年僧侯亮,正德十二年乡民范聚各重修。
圆通寺 在城东三十里果寨村,始建莫详,有邢台都御史赵孔昭碑。
观音寺 一在城西十里,灃水桥边。成化十年僧海荣建,正德五年僧深义,乡民高志明等改建,有学士李东阳、翰林穆孔晖碑。一在城东南二十里东南张村,不详其始建,有古铁佛像,古碑、古井,明宣德年僧性宁、成化年僧悬瑛重修。
铁佛寺 在城西五里孔村,寺内有铁佛像,明代成化十七年僧继法重修。
白佛寺 一在城西八里张相村,僧经选建,明代成化二年僧永文重修,崇祯十一年府通判杨显宗重修。一在城东北二十里白佛店,有白佛像故名,元至正年建,正统十一年僧净山增建重修。
金刚寺 在城东三十里郝桥店,有元至正年石金刚像故名,宣德年僧德选、正统年僧文圆各重修,成化年僧成吴重修。
清泉寺 在城东十五里葭里村,以寺有泉因以得名。金大定二年建,明正统十一年僧通银,景泰二年僧昌忠各重修,崇祯二年僧会同重修,顺治十年僧惠实重修。
石佛寺 在城东二十里焦村,明正统间僧舍改修,景泰间僧恒海,天顺间僧圆敬,成化间僧道寿,正德间僧德广各重修。
兴福寺 在城北十五里邵宁屯东,金大定年建,有石佛像。明宣德三年僧圆林、正统五年僧福胜、成化四僧清昙各重修。
十方院 在城南三里南韩庄桥北,邑人朱正色建,有邑人李若圭碑。
清佛寺 在城东十三里小林村,宋大观十一年僧祖聪建,景泰间僧喜庆,成化间僧继缘各重修,崇祯七年乡民沈朝聘、五年乡民靳光先重修。
圣寿寺 城北二十五里郄村,金大定年建,成化十年僧易宝重修。
镇洺观音寺 在城东三十里洺河通济桥东,始建莫详。成化六年僧悬安重修,顺治九年僧明全重修,国朝乾隆十三年僧行迹重修。
普润寺 在城东二十里任城村,晋永熙元年建,有伪周垂拱年碑,明正统五年僧昌环,成化三年僧道宁,弘治十七年僧广德各重修。
水越寺 在城东四十里史赵村。不详创建。复废。正德五年僧净玉,成化二年僧道本,弘治二年僧道求各重修。
观音堂 一在县城南关外,明弘治十七年知县陈世良建,万历间知县孙鸣时,崇祯元年知县刘焖,顺治五年训导邓起琳各重修。一在西关外,明万历癸未乡民刁还质建,康熙六年同知徐仕振重修,一在城东南二十里东三赵村,成化二年僧善增,正德十年僧圆松各重修。
慈云庵 北门外迤西河边。明万历四十一年生员方成时建,康熙五年孙生员方际泰重修。
白衣庵 西门外迤北路西,顺治六年知县高尔位建,十五年知县生超重修。
斯受堂 在城西八里河头郭村,顺治十八年生赵天运等建,有训导魏起凤碑,塑先师并佛老像,乾隆九年知县周章焕以正三教之名撤佛老于他所,改为义学。
上述志书所见寺院,建于西晋的寺院1所(普润寺290)。建于北齐的寺院1所(慧炬寺559)。建于唐代之前的寺院1所(广胜寺)。建于宋代寺院1所(清佛寺)。建于金代寺院3所(圣寿寺、清泉寺、兴福寺)。建于元代寺院2所(白佛寺、金刚寺)。建于明代寺院10所(慈云庵、水越寺、镇洺观音寺、十方院、石佛寺、铁佛寺、圆通寺、观音寺、观音堂二所)。建于明代之前,但创建时间不详的寺院有5所。始建于清代的寺院2所(白衣庵、斯受堂)
 
二、南和佛教渊源
从目前看到材料,南和境内最早的寺院为普润寺,即为西晋太熙元年(290年)创建。而今天能看到最早寺院遗物的为慧炬寺,现保存有北齐造像碑,现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北齐造像碑,也称南和造像碑,现位于南和县城北关人民医院院内,据县志载,此碑刻于北齐天保十年(559年),原为慧炬寺内遗物。碑的材料为青石质,高2.9米、宽1.45米、厚0.4米,圆形首。现碑身断为两截,碑阴阳两面均刻佛像。阳面雕刻精细,阴面粗糙。碑阳露出地面部分刻佛像32尊,头均残,方形和圭形佛龛12个。佛像下刻供养人姓名,正中佛龛右下方刻有“北齐天保己卯”纪年。碑阴露出地面部分半部刻佛像36尊,佛光形佛龛28个,下半部刻佛像17尊,圭形佛龛10个,凸形佛龛1个。现碑立在新建的水泥结构碑楼内,两侧被碑楼包裹,雕刻内容不详。北齐造像碑对研究北齐时期佛教历史和雕刻艺术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1982年7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已经成为国保单位。
现邢台市辖区内共保留有北齐碑三通。有南和北齐造像碑,平乡镇北柴村造像碑,常乐寺造像碑。
平乡镇北柴村造像碑
北柴村造像碑位于平乡镇北柴村东福胜寺遗址上,1984年移至平乡县文化馆内,北齐天统元年(565年)刻立。碑青石质,通高2.3米、宽0.84米。圆首,浮雕六龙,额部为圭形龛,内刻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佛结跏趺坐于仰莲须弥座上,二弟子均为立式。碑阳上部为圆形龛,刻一佛六侍,中部方形龛,刻一佛四侍,底部六边形龛,均刻力士。下半部为题记,隶书,碑身其余空处,均刻供养人姓名及官职,上至太子侍官、太守、将军,下至邑令、参军约30余人,皆为柴姓。由此可知此地柴氏家族为官者甚众,该碑亦当为柴氏家族发愿碑。现碑身中上部断为两截,已黏接。碑首浮雕六龙完整。碑阳额部圭形龛及碑身上部两个方形龛内造像头部均被凿毁,下部仅存龛形,造像被凿掉。碑阴额部圭形龛及上部方形龛内造像全毁,下部题记及碑身空余处的供养人姓名、官职等大部腐蚀不清,龟趺座头部缺。北柴村造像碑布局严谨,雕刻精美,为研究柴氏家族及北朝的历史提供了可贵的文献资料。1982年7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常乐寺造像碑
常乐寺造像碑位于邢台县皇寺镇郭村小学门口,北齐天统年间刻立。现常乐寺无存,仅存该碑。碑青石质,碑首浮雕六龙,碑额处透雕两尊造像,头部均有背光,坐于须弥座上。碑身正面刻常乐寺,大齐天统年立(565-569),两侧上部均雕佛龛,内刻造像。碑风化严重,字迹大部分不可辨识。现碑立在六边形水泥台上,四周建有铁栅栏对其进行保护。2008年7月,邢台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我区所保留的同时代的碑刻材料看研究,这三通北齐碑,以南和县保存的这通最早,年代为天保十年559年。平乡北齐碑为天统元年565年,邢台县的北齐碑也是天统年间所立。在雕刻内容也是以南和县北齐碑最为丰富。且形体大,高约三米,宽1.45米。平乡北齐碑为2.3米,宽0.84米。
佛教文化发展很早。最近在任县城北冯村洪教寺旧址发现出土一块明代重修洪教寺碑记,碑文说寺院为东汉时建,而在《顺德府志》中洪教寺辞条中记载:洪教寺,在城北冯村,汉曰薄陀院,唐改勤息院,金大定年奉敕建修改为洪教寺。这个发现使我们联想到南宫普彤塔的创建也为东汉年间,其传说比河南白马寺建立还早一年。事实上在邢台区域内的很多寺院都有创建于汉的说法,虽然这个问题还不能从学术上得到证实和解决,但可以说明邢台的佛教文化发源年代很早。到了后赵时期,佛教文化在这里更是传播广泛。南北朝时期,河北是佛教文化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
是研究禅宗文化重要地区。六祖慧能是河北人,后来迁居南方并成为禅宗的六祖。六祖的正统地位与神会大师是分不开的。最近在沙河漆泉寺发现的新罗僧人慧觉碑,证实了神会在河北一带的弘法历史。也说明了邢台在当时已经为南宗的道场。邯郸朋友前不久面告,在邢台大开元寺施工期间,发现了《能大师碑》,此碑现已流入市场。能大师碑的发现,更说明邢台与禅宗的历史渊源是很深的,是值得研究的。
是小山宗书的故里
明代,禅宗祖庭少林寺第24代住持小山宗书,是南和县人,他早年出于邢台顺德府开元寺,礼钿禅师为师。后在太行山进行闭关禅修,游学四方,在北京宗镜庵多年。后成为少林寺第24代住持,圆寂后,他的舍利分为三份,一份送北京宗镜庵起塔,一份送邢台故里,一说起塔于邢台开元寺塔林,一说在南和起塔。另一份在少林起塔。现少林寺塔林有小山宗书塔和小山宗书碑。
 
三、独具特色的观音文化
南和观音文化在邢台及周边区域广为人知,影响很大。特别是三皇姑的传说更是深入人心。
在邢台区域内,对观音的崇拜远胜于其他地区。乾隆版《顺德府志》中记载所辖区域内有较大规模的观音寺十多所。从历史上研究,邢台很久以前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唐代时邢台就有观音院,如邢台南关观音寺即为唐开元年修建。宋代的开元寺有大圣塔,是僧伽大士应化后修建的舍利塔。后宋代皇帝赐名为圆照塔。元代统治中原以后,邢台大开元寺重修因战火烧毁的圆照塔。万安修建宝塔是中原第一高塔,高约108米。万安圆寂后塔现观音像,万安归葬时再现菩萨像。后忽必烈因此赐名为普门塔,万安禅师所传法门为大开元一宗,大开元宗也称为贾菩萨宗。明代的少林寺住持小山宗书就是万安禅师贾菩萨宗的传人。
南和白雀庵的历史与元代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白佛寺,根据有关材料可以知道,始建年代应在南北朝时期,在元代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现在白佛村保存下来的白佛寺水陆殿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据,此殿建于元代至正年间(1340),到明代正统十一年(1446)进行了大修。为我们研究白佛寺及白雀庵的历史留下宝贵资料。
关于白雀庵的历史,从现在看到的金石材料和地方文献进行研究,最早的材料是明代碑刻材料,这说明白雀庵在明代已经存在。也就是说白雀庵的始建不晚于明。如果从白佛寺的历史来分析,白雀庵可以上推到元至正年间。也就是1340年左右。
在研究白雀庵的历史时,我们注意到当地一些口传历史的分析,特别是三皇姑与白雀庵的传说,与这个地区的佛教早期发展进行比较,南和白雀庵历史当应更早,更为久远。当然,这也有待于地下文物的出土证实和诸位专家的研究成果的支持。
 
四、如何打造南和佛教文化
1.加强对南和历史文化资源的整理和研究工作。挖掘佛教文化,努力打造和谐之县,生态之县。
2.加强对白雀庵建设管理和规划工作,完善周边的设施和服务功能。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对白佛村全面规划,将元代白佛寺面积预留出来,对白雀庵南面的农房进行搬迁,开辟观音广场。清理河道,引水灌渠。
3.在文化定位上,建议以“妙善故里,观音道场”打造佛教文化形象。
 
 
文本助手 资讯搜索 分享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阅读关键词
  • 手机浏览本文

    手机应用中扫描本文二维码,即可浏览本文或分享到您的社交网络中。

  • 福宝网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福宝网微信公众号,实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版权/免责声明:

佛云网是专业的佛教.寺庙综合互联网技术服务商
今日热点文章更多
品牌聚焦更多
推荐品牌更多
热门频道
福宝网京ICP备2022007900号 公安备案          2005-2018 北京 福宝网 www.fobao.cn 版权所有 佛教用品门户网站 佛教行业商务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