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至尊伉俪的并州巡游,还进行了一次盛大的佛事活动:二人同登龙山,礼拜西山童子寺大佛。唐代纪实典籍《冥报记》记述这次礼佛,给皇帝皇后留下了震撼而深刻的印象,他们在大佛前“礼敬瞻睹,嗟叹稀奇,大舍珍宝财物衣服”,并下令并州长史窦轨“速庄严备饰圣容”,还发出“开拓龛前地,务令宽广”的最高指示。回驾京城长安后,皇帝皇后依然对大佛恭念不忘,命内宫赶制两件巨大袈裟,派专使驰送并州。大佛赐披袈裟后,竟然“从旦至暮,放五色光,流照崖岩,洞烛山川”,“道俗瞻睹,数千万众”,人人合掌称奇。腾起在大佛上空的炫目佛光,成为那个时候庇佑太原黎民最温暖的圣物。
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礼拜的这尊西山石佛,就是凿于北齐天保二年(551年)、元末后600年佚而难觅、2007年觅而复建的太原蒙山大佛。一度被誉为太原“镇城之宝”的蒙山大佛,论高度,为世界第二大佛;论年代,则是世界最早的巨型石佛。
但是,蒙山大佛只是太原佛教文化发展的一座巨大摩崖石刻注脚,而太原则是外域佛教本土化过程中难以绕开的文化区域和相当关键的文化环节。
清撰《山西通志》载,东汉建安年间(196-220年)太原城内即建有普光寺,这表明最晚在东汉末年,太原境内即有佛教活动。东晋大兴二年(319年),出生在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的羯胡人石勒在襄国(今河北邢台)自立为赵王,石勒极崇佛教,推动了属于后赵辖地的太原佛教发展。又过了40多年,辅助石勒称帝的西域高僧佛图澄和弟子释道安接踵入晋,二僧讲经说法,广修庙宇,使佛教在包括太原在内的山西境内快速传播。
东魏北齐时期,高齐政权做出一个今天看起来近乎疯狂的制度安排,就是把国家财税一分为三,其中一份专供全国3万余座寺庙的僧尼。晋阳城作为高齐政权的政治宿营地,佛教传播和寺庙兴建当然享有近水楼台似的先发优势,跨入全面兴盛的重要时间段。高欢父子在天龙山一带兴建了宏大的寺庙建筑群,开凿了北齐规模第一的佛教石窟,同时开凿高63米的西山摩崖大佛。耗时20年的西山大佛昼夜赶工,“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内”,这样的资财耗费,只有崇佛的北齐政权可以做到千金散去、眉头不皱。
隋唐五代时,太原佛教的主旋律继续发展,太原起家的李唐王朝22任皇帝,除武宗李炎反佛外,无一不是崇佛者。今太原多福寺和崇善寺(原称白马寺)就是那时营建的著名莲社。这个阶段蒙山大佛再次恭迎盛世,驻守太原府的河东节度使李克用遣工30万,兴建起蒙山大佛阁,使大佛法相更加庄严。宋金时期太原佛教得到扶持保护,史载太原府城及附近阳曲、清源等地建有寺庙近70座。元代尊崇喇嘛教,但太原寺庙仍旧获得维护补建。但元末,蒙山大佛遭到毁损,佛头不知所终。
朱明王朝时,太原佛教迎来一个不同寻常的发展期。最值得记载的,是太原府衙中设立了“僧纲司”,同时在太原县、阳曲县、清源县、徐沟县新设“僧会司”,把佛教事务纳入官府制度化、常态化的管理之中。洪武间,对唐建白马寺进行了大规模扩建,最终形成占地14万平方米、建有6座大殿的延寿寺(后改称崇善寺)。万历间,又在东山之麓建成永祚寺,晋阳古城从此拥有了“双塔凌霄”的佛教高度。到清代,太原佛教香火愈盛,成为一大标志,境内大小寺庙竟达到200多座!遥想那时的太原城,盈耳晨钟暮鼓,满目袈裟婆娑,空气中都该是氤氲香气。