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二维码   
气动力禅修打坐垫
佛宝旅游泰国禅修
北京芳香展

佛法与组织文化管理

2017-08-18 浏览次数:2323 手机访问 使用手机“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即可分享本文到“朋友圈”中。

 
在2000多年前,悉达多太子在印度的一棵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觉悟了宇宙人生的圆满真理,完成了无上正等正觉,世人尊称他为伟大的佛陀。佛陀悟道以后,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把他自己发现、亲证了人生宇宙普遍存在的真理告诉世人。永恒不变的真理就是佛法。佛法指明了众生是可以通过修行获得彻底的觉悟和究竟的快乐。佛法是众生转迷成悟、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精神生命”的大恩典。修持佛法能了悟缘起,断除无明,慧光焕发,本性显然。 
 
企业家在思考“企业家有没有使命?企业家做企业的终极目的是什么?企业家辛苦创办企业,是不是还停留在传统意义上即为子孙攒一份家业?企业家创造的财富,如何在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分配,这种塑造企业家的文化基因是什么?企业家应以什么样的理念安身立命?” 
 
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企业家的思考的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的问题,而上升到一个哲学的问题,企业家群体作为一个特殊的阶层应该担当起历史的使命,以佛法为基因建立一套正确的企业家哲学与企业家思想,树立企业经营的正知正觉。创造依止佛法智慧的优秀企业文化,光明自在,回报社会。 
 
第一,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做一个什么样的经济组织可以利益大众? 
 
企业家不仅仅是一个生意人,真正的企业家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事业心的经济组织领袖。所谓经济组织就是企业家用一种经营哲学聚集有缘人(员工)在一起创造某种产品或某种服务给社会,达到经世济众的目的。 
 
当企业家理解了经世济众的意义,企业家的经营方向,企业的产品都该包含经世济众的理念。中国国学中就有东方属木,木主“仁”,产业位居东方,紫气东来生生不息的思想。企业所从事的行业是一种“仁”,仁业。企业经营的产品是利益众生的产品,只有从事利益众生的事业,企业才能做得持久做得强大。 
 
香港李嘉诚先生就曾经力排众议,否决开设赌场的董事会提案。他除了经商开办了长江商学院、汕头大学,以“法布施”利益众生的更高境界来经营企业。我有一位弟子,当年沿海地区老虎机很赚钱的时候,曾经政府给他一个牌照,能一夜暴富,可是他不要。他坚持自己从事善业并且一份一份赚钱和稳健持续经营的理念,给企业带来了长远的利益,给员工创造了良好的职业成长的空间。 
 
我还听过有一个基金会坚持不投资基金,坚持不投堕胎产品,不投杀生产业的投资理念,让人敬佩。保护环境,关爱有情,利益大众,创造美好生活的经营理念已经悄然无声融入现代中国企业文化中来了。 
 
一个经济组织的背后有成熟的经营哲学理念就能够获得长久的成功,佛法很重要的思想不是独善其身而是兼济天下,是自度度他,成人达己的精神。企业家菩萨们应该通过修行获得佛法的妙谛,担当社会的使命,实现企业组织的终极目标。 
 
第二,佛法的缘起观和因果观能帮助企业家面对困难。 
 
佛教所教导的,世界的万世万物都是因缘合成业力牵引的结果,也就是说万物的形成必有它一定的原因和条件。任何一法决不会是自然而有的,都是在多种条件下组合而成。世间一切法都是因果相持而起,由缘起衍生的因果报应是朴实无华的人生哲理,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善因结善果,恶因得恶果。为什么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是因为菩萨了知一切的果报都是有因缘的。企业家在面对困境时,应该不慌不忙,坦然面对,应该以清净的心找到这个果报的“因缘”从而改变这种“缘”,只有改变了生起的“缘”,才能改变善恶果报。日本的稻盛和夫是佛学造诣很深的著名企业家,他这样说道:“人为什么来到这个世上?是为了比出生时有一点点的进步,或者说是为了带着更美一点、更崇高一点的灵魂死去”。“今天比昨天更好,明天比今天更好,为此,不屈不饶地工作、勤勤恳恳的经营、孜孜不倦的修炼,我们的人生的目的和价值就这么确确实实的存在着。” 
 
在古代有一个叫做袁了凡,是一位尚书。他给子孙留下了四条家训。第一条是立命之说,第二条是错误的改正,第三条是善意的积累,第四条是谦和的笑容。从小算命先生给他算命,一直到读书中秀才,包括当官非常正确。有一天禅师问他你为什么坐三天?因为我的命已经完全是定的。禅师告诉他,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从此以后命运可以改变。还有善意的激励,错误的改正。原来说他没有子孙后代,后来子孙满堂。为什么前半生一点不差,后半生完全转变了?所以我们要知道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怎么改变?要善意的积累,谦和的笑容。 
 
企业家明白了和合缘起、因果不虚的道理,在经营企业过程中所遇到的磨难,就不会感到无助和失望,而会积极地去改变恶劣的环境,在企业环境的各个环节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努力建立企业内部的和谐人际关系,注重与客户、与其他企业、与政府及社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使企业在和合共生中发展壮大。 
 
第三,佛法是“经营人心”的企业文化。 
 
有一位经济学家解甲归田返回乡村安度晚年,村里的有一帮小孩看到这个老人长胡子就每天都向老人的房子扔石子,影响了老人安宁的生活。有一天老人找来了孩子的一个头目告诉他:召集孩子们每天给老人的房子扔一石头就给1块钱,过些日子再给孩子每石子2块钱。再过些日子,孩子们都走了。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因为孩子们的逗乐的需求被改变了。作为企业,员工的需求以经济激励不是唯一的手段,员工的需求是可以被真善美改变的。 
 
1520年以前,全世界创办的组织里面,到现在仍然以同样的名字,同样的方式,做着同样事情的现在只剩下85个。其中70个是大学,15个是宗教团体。这说明精神的重要性,有道场的组织是可以经久不衰。 
 
觉悟后的佛陀提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得成佛”的观点。意思说人的心性就像珍珠一样透亮,一样的干净。后来由于受“贪、嗔、癡、慢、疑”五毒之染,恢复心的清净本性。 
 
佛陀在经中说:“是故无论真或假,反事若经久串习,串习力达圆满时,不思亦能生是心。”得人心者得天下,禅宗六祖这样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企业家明白了心能转境的道理,就会创造一种向心聚力的企业文化,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中国有一句谚语,人心齐,泰山移也就是讲心的力量。 
 
作为企业家要在懂得善巧方便激励每一个员工的潜能,促进员工与企业共同的发展。在市场运营上,就会善于经营客户之心和消费者之心,建立企业品牌美誉度和忠诚度。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把佛法如是如理落实到企业文化之中,用真诚的心去贯通,呼唤企业员工、客户、消费者对真善美的追求。 
 
第四,佛法的四摄、四无量心,六度和企业家创造优秀的企业文化。 
 
1、所谓四摄:第一是布施,第二是爱语,第三是利行,第四是同事。企业家做好四摄,身体力行,是感化员工的法门。 
 
(1)布施摄:包括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即在经济上,学识上,精神上帮助每一个员工。 
 
(2)爱语摄:就是用和谐友爱的话与员工谈话,使每一个员工欢喜。包括慰谓语——用慈爱和悦的语言给予安慰。庆悦语——凡是有好的地方,我们应该赞叹他,鼓励他,激发他。胜益语——你的语言可以使人增胜增益。 
 
(3)利行摄:做事能使别人得到好处,利益大众,利益部下。 
 
(4)同事摄:同各部门的同事共同的担当,共同的生活,同甘共苦。 
 
2、所谓“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无量心。这本事佛教徒为普度众生而应该具有的四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企业家增强心量,慈悲济度的法门。 
 
(1)“慈无量心”即愿人得乐的意思,在企业管理中即考虑如何为员工做好事,给员工以欢乐。
 
(2)悲无量心,即怜悯他人受苦的同情心,在企业管理中即考虑如何拨除员工的苦难。 
 
(3)喜无量心,即眼看别人离苦得乐,顿生一种无限喜悦的心情,在企业管理中即见到员工克服困难摆脱困境,感到无比喜乐。 
 
(4)舍无量心,即舍掉分别执着的观念,在企业管理中即对员工无憎无爱,心量广阔,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3、六度,这是大乘佛教六种成就佛道即从生死之此岸到达涅槃之彼岸的方法或途径。这“六波罗蜜”是企业家修身养性,获得圆满智慧的法门。 
 
布施度,我们在布施别人的时候我们的贪心可以消除贫穷,每天都更欢喜,使我们的身心清凉。现在在繁忙的工作与生活之中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代如何能够安心?古人说心平天下平。第一届佛教论坛主题是和谐世界从心开始。每天我们可以有一刻钟或者半个小时把心安的非常宁静。每个礼拜我们可以安度一小时或者半天,每半年我们可以安度三天,五天,每一年能够安心一个礼拜对我们企业的成长,对我们内心的安详,企业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持戒度、忍辱度、精进度、禅定度、智慧度。 
 
第五,创造优秀的企业文化,提倡五戒十善和六和敬。 
 
以上四摄、四无量心、六度都是企业家在企业文化中起表率作用的法门,企业家身体力行,把佛法修持融入企业管理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之中。企业的每一个角落无不焕发光明。企业家应该在企业中要求员工做到五戒十善、六和敬的精神。 
 
1、所谓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很多人说酒很难戒,酒最重要的是不能醉酒而神志不清。 
 
所谓十善,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很多人喝酒就醉酒。不但是害了自己的家庭乃至企业,可能也害了一个民族,害了一个国家。所以饮酒要适量。 
 
以上的五戒十善做到了,作为人的基本人格也就形成了,太虚大师曾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我们佛教叫做“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企业员工都能以这个标準来衡量自己的行为,逐步做到五戒十善,企业文化就能够欣欣向荣,生生不息。 
 
2、所谓“六和敬”是僧团组织的规约,用在企业文化和团队建设中也是非常适用的。第一和,身和同住 
 
大众同住,必须要做到身业清净,和睦相处,杜绝肢体上的直接沖突。在企业文化中从制度和岗位设置上尽量减少沖突创造和谐。 
 
第二和:口和无诤。 
 
要求大众同住,必须要做到语业清净,即在说话时,语气要谦和礼貌,要和颜悦色,口和无诤的理念就是四摄当中的“爱语摄”。 
 
第三和:意和同悦 
 
大家同住一起,必须要做到精神和心理的清净,要用意善良、胸怀坦白、一致行为和认识。在企业文化中还要求遵守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在思想上保持一致。这样一来,全体就能在一个共同的前提下讨论问题,达到认识上、行动上的一致,和睦相处,为共同的目标与成就而喜悦。 
 
第四和:戒和同修。 
 
所谓戒和同修,就是遵守共同的制度和规约,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提倡在共同组织框架、共同的行为规范和準则之下,共同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行为、形体行为和精神行为。共同遵守企业规章制度。 
 
第五,见和同解 
 
见即是意见、见地或见解。见和同解,就是要在思想上、观念上保持高度的统一。在认识事情的方法上,寻求同样的见解,对同一套思想、理念,寻求一致的解答方式。 
 
第六和:利和同均 
 
利是大家所获得的利益,包括财利和法利。不论在经济上是财利,还是知识上、宗教实践上的佛法之利,必须要有共同分享的意识,绝不能营私舞弊,也不能厚此薄彼,在企业文化中还要提倡分享经验和畅想未来。 
 
五戒十善和六和敬是企业家引导企业员工培养智德健全的人格,制止外在恶行,净化内心善行,获得正确的知见,从而努力工作,孝顺父母,家庭和乐,企业兴旺。 
 
今天讲的佛法与企业文化,纯粹是从佛法修行和理念方面来阐述,要让这些理念如实落到企业文化中,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但企业家在思考企业文化和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过程中,要把佛法的文化基因贯穿于企业每一个环节,来规范员工的行为準则,制定企业的规章制度等等。如此以来,佛法的真谛就逐步融入了企业文化中,佛法精神成为企业之精神,无往而不胜。 
 
 
文本助手 资讯搜索 分享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阅读关键词
  • 手机浏览本文

    手机应用中扫描本文二维码,即可浏览本文或分享到您的社交网络中。

  • 福宝网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福宝网微信公众号,实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版权/免责声明:

佛云网是专业的佛教.寺庙综合互联网技术服务商
今日热点文章更多
品牌聚焦更多
推荐品牌更多
热门频道
福宝网京ICP备2022007900号 公安备案          2005-2018 北京 福宝网 www.fobao.cn 版权所有 佛教用品门户网站 佛教行业商务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