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二维码   
气动力禅修打坐垫
佛宝旅游泰国禅修
北京芳香展

以偏概全的佛教“四谛”

2017-08-18 浏览次数:1518 手机访问 使用手机“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即可分享本文到“朋友圈”中。

 
佛教最基本的教义是“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谛”是真理的意思。
“四谛”中,第一是“苦谛”。“苦谛”又分为“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盛苦。
 
佛教认为,人生在世,一切皆苦,苦海无边。
 
为什么佛教得到下层人民的信奉?就因为“苦谛”说,拨动了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心弦。
 
然而,佛教宣扬的“苦谛”是有问题的。
 
一是片面强调了“生老病死”之苦。生老病死,这是世间任何生物都无法避免的生命过程,对于多数人来讲,其实这些痛苦是很短暂的,它并不影响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意义。
 
二是忽略了不公平、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带给人的痛苦。除了生老病死之苦,爱别离、怨憎会(不是怨家不聚头)、求不得苦、五阴盛苦(由各种欲望炽烈而导致的痛苦,前七苦皆由此而生),都是由于人自身原因带来的痛苦。而现实却是,不公平、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带给人们的痛苦更加深重。
 
把所有痛苦归结为人的自身原因,故意回避现实,固然能获得专制统治者的欣赏,但也使人民失去了批判现实、改良制度的动力和能力。人的痛苦既然与社会制度无关,那么为什么要改良这个制度呢?
 
三是把产生痛苦的根源归结为人的欲望,这是只看到了部分症状,而诊错了病因,开错了药方。
 
“五阴盛苦”认为外界的各种诱惑、人自身炽烈的欲望给人带来种种痛苦,“集谛”则进一步指出了人生痛苦的原因是“业”和“惑”。业指人的行为,惑指人的无知。“灭谛”则宣称灭尽“八苦”,达到涅槃寂灭境界,即为解脱。涅槃寂灭指一种无生无死、无欲无求、无烦恼、无痛苦的永恒寂静的状态。僧人死亡,都称“涅槃圆寂”。也就是说,人死了,也就不会有痛苦了,一了百了。
 
难道人必须自杀吗?当然不是!佛教是反对杀生的。那么,如何消除导致人生痛苦的“业”和“惑”以达到涅盘寂灭境界呢?佛教指出的路径是“道谛”(“八正道”),无非是通过“正见”、“正思”、“正语”等自身修练以到达极乐世界。这与儒家倡导的“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相通的。
在如何看待人的欲望方面,儒释道更是所见略同。儒家的道德说教,无不立足于抑制人的私欲,南宋大儒朱熹明确提出“灭人欲,存天理”。道家经典《老子》说得更明白:“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认为的“圣人之治”,就是“常使民无知无欲”。
 
欲望是罪吗?只要是有生命的物体,都会有生存、发展的欲望。即使是植物、微生物,也不例外。人类作为高等动物,之所以能够生存、发展,之所以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可以归功于人的欲望。一个没有任何欲望的人,与死人无异。一个无欲无求的人,不会有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想法,更不会有发明创造的动力和能力。
 
欲望不是罪,只有当人侵犯他人利益以满足自己欲望的时候,特别是利用公权力满足自己私欲的时候,欲望才是罪!通过合法、合理的方式满足自己的欲望,这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所在。
 
一种旨在“灭人欲”的文化,怎么能带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呢?怎么会实现社会的文明进步呢?怎么会为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呢?其结果必然导致民愚国弱。事实也证明,佛教国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人类的现代文明并没有什么大的贡献。(明日待续)
 
 
文本助手 资讯搜索 分享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阅读关键词
  • 手机浏览本文

    手机应用中扫描本文二维码,即可浏览本文或分享到您的社交网络中。

  • 福宝网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福宝网微信公众号,实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版权/免责声明:

佛云网是专业的佛教.寺庙综合互联网技术服务商
今日热点文章更多
品牌聚焦更多
推荐品牌更多
热门频道
福宝网京ICP备2022007900号 公安备案          2005-2018 北京 福宝网 www.fobao.cn 版权所有 佛教用品门户网站 佛教行业商务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